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進軍電動汽車
Ⅰ 馬雲無線充電的純電動SUV續航500公是真的嗎
在今年的上海車展之前,上汽榮威推出了一台非常高大上的概念車「光之翼」,也就是榮威Vision-E概念車。這是一台純電動的SUV車型,外形非常有想像力,內部的科技含量也是非常的高。產品的綜合實力非常強大。和榮威RX5一樣,這台車也是阿里巴巴集團與上汽合作的產物。
馬雲會像淘寶改變生活方式、支付寶改變銀行一樣,又一次在汽車界掀起一場狂風,不過,我等最關心的還是價格。
Ⅱ 三強聯手的智己汽車 前途一片光明嗎
智己汽車是由上汽集團、浦東新區和阿里巴巴集團三方聯合打造,項目初投規模達到百億元級別。三強聯手就一定是三倍的強嗎?
何小鵬在朋友圈發言稱:「主導權之爭所帶來的體系、文化、路線、執行差異完全無法避免。那些廣泛、深度且互補的戰略合作,只是戰術價值,戰略反而是損失。」
話里確實帶著那麼點酸味兒,因為阿里也是小鵬汽車的投資方。此次直接與上汽合作電動車項目,何小鵬心裡自然也會有些觸動。
對此招銀國際研究部白毅陽表示,車企和互聯網公司合作,核心訴求是完全不同的。互聯網公司更看重的是生態打造及背後的數據,而車企更需要的品牌打造及利潤。從這個意義上,雙方在盈虧平衡時間點上就有天然的不一致。這一次智己通過基金的模式去做,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雙方在這個問題上的分歧。
智己汽車籌備超過兩年
「智己汽車」,該項目名稱取自《周易》,意為「以智慧周全萬物」。「智己汽車」寓意締造人車共生的智慧出行新時代。
智己汽車項目將落戶浦東新區張江智能園區。據介紹,在上汽集團內部的組織架構中,智己汽車將完全脫離以往國有車企固有運作模式,項目將成立獨立公司及品牌。新成立的商業實體則將與上汽乘用車、上汽大眾、上汽通用等公司形成並列關系。
智己汽車方面透露,去年5月,上汽集團從上汽大眾、上汽通用、上汽乘用車及零部件、三電部門等下屬公司及機構中調集人員,成立專職內部核心項目組。截至今年3月6日在上汽集團內部正式得到公布,該項目的籌備周期已超過兩年。
上汽高層透露稱,明年4月智己汽車將攜三款產品同時亮相上海國際車展,還將公布首款車型的購買方式,並接受限量預訂。
另外,智己汽車將於2021年1月13日上海首發兩款全新車型。同時,該公司與寧德時代共同研發的「摻硅補鋰電芯」電池技術有望搭載在兩款全新車型上。
新技術通過電芯材料配方的優化、專利成組技術隔熱阻燃及全鑄鋁電池包殼體封裝技術,結合BMS端雲協同管理,保證電池安全。同時,可實現約1000公里的續航和20萬公里零衰減及240瓦時/千克的能量密度。不過由於成本原因,1000公里的續航產品將在未來5年內,陸續推向市場。
上汽方面援引官方預測數據稱,中國電動汽車市場佔比到2027-2028年前後將達到20%。
智己汽車是上汽集團瞄準未來市場長期規劃的項目,並不是「一時興起」。
智己汽車非上汽與阿里首次合作
2016年,上汽與阿里聯手推出斑馬智行,首發搭載於「互聯網汽車」榮威RX5。產品上市當天,馬雲親自與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一起為新產品站台。
榮威RX5成為中國市場第一部互聯網車型。
雙方合作之初,上汽、阿里分別持股45%。這一股權結構本是為平衡雙方利益,卻給日後發展埋下隱患。
雙方在後期因為是否開放斑馬智行系統產生了分歧。
上汽希望車聯網成為自己的產品差異化優勢,自然不願意開放系統,如果所有車企都有了這套系統,榮威RX5的產品力將會受到影響。
而斑馬底層系統是AliOS,阿里為了研發這套系統投了很多錢,需要有更多客戶攤薄成本。
因此兩大股東利益形成了沖突,問題一直無法解決,時間一長使阿里方面的合作積極性嚴重受損。
