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產業開放式創新
A. 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創新體系建設的背景
從世界汽車產業發展歷程來看,汽車產業的發展與各國生產要素的稟賦及市場的可接近程度有著直接的聯系。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不僅與生產要素的稟賦及市場的可接近程度有關,而且與能源等產業發展直接相關。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建立在我國「自主創新」和全球化汽車產業分工基礎之上。我國汽車產業的發展經歷過三個不同的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封閉發展時期,是指新中國成立後到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這個階段是以低水平自主開發為主,產品單一,整個汽車產業的發展水平和技術能力都很落後。
第二階段是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後期,在這個階段,我國花了10多年時間,通過大量引進技術和零部件國產化的辦法,實現了轎車的規模化生產,結束了我國不能大量生產轎車、零部件不能國產化的歷史;從我國汽車產業發展政策導向來看,這個階段是市場換技術時期,也是我國汽車產業在全球化浪潮中逐漸被納入到跨國公司主導的全球布局時期。
第三階段是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到現在,這個階段的顯著特點是一方面跨國公司把我國汽車產業納入到其主導的全球化價值鏈中,另一方面我國民族汽車工業也有了長足的發展,整個汽車產業呈現加速分化和重組,同時能源短缺、市場的急劇轉移及汽車產業技術體系快速分化,進一步推進我國汽車產業的發展。
B. 新能源汽車產業實現「一個引領、三個突破」
本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2020年前三季度工業通信業發展情況新聞發布會,請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發言人、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黃利斌答記者問。
記者:《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已經獲批,請問這個規劃如何拉動產業升級?
黃利斌:謝謝您的提問。新能源汽車發展是全球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的主要趨勢,也是我國汽車產業跨越發展的戰略選擇。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在有關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實現了「一個引領、三個突破」。?「一個引領」是產業發展從培育期進入發展期,成為引領全球汽車產業轉型的重要力量。國內全產業鏈投資累計超過了2萬億元,日益成為發展的新動能。?「三個突破」分別是:市場突破,成交量連續5年位居全球第一,累計推廣量超過了480萬輛(約占汽車總保有量的1.7%),佔全球的一半以上;技術突破,產業鏈上下游有效溝通,電池、電機、電控等關鍵領域創新活躍,成果紛呈,動力電池技術水平處於全球前列,電池單體密度達到了270瓦時/公斤,價格1.0元/瓦時,較2012年分別提高了2.2倍、下降了80%,另外是產品突破,產品供給質量持續提升,量產車型續駛里程達到500公里以上,消費者認可度日益提高,像宇通客車、上汽名爵等產品實現批量出口,比亞迪、吉利等企業進入2019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車銷量的前十。?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發展,汽車與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領域加速融合,汽車產業進入百年未遇的大變革時代。新能源汽車發展迎來難得的歷史機遇。如何應對挑戰、搶抓機遇、推動產業發展再上新台階,需要提前謀劃、系統布局。?10月9日,《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這將為新能源汽車產業未來一個時期的發展提供重要的指導。《規劃》編制歷時一年多,期間充分徵求了相關部門、地方、中外企業、行業機構的意見,凝聚了行業企業智慧和共識。?下一步,我們將以《規劃》發展為契機,堅持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發展方向,深入實施發展新能源汽車國家戰略,以融合創新為重點,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提升產業技術能力,構建新興產業生態,完善基礎設施體系,優化產業發展環境,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C. 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創新基地有哪些
新能源汽車是新能源格局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政策的支持加大,電動汽車產業發展將越來越壯大,新能源格局也會越來越大,參與者也將會越來越多。請採納,謝謝!
D. 新能源汽車除了新能源之外,還有什麼創新和實用的設計
新能源汽車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輔助自動駕駛的普及以及發展,這是一個其對於行業來說有著極大積極意義的一件事情。雖然如今我們在許多汽油車上也能見到這樣的裝備,但就普及率而言,還是新能源汽車會更高一些。除此以外,輔助自動駕駛功能的一些大膽創新也會是出現在部分新能源汽車上,能給實際用車過程中帶來一些便利性提升,這些都是十分值得肯定的點。新能源汽車還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車機系統的智能化。
另外也可以通過這樣的功能來實現車輛電池管理系統的優化,甚至是能夠讓車更好的使用,其次在創新而言就是車輛的快充和超快充技術,在不改變電池的容量的情況下面,使得在幾分鍾或者半個小時以內實現車輛的快速充電技術。
E. 國家為什麼要組建新能源汽車行業首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
