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泰電動汽車的發展與政策
❶ 陳清泰:中國新能源產業如何保持領先優勢丨問答新十年
新十年伊始,車雲聯合知乎推出的#問答汽車新十年#正式上線!「問答汽車新十年」集結了汽車產業多位領軍者。他們是汽車科技革命的重要領導者和推動者。因此,他們拋出的問題也是整個汽車行業滾滾向前所要面對的問題。
本期的問題由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提出。他的問題是:中國新能源產業先於國際電動化轉型,已取得產業趕超。2020年調整期,中國車企如何應對轉型、保持優勢?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❷ 新能源汽車未來的機遇在哪
未來的機遇在於國家政策,現在國家正發展新能源汽車,一定要抓住機會,質量更上一層,才能保證企業永存
❸ 新能源車市有救了!今年補貼不會大退,兩年後迎爆發時刻
▲日本經濟貿易產業部製造產業局汽車產業及下一代技術室室長吉村直泰
即通過出行產業,廣泛投放電動汽車,通過電動汽車能夠進行充放電的儲能性質,實現車與電網、車與家庭用電的互動。
吉村直泰指出,將新能源汽車與能源產業相結合,能夠有效降低綜合成本,並且提升充電的便利性,還能夠賦予電動汽車額外的價值。
他給出了三個解決方案:一是將普通乘用車作為電力的儲能設備,在用電高峰時向電網與家庭輸電,在用電低谷時進行充電;二是利用長途運輸的重型車隊,作為長距離的電力運輸設備;三是通過電池生態系統,實現類似換電的模式。
結語:電動汽車產業2020年將進入恢復期
本屆百人會最重要的一個消息,已經在會上被提前釋放。工信部部長苗圩在現場直白地說道,2020年7月1日,新能源汽車補貼將不會進一步退坡。
盡管在此後工信部的回應中,這一說法被解讀為「新能源汽車補貼不會大幅退坡」,但可以看出今年國家政策還會繼續引導電動汽車產業發展。隨著整車廠電動汽車生產成本降低,盈利能力增強,市場對於電動汽車接受度的提高,電動汽車產業有望在2020年進入恢復期。
到2022年後,電動汽車成本降低到整車廠有一定盈利空間的時候,電動汽車產業就會迎來大規模爆發。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❹ 我國純電動汽車的發展目標是什麼
技術成熟程度、使用便利性及經濟性是影響電動汽車普及的主要因素,電動汽車必須在這三個方面具有與燃油汽車相比較的核心競爭力,這樣才能讓電動汽車大規模應用和量產。
❺ 對話陳清泰:202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目標有可能提前實現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黨組書記、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近日在接受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隨著汽車革命向縱深發展,汽車的屬性已經由一個典型的機械產品,轉化為機械產品基礎上的電力電子產品、互聯網產品、電子信息高科技產品。
陳清泰認為,新能源汽車預期目標要變成現實,需要政府未雨綢繆,做好頂層設計,從一開始就把汽車、能源、通信、交通、城市作為一個整體,以新的理念,把它放在高科技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實現技術協同、規劃協同、政策協同、法規協同,有序推進。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黨組書記、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
新京報:要實現2025年新能源汽車總銷量佔比兩成的目標是否困難?如何實現?
陳清泰:政府從宏觀管理、政策調控和引導預期的角度出發,設立一個指導性目標是必要的。關鍵是看新能源汽車的性價比和使用環境何時達到、甚至超過燃油車。很多專家預計這個時間節點在2025年,從現在的發展情況看可能會提前。
新京報:隨著新能源汽車佔比上升,並不斷釋放造福社會的效果,前景可期。需要創造哪些配套條件?
陳清泰:有關方面預計2030年我國電動汽車產銷將達到1500萬輛、保有量達到8000萬輛,新車不同級別自動駕駛將達到70%。這個預測要變成現實,涉及能源結構的調整,智能電網的建設、交通基礎設施的升級,新一代移動通信的支持,產業鏈的調整改造,標准法規的建立和調整,以及就業崗位轉移等,是一場波瀾壯闊的工業革命。每一個方面都是周期較長、牽動全社會的巨大系統工程。需要政府未雨綢繆,做好頂層設計,從一開始就把汽車、能源、通信、交通、城市作為一個整體,以新的理念,把它放在高科技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實現技術協同、規劃協同、政策協同、法規協同,有序推進。其中打破壁壘、開放市場如果把握得好,我們完全可以成為一個贏家。
新京報:本次規劃鼓勵充換電服務,這會是一種過渡模式還是終極模式?
