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電機市場的現狀
『壹』 目前世界各國的新能源汽車發展現狀和趨勢是怎樣的
一、發展新能源汽車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
國研網:目前世界各主要國家的新能源汽車發展現狀和趨勢是怎樣的?
王曉明:目前,全球能源和環境系統面臨巨大的挑戰,汽車作為石油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大戶,需要進行革命性的變革。目前全球新能源汽車發展已經形成了共識,從長期來看,包括純電動、燃料電池技術在內的純電驅動將是新能源汽車的主要技術方向,在短期內,油電混合、插電式混合動力將是重要的過渡路線。目前來看,全球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還面臨著一些共同的難題,例如關鍵技術的突破、汽車工業的轉型、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消費者的接受度等。
具體到各國,應該說,引領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主要還是美國、日本以及歐洲的一些國家,這些國家起步比我國要早很多,它們的發展也各有側重。
美國長期側重降低石油依賴、確保新能源安全的戰略,將發展新能源汽車作為交通領域實現根本上擺脫石油依賴的重要措施,並以法律法規的形式確定了新能源汽車的戰略地位。早在柯林頓時期,美國就提出了以提高燃油經濟性為目標的計劃,混合動力是當時主要的技術解決方案。到了布希時期,變為追求零排放和零石油依賴,技術解決方案主要是氫燃料電池汽車,後來還有一個計劃,想用十年的時間實現20%的石油替代和節約,主要措施是生物質燃料。國際金融危機以後,奧巴馬政府將大力發展電動汽車作為實施新能源戰略的重要內容,提出了總額40億美元的動力電池以及電動汽車研發和產業化的計劃,產品上,選擇了以插電式混合動力電動車為重點。
日本長期堅持確保能源安全和提高產業競爭力的雙重戰略,通過制訂國家目標引導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同時高度重視技術創新。2006年,日本提出了新的國家能源戰略,目標是到2030年交通領域對石油的依賴從100%降到80%,為了配合這個新能源戰略的實施,提出了下一代汽車燃料計劃,明確提出改善和提高汽車燃油經濟性標准,推進生物質燃料的應用,促進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的應用等。近期,日本又將大力發展電動汽車作為低碳革命的重要內容,並且計劃到2020年普及以電動汽車為主體的下一代汽車。目前,日本正全面發展三類電動汽車,其混合動力全球銷量第一;在純電驅動方面,規劃和產業化推進步伐也是最快的;另外,日本燃料電池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推進也優於其他國家。
相對於美國和日本,歐洲更加側重於溫室氣體減排戰略。滿足日益嚴格的二氧化碳排放限制要求已經成為歐洲對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歐洲的新能源汽車發展在早期主要以生物質燃料、天然氣以及氫燃料為主,本世紀初曾經提出到2020年23%的石油替代目標。近期,歐洲則對電動汽車給予高度關注。例如德國2009年下半年發布電動汽車計劃,高度重視純電驅動的電動汽車發展,以純電為重點,分別提出了2012年、2016年、2020年的產業化和市場化目標。
二、我國發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有較好的基礎
國研網:我國發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背景是怎樣的?
