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sd越野車
1. 越野車帶差速鎖有什麼作用
有,有許多車型。以三菱、陸虎、悍馬等多車系下部分車型為代表。
汽車發展到今天,對於越野車,鎖止式機構有一個、二個或多個形式的,數量越多成本越高、設計也復雜。特別是針對「硬派越野」,對車身(承載方式)、輪胎、底盤懸掛等要求來說較高。越野愛好者也常以差速鎖「數量」來判斷車輛越野能力強弱是有一定依據的。如:(數據來源於網路,詳細車型以實車為主)
A、帶有三個差速鎖車型:日產(pertrol)、吉普牧馬人、路虎衛士等。這些車型可在復雜路面上也有較強的「脫困」能力。
B、一個差速鎖車型:RAV4、X5、普拉多等,對於「脫困」能力一般。
C、"Quattro"為奧迪全時四驅系統的典型代表,其標志來自於設計師的靈感,從圖中看出採用壁虎作為設計理念是對「全時四驅」的一個很好詮釋。原因沒別的,出於壁虎的獨特「吸附力」或是「抓地力」,引申至車上:陡坡險灘平穩自如。
粘性耦合式
此類差速鎖使用「硅油」作為動能傳遞「介質」。當兩車軸的「轉速差」較大時油溫急劇上升、體積膨脹,此時硅油會推動摩擦片間緊密貼合,這也就是「粘性耦合器」兩端驅動軸直接以「粘性耦合器」連接而達到「鎖止」。
高摩擦自鎖式
高摩擦自鎖式有摩擦片式、滑塊凸輪式等。
摩擦片式:通過摩擦片之間相對「滑轉」時產生的「摩擦力矩」來使差速器鎖止,這種結構簡單、比較穩定,常應用在小型汽車或輕型汽車上。
2. 講講豐田越野車,簡單明了!
在過去的50年中,每一代新豐田陸地巡洋艦的誕生都變得更加龐大和改良。從而逐漸地形成這樣一股潮流,那就是越來越得到上流社會人士們的青睞,同時也得到了那些純粹的越野人士的認可,他們所希望的正是如第一代的FJ40那樣,可以帶他們去任何想去的地方的汽車。在1998年引入裝備V8動力的發動機和獨立前懸掛的100系的豐田陸地巡洋艦,來替代原來的直六發動機和固定式前軸後,論戰開始抬頭了,它到底是一款豪華車呢還是一款越野車? 品牌: 豐田陸地巡洋艦 生產廠商: 豐田 參考價格: 70萬元 車型尺寸: 5.080米 1.940米 1.900米 油耗: 10.3升/百公里 引擎類型: 4.7L/V型8缸雙頂置凸輪軸 最高時速: 180km/h 驅動方式: 四輪驅動 制動方式: 四輪碟剎 車身重量: 2545千克 軸距: 2850毫米 油箱容積: 140升 目錄 歷史起點 車系介紹 國產系列 報價 參數配置 展開 編輯本段 歷史起點 豐田吉普bj 豐田的陸地巡洋艦已經有長達50多年的歷史了。早在1951年,受當時日本警察預備軍(即現今自衛隊)的委託,以豐田為首的數家公司開始研製四輪驅動車。 豐田陸地巡洋艦陸地巡洋艦的開山鼻祖-豐田吉普bj便走上了歷史舞台。「bj」的名稱是根據配置的3386cc水冷直列6缸b型汽油發動機和在sb型卡車上採用經過改良的j型底盤而來的。車身採用帆布蓬。由於通過富士山六合目攀爬試驗證明了它的越野性和耐久性,因此,它作為陸地巡洋艦車型歷史的起點應該是沒有爭議的。 編輯本段 車系介紹 陸地巡洋艦20款 1954年,新的「20款」車型誕生了,車名也由「吉普」模仿「land rover」而改為「land cruiser(陸地巡洋艦)」,開始了這個名稱長達五十年的輝煌歷史。 這一款車在對外觀進行大幅度改良的同時,還體現了和以後盛行的40款車型相近的結構。雖然發動機是從使用吉普bj的b型汽油發動機開始的,但是將後來又出現的更高馬力的f型直列6缸3878cc引擎統一裝備在了這種車型上。 20款系列同時也是豐田正式進軍海外市場的車型。 陸地巡洋艦40款 1960年,在陸地巡洋艦車系中備受好評的40款誕生了。在外觀上與 豐田陸地巡洋艦20款大致相近,但是對底盤的功能進行了強化。車身樣式上也集結了從小型、帆布到中型、長型各種不同的風格。發動機採用了從20款開始使用的f型汽油引擎。在後來的1974年,在40款上安裝了新型的直列4缸、2997cc的b型柴油機。 陸地巡洋艦55長軸距款 陸地巡洋艦家族中的一員是「長軸距車型」。這一款車的獨立是於1967年誕生的「55款」。它最初是在40款基礎上發展來的「fj55v」。到1975年,開始向裝載2f型直列6缸4230cc發動機、4檔變速箱的「fj56v」發展,從而提升了越野能力。 陸地巡洋艦以其具有「大而堅」的特性而贏得了「駝鹿」的綽號。同時,個性化的車身外觀亦是其重要的特徵之一。 陸地巡洋艦60長軸距款 1980年,作為55款換代產品的60款誕生了。與55款相比,由於它安裝了性能更高一級的柴油機、空調及轉向助力等設備,從而使這一車型的用戶也從以往以車迷為中心擴大到廣大私人家庭用戶。 