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資車沒有純電動汽車
Ⅰ 從模式看趨勢,合資車企玩純電誰更有後勁
鼠年春節,當大家都聚焦疫情發展時,一則海外新聞卻引起了車雲菌的關注——英國將禁售燃油車的時間又提前了5年。在國內,疫情的影響也讓一部分人注意到了純電車型的一些新優勢,例如在家就可以充電而不必去加油站,能減少暴露風險。總之面對2020年,純電依然會是一個熱門話題。
再具體到市場。車雲菌曾說過,當下的純電市場大致分化出三大陣營。除了以特斯拉、e-tron、EQC、蔚來ES8等為代表的「純高端」,和以寶駿E100/E200、奇瑞eQ小螞蟻等為代表的「純代步」以外,最為主流家庭所關注的,仍是價位在10-20萬元之間的「純家用」。
「純家用」陣營中又有分化——與燃油車領域以合資品牌為主力不同,從市場的發展層面看,自主品牌在這一領域早已開始布局,目前已經有多款車型上市,市場基數已經開始變得較大,因而增長會維持一種相對平穩的態勢。「合資純電」則不一樣,這個領域的車型少,總體銷量小,市場細分的基數也小。
因此,當下合資廠商(單指非豪華品牌,以下同)在這個細分並沒有多少份額和話語權,然而這並不代表合資廠商「輸了」。相比自主廠商,合資廠商在「轉型」這個問題上沒那麼輕松。這有點類似於「大象轉身」——各種原因讓他們的戰略決策慣性大。然而一旦他們真的開始動作,轉身後的大象是絕對不容小覷的。例如從造車實力、零部件采購規模成本等多個角度來看,他們很有可能會後來居上。
從2019年以來合資品牌新推出的車型來看,大象的轉身已經開始。而相比我們已看到的車型,各路廠商謀劃中、未上市的產品更是讓人感覺「暗流涌動」。這也意味著,未來這個細分會有成倍數的新車型上市。由此,未來一兩年「合資純電」很有可能成為純電板塊增速最快的一個品類。
那麼,誰更有可能成為這個細分領域的先鋒企業呢?
從已上市產品看開發模式差異
目前已上市的「合資純電」並不多。車雲菌做了一個小盤點,大致包括雷諾e諾、朗逸純電、高爾夫純電、寶來純電、軒逸純電、別克微藍、雪佛蘭暢巡、昂西諾純電、菲斯塔純電、廣本EV-1、廣豐iA5、廣汽三菱褀智EV等等。
這其中,廣豐iA5、褀智EV稍顯例外。它們是基於廣汽新能源的自主車型推出的,不在本文的討論之列。
其他幾款「合資純電」,則大多有一個共同特點——均基於已上市的燃油車「改電」而來的。
唯一的例外,是別克微藍。
無論從設計、平台、技術等各個方面,我們都很難找到別克微藍的「燃油車原型」。原因很簡單,因為它是上汽通用基於新能源平台全新開發的一款純電動車。
不要小看這個「唯一」。往小了看,它是因為開發思路的不同,將更多未來技術升級和產品拓展的可能性考慮在內,具有很強的前瞻性。往大了看,則更折射出廠商對於純電技術的態度、思路和技術沉澱的差異。
通用曾經的「純電先鋒」經歷不可小覷
說到純電先鋒,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肯定是特斯拉。但如果我們說,如果沒有當年的通用,很可能沒有現在的特斯拉,你信嗎?
