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新能源汽車組建
⑴ 今年8月18日簽署新能源汽車央企聯盟的16家企業是哪些
一汽車集團公司 東風汽車公司 長安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東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 南車股份有限公司 海洋石油總公司 有色金屬研究總院 航空工業集團公司 航天科技集團公司 航天科工集團公司 國家電網公司 普天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 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 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南方電網公司 保利集團公司
⑵ 列舉一下國內新能源汽車的企業,並講述各自的發展
根據廣州市與恆大集團的協議,兩方將建立全方位、深層次、多領域的戰略合作關系。恆大將在廣州市大力布局新能源汽車產業;廣州市政府將持續深化營商環境改革,提供優質高效服務,全力支持恆大在廣州發展。廣州作為我國三大汽車生產基地之一,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有強大的產業基礎和集群優勢。《廣州市汽車產業2025戰略規劃》還指出,廣州將以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為突破口,將廣州打造成為全球知名的汽車之城。
全球的新能源汽車仍然處在高速增長的階段。根據預測,到2030年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可達30%。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消費國,占據全球插電式新能源車輛銷量的40%以上。且我國正在探索新能源汽車發展之路,並將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也為新能源的發展提供了大力支持政策。
今年3月26日,2019新能源補貼政策已經實施了將近3個月,6月25日後將褪去。該政策主要有以下幾點變化:1.取消地補且國補退坡幅度超50%;2.續航在250公里以下的車型將面臨零補貼;3.電池包能量密度由2018年最低105Wh/kg調整為最低125Wh/kg;4.電耗水平上限及下限均提高標准;5.地補由補貼車輛改為補貼充電/加氫等基礎設施;6.運營車輛完成銷售上牌後即預撥部分資金。隨著補貼的褪去,意味著新能源汽車市場化的到來。這一切均為大勢所趨,標志著新能源汽車發展到了另一階段。
我國經過了多年的研究開發與示範運行,新能源汽車行業已經有很大的進步,具有完備的產業鏈,從供應原材料、電池、車輛控制器等關鍵零部件的研發與生產,到整車的設計製造,以及充電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等,都具備了產業化的基礎。
現階段,隨著買車補的逐漸消失,以重慶市為首的政府開始將政策重點從「補車」轉移到了「補電」,將重點放置到了充電設施的購買建設、加氫站與充電費用上。
目前,國內已有幾家企業做出了優秀的新能源車。比亞迪基本可以算上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的領頭人物,旗下的宋EV500,配置優秀,依託了比亞迪獨有的「三電核心技術」、e平台;唐DM搭載了比亞迪新一代的DM雙模電機,且增加了一個BSG電機,車輛性能較老款有了很大提升。上汽榮威在新能源領域也實力很強,榮威MARVEL X作為一款純電動SUV,搭載了眾多黑科技,擁有500km最大續航里程,還有著4S破百的能力。吉利的新能源汽車也有著很高的銷量。旗下的博瑞GE PHEV,無論是續航還說充電速度,或是動力性能,都十分有實力。帝豪EV450在同等價格級別中,各方面也占據著極大的優勢。
⑶ 在新能源的上市公司中有哪些是央企
在新能源的上市公司中是央企的一覽表:
中國國電集團公司(國電):
國電電力(600795)、長源電力(000966)、英力特(000635)、平庄能源(000780)、
龍源技術(300105)
中國建築材料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建材):
南方建材(000906)、中國玻纖(600176)、北新建材(000786)、洛陽玻璃(600876)、方興科技(600552)、瑞泰科技(002066)
中國醫葯集團總公司(國葯):
國葯股份(600511)、一致葯業(000028)、現代制葯(600420)、天壇生物(600161)
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
000777中核科技
新能源的上市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產品 產品要構思要新穎,質量要有保障,讓顧客喜歡你的產品。大打廣告。
並給營銷商一些好處,讓他們樂意推銷你的產品。 當你的產品有了名氣,就要提高價格,但仍要給經銷商一定利潤。有了資金以後,再引進新產品。
⑷ 三大汽車央企再聯手,160億共建T3科技平台
