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鄭越野比賽視頻
❶ 跑越野賽時應注意什麼
1、鞋子和襪子的選擇
越野跑的鞋子不同於正常的跑步鞋,它需要具備越野和跑步鞋的緩震功能,襪子選擇排汗能力更強的非棉質襪子。
2、了解環境、預防各種天氣
你要掌握訓練和比賽地點的地形、氣候和紫外線照射等。根據環境和天氣選擇需要帶的物品。
3、做好補給和葯品
越野跑者在運動過程中要攜帶充足的水和食物,以滿足迷路和受傷時所需要的基本補充。
在運動中,要周期性地補水和進食。
4、確保不迷失方向
不管出行的里程有多麼長,在外出時總要隨身攜帶方向盤和地圖。
在登山前一定要告訴親友你准備去哪裡,去多長時間。必備工具還包括:透氣膠帶、打火機、急救毯。
5、和隊友結伴而行
和一兩個朋友一起去越野冒險會比較安全。這樣在出現意外時可以提供安全保護。
獨自跑步時,要考慮穿著或佩戴一些帶有可識別信息的裝備(ID手環就是個時尚之選),列出相關的醫療和聯系信息。
6、跑完注意保暖
越野跑出汗很大,所以保暖很重要。
(1)新鄭越野比賽視頻擴展閱讀:
越野賽安全措施:
1、 發現問題時應立刻停下腳步分析自己的處境,檢視帶來的物品和救生裝備能否解決問題。若身體受傷,應第一時間進行急救,然後再作打算。
2、 傳統的求救方式可分兩種:
主動式:可以生火點燃火炬或煙霧彈,吸引路人注意;
被動式:可以在高處懸掛旗幟或在地上劃上求救式字句。其實,最直截了當的方法自然莫過於利用手提電話請求協助。
3、在得知快有暴風雨來臨時應先及早躲避或張開帳幕,待天氣穩定後繼續啟程。
4、 由於越野跑者的身體會消耗大量的水份,應攜備充足的水和食物。
5、 預先將競走的行程和路線資料通知親友,讓別人能及時知會搜救人員找尋你的蹤跡。
❷ 越野賽參賽注意事項1000字
一、首先是要對自己充滿信心,相信自己是最出色的,能很好的完成比賽。
要對自己充滿信心,如果在比賽前心慌、忐忑不安,對自己還存有疑慮,那離成功已遠了一步,一定要對自己有信心,尤其是在出發前要心神鎮定,不可慌亂。在比賽中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實力,頭腦清晰,憑自己的能力完成比賽任務。途中不要跟跑,盲目的跟隨別人可能會適得其反,也不能真正體現出自己的真實水平,要充分的相信自己。當然跟跑也是一種作弊行為,應該杜絕此類行徑,靠實力比賽。
二、熟識圖標圖例,正確使用指北針。
初次看到比賽圖可能會對比賽路線、方向大概有所了解,但對所要找尋的目標位置所在就不甚清楚,這就得熟記定向地形符號了。本人首次參加比賽是在浙大校園,就因不熟悉符號的意義而在其中一個點上浪費了過多的時間,來回幾次從其附近過而不識,地方顯眼但不知「 」是廢屋的符號。運動員對圖標圖例所代表的意義一定要熟記,這有助於快速找到目標,少走彎路。例如「 」代表不宜通過的淤泥地,「▲」,黑色三角形代表石堆;「●」,黑色的小圓點代表石塊,「●」,綠色的小圓點代表一棵有特徵的樹,「○」代表井,「○」代表人造物;「T」代表塔;「*」代表塑像;「∨」代表坑,「∨」代表水坑;「—」代表小路、小徑,「 」代表不可通過的懸崖。
指北針是賽會提供的唯一的比賽輔助工具,應該充分利用,但在使用的時,一定注意使用正確的方法——水平放置。稍有傾斜可能得到的是錯誤的指示方向,本人在杭州兒童公園比賽時也曾因使用指北針方法不當而「誤入歧途」,耗費不少時間。
三、比賽中認真、仔細、沉著,正確選擇路線。
