達喀爾越野賽
Ⅰ #2020年達喀爾拉力賽#現場直擊達喀爾,這些越野猛獸你認識幾款
#2020年達喀爾拉力賽#現場直擊達喀爾,這些越野猛獸你認識幾款?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Ⅱ 達喀爾拉力賽 世界拉力錦標賽
二者完全不是一回事。達喀爾拉力賽是跨國越野拉力賽,每年1月舉行,持續半個月,路程八千到一萬公里左右。1979年由法國人舍利.薩賓創辦,由法國巴黎出發-穿越地中海和撒哈拉沙漠到達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沿途大多沒有道路,需要穿越無人區、沙漠等地區,路況艱險,是跨國越野拉力賽,參賽車輛主要是強力改裝的四輪驅動越野車T2和為達喀爾特別設計的二輪驅動超輕越野賽車,除此之外,還有T4組卡車、摩托車、四輪摩托車等。近年由於非洲主辦方沒有安全保障,賽事移至南美洲智利和阿根廷舉辦,需要翻越安第斯山脈和阿塔卡馬沙漠。總的來說屬於長距離越野賽。考驗的是車隊和車手的後勤維護、越野駕駛等。車速在10-150之間。根據路況惡劣程度比賽節奏變化很大。
WRC是世界拉力錦標賽。持續一年,每年有14-16個分站(國家)賽(類似F1),WRC每站分3天舉行,賽道設在舉辦地周圍的山區,每個分站有20多個賽段(SS)和連接它們的行駛路段(CS)組成,每個SS長度在3公里到150公里之間,每個分站賽的SS總和大約在400公里左右。賽道分砂石、柏油、雪地。該比賽一般選擇路窄、彎多的山地進行。賽車速度極快,某些沙石路(芬蘭)和雪地(瑞典)賽車速度可以達到250公里以上。某些柏油路分站(法國)在1公里內需要連續轉過十個發卡彎。WRC對車手駕控能力要求極高。WRC主要考驗廠商研發能力、車手在各種道路條件下(雪地、光滑柏油、細膩沙石路、粗糙爛路等)的駕駛水平和高速通過各種狹窄彎道能力,屬於短途高速拉力賽。對耐力和越野駕駛要求相比達喀爾來說不是特別高。
Ⅲ 賓士G越野能力很強悍,但在達喀爾賽事中,沒怎麼聽說經常奪冠啥的啊賓士G有參加什麼越野賽事嘛
量產車和達喀爾的拉力車是兩種概念,再爛的車如果拿到頂級改裝商那裡改裝的話照樣有拿冠軍的可能,但是後援團隊要給力。還有達喀爾拉力賽主要還是看各個車隊的投入多少,大眾一輛車改裝費要一千萬RMB
Ⅳ 拉力賽和越野賽的區別
拉力賽(Rally)
亦稱「多日賽」。汽車道路比賽項目之一。在有路基的土路、砂礫路或柏油路上進行。在一個國家內或者跨越數國舉行的既檢驗車輛性能和質量,又考驗駕駛技術的長途比賽。
比賽在規定的日期內分若干階段進行,每階段內設置由行駛路段連接的數個測試速度的賽段,交替進行,每個賽段的長度不超過30公里。比賽採用單個發車方法,每個車組由1名駕駛員和1名副駕駛員(領航員)組成。以每個車組完成全部特殊路段比賽的時間和在行駛路段所受處罰時間累計計算最終成績,時間短者名次列前。比賽對行駛路段的行駛時間有嚴格限制,車組必須按規定的時間依次到每個時間控制點報到,遲到或早到都會受到處罰。
必須使用在國際汽聯注冊、年產量超過5000輛的標准4座小客車和旅行車, 並按比賽規則改裝。發動機最大輸出功率不準超過300馬力。
國際汽車拉力賽每年設有世界拉力錦標賽( 14站 )、歐洲拉力錦標賽( 11站, 難度系數分20/10/5/2 )、亞洲拉力錦標賽(6站)、非洲拉力錦標賽( 5站 )、中東拉力錦標賽(6站)等眾多大型賽事。
越野賽(Rallycross)
汽車道路比賽項目之一。是在一個國家的公路和自然道路上舉行的允許對該國進行考察的汽車比賽。經過幾個國家的領土、總長度超過10,000公里或跨洲的比賽稱馬拉松越野賽。除國際汽聯特別批准外,越野賽的賽程不得超過15天,比賽必須在白天進行。採用單車發車方式。 比賽每經過10個階段後至少休息18個小時。