雖然都有三大汽車央企背書,但T3科技平台和此前成立的T3出行是兩個獨立的公司,從三家央企加入T3科技平台的員工也將和母公司解除合同。
6月2日,據天眼查數據顯示,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第一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有限公司以及南京江寧經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共同出資160億元成立了中汽創智科技有限公司。其中,長安汽車的母公司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有限公司為大股東,但五家公司的具體持股比例未公開。
長安汽車和東風汽車均向中車網表示,此次成立的中汽創智是之前長安汽車、一汽集團和東風汽車聯合設立的T3科技平台公司的落地,主要致力於讓三家汽車央企合作研發智能科技。
東風方面還表示:新成立的中汽創智將是完全市場化運作的公司,從三家公司加入中汽創智的員工也將和母公司解除合同,T3科技平台和T3出行是長安、一汽、東風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內成立的兩個相對獨立的公司,只是在資本層面會代表三家車企。
據悉,T3科技平台公司將通過自主研發與投資並購相結合的方式獲取電動平台、氫燃料動力、智能駕駛這三大領域的相關技術。通過整合資源和共同研發,降低三家車企的研發成本並支持下一代智能新能源整車開發和T3出行平台。
雖然有三大汽車央企集體背書,但對於T3科技平台的前景,外界也有不同聲音。
因為此前創立的T3出行不但有三大央企背書,還聯合了蘇寧、騰訊、阿里等多方知名企業。但自去年7月正式上線運營以來,T3出行的運營范圍目前依然局限於南京、武漢、重慶、廣州、杭州、長春及天津這7座城市,因為運營范圍有限,所以其品牌影響力遠未形成。
與此同時,在各類社交平台上,經常有用戶表示T3出行存在內部管理的問題。在脈脈上就有認證為T3出行的員工表示:內部管理混亂,各種派系互掐。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於今年4月28日發布的第45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自2016年12月至2019年6月,我國網約車的用戶規模和使用都在不斷增長。有分析人士認為,雖然有滴滴這樣的行業巨頭,但並不意味著沒有機會,吉利集團集團旗下出行公司曹操出行,到2019年底已經布局50個城市,用戶規模達3100萬,成為僅次於滴滴專車和首汽約車的網約車公司,所以T3出行目前的問題,更多還是來源於公司內部。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⑸ 三大汽車央企合作終於走進了「深水區」
近兩年一汽集團、東風汽車、長安汽車在多個領域合作頻頻,但三方最初醞釀在技術整合與開發方面的合作,卻還沒有正式落地。而6月2日,隨著「中汽創智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中汽創智」)正式注冊,標志著三大汽車央企合作終於走進了「深水區」。
中汽創智由一汽集團、東風汽車、兵裝集團、長安汽車以及南京江寧經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下稱「江寧經開科技」)共同出資成立,公司注冊資本高達160億元。而中汽創智正是一汽、東風與長安在2017年底就籌備組建的T3科技平台公司。
三大汽車央企越走越近
從2017年12月底,三大汽車央企就簽署合作框架協議,並組建T3科技平台公司籌備組;2018年12月21日,兵裝集團、一汽、東風和長安在北京簽署T3科技平台公司合資合作意向協議;2020年1月17日,五大股東簽訂協議,共同出資160億元,發起設立T3科技平台公司,再到最新6月2日,新公司正式注冊成立,歷時2年半時間。
這期間,有關「T3」的身影頻頻出現。在2019年7月份,由一汽、東風、長安三家車企聯合蘇寧、騰訊、阿里巴巴等共同投資的智慧出行平台——T3出行正式上線運營。2019年11月份,同樣是這三家車企舉行T3物流合作現場會暨城市配送共享倉(VTC)項目合資意向書簽約儀式。
相比於之前的合作更注重現階段的資源整合,此次出資成立合資公司更著眼於未來。根據長安汽車此前發布公告顯示,T3科技平台公司將通過自主研發與投資並購相結合方式,獲取電動平台及先進底盤控制、氫燃料動力、智能駕駛及中央計算三大領域技術。
根據協議內容,一汽集團、東風汽車和江寧經開科技分別出資40億元,各自持股比例為25%,長安與其實際控制人兵裝集團分別出資5億元和35億元共計40億元,持股比例也為25%。
在人事安排方面,中汽創智董事會將由10名董事組成。其中,兵裝集團、長安各委派1名董事,一汽、東風各委派2名董事,江寧經開科技委派2名董事,外部董事1名,職工董事1名。董事長由中汽創智股東的董事輪值,T3科技還將設置技術戰略委員會。
中汽創智的法人代表為李豐軍,同時擔任合資公司總經理職務,而李豐軍為一汽集團智能網聯開發院院長。合資公司首任董事長為一汽集團黨委常委、副總經理王國強。
顯然有了之前合作做鋪墊,三大汽車央企溝通交流機制趨於完善,這是合資公司運行效率和形成合力的基礎。接下來合資公司需要整合各自資源,快速搶占汽車變革技術高點,驅動車企轉型升級。
新能源產業鏈亟待成型
