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如何節約能源
㈠ 如何充分利用能源、為什麼節約能源、開發新能源
1.地球資源特別是不可再生資源,其供給能力有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統計資料表明,人口不足世界總人口15%的發達國家,在200年的工業化過程中,已經消耗了地球上近50%的石化資源。隨著世界經濟增長、人口增加以及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快速發展,世界正承受著越來越重的資源能源壓力,資源消耗增長過快已成為世界各國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共同課題。特別是去年以來,隨著全球經濟復甦促使對能源資源的需求強勁增長,石油和礦產品價格連創新高。我國煤、電、油、運「瓶頸」制約也再度出現,原材料供應十分緊張,鐵礦石、石油、銅、氧化鋁等進口量大幅度增長,部分生產資料價格上揚,資源約束矛盾日益凸顯。據測算,如果單位產值能耗不變,今後20年GDP實現翻兩番,一次能源消耗將從13億噸增加到52億噸,這將很難得到保障。
2.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推動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推行清潔生產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但是,傳統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長方式仍未根本轉變,資源利用率低,環境污染嚴重。同時,存在法規、政策不完善,體制、機制不健全,相關技術開發滯後等問題。本世紀頭20年,我國將處於工業化和城鎮化加速發展階段,面臨的資源和環境形勢十分嚴峻。為抓住重要戰略機遇,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採取各種有效措施,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盡可能小的環境代價,取得最大的經濟產出和最少的廢物排放,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相統一,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3.1992年以來,國家環保總局一直致力於推動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目前,全國已有10個省按照循環經濟理念制定了生態省建設規劃並已經實施。有47個城市(城區)獲得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城區)稱號,166個地區成為國家生態示範區,79個鄉鎮成為環境優美的鄉鎮。與發達國家的循環經濟相比,我國的循環經濟涵蓋范圍有所增加。發達國家的循環經濟主要集中在靜脈產業,而我國的循環經濟不僅包括靜脈產業,而且包括動脈產業。這是因為我國正處於工業化的中期階段,投資率高,原材料工業增長速度快,特別是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還沒有根本改變,資源浪費大,單位產值的污染物排放量高。必須從資源開采、生產消耗出發,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在減少資源消耗的同時,相應地削減廢物的產生量。因此,我國的循環經濟是產業生態化與污染治理產業化、動脈產業與靜脈產業協調發展的有機統一。
當然,我國的循環經濟發展仍然處於起步階段,在國內的系統實踐時間較短,還有許多問題需要在今後的實踐中探索。在觀念認識、制度環境、法律與政策、管理體制、技術支撐和外部推動力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和不足。
4.統計資料表明:我國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相當於世界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的1/4,全國城市年缺水總量達60億立方米;人均耕地不足1.5畝,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有600多個縣市的人均耕地面積在世界公認的警戒線0.8畝以下;人均佔有礦產資源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石油儲量僅佔世界的2.3%。據預測,我國煤炭探明可利用儲量近2000億噸,如果按照年產25億噸原煤的速度推算還可以供應80年;石油剩餘可采量為23億噸,僅可開采14年;天然氣剩餘可采量為6310億立方米,可供開采不過23年。
