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野計劃解析失敗
㈠ 企業管理成功案例分析
江鈴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在中國率先通過引進國際上最新的卡車技術製造五十鈴汽車,成為中國主要的輕型卡車製造商,目前已擁有10萬輛/年一流水平的沖壓、焊裝、塗裝、總裝製造能力。節能、實用、環保的江鈴汽車產品,已經包括了「凱運」 「順達」及JMC輕卡、「寶典」皮卡、「寶威」多功能越野車、「運霸」麵包車在內的四大系列車型。江鈴自主品牌的寶典皮卡、凱運及JMC輕卡系列的銷量連續占據中高檔市場的主導地位。江鈴還將具有性價比優勢的汽車打入國際市場,海外銷售網路已延伸到中東、中美洲的許多國家是中國輕型柴油商用車最大出口商,被商務部和發改委認定為「國家整車出口基地」,江鈴品牌成為商務部重點支持的兩家商用車出口品牌之一。
作為江西較早引入外商投資的企業,江鈴以開放的理念和富於進取性的發展戰略,積極吸收世界最前沿的產品技術、製造工藝、管理理念,有效的股權制衡機制、高效透明的運作和高水準的經營管理,使公司形成了規范的管理運作體制,以科學的制度保證了公司治理和科學決策的有效性。江鈴建立了ERP信息化支持系統,高效的物流體系實現了拉動式均衡生產;建立了JPS江鈴精益生產系統,整體水平不斷提升;建立了質量管理信息網路系統,推廣NOVA-C、FCPA評審,運用6sigma工具不斷提升產品質量、節約成本。2000年被中國機械工業管理協會評定為「管理進步示範型企業」,2003年更榮獲全國機械行業九家「現代化管理企業」之一的榮譽。2005年底成為國內率先通過OHSAS18001:1999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EN ISO14001:2004環境管理體系、ISO/TS16949:2002質量管理體系等一體化管理審核的汽車企業。
公司十分注重人才的培養,充分提供發展的空間,鼓勵員工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根據工作需要,公司定期組織大量內、外部培訓(如JPS精益生產、8D、6σ、UG、質量和環境體系、同步物流、溝通技巧、培訓師TTT、英語等技術和管理培訓),同時不定期選送優秀的技術、管理骨幹出國培訓,或到國內知名高校進行系統培訓和深造(如推薦攻讀在職研究生的學歷教育);員工申請經領導批准後,考取在職研究生畢業時取得學位或畢業證,學費予以報銷等優惠政策。
U8管理軟體與企業管理有效結合,協助企業實現管理增值。U8在廣州五十鈴有限公司的成功應用,協助企業消除了信息孤島,真正實現了財務業務一體化;采購流程的科學化保證了庫存成本最小化;項目管理的應用,加強了對成本費用的控制和分析,加速了資金的周轉,保證了資金的安全性;實現了產品成本核算和管理。
客戶背景
廣州五十鈴客車有限公司(下文簡稱五十鈴)是由廣州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日本五十鈴自動車株式會社和五十鈴(中國)投資公司投資的中外合資企業。公司引進日本五十鈴先進的客車製造技術,生產五十鈴20世紀90年代末投放市場的GALA SHD和GALA mio系列新型大、中型豪華客車。
客戶面臨的問題
競爭環境變化對企業管理的要求
隨著IT技術的飛速發展,Internet/Intranet技術和電子商務的廣泛應用,企業面臨的競爭環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如顧客需求瞬息萬變、技術創新不斷加速、產品生命周期不斷縮短,競爭日趨激烈等。在這種形勢下,企業管理必須轉變:從生產導向向市場導向轉變,從粗放經營向成本控制轉變,從部門管理向企業級協同管理轉變。
國內企業的前車之鑒
目前國內很多企業在經營中遇到了諸多困難,如銷售不暢、三角債泛濫、資金匱乏、庫存積壓、生產管理成本高等。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忽視以計算機管理為基礎的財務業務信息一體化的建設。各部門不能及時得到相關信息,尤其業務部門與財務部門不能很好溝通,造成結算拖延、壞賬損失加大、信用下降、庫存與賬目不符等弊端,財務對各購銷存業務的發生情況也無法做到有效監控。作為企業整體來講,根本不能形成完整的分析決策體系。
五十鈴通過一系列的分析,意識到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因此一上馬就開始進行財務業務一體化的籌劃。
U8管理軟體的解決方案
硬體解決方案
五十鈴各部在同一座辦公樓辦公,為了給管理信息系統提供硬體環境,公司在辦公樓內搭建了區域網,採用奔騰至強700(雙CPU)伺服器,整個網路有15個工作站。
網路拓撲圖如下所示:
軟體解決方案
五十鈴管理信息系統以財務業務協同為目標,以庫存控制為重點,將企業的實際業務和用友財務軟體相結合,主要使用財務系統和購銷存系統兩大子系統,實行財務與業務的全面集成,對企業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進行同步管理,使企業資源達到最佳配置狀態,提高企業獲利能力。下面將對其業務處理流程進行分析,探尋其流程管理中的經驗。
采購業務管理
五十鈴的采購業務由其采購部來執行。采購業務發生後,采購部將采購發票錄入采購管理系統,采購物料入庫時,采購部儲運科根據驗收單在庫存管理系統中錄入入庫單;財務部根據采購發票和物料驗收單據進行采購結算,系統自動生成相關憑證,登記相關庫存賬。
銷售業務管理
銷售是企業生產經營成果的實現過程,是企業經營活動的中心。五十鈴的銷售業務主要由其銷售部進行處理,一般根據訂單進行銷售,銷售部將簽定的銷售訂單錄入銷售管理系統,動態掌握銷售訂單執行情況。
