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野跑賽後的水腫
1. 參加越野跑賽跑後要多少分之後才能補充足夠的水分
不知道您女朋友的越野跑是不是馬拉松式的賽程。如果是的話,以下可做參考:
賽前:
越野賽跑是一項體能消耗很大的運動。參加者首先要考慮自己的身體狀況,報名前一定要進行健康體檢,有心臟病、高血壓等心血管以及內臟器官疾病的人不宜報名參加,以免在激烈的比賽過程中發生意外。
冬季氣溫較低,人體四肢受冷僵硬,致使皮膚彈性減弱,沒有平時靈活。如果從安靜狀態下突然進行運動,尤其是像越野賽跑這樣劇烈的運動,往往容易出現呼吸困難、心慌無力、動作失調等現象,導致傷病。所以參賽前的准備活動一定要充分,從輕微活動開始逐漸加大強度,以使肌肉、韌帶的力量、彈性增大,從而擴大關節活動范圍,使呼吸加深加快。等到全身微熱、微汗並有輕快、靈活的感覺後,方可以投入比賽。
參加越野賽跑還要注意合理的飲食,賽前一定要進餐,並且以在賽前1小時左右進食為宜。早餐最好選擇一些高熱量、易消化的食品,如牛奶、雞蛋、奶油、甜點、巧克力等,但切忌過飽,以免胃腸不適。另外,還要注意合理補充維生素C。因為參賽時新陳代謝旺盛,熱量消耗大,出汗多,所以維生素C的需要量也比平時多。
此外,在參賽過程中要量力而行,隨時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如有不適,應立即調整速度或中斷比賽,切忌勉強支撐,以免造成嚴重傷病甚至出現意外。
賽程中:
要攜帶水(運動功能飲品,含電解質的)和食物(高能量的,如巧克力),
1、在你平時跑步短褲中再穿一條彈力短褲,這樣可以避免擦傷。
2、棉襪會導致水泡,最好買專門跑步用的襪子。
3、女性不要捨不得買運動胸罩,雖然可能比你的鞋還貴,但是也是值得的。
4、買一身看起來不錯的跑步服裝可以激勵你跑步。
5. 跑前不要作拉伸。慢走或者慢跑一會兒作熱身。
跑後:
1. 跑後不要立即坐下,慢走一會兒。完不要立刻停下不動,一直用走的,多走一會兒,然後要拉伸一下肌肉放鬆,最好按摩一下(自己按就好了,要是有女朋友幫忙最好了,自己按面積小),兩只手從膝蓋起,從下往上捏大腿的表面(幫助血液循環,加速乳酸的代謝,乳酸是肌肉酸疼的主要原因,澳大利亞飛魚,菲爾普斯,就是因為乳酸的分泌是常人的一半,所以運動能力超強)這個拉伸比較重要哦。
2. 不宜在運動後立即喝水,停止運動20~30分鍾後,可適當飲用淡鹽水或溫開水,以補充體內因運動而失去的水分和鹽分。
跑後不要沖熱水澡,這樣只會增加你發炎的機會,而阻礙康復。
祝你家美女跑步成功
2. 越野行走運動對身體有那些好處
你好:
越野行走,又名北歐式行走,起源於芬蘭,最早源於滑雪運動,是運動員夏季訓練的方法。1997年芬蘭EXEL公司,芬蘭體育科學研究所和芬蘭索目拉途戶外運動協會一起率先把滑雪杖改製成適合步行和登山的手杖,開創了越野行走的先河。比散步更有效,比長跑更安全,如今在健身場上又出現了一種介乎於走與跑之間有氧運動方法———越野行走,藉助兩支越野手杖的威力,讓您體會健步如飛的感覺——— 四月的北京草長鶯飛,在春意盎然的龍潭湖畔,幾位洋教練手舉兩支色彩鮮艷的手杖,引來了許多好奇的人群。芬蘭越野行走創始人、國際越野行走協會主席阿迪等專家與國家體育總局科研所的有關人員,正在這里進行現場教學,我國的第一批越野行走教練員,就在這個美麗的春天誕生了。
「越野行走」的三大功能
芬蘭專家除了教授執越野手杖行走和登山外,還專門教了幾組「越野手杖熱身操」,並特別指出,休閑、健身和專業運動輔助訓練是越野行走三大功能。