汽車行業觀察員張志良表示,這個矛盾導致了斑馬智行在後期失去了發展的動力,雙方不再同心協力而是各自盤算自身的利益走向,這導致斑馬系統的更新迭代遲緩,慢慢讓出了領先的地位。
後期阿里乾脆把AliOS從斑馬系統中剝離出來,分別與東風標致、一汽集團進行合作。
至此斑馬系統徹底失去了在行業內的獨占優勢。榮威RX5的銷量也開始下滑。
2017年榮威RX5全年銷量234418輛。2018年總銷量220061輛;2019年1-12月榮威RX5銷量為119457輛,同比下降45.72%。
白毅陽表示,做軟體開發和汽車開發有很大的不同,上一次在斑馬上的合作更偏向軟體開發,而且更像是打造了一個智能座艙產品及解決方案。這一次選擇合作打造一個品牌,從終端需求出發去打造一個品牌,而不單單是一個軟體產品。這其實也是智己能否成功最需要關注的點,做好終端差異化定位,STP是重中之重,然後從目標客戶群出發去做產品研產銷及後市場生態。
高端電動車市場競爭殘酷
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近年來逐漸顯露出高端化與新能源電氣化的發展趨勢。
在豪華車市場中,自今年4月以來,中國豪華車銷量持續較大幅度增長。11月,豪華車銷量達30.1萬輛,同比增長31.8%。
今年1-11月新能源汽車累計零售銷量為90.3萬輛,同比增長2.7%,其中11月更是大幅猛漲122.6%。
所以各大車企為了佔領這部分市場紛紛在旗下發布高端電氣化品牌。今年7月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在武漢發布嵐圖汽車品牌戰略,首款概念車?VOYAHi-Land?全球首發。
11月14日,長安汽車表示,正與華為、寧德時代聯合打造一個全新的高端智能汽車品牌,產品即將量產,並計劃在未來5年推出105款車型。
11月20日,2020(第十八屆)廣州國際汽車展覽會拉開帷幕。在廣汽集團新聞發布會上,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宣布「廣汽埃安」品牌將獨立運營,全面打造高端科技品牌。
12月10日,有消息稱,長城汽車計劃成立全新智能電動汽車獨立品牌,內部代號為「SL」項目。該品牌主打高端新能源汽車市場,定價或高於現有車型。
此外,網路被曝或將與威馬聯手造車;在汽車領域多番投資布局的小米也被曝出造車傳聞。
以這一兩年汽車市場趨於飽和的車市來估算,全國年銷總量大約在2100萬輛左右,而在2100萬輛中,只有106萬輛屬於新能源汽車。當然新能源的數字會隨著時間推移而不斷擴大,但畢竟是一個競爭十分殘酷的戰場。
一位行業內人士表示:汽車市場轉型時期,大車企轉型需要試錯,無論是R還是智己,目的都是這個,誰跑出來了誰就贏了,整個集團就可以朝著這個方向前進。如果舊的不肯放手,還想抓住新的,要整體實現轉型,不僅速度慢,而且一旦方向錯了,要付出的成本就太大了。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Ⅲ 小牛電動車和馬雲有什麼關系
小牛車老闆與馬雲都是靠互聯網起家的。
Ⅳ 身家一夜暴漲200億,互聯網造車的狂歡,馬雲和雷軍賺翻了
42歲何小鵬,第二次創業三年就敲鍾了。
「前路依舊,更新起點。」8月27日晚,小鵬汽車正式登陸紐交所。股票代碼為公司簡稱「XPEV」,發行價為15美元/ADS。
本次IPO募集總額約為15億美元,超出招股書預計的最高值12.71億美元。超過上月理想汽車IPO時的11億美元,以及蔚來汽車的10億美元,遠超特斯拉當年的2.26億美元。
發行價對應的市值為108.2億美元,超過了理想汽車的97.24億美元,和蔚來汽車的64億美元,遠超特斯拉當年的17億美元。就發行規模及融資後市值而言,小鵬汽車IPO是全球最大的純電動汽車公司IPO。