在發售當初,發動機准備了3b型柴油機和2f型兩個系統,但是在 豐田陸地巡洋艦兩年以後,便追加了6缸3980cc的2h型柴油機。此後,安裝了渦輪增壓、電噴等高性能發動機的車型陸續面世,而無級變速器、差速器鎖止裝置等功能也被相繼引入這一系列車型中。 陸地巡洋艦70款 1984年,經歷了24年的期待,70款在40款(陸地巡洋艦)的形象上作了全面改良後終於誕生了。 車身外觀煥然一新。在特意誇張的保險杠里內置絞盤等各種嶄新的改進,受到好評。這在當時不能不說是一大優勢。發動機的各種規格也繼承了40款的優點,從85年開始,新裝備了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13b-t,及自動擋變速箱。從90年開始,還增加了4門半長型車款,發動機也採用了80款上配備的直列6缸「1hz」型和直列5缸「1pz」型(現在只使用1hz型)。 豐田陸地巡洋艦70款獲得了「橫跨日本最佳4驅」的美譽,成為陸地巡洋艦的主流車型。在1999年又採用了螺旋彈簧,一直在不斷地進行改進。 陸地巡洋艦·霸道70款 1985年,一款從70款的短型演化而來,以「方形貨車」命名的車型首次亮相。 此後,它在1990年被命名為land cruiser prado(陸地巡洋艦·霸道)「70款」。車身有短軸距型和4門長軸距兩種。行駛系採用4輪螺旋彈簧剛性懸架,發動機為2446cc2l-te型渦輪增壓型,93年以後改用動力性與靜音性協調的「1kz-te」 型4缸2982cc渦輪增壓柴油機。 儀錶板等車內飾大量採用轎車內飾的風格。作為新派4驅,霸道「7 豐田陸地巡洋艦0款」在青年消費群體中人氣很旺。 從此, 霸道便作為一個分支加入到了陸地巡洋艦的大家庭中。可以說,它就是現在非常流行的suv的雛形。 陸地巡洋艦80款 1989年推出的80款,是在61款後期車型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可以媲美高檔轎車的越野車型,在當時是處於旗艦位置的車種。在機械傳動方面,驅動方式由分時工作轉為全時工作。底盤採用4輪剛性彈簧(一部分車型除外)。發動機除繼承了60款的3f-e型之外,還採用了「1hd-t」型4163cc渦輪增壓直噴柴油發動機和「1hz」型自然吸氣柴油發動機。在92年更配備了排氣量4,476cc的「1fz-fe」型雙頂置凸輪軸汽油發動機。 自此,長年活躍在發動機領域的f型發動機終於退出了歷史舞台。 1998年,首次亮相的100款取代了80款的主導地位,這是後話。 陸地巡洋艦90霸道 1996年,從「70款」的「客貨兩用車」演變而來的「90 霸道」開始走上征程。 此前,只是分時驅動方式轉變為全時驅動方式,進而在全車上裝備中央差動同步器、abs、srs氣囊等配置。現在的發動機是採用型號為「5vz-fe」的v型6缸dohc引擎、型號為「3rz-fe」的直列4缸dohc引擎、直列4缸dohc渦輪增壓直噴柴油機「1kd-ftv」型(2000年採用,初期型是1kz-te渦輪增壓柴油機)三種。既有了洗練的轎車感覺,同時作為陸地巡洋艦系列的成員,又加入了許多越野方面的設計,作為一種具有輕松駕駛感的車型而受到喜愛。 陸地巡洋艦100款 豐田陸地巡洋艦1998年推出的100款車在對原有的80款車型進行全面改造的基礎上,繼續保持了旗艦車型的風格,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車型。在繼承了80款的高性能及簡約性的同時,又以「地球製造」的理念來追求陸地巡洋艦原有的力量感和頑強感。發動機有兩類配置:型號為「2uz-fe」的v8汽油機,型號為「1hd-fte」的渦輪增壓柴油機。前懸掛系統採用雙搖臂獨立懸架,同時配備了油壓車身升降裝置「ahc」和可調trc、車輛穩定性控制系統等最新科技成果。整車的水平上升到了一個新的台階。 陸地巡洋艦·霸道(第三代2002款) 2002年,霸道又有了大的發展。首先,發動機包括型號為「5vz-fe」的v型6缸dohc汽油機、型號為「3rz-fe」的直列4缸dohc汽油機和4缸dohc共軌式渦輪增壓直噴柴油機「ikd-ftv」等三種。同時,新款霸道還採用了新開發的高剛性車體框架和左右獨立控制的全自動空調,因此它既適合於強運動性,又能使駕乘者感到平穩和安全。與此同時,後排乘客還可以享受新安裝的視窗娛樂系統。不僅如此,還新增設了附有新開發的扭矩感應型lsd和下坡輔助控制裝置的應變器trc,這些都使它的先進性能得到進一步充實。 陸地巡洋艦·霸道(第三代2002款) 至此,陸地巡洋艦和它的一個分支霸道都發展到了今天的車型。 