在鍛煉前,熱身活動必不可少,而我們許多人卻重視不夠,准備活動有三大好處。其一,使肌肉、韌帶得到拉伸,劇烈運動時不易受傷受關節得到充分活動後,關節液增多,可減少關節的磨損。其二,可使我們的呼吸系統、循環系統,使心臟逐步從人安靜時的狀態變為運動時的狀態,以便於充分發揮它的功能。因為人的內臟器官是有一定惰性的,沒有準備活動,它只能發揮自己的部分功能。例如爬山或跑步,當肌肉中的能量不夠用時,需要內臟器官及時供應能量,沒有熱身活動,內臟無法發揮全部功能,只能靠加快呼吸和心跳的頻率來解決,這時,人會感到氣喘吁吁、心跳加快,非常難受,這就是生理學中的「極點」。熱身活動,可使人體的內臟盡快的發揮全部功能,克服或減少出現「極點」的反映,避免心肺功能出現超「負荷」的現象。其三,活動關節,拉伸肌肉、韌帶,可以保持我們關節活動的幅度和范圍,可以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若不活動,就越來越動不了。這對中老年人來說,尤為重要。
越野行走:提高40%健身效果
有效保護膝關節,使更多的人享受登山健身的樂趣。這就是越野行走。它藉助兩支手杖,使人在行走過程中實現四肢同時參與運動。這種健身方式大大提升了普通行走和徒手登山的健身作用,健身效果可提高40%。
據國際越野行走聯合會的專家測試,與普通行走相比,越野行走至少可使行走者心率提高13%,多熱量消耗30%-46%。同時,可使頸部、肩部得到放鬆,增強手臂、胸背肌的力量,並有效的消除腰、腹、臀部的多餘脂肪,達到減肥的目的。
越野行走根據不同的運動方式劃分為不同的運動強度,因此,不同年齡段的人群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強度。同時,越野行走還可幫助上肢鍛煉機會較少,以及久坐辦公室的白領女性塑造完美體形。
三種行走方式:塑造完美體形
越野行走有很多優勢,比如可以減少關節磨損,預防骨關節病;促進鈣的吸收,預防骨質疏鬆;預防和治療肩周炎;還能減肥,尤其是減掉內臟脂肪效果顯著。
當然,不同的人應選擇適合自己的行走方式。
平路行走:解決了步行鍛煉上肢不易參與運動,運動強度低的問題。
山路行走:減輕膝關節的壓力,延緩骨骼的衰老,避免了傳統登山對膝關節的傷害。
手杖健身操和力量練習:動作更加到位,活動更加充分,把熱身活動和整理活動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
裝備:越野手杖
越野手杖由碳纖維合成物製成,每支150 克左右,既有很好的彈性又具備足夠的支撐力,是重量、彈性、支撐力的完美結合。在腕帶、手柄、尖頭等方面是登山杖或其他手杖無法替代的。
越野行走手杖有可調節和固定長度兩種。固定長度從105公分至130公分,每隔5公分就有一長度規格,可根據身高選用。可調節長度縮短後只有65公分,便於旅行健身使用。
祝你健康每一天!
3. 達喀爾拉力賽有什麼歷史
達喀爾拉力賽
作為世界頂級賽事和規模最大的洲際拉力賽———達喀爾拉力賽,由法國車手澤利•薩賓創辦。自1979年起,每年一屆,至今已連續舉辦了24屆。比賽從法國巴黎出發,橫越歐洲和非洲最後到達達喀爾,整個賽程超過1萬公里。因為多半是在一望無際的撒哈拉沙漠中進行,也被稱為挑戰「撒哈拉死亡地帶」的拉力賽。車手們要經過礫石、泥濘、公路、沙漠等各種路段,更要經受地理跨度、溫差驟變的「折磨」,最後能夠賽完全程的賽車常常不足參賽車輛的二分之一。因此,達喀爾拉力賽堪稱挑戰賽車性能以及人類體能和意志極限的運動。