一說到純電的歷史,很多人喜歡追溯到百年前。但其實,那些在馬車向汽車轉化過程中的所謂純電車型,其實並無太多討論的意義。
真正意義上「現代版純電」,鼻祖其實是由通用打造的,這就是1996年的通用EV1。
很多人駕乘過微藍以後,會下意識地表示「這車不像其他純電那麼容易『暈車』」。看似「小白」的評價,背後卻體現了產品研發模式與能力上的巨大差異。
微藍的優秀體驗當然不止於此。例如它的懸掛的韌性與質感。當然,還有更重要的安全性。
誠然,安全性當下是無法靠體驗得出的,但如果你將通用純電的發展歷程,以及它的研發體系有個深入的了解,就會發現這同樣會是它的重要亮點。通用將其稱之為系統安全,這也算是業界唯一的。車雲菌之前也做過解讀,這里就不再贅述了。
微藍的空間與實用性同樣口碑很好,這就要涉及到另一個重要模式:本土化。在國內合資車企中,上汽通用的本土化產品研發是最早、也是最成功的。
需要強調,不要以為本土化就是「簡配」或者縮水。至少目前的國內純電動車市場,競爭遠激烈於全球其他任何市場,消費者要求更高。這一點就像目前的手機系統,原生的安卓系統進來,必然被國產系統各種「吊起來打」。
而這本身,也是壁壘。本土化開發,對於廠商能力、魄力和市場把控力的要求,是要遠高於直接引進的。能夠做到的廠商不多,能夠做好的廠商更少。更何況,這是在絕對銷量不高的純電市場……
微藍只是先鋒,通用在新能源領域的「大布局」可能剛剛開始
在此車雲菌提醒一句:一款車的研發周期大致是四到五年。也就是說,現在市場上的產品,是車企四五年前研發思路與研發方向的體現。那麼基於以上的分析,我們至少可以說在這個層面,上汽通用是要領先於其他合資車企的。
為什麼其他車企沒有採取與上汽通用一樣的策略?很簡單:油改電的風險更低、可以更快地推出並應對市場。相反,全新本土化研發的模式,風險更大,投入也更高。
誠然,以現階段純電市場的總體體量來看,還不能直觀反應出「通用模式」和「其他模式」到底誰更正確。然而正如文章開頭所說的那樣,經歷這四五年的發展,純電大規模、快速發展的趨勢之不可逆轉已基本明朗。從這個角度看,我們更看好通用的這一模式。
就以微藍為例。通用先於其他廠商進行了本土化的全新研發,推出了更具競爭力的產品,並且是基於純電平台的產品。這不光是讓通用更早地獲得了產品研發的經驗、獲得了市場份額,而且還能更早地確立市場認知,讓市場形成「合資車企通用的純電更靠譜」的印象。
與此同時,它也能早於其他廠商獲得更准確的市場反饋,從而有利於其後續產品的研發,從而進入一種良性循環。
事實也是如此。上汽通用當下正緊鑼密鼓地基於這一模式推出更多的純電新品。最直觀的,即不久前剛剛申報、很多人已經開始關注並期待的別克VELITE7——這同樣是一款針對中國市場全新開發、沒有燃油車原型的純電產品。
需要注意的是,別克還只是上汽通用新能源戰略的一部分,亦或者說排頭兵。基於模式的優勢,我們還可以預期上汽通用將有更多的新能源產品落地,這其中包括但絕不限於剛剛上市不久的雪佛蘭暢巡……
小結
相比自主品牌,合資品牌在純電方面的動作確實是有點「滯後」,但並不意味著這個品類可以小看。事實上,無論是從行業角度,還是消費者角度,這個區域細分在未來一兩年的發展是絕對值得重點關注的。在這場角逐中,誰能更有後勁,成為其中的先鋒車企,「開發模式」很可能會成為一個決定性因素。會不會是上汽通用?現在說可能還為時尚早,但不妨拭目以待。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Ⅱ 價格相同時買國產電動汽車還是合資純電汽車
隨著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迅猛發展,不少合資品牌車型也開始進入新能源汽車市場。那麼,價格相同的時候,如何在合資品牌和自主品牌中做選擇呢?
綜上所述,如果說你對於品牌不是特別執著,並且想買一台家用純電動汽車,那麼自主品牌純電動汽車已經可以完全滿足你的需求了。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Ⅲ 為什麼沒有合資純電動汽車
彎道超車啊,內燃機玩不過人家就玩電機啊,這個起步差不多,差距不大。電動車有什麼意義?你家有別墅嗎?沒有就洗洗睡吧,國內銷量好的也就政策支持,為了牌照的那些個城市。
Ⅳ 十幾萬元的純電動汽車,除了自主品牌,這兩台合資車也不錯
對於純電動汽車,可能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憧憬,可能是想體驗一下電動車加速快的感覺,也可能是因為你也想要一個很低成本的出行方式,或者是因為一個指標你不得不去選擇。但是真要說話好幾十萬去買一個特斯拉、蔚來還真是買不起,那麼十幾萬元的價位也是有好車的。
動力中,它所搭載的電機最大功率可達到204匹馬力,NEDC續航也能達到500公里,這一點表現還是非常好的,如果外觀可以更好些,也是個可以大賣的產品。
聲明: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權
「關注我的車家號有機會贏精美小禮品」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Ⅳ 價格相同時,買中國品牌還是合資純電汽車
隨著汽車電動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目前的純電動汽車市場中除了國產品牌之外,還有很多合資車型存在。那麼如果價格相,你是購買中國品牌還是購買合資純電動汽車呢?文青認為購買中國品牌的可能性較大。
最後,合資車型「油改電」難以接受。純電動汽車行業發展到今天,很多品牌已經開始研發自己的純電動平台,但是仍然有部分車企採用的是油改電模式。而「油改電」本身就限制了續航表現,車身穩定性相對較低,基於這方面的原因考慮也不會選擇購買合資車型。
總結:正是從續航表現、配套設施以及車身穩定性等方面來考慮,如果價格相同,個人更加傾向於購買國產品牌。不知大家是怎麼認為的呢?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Ⅵ 合資全面發力 2020年這些合資純電動新車要來了
過去幾年中,合資車企不斷地試水國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其中投放的不少合資純電動產品因為續航過低而慘遭市場淘汰。不過,從去年開始,我們就看到了很多長續航合資品牌純電動車的相繼上市。而進入2020年,合資品牌將繼續集中發力純電動車市場,下面就來看看今年有哪些合資純電動新車會出現呢?
