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汽車 » 新能源汽車是循環經濟嗎

新能源汽車是循環經濟嗎

發布時間: 2021-08-11 16:38:27

❶ "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 動力電池循環利用/完善二手車體系

易車訊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了關於印發「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內容主旨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構建資源循環型產業體系和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其中提到了動力電池循環利用,以及完善二手車體系的規劃。

廢舊動力電池循環利用行動

通知提到,加強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溯源管理平台建設,完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體系。推動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和廢舊動力電池梯次利用企業通過自建、共建、授權等方式,建設規范化回收服務網點。

推進動力電池規范化梯次利用,提高余能檢測、殘值評估、重組利用、安全管理等技術水平。加強廢舊動力電池再生利用與梯次利用成套化先進技術裝備推廣應用。

完善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標准體系。培育廢舊動力電池綜合利用骨幹企業,促進廢舊動力電池循環利用產業發展。

在未來的組織實施規劃中,廢舊動力電池循環利用行動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等部門組織實施。

汽車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推進行動

通知提到,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案,構建涵蓋汽車生產企業、經銷商、維修企業、回收拆解企業等的汽車使用全生命周期信息交互系統,加強汽車生產、進口、銷售、登記、維修、二手車交易、報廢、關鍵零部件流向等信息互聯互通和交互共享。

建立認證配件、再製造件、回用外觀件的標識制度和信息查詢體系。開展汽車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試點。選擇部分地區率先開展汽車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試點,條件成熟後向全國推廣。

在未來的組織實施規劃中,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生態環境部、交通運輸部、海關總署等部門組織實施。

❷ 新能源的發展趨勢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技術水平的提高以及能源日益短缺對人類社會發展構成的威脅,人們對於新能源的探測與研究力度不斷加大,部分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並在世界各地形成了一定的規模。目前,生物質能、太陽能、風能以及水力發電、地熱能等的利用技術已經得到了應用。 那麼,我們通常所說的新能源到底是指什麼呢?當今的發展趨勢又是如何呢?

新能源又稱非常規能源。是指傳統能源之外的各種能源形式。指剛開始開發利用或正在積極研究、有待推廣的能源,新能源的各種形式都是直接或者間接地來自於太陽或地球內部深處所產生的熱能(摘自網路)。包括了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核聚變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來的生物燃料和氫所產生的能量。也可以說,新能源包括各種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相對於傳統能源,新能源普遍具有污染少、儲量大的特點,對於解決當今世界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和資源(特別是化石能源)枯竭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由於很多新能源分布均勻,對於解決由能源引發的戰爭也有著重要意義。
如今,新能源的發展日益迅速,越來越多的新能源開始應用到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由以以下幾種能源的發展最為迅速:

風能
風能是指地球表面大量空氣流動所產生的動能。人們可以用風車把風的動能轉化為旋轉的動作去推動發電機,以產生電力,方法是透過傳動軸,將轉子(由以空氣動力推動的扇葉組成)的旋轉動力傳送至發電機。

作為目前技術最為成熟、最具有大規模開發和商業化發展的新能源,風電近年來在中國呈現爆發式的發展,年均裝機增速都在100%以上。相信,嗅覺靈敏的投資者,無疑也注意到了這一切。在新能源投資熱潮中,風電是目前發電成本最低的種類之一。據介紹,目前風電每度成本約為0.4-0.6元,並且還有較大的下降空間。

核電
世界上一切物質都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它周圍的電子構成的。輕原子核的融合和重原子核的分裂 都能放出能量,分別稱為核聚變能和核裂變能,簡稱核能。在全球氣候變化日益明顯的情況下,核電作為一種技術成熟、安全高效的清潔能源,也重新受到各國的重視。中國也先後開工建設福建福清、廣東陽江、浙江方家山、浙江三門等一批核電建設項目。此外,另有一批核電站或機組年內將開工建設。國家能源局目前正在研究調整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預計到2020年核電裝機有望達到7500萬千瓦,佔全國電力裝機容量的比重將從目前的2%提高到5%左右。

太陽能
太陽能,一般是指太陽光的輻射能量,在現代一般用作發電。太陽能的利用有被動式利用(光熱轉換)和光電轉換兩種方式。太陽能發電一種新興的可再生能源。廣義上的太陽能是地球上許多能量的來源,如風能,化學能,水的勢能等等。