緣至1977 年,法國人沙賓(Thierry Sabine)因參加「阿必尚(西非象牙海岸)尼斯(法國南部)拉力賽」,在利比亞的沙漠中迷途,他在克服沙漠的惡劣環境奇跡生還後,決心舉辦一項橫跨歐非的拉力賽,帶領世人一窺撒哈拉沙漠之美,於是在翌年(1978 年)創辦了「巴黎—達喀爾大賽」,從此這項每年從南歐貫穿北、西非的賽事就像一塊磁鐵一樣,吸引無數好手參加,也成為全球越野賽車界的一項傳奇,和越野賽事中的最大考驗。
「荒遠的沙漠」、「挑戰的地形」、「壯麗的景觀」是巴黎達喀爾大賽最強調的比賽傳統。這個傳統從第一屆一脈相承,1978 年,一百多部汽、機車從巴黎鐵塔附近的Tro-cadero廣場出發,一路從北非的阿爾及利亞深入位於撒哈拉沙漠邊緣的尼日、馬利、上伏塔,一直開到大西洋岸的塞內加爾首都達卡,全程超過10000公里。
創始者 (澤利•薩賓Thierry Sabine)
自1979年,法國的一些崇尚「澤利•薩賓(Thierry Sabine)」和他的精神的冒險者們發起的第一次賽程起,至今已過去了將近四分之一個世紀。「巴黎-達喀爾」,從由一群冒險者發起的業余賽會,隨著參賽者每年不斷增加,現已成為世界上最有名的越野賽。以非洲撒哈拉沙漠為舞台的「巴黎-達喀爾」
■ 「巴黎-達喀爾」之起源
"我可帶你一起去敲擊冒險之門,但打開這扇向命運挑戰之門的是你自己"
(打開冒險之門的是你自己,如果你願意我可帶你一起去。)
"對於參加的人來說,這是一項挑戰對於沒參加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夢想。"
這是「巴黎 - 達喀爾」的創始者 (澤利•薩賓Thierry Sabine) 所說的。
出身於諾曼底的一家富裕的醫生家庭的澤利•薩賓(Thierry Sabine),當時是活躍在法國國內的業余賽車場上的一名業余賽車手。薩賓曾於1976年駕駛摩托車參加了第二次「阿比讓~尼斯」(從非洲象牙海岸的首都阿比讓~法國南部尼斯的行程約為10,000的難以致信的賽事)拉力賽。賽程途中為利比亞的沙漠所征服。當他在山中徘徊不前,瀕臨絕境之時,為主辦者的直升飛機所救脫險。此拉力賽也於這一年為止告終。但次此的體驗,據說成為薩賓決定籌劃「巴黎-達喀爾」拉力賽的重要原因。
為了籌辦「巴黎-達喀爾」,薩賓徵集幫手,尋找贊助,並制訂比賽規程和測量系統。而更困難的則是隨著拉力賽的進行而必須組織的人員運送工作,以及需要取得的賽程經過的國家和地區的通行許可等。對於薩賓(Thierry)來說,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從零開始。當時他只有28歲。
每一年的達喀爾拉力賽,伴隨著激烈精彩的賽事的同時,總有一些悲情的色彩揮之不去,今年也不例外。隨著昨天南非的摩托車手西蒙·埃爾默的意外身亡,在達喀爾的歷史上,已經有53個生命離我們遠去。
在達喀爾賽事聲名遠播的同時,請不要忘記這些再也回不去的英雄:
2011年 智利北部阿里卡市衛生局局長加迪里克於2011年1月7日證實,一名為達喀爾拉力賽搭建營地的工人當天觸電身亡。
2010年 一位28歲的阿根廷婦女被沖出的汽車組賽車撞倒身亡
2011達喀爾拉力賽第2賽段精彩瞬間(9張)
2009年 49歲的法國摩托車手帕斯卡-特里(Pascal Terry)在第四賽段身亡,死因是肺水腫引起心臟病突發。
2007年 摩托車組車手奧比約克斯在第14賽段離終點還有15公里的地方因心臟病突發身亡
2007年1月09日 南非的車手西蒙(Elmer Symons)在比賽中不幸墜車身亡。
2006年1月13日 一位10歲的非洲兒童在穿越賽段經過的道路時被汽車組的402號賽車撞倒身亡。
2006年1月09日 澳大利亞車手安迪-科爾德考特(Andy Caldecott)因遭受致命的頸部受傷而身亡
2005年 佩雷斯在車禍後去世,梅奧尼猝死,兩名比利時摩托車手身亡,5歲女孩車輪下喪生。