王曉明:我國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應對節能減排重大挑戰的需要,同時也是汽車產業跨越式發展和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需要。歐美日這些國家,都把新能源汽車作為戰略制高點來考慮,國家投入力量加強產業的發展。我國傳統汽車領域和國外相比還比較落後,但在新能源汽車方面,我們和發達國家是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說法較多的是「彎道超車」,我們有機會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與西方發達國家在一個平衡的層面上創新。我國汽車工業以純電驅動作為技術轉型的主要戰略方向,重點突破電池、電機和電控技術,推進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業化,實現汽車工業跨越式發展。近期以混合動力汽車為重點,大力推廣普及節能汽車,逐步提高我國汽車燃油經濟性水平。「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大力發展節能汽車,中度、重度混合動力乘用車保有量計劃超過100萬輛,但是占總體汽車保有量的比重還是小的。2020年,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實現產業化,市場保有量有望超過500萬輛。
從2001年開始,我國「863」項目共投入20億元研發經費,形成了以純電動、油電混合動力、燃料電池三條技術路線為「三縱」,以動力蓄電池、驅動電機、動力總成控制系統三種共性技術為「三橫」的電動汽車研發格局。共計有200多家整車及零部件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3000多名科技人員直接參加了電動汽車專項研發。到目前為止,共有160多款各類電動汽車進入了我國汽車產品公告,建成30多個電動汽車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別的技術創新平台,制定電動汽車相關標准40多項。
我國發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有較好的基礎。首先,我國是僅次於日本、韓國的全球第三大鋰電池生產國,佔全球約25%的市場份額。雖然目前來看,產品還多用於手機、電動工具、電動自行車等領域,但產業規模龐大、產業鏈基礎較好、生產工藝共性點多,具備大規模發展汽車用動力電池的條件。另外,我國也是鋰資源儲量大國,鋰離子動力電池生產已經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產業鏈。經過近些年的發展,我國動力電池的主要性能明顯進步,初步具備了產業化的能力。第二,在車用驅動電機方面,我國電機產業規模位居全球首位,產品量大、面廣。我國又是工業電機的生產大國,在電機生產方面有較強的技術基礎。目前,我國電動汽車整車已經進入規模化應用階段,包括動力性、經濟性、續駛里程、雜訊等指標已經達到國際水平,前期是城市公交,現在乘用車產品也越來越多,比如比亞迪(002594)、鄭州日產、奇瑞、長安等都有混合動力性汽車生產上市。
近幾年,我國陸續出台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以及私人消費補貼的相關政策,並在不斷擴大試點的范圍。在政策的支持下,我國新能源汽車消費市場開始啟動,電動汽車基礎設施建設也得到了初步發展,部分城市已經形成了網路雛形。隨著2009年「十城千輛」工程的實施,電動汽車能源供給基礎設施的潛在機會開始受到重視,國家電網公司、南方電網公司、普天海油公司等能源企業,圍繞國家新能源汽車發展戰略,強勢介入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各示範城市和社會各界也積極響應。截至2010年年底,已經建設各種類型充電站大約100座,充電樁300多個。
三、發展新能源汽車需標准先行私人消費大規模啟動尚需時日
國研網:目前新能源汽車相關標準的制定情況如何?私人消費開展的情況又是怎樣的?
王曉明:新能源汽車的標准體系建設是一個大問題,國家標准委目前正在制定新能源汽車的相關標准。新能源汽車驅動方式、驅動結構、電源結構的變化,充電設施、充電站的變化,都需要制定新的標准來規范。有了標准之後,產業的發展才有依據,否則,不同企業制定不同的標准,導致介面不統一,會造成社會資源的重大浪費。現在據我了解,新能源汽車充電的介面標准已經有了,充電設施也有了一些初步的標准。當然,標準的制定本身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需要新能源汽車大量的生產和使用,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完善和更新。有一種說法,叫「標准先行」,用標准來引導企業,但這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很難做到,有些存在的問題沒有通過大規模的使用是反映不出來的,也就很難把這些問題吸收到標準的調整之中。國外也是如此,有關新能源汽車的相關標准都在制定和完善之中。