在比賽中,有時會因某個目標而在附近來回的奔跑,久尋不見,心慌意亂,其實越急越找不著北,這時一定要沉著、冷靜,盡量消除煩躁情緒,仔細對比圖上的圖標與周圍事物,觀察周邊的特徵事物,確定找尋目標的確切位置。比賽中有時也會發生漏點(完成比賽成績也無效)的現象,如果及時發現,錯過不多,那穩定住情緒,盡量補救,以求完成比賽取得有效成績名次。一般有兩種方法,其一是以目前所在位置為目標按圖上路線倒著找回去,直至到所要找的(漏掉的)目標,如地形復雜時要先找到此處或附近的標志性事物(建築等)。二是直接回到原先最後找到目標的地方按著路線進行。找到目標打卡時,一定要仔細,看看打點器是否燈閃蜂鳴,已經讀取信息才拔出指卡,一次完成插卡讀卡,以免重復動作消耗不必要的時間,因為終點的有效成績是以秒來計算的,有時前後兩人的成績只有一、兩秒的時間差距,甚至更少。在比賽中往往是一邊跑動邊看圖判斷行進路線的,因為時間要節省而路線選擇又置關重要。從A點到B點的路徑可能有N多條的選擇,但「捷徑」只有合乎自身條件的一條,因為最佳路徑的選擇是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距離、坡度等)的。
四、體力要充沛,全程合理分配。
但凡參加此項比賽的選手體力都還比較可以,這在平時已得到了強化訓練,耐力和心肺功能不是單靠先天遺傳的,後天因素也是可以鍛煉改造的。一個好的選手體力充沛,耐力速度好,一般都能輕松地跑完萬米比賽,即是說定向運動員首先是一名出色的長跑運動員,但在比賽中如何發揮,如何分配自己的體力這就值得好好研究、好好探討了。優秀的選手可根據地形地勢以及跑動中的判斷合理分配自身體能的,比如在下坡時可因慣性而放鬆大步的跑,這可節省一定的體能;地勢平坦時,就可適當的加快步伐與頻率;終點沖刺時,那就得不遺餘力,百分百用盡全力。
❸ 定向越野比賽的選播方法
第一章 短距離賽
一、項目概要
短距離賽的特徵是高速。它檢驗運動員在復雜環境中認知地圖的能力和在高速奔跑中選擇線路、完成線路的能力。短距離線路設計應在整個比賽中體現速度要素。線路可以要求爬高,但要避免迫使運動員不得不走的陡坡。運動員面臨的挑戰應是選擇並完成最佳線路到達檢查點的能力,而不是找到檢查點。例如,最明顯的離開檢查點路徑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線路應要求運動員在整個比賽中保持集中。不能提供這種挑戰的環境不適合短距離賽。
二、線路設計要點
線路設計應考慮短距離賽允許觀眾沿途觀看的特點,所有檢查點應有人看護,也有必要在關鍵通道安排檢查員或安全員提醒想靠近運動員的觀眾,確保運動員不受干擾。起點應位於賽場,觀眾區可沿線路安排。修建一些臨時看台和安排現場宣告員可提高競賽的觀賞價值。在賽區,應將觀眾區和媒體/攝影師明確分開。線路設計時應避免誘導運動員走捷徑穿過私家區域或其它禁區。如有這類風險,應在現場安排檢查員。應避免過於復雜,無法確定運動員在高速奔跑中能否認知地圖的地域(如復雜的三維結構)。
三、地圖
執行ISSOM規范。比例尺1:4000或1:5000。關鍵的是地圖正確,准確表達影響線路選擇和奔跑速度的特徵,能在高速奔跑中認知。在城區外,重要的是正確表達使跑速降低的因素,包括程度和范圍。在城區,妨礙通行的障礙物應根據大小恰當地分類表示。
四、出發
間隔出發,間隔為1分鍾。運動員只有離開出發線後才能使用地圖。
五、勝出時間
12-15分鍾,最好是12-13分鍾。
第二章 中距離賽
一、項目概要
中距離賽的特徵是技術。中距離賽在城區外(大部分被森林覆蓋)舉行,強調由精確導航和找出檢查點構成的挑戰。它要求運動員持續集中於讀圖,離開檢查點時會伴有許多方向變化。線路選擇是基本要素,但不應以降低技術要求為代價,行進線路本身應包括導航要求。線路應有速度變換要求,如有穿越不同類型植被的路段。