中汽創智注冊地是在南京市江寧開發區,與之前成立的T3出行公司注冊地完全一致。三大汽車央企以此作為T3合作的「基地」,並非偶然。特別是此次作為股東方之一,江寧經開科技持有25%股比,更顯示出地方政府對於合資公司所佔的分量。
按照南京創新驅動發展「121」戰略部署,江寧將新能源智能汽車產業作為高端轉型突破方向,正全力打造規劃總面積140平方公里的汽車產業新城。根據規劃,2021年-2025年,江寧汽車產業新城將基本建成,實現整車規模80萬輛、「三電」系統配套100萬台、產值2000億元以上。
在江寧汽車產業新城中提到的規劃目標中,中汽創智占據多少還不得而知,但從時間截點來看,與合資公司的建設規劃還是很吻合的。今年年中合資公司正式成立運營,按照正常研發進度,5年後將達成階段性成果。
而從中汽創智經營范圍來看,包括工業自動控制系統裝置製造、銷售,新能源汽車生產測試設備和新能源汽車整車銷售,電池製造、銷售等。顯然在新能源方面,將成為新公司經營的重點,而江寧將給予合資公司全力支持,龐大的新能源產業鏈條正落地成型。
如今汽車正面臨變革時代,圍繞著新能源車型產業鏈條正在迅速擴張。雖然以特斯拉為首的新造車勢力一步步做大,給面臨轉型的傳統車企帶來很強的危機感;但是新能源方面政策導向與市場潛力,為車企也提供更多的機會。因此我們看到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車型,都加碼在新能源方面的布局與投入。
圍繞著新能源產業鏈,一些國際車企通過收購上下游企業,或者直接引進生產,開始著手打造,而國內傳統車企普遍還處於摸索過程中。三大汽車央企之間的合作,雖然有效節省開發成本,以及打造更廣泛的產業鏈布局,但是仍缺少新能源相關技術積累,特別的在核心技術研發方面,能否快速取得突破,仍有待進一步觀察。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⑹ 國產新能源汽車國機智駿是央企嗎
國機集團旗下國機汽車,聯合集團內外部共7家實力夥伴組建而成,而國機集團是中央直管的世界500強企業,擁有豐富的裝備製造業經驗、資源基礎和汽車銷售及服務渠道,國機智駿有著實力雄厚的央企背景
國機智駿汽車成立於2017年3月,是由國機集團旗下國機汽車聯合集團內外部共7家實力夥伴組建而成。秉承「傳承汽車文明,創新愉悅出行」的品牌使命,國機智駿汽車現已形成全球化研發體系,建成年產10萬輛電動汽車的整車智造基地,並發布GX5、GC1、GC2、GT3四個系列純電動車型。基於自主開發的5大電動汽車專屬平台,國機智駿汽車將於2023年前推出16款電動汽車,覆蓋轎車、SUV、MPV、轎跑等細分市場。製造純電動國民車,創造「智行悅心」汽車生活,國機智駿汽車致力於成為用戶信賴的新能源汽車品牌
⑺ 那16家央企將成立「新能源汽車央企大聯盟」
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東風汽車公司、中國長安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南車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國家電網公司、中國普天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南方電網公司、中國保利集團公司。
⑻ 中國建造新能源汽車的公司有哪些
國內大型新能源汽車自主品牌,作為您購車的參考。
北京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
是中國五大汽車集團之一,主要從事整車製造、零部件製造、汽車服務貿易、研發、教育和投融資等業務,是北京汽車工業的發展規劃中心、資本運營中心、產品開發中心和人才中心。
新能源汽車車型:北汽新能源EV160/EV200/EU260純電動汽車
榮威汽車
榮威(ROEWE)是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旗下的一款汽車品牌,該品牌下的汽車技術來源於上海汽車之前收購的羅孚,但上海汽車並未收購「羅孚」品牌。2006年10月12日,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汽車股份」)正式對外宣布,其自主品牌定名為「榮威(ROEWE)」,取意「創新殊榮、威儀四海」。榮威的品牌在4年時間裡面發展迅速,其產品已經覆蓋中級車與中高級車市場,「科技化」已經成為榮威汽車的品牌標簽。榮威品牌口號為「品位,科技,實現」。
新能源汽車車型:榮威E50 EV
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於1997年1月8日注冊成立,現注冊資本為38.8億元。公司於1997年3月18日動工建設,1999年12月18日,第一輛奇瑞轎車下線;以2010年3月26日第200萬輛汽車下線為標志,奇瑞進入打造國際名牌的新時期。目前,奇瑞公司已具備年產90萬輛整車、90萬台發動機、40萬套手動變速箱及5萬套自動變速箱的生產能力。
新能源汽車車型:奇瑞QQ3
東風日產啟辰
啟辰」深圳東風南方華辰專營店正式落成在2011年10月28日,於2012年3月26日正式開業,是啟辰品牌真正走向消費者的第一步,是全國第一家啟辰專營店。「啟辰」是東風日產全力打造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承載著東風日產的產業夢想。「啟辰」以「共創價值共謀福祉」的企業使命為源頭,以親和近人的態度、至善踐行的精神,整合世界級的先進技術,為中國主流消費者開啟愉悅高品質汽車生活的品牌夢想。