與風電、核電等清潔能源相比,太陽能的開發在中國仍處於起步階段。但是,很多地區和企業對太陽能的前景非常看好。除了江蘇無錫、江西新余等中東部城市外,位於西部的陝西、甘肅也把光電產業作為未來的主導產業。

❸ 新能源領域迎來重要國策,明年起我國19省大面積普及新能源汽車

據了解,當前充電樁的布局已經基本滿足了公共交通、物流運輸、私人出行等領域的充電需要。不過,目前充電樁等新能源基礎建設的發展中仍存在分布不均衡、充電便利性不足等問題,充電難成為新能源行業發展的制約條件之一。有分析指出,《產業發展規劃》的頒布將加快解決新能源充電基礎設施發展不完善的問題。

氫能源的體系建設成為《產業發展規劃》重點提及的內容。《產業發展規劃》指出,要求推進加氫基礎設施建設,引導企業根據氫燃料供給、消費需求等合理布局加氫基礎設施,提升安全運行水平;開展高壓氣態、深冷氣態、低溫液態及固態等多種形式儲運技術示範應用,探索建設氫燃料運輸管道,逐步降低氫燃料儲運成本。同時,《產業發展規劃》也進一步明確了關於提升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應用技術以及推動商業化示範運行等內容。

事實上,早在2019年,氫能源首次被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中,氫能源上下游的投資和布局成為熱點。中金公司認為,氫能源汽車是行業長期發展方向,該項政策的推出,將進一步加快了產業發展節奏,為氫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相關產業鏈帶來一定投資機會。

陳士華分析認為,氫能源在《產業發展規劃》中被多次提及也充分反映出國家對於氫能源發展的重視。「受到原材料的制約以及技術的限制,當前氫能源的發展還沒有達成最理想的解決方案。不過從長遠來看,氫能源是替代純電動的最佳路線,只是其發展仍需要較長的時間。」

總體來看,《產業發展規劃》對於新能源的支持范圍不僅僅局限在新能源車輛本身,而是通過擴充產業發展重點,來進一步探索新能源全產業鏈的布局和完善。在產業環境方面,《產業發展規劃》提出鼓勵新能源汽車、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領域企業跨界協同,鼓勵整車及零部件、互聯網、電子信息、通信等領域企業組成聯盟,以及對內深化行業管理改革,對外擴大開放和交流合作和加快融入全球價值鏈等。

受政策的帶動作用,未來新能源全產業鏈的投資和發展將有更大想像空間。中信證券的研報指出,《產業發展規劃》再次明確了電動車長期發展,進一步提升了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投資確定性;從全球視野看,中國電動化供應鏈快速發展、最為完善,龍頭企業已經供應海外,作為全球優質製造資產的價值凸顯。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❹ 在實踐上,我國發展循環經濟在能源和環境方面還存在哪些難以克服的問題

制度創新、技術創新與循環經濟

摘 要 循環經濟是我國走向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社會的現實選擇,是當前經濟研究的熱點問題。分析了發展循環經濟的必要性,闡明技術創新是發展循環經濟關鍵,而制度創新是技術創新的制度保障。
關鍵詞 制度創新 技術創新 循環經濟