2003年 法國籍導航員布魯諾-考維與尼伯特所駕駛的賽車與巨石相撞,考維當場死亡。
2001年 第一賽段中,一名途經的民用車輛與一輛拉力賽運輸車相撞,民用車司機當場身亡。10天後,機械師維爾格內斯死於一次撞車事故。
1998年 在茅利塔尼亞,一輛參賽車輛與當地計程車相撞,四人死亡,三人重傷。
1997年 法國業余車手勒杜克不幸身亡。
1996年 法國卡車手戈根在第五賽段踩上地雷,被炸身亡。24歲的西班牙車迷托馬斯-烏爾皮在跟隨比賽過程中遭遇嚴重車禍,搶救無效死亡。一個幾內亞小女孩也在一起摩托車事故中身亡。
1994年 寶馬車隊59歲的比利時車手米歇爾-桑森從摩托車上摔落,不治身亡。
1992年 1989年摩托車組冠軍獲得者、法國天才車手拉萊駕駛的賽車與賽事醫療車相撞身亡。一名塞內加爾小夥子被一輛參賽車軋死。
1991年 兩位法國卡車手索尼拉克和博格奧伊斯在第二賽段臨近終點時相撞,同時喪命。
1990年 法國卡車手卡巴內遭遇槍擊身亡。芬蘭記者薩爾米登遭遇事故身亡。
1988年 在達喀爾誕生十周年之際,六人死於非命。
1987年 法國葯劑師亨利·毛倫被賽車軋死。
1986年 日本摩托車手金子康夫在法國南部死於車禍。此外,一架直升機在馬里上空遭遇空難,機上五人無一人生還。其中包括達喀爾拉力賽的創始人和組織者澤利·薩賓。義大利人馬里奧尼在最後一個賽段從摩托車上摔下,搶救無效死亡。
2011達喀爾拉力賽第3賽段精彩瞬間(7張)
1985年 一名奈及利亞少女被賽車軋死。
1984年 一名婦女被賽車撞死。
1983年 法國摩托車手皮內烏在機場被殺。
1982年 一輛參賽卡車翻車,記者烏爾蘇拉-澤茨施喪生。荷蘭摩托車手奧斯特胡伊斯失蹤。一位馬里男孩死於賽車車輪下。
1981年 記者托馬索和三位技師被殺害。
1979年 一名摩托車手意外死亡。
歷經 29 年的更迭,巴黎達卡大賽也和其它賽事一樣,除了比賽精神不變,很多規則和舉辦方式都隨時空有所更動。1992 年,巴黎達卡大賽首度改變了起訖點,車隊從巴黎出發,但一路跑到非洲南端的開普敦,不再局限於「巴黎—達喀爾」的范圍;93 年雖然再度回到傳統路線,但此後的比賽有三次從西班牙的格拉納達出發,也有從達喀爾出發,再回到達喀爾的例子(1997),2000 年更首創從達喀爾出發,跑到埃及開羅結束,比賽路線越來越多樣化,而由於不再限於從巴黎出發,比賽的名稱也慢慢改為「達喀爾拉力賽」。
比賽規則方面,參賽的車輛一直都還是有汽車、機車、卡車三個組別,每天采移動式前進,定點補給、維修的比賽方式,每天的行進路程中也都包含一般路段和特殊路段(SS),和一般拉力賽無異,不過基於安全因素,主辦單位於 1992 年首度引進 GPS導航系統,至於近兩年為了保留傳統拉力賽的定位挑戰精神,在比賽中另外會指定幾個路段限制 GPS 的使用,以考驗副駕駛的導航能力。
而第24屆在2001年12月28日舉行,從阿拉斯(法國)出發,經過撒哈拉及茅利塔尼亞等地的砂漠、於一月十三日抵達達卡(塞內加爾首都),17天內要跑九千四百三十二公里的路程。
自開辦以來,每屆賽事皆吸引了上百位參賽者及不同種類的車輛參加,後援團隊更是高達上千人!然而如此龐大的陣容,卻無法保證讓每一輛車都能平安跑回終點,因為這些參賽者必須在17天九千多公里的比賽中,面對各種突發狀況不斷出現,不但考驗著賽車的性能與耐用程度,也考驗著車手的耐力與技術,當然也測試支持團隊的應變能力。
尤其2002年主辦單位倡議「回歸巴黎達喀爾的原點」,除了規定技師(air mechanic)只能休息一次之外,更安排了不得使用衛星定位系統(GPS)的賽程,以及連續兩天只能抽空小憩一下的馬拉松賽程等等,而且在惡劣的天候、地形變化下,車手及參賽車的性能、耐用度都要在極限的狀態下接受考驗,稱它是『性能煉獄』一點也不為過。