二、線路設計要點
線路應讓觀眾看到比賽中的參賽者,就像在終點一樣。起點應位於賽場。線路最好能讓運動員在比賽中通過賽場。因此,賽場選擇的要求高,既要提供適當地形,又要為觀眾觀看比賽提供良好的可能性。除分批通過賽場(包括位於賽場的檢查點)外,不允許觀眾沿途觀看。
三、地圖
執行ISOM規范。比例尺1:10000或1:7500。
四、出發
間隔出發,間隔為2分鍾或1分鍾。運動員只有離開出發線後才能使用地圖。
五、勝出時間
(一)M21E和W21E為30-35分鍾;
(二)M12A、W12A、M55和W50為20-25分鍾;
(三)其它組別均為25-30分鍾;
(四)如比賽在酷暑、嚴寒或濕熱中進行,M21E和W21E的勝出時間為25-30分鍾。
第三章 長距離賽
一、項目概要
長距離賽的特徵是耐力。長距離賽在城區外(大部分被森林覆蓋)舉行,目的是檢驗運動員做出高效線路選擇、認知地圖和根據長時間運動中耐力和體能要求安排比賽的能力。長距離賽強調線路選擇和概略導航,要求地形最好是丘陵。檢查點是一個有線路選擇要求的長路段的終點,尋找檢查點的難度本身並不重要。長距離賽的某些部分可以包括中距離賽的典型要素——突然改變線路的線路選擇模式,加入一段帶有有更高技術要求的路段的線路。
二、線路設計要點
線路應讓觀眾看到比賽中的運動員,就像在終點一樣,最好是起點位於賽場,線路能讓運動員在比賽中通過賽場。長路段是長距離賽特有的要素,它比路段的平均長度要長得多。長路段的長度取決於地形類型,可以從1.5公里到3.5公里。線路應包含兩個或更多的這種要素(沿選定線路行進時仍需要集中於讀圖)。長距離賽的另一個重要要素是運用線路設置技術分散聚集在一起的運動員。特別是在採用2分鍾的出發間隔時,應使用蝶形或其它分散方法。用地形作為分散手段也是必要的,如設計一條通過通視度受限區域的線路。除分批通過賽場(包括位於賽場的檢查點)外,不允許觀眾沿途觀看。
三、地圖
執行ISOM規范。比例尺1:10000。
四、出發
間隔出發,間隔為2分鍾或1分鍾。運動員只有在離開出發線後才能使用地圖。
五、勝出時間
(一)M21E為60-70分鍾,W21E為50-60分鍾;
(二)M18E為55-65分鍾,W18E為45-55分鍾;
(三)M55A為35-45分鍾,W50A為30-40分鍾;
(四)M35A為50-60分鍾,W30A為40-50分鍾;
(五)M21A為55-65分鍾,W21A為45-55分鍾;
(六)M18A為50-60分鍾,W18A為40-50分鍾;
(七)M16A為40-50分鍾,W16A為35-45分鍾;
(八)M14A為35-45分鍾,W14A為30-40分鍾。
第四章 百米定向
一、項目概要
百米定向的特徵是節奏,它在開闊、易跑性和通視度非常好,伴有音樂的天然或人工布置的微形場地中舉行,觀眾可以觀看整個比賽過程。百米定向檢驗運動員在復雜環境的高壓下保持集中,不斷改變速度和方向中調控節奏、選擇線路和完成線路的能力。檢查點很簡單,尋找檢查點的挑戰來自檢查點周圍許多相似的其它線路的檢查點,甚至在同一檢查點特徵的不同位置都可能設置檢查點。
二、線路設計要點