五十年彈指一揮間,陸地巡洋艦的歷史可以說就是一部成功的越野車的歷史。這部厚重的歷史貴給許多汽車廠商以啟發的。 編輯本段 國產系列 國產陸地巡洋艦新級別的推出和產品外形的強化,秉承了一 豐田陸地巡洋艦汽豐田「客戶第一」的理念,以全國各地陸地巡洋艦的用戶反饋和潛在用戶的意見為參考,確定了產品改型的方向,在保持原有車型優點的前提下,提升了產品的高級性、先進性以及產品外形的運動感和現代感。 蘭德酷路澤 2012款 4.0 GX-R AT 蘭德酷路澤 2012款 4.0 VX AT 蘭德酷路澤 2012款 4.6 VX AT 蘭德酷路澤 2012款 4.6 VX-R AT 蘭德酷路澤 2007款 4.0 GX-R AT 蘭德酷路澤 2010款 4.0 VX AT 蘭德酷路澤 2010款 4.7 VX AT 蘭德酷路澤 2007款 4.7 VX-R AT 試駕報告 豐田汽車美國公司於1957年末成產,直到1959年才開始賣車。當年只有兩種車型,其一就是偉大的豐田陸地巡洋艦,事實上幾乎也只是在這一款車,因為另一款市場表現不佳也沒有什麼名氣。在上世紀60年代初期,FJ40陸地巡洋艦4x4型成為豐田最暢銷的車型,並最終引導著豐田知道了造什麼樣的車美國人會為它買單。豐田的耐用性,質量和可靠都是源自豐田陸地巡洋艦。這些品質在豐田在美國的50年中始終如一,而且它們已經成為當前豐田在美國的一種人格化的象徵[1] 成長的潮流 在過去50年中,每一代新豐田陸地巡洋艦的誕生都變得更大更加改良。逐漸地形成這樣的潮流,那就是越來越得到上流社會人士們的青睞,同時也得到了那些純粹的越野人士的認可,他們所希望的正是如第一代的FJ40那樣可以帶他們去任何想去的地方的汽車。在1998年引入裝備V8動力的發動機和獨立前懸掛的100系的豐田陸地巡洋艦來替代下原來的直六發動機和固定式前軸後,論戰開始抬頭了,它到底是一款豪華車呢還是一款越野車。 豐田陸地巡洋艦2008款的豐田陸地巡洋艦也被稱之為200系,平息了論戰嗎?似乎沒有,不過基本型的售價也高達63,885美元,顯然這正是當前豐田陸地巡洋艦的消費者層次,這些人大都年收入超過20萬美元。在油價高漲的今天,豐田陸地巡洋艦依然敢把自己做得更大並還以此為賣點,可見其對自己的市場份額是多麼的自信。軸距長達2850毫米,不過全新的200系無論從哪個方向看都是更大的。它車身長了61毫米,高了20毫米,寬了30毫米,即使是它的P285/60R18的輪胎之間的距離也遠了20毫米。更大的尺寸意味著更大的重量,新款的豐田陸地巡洋艦重達5690磅,比去年款重了265磅。主要的重量方面的增加是源自於加固框架,現在的框架比上代在抗扭鋼性方面強化了40%,而在抗彎曲度上堅固了20%,這些的好處就是改善了行駛過程中的敏捷性,操控與噪音控制。完全的盒式的主護欄和前部的十字交叉結構的部分高度和寬度都明顯地增加了,尾部的十字交叉結構進行了明顯的加固,在功能配置上還集成了一個2英寸的掛鉤。 更大的拉力 所有重量方面的增加在這部源自於豐田紅杉上的5.7升V8發動機面前都消失得無影無蹤。最大馬力達到有381匹,也就是說直增了106匹,扭矩更是達到了544牛米,直增了123牛米。對於這款新的V8發動機還採用了可變氣門的技術和排氣門的正時技術這使得這部更重,更強大的豐田陸地巡洋艦發動機變得更加環保。它還擁有同級中最領先的排放指標(ULEV超低排放車型稱號),其燃油的經濟性上也有所改善,在都市路況下,百公里的油耗從19.7個油下降為18.1個油,而在高速條件下則從百公里15.8升下降為13.1升。另一點省油的功臣是新款的豐田陸地巡洋艦採用了紅杉上的六速自動變速器。新的變速器令新豐田陸地巡洋艦增加了兩種新的檔位選擇,進一步改善了巡航性能。拖曳能力也有長足的進步。2008款新車集成了新的低速檔和新的拖曳鉤,現在的低速拖曳能力可以達到8500磅。拖車指示燈和電子制動循環電路被完全地結到了一起,原廠的七口插座可以在折起後放在安全的地方。讓我們開著它在路上盡情地炫耀吧 全新的電子爬行控制系統與ABS和A-TRAC系統搭配得更好,同時可以兼顧電子油門的控制實現越野巡航 模式。提供了三種不同的速度設定,其中之二種甚至比怠速運轉時還要慢,最慢的模式下時速還不超過1MPH。爬坡控制系統工作得相當完美,這能讓這個大塊頭在應付岩石與石子路面時也得心應手樂趣十足,而且可以讓我們在炎炎夏日商討去蒙大納州的BigSky旅行勝地的滑雪計劃。無論是上山還是下山,都只要設定要願望中的速度,然後腳就可以完全地脫離制動與油門踏板了,只要專心控制方向即可,電腦會自動配置好各個車輪所需要的牽引力。