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大到處投資新能源汽車為什麼
Ⅰ 恆大許家印為什麼大力發展新能源車
提及恆大這家公司,或許網友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房地產」。但大家也都知道了,連馬雲都給我們說了,未來中國的房價很便宜,所以,恆大也不得不開始轉型。行業這么多,被許家印看上的,那就是新能源汽車。
再者,大家看看王健林的萬達,萬達這些年表明上是在賣賣賣,為此很多人都說萬達不行了。其實人家萬達目前正在從一個重資產的產業轉向輕資產,就連王健林自己都說,房地產是掙錢,但是這個名聲不太好,所以,對於許家印來說,為恆大布局高科技產業,那是勢在必行阿。但我覺得,許家印還要感謝一下賈躍亭,如果不是恆大和FF91鬧翻了,或許恆大還真拿不出這么大的決心來造車把。
Ⅱ 收購完國能卻為何另起爐灶恆大造車力推恆馳背後有隱情
不得不說,房地產企業的「江湖做派」讓習慣了工程師文化的汽車業從業人員頗為吃驚,而一位消息人士更是用「卸磨殺驢」這個詞來形容恆大對國能新能源員工的管理。
「恆大一接手國能,就讓每個員工梳理崗位流程,分享資源,不明白的甚至還讓員工飛到深圳總部去逐條講解,而且對人員進行分流,研發和部分采購有用的就留下,去年年底就簽署了合同,剩下的研發、質量、生產、市場等部門的員工就都安排到恆大寶」。
雖然有不少帖子已經被刪掉了,但在知乎、微博等社交平台上,筆者還是能夠看到很多類似說法的帖子。
寫在最後
在與多位消息人士溝通後,筆者對恆大造車的看法有點復雜,不可否認,無論是在產業鏈布局,還是大筆投入上,都能感受到恆大造車的「誠意」,雖然房地產與造車聯動的模式還有待驗證,但這也的確不失為一種創新模式,畢竟以恆大在房地產業的實力,如果玩得好也真的有可能玩出一條新的「造車之路」。
然而,恆大在天津工廠、員工調動、全員營銷等事情上的種種操作,讓筆者感覺「套路滿滿」,而這種「江湖做派」實在讓人喜歡不起來。有句話我們說了很多遍,但仍然需要不斷強調:任何不敬畏市場的造車者,最終也將被市場拋棄。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Ⅲ 恆大汽車引入260億投資,這有何特殊意義
恆大汽車引入260億投資,這說明他們對汽車行業的看好,同時引人戰略投資者能夠更好的整合資源,更加有利於恆大汽車的發展。
隨著國家不斷強調房子是用來住的而不是用來炒的,很多房地產企業開始轉型之路,恆大就加入了汽車行業,而且動靜還不小,恆大汽車引入260億投資,這讓很多人感覺非常驚訝,很多對於汽車產業投入巨大,這也說明他們看好未來汽車的發展前途,恆大引人260億投資,這裡面肯定有戰略投資者,戰略投資者可以給企業帶來更好的資源整合優勢,這也有利於恆大汽車的發展,這是非常好的事情。
三、你看好恆大汽車未來的發展嗎。
汽車行業是一個高風險行業,特別是恆大這種沒有汽車基礎的企業進行轉型,至少現在來看,恆大汽車還沒有吸引我的地方,恆大作為一家年輕的汽車公司要走的路還很長,對於恆大汽車未來我還是比較看好,畢竟投入這么多資金,肯定還是想在汽車行業有一番成就,他們這種雄心壯志我是非常看好,我相信恆大汽車未來肯定會更美好。
Ⅳ 恆大又在買,到底是想造新能源車,還是在"圈地"
恆大在近段時間可謂是動作頻頻,為了進入新能源車市場,恆大可謂是拿出了做房地產的底氣,沒有技術!買!沒有工廠?買!沒有品牌?買!對於恆大來說,似乎什麼都可以買的來,但是恆大的第一款新能源產品竟然是復甦薩博9-3
使用易車APP
隨時隨地了解汽車信息,這有點讓我們很摸不著頭腦,雖然薩博的口碑十分不錯,在國內也有不少薩博的車迷,但是將薩博改成電動就完全失去了本味,恆大難道就這點實力嗎?