每階段的行駛距離自定, 但每個賽段的最大長度, 越野賽規定不超過350公里, 馬拉松越野賽規定不超過800公里。 必須使用在國際汽聯注冊的全輪驅動汽車參賽。
1996年國際汽聯首次對越野賽實行世界盃賽制,其中較著名的比賽有巴黎至達喀爾越野賽、突尼西亞國際汽車賽、巴黎至莫斯科至北京馬拉松汽車越野賽、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沙漠挑戰賽等。
比較直觀的區別就是場地的路面情況,場地賽採用柏油等硬路面,同時在一個相對封閉的賽道裡面進行比賽,路面相對附著力較高,拉利和越野賽一般採用沙石路面,大多採用天然路段進行比賽。當然拉力比賽也有柏油路面。
最重要的區別還是在規則上面:
1、發車:場地賽目前基本採用群發車,當發車信號出現時,所有參賽車輛一起發車,同時計時。拉力賽和越野賽一般賽用單車發車,即每隔幾分鍾發一輛車,單車計時。
2、車輛人員:場地賽只有賽車手一個人。拉力賽和越野賽除了賽車手外,還有領航員。
3、其他規則:場地賽在比賽過程中禁止賽手自行維修車輛,禁止在賽道中下車、更換輪胎等。拉力賽和越野賽一般都許可賽手和領航員在比賽過程中自行維修車輛、更換輪胎等。
其他也有很多的不同,總而言之,現在賽車運動分為場地賽、拉力賽,越野賽因為沿用拉力賽的規則,而被歸為拉力賽中。
Ⅳ 達喀爾拉力賽的級別劃分
車輛與分級
達喀爾拉力賽的車輛主要有三個分級:摩托車、汽車(范圍從沙地越野車到小卡車)和大卡車。雖然參賽車都經過了大幅度地改裝,但許多汽車製造商還是願意把拉力賽嚴酷的比賽環境當作試驗場地,以此證明其車輛的耐用。
汽車
最初,大多數歐洲多功能汽車如陸虎、羅孚、豐田陸地巡洋艦、梅塞德斯-賓士G級和平茨高爾(Pinzgauer)主宰著比賽,而其它諸如勞斯萊斯、雪鐵龍甚至保時捷都是用改裝車來參加比賽。從2002年起,汽車組中參賽的車輛主要是三菱帕傑羅、日產和現代;近幾年有實力覬覦冠軍的只有大眾的途銳(Toureg)和三菱的帕傑羅(Pajero)。賓士(Benz)、羅孚(Rover)和寶馬(BMW)SUV也參加比賽,但無甚成績。讓-路易·施萊瑟為比賽自行製造了一系列沙地越野車並最終贏取了兩次冠軍。
卡車
卡車組包括太脫拉(Tatra)、卡瑪茲(Kamaz)、日野、曼(MAN)、達夫和烏尼莫克。在1980年代,達夫和梅塞德斯-賓士的雙發動機、超過1000馬力的卡車展開著激烈的競爭。後來,太脫拉、Perlini和卡瑪茲又相繼奪冠。
摩托車
KTM是現在最具領先地位、最流行的摩托車。
目前,汽車組主要由大眾、三菱及日產三間奪冠,而摩托車組則是雅馬哈和KTM一決雌雄。2000年以後,卡車組的爭霸戰又重落於達夫、太脫拉、梅塞德斯-賓士和卡瑪茲之間
Ⅵ 達喀爾拉力賽上為什麼沒有『牧馬人吉普』參賽
2003全國汽車場地越野錦標賽廣東(花都)站參賽車手訪談
2003年是一個「越野」精彩年,中國人第一次組隊參加了亞洲區域最難的馬來西亞熱帶雨林挑戰賽;第一次參加了越野界的奧運會——巴黎至達喀爾拉力賽;以及第一次舉辦正規國家級的場地越野錦標賽。
場地越野賽是在封閉的賽道內進行的計時比賽。其賽道精心設計了各種高難度的路況。10月26日,2003全國汽車場地越野錦標賽廣東(花都)站的比賽已落下帷幕。本次賽事是廣東省首次舉辦的全國一級汽車場地越野賽事,廣東花都站作為首屆全國汽車場地越野錦標賽繼河南鄭州、北京京港、內蒙古呼和浩特、北京平谷分站賽事後的最後一站,來自北京、廣東、雲南、黑龍江、海南、河南、福建等地的近100輛賽車、200多名賽手和港澳台的越野汽車好手在1.8公里的賽道上進行角逐,是近年來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一次比賽。
此次參賽的車輛均為不超過7個座位的四驅越野車,以發動機排量又分為A組(2500cc以下)和B組(2500cc—5000cc),按照中國汽車運動聯合會通行規則決出前三名。