線路設計應考慮觀眾可以觀看整個比賽過程的特點,應讓觀眾能夠看懂比賽,應在比賽場地和觀眾之間設置必要的隔離帶,以確保運動員在比賽中不會受到干擾。另外,也應將觀眾和媒體代表/攝影師明確地分開。如有可能,應搭建臨時看台以提高競賽的觀賞價值。為採用分組集體出發的淘汰賽設計線路和賽場時,在線路的開始部分應通過線路設計技術和/或賽場設置技術盡早將運動員分散,避免跟跑和可能影響運動員節奏的搶打。但是,這種技術可能影響觀賞性,在線路中不能過多的應用。線路的中間部分最好利用天然或人工障礙,通過線路選擇分散運動員,但應控制線路選擇的范圍,最好採用中小范圍的線路選擇。線路結束部分不能過多地安排帶有線路選擇的路段,線路選擇最好是小范圍的,通過路段長度和方向的變化以及完成路段過程中的方向變化創造一種短兵相接的激烈氣氛。最後一段必經線路應是一條長度超過30米,能讓運動員齊頭並進的直道。在終點線後也應安排一條足夠長的直道作為減速緩沖區。另外,線路設計時應特別注意流向控制和引導,盡量避免出現因避讓的而影響運動員節奏的情況。
三、地圖
在《中國百米定向地圖規范》發布前參照ISSOM執行,但符號應根據場地特點適當放大。比例尺1:1000或1:500。
四、出發
間隔出發或分組集體出發。採用間隔出發時,間隔為30秒。精英組應採用分組集體出發,通過2-3個輪次的淘汰賽決定運動員的最終名次。分組集體出發的時間間隔由總裁判長根據臨場情況控制。
五、勝出時間
2-4分鍾,最好是2-3分鍾。集體出發的比賽根據運動員沖過終點線的順序確定名次。
第五章 接力賽
一、項目概要
接力賽的特徵是團隊競爭。接力賽在城區外(大部分被森林覆蓋)舉行。接力賽建立在技術要求的概念之上,相較於長距離賽,接力賽與中距離賽更加相似。一些長距離賽的典型要素,如有線路選擇的長路段應出現在接力賽中,讓運動員在不發生互相聯系的情況下通過。好的接力賽地形有這樣的特點:使運動員失去相互間的視覺聯系(如濃密的植被,眾多的丘陵/窪地等)。通視度好的區域連續不斷的地形不適合接力賽。
(註:必要時,短距離賽也可以在適合短距離賽的場地上舉行。這種情況下,接力賽各賽段將具有短距離賽的典型要素)
二、線路設計要點
接力賽是觀眾喜愛的項目,它提供了團隊間短兵相接的激烈競爭,首先到達終點的團隊為獲勝者。賽場的設計和線路設置必須考慮這一點(如使用分支線路時,線路間的時間差別應較小)。每一棒運動員都要通過賽場,如有可能,從賽場應能看到正在接近最後一個檢查點的運動員。應提供適當數量的媒體報道時間(不但可將電視報道檢查點的情況直播在賽場的大屏幕上,而且還可在森林中安排解說員)。集體出發要求用線路設計將運動員互相分散(例如分支)。應該仔細將最好的運動隊分配到不同的分支組合中。基於公平的要求,所有運動員的賽段的最後部分應該相同。除分批通過賽場(包括位於賽場的檢查點)外,不允許觀眾沿途觀看。
三、地圖
執行ISOM規范。比例尺為1:10000或1:7500。應根據線路設計的復雜性決定地圖比例尺(如檢查點間相互靠近的短路段可能要求較大的比例尺)。
(註:接力賽在短距離賽場地舉行時,執行ISSOM規范,比例尺為1:5000或1:4000)
四、出發
第一棒集體出發,後續各棒按規定的順序,與上一棒完成地圖交接後,或與上棒擊掌交接並取得本棒地圖後出發。
五、勝出時間
接力賽中有兩個時間概念:總時間和各棒時間。勝出時間是指總時間。在總時間框架內,各棒時間可不同,但應限制在規定的區間內。
(一)M21E為90-120分鍾(各棒時間30-50分鍾),W21E為90-110分鍾(各棒時間30-45分鍾);
(二)M18E為80-110分鍾(各棒時間25-45分鍾),W18E為80-100分鍾(各棒時間25-40分鍾);
(三)M55A為60-70分鍾(各棒時間20-30分鍾),W50A為60-70分鍾(各棒時間20-30分鍾);
(四)M35A為80-100分鍾(各棒時間25-35分鍾),W30A為80-90分鍾(各棒時間25-35分鍾);