庫存業務管理
在五十鈴管理信息系統中,庫存管理系統從物流的角度來加強對存貨的管理,而存貨核算系統則是從資金流的角度來加強對存貨的成本管理。庫存系統錄入各種出入庫單,登記出入庫台賬;存貨核算系統生成存貨成本的憑證傳遞到總賬。
財務管理
財務系統由總賬、工資管理、固定資產、應收款管理、應付款管理、成本管理、UFO表和現金流量表等模塊組成。內部各模塊之間自動傳遞數據,財務系統和購銷存系統之間自動傳遞數據,其數據傳遞關系如圖所示。
應用效果評析
實現財務業務一體化管理
在各子系統直接錄入原始單據,由計算機自動生成記賬憑證傳入總賬系統,並且自動登記各相關賬戶。出、入庫單、發票信息一次錄入,倉庫、財務以及各業務部門共同使用,「數出一門,全廠使用」,實現了數據共享和信息的有機集成。解決了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財務部門的賬務串戶、錯賬以及財務與業務部門賬賬不符,賬證不符的問題,真正實現了財務和業務的協同。
加強庫存控制,降低企業財務運營風險
生產技術部提供的材料定額和製造部提供的生產計劃編制采購計劃,采購部嚴格按照采購計劃進行采購;材料發放時嚴格按照生產工藝定額進行。這樣保證了每批采購的原材料都被對應生產令號(五十鈴採用以銷定產的生產方式,製造部根據銷售訂單下生產令)所消耗,倉庫中不會有積壓原材料,在保證生產正常進行的前提下,實現庫存成本最小化。
以項目和個人兩條主線,加強企業內部管理
業務的發生、資金的流出都和公司的職員緊密相關。某項業務發生前,可能需要有關職員去財務部借取一筆款項,業務發生完畢,業務員取得相關憑證才能到有關部門報賬。這樣在借款與報賬之間就出現一個時間差,因此有必要將這筆資金的管理落實到人。
在五十鈴系統中,對職員個人借款進行個人往來管理。而當某職員為某項投資或其他業務從財務部借取現金時,這筆資金暫時當做職員個人借款進行管理,待業務結束,結清該筆個人借款。
這種管理方式將與現金有關的責任落實到人,每筆資金將用於哪種用途,正由誰經手等情況一目瞭然,保證了業務的迅速開展、資金的正常流轉。
加強產成品成本核算和管理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產品成本是生產消耗的尺度,是對產品進行定價的依據,企業必須以銷售收入抵補產品生產過程中的各項支出,才能確定盈利。廣州五十鈴的產品是大、中型客車,採用以銷定產的生產模式,以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這種生產模式必然導致每個產成品即客車的成本都會不一樣。因此,無論從產品定價還是公司損益計算的角度來說,正確、及時計算每個產成品的成本都十分必要。
生產准備部根據銷售訂單下生產令號,一個生產令對應一張訂單,而一張訂單一般對應單台客車。五十鈴以一個生產令為一個生產批次,成本核算採用分批核算方法,對每天客車的實際成本進行核算。五十鈴成本核算保證了及時、准確的為銷售定價、損益確認提供成本資料。
五十鈴管理信息系統實施解析
如何將優秀的管理軟體和企業具體業務相結合?實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五十鈴管理信息系統的構建過程中,用友咨詢專家為其提供了專業的實施服務。實施基本步驟如下:
第一個階段:系統規劃階段——產品實施的前期工作
通過這個階段的工作,協助五十鈴中上層領導幹部掌握U8產品業務流程、管理思想;對五十鈴的業務流程進行分析,制定本次實施方法以及確定實施進度計劃。
第二個階段:實施准備階段,包括數據和各種參數的准備和設置
五十鈴管理系統構建過程中,這個階段包括以下幾個部分:U8與五十鈴生產製造系統介面程序的開發;數據准備;系統安裝調試;實施方案測試。
第三個階段:用戶培訓及模擬運行
本階段的工作主要包括兩個部分:用戶培訓;模擬運行。
第四個階段:系統切換運行
五十鈴系統實施方案在經過模擬運行後,方案的需求得到證明,經雙方確認系統達到用戶要求後,系統開始正是投入使用。
第五個階段:實施驗收
五十鈴項目實施進入正常狀態,相關人員整理項目實施文檔、二次/外延開發程序代碼等。
㈡ 上汽大通MAXUS D90 Pro亞馬遜版上市 售30.98萬元
易車訊 3月2日,上汽大通MAXUS D90 Pro亞馬遜版正式上市,售30.98萬元。作為上汽大通MAXUS官方定製改裝車型,D90 Pro亞馬遜版增加了一系列越野套件,性能更強悍。
底盤方面搭載了一套博格華納的適時四驅系統,不過中央分動箱帶鎖止功能,配合後橋機械式差速鎖,這款車也算擁有兩把鎖了,再加上強悍的動力儲備,越野實力自然不容小覷。懸架方面採用雙叉臂獨立前懸架和五連桿整體橋式後懸架,此外,新車搭配K-Man專業8段可調氮氣減震器,並將車身整體升高30mm、輪距加寬30mm,進一步適應沙漠、綜合路段、城市公路等復雜路況,還可有效提升舒適性。官方表示,新車的接近角28度,離去角25度,最小離地間隙210mm,最大涉水深度800mm。
越野性能方面D90 Pro亞馬遜版還搭載全地形智能四驅系統,提供自動、節油、運動、雪地、泥地、沙地、岩石七種地形選擇模式,做到真正的全地形覆蓋。再配合牙嵌式後差速鎖和電子限滑系統,以及高達12000磅的T-MAX電動絞盤,拖拽力高達5.4噸,即使遇到沙漠地形也能輕松脫困。
編輯點評:作為官方定製改裝的硬核越野SUV,D90 Pro亞馬遜版絕對不只是樣子貨,而且內飾配置上它還是秉承大通一貫的高配表現,所以縱觀目前同價位硬派越野市場,可能哈弗H9在越野方面能與D90 Pro亞馬遜版一較高下,但在乘坐舒適性方面的確有差距,對於硬派越野玩家來說又多了一個選擇。
㈢ 越野跑如何入門
越野跑,是一項與大自然共舞的魅力運動。
那麼,如何選擇越野場地?以及安全快樂地越野呢?