新能源汽車車型:啟辰E30 EV
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成立於1997年6月的廣州汽車集團有限公司,2005年6月28日,由廣州汽車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萬向集團公司、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廣州鋼鐵企業集團有限公司、廣州市長隆酒店集團有限公司作為共同發起人,對原廣州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進行股份制改造,以發起方式設立的大型國有控股股份制企業集團,是中國汽車行業首家在集團層面引入多家合資夥伴,進行改制設立股份公司的企業。
新能源汽車車型:廣汽傳祺E-jet增程式電動車、海馬普力馬EV
東風汽車公司
東風汽車公司:現為中國四大汽車集團之一,國務院國資委直接監督管理的中央企業。東風的故鄉在車城十堰,公司總部於2004年相繼遷往了「九省通衢」的武漢。主營業務涵蓋全系列商用車、乘用車、發動機及汽車零部件和汽車水平事業。
新能源汽車車型:東風S30 EV
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
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擁有IT,汽車和新能源三大產業群的高新技術民營企業。目前,比亞迪在全國范圍內,已在廣東、北京、陝西、上海等地共建有九大生產基地,總面積將近700萬平方米,並在美國、歐洲、日本、韓國、印度、台灣、香港等地設有分公司或辦事處,現員工總數已超過15萬人。
新能源汽車車型:比亞迪E6先行者、比亞迪F3DM
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為中國長安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核心整車企業,伴隨中國改革開放大潮,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長安正式進入汽車領域。1996年注冊並成為極具競爭力的上市公司。
新能源汽車車型:長安E30 EV
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長城汽車是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的簡稱,主要從事改裝汽車業務。長城汽車是中國首家在香港H股上市的民營整車汽車企業、國內規模最大的皮卡SUV專業廠、跨國公司。
新能源汽車車型:兩款純電動車長城歐拉\精靈EV、以及混合動力哈弗
江淮汽車
江淮汽車是國內純電動轎車投放市場比較早的企業。數據顯示,2013年以前,中國投放到市場上的純電動轎車,江淮汽車占近50%,到現在已經發展了4年多,公司不斷使用迭代開發的技術,每年市場投放都有一定的批量。
新能源汽車車型:江淮和悅IEV4電動汽車
重慶力帆實業(集團)公司
力帆集團成立於1992年,是中國最大的民營企業之一。歷經21發展,成為以汽車、摩托車的研發、生產、銷售(包括出口)為主業,並投資於金融業的大型民營企業。力帆已十度入選中國企業500強,連續多年成為重慶市出口第一名。是中國首家上市A股的民營乘用車企。
新能源汽車車型:力帆620 ev 純電動汽車
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是中國國內汽車行業十強中唯一一家民營轎車生產經營企業,經過二十年的建設與發展,在汽車、摩托車、汽車發動機、變速器、汽車電子電氣及汽車零部件方面取得輝煌業績。連續四年進入全國企業500強,被評為「中國汽車工業50年發展速度最快、成長最好」的企業,躋身於國內汽車行業十強。
⑼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
11月2日,國務院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
規劃提出,到202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動力電池、驅動電機、車用操作系統等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安全水平全面提升。純電動乘用車新車平均電耗降至12.0千瓦時/百公里,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高度自動駕駛汽車實現限定區域和特定場景商業化應用,充換電服務便利性顯著提高。力爭經過15年的持續努力,我國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質量品牌具備較強國際競爭力。純電動汽車成為新銷售車輛的主流,公共領域用車全面電動化,燃料電池汽車實現商業化應用,高度自動駕駛汽車實現規模化應用,充換電服務網路便捷高效,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穩步推進,有效促進節能減排水平和社會運行效率的提升。
《規劃》部署了5項戰略任務:
一是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堅持整車和零部件並重,強化整車集成技術創新,提升動力電池、新一代車用電機等關鍵零部件的產業基礎能力,推動電動化與網聯化、智能化技術互融協同發展。