5.我國是一個嚴重的貧水國,但是水資源緊缺與浪費並存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工業萬元產值用水量為103立方米,是發達國家的10~20倍,工業用水的重復率為40%左右,而發達國家達到75%~85%,農業灌溉用水的利用系數只有0.3~0.4,灌溉用水的生產效率不足1kg/立方米,而這兩個指標在發達國家分別是0.7~0.8和2kg/立方米。從石油來看,現在,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已經達到30%,而且呈現不斷加大之勢。在石油資源短缺的同時,我國石油有效利用率只有10%,90%的石油能源在開采、加工、轉換、儲運和終端利用等環節浪費掉了。從糧食來看,我國目前人均糧食僅400公斤左右,剛過聯合國提示的糧食安全警戒線。與此同時,我國糧食在產後從收割、儲存、運輸、加工、銷售到消費諸環節的損失高達18.125%,遠遠高於聯合國規定的5%的標准。
6.2003年我國一次性能源消耗佔世界的9.2%,而創造的GDP不到世界總量的4%,單位產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資料顯示,目前我國綜合能源利用效率約為33%,比發達國家低10個百分點;電力、鋼鐵、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輕工、紡織8個行業主要產品單位能耗平均比國際先進水平高出40%;單位建築面積採暖能耗相當於氣候條件相近發達國家的2~3倍;而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比國外先進水平低15~25個百分點,礦產資源總回收率比國外先進水平低20個百分點。
7.「雞糞肥田喂魚,果林提供土雞棲息地,魚塘蓄水抗旱……」新洲李集鎮高中村村民江幀干承包的50餘畝土地,各種資源循環利用,家庭年收入十萬元以上,遠近聞名。
走進江老漢的果園,排排果樹上掛著串串梨子,樹陰下的土雞悠閑進食,魚塘在陽光下泛著層層波光,好一幅田園風光。
1994年,江楨干用自家的好田好地換來缺水的荒山荒灘,種植以桃梨為主的經濟林。荒山缺少水源,江老漢挖了3個魚塘蓄水。養魚要買飼料,投入大,果林頭幾年也不見效益,幾年下來,老漢不但沒賺到錢,還虧了點本。
2000年,江老漢開始在果林中放養土雞。數千隻土雞啄草啄蟲,幫助果林生長,大量雞糞可肥地,又可作魚飼料,每年省下近萬元的肥料和飼料錢。果林為土雞提供了良好的生長棲息地,天然放養,江家的土雞不愁銷路,去年的收購價高達每斤8.5元。林——魚——雞,三者互相利用,果子長得好,土雞賣價高,魚塘不但能抗旱,還有經濟效益,同樣是這幾十畝地,資源一循環,效益驚人。
眼下,江老漢一家已住進了二層小洋樓,冰箱、電視等家用電器齊全,兒子也騎上了新摩托車,日子一天天地紅火起來。據當地林業部門介紹,高中村1.4萬多農戶,過去很少人搞林業,以種糧植棉為主,效益不太好,江家循環利用資源的成功,在當地起了很好的示範作用。
8.美國重視實施包裝廢棄物處理收費和重復使用。據美國《包裝文摘》介紹,佛羅里達州政府正積極推行《廢棄物處理預收費法》,簡稱ADF,把處理包裝廢棄物的費用讓自由選擇商品的消費者承擔。為了鼓勵包裝容器生產商的回收利用,支持該法律實施,ADF法規定只要達到一定回收再利用水平,即可申請免除廢棄物稅收。如根據美國環保局(DEP)每年公布的各種材料回收率,凡回收率達50%以上的容器可以免除預收費,以鼓勵所有生產商保證他們的產品至少有一半可回收利用。
歐盟「綠色計劃」的成員國計劃在二三年內把各種廢玻璃回收量增加一倍,估計這一措施可節約石油2500萬升,節約原料200萬噸,節約垃圾處理費2000萬馬克,使垃圾中廢玻璃減少20%。
荷蘭包裝業代表與政府簽訂了一份合同,該合同書不僅包括國內產品,也包括荷蘭市場上流通的外國產品,合同書明確規定:自1997年7月1日起,65%的包裝材料必須可重復使用,45%包裝材料要回收,其餘20%以再生方法焚化(即焚化時產生新能源)。
瑞士正執行一個關於PET和玻璃瓶回收利用計劃,1988年瑞士國內包裝再循環率已達80%,目前仍執行每個罐頭盒、每個飲料容器預付0.5法郎押金制度,以利於包裝容器的回收利用。
日本致力於人們的環保意識。通產省公布了一套有關產品包裝的建議。內容涉及消費品包裝廢棄物處理方法、減少廢棄物數量及鼓勵循環再造等。建議提出,如出售用發泡膠碟等污染環境的包裝盛裝商品時應向顧客收押金,待顧客把膠碟交回時退回押金,或者完全不用膠碟。為了配合這套建議,日本百貨業協會成立了一個委員會研究有關節約能源和資源的途徑,並與供應商和包裝商緊密配合。該委員會定出了兩套百貨業商品包裝標准。兩套標準的環保要點是:包裝原料或容器必須不危害人體健康,應盡量少用廢棄後難於處理的包裝原料,盡量縮小包裝體積,甚至完全不加包裝,即使產品自選也應採取最簡單的包裝方式。
9.我國已經成為一次性筷子生產大國。早在2001年,我國筷子生產企業就達到300餘家,直接從業人員6萬人左右。據有關資料表明,自2000年以來,我國一次性筷子年出口量一直在14萬噸至16.4萬噸之間,出口值在1.2億美元至1.6億美元之間。其中,每年向日、韓出口的一次性筷子就達150億雙以上。
日本有居世界前列、高達69%的森林覆蓋率,但每年消耗的250億雙一次性筷子全靠進口,而且他們還把用過的筷子回收製成紙漿。森林資源極為豐富的國家,卻「吝嗇」到全靠進口解決一次性筷子生產的程度;而森林資源緊缺(我國森林覆蓋率僅為13%,排世界第121位)的國家,卻大量砍伐林木生產一次性筷子換取外匯,這實在值得反思。
