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油電動汽車
① 汽油車好,還是電動汽車好
如果不走長途的車本人覺電動的好,現汽油越來越貴要7塊一升啊
② 汽油車好還是電動車好
近兩年燃油車銷量連續下跌,電動車銷量持續攀升,似乎電動汽車大勢已到,燃油車與電動車之間到底有多少差距?也許每個人心裡都有大概的判斷,今天我們將給你更全面的分析,還有很多你想不到的,看完以後,你就知道到底該怎麼選。
豐田 C-HR
一、加速度:即百公里加速,體現車輛的扭矩,由於電動汽車驅動電機的特性,可在極短時間內爆發最大扭矩,提供最高的驅動力,因此在百公里加速方面,電動車更勝一籌。有許多車主在20-30萬的電動汽車上,就可以體驗到百萬級燃油車才有的加速感。此項電動汽車得1分。
天際ME7
二、最高時速:取決於發動機和電機的馬力,理論上電動車與燃油車沒有差距,但因為速度越高能耗越大,而電動車在達到一定速度後,能耗更是成比例上升,所以很多電動車從能耗角度出發,對最高時速進行了限制,限制最嚴的最高時速只能達到100km/h。此項燃油車得1分。
捷豹E-PACE
三、能耗經濟性:即百公里消耗的能源量,大部分電動汽車的百公里電耗在14-20kWh之間,而燃油車的百公里油耗一般在6-10L之間,居民電價本身不到油價的十分之一,電動汽車即使用價格較高的商業快充,其能耗經濟性也遠遠低於燃油車。此項電動汽車得1分。
現代Nexo
四、操控性能:即車輛的駕控感受,電動汽車本身的特性決定了它的駕控方式極其簡單;燃油車的機械質感更加明顯,無論是發動機的轟鳴還是車輛換擋的感受,都屬於操控感的一部分,把這些感覺全部拿掉,一輛車開起來沒有任何激情可言。此項燃油車得1分。
起亞KX3新能源
五、平順性:燃油車常用手動變速箱、雙離合變速箱、自動變速箱和CVT變速箱,還有一種AMT變速箱已經非常少見,除CVT外,其它變速箱無論調教功力多強,都不可避免出現或輕或重的換擋感;電動汽車採用單級變速,加速過程十分線性,不存在頓挫感。此項電動汽車得1分。
雪鐵龍E-MEHARI
六、續航里程:燃油車一箱油可續航500-600km,無論季節、負載、是否開空調,對續航里程的影響都不大;目前最好的電動汽車續航500km左右,如果開啟空調、提高負載、高速行駛,續航里程還要打折扣,如在寒冷地區,則續航衰減更多。此項燃油車得1分。
現代kona
七、能源補充效率:加油站數量繁多,燃油車隨時隨地可以加油,5分鍾時間加油、開票、開車一氣呵成;電動汽車首先要尋找充電樁,即使是快充,也需要。
③ 電動汽車和汽油車開起來有什麼不一樣呢
傳統燃油車:我們面對普通汽油車的通常方式,是打開車門,坐進駕駛座,按點火開關,這時候會聽到發動機啟動的聲音。
電動車:如果開電動汽車,當你打開車門坐進駕駛位,你馬上就發現,車子沒擋桿,沒轉速表沒燃油表,按下啟動按鈕,車子也沒有發動機的聲音。
傳統燃油車:燃油車有很復雜的傳動系統,在行駛過程中會在擋位間不斷切換,難免會有點頓挫感。
電動車:電動車使用的是電動機,只搭配單級減速機使用,沒有變速箱的擋位切換。所以只要操作得當,電動汽車的加速是持續的,不會產生傳統汽油車的換擋頓挫或是短時間的動力切斷。但是如果開啟了動能回收,你松電門的時候,會有比較強烈的拉扯感,明明沒有剎車卻好像踩了一腳剎車一樣。
④ 燃油電動汽車
電動汽車和燃油汽車的區別有很多,例如動力總成不同,底盤結構也不同。
電動汽車和汽油汽車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幾點:
1.汽油汽車使用的是發動機和變速箱,電動汽車沒有變速箱並且使用電動機。
2.一般的電動汽車重心都很低,因為電動汽車的電池組安裝在底盤上,並且電動機的體積和重量也很小,所以整車重心比較低。
3.有些電動汽車在前軸和後軸都有電動機,這樣車輛就是四驅的。電動汽車的四驅與汽油汽車的四驅是不一樣的。前後雙電機的四驅系統比汽油汽車的四驅系統更好。
4.電動機的動力輸出特性與汽油發動機不同。汽油發動機需要到達一定轉速才能輸出最大扭矩,電動機不需要。啟動汽車後,把油門踏板踩到底,電動機就可以立馬輸出最大扭矩。這也是很多高性能電動汽車加速非常快的原因。
5.電動汽車行駛時車內靜謐性更好,電動機運行時不會產生多餘噪音和抖動。汽油發動機汽車運行時會有噪音和抖動,車內靜謐性不如電動汽車好。
6.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不如汽油汽車,並且在夏季和冬季使用空調時也會影響續航里程。冬季室外溫度比較低,電動汽車的電池性能也會受到一定影響。燃料電池電動汽車是利用氫氣和空氣中的氧在催化劑的作用下在燃料電池中經電化學反應產生的電能,並作為主要動力源驅動的汽車。 燃料電池電動汽車實質上是電動汽車的一種,在車身、動力傳動系統、控制系統等方面,燃料電池電動汽車與普通電動汽車基本相同,主要區別在於動力電池的工作原理不同。一般來說,燃料電池是通過電化學反應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電化學反應所需的還原劑一般採用氫氣,氧化劑則採用氧氣,因此最早開發的燃料電池電動汽車多是直接採用氫燃料,氫氣的儲存可採用液化氫、壓縮氫氣或金屬氫化物儲氫等形式。