認為的越野跑
越野跑應該是在不能開車的、未經鋪裝的小路上跑。當然,可以是人為踏出的小路,也可以是布滿樹根和岩石的草叢、土路、山路、濕地、沙礫地等路段。此外,越野跑的路面往往比較狹窄,寬度一般不會超過1.5米。
用徒步的方式來訓練下坡技巧
在山間奔跑,著地是有一定竅門的。特別要注意容易失速的下坡山路。選擇在什麼樣的地方落腳才穩定安全?落腳時為了不打滑應如何分配體重?在原木做成的階梯上如何跑上跑下?這些都是越野跑者需要面對的問題。與其突然就去這樣的環境中奔跑,不如在事前多去野外遠足,實地感受一下,積累一些經驗之後再開始越野跑。
越野跑選手的快慢之別,往往就區別於下坡的技術。下坡技術好的人,即使在容易打滑的坡面上,也能輕快地下行。
針對入門者,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快速提升下坡技巧:注意力集中,身體放鬆;盡可能雙臂打開以確保平衡,前腳掌落地;看路的視線范圍盡可能放遠一點。
為了習慣這樣的路況和技巧,仍然是建議首先徒步遠足,積累下坡的經驗。當然,徒步體驗時也要盡可能穿適合越野的鞋子。
制定越野計劃
自然界並沒有越野跑專用的路線,所以這需要自己規劃。
在山中奔跑容易迷路。對於越野的初跑者,建議選擇郊遊的線路或被推薦的線路。這樣的線路,路面早已被人們踩實,安全性也比較較高。此外,詳盡的路標設施也是不可多得的資源。
這些線路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周末郊遊的人較多,有突發情況,也容易獲得幫助。
入門者的其他注意事項
山裡天氣多變,要留意天氣預報;
盡量跟熟悉線路的跑友組隊同行;
注意防寒:海拔每升高1000米,溫度降低6攝氏度;同時風也會帶走體溫;
充分補給:以高熱量食品為主,但不能攝入過多。此外,超過3小時的遠足,要准備運動飲料;
遵守山野規則:比如,沿路與人打招呼,為登山者讓行;保護自然,不隨地扔垃圾等;
必帶物品:地圖,指南針,身份證明,現金,保暖衣物,手機,創可貼,頭燈等;
注意自身安全。
哪些地方算越野?
除了在鋪裝道路上的跑步,其他復雜路況條件都可歸為越野跑。
對於初入越野的跑者,建議選擇最高海拔不超過1000m,累計爬升也在1000米以下的路線。
比如:近郊的小山,附近的公園,湖畔或海灘,森林公園里的樹林和非鋪裝路,都是越野跑的不錯場地。
注意!以上場地需具備如下條件:
有逃生道路
地勢較為平緩
沒有亂石橫生等危險
有供水點和廁所
有公共交通的地方
不管是越野新手,還是越野高手,探尋專屬自己的越野路線,也是越野跑的一大魅力。
哪些信息最重要?
越野跑前,應收集路線相關的各項情報。
要知道路線的長度,以及大概所需的時間。
明確路線的最高點,以及越野的難度(如地面情況和起伏的狀況)。
了解周圍的環境,比如購物點、醫療點、車站的位置等。
知曉當地的特產、美食以及浴場的情報,以增加越野跑的趣味。
什麼樣的路線適合我?
設定路線的方法,有以下三種。
往返型
往返路線一樣。減少迷路的危險,也好掌握時間,適合初級跑友。
一直前進型
一直往前,風景不同的路線。但是一定要事先考慮好越野結束後的返程問題。
環形路線
出發後,會回到起點的路線。不跑相同的路線,也不擔心回程的問題。但在有分支的地方一定要對照地圖,確認路線。
任何一種路線都有優缺點,決定的時候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最適合的路線。
戶外地圖知識
越野跑需要攜帶指南針與地圖。如今科技發達,攜帶型GPS及GPS導航腕錶已不再遙遠,請為自己配備一款,以增加安全性,減少迷路帶來的風險。如果攜帶地圖,請選用當地詳細的登山導覽圖,或等高線地圖。
戶外活動有風險,地圖作為原始可靠的導航信息來源,能熟練地閱讀是玩越野跑的一項基本技能。
道路的把握(起點到終點的道路)
完成路線所需的時間
路線的距離
海拔、起伏、以及亂石等地形狀況
掌握好基本知識,帶著期待與篤定的信念,開啟你獨一無二的越野之旅吧!
㈣ 二戰中閃擊戰的戰略戰術分析
【閃擊理論】給點分吧!
