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輪驅
Ⅰ 哪款純電動車的驅動方式是用輪轂電機驅動的
小日本的
SIM-LEI一次充電的航程可達333公里
清水浩教授研究輪轂電機驅動電動汽車已有30多年歷史,陸續開發了10台輪轂驅動車,為了解決電動汽車續航能力差、價格昂貴等瓶頸問題,研發小組的專家們將重點放在減輕車體材料重量、提高再生能源效率、採用超低滾動阻力輪胎、大膽使用「魚」型流線型設計將行駛阻力系數降至最低,終於開發出與至今出現的電動汽車不同概念的輪轂電動汽車。
該款輪轂電動汽車外形猶如大海中暢游的「魚」,全長4.7米,車寬1.6米,高1.55米,載人4名,總重1650公斤,一次充電JC08模式下333公里、耗能77Wh/km ,100公里均速行駛模式下308公里、耗能84Wh/km,0→100km/h加速時間為4.8秒,最高時速可達150km/h。未來氣息的儀表盤、19英寸的倒車監視器,所有按鍵集中在方向盤左邊、鋰電池箱如抽屜放在汽車底部。輪轂電機設計可4輪兩驅動、4輪4驅動、8輪8驅動,新車設計和舊車改造均適用。
輪轂電機的設計也與常規輪轂電機不同,它一改傳統電動汽車平板式驅動,而採用了減速器方式和直接驅動方式。電機內置於輪轂依賴電機的微型化和高效能,具備高能效、擴大利用空間和控制性能高等優點,與替代引擎採用電機的電動汽車相比可延伸30%以上的續航里程。
清水教授稱今後倒車監視器還將具備信息通訊和娛樂功能,可以說該車的設計理念和功能給當今汽車行業帶來一場革命。為了實現不僅自己造汽車,更要用低廉的價格,向生產電動汽車的企事業單位提供電動汽車的尖端技術和信息的願望,該教授2009年8月聯合34家企事業成立了高科技公司「SIM-DRIVE」,所有投資企業可按商業規則享用科研成果。
本篇文章來源於汽車網[www.cnautonews.com]原文鏈接:http://www.cnautonews.com/plus/view.php?aid=57235
Ⅱ 電動汽車驅動怎麼樣
電動汽車是指以車載電源為動力,用電機驅動車輪行駛,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各項要求的車輛。電動汽車是沒有排氣管的
2.普通汽車以石油產品作為能源, 通過在內燃機中燃燒釋放出能量來產生動力, 並由變速器實現驅動控制; 而電動汽車採用蓄電池作能源, 由電動機來驅動並配以調速器進行速度控制。
兩者的最大區別在於動力系統和能源供應系統。最主要的改動是將燃油汽車的內燃機與油箱用匹配的蓄電池、電動機、調速器及相關設備來代替。
Ⅲ 電動汽車一般都是幾驅
算不上驅。先生。。只不過是動力輸出不一樣。
Ⅳ 電動汽車能單輪驅動嗎
可以的,只是行駛性能不太好,驅動輪容易磨損些。
Ⅳ 新能源汽車電驅系統是怎麼
現代電動汽車電驅動系統主要由四大部分組成:驅動電機、變速器、功率變換器和控制器。驅動電機是電氣驅動系統的核心,其性能和效率直接影響電動汽車的性能。驅動電機和變速器的尺寸、重量也會影響到汽車的整體效率。功率變換器和控制器則對電動汽車的安全可靠運行有很大關系。
純電動汽車驅動電機,電力驅動系統類型
按電力驅動系統的組成和布置形式不同,純電動汽車分為機械傳動型、無變速器型、無差速器型和電動輪型四種類型。
機械傳動型純電動汽車
由發動機前置後輪驅動的燃油汽車發展而來,保留了內燃機汽車的傳動系統,只是把內燃機換成了電動機。這種結構可以提高純電動汽車的起動轉矩及低速時的後備功率,對驅動電動機要求低,可選擇功率較小的電動機。