2011達喀爾拉力賽第4賽段精彩瞬間(10張)
達喀爾拉力賽的創始人薩賓在描述舉辦達喀爾拉力賽的初衷時說:對於參加的人來說,這是一項挑戰;對於沒參加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夢想。為了完成這個夢想,每年,有數以百計的冒險者在新年來臨之際踏上無垠的非洲沙漠,經過砂石、沙漠、泥濘、公路、草原、農田等各種地形,更要經受高溫、沙暴的殘酷考驗。
2006年,第28屆達喀爾賽事沒有逃脫死神的光臨,第九賽段比賽中,澳大利亞的摩托車手安迪-卡爾德科特發生車禍不幸去世。達喀爾似乎永遠都與死神並肩,漫漫的黃沙和連綿不斷的沙丘下掩埋了多少壯士的英魂。但是達喀爾依然魅力不減,車手們似乎就是喜歡和大自然對抗,只有戰勝了達喀爾才算真正的升華,完成了「地獄之旅」才能領略到賽車帶給人們的刺激和樂趣。
4. 健美比賽後水腫怎麼處理
你的水腫應該是心源性水腫,血液循環迴流不好。人的水腫主要分三大類,心源性水腫、肝源性水腫、腎源性水腫。你的情況屬於第一種,血液循環不好,建議你每次睡覺的時候,適當抬高腳部,加速血液靜脈迴流,平時不要久坐或者久站,低鹽飲食,如果浮腫厲害可以口服氫氯噻嗪或者螺內酯等利尿劑,水腫消退後停葯。
5. 跑越野賽時應注意什麼
1、鞋子和襪子的選擇
越野跑的鞋子不同於正常的跑步鞋,它需要具備越野和跑步鞋的緩震功能,襪子選擇排汗能力更強的非棉質襪子。
2、了解環境、預防各種天氣
你要掌握訓練和比賽地點的地形、氣候和紫外線照射等。根據環境和天氣選擇需要帶的物品。
3、做好補給和葯品
越野跑者在運動過程中要攜帶充足的水和食物,以滿足迷路和受傷時所需要的基本補充。
在運動中,要周期性地補水和進食。
4、確保不迷失方向
不管出行的里程有多麼長,在外出時總要隨身攜帶方向盤和地圖。
在登山前一定要告訴親友你准備去哪裡,去多長時間。必備工具還包括:透氣膠帶、打火機、急救毯。
5、和隊友結伴而行
和一兩個朋友一起去越野冒險會比較安全。這樣在出現意外時可以提供安全保護。
獨自跑步時,要考慮穿著或佩戴一些帶有可識別信息的裝備(ID手環就是個時尚之選),列出相關的醫療和聯系信息。
6、跑完注意保暖
越野跑出汗很大,所以保暖很重要。
(5)越野跑賽後的水腫擴展閱讀:
越野賽安全措施:
1、 發現問題時應立刻停下腳步分析自己的處境,檢視帶來的物品和救生裝備能否解決問題。若身體受傷,應第一時間進行急救,然後再作打算。
2、 傳統的求救方式可分兩種:
主動式:可以生火點燃火炬或煙霧彈,吸引路人注意;
被動式:可以在高處懸掛旗幟或在地上劃上求救式字句。其實,最直截了當的方法自然莫過於利用手提電話請求協助。
3、在得知快有暴風雨來臨時應先及早躲避或張開帳幕,待天氣穩定後繼續啟程。
4、 由於越野跑者的身體會消耗大量的水份,應攜備充足的水和食物。
5、 預先將競走的行程和路線資料通知親友,讓別人能及時知會搜救人員找尋你的蹤跡。
6. 越野跑選手年紀大後會傷身體嗎
越野跑選手年紀大後會傷身體。
越野跑是一種在野外自然環境中小徑上跑步與徒步的運動,它和公路跑與場地跑的區別在於跑者主要是在野外自然環境徒步小徑上跑步,通常會經過山地,可能出現較大起伏,這一類的越野跑比賽中一般會出現四十公里以上的長距離賽道。
越野跑特點
定向越野的越野跑實際上是一種長距離的間歇式賽跑在途中常常需要停下來看圖或定向,這種在野外清新的環境中的奔跑,可以使肌肉的緊張與放鬆,身體的負荷與精神的專注不斷地交替進行,在這種情況下,所有參加者的全身,特別是呼吸與心血管系統都將得到較大的鍛煉。
7. 到高海拔怎麼去恢復運動能力