閃擊波蘭(1939年9月1日)
波蘭位於歐洲東部,東接蘇聯,西鄰德國,南界捷克斯洛伐克,北瀕波羅的海,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希特勒上台之後,在向納粹黨徒大談建立「大德意志」國家時就提出要佔領波蘭,以獲得大量資源,改善戰略地位。波蘭是英法在歐洲最強的軍事盟國,消滅了波蘭,既可解除進攻西歐的後顧之憂,又可將其作為跳板,建立入侵蘇聯的前進基地。因而希特勒在吞並奧地利、肢解捷克斯洛伐克之後,立即把侵略矛頭指向已被其三麵包圍的波蘭。
慕尼黑會議後,德國多次向波蘭提出領土要求,要波蘭政府歸還波通往波羅的海的一條狹長地帶——但澤走廊和瀕海的但澤自由市,德國要修建享有治外法權的超級公路和復線鐵路,將德國和東普魯士連接起來。其實希特勒的目標並不僅僅是奪回根據《凡爾賽條約》被割去的但澤走廊,而是要佔領整個波蘭,奪取「東方的生存空間」。波蘭政府拒絕了德國的要求。希特勒即於1939年4月頒布一道准備戰爭的秘密指令,其中附有一個進攻波蘭的「白色方案」,規定德軍應於9月1日前做好一切准備。
德國人在發動攻擊的前夕把13名罪犯從德國東部的奧拉寧堡集中營提出,然後將他們安置在附近的一所校舍里,在時機成熟以前,他們將一直呆在那裡。這次行動的代號叫「罐頭食品」,那些罪犯也就成了隨時被吃掉的「罐頭」。整個行動分兩個階段。
8月31日是第一個階段。囚犯們被強制穿上波蘭軍服,體內注射了致命的葯物。他們被帶到德波邊界以西大約10英里的霍齊林德。在附近一片小樹林里,這些囚犯被槍殺。他們的屍體被精心擺放,看起來像是剛進入德國時被打死的。外國記者和其他目擊者則被帶到當地現場看作為證據的死屍。當天晚些時候,軍事行動的第二階段開始了。那些「罐頭食品」,即剩下來的囚犯,由納粹黨衛軍保安處的少校阿爾弗雷德·納朱克斯和其他軍官一起押
送到附近的格雷威茨鎮。黨衛軍都穿著平民服裝,沖進當地的廣播電台,並佔領了它。納朱克斯帶領的一部分人用波蘭語進行煽動性的廣播,宣布波蘭正在進攻德國,號召所有的波蘭人一起來給德國人點顏色。
1939年9月1日凌晨4時45分,德軍轟炸機群呼嘯著向波蘭境內飛去,目標是波蘭的部隊、軍火庫、機場、鐵路、公路和橋梁。幾分鍾後波蘭人便第一次嘗到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來自空中的突然死亡與毀滅的滋味。邊境上萬炮齊鳴,炮彈如雨般傾瀉到波軍陣地上。約1小時後,德軍地面部隊從北、西、西南三面發起了全線進攻。同時,停泊在但澤港外偽裝友好訪問的德國戰艦「霍爾斯坦」號也突然向波軍基地開炮。波軍猝不及防,500架第一線飛機沒來得及起飛就被炸毀在機場,無數火炮、汽車及其它輜重來不及撤退即被摧毀,交通樞紐和指揮中心遭到破壞,部隊陷入一片混亂。德軍趁勢以裝甲部隊和摩托化部隊為前導,很快從幾個主要地段突破了波軍防線。
當天上午10時,希特勒興奮地向國會宣布,帝國軍隊已攻入波蘭,德國進入戰爭狀態。他宣稱,「從現在起,我只是德意志帝國的一名軍人,我又穿上這身對我來說最為神聖、最為寶貴的軍服。在最後的勝利之前,我決不脫下這身軍服,要不就以身殉國。」希特勒的演說激起了議員們一陣陣狂熱的歡呼。
9月3日上午9時,英國向德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德國在上午11時之前,提供停戰的保證,否則英國即將向德國宣戰。據希特勒的譯員希米德回憶,當希特勒接到英國的最後通牒時,他沉默靜坐不動。而戈林則回過頭來對他說:「假使我們輸掉了這場戰爭,那麼上帝應該饒恕我們。」正午時,法國也向德國發出類似的最後通牒,其期限為下午5時。德國對英法兩國的最後通牒,均置之不理。於是,英法兩國相繼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當晚,希特勒將他的辦公地點從柏林的總理府移到了「亞美尼亞」號火車專列上,乘車去前線視察,並在火車上處理東線和西線的戰事。
德軍突破波軍防線後,以每天50-60公里的速度向波蘭境腹地突進。倫斯德的南路集團軍群以賴歇瑙的第10集團軍為中路主力,以利斯特的第14集團軍為右翼,在左翼布拉斯科維茲的第8集團軍掩護下,從西面和西南面向維斯瓦河中游挺進;包克的北路集團軍群以克魯格的第4集團軍為主力,向東直插「波蘭走廊」,另以屈希勒爾的第3集團軍從東普魯士向南直撲華沙及華沙後方的布格河。
作者:火槍兵 2007-6-1 19:19 回復此發言
--------------------------------------------------------------------------------
2 閃擊波蘭(1939年9月1日)
這是人類戰爭史上空前規模的機械化部隊大進軍。在這場大進軍中,德國裝甲兵創始人古德里安成功地實踐了他的裝甲兵理論,率領第19裝甲軍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被擊潰的波蘭軍團中包括波摩爾斯克騎兵旅,這支部隊曾嘗試沖破德軍在波蘭走廊布置的防線,與東南波軍主力會合。令德國人難以置信的是,這些波蘭騎兵採用古老的戰法向他們發動進攻。波軍騎著北方的高頭大馬,軍官們帶著白手套,揮舞著指揮刀,號兵則吹著軍號,長矛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波軍騎兵旅像歷史教科書上描述的那樣,在田野中擺好陣型,一陣地動山搖的狂呼之後,揮舞著長矛,沖殺過來,徑直沖向古德里安的坦克陣營中。幾分鍾內,這些騎兵就在炮火的硝煙中灰飛煙滅了,慘烈的叫聲和戰馬的嘶鳴在空中回盪,剛才還耀武揚威的騎兵頃刻間屍橫遍野。倖存的波軍則被俘獲,送進了德軍戰俘營,在他們列隊離去的時候,還不由得用懷疑的目光盯著停在路邊的德軍坦克。在戰斗開始前,他們的長官還告訴他們,這些坦克都是用紙板糊的。盡管面臨波蘭騎兵旅大膽而荒唐的進攻,德國裝甲師團仍然勢如破竹地渡過波河,德軍在閃電戰的指導下迅速深入波蘭的農村。