截止8月26日美股收盤,理想汽車股價漲28.25%,報收23.38美元/股,市值達197億美元。蔚來汽車股價上漲14.57%,報收20.44美元/股,市值達到242.10億美元。兩家公司股價和市值均創上市以來新高。
但面對4千億美金市值的特斯拉,蔚來、小鵬、理想們,仍有無數場硬仗要打。
幾天前,經緯中國創始管理合夥人張穎在微信上評論寫道:「最終電動車將顛覆燃油車,成為下一個萬億級別的藍海市場。中國造車新勢力,將亮瞎那些不相信的人的眼睛。」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Ⅳ 合資純電動車扎堆上市,新勢力造車還有春天嗎
特斯拉又火了。
作為一家正經八里的汽車製造商,特斯拉最近在財經、科技甚至娛樂八卦版塊出現的頻率,可比在汽車媒體號上來的多。
先是疫情當前被輿論「逼捐」,隨後特斯拉宣布將捐助500萬元人民幣專項資金協助應對本次疫情。
而另一方面,比亞迪、北汽新能源、幾何組成的中國本土車企仍然是不容忽視的存在。2019年,比亞迪新能源全年銷售量為21.9萬輛,北汽新能源去年全銷售為15萬輛。雖說他們的主銷產品和很多造車新勢力相比,在產品定位以及售價區間上並不重合,但是今年他們也將發力中高端市場。
就像比亞迪推出將於今年推出的比亞迪漢EV,除了擁有類似於超跑的外觀設計之外,它還將成為首款搭載比亞迪」超級磷酸鐵鋰」電池的車型,著實可以期待一下。
終於寫到了結尾,麻辣車事不得不再感嘆一聲:2020年真難。不過再難還是要活下去。畢竟,留給造車新勢力的時間不多了。
圖片來源:官方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Ⅵ 馬雲要造電動汽車了誰了解詳情
在國內風起雲涌的萬物互聯的浪潮中,阿里巴巴顯然是一個不能忽略的大玩家。
2014年7月,阿里巴巴正式牽手上汽集團,宣布將在「互聯網汽車」和相關應用服務領域開展戰略合作,共同打造面向未來的「互聯網汽車」及其生態圈。
2015年3月,阿里巴巴與上汽集團宣布共同出資10億元設立互聯網汽車基金並組建合資公司,專注於互聯網汽車、車聯網等領域的技術研發,整合包括第三方在內的資源搭建行業通用的技術平台和服務標准,並為「上汽版」互聯網汽車提供技術支持。
2015年4月,阿里巴巴整合旗下汽車O2O服務相關業務,成立阿里汽車事業部,原聚劃算總經理、曾任天貓汽車總經理的王立成出任負責人。
2015年底,阿里巴巴互聯網汽車部總監侯劍在一次公開演講中首次闡述了YunOS在汽車領域所做的事情:YunOS集成了語音服務,並與國內外的語音服務商做了項目對接,實現了導航控制、行車記錄、接打電話及拍照聊天和微信等服務。根據車載需求的適配,YunOS還定製了車載電話、本地服務,定製了阿里巴巴旗下的高德、天天動聽等軟體,以實現兼容和穩定。
汽車智能化時代到來?
毫無疑問,對於這個小標題,答案是肯定的。
根據著名的管理咨詢機構埃森哲的報告顯示,到2025年,基於互聯網創新的汽車後市場的規模將從目前的5000億元增長至2.4萬億元,而目前尚未啟動的數字化衍生服務市場規模則有望達到2.7萬億元。
盡管網路、騰訊、樂視、華為等科技公司紛紛與汽車廠商聯手切入車聯網和智能汽車,但像阿里巴巴涉入如此之深的並不多見——YunOS布局在汽車本身的智能化,電商業務則承接具體的銷售,即便此次的合作可能只是一個起步。
當互聯網「激進」的力量動搖了既有的格局(正如其此前對於零售和金融所做的那樣),當傳統汽車製造商選擇「放低」身段,或許二者之間從博弈到跌跌撞撞的合作正在開啟一個汽車智能化的未來。
到那時,正如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在當時與阿里巴巴達成合作時所言,汽車對於消費者來說,遠不止是出行的代步工具,而是一種移動生活方式。
Ⅶ 馬雲、馬化騰這次落後了「共享汽車」已經被人搶先了!
共享汽車想要「飛入尋常百姓家」,沒有共享單車那麼簡單!