新能源汽車的私人消費是業界普遍關心的一個問題。現在新能源汽車真正的走入家庭,還存在幾個方面瓶頸的制約。第一個瓶頸是,受動力電池本身能量密度的影響,新能源汽車充一次電行駛的里程較短。比如輕型車目前大約是120-160公里左右,對於消費者來說,在城市內短距離行駛尚可以接受,長距離就很難滿足他們的需求。另外,新能源汽車受電池成本過高的影響,整體的價格競爭優勢還不明顯。新能源汽車的優勢在於,行駛同樣的距離,其使用電能的成本要比傳統內燃機動力汽車使用油的成本要低,但是新能源汽車的購置成本較高,而且比傳統汽車要高很多,目前政府要靠補貼才能使新能源汽車的購置成本看起來有競爭力。這也是消費者考慮比較多的一個方面。另外從充電的基礎設施來說,家庭的慢充,要對車庫和停車場進行改造,目前很多家用的車庫和停車場還沒有這樣的設施,改造也需要花費一定的成本。另外公共場合的快充設施目前還沒有到位,所以從充電的便利性來看,也是消費者的一個顧慮。最後一個制約是,新能源汽車的駕駛感覺和體驗與傳統汽車還存在差距。消費者買車,一定會首先從使用的因素、成本的因素全都考慮過之後,再從舒適性、駕駛體驗等方面與傳統汽車做一個比較,看是不是有優勢。現階段真正面世的高混、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純電動汽車並不多,因此在這些方面的消費者體驗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造成消費者在購買這些汽車的時候,心裡會打個問號,從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選擇。我個人認為,廠家對這些問題也有比較清醒的認識,所以現在把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也分成了幾個階段:近期看私家車、乘用車還是以混合動力為主,逐漸從輕混向中混、高混,中間加電機驅動發展,最後再發展到純電動汽車。具體到市場來看,還是放到城市公交等領域。例如比亞迪現在把重點就放到了大巴、公交等領域,因為這些車型行駛路線比較固定,充電問題比較好解決,另一方面,在公交領域政府的補貼力度也較大,這部分車型在政府政策的推動下已經形成了市場。但是私人汽車方面,大規模的啟動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不是短期內可以實現的。
新能源汽車從國家的角度已經列入到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從發展的戰略上已經明確了,具體的支持政策也正在陸續出台,力度上也越來越大,除了新能源汽車的購買補貼外,以後地方政府還會陸續出台一些優惠政策,例如購置稅優惠,停車收費優惠,還將會提供一些行駛上的便利,比如傳統汽車的限行,對新能源汽車是沒有的。所有這些措施,都是為了努力營造一個新能源汽車使用的良好環境和氛圍,引導消費者來加深認識,主動購買。從未來的趨勢來看,選擇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會越來越多,因為不論從技術、成本還是駕駛體驗方面,都會越來越好。
四、新能源汽車發展要與能源結構調整相結合
國研網:目前來看,新能源汽車的節能和減排效果怎樣?
王曉明:新能源汽車的節能、二氧化碳減排效果不能僅從新能源汽車本身使用的環節來看,還得看上游能源的結構,也就是說要從新能源汽車的全生命周期來考慮。我們也做過測算,分成幾種不同的技術路線來考慮,相對於傳統的汽油車,在中國現有的能源結構下,純電動汽車節能是有效果的,要好於傳統的內燃機汽車,但在減排方面,二氧化碳排放目前還略高於內燃機汽車。為什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是在積極發展純電動汽車?原因就是上游的能源結構趨勢是可變的,比如我國就在逐步提高清潔能源、低碳能源的比重,核電、風能、太陽能、水電的比重越高,電動汽車全生命周期的節能減排效果就會越好,即使依靠現在火電為主的能源結構,如果未來採用IGCC、超超臨界等發電技術之後,發電效率大概能夠提高40%,下游用電來驅動的新能源汽車,它的減排效果就能好於傳統的內燃機汽車。總結起來就是兩個方面,一方面傳統的火力發電技術還在進步,另一方面從結構上看,我國的一次能源結構也在進一步改善,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的比重會越來越高,一次能源向電能轉換過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也會逐步減少,這樣,新能源汽車的減排效果會逐漸地體現出來。
針對節能減排效果來說,根據我們的研究結果,著眼於長期應該將電動汽車作為汽車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無論是提升傳統汽車的燃油經濟性,還是大規模普及混合動力汽車與其他類型的節能汽車,所能夠帶來的耗油和排放減少最終都將遇到瓶頸制約。因此從長遠來看,純電動汽車才是汽車工業未來的發展方向。然而,純電動汽車對於技術的要求也最高,普及起來比混合動力汽車困難得多,短期內尚不具備全面推廣的條件。因此,至少在未來二三十年中,混合動力汽車仍將會是汽車工業走向低碳之路的重要過渡。
國研網:新能源汽車大規模推廣以後,會不會對電網造成更大的壓力?