德軍閃電式的進攻使波軍完全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境地,這是波蘭人,也是全世界第一次領教「閃擊戰」的滋味。
對於波蘭的防衛力量來說,另一個缺陷是波蘭的民族特性。波蘭是多民族國家,軍隊的凝聚力不高,無法在作戰區域同仇敵愾,當地民眾對於保家衛國的熱情度也不高。在波蘭共和國至少有302的人不是波蘭族。在波蘭境內至少有一半的人是少數民族,其中包括200萬日耳曼人,他們在平時飽受當局的迫害。在北方省份的立陶宛人則宣稱,他們應該建立獨立的立陶宛共和國,把維爾紐斯定為首都。在東部省份的白俄羅斯和烏克蘭農民則面臨貧困的威脅,他們在歐洲的生活條件是最惡劣的。在德軍發動進攻的最後幾天,撤退的波蘭軍隊夜間從這些地區經過時,可以看到當地的俄羅斯東正教農民放火焚燒當地的天主教堂,以發泄他們幾個世紀對波蘭舊地主的仇恨。而波蘭的猶太人盡管因為顯而易見的原因害怕希特勒,但他們對於像對待二等公民一樣對待自己的波蘭政府同樣沒有好感。在西方省份的日耳曼人則從這次事件中找回了1918年以前的記憶與榮耀,他們迫不及待地希望納粹軍隊能使他們與波蘭的鄰居分開,再次回歸故鄉。
至9月7日,倫斯德的南路集團軍群重創波軍「羅茲」和「克拉科夫」兩集團軍,佔領了波蘭工業中心羅茲和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其中路第10集團軍的前鋒霍普勒的第16裝甲軍於9月8進抵華沙南郊,從南面切斷了波軍「波茲南」集團軍退路。包克的北路集團軍群全殲了波軍「波莫瑞」集團軍並重創波「莫德林」集團軍,佔領了「波蘭走廊」,隨後強渡維斯瓦河,奪佔了從北面掩護通往華沙道路上的陣地。
9月8日,北路集團軍群所屬屈希勒爾的第3集團軍和克魯格的第4集團軍從北和西北向華沙總方向實施突擊,9月11日,古德里安的第19裝甲軍渡過納雷夫河,開始向華沙後方的布格河迅速推進。9月14日,南路集團軍群所屬賴歇瑙的第10集團軍和布拉斯科維茲的第8集團軍在維斯瓦河以西一舉合圍從波茲南和羅茲地區撤退的波軍,佔領了波蘭中部地區,使華沙處於半被合圍的狀態。至9月15日,古德里安的第19裝甲軍包圍了布列斯特,其第3裝甲師和第2摩托化師繼續向南推進,以便與南路集團軍群的右翼利斯特的第14集團軍完成最後的縱深合圍。與此同時,第14集團軍的前鋒克萊斯特的第22裝甲軍,包圍了科沃夫之後繼續北進,16日在符活達瓦地區與北路集團軍群會師,合圍了退集在布格河、桑河與維斯瓦河三角地帶的波軍。9月17日,德軍在完成華沙的合圍後,限令華沙當局於12小時內投降。而波蘭政府和波軍統帥部已於16日越過邊界逃往羅馬尼亞。
正當波蘭在德軍的進攻下開始瓦解的時候,蘇聯政府於9月17日向波蘭駐莫斯科大使遞交了一份照會,指出鑒於既成局面,蘇聯政府已向部隊下達了越過邊境保護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的命令。同日,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發表廣播演說,聲明蘇聯政府不能對波蘭出現的局勢袖手旁觀。就在這一天凌晨,蘇軍分六路開入波蘭,未遇重大抵抗即佔領了波東部地區。俘獲波軍20餘萬人,繳獲飛機300餘架和大量武器。被俘波軍中有數萬名軍官,其中約1.5萬人不久被殺於斯摩棱斯克附返的卡廷森林,這就是著名的卡廷事件。
9月25日,德軍開始向華沙外圍的要塞、據點及重要補給中心進行炮擊。隨後,德第8集團軍開始向華沙發起攻擊。9月26日,德國空軍開始轟炸華沙。9月27日,華沙守軍停止抵抗。9月28日,華沙守軍司令向德第8集團軍司令布拉斯科維茲上將正式簽署了投降書。9月29日,莫德林要塞投降。10月2日,進行抵抗的最後一個城市格丁尼亞停止抵抗。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的第一個戰役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結束了。在波德戰爭中,波軍傷亡20萬人,被俘40餘萬人。德軍亡1.06萬人,傷3.3萬人,失蹤3400人。
德國入侵波蘭後,英法等國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
閃擊戰 由古德里安創建的戰爭模式——閃擊戰
二戰初期,納粹德國軍事家打造的閃擊戰,攻勢凌厲,似乎無往而不利,27天內征服了波蘭,1天內征服丹麥,23天內征服挪威,5天內征服荷蘭,18天內征服比利時,39天內征服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閃擊戰確實曾輝煌一時,堪稱戰爭史的一大經典。閃擊戰挾最新高技術兵器以最小的損失,突然、迅速地達成戰爭目的,其理論魅力至今依然不減。研究「信息+閃擊戰」可能演變的「信息化閃擊戰」,利於我們在未來戰爭中防範新的閃擊戰,並在作戰中尋找更多的制勝之機。
閃擊戰三個重要要素
1奇襲
2集中
3速度
閃電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經常使用的一種戰術,它充分利用飛機、坦克的快捷優勢,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制敵取勝。它往往是先利用飛機猛烈轟炸敵方重要的戰略設施的通訊中心,把敵人的飛機炸毀在機場,取得制空權,並使敵人的指揮系統癱瘓。
閃電戰就是奇襲、快襲集中加在一起,將像閃電一樣打擊敵人!可以使敵人在突如其來的威脅之下喪失士氣,從而在第一次巨大的打擊之下就會立即崩潰!
