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晚上充電好嗎
❶ 家用電動汽車在冬季是當夜及時充電好,還是第二天白天再充電好
家用電動汽車在冬季是當夜充電好。因為在冬季氣溫比較低。有事上班大都在白天使用電動汽車,晚上及時充電,以免氣溫過低電瓶的電解液受冷凍不好,更重要的是白天事多,上班在白天也比較多,用時較方便。
❷ 電動車充電能充一晚上嗎
最好不要這樣做。人民網提醒:給電動車充電超過四小時易爆炸。
1、原因:
一般來說,我們現在用的電動車電池都是鉛酸蓄電池,在過充的狀態下,會產生氫氣,而氫氣是一種易燃易爆氣體。
2、建議:
專業人士表示:如果是全新的電池,而且使用配套的充電器,那麼充電器會有過充保護裝置,當電池充滿後,便不會再給電池充電。這時,即便不拔下電源插頭,電池也不會過充。但是,如果沒有使用配套的充電器,或者充電器有故障,或者電池已經老化,那麼過充保護裝置就可能失效。建議給電動車電池充電,盡量不要超過4小時,以免對電池造成傷害,甚至引發火災等事故。
(2)電動汽車晚上充電好嗎擴展閱讀:
電動車電池充電過充爆炸實驗:
在一段電動車電池過充的演示視頻中,人民網記者看到准備做實驗的電動車電池被套上一個塑料袋,在電池充過4小時後,實驗正式開始。一名演示人員邊操作邊介紹:「我們在塑料袋裡安放一個點火裝置,很快大家就會看到過充的危害。」
這時,演示人員打開點火裝置的開關,只聽「嘭」的一聲,包裹在電池上的塑料袋爆了,火光四濺。難道是電池炸了?緊接著,這位演示人員向觀眾揭秘:「一般來說,我們現在用的電動車電池都是鉛酸蓄電池,在過充的狀態下,會產生氫氣,而氫氣是一種易燃易爆氣體。所以塑料袋裡充滿氫氣後,一點火就發生了爆炸。」
❸ 電動汽車真的可以一整夜都充電嗎
對於純電動汽車的一些使用層面問題,許多車主都仍然是一知半解的狀態,這樣的狀況對於本來就不太「安分」的純電動汽車而言並不是什麼好事。有的小夥伴提出,在看到一系列的純電動汽車自燃後,對純電動汽車是否能夠整晚充電有所疑惑。話不多說,下文里我來和大家講講這個問題。
總的來說,目前部分的充電樁以及所有的純電動汽車都有電源管理系統,對於整晚充電的問題都能有效的進行電源切換以及監控等。但考慮到目前純電動汽車的自燃概率會是比較的大,為了更安全的考慮,還是不建議大家進行整晚充電,需要進行整晚充電也盡量去選擇慢充。
❹ 電動汽車可以一整夜都充電嗎
充電對於電動汽車來說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充電可以為車輛進行能量補充,恢復車輛的續航里程。
隨時隨地了解汽車信息,充電是電動汽車使用過程中重要一環,一般來說,在我們日常使用電動汽車的過程中,電量過低的時候,都會選擇在晚上利用峰谷電進行充電,也不影響到第二天的用車,從充電的安全形度和技術上來說,電動汽車是可以一整夜充電的。
當電動汽車沒電的時候,在夜晚充電如果電量充滿並達到飽和的狀態,電池的充電電流就會自動減少,甚至歸零,對於電池汽車來說,有著雙重的保護,所以晚上充電就不需要擔心了,一整夜充都是可以的,因為電動汽車的電池管理系統會實時的檢查電池內部的電流電壓等,不會存在過充問題,有效保護電池。
❺ 新能源汽車充電快嗎充一晚上會不會傷害電池