如果把這個系統關閉,那挑戰就到來了,之前的後輪差速器就會不再起到改善牽引力的作用。 難以置信的懸掛 08款的陸地巡洋艦最令人激動的就是這套KDSS()動態懸掛系統,這是一套純機械裝置可以通過自動斷開與穩定梁的聯接而改善越野性能。而其操作卻細微得讓你絲毫感覺不到,其精確程度能使後軸行程達到27英寸,比原先採用固定梁結構時增大了4英寸。由於現在可與穩定梁相分離,豐田的工程師亦可以採用更厚的穩定梁這樣可以進一步改善在公路上的過彎能力增強穩定性。現在轉向齒輪比例也達到16.7:1,這意味著不用方向盤幅度打得過大也能實現需要的車輛轉向角度,也即更加靈敏。方向盤現在只要3.14圈就會打死,最小的轉彎半徑為12米。因此,與車身晃動說再見,與更精確的操控響應說您好。2008款豐田陸地巡洋艦令你在公路上行駛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自信。 基礎結構 盡管包含有諸多智能的越野設備,但最起決定作用的仍然是車輛的底盤。離地間隔現在僅為23厘米,這令越野能力大打折扣,比100系的陸地巡洋艦少了1英寸,比80系的陸地巡洋艦則少了達1.9英寸,看樣子陸地巡洋艦在退化。接近角約在31到33度之間,離去角在20到24度之間,跨越角在21到24度間。 豐田陸地巡洋艦在我們測試它的過程中,預訂的整個越野路線向我們展示了其令人驚嘆的懸掛柔韌性,不過石子敲打底盤和後減震的聲音也一直伴隨我們始終。其實陸地巡洋艦更需要的是一個高度可調的懸掛。我們聽聞這套懸掛會出現在未來的LX570上。為什麼?我們以為陸地巡洋艦才是越野車的代表,而LX不過是一款美化的克萊斯勒Aspen而已。現在豐田如果想把陸地巡洋艦在美國的銷量實現從3000成長為8000的目標,就要給它這么一件武器不是么,因為它的市場本來就不大,必須考慮到這部分特寫人群的需要。 內部一瞥 內飾方面的改進意味著陸地巡洋艦比上代裝備水平更高,新加了許多新裝備。四區自動空調為標准配置,包括有14揚聲器的605瓦的JBL音響,智能的鑰匙啟動系統,可伸縮的方向盤。在標配的皮革座椅之間你會發現有冷卻裝置,可以被空調系統所降溫。後座有頭頂式顯示屏,觸摸式的導航裝置,倒車影像系統和藍系統。三排座是標備,不過第三座椅採用膝部更高的乘坐位置這意味著只適合乘坐兒童。可以對向行李箱的方向折疊起來,而操作過程則比以往更為簡單。不過它們再不能像前代車型一樣可拆卸。現在陸地巡洋艦的最大行李箱空間從2570升下降為2312升,不過熟悉的兩片式的迷你尾門得以保留。 巡航艦的精髓 2008款的陸地巡洋艦是一款豪華的SUV。它在公路上的表現比以往更為優秀,更加舒適,裝備水平更高,對於一部分人來說有著足夠的越野能力,而且還有不錯的拖曳能力。 豐田陸地巡洋艦包括有如此多迷人的越野科技與裝備,陸地巡洋艦告訴我們的是它一如既往的精神那就是遠離陸地,去野地巡航。全新陸地巡洋艦的定位幾乎很明確,那就是只有富人們才能消費得起一部全新的陸地巡洋艦。不過豐田仍然遵循一直以來陸地巡洋艦最著名的耐用性,品質與可靠性原則,盡管富人們可能根本不在乎這幾點。
3. LSD限滑差速器、
限滑差速器汽車LSD詳解
限滑差速器,英文名為Limited Slip Diff,簡稱LSD
一百年前福特推出的類是LSD限滑差速器
先來認識差速器原理
少了差速器無法轉向
在談論LSD這個機件之前,讀者務必先知道差速器的功能與動作原理。而差速器本身的動作原理,亦屬於專業級的構造,若要單純用文字來敘述,大部分的讀者可能很難理解,所以筆者先用日常最容易接觸的現象和狀況,來解釋原廠差速器的設計功能和必需性。
現行車輛的轉向設計是依據艾克曼第五輪原理來設定,也就是彎道內輪的轉向角度大於外輪。再由三角函數計算內側車輪所轉動的距離會比外側車輪距離短,一旦距離有差異時,等於內外輪 (左、右輪) 的轉速不一致,如果從變速箱所輸出的傳動軸沒有藉由差速器來分隔左、右輸出,那麼車輛在轉彎時便無法調整左、右輪的轉速。在慢速時藉由多餘且不當的摩擦來帶過,而高速轉彎則會發生彎道內輪因多餘的旋轉及摩擦,導致輪胎跳離地面連帶利用車軸及懸掛使車體上揚,當內側車體上揚加上離心力的驅動,很自然就會朝轉彎方向的另一側翻覆。
所以說車輛的左、右車輪絕對不是同軸型式,尤其現代汽車又以前輪驅動設計居多,沒有差速器的構造,駕駛者根本無法操控方向盤,因為只要駕駛者轉動方向盤,輪胎藉由地面產生的回饋力,強力的將方向盤推回中心原點,如此一來操控根本無法存在,所以在傳動輪中央置入差速器是傳動系統必備的要件。