閃電戰理論是古德里安創造的,最初用於波蘭。1939年9月1日4時45分,德軍以其6個裝甲師、4個輕裝甲師和4個摩托化師為主要突擊力量,在一馬平川的波蘭西部勢如破竹般撕破了波軍6個集團軍約80萬人組成的防線。德國裝甲部隊與空軍構成的快速縱深挺進力量,將陳舊龐大的波軍迅速撕裂、合圍,至10月5日,波蘭戰役即告結束。波軍6.6萬人陣亡,20萬人受傷,69.4萬人被俘,而德軍僅傷亡3萬餘人。從而以一種成功的全新的戰術被銘刻到了世界軍事史上。
剝開閃擊戰侵略的外衣,剖析一下閃擊戰,我們會發現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理論,閃爍著跨越歷史時空的啟迪。
以盡可能短的時間「折疊」空間
「時間就是軍隊」,「時間就是勝利」,爭取時間和奪取空間是軍事對抗的重要內容。在時間上先敵一步,可以得先機之利。在「巴巴羅薩計劃」中,德軍僅3個星期即在蘇聯境內推進縱深達400~600公里,其成功的原因是:
(1)「適時」;
(2)出人意料的主攻地點;
(3)欺騙活動;
(4)新的坦克「戰術」。
(5)陸軍擁有優勢空中支援
德軍閃擊戰應用軍事科技的新的優勢,依靠坦克集群的快速突擊,以及飛機的空中火力和縱深機降、傘降的高速配合,形成威力巨大的現代「撞城錘」。由於時空關系的改變創造的新的作戰理論,產生了時人難以想像的作戰效能。
以盡可能快的機動獲得最大限度的沖擊力
《孫子兵法》進攻戰的一個重要思路是——以極快的速度突襲敵軍。書中寫道:「進而不可御者,速也。」並對快速產生的沖擊力作了至美的比喻:「激水之急,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於毀折者,節也。」
根據戰爭力學理論,軍隊戰鬥力取決於兵力、機動力和沖擊力,而機動力和沖擊力的大小都與速度有關,速度越快,沖擊力也就越大。二戰初的閃擊戰依靠裝甲集團高速度、大縱深的突襲,產生的沖擊力在軍事史上堪稱空前的。
將精神之力轉化為戰鬥力
在閃擊戰理論中,精神對作戰的勝利可謂是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為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從西方的克勞塞維茨到東方的毛澤東,許多傑出的軍事家都十分關注作戰突然性,指出突然和不意,可以彌補兵力的不足。其二為震懾。美軍在伊拉克戰爭的作戰計劃之一名為「震懾」行動,其實在閃擊戰的設計中,「震懾」正是希特勒、古德里安等追求的效果。二戰時德國發起閃擊戰時其坦克數遠不如英法聯軍,甚至被稱為「窮人的戰爭」,然而「窮人」打敗了富人。在西線閃擊戰中,法軍大批部隊被震懾住,喪失了作戰意志,被俘人員竟多達150萬。
對付閃擊戰的鑰匙
為什麼閃擊戰在二戰初期產生了巨大威力?為什麼二戰中的閃擊戰又均以失敗而告終?
西方「兵聖」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頂點理論認為:「勝利常常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有一個頂點」。這個「頂點」,主要指的是作戰強度和作戰限度。由於頂點的存在,發起進攻的強者,到達頂點後,便會逐漸由強變弱,防禦的弱者,若注意積聚力量的話,將可能逐漸由弱變強。閃擊戰盡管有突然性和高速度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力,但畢竟這個沖擊力有個極限,終究有個頂點。戰爭的最終勝負並不是單單取決於沖擊力,還包括許多其他方面的要素。當德軍深入蘇聯腹地,兵臨斯大林格勒時,由於戰爭的非正義性(主要是暴行導致的抵抗)、自然條件的惡劣、後勤補給線的困難,特別是蘇聯軍民高漲的愛國熱情、強大的工業能力、正確的戰略部署、經過調整並適應德軍戰術的新型軍事理論和逐步裝備先進武器的軍隊,以及美英和中國的支持等,使得閃擊蘇聯的侵略戰爭在斯大林格勒由「頂點」跌落,從而開始走向失敗。
二戰後,雖然再沒有像二戰那樣大規模的閃擊戰發生,閃擊戰其實在現代局部戰爭中處處可見其影子。特別是當現代戰爭插上信息技術翅膀後,突如其來的閃擊戰變得更加可怕。在計算機技術的武裝下,空中力量的機動力、火力、防護力,已經遠遠超出二戰時地面的裝甲集團,體現出諸多的新優勢:速度之快、機動能力之強,使地面防禦力量幾無還手之力;遠程精確打擊與火、力、快速機動能力的完美結合,達到了「動如雷震」、「斬首」、「震懾」的效能;空中力量在c4isr指揮、控制、偵察等系統作用下,能量發生空前躍升,形成超視距攻、防一體的作戰系統,對戰爭命運甚至起到決定性作用。
需要警惕的是,現代戰爭中「戰爭頂點」已在高技術下變得難以利用,戰爭的「非接觸式」、「非線式」、「非對稱」,讓弱小的一方「以劣勝優」的餘地越來越小。那麼防範閃擊戰的出路在哪裡?唯有加速新軍事現代化,未來化,在軍事思想上斷不可輸給對手,在編制體制、武器裝備、教育訓練等上,也勵精圖治,形成對手不敢輕舉妄動的優勢,使敵無機可乘。