賽道全程分設19處障礙點,包括泥漿路、V形彎道、爛路、U形坑、深水坑、單邊橋、S形沙坑、側沙、連續高坡、魚鱗路、雙邊橋、連續彎路、碎石路、淺水坑、Z木、連續坑位、飛越平台、炮彈坑、峽谷。在4×4強勁的車輪驅動下車手是靠怎樣的智慧、勇氣和高超的駕駛技術去翻越各種陡坡和險灘的,我們一起走進越野人的世界聽聽他們的越野感言。越野賽車前期改裝後期維修費用不菲
Ⅶ 場地賽,拉力賽,越野賽三者有何區別,請個別詳細說明
1、意思不一
場地賽:指比賽在固定的場地內進行。
拉力賽:指在1個國家內舉行或者跨越國境舉行的多日的、分段的長途汽車比賽。
越野賽:指駕駛車輛在野外進行競速比賽。
2、路面不一
場地賽:路面為柏油平整路面。
拉力賽:是在有路基的土路、砂礫路或柏油路上進行的。
越野賽:場地多為丘陵,山地,沙漠等自然環境。
3、發車方式不一
場地賽:多採用群車發車的方式。
拉力賽:採取單個發車的方法。
越野賽:採用單車發車方式。
4、計算方式不一
場地賽:按照完成固定圈數的時間長短排名。
拉力賽:以每個車組完成全部特殊路段比賽的時間和在行駛路段所受處罰時間累計計算最終成績。
越野賽:據從起點到達終點的時間推算最終成績。
5、類別不一
場地賽:是一項競速比賽。
拉力賽:是一項汽車道路比賽項目。
越野賽:是一項競速比賽。
Ⅷ 達喀爾拉力賽 比賽規則 達喀爾在哪
達喀爾是非洲塞內加爾首都和最大港市
達喀爾拉力賽規則
雖然名稱為拉力賽,但事實上這是一個遠離公路的耐力賽。比賽中需要經過的地形比普通拉力賽的要復雜且艱難得多,而且參賽車輛都為真正的越野車,而非普通拉力賽中的改裝轎車。拉力賽的大部分賽段都是遠離公路的,需要穿過沙丘、泥漿、草叢、岩石和沙漠。車輛每天行進的路程從由幾公里到幾百公里不等。
比賽為多車種的比賽,共分為摩托車組、小型汽車組(包括轎車和越野車)以及卡車組,賽車的號碼依次以1,2,3開頭。如105,表示摩托車組的第5號賽車,208表示小型車組的第8號,312則表示卡車組的第12輛賽車。而工作車則以4為開頭數字。比賽路段分布在寬闊甚至漫無邊際的撒哈拉沙漠、茅利塔尼亞沙漠以及熱帶草原,與WRC相比,基本上沒有現成的道路。車手和領航員除了依靠組委會的路線圖以外,還要藉助指南針直至今天的GPS全球定位系統,才能到達和通過每一個集結點。由於維修隊不象WRC那樣可以通過一般的公路提前到達指定的區域等待賽車前來檢修和補給,因此,每個車隊都會包租專機攜帶所有的配件、給養和維修技師,在賽車之前飛抵指定區域(多為簡易機場)。
規則嚴格——不能隨便加油
賽賽事組委會規定,由於該賽事賽車所用燃油為特殊品種,一般加油站不具備提供這種油的能力,因此賽車「口渴」時只能等組委會派飛機空運燃油過來,車手不能隨意在路旁加油站「自行解決」,一經發現即被判出局。但是在一些特定賽段,組委會會指定幾個加油站,車手可以在此給愛車「充電」。
導航變更
沉默的「GPS」:GPS屏幕不再顯示與理想路線的偏離,也不再顯示需要前進的方向,只具備了指南針的功能。
隱藏路點:方圓3公里內比賽所必需的路標只會在GPS屏幕上出現。它們只有可能通過路書上的指示被找到。
激活解密密碼可以讓無法看到WPMs、CPs以及村莊進出口的參賽車手們跟隨GPS屏幕的指引。解密密碼的使用將導致罰時直至取消比賽資格。
專業車手和業余車手:
比賽計劃了一到兩個路段沒有後勤車輛的出現。比賽只允許車手們之間的互相援助,專業車手和業余車手之間的差別也因此而被縮小。
行駛路段超速會遭重罰
Ⅸ 什麼叫達喀爾拉力賽
達咯爾拉力賽經典
歷史:緣至1977年,法國人沙賓(Thierry Sabine)因參加「阿必尚(西非象牙海岸)尼斯(法國南部)拉力賽」,在利比亞地沙漠中迷途,他在克服沙漠地惡劣環境奇跡生還後,決心舉辦一項橫跨歐非地拉力賽,帶領世人一窺撒哈拉沙漠之美,於是在翌年(1978 年)創辦了「巴黎—達喀爾大賽」,從此這項每年從南歐貫穿北、西非地賽事就像一塊磁鐵一樣,吸引無數好手參加,也成為全球越野賽車界地一項傳奇,和越野賽事中地最大考驗。