⑤ 新能源汽車和燃油汽車有什麼區別
、能量來源不同。
這個不同點相信大多數人都能在第一時間想到,從名稱上我們就看得出來,電動汽車使用的是電能,而普通汽車使用的是常見的汽油。由於能量來源不同,所以它們的使用方式也就有了差異,比如,普通車輛沒油了就會開到加油站加油,而電動汽車沒動力了要怎麼辦呢,要麼開回家充電,要麼在路上尋找充電樁,目前充電設施還極不完善,想在大街上找到一個充電樁是相當困難的,因此大多數人會選擇回家裡再充。
2、待車工作狀態不同。
當汽車待車時,普通汽車還需要耗油,比如在紅燈或者堵車的時候,你不大可能會讓汽車熄火,因為這個時候的待車時間是不確定的,也許幾分鍾也許幾十分鍾,電動汽車就不一樣,電動汽車不怕熄火,所以它可以完全停下來,而要起啟動也不會像普通汽車那樣要花很長的時間。另外電動汽車有些配有電池板,在車子待車時,如果有太陽,還能邊等待邊充電。
3、排放物不同。
普能汽車燒汽油,因此會在排放物中包含大量廢氣,這些廢氣對大氣污染有很壞的影響,現在大城市的空氣質量偏低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燒油的汽車太多,排放廢氣超過大自然的平衡導致的。電動汽車沒有排放物,完全環保,不會對環境有任何不良影響。
⑥ 電動車和汽油車有何區別
電動車和汽油車的區別主要在於它的動力也不一樣。電動車用的是西劫持驅動。汽油車用的是通過燃燒燃料進行驅動。
⑦ 電動汽車為什麼不能取代汽油汽車
電動汽車為什麼不能取代汽油汽車?新能源汽車才發展了幾年就想取代燃油車,當年第一台汽車誕生時,奔茨的老婆領著孩子開著車回了趟娘家,所有人都驚呆了,這台不用馬的怪獸怎麼可能會取馬車?所有人都覺得馬車會一直用下去。
現在你能找到一輛馬車那才是稀奇的事。
電動汽車充電速度也是一個問題,任你再怎麼快充,半小時能充80%的電量就很不錯了,想再提高速度,除非電池研究出新技術,否則現在的電池能量密度達到190kwh就已經了不得了,再增加密度,安全性又下降了太多,容易高溫自燃。
有人說發展氫能源電池,這只是一個方向,造價和成本太高,根本沒法普及,取代低廉的燃油車,用高昂成本的氫能源車?沒人會做這個糊塗賬。
如果電動汽車隨便能用10年以上,充電10分鍾左右,續航500公里,那麼取代燃油車就比較有希望了,10年以後能看到這個希望就不錯了,到2035年也實現不了的話,那就沒法停售燃油車。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我也希望你能幫助我轉發,點贊,多多支持我,多多關注我。
⑧ 新能源汽車跟汽油車有什麼區別
1、風格不同;
一方面,新能源汽車是在傳統燃油汽車已經走過百年以上的時間後正式推出,造型設計、以及對動力空氣學的研究應用更加深入,所以,我們在近兩年發布的新能源汽車上能夠看到的是更時尚、更前衛的設計。而提到新能源汽車的設計,就不能不提到特斯拉,其旗下車型在設計上達到新高度,追求的是創新設計和靚麗外形,並且在整個內飾和人機工程學方面都堪稱汽車界的「蘋果」。另一方面,從消費觀念來看,如綠色、環保成為全世界的主題,許多國家、國際組織都將環保列為重點宣傳點,選擇一輛新能源產品不但能夠給自己帶來改變,也在無時無刻宣傳自己的綠色主張。
2、使用習慣將會帶來的改變;
傳統燃油車離不開三件事,保養、加油和維修,甚至不少車主都養成了記賬的習慣,多少公里需要保養了,多少公里需要換空調濾芯,車里的油還能跑多遠。而新能源汽車則會完全改變這些使用習慣。首先,目前新能源汽車都提供了較高的質保范圍,對於許多小保養、小毛病的處理都是免費的,不用過多想著後期保養維護的費用;其次,新能源汽車讓大家不用再去加油站排隊,而是讓大家養成充電的習慣。
3、是否能享受國家政策優惠;
傳統燃油汽車能夠享受的國家政策優惠很少,除了小排量車型能夠享受到國家每輪購置稅優惠政策和節能車能夠享受每批次3000元/輛的補貼以外,其餘購車花費全部需要車主承擔。而對於新能源汽車,目前有國家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可享受,並且,不同地方財政還將按照1:1的比例進行同額補貼,這對消費者來說優惠頗大。
可以說,在國家政策的支持引導下,新能源汽車產業有望迅速升溫並成為十三五規劃的重中之重,政策紅利的支持對於新能源產業來說意義重大,又讓這些與傳統燃油車截然不同的產品離我們又近了一步。
⑨ 從長遠考慮,電動汽車和汽油汽車哪個性價比更高
現在生活非常提倡環保,但是人們的生活在不斷提高,所以每家每戶幾乎都有了汽車,然而環境中的排放尾氣也越來越多了,污染非常的嚴重,因此也設計出了電動汽車。再加上現在現行的壓力下,有很多消費者都開始糾結到底是購買燃油車還是純電動汽車?那麼從用車的成本上來看,從長遠來考慮電動汽車和汽油汽車哪個更劃算,哪個性價比更高呢?
所以總的來說10年的用車成本,燃油車型和電動車型的差別,並不是特別大,從目前來說純電動汽車還沒有完全普及,所以用起來並不是特別方便,充電等等問題也嚴重的影響著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