當閃擊戰插上信息的翅膀後,需要我們給軍事思維插上信息的翅膀,不僅僅是貼著「信息」標簽的名詞的變化,必須有全新、敏銳而不保守的哲學頭腦,需要居安思危而不是歌舞昇平的危機意識。★
但是閃擊戰靠的是速度,如果不能個一鼓作氣勝利解決,那麼,後果嚴重! 古德里安(1888年~1954年) 德國坦克兵的創建者,陸軍上將,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犯。出生於東普魯士的庫爾姆城。1908年開始服役。1914年畢業於軍事學院。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在騎兵部隊中任職。戰後服役於國防軍。
他於 1922年起,在汽車兵和坦克部隊中任職。30年代初開始研究坦克作戰理論,認為坦克是在戰略上具有決定作用的武器,提出了集中使用坦克作戰的思想。1934年倡議組建3個坦克師,他任第 2坦克師師長。1938年任坦克軍軍長,在德國兼並奧地利的行動中,指揮所部長驅直入近 1000千米,在 48小時內全部抵達維也納。這次行動檢驗了坦克兵的實際作戰能力,他由此奠定了在德國坦克兵中的首創地位。
1939年 9 月德軍進攻波蘭時,以他所指揮的坦克部隊為主力的德軍,採用猛打猛沖的閃擊戰術,只用了十幾天時間,就擊敗了波蘭。他因此而成為遠近聞名的「閃擊英雄」,獲得了由希特勒授予的二級鐵十字勛章。
1940年 5月,德軍開始閃擊西歐,他又指揮所屬坦克部隊以破竹之勢向前突進,使德軍在不到兩個月內就征服了荷、比、盧、法等西歐國家,再次顯示了坦克閃擊戰術的威力。
1941年 6月,蘇德戰爭爆發。他的坦克閃擊戰術在戰爭初期盡管獲得了某些成功,但很快遇到了剋星,並迅速走向沒落。當年12月,他作為德軍坦克第 2集團軍司令,在指揮所部參加莫斯科會戰時,遇到蘇軍最沉重的打擊,被迫下令所部撤退,他因此被希特勒解職,調回編入預備軍。1943年2月,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會戰失敗後,他又被召回,擔任坦克兵總監。他組織研製出了德國著名的虎型和豹型坦克,並進行大量生產和裝備部隊,但是在庫爾斯克坦克大會戰中,德軍又以慘敗告終。他為之付出全部心血的德國坦克閃擊戰術,終於徹底破產。
他在1944年7月希特勒遇刺後,一度代理陸軍總參謀長,但到 1945年 3月,又因戰場失利而被再次解除職務,從此轉入預備役。德國投降後,古德里安被美軍俘虜,不久即獲釋。1954年病死。著有回憶錄《坦克指揮官》和《注意!坦克!》等。
他在軍事上的另一成就是閃擊戰術思想的確立和運用。閃電戰,閃電閃電,迅猛而突然,閃電戰因此而得名。
閃電戰的核心是在對手展開其主要兵力和戰略資源之前,即以迅猛的攻勢將其擊敗。其基本手段就是集中大量高機動兵力(主要是裝甲兵和空軍)實施強大的首次突擊,然後迅猛突入敵縱深,合圍敵主力集團而殲之。為了實現大量集中使用裝甲兵的目的,古德里安創建了裝甲師。他認為在裝甲師內,「除非其他一切支援兵都具有同坦克一樣的速度和越野機動力,否則坦克是絕不能充分發揮其效能的。」這一點在當時尤為可貴。古德里安裝甲兵作戰理論(也可說就是德國裝甲兵作戰理論)的特點還有:坦克只能用於進攻,不能用於防守;坦克只能集中使用,不能分散;裝甲師可用於第一梯隊實施突破,而後高速向縱深發展,決不遷就步兵的進攻速度等等(以上只是理論,與實際多少有點距離)。
戰爭爆發後,德軍基本是按戰前的的觀點運用裝甲兵的,其在進攻作戰時基本特點是:在適合裝甲兵機動的地形上,在決定性的時間和地點,大量集中使用裝甲兵,在空軍的有力配合下突然發起進攻。突破對方戰術防禦地域後,高速向戰役縱深進攻,以最短的時間達到戰役目的。突破後向縱深發展勝利時,遇敵堅固設防地域多予以繞過;遇對方反沖擊時,則多由摩托化步兵和炮兵頂著,裝甲兵則從側後發起突擊。
閃電戰理論的原創並非古德里安,而源自英法。但德國人在英法相關理論上補充完善,最後在戰爭中率先實踐,直到1943年前,德國人仍然是該種理論的最大受益者。
古德里安的閃電戰思想更加註重戰略癱瘓理論,即以突不及防的打擊,突破敵軍正面防線,敵指揮系統就會面臨癱瘓。快速機動的部隊的凌厲攻勢,在敵軍前線和後方造成的極大恐慌,從而指揮失序,軍心混亂,從心理上給對手造成的沉重打擊。因此,古德里安的閃電戰的目的是癱瘓敵人,裝甲、速度和立體協調只是其手段。
結合實戰的運用也不難理解。德軍於1940年5月10日發動對法國的進攻,至17日的七天之間,英法聯軍的整個南部戰線已接近崩潰,法國人不相信德軍在法國的復雜地形能夠重演閃擊波蘭的奇跡,還在幻想用馬恩河會戰式的打法去玩陣地相持戰。法軍參謀總部對這種全新的戰法束手無策,前線士兵草木皆兵。古德里安的思想在這里得到徹底的驗證。
確實,當面對淺縱深,長戰線,後方戰略預備隊組織鬆散的防禦體系時,閃電戰的效能實在不容低估.德軍所強調的首次突擊及其後效應可以發揮最大效果.突破後前出的各裝甲師的確不用太在意側後的威脅(魔鬼7師戰線最長時近400km,卻一直沒感到側後有多大實際壓力便是明證).在擁有絕對制空權的情況下,空軍的戰術支援也著實靠得住(戴高樂的第4裝甲師(旅?)反擊古德里安部,終被古協同空軍擊退,亦又成煥?.總之,法國之役,閃電戰發揮得的確完美.