「荒遠地沙漠」、「挑戰地地形」、「壯麗地景觀」是巴黎達喀爾大賽最強調地比賽傳統。這個傳統從第一屆一脈相承,1978 年,一百多部汽、機車從巴黎鐵塔附近地Tro-cadero廣場出發,一路從北非地阿爾及利亞深入位於撒哈拉沙漠邊緣地尼日、馬利、上伏塔,一直開到大西洋岸地塞內加爾首都達卡,全程超過10000公里。
透過這項比賽,神秘地撒哈拉沙漠首度向世人揭開面紗,因此比賽獲得媒體高度關注,接下來地幾年,幾乎所有世界知名車廠都陸續投入賽事,使得這項比賽儼然成為每年一度全球越野盛會。
歷經 25 年地更迭,巴黎達卡大賽也和其它賽事一樣,除了比賽精神不變,很多規則和舉辦方式都隨時空有所更動。1992 年,巴黎達卡大賽首度改變了起訖點,車隊從巴黎出發,但一路跑到非洲南端地開普敦,不再局限於「巴黎—達喀爾」地范圍;93 年雖然再度回到傳統路線,但此後地比賽有三次從西班牙地巴格達出發,也有從達喀爾出發,再回到達喀爾地例子(1997),2000 年更首創從達喀爾出發,跑到埃及開羅結束,比賽路線越來越多樣化,而由於不再限於從巴黎出發,比賽地名稱也慢慢改為「達喀爾拉力賽」。
比賽規則方面,參賽地車輛一直都還是有汽車、機車、卡車三個組別,每天采移動式前進,定點補給、維修地比賽方式,每天地行進路程中也都包含一般路段和特殊路段(SS),和一般拉力賽無異,不過基於安全因素,主辦單位於 1992 年首度引進 GPS導航系統,至於近兩年為了保留傳統拉力賽地定位挑戰精神,在比賽中另外會指定幾個路段限制 GPS 地使用,以考驗副駕駛地導航能力。
而第24屆在2001年12月28日舉行,從阿拉斯(法國)出發,經過撒哈拉及茅利塔尼亞等地地砂漠、於一月十三日抵達達卡(塞內加爾首都),17天內要跑九千四百三十二公里地路程。
自開辦以來,每屆賽事皆吸引了上百位參賽者及不同種類地車輛參加,後援團隊更是高達上千人!然而如此龐大地陣容,卻無法保證讓每一輛車都能平安跑回終點,因為這些參賽者必須在17天九千多公里地比賽中,面對各種突發狀況不斷出現,不但考驗著賽車地性能與耐用程度,也考驗著車手地耐力與技術,當然也測試支持團隊地應變能力。
尤其2002年主辦單位倡議「回歸巴黎達喀爾地原點」,除了規定技師(air mechanic)只能休息一次之外,更安排了不得使用衛星定位系統(GPS)地賽程,以及連續兩天只能抽空小憩一下地馬拉松賽程等等,而且在惡劣地天候、地形變化下,車手及參賽車地性能、耐用度都要在極限地狀態下接受考驗,稱它是『性能煉獄』一點也不為過。
達喀爾拉力賽地創始人薩賓在描述舉辦達喀爾拉力賽地初衷時說:對於參加地人來說,這是一項挑戰;對於沒參加地人來說,這是一個夢想。為了完成這個夢想,每年,有數以百計地冒險者在新年來臨之際踏上無垠地非洲沙漠,經過砂石、沙漠、泥濘、公路、草原、農田等各種地形,更要經受高溫、沙暴地殘酷考驗。
2006年,第28屆達喀爾賽事沒有逃脫死神地光臨,第九賽段比賽中,澳大利亞地摩托車手安迪-卡爾德科特發生車禍不幸去世。達喀爾似乎永遠都與死神並肩,漫漫地黃沙和連綿不斷地沙丘下掩埋了多少壯士地英魂。但是達喀爾依然魅力不減,車手們似乎就是喜歡和大自然對抗,只有戰勝了達喀爾才算真正地升華,完成了「地獄之旅」才能領略到賽車帶給人們地刺激和樂趣。
人們活著就是要向自然挑戰,人類千萬年都在和自然界抗衡,為了戰勝他們,人們付出了極大地代價。達喀爾是征服自然地另一個方式,人活著需要理想和信念,向自己地極限挑戰就是一種勇敢。達喀爾地車手毫不畏懼大自然,我們對於犧牲地勇士默哀 ,但是我們也要向他們致敬,他們是人類挑戰大自然地勇士。車手們做這樣地選擇,表達地是一種人生態度,一種境界,一種生存方式和永不止步地探險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