東風來了!6月1日,交通運輸部發布《關於促進汽車租賃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鼓勵共享新能源汽車分時租賃模式。
一步用車的A輪投資方多氟多集團是一步用車知豆電動車的最大三電(電池、電機、電控)供應商。一步用車的發展,需要大量流動資金,多氟多的注資能促進一步用車的快速擴張。
共享汽車的市場機會
「互聯網創業孵化平台」天搜堂哥認為,在當下的中國汽車市場,車位緊缺,養車成本高,大量「有照無車」的用戶無車可開,在公交的便利性和私家車的舒適性之間,缺少兼顧兩者的產品。而這,就是共享汽車的絕大商機!
Ⅷ 馬雲、馬化騰入股,恆大汽車融資40億!
拒絕PPT造車,恆大汽車融資40億港元
造車最重要的是什麼?人才?技術?是錢。沒錯,有錢真的是可以為所欲為的,繼一口氣發布了6款車型,在各大媒體頻道,電視黃金時段大播廣告的恆大汽車,似乎沒有在錢方面擔心過。
從細節圖來看,中控屏下方的空調面板部分採用了一種觸控面板,結合起隱藏在空調出風口的氛圍燈設計,很好地提升了車廂內的科技感與豪華感。
經過多年的熱賣,伊蘭特回歸本名,不再以領動等名字存在,對消費者重新建立伊蘭特的產品形象有著幫助,新車基於現代汽車最新的iGMP平台打造,無論是外觀還是內飾質感較現款都有極大的提升,據悉新車將會在北京車展上進行亮相,希望實車能帶給我們更進一步的震撼。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Ⅸ 智己汽車背後 揭開阿里「造車」迷局
[汽車之家行業]?11月26日,上汽集團、浦東新區、阿里巴巴聯合推出「智己汽車」,落戶張江智能園區。第二天,張江集團發了一篇新聞稿,標題是《中國「特斯拉」來了》。
「特斯拉中國」只有一家,「中國特斯拉」不下兩位數。上汽、阿里第二次聯手,智己汽車再次向這個稱號發起「沖擊」。
然而,「強強聯合」背後,又有幾分隱憂。
■主導權之爭
智己甫一亮相,就遭到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暗諷」。11月28日,何小鵬在朋友圈發言稱:「主導權之爭所帶來的體系、文化、路線、執行差異完全無法避免。那些廣泛、深度且互補的戰略合作,只是戰術價值,戰略反而是損失。」
話里的關鍵詞是:主導權之爭。
『大眾vw.OS』
相關人士認為,一種可能,是阿里向後退了一步,未來操作系統由上汽主導,阿里主要負責雲端、定位、支付、安全等應用類業務,相當於SaaS供應商;另一種可能是阿里向前進了一步,通過與上汽等頭部車企深度綁定,承擔整車研發軟體部分。「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阿里在親自下場造車。」
無論哪種方案,都不是阿里做平台,車企做載體。智能汽車時代,「主導權之爭」是一個無法迴避的話題,但和5年前相比,互聯網巨頭也在調整自己的定位,這也是上汽、阿里再次聯手的基礎。
汽車行業分析師李建宇認為:「車聯網企業不只要關注自身業務怎麼做,更要考慮商業模式是什麼樣的。」商業模式要走通,和車企的關系要平衡好。
■結語
回看何小鵬對智己的質疑,其核心是在說「邊界」問題。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今年華為再三強調自己「不造車」,其實也是向車企明確自己的「邊界」,避免和車企搶奪利益。明確了邊界,合作才比較順暢。經歷過斑馬,阿里與上汽再次聯手,應該不會重蹈覆轍。(文/汽車之家蔣平平)
Ⅹ 阿里高調入場新能源,造車再添「新勢力」,阿里看好新能源的理由是什麼
我們看到,特斯拉市值水漲船高,難以置信地讓馬斯克榮登“全球首富”;
就可見其人其公司,對於產業發展的遠見卓識了。
而其實,我們的網路領袖人物,以及阿里的領袖人物,在這樣那樣的排行榜當中,也都屢屢榮登過各種各樣的“首富”位置——當然,這些排行榜大多僅僅只是對國內那些富豪作出的排行,在國際排行中,他們兩位可能還沒有過榮登榜首的經歷。
我們還要看到,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各國政府、熱心政客們一致推動了《巴黎氣候框架協議》的簽署,並都在各自政區內部,在努力落實這項協議的內容。所以讓電動汽車行業,也其實變成了一個受政府鼓勵、能得到政府補貼的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