與閃電戰相同的大縱深作戰理論源自30年代圖哈切夫斯基元帥,,大縱深也十分注重各兵種協調,但它對裝甲部隊的使用與閃電戰有些不同。大縱深仍把步兵作為主體,進攻先期步兵在火炮、裝甲部隊等各兵種支援下在敵軍陣地打開突破口,隨後才開始投入機械化部隊用以穩固突破口,擴大戰果,並深入敵防禦縱深,加以分割包圍;戰略航空兵同時對敵後方戰略要地實施打擊,從而摧毀其戰爭潛力。最終達到徹底擊垮敵人的目的。
蘇聯的大縱深理論誕生不久,但當時坦克發展水平有限,其三大性能還無法滿足戰略需要,大縱深似乎有點超前,即使如此蘇聯紅軍仍在1932年按照這種理論建立了最早的機械化部隊。但頑固守舊者仍對此不屑一顧,不久後到來的大清洗終於徹底將其束之高閣。直到1941年德國對蘇聯發動的閃電進攻,才驚醒了那支混沌的蘇聯紅軍,大縱深理論才又被重新撿起來。1943年庫爾斯克戰役之後德軍的戰略主動易手蘇聯人,蘇聯國內坦克產量多的也足夠為「大縱深理論」提供所需的裝甲部隊,也就是到了這時大縱深理論才終於有了實踐的機會。
大縱深和閃電戰都是機械化協同機動作戰理論,但在戰斗開始時,裝甲部隊的應用上還是有區別的。閃電戰主張將其獨立、集中使用,從而能實現戰略突然性,令敵方措手不及,如同閃電般迅速,主要強調的是利用高機動的快不及防從心理上威懾敵人,從實際上打擊敵方,已達到癱瘓敵方的目的;大縱深則不同,它仍舊把步兵作為首次進攻的主體,其它兵種以及裝甲部隊的作用是支援,待突破口打開後在使用裝甲部隊進行縱深的分割包圍,其使用裝甲部隊相對保守,仍有坦克支援步兵的殘存意識。如此一來,開戰之初將很難對敵形成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除非己方具有明顯兵力優勢(至少也是戰場局部優勢),不過這種思想的確符合1943年後的蘇軍以多打少的實際情況,倒也稱的上是量身定做。
補充:說到大縱深機動作戰理論,不能不提倡導此思想的蘇軍學究派代表人物——圖哈切夫斯基。他在被斯大林謀殺的前一年,曾集中論述了新作戰思想的基本觀點。他指出,由於有了裝甲兵和航空兵這樣的作戰手段,就不僅能夠直接攻擊前沿防禦之敵,而且能夠越過敵防禦陣地,同時攻擊整個防禦縱深內之敵。他認為,進行單個的戰役已不足以全殲敵軍,必須通過多次連續性的戰役方能奏效。因此他建議在單個戰略方向上,選擇一定范圍的縱深,幾乎不停頓地組織多次戰役。這將使敵方無法補充休整、調整部署和前調預備隊,從而最終達成在該方向上殲滅敵主力的目的。基於此思想,蘇軍在早於任何別國的1932年創立了作為縱深作戰突擊力量的機械化軍(1938年改稱坦克軍),裝備了一大批機動性良好的裝甲車輛。但這一切都差點被大清洗的狂濤沖走。1938年,大縱深作戰思想受到廣泛的懷疑,坦克軍被撤消。30年代末,40年初蘇聯所進行的兩場戰爭的結果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也說明了這個問題。
在具體運用上,蘇軍既不同於法軍的坦克零散配步兵,也不同於德軍的決不遷就步兵。蘇軍採取的是中庸之道,即承認裝甲兵的獨立作戰能力,又不否定坦克支援步兵的作用。在攻擊作戰時,蘇軍將裝甲兵分為「近戰」和「遠戰」兩種。近戰者,即直接支援步兵進行突破的坦克,多為直接配屬給步兵師軍的坦克團(旅)。遠戰者,即由坦克軍(集團軍)組成的快速集群。用於突破後發展勝利。這里又涉及兩個重要概念「突破口理論」和「快速集群」。
個人認為大縱深的初期突破強調以步兵為中心,其它兵種包括裝甲部隊也僅是為了支援,坦克的作用受到了限制,進攻的節奏也要大大減慢。
大縱深理論的潛在保守,無形的將其定位為強兵戰略,只有數量上的優勢才會保證勝利。倘若敵我雙方勢均力敵,而且敵方指揮官素養較高,進攻成敗與否將很難預料。
德軍在1940年進攻法國的成功戰例,如果將進攻一方換為蘇軍,而且假定當時的蘇軍還在貫徹大縱深理論,蘇軍即便會獲得最後的勝利,它也會付出更高的代價,以及更長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