騙補新能源汽車處理
⑴ 新能源車質量參差不齊,工信部:25家車企約談並處罰
繼9月8日財政部曝光了5家存在"騙補"的客車企業名單後,國家再次出手對新能源汽車領域不為人知的"貓膩"進行了曝光和處罰。
過去幾年來,新能源汽車屢屢發生安全事故,尤其是不斷曝出的起火事件,讓新能源汽車產品的安全性受到公眾質疑,而這背後的根本原因便是新能源汽車產品的安全可靠性不過關,甚至出現了市場上同一款新能源車型,出現三種不同動力電池供應商的問題,背後也凸顯了行業監管的必要性。
今年8月,工信部發布了《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管理規定》,刪除了申請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准入有關"設計開發能力"的要求,大幅降低了行業准入門檻;需要強調的是,放寬產品和行業准入並不意味著放鬆監管,只有在降低進入門檻的同時,加強對事中事後的監管,才能有效防止"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現象的發生。
在銷量不斷增加的背景下,新能源車企更應當注重車輛是否合規的問題,給予車主和潛在消費者最基本的安全保障。工信部也表示,將進一步加強對道路機動車輛產品的事中事後監管,這也是給汽車企業釋放出一個重要信號,只有產品合格、質量過硬,才能真正進入市場,否則就算進入行業也只能面臨被淘汰的命運。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⑵ 新能源汽車企業違法騙補怎麼投訴
可以向企業注冊所在地新能源汽車推廣牽頭部門投訴舉報。
《關於調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
二、落實推廣應用主體責任
(三)國家有關部門將加強推廣應用監督檢查。工業和信息化部牽頭建立國家新能源汽車監管平台,並通過該平台對新能源車輛(私人購買乘用車可視情況適當放寬)推廣應用等情況進行日常監管。此外,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有關部門建立新能源汽車推廣核查制度,定期不定期組織第三方機構或省級有關部門開展新能源汽車推廣信息核查、抽查。
三、建立懲罰機制
(一)對違規謀補和以虛報、冒領等手段騙補的企業,追回違反規定謀取、騙取的有關資金,沒收違法所得,並按《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等有關規定對相關企業和人員予以罰款等處罰,涉嫌犯罪的交由司法機關查處。同時,依情節嚴重程度,採取暫停或取消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取消補貼資金申請資格等處理處罰措施。對不配合推廣信息核查,以及相關部門核查抽查認定虛假銷售、產品配置和技術狀態與《公告》《目錄》不一致、上傳數據與實際不符、車輛獲得補貼後閑置等行為,將視情節嚴重程度,採取扣減補貼資金、取消補貼資金申請資格、暫停或取消車輛生產企業或產品《公告》等處罰措施。對在應用中存在安全隱患、發生安全事故的產品,視事故性質、嚴重程度等採取停止生產、責令立即改正、暫停補貼資金申請資格等處理處罰措施。
⑶ 面對補貼退坡,新能源汽車地補該怎麼辦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5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均超過30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22.9%和141.6%,和傳統燃油車銷量微增長形成鮮明對比,新能源汽車依舊保持了高增長態勢。可以確定的是,新能源汽車當下的大好形勢和國家政策的支持密不可分,特別是作為核心推動力之一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更是功不可沒。中央、地方兩級政府直接將「真金白銀」送到消費者手中,極大地拉動了新能源汽車需求,成為了銷量增長的強效助推劑。

⑷ 奇瑞新能源\"騙補\"風波的背後:是民眾對於新能源行業的擔憂
"騙補"風波,再一次找上奇瑞。
近日,有網友曝光了一則疑似奇瑞新能源汽車騙補的視頻:在視頻中,多輛奇瑞新能源汽車(推測為奇瑞eQ2)被磚頭抬起,前輪飛速空轉。對於這種常人無法理解的行為,部分網友質疑這是奇瑞在刷數據。
最後的結果就是導致補貼這么些年,行業的技術並沒有得到發展,消費者用上的,也都是粗製濫造的工業垃圾。