由於差速器是藉由盆型齒輪及角齒輪驅動,內部包含邊齒輪及差速小齒輪。當車輛直行時,並無差速作用,差速小齒輪及邊齒輪整個會隨著盆齒輪公轉無差速作用,一旦車輛轉彎內、外輪阻力不一樣時,差速齒輪組因阻力的作用迫使產生自轉功能進而調整左、右輪速。既然左、右輪速的變化及調整是藉由輪胎及地面阻抗來自由產生,那麼後續的使用狀況就將造成車輛無法行駛的狀態。
譬如說當車輛一輪掉入坑洞中,此車輪就毫無任何摩擦力可言,著地車輪相對卻有著極大的阻力,此時差速器的作用會讓所有動力回饋到低摩擦的輪子。掉入坑洞的車輪會不停轉動,而著地輪反而完全無動作,如此車輪就無法行駛。
還有一種屬於循跡現象的狀況,也就是所謂性能輸出的現象,即車輪在過彎時大腳油門,動力輸出特別明顯,輸出扭力加上離心力,迫使車輛內輪揚起離開地面或產生打滑現象,一旦有一輪空轉,動力便一直往空轉輪傳輸 (因為阻力少) ,車輛依然無法加速前進。
另有一種屬於激烈操駕模式而產生的打滑現象,此現象車輛既不轉彎,也非左、右輪置於不同摩擦系數路面的狀況,那就是在進行零四加速時,巨大的動力輸出,隨著左、右傳動軸的長短不一致及輪胎些許的差異,導致動力瞬間輸往摩擦力弱的一輪,此輪便開始不停的空轉,另一輪無從發揮作用,車輛當然無法往前邁進。為了解決以上這些現象,讓更多的動力平均傳遞到左、右兩個驅動輪上,限制差速器左、右滑動率的比例來完成此目標,所以限滑差速器便是解決問題的標准機件。
差速器很好的解決了汽車在不平路面及轉向時左右驅動車輪轉速不同的要求;但隨之而來的是差速器的存在使得汽車在一側驅動輪打滑時動力無法有效傳輸,也就是打滑的車輪不能產生驅動力,而不打滑的車輪又沒有得到足夠的扭矩。我們的汽車設計師一直在努力,於是差速鎖出現了。差速鎖很好的解決了汽車在一側車輪打滑時出現的動力傳輸的問題,也就是鎖止差速器,讓差速器不再起作用,左右兩側的驅動輪均可得到相同的扭矩。可是大自然總是再給人類處理不完的難題。差速鎖再解決原有問題的同時又帶來了新的問題。
這種差速鎖僅僅適用於越野車的使用,在野外非鋪裝路面上,路面附著力不大,即便差速器鎖止時車輪發生一些打滑也無所謂,至少沒有安全性問題。可是在鋪裝良好的公路上出現左右摩擦不平衡的時候,由於輪胎與乾地面的摩擦是相當大的,在高速轉彎時差速器鎖止是非常危險的,彎道內輪因多餘的旋轉及摩擦,導致輪胎跳離地面連帶利用車軸及懸掛使車體上揚,當內側車體上揚加上離心力的驅動,很自然就會朝轉彎方向的另一側翻覆。
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聰明的汽車設計師想出了兩種方法:一是通過ABS等電子設備來解決,在一側驅動輪發生打滑時,電子感測器收集兩側車輪速度差,當電腦發現轉速差超過設定值時,ABS驅動打滑輪的剎車工作,強制降低打滑輪轉速,但這種工作方式是以保證安全性為首要目的,以犧牲速度為代價的,在頻繁的工作狀態下容易失效,可靠性不高。作為越來越重視車輛性能的今天,這種系統在高性能車上是決不能容忍的,於是就有了後者。第二種方法就是限滑差速器(LSD)。限滑差速器,顧名思義就是限制車輪滑動的一種改進型差速器,指兩側驅動輪轉速差值被允許在一定范圍內,以保證正常的轉彎等行駛性能的類差速器。事實上LSD依構造的不同可以分為好幾種型式,而每一種LSD亦都有其特別之處。接下來我們就分門別類歸納出常見的各種式樣。
LSD種類繁多
因應不同需求
過彎性能的發揮,直線沖刺的快感,山道攻防的技巧,莫不需要依賴LSD的加持,很多原廠性能版的車輛也配置有LSD的裝備,而LSD的型式又依機件結構的特性不同,可細分為扭力感應型、黏耦合型、螺旋齒輪式、標准機械式LSD等。這么多的型式,其最終目的是一致的,但過程的變化是不同的,因應駕駛者的需求及駕駛特性,才會有這么多式樣產生。
扭力感應式LSD
是採用螺旋齒輪組,一樣利用左、右雙組的摩擦力來限定滑差效應,由於螺旋齒輪采縱向和基座齒輪的橫向交錯,無離合器片的損耗,運用在後驅車輛,其故障率較低,維修保養亦趨於簡單,雖然在動力輸出方面未能有強大的表現,但實用原則為其最大之優點。 它是將普通差速器的齒輪從齒輪改成渦輪蝸桿,而安裝位置和形式並不變,藉由蝸輪蝸桿傳動的自鎖功能(蝸桿可以向蝸輪傳遞扭矩,而蝸輪向渦桿施以扭矩時齒間摩擦力大於所傳遞的扭矩,而無法旋轉)來實現防滑功能。大名鼎鼎的奧迪quattro就是採用這種結構,還有許多原廠高性能車種都是採用此種型式,像RX-7 FD3S的原廠LSD就相當有名。在扭力感應式LSD的特性方面,雖然其較少使用在運動用途上,但摩擦部分與機械式比較起來效果更好,而且維修上非常簡單,這是它的最大優點。
螺旋齒輪LSD