無變速器型純電動汽車
驅動系統的最大特點是取消了離合器和變速器,採用固定速比減速器,通過電動機的控制實現變速功能。這種結構的優點是機構傳動裝置的質量較輕、體積較小,但對電動機的要求較高,不僅要求有較高的起動轉矩,而且要求有較大的後備功率,以保證純電動汽車的起步、爬坡、加速等動力性能。
無差速器型純電動汽車
結構採用兩個電動機,通過固定速比減速器分別驅動兩個車輪,每個電動機的轉速可以獨立調節。當汽車轉向時,由電子控制系統實現電子差速,因此,電動機控制系統比較復雜。
電動輪型純電動汽車
將電動機直接裝在驅動輪內(也稱為輪轂電動機),可進一步縮短電動機到驅動車輪之間的動力傳遞路徑,但需要增設減速比較大的行星齒輪減速器,以便將電動機轉速降低到理想的車輪轉速。這種結構對控制系統控制精度和可靠性的要求較高。
電力驅動系統特性
能量轉換效率高
無污染、零排放、對環境友好
靈活方便控制工作狀態
系統工作狀態不會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
總體重量不變
無雜訊,對環境沒有影響
安全性好
何為電動汽車三合一電驅系統技術?
電動汽車三合一電驅系統技術是指將電控、電機和減速器集成為一體的技術,隨著電動汽車技術的不斷演進,集成化設計將無可爭辯地成為未來發展的趨勢。
目前市面上比較前列的電動驅動系統
GKN吉凱恩(納鐵福)
在不需要純電動或混合動力驅動時,可以通過一個集成的切斷裝置將電動機從傳動系統中斷開,該裝置採用了機電驅動離合器。GKN還對齒輪和軸承布置進行了優化,實現更高的效率、更好地NVH性能和耐久性。
博世Bosch
博世Bosch新動力系統e-axle電動軸,使電動軸驅動可提供更佳的續航力。博世BOSCH電驅動橋特點:高度集成化、簡化冷卻管路和功率驅動線纜、平台化設計靈活適配不同車型。
ZF三合一電驅系統
采埃孚(ZF)研發的適用於小型和中型轎車的電動車驅動產品,能很好的適應未來的城市交通狀況。利用多面壓合連接技術來實現鋁制推力桿與鋼制橫結構的鏈接,具備電能轉化效率高和性能優異的特點。
Ⅵ 大多數電動車都是前輪驅動,作為少數後驅驅動的代表有哪些
隨著電動車的發展越來越快,人們對於電動車的要求也就越來越多元化。都2019年了,如果還把電動車當成是以前那個只能代步的小車,那你真的錯了。電動車隨著時代的發展,它們開始變得更科技、更智能。當然了,回到車的本質,電動車在驅動方式也出現了更加「好玩」的後驅。
眾所周知,相較於前驅來說,後驅車的可玩性更高,所以這篇文將會簡單的談一談後驅的電動車型。
寶馬I3
2011年2月,寶馬汽車在其德國總部發布了旗下全新的子品牌寶馬i,這是寶馬集團繼寶馬、MINI和勞斯萊斯之後,最新的第四品牌。在i品牌發布不久,寶馬陸續發布了i品牌兩款新車——i3和i8。
在前些年,電動汽車大多行駛緩慢、毫無魅力和缺乏駕駛快感,因此當寶馬公司宣布將開始銷售電動車時,它需要跨越很高的標桿。寶馬i3轎車做到了這一點。寶馬i3作為一輛純進口車型,它在國內的售價為33.98-40.58萬元。並且全新改款車型也已經在國內上市。
寶馬i3的外觀看上去還是非常科幻的,雖然發布了新車款,但是外觀設計的變動非常小,就算如此,其大膽的科幻風格就算是到了現在,也是一輛非常亮眼的車型。
從外觀來看,i3和i8採用了相同的設計語言,這一點跟寶馬旗下傳統的燃油車設計語言是不一樣的,畢竟是新的「i」品牌車型。整體看上去還是十分動感。