1 發展循環經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選擇
1.1 突破資源約束「瓶頸」,防止經濟增長大起大落
我國經濟面臨的資源約束「瓶頸」正日益凸顯。從2003年開始,中國的煤、電、油、運全面緊張,這一現象在2004年尤為明顯。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物質資源的高消耗來實現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長方式。2003年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煤炭消費大國和第二石油、電力消費大國,水泥消耗佔世界總量50%、鐵礦石佔35%、氧化鋁和銅佔20%,而GDP僅佔5%,說明我國資源消耗是驚人的,同時伴隨高投入的是低產出。據測算,中國每創造一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國的4.3倍,是日本的11.5倍。因此,為了減輕經濟增長對資源供給的壓力,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
1.2 減輕環境污染壓力,協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我國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經濟增長的背後是資源耗竭、生態破壞、環境惡化,已嚴重製約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據世界銀行和國內有關機構測算,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每年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佔GDP比重已經高達6%~8%。我國環境污染已經達到十分嚴重的程度。2003年七大水系斷面檢測,達到Ⅲ類水質的僅佔29.5%,而劣Ⅴ類水質高達44%;全國城市有66.7%缺水;大氣中SO2排放量達
1 995萬t,比國家二級標准要求的1 200萬t容量高66.3%;農田化肥農葯污染、重金屬污染、土地荒漠化、各種持久性有機污染等現象嚴重。淮河治污10年投入600億,治污水質又回到「原點」。全國「兩控區」(酸雨控制區和二氧化硫控制區)面臨巨大壓力,原定目標難以完成。由於2003年全國煤炭消費量陡增,導致全國SO2排放量達到2 220萬t左右,比2002年增加293 萬t,酸雨控制區內年均pH值小於4.5的城市比例2003年達到16.5%,呈明顯上升趨勢,比2000年上升12.6%。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可將經濟社會活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和生態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
1.3 實現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現實選擇
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忽視生態環境保護,採取掠奪式資源開采方式,勢必造成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循環經濟是一種全新的發展模式,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注重人口質量的全面提高,注重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同時,發展循環經濟,降低資源消耗,克服「綠色壁壘」,提高產品國際競爭能力,更有利於經濟增長。一句話,發展循環經濟有利於促進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2 技術創新與循環經濟
實現循環經濟,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而新型工業化道路靠的是技術創新,特別是我國經濟發展仍處於追趕時期,註定要不同於西方發達國家走過的道路,技術創新是關鍵。
傳統經濟活動是 「資源消費→產品→廢物排放」單程線形的物質流動模式,而循環經濟是「資源消費→產品→再生資源」閉環型物質流動模式。其技術特徵表現為資源消耗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再生化,可以用盡可能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而使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相互和諧,促進資源永續利用。從表面上看,循環經濟只不過是強調「三廢」的回收利用,但這只是一種誤解。從技術經濟學角度講,循環經濟實際上是一種技術範式的革命。傳統經濟增長方式,表現微觀技術層面上是資源(能源)消耗增長過快、資源利用效率過低、資源再生化率不高。這一點我國經濟增長狀況表現尤為突出。因此,從技術角度講,循環經濟要求我們經濟發展必須大大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強調對廢舊物品回收利用和廢棄物的再生利用,減少廢棄物排放,在保護環境同時實現經濟增長。這就是循環經濟的技術範式特徵。
有關專家指出循環經濟的支撐技術體系大體由五類構成:替代技術、減量技術、再利用技術、資源化技術、系統化技術。替代技術是旨在通過開發和使用新資源、新材料、新產品、新工藝,替代原來所用資源、材料、產品和工藝,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輕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環境壓力的技術。減量技術是用較少的物質和能源消耗來達到既定的生產目的,在源頭節約資源和減少污染的技術。再利用技術是延長原料或產品的使用周期,通過多次反復使用,來減少資源消耗的技術。資源化技術是生產或消費過程產生的廢棄物通過回收處理,成為有用的資源。系統化技術是指主要從系統工程的角度出發考慮,通過構建合理的產品組合、產業組合、技術組合,實現的物質、能量、資金、技術的優化使用的技術,如多產品聯產和產業共生技術。
毫無疑問,發展循環經濟,就是要突破原有的技術範式,大力研發和應用環境友好技術,研究清潔生產管理、資源利用最大化和排污最小化技術,開展生態工業和產品生態設計理論研究與示範,實現末端治理轉向生產全過程式控制制,促進產業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根本轉變。