寫在最後:
從目前曝光的信息來看,奇瑞新能源汽車刷里程騙補貼的可能性的確不大,參考力帆陷入騙補後的慘狀,相信奇瑞新能源也懂得權衡利弊。目前可能性最大的,就是駕校在刷里程、時間,不過事件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奇瑞新能源官方還需要給大眾一個合理的解釋。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⑸ 工信部官員如何看新能源騙補
距離新能源騙補風波的爆發已經過去了近兩年,如今的新能源市場似乎已經回歸了平靜。在最近一次接受媒體采訪中,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書記、部長苗圩再次提及新能源騙補問題。
他表示:「在新能源汽車發展過程中,確實也出現了少量企業鑽政策的空子進行騙補,我們在去年已經對五家汽車製造企業進行了查處並處理。同時,我們已經修改完善了補貼政策規定。」
對於新能源市場目前整體的發展情況,苗圩表示:「騙補畢竟是少部分企業非法的行為,大部分企業還是好的。」
會上,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也表示:「騙補這個事過去了,政府部門加大監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這個事已經解決掉了。
正當新的補貼措施逐步推進,新能源市場逐漸走穩的時候,蟹島的一把大火又將新能源騙補問題「抬上了桌面」。
5月1日,北京朝陽區東葦路蟹島度假村停車場上目測有80輛左右的新能源電動大巴突然起火。由於這是自2009年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以來國內發生的最大規模的新能源火災事故,迅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官方表示火災發生前後,蟹島西側樁群沒有車輛充電行為,而後北京市公安局消防局也給出初步解釋稱堆積的楊柳絮快速燃燒波及停車場。
不過由於新能源汽車起火、自燃事件時有發生,輿論還是將其與騙補一事聯系起來,認為火災發生的根本原因在於企業為了拿到新能源補貼而忽視了電池質量,導致此次火災的發生。此事在輿論發酵後便沒了下文。
而新能源終端銷售市場似乎並沒有受到蟹島火災事件的影響。進入第三季度,隨著補貼退坡對新能源市場的影響減弱,新能源市場的產銷增速有所提升,有逐漸走出騙補陰影的勢頭。
最新的銷量數據顯示,2017年前9月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銷分別為42.4萬輛和39.8萬輛,同比增長分別為40.2%和37.7%。
「三季度,我國新能源汽車又恢復到正常發展的階段,1-9月份累計產銷量比去年同期都增長了30%以上,現在我們月產銷規模接近8萬輛,如果不出大的意外,我們估計今年到年底有可能還會比去年大概有30%左右的產銷量增長幅度。」苗圩表示。
兩年時間過去,新能源騙補已經成為一個歷史性詞彙了嗎?騙補在未來究竟是否會杜絕?
隨著四部委在新能源騙補問題上毫不姑息地「嚴打」以及後續補救措施的不斷推出,在苗圩看來,目前國內的新能源市場已經趨近理性。
「9月28日,我們剛剛公布了雙積分管理辦法,這就是支持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具體政策措施。下一步,我們還要密切關注這個產業的發展,採取各種有效措施,扶持這個產業發展。」苗圩表示。
⑹ 經銷商實名舉報眾泰汽車「新能源騙補」,對此你怎麼看
經銷商實名舉報眾泰汽車“新能源騙補”,我的看法是:
1.騙新能源補貼本來就是違法行為,這種行為就是要受到嚴懲;
2.騙新能源補貼這是浪費國家資源的表現;
3.騙新能源補貼對其他公司造成了傷害,傳遞了錯誤的價值觀。
造車已經成為了最近非常流行的事情,很多大企業都加入了造成的行列,這也讓整個汽車行業有了非常大的看頭,造車之所以能夠受到大家的關注,最重要的原因還是有國家政策的扶持和補貼,這對很多企業是非常好的事情,但個別企業的做法卻傷害了整個行業。經銷商實名舉報眾泰汽車“新能源騙補”,我認為這是非常好的事情,騙新能源補貼本來就是違法的事情,這是對國家資源的浪費,這也不是國家的初衷,這種行為對其他公司和行業造成了傷害,傳遞了錯誤的價值觀,這樣的企業必須嚴懲。
三、騙新能源汽車補貼對其他公司造成了傷害傳遞了錯誤的價值觀