新能源汽車是未來汽車的發展趨勢,但是限於基礎的充電設施和純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電動汽車的銷量一直沒有走高,當然各大車企也在通過技術的迭代,來增加自家電動車型的續航里程或者在充電方式上下功夫。
消費者之所以購買電動汽車,多是因為有剛性用車需求,而又限於地方牌照政策而購買,但購買之後的實際體驗比較一般,尤其居住周邊沒有充電樁的用戶,可以說在充電方面十分痛苦。
有限的續航里程,長時間的充電時間,似乎讓新能源進入了一個低谷,如何才能解決這些問題呢?增加電池組擴大電動車的續航里程;或改進電池技術,增加電池容量;再或者能讓電動汽車的充電效率增加,縮短充電時間……其中,縮短充電時間是目前比較容易實現的技術。
目前建造的充電樁都支持2種模式的充電:慢充、快充!這好比我們的手機充電,有快充和慢充2種模式,在快充模式下,電池能快速的充滿電,至少要比慢充快接近40%的速度。而這里的汽車充電也是類似的概念,但是在效率上要遠遠高於手機。
不過,這里需要車友知道的是,快充和慢充是兩個概念。慢充是交流電充電,充滿電的時間一般為6-8小時,在這種充電模式下電池受到的傷害最小。而快充是一種應急充電方式,用的是大功率直流充電(也有交流快充),這個直流充電的電壓一般都是大於電池電壓的,需要通過整流裝置將交流電變換為直流電,對動力電池組的耐壓性和保護提出更高要求,充電電流大,是常規充電電流的十倍甚至幾十倍。大量的電子以非常高的速度從正極流向負極。快充的充電時間,一般30分鍾會充進80%的電,有些車企在技術上有突破,能做到5分鍾充80%的電!這樣的充電效率實在高的嚇人,但問題也來了,如此快充會對汽車電池造成影響嗎?畢竟電動汽車的電池相當於普通車的三大件。
理論上會對電池造成影響,畢竟快速充電會對減少電池的循環充電壽命,因為電池是通過化學能轉化成電能,充電屬於逆向化學反應,經常快速充電會降低電池的還原能力,減少電池的充電循環次數。
為了緩解快充帶來的負面作用,電動汽車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件——BMS電源管理系統。對於電動汽車來講,BMS是快充的核心部件。BMS的主要作用是智能化管理及維護各個電池單元,防止電池出現過充電和過放電,延長電池的使用壽命,監控電池的狀態。比如,當你給新能源車快充時,BMS可以對輸入的電流及電壓進行控制後,盡可能低的減少快充對電池的損傷,所以在有限的時間內這些損傷可忽略不計,可見BMS對於電池系統的重要性。另外,電池都是一組一組的,在快充時可能會有部分電池組在受保護的情況下不能完全充電,長時間快充會造成這些電池組性能下降。
大師建議:電動車在長期快速充電後,應該進行一次慢充,這樣可以延長汽車電池組的壽命。
❻ 電動汽車是不是每天晚上都要充電啊😂 如果在高速公路上沒電了怎麼辦
最好每天晚上都要充電。
汽車充滿電,行駛距離是固定的,比如說200公里。
一旦你夜裡沒充電。有可能半路上就沒電
❼ 為什麼新能源汽車晚上充電比白天快
電動汽車在夜間充電有兩個明顯的優點:一是可以充分利用晚間用電低谷時富餘的電力充電,有利於平衡電網峰谷負荷,使發電設備日夜都能充分利用;二是夜間用電費用較低,可以節約個人用電成本。
採用純電動汽車夜間充電蓄能避免了電能的二次回收消耗,效率約90%。若一輛電動汽車每天夜間平均能吸收50度電的電能,幾十萬輛純電動汽車就能完成一個千萬千瓦級電廠的調峰任務。因此,利用夜間對電動汽車充電,現有電網容量已經能適應若干年純電動汽車發展電能需求,不但有利於純電動汽車的能量補充,也有利於電網的峰谷平衡,減少為維持電網低負荷運轉而引起的費用。以北京為例,龐大的轎車數字中如有100萬輛是純電動汽車,以平均每輛2千瓦的功率充電,即可消耗200萬千瓦的「谷電」,相當於兩個半十三陵抽水蓄能電站。