3 制度創新與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需要有相應的制度規范,沒有制度保障的技術是不能創造出循環經濟的。如果只有技術進步,而沒有良好的制度安排,再先進的技術也只能束之高閣,無法產業化,技術不能產業化也就無法對經濟增長起促進作用。由於環境資源是典型的公共產品,公共產品具有兩個基本的特性,即消費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如果某人投資控制污染改善環境,那麼其他沒有投資的人也可以分享環境改善的好處,即所謂「免費乘車」,那麼享受環境好處的人越來越多,願意投資的人越來越少,勢必出現資源耗竭、生態惡化,出現「公地的悲劇」。另一方面,如果企業投資設備控制污染、則勢必增加企業成本,降低產品競爭力,企業沒有激勵控制污染。因此,發展循環經濟,必須進行制度創新,建立一個有效的生態環境保護框架的利益分配體系。
3.1 制度創新的重要性
(1)為技術創新和循環經濟提供激勵機制。通過制度安排來規范企業的行為,做到「誰使用誰補償,誰破壞誰恢復」,有獎有罰,形成良性激勵機制。在美國,政府充分發揮綠色稅收政策,鼓勵新能源開發和節能技術的應用,每購買一輛新能源的汽車可減免聯邦稅2000美元。每回收處理一條廢舊輪胎,國家都給相應補貼,企業利用輪胎進行加工,製造成膠粉、添加劑等,獲得新的收益。而在我國,如果企業自己花錢收購處理舊輪胎,這便增加企業成本,使許多企業不能盈利。因此,國家應通過減稅、補貼和信貸政策,鼓勵循環經濟型企業的發展,使他們能獲得比傳統工藝更高的價格優勢和效益。制度安排使經濟主體的技術創新和循環經濟企業所付出的成本與收益相聯系,提高技術創新和循環經濟的積極性,保障其投資利益。
(2)制度創新為技術創新和循環經濟提供約束和規范標准,為循環經濟發展創造條件。如制定循環經濟技術規范、框架以及行為准則,從而使技術創新和循環經濟的實現具有行為度量的標准,減少經濟活動的不確定性和信息成本,減少技術創新的障礙。
(3)降低技術創新的交易費用。好的制度安排可以通過降低經濟活動中的不確定性,抑制「經濟人」的機會主義傾向、提供穩定的預期而降低交易費用,促進技術進步,並使技術產業化,促進循環經濟發展。
3.2 制度創新重點領域
(1)創建科技創新的激勵制度。建立健全促進循環經濟技術的政策保障體系,加強循環經濟科研隊伍建設,健全科技人員激勵政策體系,通過實施人才工程促進技術創新;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導的多元化、社會化、國際化的科技創新投入體系,從根本上改變技術創新投入不足的問題。同時,通過科技制度創新鼓勵科研機構進入企業或與企業實現多種形式的合作,實現循環經濟產業化。
(2)制定循環經濟產業政策,促進產業結構重組。盡快研究制定循環經濟產業政策,實施強制性的耗能標准,促進產業結構重組。明確取締對環境破壞較大的落後工藝、落後技術、落後產品,用清潔生產技術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傳統產業,支持發展節能、降耗、減污的高新技術產業;積極開展清潔生產審計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按照「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的原則,要求在產品的設計、生產過程中推行生態化理念。大力發展廢舊資源回收、再生利用和安全處置產業,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減少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通過發展循環經濟延長生態工業產業鏈,以創造更多的社會就業崗位。
(3)建立環境信息公開制度,提高公眾生態文明理念。因為環境資源的公共性,所以發展循環經濟需要大眾的參與,需要提高公眾的生態環保理念。可以建立國家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定期發布城市環境質量、主要河流斷面水質狀況以及企業環境質量。構建一個完全信息的環境質量平台,鼓勵公眾監督企業的環境行為,建立區域環境評估與巡查制度,促進全社會參與環境保護。
(4)加快循環經濟立法,嚴格法律約束。我國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予以立法。德國和日本最先嘗試以法律手段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在德國,20世紀90年代以來相繼頒布了《包裝條例》和《循環經濟和廢物管理法》。《包裝條例》要求生產商和零售商首先減少直至消除不必要的包裝,其次要求對包裝物回收再利用,盡量減少廢棄物的產生量。《循環經濟和廢物管理法》則系統地運用3R原則來解決廢棄物問題。在日本,2000年批准了《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基本法》,這部法律對推進循環經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日本還頒布了《容器包裝循環法》、《家電循環法》、《廢物處理法》、《資源有效利用處理法》、《綠色采購法》等法律,這些法律構建了一個資源回收與再生利用方面比較完善的法規體系。
參考文獻
1 馬凱. 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J].宏觀經濟研究,2004(3)
2 解振華. 關於循環經濟理論與政策的幾點思考[J].環境保護,2004(1)
3 齊建國. 關於循環經濟理論與政策的思考[J]. 經濟縱橫,2004(2)
Never say die.永不氣餒!