王曉明: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從社會上來說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僅是驅動方式的改變,同時對能源基礎設施、能源結構的調整也有它的需求。從能源,尤其是電網來說,現在發展智能電網也是一個方向,全球各個國家,包括中國,都在大力推進。智能電網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適應了新能源以及新能源汽車發展趨勢的變化。新能源汽車有充電的需求,但是可以利用峰谷的方式充電。比如家庭用的新能源汽車,可以在夜間採用慢充的方式,用7到8個小時完成充電,這個時間正好是電網負荷比較低的時候,這種方式本身可以起到調峰的作用,利用峰谷電來完成新能源汽車的充電對整個電網的穩定是有好處的。另外,新能源汽車可以加強對電網分布式的利用,比如在一個區域,一個局部的城市或者一個社區使用新能源汽車,就形成了一個分布式的儲能系統。新能源汽車的電池起到儲能的作用,每輛車都是一個小的儲能單位,整個車輛匯總起來,就變成一個儲能系統,這個儲能系統和電網配合就能實現一些功能上的互補。就目前的情況和未來的發展趨勢來看,新能源汽車對電網運行不會造成大的沖擊。
五、小型低速電動車發展尚存在爭議
國研網:目前我國的一些地方,小型低速電動車發展很快,能否為我們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
王曉明:在山東等一些地方,正在發展一些小型低速電動車,實際應該稱之為小型低速低成本電動車,這些車型之所以發展的快,不是因為小型和低速,而是因為它的低成本,消費者的門檻比較低。低成本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使用一些傳統上低成本的鉛酸電池,另外整車的設計、製造方面犧牲了一些舒適性、安全性。從小型低速電動車的發展上來說,行業內的爭論比較多。有專家認為,小型低速電動車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化的方面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基於現有平台的這些電動汽車,價格都比較高,主要是電池的價格比較高,市場接受起來還比較困難。而小型低速電動車由於大多是在一些中小城市、城鄉結合部來使用,很多購買者是第一次購買,沒有傳統汽車做一個參照和比較,另外由於電費較低造成使用成本較低,加上購置成本也比較低,因此接受度比較高,市場就形成了,以後可以通過電池的不斷改進,車輛整體設計的不斷改進提高整車的技術水平。這是一種觀點,認為不能否定小型低速電動車的發展,而是要引導它的發展,不斷地進行技術升級。另一種觀點認為,這種小型低速電動車,與國家鼓勵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方向不一致。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兩個判斷的重要前提條件,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就是重大的技術創新,具體到新能源汽車領域,主要是圍繞動力電池、電機、電控方向的技術創新,而小型低速電動車很難說是重大的技術創新。第三種觀點認為,要分開來看,國家鼓勵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不一定要把小型低速電動車納入到裡面,而小型低速電動車的發展現在也不一定要出台政策去限制,而是可以通過一種引導的方式把這兩種路線結合起來是最好的。
『貳』 分析我國純電動汽車的發現現狀
①相比於世界著名汽車製造商對純電動汽車的積極響應,我國自主品牌的民營企業走在了純電動汽車創新的前列;
②目前我國純電動汽車的研發主要集中在整車總布置、系統集成控制、電動機及其控制器、電池及其管理等方面;
③通過國內整車和電池相關廠商、高校和研究單位的共同努力,純電動客車使用的鋰離子蓄電池的技術日趨成熟,基本可以媲美國際先進水平;
④在純電動乘用車方面,隨著磷酸鐵鋰電池等技術的改進,純電動汽車產業向著市場化、產業化的方向迅速發展。
『叄』 中國純電動汽車的市場現狀
國家的補貼扶持一直以來是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重要推手,隨著2019年新能源汽車補貼大幅退坡,純電動汽車(EV)普及正在踩下急剎車,2019年銷量減少4%,首次出現負增長,疊加疫情的沖擊,市場消費萎靡。為提振新能源汽車市場,補貼政策推遲至2022年底。但取消也只是時間的問題,未來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拼的必定是技術和產品實力。在特斯拉的沖擊下,內資企業迫切需要提升技術水平來提升其競爭力。
(一)純電動汽車發展概述
純電動汽車將是我國自主品牌彎道超車的絕好機會
以能源供給方式為依據新能源汽車主要分為純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以及燃料電池汽車。在電動化、智能化、共享化和網聯化,環保要求愈發嚴格的趨勢下,電動化是汽車未來發展的方向。近兩年隨著技術進步以及禁售燃油車等相關政策的推動,純電動更是成為各大車企研發的重點。