(五)M21A為80-110分鍾(各棒時間25-45分鍾),W21A為80-100分鍾(各棒時間25-40分鍾);
(六)M18A為80-100分鍾(各棒時間25-40分鍾),W18A為80-90分鍾(各棒時間25-35分鍾);
(七)M16A為75-90分鍾(各棒時間25-35分鍾),W16A為75-90分鍾(各棒時間25-30分鍾);
(八)M14A為60-80分鍾(各棒時間20-30分鍾),W14A為60-80分鍾(各棒時間20-30分鍾);
(九)M12A為60-70分鍾(各棒時間20-30分鍾),W12A為60-70分鍾(各棒時間20-30分鍾)。
(註:接力賽在短距離賽場地上舉行時各棒時間均為15-20分鍾,勝出時間為50-60分鍾)
第六章 團隊賽
一、項目概要
團隊賽的特徵是團隊協作。團隊賽檢查點分為兩類,要求所有團隊成員都應按規定順序親自到訪的必經點和只要求團隊中有一名成員按任意順序到訪,的自由點。比賽中,團隊各成員分工協作到訪應到訪的檢查點,以最後一名到達終點成員的成績為整個團隊的成績。對團隊來說,它檢驗團隊成員分工協作的能力,既要求團隊中有一名有戰略意識,理解定向運動技戰術要求,充分了解團隊成員的能力,能讓所有成員在比賽中揚長避短充分發揮的領導者,又要求團隊成員間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補充,形成一種高效的群體環境。對團隊各成員來說,團隊賽具有積分定向的典型要素,主要的挑戰是如何為應到訪的檢查點找出一個最佳的到訪順序,尋找檢查點的難度並不重要。團隊賽的場地適應性非常廣泛,適合短距離賽、中距離賽、長距離賽和接力賽的場地均可以作為團隊賽的場地。隨著場地類型的不同,團隊賽可包括不同比賽類型的一些特有要素。
二、線路設計要點
線路應該讓觀眾看到比賽中的參賽者,最好是起點和最後一個必經點都放在賽場,讓觀眾能同時看到團隊成員分圖出發和在最後一個必經點匯合的過程。線路中必經點的難度應有一定的跨度,但不應有非常難的檢查點。由必經點組成的線路應貫穿整個比賽場地,並按規定的到訪順序連接起來,依次標上序號。如某區域位於連線上的自由檢查點太多,可以對連線進行剪裁。設計線路時應通過自由點布局將整個場地分成若干個有不同技能、體能和心理要求的區域,同一區域內自由點的難度應保持一定的跨度。此外,應在終點區最後一個必經點旁設一個等待區。
三、地圖
根據場地類型執行ISOM規范或ISSOM規范。比例尺包括1:10000、1:7500、1:5000或1:4000。
四、出發
間隔出發,間隔為3分鍾或4分鍾。與其它項目不同,團隊賽中運動員離開出發線,取得地圖後,可以在出發線前的分圖區分圖。分圖時間計入比賽成績。在分圖區分圖的時間不得超過出發間隔時間。
五、勝出時間
以最後一名到達終點成員的成績為整個團隊的成績。
(一)M21E、W21E、M18E和W18E12-35分鍾。
(二)M55、W50、M12A和W12A勝出時間為12-25分鍾;
(三)其它組別的勝出時間均為12-30分鍾。
❹ 誰能找到 伯特在1967年摩托車越野賽 1000CC 的視頻
電影名叫「世界上最快的印第安摩托」
❺ 越野賽3000米
沒什麼技巧,跑前不要喝水,看你的體力了,我以前在學校跑過5000米,自我感覺技巧就是 堅持!毅力!,如果你沒有這兩樣東西的話你1000米之後就完了,還有就是不能停下,咬牙也要堅持,心裡要有目標,時刻激勵自己,比如,要證明給別人看我可以跑下來,要為自己喜歡的人堅持,我不會輸給我前面的人,馬上就到了10幾分鍾而已,如果這都堅持不下去以後還幹得了什麼等等的在心裡激勵自己,還有就是,呼吸問題!天氣變涼了,很容易岔氣,我的方法是把舌尖貼著上顎讓空氣從舌頭的兩邊過去,可以讓空氣變的暖和一點防止岔氣,呼氣的時候舌頭放鬆下來,再有,要規律呼吸,就是以自己的步伐配合呼吸,上來三四步一吸,三四步一呼,看自己情況,後來累了的時候可以加快呼吸頻率,但是一定要讓自己規律呼吸,可能有更專業的,但是短時間內就這么多了