其內部構造依然採用螺旋齒輪,有別於扭力感應式的LSD是此螺旋齒輪LSD所配置的齒輪全為「橫向」,也就是和輸出軸的運轉同一方向,利用行星齒輪大小減速比的功能達到限速功能,其最大的弱點在於限定鎖定扭力滑差的比例較小,但也因為維修及使用保養無需特別的注意,更不需要使用LSD專用油,因此原廠如Honda 1.8升Type-R、Silvia S15…等較新款的前輪帶動車,也幾乎都是使用此型式之LSD,此等LSD還有一個現象,就是車輛頂高後,轉動驅動的左右兩輪,並不會一起前進或後退,因此在當年TIS 1:9房車賽規格的驗車過程中,它算是可以瞞混過關的偷改武器! 螺旋齒輪LSD內部的齒輪構造與扭力感應式LSD有些相似,同樣是將普通差速器的齒輪從直齒改成螺旋齒,不過不是利用二者摩擦力的不同,而是改變了齒輪的安裝位置和形式,通過只有螺旋齒輪才能實現的安裝位置和形式,利用齒輪的減速比來限制左右驅動輪轉速差的。這種LSD所能達到的最大轉速差比較小。而且,扭力感應型的齒輪配置為縱向,而此種螺旋齒輪LSD的則為橫向裝置。和機械式LSD相比,它的最大弱點在於限制鎖定的扭力范圍較小,但維修、使用上沒有什麼特別麻煩之處。
滾珠鎖定LSD
這種設計的特殊之處,是當小圓球在彎曲的溝槽中移動時,被溝槽切斷的滾筒開始作動而發揮限滑的效果,尤其是其作動原理與一般品有很大的差異,目前並不算是主流的製品。在滾珠鎖定LSD的特性方面,因為它的構造相當特別,因此可以發揮十分圓滑的效果,反過來說此LSD並不適合喜歡在街上狂飆的人士,而最後可以死鎖差速器、並發揮最高扭力,也是值得記上一筆之處,所以最適用於分秒必爭的比賽場合中。
黏性耦合式LSD
最早配置是用在VAG (Audi/VW) 車系,其間由多片的離合器組,加上硅油組合而成,它是利用硅油摩擦受熱膨脹後,迫使離合器片接合來鎖定輪差,其結構可說是最簡單且體積小、造價低,是一款適用於大眾型式的LSD。大約十年前LSD還是屬於選用配備時,最受歡迎的就是這種黏性耦合型式樣,就如大家所看到的,此LSD是由多個離合器片組合而成,透過硅油的噴入使左右輪胎產生回轉差,然後再利用硅油的黏性做鎖定。談到這里大家應該不難想像,此類構造的效果並非很好,因為硅油的黏度會依溫度產生性能上的差別,因此反應性算是最差,往好的方面想,這種LSD只是一款適合一般大眾使用的類型罷了。
機械式LSD
在改裝車輛中最傳統也最常用,因此算是能見度最高的LSD,因為使用左、右兩個離合器片和壓板組,故亦稱為多板或多片離合器式LSD,此型式之LSD可藉由離合器片與壓板的排列組合來達到限滑百分比功能,從25%~90%的能力皆可完成。但唯一的缺點就是較難照顧,其務必要使用LSD專用油來定期保養,長時間或劇烈操駕也可能需要更換修理包。而離合器片裝配不佳或置入時Run in方式不正確,也容易導致轉彎異音或離合器片損壞之現象。 機械式LSD響應速度快,靈敏度高,限滑比例可根據壓板和離合片的不同組合來實現,可調范圍廣,但造價高,耐久性不好,當離合器片磨損時,常會出現「嘎!嘎!」的噪音,因此需要做定期的維修,這也是其缺點之一。
主動式LSD
一般的LSD是由凸輪與齒輪組合而成,且利用使用球狀溝槽的機械構造,被動的來接受作動,但裝置在新型車種上的高科技差速器,由於配備有油壓及電子控制系統,因此可以主動的使LSD作動。現在許多廠商都在研究它,有的還推出了控制左右車胎扭力的LSD(如本田的SH-AWD系統和三菱的S-AWC)。
LSD依作動型式不同可分為1 Way、1.5 Way、2 Way等三種,1 Way是指在油門開啟時且左右輪產生滑差,才發揮作用的單向型。2 Way則是無論油門開啟或關閉,只要滑差出現便會作動的雙向型。另外1.5 Way則是收油時只會發揮較小限滑效果的形式。針對甩尾最好是以2 Way較佳,這是由於在車身滑移時,操作有時是要以連續收放油門來控制,若使用1 Way或1.5 Way的LSD,在收油時的輪胎鎖定率消失則大有失控的風險。另外較早期時有些作法是不加裝LSD反而將差速器焊死,雖然能得到側滑的效果,但正常行駛時就會持續推頭,操控其實也更加困難。
單/雙作動方向
加油/收油限滑
機械式LSD依照其動力作用方向的不同,而可區分為One Way和Two Way,而所謂One Way即是單向的限滑動作,亦指為加油時能夠產生限滑動作。Two Way為雙向作用,即是加油或收油,都能對驅動輪施以限滑功能。如果在加油時有作用而收油時能發生一半作用的構造則稱之為1.5 Way LSD。
既然區分為One Way、Two Way、1.5 Way,那是否也因為其特性,而因應在不同的使用狀況,一般而言One Way型式比較適用於前驅車及四驅車種,前驅車因前輪除了負責動力輸出外,還要負責轉向的重責,而轉向的回饋是直接施予駕駛者,為免除駕駛的控制困難,且因為彎道收油時,限滑力的釋放,可使得操控者有較佳的手感,不會因為LSD的作用使方向盤重手不易操控。
