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電動汽車合資為什麼沒有
Ⅰ 為什麼國內合資汽車品牌很少推出純電動車
人均只管悶聲賺錢
不搞這些面子工程,不管你中國的環境問題
Ⅱ 純電車,合資真的要比自主品牌好嗎
難道說合資品牌不行了?當然不是這樣,分析一下合資品牌的「致命傷」。電池成本根據國外某網站的數據顯示,一輛純電動車型,它的電池成本大概占整車的40%左右,而且中國品牌和國內造車新勢力的車型,從發布時間來說占據了不少的優勢,在國內市場打下了良好的口碑基礎,合資純電動車若想與之競爭,勢必不能在電池上投入太大。
如果,在未來把這兩個問題解決了,我想續航里程也就沒有那麼重要了。就目前來說,純電動車型的使用場景基本上還處於短途使用的階段。在這種情況下,續航里程的長短只能決定充電次數的頻繁,其實並不會給實際生活中造成太多的影響。當然,國內自主品牌以及國內造車新勢力對於新能源車型的研發實力還是非常硬的,或許會藉助新能源車型這一新事物,對合資以及進口品牌來一次「彎道超車」。
Ⅲ 純電動汽車為什麼沒有離合器與變速器
純電動汽車為什麼沒有離合器與變速器?因為純電動汽車驅動電機變速能力很強,調速范圍廣,變速控制由電機控制器控制完成,尤其是輪轂電機,不需要變速器,甚至是減速器,電動汽車發展的趨勢是直驅,就是減少機械傳動裝置,電機直接驅動車輪,這樣的好處是動力控制演算法更加簡單,車輛穩定性更好,故障率更低
Ⅳ 合資品牌電動車,為什麼干不過自主品牌
2019年國內最暢銷的10款轎車,合資品牌車型集體包圓,沒有一款自主品牌轎車擠入前十。
同年SUV銷量Top 10中,自主與合資車型五五開,各佔一半。
而在新能源市場,銷量前十車型中,全部都是自主品牌。
當然,在特斯拉網紅車型Model 3國產之後,它的銷量一騎絕塵,在今年3月份突破了1萬台,不過這已經是最近兩三個月的事了。此外,特斯拉還是目前唯一一個外資獨資車企,而我們今天要聊的,是在新能源市場,合資品牌為啥干不過自主品牌?
所以,暫且拋開特斯拉,我們聊聊自主與合資品牌,在新能源車市場上的那些事兒。
新能源車市場,合資品牌與自主品牌的差距有多大?
註:因統計方式不同,部分車型國內與全球銷量數字有差異。
單說銷量前十,還不足以充分反映合資品牌新能源車和自主品牌的差距。我們把范圍再擴大到年銷量達到1萬台以上的車型,2019年總計一共有30款,其中由合資品牌生產的,只有寶馬5系PHEV、大眾帕薩特PHEV和大眾途觀L PHEV三款車型。
當然,如果把市場范圍擴大到全球,那麼外國品牌新能源車的份額還是不容小覷的。2019年全球十大暢銷新能源車中,中國自主品牌只有北汽EU系列、比亞迪元EV/S2 EV系列以及寶駿E系列上榜,其餘7款車型均為歐美日韓等國品牌。
從今年Model 3國產開始,國內新能源車的市場格局會發生較大改變,但是整體而言,自主品牌在這一個細分市場,在國內是呈現絕對領先的。
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
政策傾向於扶持自主品牌,合資品牌積極性不高
首先,合資品牌在中國投放的新能源車型數量,遠低於自主品牌。
國內最早發力新能源車型的,是比亞迪,而隨著2010年國家針對電動車、插電式混動車進行大額現金補貼以來,上汽、北汽、吉利、長安、廣汽、眾泰等車企也迅速跟進,推出了一系列電動、混動車型。
在這個時候,合資品牌對國內新能源市場卻並不積極,基本處於觀望的狀態。背後的原因,除了這些外國品牌本來就缺乏新能源車型之外,還有一個很關鍵的政策因素:想要充分享受國家、地方及購置稅補貼的車型,需要滿足整車和電池在國內生產的條件。
有了這個限制,除了具有豪華屬性的特斯拉,目標群體本來對價格敏感度就不高之外,其餘絕大多數外國車企,都很難投放出具有價格競爭力的新能源車型。
最近兩年,隨著合資品牌和寧德時代這樣的中國電池廠商深入合作,搭載國產電池的合資新能源車型逐漸增多,而且2019年6月份,工信部還正式廢止了對於松下、三星SDI和LG化學等外資電池廠商的補貼限制,合資品牌新能源車在補貼方面的劣勢,基本就不復存在了。
當然,長期來看,整體新能源車型補貼的滑坡,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而除了數量之外,合資品牌在國內的新能源車型,競爭力也確實比不上快速發展多年的自主品牌。