10.目前我國資源浪費現象很嚴重,礦產資源的總回收率約在30%,比發達國家低20%。有統計顯示,我國僅在城市供水方面,漏損率在20%以上。在建築能耗方面,我國的單位面積能耗相當於氣候相近發達國家的2~3倍。我國每年新增約20億平方米的建築面積,大於各發達國家新增建築面積之和,但節能型住宅僅占總量的3.5%。所以說,在快速城市化的過程中,如果每年都在大量造成高耗能的建築,而且它們的使用期限一般都是七八十年,不僅對當前的能源造成更大的壓力,而且將貽害子孫。現在必須要解決這一問題,一旦高耗能的建築大量建成,將來再改成本和代價更加巨大。
11.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尚有297個城市沒有污水處理廠。不是因為這些地方沒有污水需要處理,而是因為「沒錢」。據說,一些花錢建了污水處理廠的地方,也因為「運行成本太高」而最終淪為應付上級檢查的擺設。錢多與錢少,有時是個相對的概念。特別對於一級政府而言,如果認為某事非辦不可,就是砸鍋賣鐵也是要辦的。近10年來迅速鋪延的高速公路,大多是舉債修築的。同樣是對待水的問題,從沒有聽說哪個城市因沒錢而不建自來水廠的。在環境保護成為基本國策,水污染已經開始制約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的今天,仍有近300座城市對污水處理無動於衷,從根本上來說,只能證明這些城市的決策者們的思想認識嚴重不到位。
措施:
1 我國正處於工業化高速發展階段,能源和資源總需求迅速擴大,資源約束矛盾日漸凸顯,近年出現的電力、石油、煤炭緊張狀況已經向我們發出了預警:現有資源已經難以承受經濟快速發展之重。因此,合理開發、利用、保護資源是我們不能迴避,也迴避不了的問題。發展循環經濟勢在必行,而且是解決當前能源緊缺的最好途徑。
2. 做好循環經濟的發展規劃。應在發展循環經濟的法律法規、科技投入、技術創新、綠色環保和綠色GDP的核算及宣傳教育等方面,逐步建立起一個系統的發展規劃。
(1)建立發展循環經濟的工程技術支撐體系。工程技術能將天然資源轉化成物質財富,推動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還可以實現資源的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再製造。
(2)在關鍵領域重點發展循環經濟。一是重化工產業領域。在這些領域發展循環經濟,既能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又能解決資源短缺問題,更具節約的技術經濟優勢,因而有著更為緊迫的優先性。二是「城市廢棄物回收」領域。
(3)搞好乾部政績考核體系的建設。其指標一是單位GDP消耗多少能源;二是單位GDP消耗多少水資源;三是單位GDP消耗多少原材料;四是單位GDP釋放多少污染物;五是全員勞動生產率;六是單位國土面積上能夠承擔多少經濟總量。與此同時,要制定出衡量幹部是否具有科學發展觀與正確政績觀相適應的綜合指數。
(4)通過制度創新推進循環經濟。一是制定工業廢棄物和社會廢棄物回收名錄;二是建立廢棄物回收與再利用體系;三是制定驅使循環經濟進入市場的激勵機制和違規懲罰制度;四是制訂與發展循環經濟的跨企業、跨部門、跨行業、跨行政區的合作機制和制度;五是建立為循環經濟服務的非營利組織制度;六是建立為循環經濟服務的社會與社區制度。
3. 大力推進循環經濟發展
循環經濟在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在發展過程中,既要遵循生態學規律,同時又要遵循經濟學規律。違背生態規律的經濟增長,必將失去環境資源的支撐;而偏離經濟規律的經濟活動,也同樣難以持久。目前,發展循環經濟應當從以下六個方面加以推動:
第一,發揮政府優勢,從上到下來推動循環經濟發展。西方國家在經濟發達的條件下發展循環經濟,而我們是在從粗放到集約的過程中發展循環經濟。目前,企業發展循環經濟主要是考慮經濟效益,或迫於環保、公眾、國際市場的壓力;不少地方發展循環經濟主要是出於提升城市或地區形象,往往缺少實質性政策措施。因此,需要各級黨政官員增強發展循環經濟的緊迫感,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第二,既要加快循環經濟立法,也要加強環境保護執法。我國有許多環境法律、資源管理法律與循環經濟有關,但這些法律法規的執行並沒有完全到位,在不同的地方,執行情況也不一樣。要通過嚴格執行環保法律法規,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為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生態省、生態市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發展循環經濟是整個國家的需要,有必要加快制定必要的循環經濟法規,使循環經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第三,加快改革政府政績考核機制,逐步建立綠色經濟核算體系。目前,在許多地方,對黨委政府的政績考核仍然過於看重GDP、財政收入等經濟指標,以致對經濟增長的環境資源成本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忽視現象。現行的GDP不能反映為使經濟增長而使環境資源付出的代價,而建立綠色GDP核算體系還有很多技術和觀念的障礙,短期內不可能實現。當務之急是改革現行的政績考核機制,建立一套能夠使經濟社會與環境資源協調發展的考核標准。對環保考核,特別是各級政府簽訂的環保責任書,要嚴格考核,嚴格獎懲,以發揮應有的導向作用。