騙新能源汽車補貼會讓很多消費者對這個行業產生誤解,對新能源汽車行業有錯誤的認識,同時也傷害了其他新能源汽車企業,這傳遞了錯誤的價值觀,誤導了消費者,這讓整個行業都受到質疑,這種騙新能源汽車補跌的公司應該受到嚴懲。
⑺ 新能源汽車騙補漏洞到底能不能堵住
今年1月1日起,新能源汽車補貼新政開始實施。新補貼政策的最大看點是, 「門檻」提高,普惠式補貼退場。同時,改進補貼資金撥付方式,嚴懲騙補。
說起新能源汽車騙補,還真是觸目驚心。去年9月,財政部檢查發現,一些企業違反相關法律法規,涉嫌騙取財政補貼。在曝光的汽車騙補五大典型案例中,五隻「碩鼠」涉及資金10億元。
上個月,工信部發布行政處罰決定書,對騙補情節最為嚴重的蘇州吉姆西給予「取消整車生產資質」的處罰。這是國家自實施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管理制度以來,第一家被取消生產資質的企業。據介紹,吉姆西公司虛假申報2015年銷售新能源汽車1131輛,涉及中央財政補助資金2.6億元。
工信部的處罰措施還包括,對涉及「有牌無車」的金龍聯合汽車工業(蘇州)有限公司等4家企業,給予「責令停止生產銷售問題車型,暫停新能源汽車推薦目錄申報資質,責令進行為期6個月整改」等處罰。
財政資金是納稅人的血汗錢,是不可觸碰的「高壓線」,決不允許通過欺騙手段獲取。這些舉措,彰顯了國家整頓新能源汽車領域騙補問題、規范行業發展的決心。詳情:http://nev.ofweek.com/2017-01/ART-71011-8440-30091638.html
⑻ 奇瑞新能源車墊磚頭原地空跑騙補官方否認,並表示這是無效數據
2009年,國家為了鼓勵新興產業發展和加強節能減排部署,從而出台了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政策,這也讓不少車企開啟了新能源汽車的進化之路。對於國家的補貼行為,這原本是一項有利於車企發展的利好舉措,但奈何近年來少部分企業投機取巧的行為讓廣大網友對於補貼一事產生了質疑,「騙補」也成為新能源汽車揮之不去的話題。
小結:新能源補貼政策的出台,極大激發了車企對研發的熱情並加大了投入,讓國內新能源市場得到了飛速地發展。但在補貼之路上,也有一部分企業耍小聰明騙取國家補助金,而隨著國家對補貼規則的細化和嚴打,不少靠「騙補『過日的車企被取締,這也是對那些有雄心、嚴格遵守法律法規的車企是一個極大的利好。
而在筆者看來,新能源是汽車產業未來發展的趨勢,國家通過補貼,是讓車企生產出更好的產品提供給消費者,並縮小與海外汽車巨頭的差距,一個只想著補貼的車企終究會被時代淘汰,所以,把心思放在造車上才是可持續發展的王道。最後,也希望奇瑞新能源能通過此事件,吸取足夠教訓,並生產出更加優秀的新能源汽車,給消費者帶來更好地駕駛體驗,引領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登上更高的台階。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⑼ 新能源行業再現大騙局 南京金龍被爆曾騙補6400萬元
自新能源汽車興起以來,新能源車企騙補的現象是數不勝數。
有編造虛假材料的,有上傳虛假機動車駕駛證的,甚至還有靠成立出行公司「左兜掏右兜進」的,騙補的手段可謂是花樣百出。
近日,有媒體報道,知情人士舉報南京金龍客車製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南京金龍」)在2016年向廣東中山小欖公共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山小欖」)交付的一批車輛中,涉嫌利用電池「套牌」、偽造整車公告並開票,騙取中央及地方新能源汽車補貼資金6400萬元。
其中,另外一個有趣的點是:2016年5月份,南京金龍正式更換LOGO,並被開沃汽車收購重組。而此時,正是財政部等相關部委聯合核准調查車企騙補期間。
寫在最後
雖說我國目前已經是全球新能源汽車第一大國,但不得不說,我們的汽車工業水平尚且落後,國家出台一系列利好政策,實質上是為推動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
但如今看來,這個好的初衷卻成為一些居心不良的車企謀利的籌碼,令人作嘔。
而從另一角度來說,這種惡劣的騙補行為,也同樣會給行業帶來較大的負面效應,打消那些真正想要造車企業的積極性。
由此看來,當下國家調整補貼政策,轉換補貼思路,提高技術准入的門檻,很有必要性。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