而Two Way則廣泛使用在後驅車甩尾式樣,因為加油及收油皆能限滑,能有效控制循跡方向,且常時的鎖定功能在油門瞬間開啟時,也能使驅動反應明顯而有效的展現,提供卓越的驅動力。而Two Way LSD如果裝置在4WD車上,也依然能大幅的增加四驅之靈活性。
介於One Way及Two Way之間的1.5 Way LSD則是為了想要達到優越的驅動性能,卻又擔憂操駕不易的前提發展而來,其特點為收油時不像Two Way有著轉向不足的情況發生,且在制動點的認定及控制比上較One Way容易,所以端看自己的駕駛能力及循跡效能大小,來認定及選擇適當的LSD才能有效運用它的效用。
而車輛從發明一開始,馬車的同軸帶動,會引發翻車危機到研發了差速器,為使行駛平穩、輪胎損秏平衡到激烈操控,發生打滑現象又需要靠LSD來加持,這種種的一切,莫不遵循著天地間真理的現象,而運用在所有機件的運作上統稱為物理,如果違反物理原則也就是違反大自法則,其終究無法勝任於車輛的基本要求。
像坊間有些人士為能使其達到限滑功能而將後軸差速齒輪焊死,雖然可達成不打滑的現象,可是在缺乏機械原理的概念下,其永遠不知只要車輛行進,無論地有多平,左右輪永遠都有滑差存在。無法釋放或供給此滑差比例者,車輛絕對難有好的循跡性,就連LSD也是屬於有百分比例的限制滑差,所以土法煉鋼非但不宜,一但使用在前輪驅動車輛上,將會造成方向盤回饋瞬間擊斷雙手之慘劇。
最後切記在選擇LSD時要注意的是實用性,安裝時需要由專業的店家規規矩矩量測安裝,再根據使用手冊按部就班的Run in,才能確保LSD的動作合乎標准,更不會因為新的LSD一裝入就造成嚴重損壞。
4. 目前市面上買來就有差速鎖的越野車有哪幾款
jeep牧馬人盧比肯
jeep牧馬人撒哈拉
豐田FJ酷路澤
豐田4runner
豐田蘭德酷路澤
豐田普拉多
尼桑途樂
三菱帕傑羅
路虎衛士
路虎攬勝
路虎發現
個人目前能想到這些
5. 四驅差速是指什麼
沒有四驅差速一說 是分開的 四驅與差速鎖
四驅車分為半時四驅(也稱分時四驅)和全時四驅兩大類. 顧名思義, 半時四驅指可以在兩驅模式和四驅模式之間切換, 而全時四驅就是指只有四輪驅動模式. 但全時四驅不等於任何情況下四個車輪都有驅動力, 下面就來看看究竟.
半時四驅車通常有2H、4H、4L檔, 分別指兩驅、高速四驅、低速四驅.
全時四驅車通常有H、HL(High+Lock)、LL(Low+Lock)檔, 分別指高速四驅、高速四驅鎖止(中央差速器) 、低速四驅鎖止(中央差速器). 有些全時四驅車只有H和L擋, 另帶中央差速鎖開關, 其實是一回事.
我們知道, 車輛在轉彎的時候前後左右四個車輪的轉速都不同. 正如所有車輛的左右驅動輪之間必須有差速器一樣, 全時四驅車也必須有中央差速器. 差速器作用就是保證車輛順利地轉彎. 它可以在傳遞動力給前後(左右)車輪的同時允許前後(左右)車輪的轉速不一樣, 轉速越快的車輪獲得的驅動力越多. 但也正因為如此, 當全時四驅車的任何一個車輪空轉打滑(失去附著力)的時候, 動力會全部集中到打滑的車輪. 如果這時候不鎖上中央差速器, 其他三個車輪就會失去驅動力. 因此, 沒有中央差速器鎖的全時四驅車只不過是兩驅車, 全時四驅車的H檔等於半時四驅車的2H檔.
半時四驅車沒有中央差速器. 當兩驅的時候, 全部動力通過分動箱傳遞給後輪. 如果掛上四驅, 分動箱按固定50:50比例將動力傳遞給前後輪. 所以, 半時四驅車的四驅模式相當於全時四驅車鎖止中央差速器. 即半時四驅車的4H、4L檔分別等於全時四驅車的HL、LL檔.
如下表所示, 半時四驅車的2H、4H、4L檔的使用環境分別等同於全時四驅車的H、HL、LL檔. 半時四驅車
全時四驅車
公路(On road)
2H
H
沙土路、冰雪路
4H
HL
越野(Off road)
4L
LL
有些四驅車安裝了橋間限滑差速器(LSD). 它的作用就是當左右其中一個車輪空轉打滑的時候, 限制打滑, 使另一個車輪仍然可以獲得部分動力(通常是10-20%左右).
半時四驅和全時四驅各有千秋. 在日常使用中, 全時四驅車比半時四驅油耗多10%以上. 但在雨天的時候全時四驅車比半時四驅車抓地性更好因而更安全.
如果要進行高強度的極限越野, 比如爬山涉水, 無論半時四驅還是全時四驅, 加裝前、後差速器鎖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這樣即使對角車輪甚至三個車輪空轉打滑的情況下其餘的車輪仍然有驅動力. 當然, 如果四個車輪都被陷, 就只能藉助絞盤等外力牽引了.