❺ 兩會提案盤點,行業大佬對新能源汽車發展有何良策

如果說,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是襁褓中的孩子,那如今它正在從溫室中走出,有了直面競爭的勇氣。
新能源汽車是政策保護下的孩子確實不假。在國家一系列鼓勵和支持政策的扶持下,經過近十年的發展,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形成了先發優勢,銷量與保有量穩居世界前列,成為了新能源時代的領跑者。
截止2019年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381萬輛,占汽車總量的1.46%。我國新能源汽車已由示範推廣轉為變為產業化落地,逐步進入市場化發展階段。
不過,如今的市場環境是有一定特殊性的。一方面,由於2019年宏觀經濟環境不佳,另一方面2019年新能源補貼退坡幅度較大,都對推動新能源汽車行業產生一定的影響。
數據顯示,從去年6月補貼退坡以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同比「十連降」。今年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一季度累計銷售5.3萬輛,降幅達到56.4%,同時,我們也並未迎來4月的市場爆發。
可以說,2019年汽車市場整體產銷下滑以及今年年初爆發的新冠疫情,讓本就難言樂觀的汽車市場,變得更為「壓力山大」。那麼,在當下的特殊形勢下,新能源汽車破局之道在哪裡呢?
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汽車行業中的領軍人物紛紛建言獻策,提交了相關提案和建議,我們來了解一下。
長安汽車總裁朱華榮:進一步促進中國新能源汽車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當前新能源汽車仍是政策主導型市場,存在私家車需求尚未激發等問題,朱華榮認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面臨市場競爭日益加劇、發展動力亟待轉換、核心技術供給不足、質量保障體系有待完善、產業生態尚不健全等新形勢、新問題。
例如,公共專用、社會公用充電樁尚未大面積普及;新能源汽車充電費用條目多、價格高;公共充電樁充電仍要繳納充電費、停車費和服務費,而且各服務商的收費標准不統一;純電動物流車路權問題。
因此,朱華榮提出三項建議:審視新能源產業發展戰略,優化頂層政策導向;改善新能源使用環境,激發消費新能源汽車動力;繼續加大對使用新能源車的鼓勵。
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以產融結合新模式,推進新能源汽車產業。
徐和誼表示,當前新能源汽車產業面臨著這樣的突出問題:傳統補貼模式退坡造成產業驅動斷檔,亟待創新引導模式。購置成本高、使用不便仍制約市場成熟,亟待創新培育方式。動力電池與整車全生命周期成本和價值不同步,亟待創新產業模式。
基於此,他帶來了以產融結合新模式推進產業行穩致遠的建議:建議政府主導創建動力電池產業引導基金,對全產業鏈進行創新金融支持,統籌和放大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價值。
建議加快綠色金融一攬子工具在動力電池產業鏈的創新應用,以產融創新結合為產業鏈賦能。建議加大汽車金融在消費、使用、服務等環節的推廣力度,進一步釋放消費需求。
奇瑞汽車董事長尹同躍:聚焦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
尹同躍在《取消nev正積分結轉限制》議案中表示,希望能夠對「雙積分」政策進一步完善,建議取消nev正積分結轉的限制,這樣能夠提高傳統車企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積極性。
尹同躍還在《制定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再製造再利用政策》議案中提出,希望通過汽車核心零部件再製造、再利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培育引領綠色發展的新經濟增長點。
他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建議國家推動新能源汽車基礎高價值零部件延長在役壽命工程,將再製造歸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二是出台政策允許整車製造企業回收低續航新能源汽車,升級改造後視同新車銷售;三是建議允許回收鋁合金及復合材料車身以及電池、電機、電控等新能源汽車三電系統,納入再製造再回收體系。
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促進汽車消費、大灣區新能源汽車產業群發展。
目前,我國尚未形成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各企業間技術、資源協同有待提高;外資品牌汽車進入中國促使行業競爭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在使用、售後、接受度等方面仍存在許多問題;汽車零部件產業鏈發展不夠成熟等。
曾慶洪建議:做好科學規劃布局,構建粵港澳大灣區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加大技術投入,加強我國汽車產業協同,提供新能源汽車整體行業競爭力;加強新能源汽車配套建設。抓住新能源汽車發展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優勢的機遇,帶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高效發展。