對於恆大來說,任何問題似乎都並不能稱為問題,在近日恆大新能源旗下的俊江新能源科技(江蘇)有限公司和金浩生活服務(江蘇)有限公司拿下了兩塊住宅用地和一塊工業用地,兩家公司均為恆大國能新能源汽車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100%控股,1.38億買工業用地不難理解,但是7.04億買兩塊住宅用地是鬧哪樣?這其中又是否和房地產有什麼關系呢?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這兩塊住宅用地和恆大新能源的部署並無太大關系。
Ⅳ 許家印三百億砸新能源汽車,之前的恆大新能源汽車業務為什麼一直虧損
從目前的汽車行業來看,大多數主要還是以汽油車為主,汽車所需要耗的能量大多數還是消耗石油。再加上新能源產業是近些年新興崛起的產業,對這個領域熟知的人也很少,專業人士也不多。在這一種新興領域一般都是耗錢最多的地方,但是一旦有了成效出來最後一定會賺大錢的。
而恆大也同樣是如此,在2月份的大甩賣賣樓取得了成功之後。恆大也更專注於線上的銷售,雖然說新能源行業上虧空了許多。但是恆大也在和世界上許多的汽車品牌的供應商們達成了協議,這也讓人見識到了許家印的決心。未來只要有足夠的技術,還有金錢的支持,我相信這個新能源汽車產業一定會越來越好的。
Ⅵ 恆大讓出恆大汽車2.66%股份,恆大做出此舉為的是什麼
北京時間2021年的5月13日早上,中國恆大在香港交易所共發布了公告稱,他們將以每股40.92港元配售2.6億股,出售恆大汽車2.66%的股權,整個的配股金額約達到106億的港元。很多人就非常好奇,為什麼恆大要選擇這樣做?我認為主要的原因有如下幾點。
一、緩解債務問題市場價值超過了4000億港元的恆大汽車是恆大董事會主席許家印最為看重的一個上市平台,從2020年的8月份到現在,中國恆大已經通過恆大汽車進行了三次融資,募集資金超過了四百億港元
如今,恆大又選擇再次將恆大汽車的股份出售,這對於資金鏈比較緊張的很大而言是非常關鍵而又重要的資金來源。恆大作為一個非常有名的中國房地產商,而房地產商普遍表現出來的一個特徵就是杠桿率過高,而通過這一次出售股權的方式,很大程度上也緩解了他們債務上的壓力。
Ⅶ 科技巨頭爭先造車,恆大汽車憑什麼領跑
近些年,新能源汽車蓬勃發展,許多公司都看中的風向,各大汽車企業都紛紛投資新能源汽車行業,隨著低碳節約的理念的推廣,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也逐漸傾向於新能源領域,股票,基金等各大融資都非常青睞新能源汽車行業。
一個企業的成功離不開前瞻性,加上恆大汽車的各種黑科技 ,迅速成為行業領跑者 。如此,恆大汽車還建立了各種研究院 ,研究動力,全球電池,自動駕駛,智能網聯網 ,投入了大量資金 ,到時候了大量專業人才 ,科研團隊超過三千多人,國際頂尖專家二十多人 ,在低碳的時代背景下 ,那這新能源汽車產業投入了474億元。研發投入高達249億元 , 這是世界五百強企業的資金實力與科技追求。
這就是為什麼恆大汽車能夠成為行業領跑者。
Ⅷ 恆大新能源汽車公司被強制執行近億元,背後的原因有哪些
2021年10月,許家印發布恆大化解風險自助三大戰略決策,其中第三條是在10年內實現房地產產業向新能源汽車產業轉型。 這意味著恆大將形成以新能源汽車為主、房地產為輔的產業結構。 恆大集團將於2022年推出首款電動汽車,比原計劃晚一年。 天津恆大新能源汽車廠總員工超過1000人,力保恆馳從下線到量產。
2020年恆大推出恆馳6款車型,涵蓋a級至d級所有級別,涵蓋轎車、轎車、轎車、SUV、MPV、跨界車等全系列車型。 由於日本豐田汽車公司的零部件供應商受到網路攻擊,零部件供應系統癱瘓,豐田汽車將於3月1日停止日本所有工廠的運轉。 2天後能否恢復正常駕駛,目前還不能確定。
Ⅸ 恆大造車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據媒體報道和網民反饋,恆大造車真正目主要有以下幾個:
1、吸引資金,給自己的恆大地產填窟窿。
2、產業轉型,布局電動車市場,佔領新能源市場。
3、為拿補貼,做新能源電動車是有國家補貼的。
4、資本運作,提高恆大集團的收入,車企融資快,出概念收益快。