但有一定要注意的是, 如果在鋪裝的公路上半時四驅車使用四驅模式或全時四驅車鎖上中央差速器, 車輛將無法正常轉彎甚至損毀. 所以下雨天在公路上行駛, 半時四驅車還是應該用2H檔, 而全時四驅車就用H檔
6. 汽車的差速器是不是有個差速鎖呢
差速器是調節前後、左右車輪的轉速,而差速鎖則是鎖死左右、前後車輪,一個是為了更好的轉彎,另一個是為了提升越野性能。
7. 路虎神行者2這款車的越野性能如何
兩車同平台,發動機變速箱軸距相同。兩輛車的動力水平是一樣的。自由著陸器很重要,極光的最小離地間隙要大2毫米。考慮接近角和出發角,Freelander表現更好,越野能力基本相同。JEEP指南在外觀、內飾、操控、安全、油耗、售後等方面都要優於路虎的Freelander,左右指南性價比更高。然而,由於增加了外殼,機動性有所下降。但是影響不大,所以推薦指南。
用材料取勝安全,除了後排側氣囊,這款車基本無處不在。只有你不會說,沒有你想不到的。而且車身的剛性很好。它很好地保護了車內的人。這是一個偉大的。外觀:與之前的型號變化不大。路虎一直有懷舊的風格,再加上自己家族的遺傳。方正一直是獨特的硬核舒適風格。與現在的許多越野車不同,他一直是自己的血統。並沒有因為跨境車輛的影響而惡化。內飾:用料上乘,有家的感覺。
8. LSD限滑差速器和差速鎖有什麼區別
1、功能不同。
差速鎖是將機器百分之百鎖死,而限滑的意思是允許一定的差速動作。
2、用途不同。
差速鎖多用於攀爬越野,限滑差速器多用於賽道(房車賽,WRC),但也有越野車用LSD(達喀爾),而賽車用LOCK(極限漂移)。
(8)lsd越野車擴展閱讀:
ELSD系統
電子控制防滑差速器(electronic limitedslip differential) 簡稱ELSD。傳統防滑差速器在提高汽車驅動性能,改善汽車行駛穩定性與安全性的同時,也表現出其自身的不足,如使汽車油耗增加、不能與電子穩定程序(ESP)及制動防抱死系統(ABS)協同工作等。
因此出現了電子控制防滑差速器。電子控制防滑差速器在中高級轎車及SUV車上應用越來越廣,是提高汽車主動安全性的重要總成。
電子控制防滑差速器可分為主動防滑差速器和四輪驅動防滑差速器。
主動防滑差速器 包含濕式差速器(V-TCS)和主動防滑差速器(LSD)。
濕式差速器是根據驅動輪的滑移量,通過電子控制裝置來控制發動機轉速和汽車制動力進行工作;或按照左、右車輪的轉速差來控制轉矩,並與制動器相結合最優分配驅動輪驅動力。主動防滑差速。
9. 有誰能給我解釋一下LSD的工作原理為什麼是漂移車專用
LSD,是Limited Slip Differential的縮寫,中文可以翻譯為限滑差速器,南方一帶則稱呼為Powerlock,其實都是同一樣的東西,作用上簡單點說就是一個可以限制左右輪轉速差的裝置。但是要註明一點,再原裝車上的一般都會稱呼為差速器,而LSD多稱呼那些與原裝作動方式完全不同的,帶有限滑設計的差速器。
在普通的原裝車上,其實都有差速器(Differential)這個裝置,或者說是現代汽車傳動系統的一個必要部件,其作用,就是在汽車進行轉向時,靠近外側的輪胎會產生比內側輪胎更快的轉速,如果沒有安裝差速器,左右輪圈便會因為在同樣的附著力下產生兩種轉速,車輛便無法完成轉彎動作了,就好象在卡丁車(KART)上,就沒有安裝任何的差速裝置(引擎動力經過鏈條直接作用於唯一的一條傳動軸上),一旦速度超過界限,驅動輪在後的車尾就會因為G-FORCE的作用而向外甩出,這就是甩尾了。正是因為在街道上行駛的普通汽車,甩尾動作對於駕駛者或者行人都是非常危險的,於是差速器就成為了原裝車的必然裝備,只要一邊的車輪出現空轉,差速器便會將引擎輸出的動力轉移至另外一隻車輪上,在空轉的車輪仍維持空轉,汽車便失去了行駛能力,所以我們經常在汽車維修廠看見工人只要將一個驅動輪離地,就可以在原地進行正常的行駛狀態檢查,因為此時離地的車輪在空轉,而著地側的車輪則完全沒有動力了;在車輛進行過彎動作時,道理也是一樣的,內側車輪受到車體重量壓迫和離心力(G-FORCE)的雙重作用下,輪胎承受的負載減少,這時候差速器會將動力轉移至外測車輪,於是速度便會下降了。
作為改裝部件的限滑差速器(LSD or Powerlock)的作用和結構與不同的原裝差速器完全不同。或者又以實際道路使用為例吧,當駕駛一輛裝有LSD的車,其中一隻驅動輪發生空轉時,LSD會作出限制兩只車輪動力輸出的動作,依此消除空轉的車輪不會繼續空轉,而另一隻車輪也可以保有足夠大的動力幫助車輛前進;在過彎時,LSD裝置同樣會限制兩個驅動輪因轉速差別而產生的動力分配現象,但與普通差速器不同,LSD會將動力盡量轉移到外側車輪而非差速器般轉移至內側車輪,正時因為這個特徵,LSD可以幫助駕駛者提高過彎的速度的同時,更可以通過油門的深淺來控制過彎時的車體姿態,以此加強了操控性能。
LSD-Limited Slip Differential限滑差速器, LSD為循跡控制的一環可以確保驅動輪的動力輸出, 常用於後輪驅動車的後軸差速器上, 四輪驅動車的中央差速器及後軸差速器上, LSD的目的乃在於改善傳統差速當驅動輪由於驅動力輸出太大或地面太濕滑, 或單輪懸空所造成單邊驅動輪打滑, 而造成另一輪也同時失去驅動力, 至使車輛無法脫困或循跡性不好的現象。 LSD最常用的控制方式是一種叫 VLSD-Viscous LSD 黏性限滑差速器, 其作法通常是在差速器中設有黏性藕合金屬片, 及裝有一種遇熱很容易膨脹且穩定的油類, 當車輛發生驅動輪打滑且左右輪的轉速相差大時, 將使分別連結於左右驅動輪上的金屬片亦產生轉速差, 此金屬片的轉速差將會使油產生高溫膨脹, 如此將會使兩輪的轉速差受到限制, 而將部份原本傳到打滑輪的驅動力轉移到另一輪, 使得原本失去驅動力的輪子重獲力量, 改善行駛的穩定性及越野性能, 此種系統最常用於後輪驅動的高級豪華房車, 以及越野四輪傳動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