長城汽車總裁王鳳英:鼓勵小型電動車發展,大力推動氫能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王鳳英在《關於加快實現節能減排戰略目標 促進社會和諧 鼓勵小型電動車發展的建議》提出,確立小型電動車產品標准;制定以降低能耗為導向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標准;給予小型電動車稅費優惠;加強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管理,凸顯小型電動車優勢。
她在《關於大力推進氫能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促進能源和動力轉型升級的建議》提出,政府引導加大氫燃料電池基礎科研投入,突破核心材料和關鍵部件的技術瓶頸,促進產品國產化;鼓勵、推動各地因地制宜開展氫能示範應用,鼓勵地方政府創新激勵方式,推動大規模產業集群的形成;
通過政策引導社會資本投入,鼓勵能源企業牽頭建立穩定、便利、低成本的氫能供應體系;完善標准法規建設,加快氫氣納入能源管理體系後的管理細則制定;制定國家級頂層氫能規劃,合理規劃加氫站,制定長期穩定的燃料電池汽車發展政策。
海馬集團董事長景柱:大力推廣插混汽車,消除認知誤區。
景柱認為,目前插混汽車遭到「冷遇」,背後的錯誤邏輯主要有三條:一是認為插混汽車自重大,不節油、不減排;二是認為認為插混汽車發動機排量大,大馬拉松小車,產生浪費;三是認為插混汽車不充電的情況下使用,實際油耗沒有降低。
但通過實驗對比來看,事實上,目前主流的插混汽車既節能又減排。相對來說,純電動汽車存在里程、充電和電池衰減三大焦慮,更適合短距離通勤。氫燃料電池汽車雖然是終極技術路線,但目前關鍵稀缺資源和基礎設施存在瓶頸,短時間難以普及。
而插混汽車,能用電不用油,不用電能節油,可靈活切換能源,沒有純電動汽車的各種焦慮。
在此背景下,景柱建議大力推廣插混汽車。具體包括:取消對插混汽車的政策歧視,在雙積分政策、路權、准購權、政府用車采購等方面,給予插混汽車與純電動汽車相同的待遇;保持免徵購置稅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
提供政策導向支持與執行保障,鼓勵插混汽車用於共享出行和網約車;打破地方保護,取消部分城市設置的地方新能源汽車目錄,由國家統一制定目錄;鼓勵並促進大眾消費,對發動機排量小於1.5L的插混汽車免徵消費稅。
合眾董事長方運舟:讓新能源汽車惠及大眾。
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存在很多問題,例如行業技術更新快、產品無規模效應、關鍵系統供應鏈資源緊張、品牌溢價能力不足、基礎設施建設滯後,以及新能源汽車企業底子薄弱等問題。
對此,方運舟提交了《關於加快出台新能源汽車一攬子支持政策、促進新能源汽車穩定健康發展》的議案,提出了七項新能源汽車支持政策建議:
大力推進對公市場使用新能源汽車;開放城市新能源汽車限購指標,大幅度增加新能源汽車號牌比例;支持新能源汽車下鄉,拓展農村市場;積極推進路權、電價、停車、高速收費等方面給予新能源汽車優惠;
延長國補政策退坡時間;加快資金結算;給予金融、稅費及資金支持;給予新能源汽車企業專項研發資金支持,助力技術升級。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唯一一次直接提及汽車產業的相關內容,便是建設充電樁,推廣新能源汽車,這不難看出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將會是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整個汽車行業的主旋律。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曾強調,疫情對我國汽車產業發生的影響是階段性的,汽車產業長期向好的發展態勢並沒有改變。
並且,針對我國新能源汽車下一步的發展,苗圩部長指出,將從供給側、需求側和使用側三個方面繼續發力,助力新能源汽車產銷恢復。
當我國新能源汽車從溫室中走出,我們總要給它一點時間來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但我們應當相信,在政策支持以及市場化的助推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必然會在新形勢下找到更加強勁的發力點。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❻ 新能源汽車用蓄電池,鋰電池,但之後報廢的電池怎麼樣循環經濟利用

有專門回收處理此類電池的地方,他們會收購的

熱點內容
hm皮卡丘1001hm皮卡丘 發布:2025-08-07 06:00:45 瀏覽:121
獅子女答應一起去旅遊 發布:2025-08-07 05:28:05 瀏覽:297
曹縣去北京旅遊 發布:2025-08-07 05:27:57 瀏覽:695
東風汽油皮卡三元催化價位 發布:2025-08-07 05:20:45 瀏覽:40
合資家用車價格10萬元車型 發布:2025-08-07 05:19:27 瀏覽:309
拍賣皮卡 發布:2025-08-07 05:03:29 瀏覽:214
巴頓防彈車價格 發布:2025-08-07 05:02:04 瀏覽:552
重慶阿拉丁越野 發布:2025-08-07 04:59:44 瀏覽:1
本田黑色越野車 發布:2025-08-07 04:40:39 瀏覽:716
2020款賓士glc260l內飾 發布:2025-08-07 04:33:40 瀏覽: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