如果大家看過《絕命海拔》,必定會對裡面描述的惡劣攀登環境印象深刻,在兩位世界級攀登者帶隊的前提下,僅僅因為隊伍中一位成員的速度過慢,加上對天氣的錯誤預估,就造成8人遇難的嚴重後果。
究其原因,固然有人為因素,但超高海拔下的惡劣環境才是導致災難的主要原因。例如電影里最具戲劇性的片段,領隊羅布·霍爾和道格·漢森兩人在岩石背後躲避暴風雪,道哥·漢森突然吵著熱,開始脫掉所有衣服,不慎滑墜。
類似的高海拔惡劣環境帶來傷害的例子很多,那位醫生,在營地外暈倒,雖然最終獲救,但全身多處凍傷壞死,甚至不得不把鼻子切掉。
影片中,另外一位領隊史考特·費雪,也多次為自己注射地塞米松,緩解因為長期氣壓偏低,體液滲出而造成的肺水腫和腦水腫。
缺氧導致的神智不清、嚴重的凍傷、腦水腫、肺水腫和突然的風暴,這些是最常見的高海拔對身體的直接影響。
雖說大部分人可能一輩子也沒機會去到8000米以上,但對於我們中的一些人,超過3000米就有比較明顯的高原反應。特別是在高強度的運動中,空氣中氧含量的下降會明顯影響運動能力。
像大五朝台之旅這類的越野跑比賽,雖說最高海拔只有3000米出頭,但需要在15個半小時內跑完70公里,要比同樣距離的平路難上數倍不止。另外因為五台山區域最高峰的地理特點,讓其天氣變化之迅速,人們很難做出及時應對,這也會導致危險系數的成倍增加。
8. 馬拉松比賽後下肢水腫怎麼回事
馬拉松後如何快速恢復:對於新手,如果什麼都不做,可能酸痛要3天到一周才能完全恢復戰鬥力,對於經常跑馬的人來說,也要2-3天的恢復時間。賽後做一些簡單行動,能夠幫助你從馬拉松戰斗的酸痛中快速恢復,也讓馬拉松狂熱愛好者的「背靠背」成為可能。
恢復體力是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沒有物理治療師專門按摩恢復,也缺少必要的工具和飲食來加速補充,多數參賽者只能靠自己。以下給大家分享一些,比較容易進行的恢復方法:跑完一小時內,盡快補充水分、鹽分和能量。
剛剛跑完步,身體處在飢渴狀態,能量耗盡,水分流失,鹽分也流失。這三樣東西,只要吃進去,幾乎就能快速補充起來。身體修復需要能量,首先要有這些基本能量補充起來,身體各項指標趨於正常,才能開工進行「身體修復工程」。
香蕉是非常優選的能量補給,容易消化容易吸收,剛跑完步吃根香蕉非常有用。運動飲料能補充馬拉松過程中流失的各種鹽分和水分,也有一部分熱量。蛋白質、脂肪能量很高,只不過吸收太費勁,不適合跑完快速吸收,那時候腸胃還沒進入開工狀態呢。
跑完步喝一瓶啤酒也是不錯的選擇,當然這不是從補水的角度,而是從跑完更嗨的角度,我自己的喜好。國際上很多馬拉松結束後都有啤酒供應,芝加哥馬拉松、波士頓馬拉松都是這樣,柏林就更不用說了,贊助商艾丁格啤酒無限暢飲。啤酒也有個功能,利尿,幫助代謝廢物。
9. 21名遇難者暴露出中國越野跑之痛,主辦方是否應該負責
甘肅白銀馬拉松這個事件讓人痛心疾首,我覺得主辦方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根據民法典的規則,這種群眾活動的組織者應當具備基本的安全保障義務。在組織活動當中基本的安全措施要做到位的,否則就要承擔責任。我們看到相關的報道,真正來實施救治的人是村民,主辦方卻消失不見了。救治的時間是在自媒體發聲之後好長時間。那麼第一時間的救治跑到哪裡去了啊?還有主辦方的相關預案居然沒有事先做好。預案突發事件的處理方式是相當差,居然事發後都還沒有及時的取消賽事比賽,直到晚上一些參賽人員才得知取消的消息。
綜合以上的因素我認為組織者在這件事上過錯極大,所以承擔法律責任,既是法律的要求,更是道義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