祝你成功
❻ 越野賽怎麼跑
越野賽的跑法:
1、越野賽要注意自己的跑出節奏來,保持一種速度,間接的說就是勻速運動。最為忌諱的是你跟著別人的節奏來跑完全程,那樣你將會消耗比別人多出1倍的體力,而且還沒有一點作用,只會拖累你無法更好的完成比賽。在比賽過程中不能因為別人跑在你前面而盲目的追隨他。
2、要始終記得,開始的勝利並不是勝利。每個人在越野賽中全憑意志來完成比賽。每一個人在比賽過程中葉都會有一次力竭,當你咬緊牙關堅持完這段力竭後會在一次獲得力量。所以你必須控制好自己力竭後的爆發。一般超越別人就是在這個時刻為最佳時段。
3、離終點200米的時候開始加速沖刺。左右晃動在有實力的對手面前無異於是一種失敗的策略。。雖然左右晃動消耗的體力可以忽略不計,但把那微乎其微的力量節省下來沖刺應該是提高成績的一種關鍵。
(6)新鄭越野比賽視頻擴展閱讀:
越野賽前准備
一、車圈
每次比賽,雨中騎行,或者每100英里之後,請清潔你的車圈。對於結塊的泥土,用肥皂水擦洗或者在小水壓下用淋浴頭沖洗。對於長時間積累下的污垢,用干抹布沾酒精擦洗。如果騎行環境極為潮濕的話,請拆下輪子,用砂紙打磨剎車塊的剎車面。
二、輪胎氣壓
通常的充氣原則:將大拇指橫按在後胎上面,另一隻手的手掌壓在這根大拇指上面,用你的體重壓下去。如果你的拇指觸碰到了車圈,請增加氣壓直到拇指不再碰到車圈。對於軟路面,可以讓前胎比後胎氣壓低5到7psi。對於鋪裝路面,前後胎都可增加5到10psi的氣壓。
三、把帶
需要做多少苦差事去清理你的把帶,取決於你是選擇舒適還是方便。帶軟墊的把帶減弱了震動,但是容易臟。膠帶式的把帶容易變暗,並且沒有緩沖層,但是它在潮濕進水的時候仍然緊緊貼敷在彎把上,因此也容易清洗。皮革把套比較貴,但是很顯眼,並且很容易清潔。
❼ 越野賽utc,mtc,dtc,etc分別是啥意思
UTC(168km)組、DTC(100km組)、MTC(70km組)、ETC(35km)組四個組別。
❽ SCORE越野系列賽的比賽包括哪些
冰雪,泥石流,沙漠,戈壁、沙漠比賽。
比賽正式開始前可進行勘路及試跑。但越野型拉力賽則通過組委會統一發放的路書所指示的內容,由車手同領航員自行尋找前進方向的比賽方式。前者的領航員主要任務是把勘路中製成的筆記配合車手的比賽進程不斷播報給車手。後者的領航員則需要不斷通過GPS、路書、里程錶等裝置來辨認正確的方向和選擇比賽線路。
越野系列賽同拉力賽的區別不僅在於參賽者所使用的車輛上,更在於除對手外,越野型拉力賽同時需要同大自然進行競爭,針對不同景觀、氣候、路面條件加以判斷,並制定出一套有效的比賽策略,這才是越野型拉力賽的精華所在。
❾ 定向越野賽的目前世界上有名的定向越野賽事:
1.O-Ringen瑞典五日:世界最大規模的定向運動賽事/旅遊節,每年7月吸引世界各國20000名男女老少定向運動員相聚瑞典。
2.世界定向越野錦標賽:最權威的傳統定向比賽。每隔一年舉行一次。
3.Jukola: 世界最大的定向接力賽。每年6月2000多個隊在芬蘭白晝地區持續比賽24小時。
4.Tio-mila:世界最刺激的夜間定向接力賽。每年4月末在瑞典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