產品力對比,自主新能源優勢一目瞭然
評價一款燃油車,我們會綜合它的設計、做工、性能、配置等多方面考慮,但是對於新能源車、尤其是純電動車,有一個層面,就占據了非常大的比重。它,就是續航。
上表列舉了自主、合資品牌及部分進口外國品牌的純電動車型,兩個陣營的續航和售價,能夠看出非常明顯的差別。
自主品牌中,除了歐拉R1這樣的微型車之外,緊湊級以上的電動車型,NEDC續航里程都達到了400公里以上,且絕大多數車型的高配版,續航都突破了500公里、甚至600公里,而它們補貼後的售價,普遍都處於20萬元以內。
反觀合資品牌,雷諾 e諾這樣的微型車只有271公里的續航還情有可原,但售價在14.77-16.88萬的大眾高爾夫電動版,續航只有270公里;
被視為日產Leaf國內版的軒逸·純電,補貼後16萬元左右的價格,續航里程也只有338公里;
和榮威Ei5同平台的別克微藍,2019款也只有301公里續航的能力,到了2020款更新,才增加了401公里版本;
奧迪Q2L e-tron剛剛上市時,和燃油版幾乎相同的價格吸引了不少注意,但隨後發現它的續航只有265公里,這時再看它23萬元左右的價格,突然就覺得沒那麼香了。
即便是售價高達60萬元以上的賓士EQC和奧迪e-tron,續航里程才總算達到了400公里以上。而自主品牌中的高端車型,例如廣汽LX,NEDC續航已經503公里起步,長續航版本已經達到了650公里。而它的售價,只有EQC/e-tron的一半。
在合資品牌中,只有北京現代等極少數品牌,推出了續航里程與自主新能源車相當的車型。例如現代菲斯塔純電動,售價17.38-19.88萬,續航里程達到了490公里;昂希諾純電動,續航里程達到500公里。
價格比自主車型貴一些,尚且情有可原,畢竟品牌溢價更高,但價格更高的同時,續航表現卻落後自主品牌一個時代,也難怪大多數消費者選擇自主品牌了。
動力電池,中國企業逆襲歐美
如果說燃油車最關鍵的部件是發動機,那麼新能源車中,最關鍵的技術和部件,就是動力電池了。而中國的電池企業,無論技術還是規模,都處於世界第一梯隊。
以2018年的數據為例,全球Top 10動力電池出貨量企業中,中國企業占據6席,其餘包括LG、三星SDI兩家韓國企業,以及松下和AESC兩家日本企業。歐美地區沒有一家上榜。
單論汽車動力電池的話,日本與韓國是我們最大的競爭對手,但是以豐田、本田為代表的日系品牌,發力點主要集中在HEV混動和氫燃料車上,純電動車份額比較大的,只有日產一家。
至於韓國車企,近幾年在國內的份額不斷下滑,雖然在PHEV和BEV車型中也有自己獨到的競爭力,但無奈整體勢頭不濟,短期內也很難威脅到自主品牌。
如今歐美車企也開始注重PHEV混動、電動車的發展,但它們所採用的電池,也基本都是向中日韓廠商采購。從長遠來看,誰掌握了動力電池的技術和份額,誰就能夠保持更強的競爭力。
新能源時代,自主品牌可以高枕無憂了嗎?
綜合以上分析,相信小夥伴們能夠理解,為什麼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車領域能夠領先合資品牌了。不過,這並不代表我們在新能源時代,能夠真的高枕無憂。
今年特斯拉開始交付的國產Model 3,近兩個月勢頭非常猛,3月份單月銷量已經破萬,遠超自主品牌的純電動車型。有了特斯拉的存在,我們想在30萬元以上高端新能源市場實現突破,就面臨著一個非常大的對手。
而現代菲斯塔、昂希諾純電車型,也以不到20萬元的價格帶來了500公里左右的續航能力,表明合資品牌「追趕」自主品牌,或許也不像我們想像中那麼困難。
總之,保持信心很重要,但盲目自信要不得。未來新能源市場的競爭,相信會比之前更加精彩。
— END —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Ⅳ 合資全面發力 2020年這些合資純電動新車要來了
過去幾年中,合資車企不斷地試水國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其中投放的不少合資純電動產品因為續航過低而慘遭市場淘汰。不過,從去年開始,我們就看到了很多長續航合資品牌純電動車的相繼上市。而進入2020年,合資品牌將繼續集中發力純電動車市場,下面就來看看今年有哪些合資純電動新車會出現呢?