動力系統方面,上汽大眾ID.基於大眾最新的MEB平台(模塊化電驅動平台)打造而來,新車有望在前、後軸搭載兩台電機,最大功率為225kW,綜合最大續航里程為500km,並提供四驅系統。
●總結
隨著新能源市場整體份額的增大,主流的合資車企已經做好全面進入中國純電動車市場的准備。就在今年,南北大眾、南北豐田等合資車企都將帶來它們最新的純電動產品。如果您想在今年買到一輛合資品牌且續航不差的純電動車,不妨多留意一下以上匯總的5款新車。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Ⅶ 起了個大早卻趕了個晚集,日系車為什麼不造純電動車
在過去的一年裡,中國製造純電動汽車的趨勢確實是在爭先恐後。不僅是汽車製造商,還有手機製造商和房地產開發商。然而,我們的鄰國日本,世界最大的汽車製造商之一,對製造電動汽車保持沉默。全球最大汽車公司豐田負責人豐田章男明確表示,電動汽車解決不了能源問題,會造成更多污染。
為什麼純電動汽車的潮流在中國如火如荼,而在日本卻如此平靜?
隨後,日本將目光投向了氫能。日本認為氫能是日本未來能源問題的終極解決方案,並不斷投入巨資進行研發。
Ⅷ 買電動車不妨等一等,2021年一大波合資純電新車即將上市!
盡管今年受到疫情、補貼退坡、油價下降等因素影響,但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表現可謂是超出預期。
自7月份迎來今年銷量首次轉正後,新能源汽車已連續多月呈現爆發式增長。在剛剛過去的11月,據乘聯會的最新數據顯示,國內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18.0萬輛,同比增長128.6%,環比10月增長24.8%。其中,純電動的批發銷量15.0萬輛,同比增長122.3%。
乘聯會還預測,2020年全年預計新能源銷量為126萬輛,2021年新能源車市進入高速增長周期,預計市場規模約為170萬輛,其中乘用車150萬輛。
由此可見,新能源汽車的趨勢已勢不可擋。因此,在即將到來的2021年,我們將迎來合資純電動車的全面爆發,多款集技術大成的全球化車型即將引入。
合資純電動車扎堆來襲
競爭將更加白熱化
在電動化方面,合資品牌在過去幾年步伐顯得緩慢,但在很多人的眼裡,它們並非技術不濟,或許只是時候未到。而在今年,不少合資車企紛紛亮劍,擺出進軍電動化的決心。
大眾ID.4CROZZ/光荷4X
這其中,關注度較高的莫過於大眾汽車ID.系列純電動車,作為大眾品牌首款基於創新模塊化電驅動(MEB)平台生產的純電動SUV車型,大眾汽車對ID.4採取雙車投放戰略,分別由其在華合資企業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投產。一汽-大眾將以去年在國內亮相的大眾ID.初見為原型推出ID.4Crozz;上汽大眾將推出ID.4X,兩款車型的續航均超過550公里。
此前電動車一直是自主品牌和特斯拉唱主角,但如今當合資品牌紛紛轉身電動化,將對市場帶來的沖擊是不小的,如果說過去幾年新能源市場的競爭只是熱身,那麼隨著2021年眾多合資車企純電動車型殺入市場,或許才意味著新能源戰役真正打響。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Ⅸ 2019年了,為什麼合資純電車的續航還這么短
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也有一段時間了,相信細心的消費者對於自主品牌或是國內造車新勢力跟自主品牌車型的對比當中都會發現一件有趣的事,那就是自主品牌或是國內造車新勢力的車型除了入門級車款以外,續航里程基本都在450Km以上,反觀合資品牌,它們的續航里程反而是在這個標准之下。這是為啥?難道說合資品牌不行了?當然不是這樣,這篇文就來簡單分析一下合資品牌的「致命傷」。
雖然現在的自主品牌跟合資品牌的差距在逐漸減少,但是當續航里程已經被洗腦成為純電動車型的唯一標準的時候,這對整車的品質以及其他方面要求有更高的合資品牌來說無疑是「致命傷」。如果都兼顧到了,那麼價格肯定也是提高,這樣一來消費者又不願意買單了。
就拿傳統燃油車來說,試問一下有人在買燃油車的時候會有人去著重關注它的續航里程嗎?我想是沒有的,消費者對於燃油車關注的點應該是在百公里的油耗,而不是續航里程,這是為啥?因為它加油方便唄,基本上在正常的市區裡面5公里范圍內必定有一個加油站,而在高速路方面正常情況下100公里的里程基本上都有一個服務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