從當前國內車聯網領域的企業發展狀況比較來看,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及汽車產業相關內容,首批聯合共建的企業包括了北汽、吉利、比亞迪、網路、博泰、奇虎、寧德時代、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科院電工所、華北電力大學、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等二十一家,囊括產、學、研各個領域,涵蓋新能源汽車領域上下游產業鏈優勢資源,包括整車製造企業、電池生產企業、互聯網企業、科研機構,以及產業投資類企業,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等「汽車四化」潮流已成為新型汽車產業鏈的發展方向。其中博泰一直致力於車聯網服務研究,之所以能成為首批聯合共建方的一員,與車聯網在新能源汽車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博泰在車聯網領域的領先地位有著密切關系。如今,博泰建立的車聯網智能服務已經開始普及到普通車輛,從博泰在2009年給上汽榮威做車聯網服務開始,博泰便不忘初心,始終砥礪前進。到目前博泰已經服務全球19家車廠、幾十個汽車品牌,成為國內最大的車聯網服務商。
F. 如何正確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
隨著科技的發展,新能源汽車代替傳統能源汽車是大勢所趨。如今,新能源汽車在關鍵技術上還有待突破,尤其電池的綜合技術。有朝一日,新能源汽車的普及,是人推動下的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新能源前景很好的。
G.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
11月2日,國務院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
規劃提出,到202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動力電池、驅動電機、車用操作系統等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安全水平全面提升。純電動乘用車新車平均電耗降至12.0千瓦時/百公里,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高度自動駕駛汽車實現限定區域和特定場景商業化應用,充換電服務便利性顯著提高。力爭經過15年的持續努力,我國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質量品牌具備較強國際競爭力。純電動汽車成為新銷售車輛的主流,公共領域用車全面電動化,燃料電池汽車實現商業化應用,高度自動駕駛汽車實現規模化應用,充換電服務網路便捷高效,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穩步推進,有效促進節能減排水平和社會運行效率的提升。
《規劃》部署了5項戰略任務:
一是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堅持整車和零部件並重,強化整車集成技術創新,提升動力電池、新一代車用電機等關鍵零部件的產業基礎能力,推動電動化與網聯化、智能化技術互融協同發展。
二是構建新型產業生態。以生態主導型企業為龍頭,加快車用操作系統開發應用,建設動力電池高效循環利用體系,強化質量安全保障,推動形成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新型產業生態。
三是推動產業融合發展。推動新能源汽車與能源、交通、信息通信全面深度融合,促進能源消費結構優化、交通體系和城市智能化水平提升,構建產業協同發展新格局。
四是完善基礎設施體系。加快推動充換電、加氫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互聯互通水平,鼓勵商業模式創新,營造良好使用環境。
五是深化開放合作。踐行開放融通、互利共贏的合作觀,深化研發設計、貿易投資、技術標准等領域的交流合作,積極參與國際競爭,不斷提高國際競爭能力。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H. 國家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有哪些相關政策
2015年新能源汽車國補開始發放
受今年年初「騙補核查」影響,2015年新能源汽車國家補貼延遲發放,導致大部分新能源汽車企業出現資金鏈緊張狀態。今日(12月2日)有業內人士透露,現在已經收到「國補」發放通知,除企業提出申訴的部分外,其餘將於近期發放。
9月份,財政部通報新能源汽車補助資金專項檢查情況,其中有多家車企存在虛構銷售、有車缺電、領補後閑置的情形。據媒體揭露,有些車企為了騙補,把電池重復安裝在不同的車殼上,然後「賣」給子公司,找政府反復領補助。這樣的「空殼車」,莫說能拉水,根本不能上路。
國家高度重視新能源汽車產業,在產業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國新能源(11.540, -0.34, -2.86%)汽車市場蓬勃發展,但部分車企為何忙於騙補?
作為有形的手,產業政策都有相應的著力點,而之前的新能源汽車補助思路偏向鼓勵銷售。比如2013—2015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標准中,對純電動客車的補助只看車身長度,車越長,補助越多。而且只要把車賣出去,就能拿補助。
這樣的著力點有些「找偏了」,容易導致企業重銷售而不重研發。對於騙補車企來說,把車「賣」出去就能賺錢,為什麼還要多花錢搞研發?而那些真正投入資金搞研發的企業,即使有政府補助,也會覺得在競爭中吃了虧。
新能源汽車產業有一個全行業、系統性的核心難題,就是動力源(11.680, -0.25, -2.10%)轉換的問題。這既包括「三電」系統(電池、電機、電控)的效率與安全等技術問題,也有應用場景的問題,如鋪設充電樁和換電站、充電介面統一標准等。
經驗表明,光靠鼓勵銷售,解決不了這些問題。政策著力點可以考慮向研發端和基礎設施搭建上傾斜。我們看到,2016年的純電動客車補助政策不再只以車身長度為准,而是增加了「單位載質量能量消耗量」「純電動續駛里程」等科技指標,這些改變才真正有助於那些研發型企業成長。
「當潮水退去,就知道誰在裸泳。」隨著我國2016—2020年新能源汽車銷售端的財政補助逐步退坡,那些光靠吃補助存活的企業必將被市場淘汰,技術才是立足市場的根本,真正致力創新的企業必將贏得競爭。
新能源汽車補貼標准有哪些
4月29日,財政部、發改委、工信部和科技部四部委聯合下發的新一輪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正式出台,在未來5年,補貼額度大幅退坡。自2010年中央實施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以來,補貼額度逐年下降,享受補貼的車輛標准逐年提高,同時,政府對汽車企業的燃料消耗限值不斷降低,顯示政府希望由市場力量來推動新能源汽車的發展。
具體的退坡辦法是:2017-2020年,除燃料電池汽車外,其他新能源車型補貼標准都實行退坡,其中:2017-2018年補貼標准在2016年基礎上下降20%,2019-2020年補貼標准在2016年基礎上下降40%。
新能源乘用車補貼對象依然是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但對車輛的技術要求進一步提高。其中,純電動汽車的補貼門檻由之前的80公里續航里程提高到100公里,對車輛的最高時速也要求不低於100公里/每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