內飾方面,今年上市的新款i3依然採用了舊款車型的家族式設計,整體看上去還是比較靈動。值得一提的是,新款車型新增了更為豐富的娛樂功能以及命名為「Electric Brown(電棕色)」的配色。
寫在最後
總的來說,不管是前驅車還是後驅車,在日常行駛的時候,基本上不會帶來很大的差別。只是後驅車對那些更看重操控性的消費者而言更有吸引力。
Ⅶ 電動汽車為何不用電機直接驅動車輪
現在有一些汽車公司已經推出了雙輪邊電機驅動的電動客車(注意,是客車),比如比亞迪K9,已經在西安的大街小巷跑了。但僅僅是客車的推廣。四輪驅動或者是小型汽車,都沒有投放市場。為什麼,說簡單了兩個字,成本。電動客車的研發大多數都有國家財政支持,舉例說某家車企一個項目拿了國家六千萬,但是小型汽車都沒有這種福分。說復雜了,就是技術不過關。下面列出的是輪轂電機的幾條技術難點:輪轂電機系統集驅動、制動、承載等多種功能於一體,優化設計難度大;車輪內部空間有限,對電機功率密度性能要求高,設計難度大;電機與車輪集成導致非簧載質量較大,惡化懸架隔振性能,影響不平路面行駛條件下的車輛操控性和安全性。同時,輪轂電機將承受很大的路面沖擊載荷,電機抗振要求苛刻;車輛大負荷低速爬長坡工況下容易出現冷卻不足導致的輪轂電機過熱燒毀問題,電機的散熱和強製冷卻問題需要重視;車輪部位水和污物等容易集存,導致電機的腐蝕破壞,壽命可靠性受影響;輪轂電機運行轉矩的波動可能會引起汽車輪胎、懸架以及轉向系統的振動和雜訊。
之前聽過美國EDI公司老總的講座,他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就開始搞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三十年後,這種汽車才有機會投放到市場,原因很簡單,就是省油,污染少,環境友好。同樣,在這個集中驅動電動汽車大行其道的時代,如果分布式驅動電動汽車完成了技術積累,而且遇到了一個很好的市場契機,投放市場並非不可能。
Ⅷ 電動小汽車是二驅還是四驅
兩驅車,只有兩個輪分配到驅動力,通常是後兩輪。但各型號不同,四驅車四個輪都有分配到驅動力。通常同時配有驅動分配裝置。
兩者最大的區別是四輪驅動車,四個輪子上的兩根軸是連在一起的。配備的驅動分配裝置,能根據每個輪和地面接觸的摩擦力,來控制每個輪子的驅動力。比如摩擦力小的,就給比較小的驅動力,以致能最大地利用發動機的驅動力。達到四輪平衡而增加很大的穩定性。
Ⅸ 純電動驅動汽車輪的原理
純電動汽車逐漸受到消費者的關注,因此消費者也比較關心它的結構和工作原理,因為這樣才能更好的使用,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純電動汽車的工作原理。
純電動汽車工作原理介紹:簡介
電動汽車的組成包括:電力驅動及控制系統、驅動力傳動等機械繫統、完成既定任務的工作裝置等。電力驅動及控制系統是電動汽車的核心,也是區別於內燃機汽車的最大不同點。電力驅動及控制系統由驅動電動機、電源和電動機的調速控制裝置等組成。電動汽車的其他裝置基本與內燃機汽車相同。
Ⅹ 分析輪轂驅動電動汽車和貨車平順性的比較
在分析比較之前,我們要搞明白電動汽車和貨車各自的受力分析與具體結構特點。以及行駛的路段和路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