由於對環境影響相對傳統汽車較小,其前景被廣泛看好,但當前技術尚不成熟。主要原因是各種類別的蓄電池,普遍存在價格高、壽命短、外形尺寸和重量大、充電時間長等嚴重缺點。但是相對於傳統內燃機汽車行業來講,純電動汽車將是我國自主品牌彎道超車的絕好機會。
—— 以上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肆』 新能源汽車發展趨勢怎麼樣
1、目前新能源汽車市場尚處於發展初期,在行業標准和規范等方面還不夠完善,消費者對電動車的質量與安全問題還有更高期待。這也倒逼新能源汽車領域加速變革,實現行業的良性發展。
與此同時,也要加強高水平的國際開放合作,推動全球協同創新,讓中國和各國一起,共同推動建設清潔美麗世界。
2、促進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要強化創新驅動,瞄準技術制高點,企業要在個性化定製方面下功夫,推動品牌建設,要不斷優化產業發展環境,推動新能源汽車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伍』 電動汽車的發展前景如何
目前來說,無論是是國外還是國內,對於電動汽車的前景普遍都是看好的。歐盟地區已經宣布於2020年全面取消燃油汽車的銷售,而國內,政府對於電動汽車出台補貼政策以及減免購置稅和專用車牌、大量建設充電樁等一系列措施,使得電動汽車的銷售也是一片火爆,也說明了電動汽車的前景光明。
雖然說純電汽車的大范圍普及還有待於技術的進步,但混合動力的火爆,無疑也是在純電技術突破之前,一個合理過渡的最佳選擇。一旦純電技術出現革命性的突破,那麼毫無疑問,屆時純電動車必然將全面替換和取代燃油車乃至混合動力。
『陸』 新能源汽車是大勢所趨,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現狀和未來是什麼
汽車的電動化趨勢給傳統汽車帶來的改變是革命性的。傳統汽車的動力傳遞路線非常復雜,發動機、離合器、變速器、自動變速器、驅動橋,目前,像德國、法國等國家已經明確公布了停止銷售燃油車的時間表,中國目前來說還沒有計劃啟動,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和產業化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高潮。而伴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不過發動機從2.0T降到1.5T驍雲,輪轂從22寸降到20寸,輪胎從馬牌性能胎變成其它輪胎,剎車卡鉗也從跑車卡鉗變成普通卡鉗
『柒』 新能源汽車產業現狀及其發展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城鎮化率逐步提高,城市人口日漸增多,人們也更加註重生活的質量,對出行便利性的要求提高,且隨著環保意識的增強,對綠色出行也有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新能源汽車應運而生。
結合環保的需求,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在我國「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到聚焦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氫能等產業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等。
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中明確了新能源汽車在2025和2035年的發展目標。在政策的推動下,我國本土汽車整車製造企業比亞迪、吉利、江淮等企業都開始了針對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和製造做出了部署。
新能源汽車產業產業鏈全景梳理:新能源汽車製造成為重要的一環
新能源汽車上游主要為原材料,包括電解液、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等,這些材料經過加工製成新能源汽車所需的零部件,如:電池、電控、電機等。
對於新能源全車而言,電池、電控、電機等零部件相當於傳統燃油汽車的發動機,對於新能源汽車猶如心臟般的存在,電池、電控和電機技術的發展關繫到新能源汽車的續航歷程,動力系統等關鍵指標。
新能源汽車行業產業鏈的下游主要為新能源汽車的整車製造,是新能源產業鏈中最重要的一環,目前在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主要包括純電動新能源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等。
——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捌』 電動車電機的發展趨勢