第四,正確處理政府推動與市場機制的關系,制定有利於循環經濟發展的經濟制度。發展循環經濟,政府的行政推動是重要的,但關鍵是建立市場機制。這就需要建立一套新的經濟制度體系,包括生態環境要素的定價和有償使用制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消費者責任制度,政府責任制度和對循環經濟企業的激勵制度等等。
現階段為鼓勵循環經濟發展,國家應該在財政稅收政策方面給予支持。財政補貼方面,政府可以考慮給開展循環經濟的企業採取物價補貼、企業虧損補貼、財政貼息補貼、稅前還貸補貼等形式。購買支出方面,政府可通過實際的綠色購買行為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進而影響消費者和企業的生產方向。對資源稅收制度和資源價格要系統研究,提高資源使用效率。
第五,國家要大力支持循環經濟的技術創新。沒有技術上的可行性,或在現有技術水平下循環利用資源的成本很高,就沒有經濟上的可行性,就不可能實現循環經濟模式。政府應該大力支持和鼓勵循環經濟技術體系建設,創造有利於循環經濟發展的科研環境。建立循環經濟的技術支撐體系。國家可設立專項基金,用於支持循環經濟技術研究或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鼓勵和幫助企業投入循環經濟技術研究。
第六,鼓勵公眾參與,推動生態循環型社會建設。發達國家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鼓勵支持公眾參與,許多企業也是在公眾環境意識、社會道德和國家環境法律的壓力下,推行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的。在對公眾、官員和企業領導加強各種環保教育的同時,推動社會公眾廣泛參與,鼓勵支持社會公眾維護自身的環境權益,引導社會公眾積極參與綠色消費,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活方式和可持續消費模式。
引自http://blog.hi.mop.com/GetEntry.do?id=3893512&owner=12837953
㈡ 新能源汽車怎樣與節能技術相融合
新能源汽車本身它就是一種節能的一種新型汽車技術運用來的,所以新能源汽車與節能汽車的技術是非常融合的,通過節能技術的創新與改進,讓新能源汽車方面的技術有得以提升。望採納,謝謝
㈢ 新能源汽車,真的節能了嗎怎麼看待這一問題
可以說現在市面上的新能源汽車比較多,我感覺比亞迪系列的就可以,是雙模科技的,一般上下班可以用純電模式。
㈣ 節約能源使用新能源車輛是什麼意思
新能源汽車是指採用非常規的車用燃料作為動力來源(或使用常規的車用燃料、採用新型車載動力裝置),綜合車輛的動力控制和驅動方面的先進技術,形成的技術原理先進、具有新技術、新結構的汽車。新能源汽車包括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BEV,包括太陽能汽車)、燃料電池電動汽車(FCEV)、氫發動機汽車、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儲能器、二甲醚)汽車等各類產品。
㈤ 汽車新能源與節能原理
汽車新能源與節能原理
首先為什麼要搞新能源汽車?從汽車的出現到現在,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可以說汽車的出現是改變了世界。我記得在美國工程院2000年出的一本書,就是回顧20世紀工程技術對人類貢獻最大的,汽車排在第一,因為汽車的出現改變了世界。美國有一個統計,1901年,沒有普及汽車的時候,一個美國人從出生到死,生活的圈子很小。但是現在汽車得到廣泛的普及,這種現象絕對改變了許多。你看慈禧太後從北京到西安走多長時間,現在從北京到西安多長時間。所以,汽車的出現改變了人的衣食住行。
但是汽車的出現也帶來了很多問題,如能源問題、環保問題以及安全問題,都是與汽車發展緊密相連的。如能源的問題汽車主要靠汽油和柴油,他們所出現問題,直接會影響汽車交通的正常運行;環保的問題,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污染,污染有兩種,一種是溫室效應、一個是有毒的氣體;還有就是於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安全的問題。汽車能不能可持續,是一個問號,我們今天享受的這一切,有很多的問題值得我們思考。因為汽油幾十年以後就沒有了,現在我們的油價不斷地升高,根據統計,我們的油是從黃色區域走向紅色區域,黃色和紅色的分別是供求關系,到紅色區域以後,供求關系跟不上,油價會繼續上升。
.....(詳見下面的網頁)。。。。希望能夠在閱讀中找到你的問題!
㈥ 相關人士是如何解讀新能源車是否節能的呢
新能源汽車到底是不是節能汽車,是不是減排汽車?
從動力電池的出廠設計指標來看,它的使用壽命相對車內其它的部件相對來說要短得多,一般而言,動力電池組的平均壽命大約在五年左右,而如果動力電池的壽命到期了,就算車輛本身的其它部件運行是正常的,也不得不將動力電池組進行整體更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