二是構建新型產業生態。以生態主導型企業為龍頭,加快車用操作系統開發應用,建設動力電池高效循環利用體系,強化質量安全保障,推動形成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新型產業生態。
三是推動產業融合發展。推動新能源汽車與能源、交通、信息通信全面深度融合,促進能源消費結構優化、交通體系和城市智能化水平提升,構建產業協同發展新格局。
四是完善基礎設施體系。加快推動充換電、加氫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互聯互通水平,鼓勵商業模式創新,營造良好使用環境。
五是深化開放合作。踐行開放融通、互利共贏的合作觀,深化研發設計、貿易投資、技術標准等領域的交流合作,積極參與國際競爭,不斷提高國際競爭能力。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⑽ 三大國有車企龍頭再聚首 160億成立中汽創智共造電動車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周菊?繼聯合出資打造T3出行後,三大國有車企龍頭的合作延伸至新能源汽車製造和銷售方面。啟信寶的信息顯示,6月2日,中國第一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一汽)、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長安汽車)、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東風汽車集團)、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兵裝集團,為長安汽車母公司),以及南京江寧經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成立了一家新公司——中汽創智科技有限公司,注冊資本160億元。
結合長安汽車1月曾發布的公告,業界認為這家公司很可能是此前各股東方籌劃成立的「T3科技平台」的落地公司,當時的信息顯示,一汽、東風、長安、兵裝集團以及南京江寧經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簡稱「江寧經開科技」)簽訂協議,共同發起設立T3科技平台公司,注冊資本160億元。無論是股東方,還是注冊資本,均與本次成立的中汽創智科技有限公司相同。
啟信寶尚未披露五位股東在新公司出資比例。此前關於「T3科技平台」的資料顯示,在總共160億元的投資中,一汽出資40億元、東風出資40億元、長安及兵裝集團共出資40億元,國企三大龍頭共出資120億元。另外南京江寧經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出資40億元。
中汽創智科技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為李豐軍,而李豐軍為一汽集團智能網聯開發院院長。信息顯示,此次成立的中汽創智科技有限公司的主營業務涉及新能源汽車生產及銷售,電池、電子元件的製造及銷售等。據此前對「T3科技平台」的介紹,該平台成立的目的主要是加強三家企業在智能新能源汽車技術等方面的聯合研發,以整合各方優質資源,降低研發成本。
新合資公司的成立,被認為是三大國有車企加強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合作的開端。隨著汽車「新四化」發展,新能源汽車成為車企至關重要的布局方向。但目前,三大央企在新能源汽車上的發展節奏較緩。在這種情況下,「抱團取暖」有望加強三者在新能源技術等方面的資源協同。
此次成立合資公司並不是三大國有車企第一次「牽手」。自2017年下半年開始,多次傳出三方合並傳言,但均被辟謠。不過與此同時,三者之間各種形式的合作陸續展開。
三大國有車企龍頭動靜最大的合作是共同出資組建T3出行及T3科技平台。2019年3月,一汽、東風、長安與騰訊、阿里、蘇寧等多方共同投資97.6億元成立T3出行,其中三大央企每家出資16億元,共計出資48億元,T3出行也因此被成為共享出行領域的「國家隊」。資料顯示,截至目前,T3出行的運營車輛已進入南京、武漢、重慶、杭州、長春、廣州六座城市,累計投入的新能源車輛超過15000輛。
而在此次新合資公司成立後,國企三大龍頭已經在合作中累計投入有望達到近170億元。另外,除以上合作,2020年1月,一汽集團旗下子公司與東風等公司成立一家合資公司——北京國創新能源汽車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業務范圍為投資管理、投資咨詢等。
一系列的合資動作表明,三大國有車企龍頭之間的合作逐步進入深水區。此前麥肯錫發布的報告顯示,如果一家車企在「新四化」領域全面投入,接下來的十年至少需要5000億元資金,這幾乎超出了所有「玩家」的承受范圍。在這種情況下,抱團模式或將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汽車行業,以降低總投入成本,並應對未來市場的挑戰,而一汽、東風與長安作為國有車企龍頭,它們之間的密集合作可被視為車企新發展模式的一個代表。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