電動汽車無疑是時下最為「熱門」的產品之一,世界各大知名汽車生產廠商都在奮力角逐這一「新鮮事物」,當然國內企業也不甘落後,而電動車整車組配過程中,電機的好壞又直接決定了整車性能的高低,我國電動汽車產業發展與國外差距正在拉大,其中電機的差距尤為明顯。由於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純電動汽車所用電機市場已經成為重點銷售方向,雖然很多國內企業都宣稱自己擁有全產業鏈的科研實力,但是真正好的電機一定是需要長期的技術積累,然後才能試制、測試,最終才能走向批量生產。國內真正有實力做新能源電機的整車企業很少,尤其是在乘用車領域,在各企業大力宣揚擁有核心自主的背景下,大家都不願對外展示作為新能源汽車核心部件之一的電機環節仍處於受制於人的境況。在中國號稱做新能源電機的企業很多,但是專業做新能源電機的企業很少,很多企業都是從做傳統的機械、船舶等傳統工業電機領域轉行進入新能源驅動電機領域,幾無研發、生產經驗。雖然傳統工業電機與新能源汽車電機在原理上是相通的,但是在實際製造上還是存在不小區別的。新能源汽車所用電機分為非同步電機和永磁電機兩種,前者主要用於公交、客運等商用車,而後者主要用於乘用車。由於非同步電機的轉子無繞組,也無電刷,沒有磁感應,功率轉換效率低,構造也簡單,價格也比較便宜,主要應用於大型客車;而永磁電機電機的轉子有繞組,有電刷向轉子供電,功率轉換效率大,結構較復雜,價格也貴,主要用於對轉速要求嚴厲的環境,比如純電動乘用車。在此過程中很多電機配套企業都是急忙上馬,將傳統工業電機進行簡單的技術改進,當作新能源汽車電機提供給整車廠。但在國外,生產新能源汽車電機存在著多項嚴格的技術指標。新能源汽車,尤其是純電動汽車在爬坡、下坡、平坦路面、顛簸路面等不同路況行駛時,電機的輸出功率不一樣。國內很多電機廠僅僅是在傳統工業電機的生產經驗上稍加改進,完全沒有考慮到新能源汽車電機的使用環境,會大大縮短使用壽命,且易造成局部過熱、線路短路等危險情況。既然都意識到電動汽車電機今後將有廣闊的市場,何不嚴格的從電機的研發、試驗、投產進行把控,盡早進行基礎性研究,「靜下心來」從零做起,真正形成電動汽車電機產業鏈,以健全的姿態面對觸手可得的機遇。
作為新能源汽車中必備的儲能設備,動力電池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鉛酸動力電池。
據中國電池工業協會副理事長王敬忠介紹,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對動力電池提出了高要求,高性能的先進動力電池的研發和生產逐漸發展起來,其中鋰離子動力電池,新型高容量的鉛酸動力電池備受關注。
「高性能動力電池是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重要技術支撐。」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黃學傑如是對記者表示。他認為,提升我國動力電池的產業技術水平,建立產業共性技術開發平台,可以與電池行業發展方向和重點企業需求相結合,解決我國電池生產的技術瓶頸和工藝問題。
在提升電池、電機等核心零部件的基礎上,產業體系的競爭力有望提高,並促進2012年新能源汽車在國內的推廣加快。
『玖』 永磁同步電動機發展現狀綜述
永磁同步電動機發展現狀綜述
隨著永磁材料性能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永磁同步電動機以其高效率、高功率因數和高功率密度等優點,正逐漸成為電動汽車驅動系統的主流電機之一。
永磁電動機驅動系統永磁電動機既具有交流電動機的無電刷結構、運行可靠等優點,又具有直流電動機的調速性能好的優點,且無需勵磁繞組,可以做到體積小、控制效率高,是當前電動汽車電動機研發與應用的熱點。
永磁電動機驅動系統可以分為無刷直流電動機(BLDCM)系統和永磁同步電動機(PMSM)系統。
無刷直流電動機(BLDCM)系統具有轉矩大、功率密度高、位置檢測和控制方法簡單的優點,但是由於換相電流很難達到理想狀態,因此會造成轉矩脈動、振動雜訊等問題。
對於車速要求不太高的電動汽車驅動領域,BLDCM系統具有一定的優勢,得到了廣泛的重視和普遍應用。
永磁同步電動機(PMSM)系統具有高控制精度、高轉矩密度、良好的轉矩平穩性以及低雜訊的特點,通過合理設計永磁磁路結構能獲得較高的弱磁性能,提高電動機的調速范圍,因此在電動汽車驅動方面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已經受到國內外電動汽車界的高度重視,並在日本得到了普遍的應用,是一種比較理想的電動汽車驅動系統。
電動車用永磁同步電動機研究狀況1、日本電動車用永磁同步電機狀況日本1965年就開始研製電動車,於1967年成立了日本電動車協會。
由於永磁同步電機的性能優良,所以一經問世就受到日本汽車公司的青睞。
1996年,豐田汽車公司的電動車RAV4就採用了東京電機公司的插入式永磁同步電機作為驅動電機,其下屬的日本富士電子研究所研製的永磁同步電機可以達到最大功率50kW,最高轉速1300r/min。
1998年1月,尼桑公司研發的新一代電動小客車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投入使用。
驅動電機採用了釹鐵硼材料,電機體積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