你知道嗎
世界各國供電系統都存在峰谷負荷平衡問題,北京市電網峰谷負荷差已超過40%(上海更是達到60%)。目前我國發電裝機容量增長迅速,2007年1年就增加了1億千瓦,2007年年底已達7. 13億千瓦,總裝機容量很快可達8億千瓦,電網夜間「積壓」一半(接近4億千瓦),而隨著我國核電(其發電功率要求日夜恆定)的不斷發展和幾個「風電三峽」的建成(我國風場夜間風大),「谷電」賣不出去的形勢更為嚴峻,電網調峰的任務日益加重。
目前,除了利用夜間用電價格便宜,鼓勵使用「谷電」的方式外,解決峰谷不平衡的主要方式是建設抽水蓄能電站,而建設抽水蓄能電站投入成本較大。北京十三陵80萬千瓦抽水蓄能電站的建設費用為37. 31億元人民幣(每千瓦約合4664元),如建5000萬千瓦抽水蓄能電站就需要2000多億元人民幣.同時抽水蓄能電站的建設要有合適的場地,而且抽水蓄能電站能量效率僅約為70%.
❽ 電動車晚上充電安全嗎
可以晚上充的,但是把時間要算好,綠燈亮了2個小時拔充電器是最好的,因為綠燈亮了 還是在充電的
❾ 電動車充電晚上充好還是白天充好
一直以來電瓶保養眾說紛紜,我認為最好每次用電量快完的時候,一次充滿最好了,因為充電太勤容易造成電缺水發熱,影響壽命,電瓶的壽命是按充放電的次數計算的,一般合格的電瓶完全充放電次數為500次,最好在300次也就是12個月以後加點蒸餾水保養。最重要的是電瓶 在欠壓狀態下不要騎行,也不要放置超過12小時,方便的話馬上充電,以補充能量。
一、切忌虧電存放
虧電狀態指電瓶使用後沒及時充電,容易出現硫酸鹽化,硫酸鉛結晶物附在極板上,堵塞電離子通道,造成充電不足,電瓶容量下降。虧電狀態閑置時間越長,電瓶損壞越嚴重。電瓶閑置不用時,應每月充電一次,這能保持電瓶「健康」狀態。
二、要定期檢驗
在使用過程中,如果電動車的續行里程在短時間內突然下降十幾公里,則很有可能是電瓶組中至少有一塊電池出現斷格、極板軟化、極板活性物質脫落等短路現象。此時應及時到專業電瓶修復機構進行檢查、修復或配組。
三、勿大電流放電
電動車在起步、載人、上坡時,請用腳蹬助力,盡量避免瞬間大電流放電。大電流放電容易導致硫酸鉛結晶,從而損害電瓶極板的物理性能。
四、掌握充電時間一般情況下蓄電池都在夜間進行充電,平均充電時間在8小時左右。若是淺放電(充電後行駛里程很短),電瓶很快就會充滿,繼續充電就會出現過充現象,導致電瓶失水、發熱,降低電瓶壽命。所以,蓄電池以放電深度為60%至70%時充一次電最佳,實際使用時可折算成騎行里程,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必要充電,避免傷害性充電。
四、掌握充電時間
一般情況下蓄電池都在夜間進行充電,平均充電時間在8小時左右。
五、防止高溫暴曬
電動車嚴禁在陽光下暴曬。溫度過高的環境會使蓄電池內部壓力增加而使電瓶限壓閥被迫自動開啟,直接後果就是增加電瓶的失水量,而電瓶過度失水必然引發電瓶活性下降,加速極板軟化,充電時殼體發熱,殼體起鼓、變形等致命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