陳清泰:未來可能是兩種模式並存,不同的使用場景有不同的選擇。
2011年國家啟動電動車產業化時,就規劃了換電模式,但由於種種原因被擱置下來。經歷近10年的實踐,今年國家在「新基建」和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中再次提出換電模式,給產業提供了很大的想像空間,很值得認真研究。
目前來看,換電模式有很多優勢:一是換電模式可實行車電分離,使電動車購車成本低於同級別的燃油車;二是換電時間只需3-5分鍾,與燃油車加油相當,解決了充電時間長問題;三是電池租賃費加上電費後,電動車能源成本仍只相當於燃油車的1/3至1/4;四是電動汽車的二手車與電池無關,將改變二手車定價模式;五是電池由專業公司擁有、管理、維護、梯次利用和報廢後資源再利用,有利於電池的充分利用和全壽命周期的安全與環保。
此外,換電模式還具有基本不需要快充,有利於電池壽命和充電安全;充電時間有較大靈活性;換電站與停車場無關,有利於在城市布局;可通過制定系列化標准,基本不影響同級別不同品牌汽車的個性化等優勢。
總體看,換電模式有可能消除電動汽車的諸多弱點,發揮電動汽車的優勢,加快電動車性價比超越燃油車的過程,但這有待市場的考驗。
選擇充電還是換電是企業產品發展戰略的重大決策,換電模式已經有了一次大起大落。企業如選擇換電模式,應做好市場調查,審慎做出決策。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林子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❻ 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走向中高級發展階段
本報記者王鵬傑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截至2020年10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已連續4個月實現環比、同比「雙增長」,代表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從年初疫情的負面影響下走出,恢復正常發展態勢。在此期間,我國汽車市場也逐漸走出了自己的風格,如汽車產品開始呈現多元化發展的特徵;市場在技術、產品、服務、商業模式等「內變」創新刺激下穩步發展;以特斯拉、蔚來為代表的智能電動汽車備受消費者青睞,新能源汽車產業變革加速進入以智能化和網聯化為代表的中高級發展階段。
從發展方向、模式和現狀可以看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已經走到了「深水區」,多種商業模式和技術路線的並行讓行業充滿信心的同時,也夾雜了一絲疑慮。2021年,面對來自「十四五」開局之年的新挑戰,面臨「新發展格局」提出的新要求,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將面臨更加復雜的成長環境,未來兩年將成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至關重要的特殊時刻。如何在大變局中深化變革,將考驗行業各界的智慧。基於此,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1)將於2021年1月15日—1月17日召開,論壇將聚焦「新發展格局與汽車產業變革」,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今後的發展探討方向。
本文圖片來自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官方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❼ 新能源電動汽車的發展規劃
自2009年1月我國開始啟動新能源汽車「十城千輛」的推廣工程,計劃主要通過提供財政補貼形式,用3年左右的時間,每年發展10個城市,每個城市推出1000輛新能源汽車開展示範運行,力爭使全國新能源汽車的運營規模到2012年佔到汽車市場份額的10%。截至日前,覆蓋城市已經由北京、上海、重慶等13個城市擴大到25個。
截至目前,25個試點城市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總保有量超過1萬輛,其中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超過1000輛,建成充/換電站近100座,充電樁4500多個,示範運行總里程超過3.3億公里,對促進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進步和產業化發展的作用明顯。
時值「十二五」規劃開局之年,25個試點城市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以各種形式、從不同渠道陸續出爐。為此,第一電動網搜集大量資料做了一次大盤點以饗讀者。
北京
根據北京汽車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2015年,北京的純電動汽車在用車將達到10萬輛的規模,並將以乘用車為主。北京主要依託北汽和長安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其中長安新能源汽車基地30萬輛;北汽15萬輛,車型包括迷迪電動車,C70、C30等北京牌純電動轎車。中大燕京新建1萬輛新能源客車基地。
另外,規劃中有一系列電動汽車優惠政策,據了解,消費者在購買純電動車時,除將享受與深圳相同水平的優惠補貼外,還將享受不搖號、不限行、不納稅(國家代付)的特殊優惠。
按照國家電網北京公司的規劃,5年內將建成以256座充換電站為骨架,210座配送站為網點的分區分級智能充換電服務網路,滿足各類電動汽車的充換電需求。
天津
根據天津市濱海新區的規劃,「十二五」時期, 將加快發展商用車、專用車、特種車和中高檔大客車;以純電動汽車為主攻方向,提高新能源汽車整車集成開發水平,重點支持關鍵零部件核心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
2015年新能源汽車規劃產能未知。一汽夏利至少投資3.5億元推進電動乘用車量產,車型以自主研發2011款威姿V1平台為基礎,並衍生出三廂車型。背靠仰融的天津正道與江淮汽車簽署了《關於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項目合資合作意向書》,項目總投資約300 億元,依然懸念重重。
上海
2015年新能源汽車規劃產能30萬輛,2012年先達到10萬輛。著力突破電池、電機、電控等關鍵核心技術,繼續開展燃料電池汽車技術研發和標准制定,致力於成為我國技術領先、產業集聚、應用初具規模的新能源汽車基地。主要車型將在推出榮威750中混混合動力轎車後,在2012年投產能節油50%的榮威550強混混合動力轎車及純電動車。
珠海
根據「廣東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廣東省新能源汽車發展情況和下一步工作建議」和珠海市「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3~2020年)」等文件精神,依託珠海本地企業獲得的「新能源汽車產學研產業化基地」,以整車為龍頭,夯實電池、電機、電控三大零部件研發並實現產業化,實現新能源汽車綜合生產能力達到20萬輛以上,累計產銷量力爭達到5萬輛。初步建立適應電動汽車發展要求的配套設施網路、產業支撐體系和政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