動力系統方面,上汽大眾ID.基於大眾最新的MEB平台(模塊化電驅動平台)打造而來,新車有望在前、後軸搭載兩台電機,最大功率為225kW,綜合最大續航里程為500km,並提供四驅系統。
●總結
隨著新能源市場整體份額的增大,主流的合資車企已經做好全面進入中國純電動車市場的准備。就在今年,南北大眾、南北豐田等合資車企都將帶來它們最新的純電動產品。如果您想在今年買到一輛合資品牌且續航不差的純電動車,不妨多留意一下以上匯總的5款新車。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Ⅵ 純電動汽車為什麼不能普及
首先,純電動汽車是節能環保的汽車,是汽車未來發展的方向,但是純電動汽車價格比較昂貴,成本太高,再加上技術還沒有得到人們理想的水平,所以很難普及。
其次,再者國家在發展新能源汽車上還缺少政策,缺乏高度一致性。
最後,電動汽車的困難是目前蓄電池單位重量儲存的能量太少,還因電動車的電池較貴,又沒形成經濟規模,故購買價格較貴,至於使用成本,有些試用結果比汽車貴,有些結果僅為汽車的1/3,這主要取決於電池的壽命及當地的油、電價格。現階段電池的容量還達不到需要,續航能力還達不到全天候的應用。
Ⅶ 2019年了,為什麼合資純電車的續航還這么短
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也有一段時間了,相信細心的消費者對於自主品牌或是國內造車新勢力跟自主品牌車型的對比當中都會發現一件有趣的事,那就是自主品牌或是國內造車新勢力的車型除了入門級車款以外,續航里程基本都在450Km以上,反觀合資品牌,它們的續航里程反而是在這個標准之下。這是為啥?難道說合資品牌不行了?當然不是這樣,這篇文就來簡單分析一下合資品牌的「致命傷」。
雖然現在的自主品牌跟合資品牌的差距在逐漸減少,但是當續航里程已經被洗腦成為純電動車型的唯一標準的時候,這對整車的品質以及其他方面要求有更高的合資品牌來說無疑是「致命傷」。如果都兼顧到了,那麼價格肯定也是提高,這樣一來消費者又不願意買單了。
就拿傳統燃油車來說,試問一下有人在買燃油車的時候會有人去著重關注它的續航里程嗎?我想是沒有的,消費者對於燃油車關注的點應該是在百公里的油耗,而不是續航里程,這是為啥?因為它加油方便唄,基本上在正常的市區裡面5公里范圍內必定有一個加油站,而在高速路方面正常情況下100公里的里程基本上都有一個服務區。
Ⅷ 價格相同時買國產電動汽車還是合資純電汽車
隨著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迅猛發展,不少合資品牌車型也開始進入新能源汽車市場。那麼,價格相同的時候,如何在合資品牌和自主品牌中做選擇呢?
綜上所述,如果說你對於品牌不是特別執著,並且想買一台家用純電動汽車,那麼自主品牌純電動汽車已經可以完全滿足你的需求了。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Ⅸ 為什麼電動車都是國產品牌熱鬧,合資品牌都沒什麼動作
中國電動汽車市場自主品牌比合資品牌更活躍。因為外資品牌的電動車品牌和種類並不少,比如豐田Prius,雪佛蘭沃藍達,雪佛蘭Bolt EV,Tesla,日產Leaf,福特Fusion Energi,福特C-max Energi,寶馬i3,菲亞特500e,大眾e-golf,奧迪A3 e-Tron,寶馬X540e等等,基本上每個車企都已經推出了自己的電動汽車,只是在國內銷售的少而已。
很多車型可能我們很少聽說,也很少看到,所以覺得合資品牌沒什麼電動車。當然了,如果跟國內各家自主品牌廠商比的話,確實也不算多。畢竟工信部每發布一批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都有幾百個車型,合計起來得大幾千個車型了。
但就目前電動車市場來說,整個全球市場都是比較活躍的。大家可以看一組數據:

結語:雷軍曾說過的一句話:只要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目前電動汽車行業就是一個很大的風口,每一次產業的革新和轉型都能成就一批英雄,關鍵是看誰把握得好,誰的基礎扎實牢靠。2018、19年合資品牌將大規模入侵,中國電動汽車市場將經歷更慘烈的血雨腥風。作為電動汽車高壓安全倡導者,希望大家在大步子往前跨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別扯著蛋。
安全,永遠是排在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