目前,恆大造車的之前撈的沸沸揚揚的,於2020年8月3日中午,汽車圈平地一聲驚雷,恆大汽車同時發布六款車型;恆大造車其實就是一場資本游戲,一個融資的渠道而已,根本不是真正造車。
總之,造車從來都不是件簡單的事,正如特斯拉當年也飽受質疑,最慘的時候差點破產,但特斯拉最終的價值還是被人所發現,最終股價屢創新高,站在汽車行業的最頂端;恆大汽車是不是中國的特斯拉?這個判斷為時尚早,但客觀地講,我們現在還不能說是,但也不能說不。
Ⅹ 恆大為什麼要選擇進入造車這個「燒錢」的行業
結合其之前恆大收購瑞典造車企業國能電動NEVS的消息來看,此款車很有可能就是NEVS9-3EV車型。據悉,該車基於薩博9-3打造,搭載一套純電動系統,續航里程達355km,最高時速可達140km/h。
雖說恆大豪爽,但這也同樣引來外界的質疑。畢竟,恆大從房地產轉型至汽車行業,跨界幅度有點大。並且,用錢是否能夠把車堆出來,也有待商榷。
不過,在車雲看來,雖然恆大所面對的壓力和挑戰都非常大,但也不是沒有機會,其原因主要在於兩點:
其一,恆大從開始布局新能源汽車行業,到現在傳出即將投入生產,僅一年時間,但在這一年時間內,恆大已經具備了世界頂級新能源汽車研發製造能力,包括瑞典NEVS、柯尼塞格整車研發和製造技術,日本先進的動力電池技術,以及荷蘭先進的輪轂電機技術等,這為恆大構建起強大的技術與產品優勢。
其二,在於恆大所處的外部環境。造車難,這是眾所周知的一件事。但恆大進軍造車行業,並沒有選擇傳統的造車行業,而是新能源陣營。
不可否認,新能源汽車將是汽車產業的未來產業,當前尚處於初級發展階段,基於此,該行業尚未形成最終定居,任何玩家在該行業當中皆有可能。恆大亦是如此。
恆大董事局主席許家印
許家印勢必要造車的背後
還沒造車,就已經花了400多億,許家印為何如此執著於造車?
在車雲看來,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其一,房地產,並不是一個企業發展的長久之計,因此,房地產企業勢必要進行轉型。
改革開放初期,巨大的市場化紅利推動了中國房地產行業的崛起,催生出了一批時代淘金者。但隨著紅利消失、市場需求遷移、政策管控和城市化進度見緩,房地產企業正面臨著產業的轉型。
房地產行業有兩大缺陷,其一為房地產是強周期性行業,行情參差不齊,在周期變化中會有很多企業死掉,大企業不可能完全擺脫周期魔咒。其二,則是房地產現金流不長遠。
房子不是快消品,更新速度很慢,一個國家城市化率達到70%左右,房地產市場就會萎縮,企業數量就會減少。而這也倒逼著企業紛紛探索轉型之路。
其二,跟著政策走。
不管是最初的房地產行業,亦或是現在的新能源汽車領域,政策利導,則成為其在國內高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據了解,2014年11月,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印發《新建純電動乘用車生產企業投資項目和生產准入管理的暫行規定(徵求意見稿)》(國辦發[2014]35號),這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及智能汽車發展的標志性文件,針對新能源汽車及智能汽車市場准入,做出了指引政策。
2017年12月2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門聯合發布了《關於免徵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的公告》(簡稱《公告》)對新能源汽車免徵購置稅的相關事項做出了說明。《公告》明確,自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對購置的新能源汽車免徵車輛購置稅。
2018年4月12日,相關部門又發布了《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管理規范(試行)》。智能汽車產業發展前景巨大,能夠使我國現有汽車產業規模再擴大1萬億元,同時能夠拉動5G、車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新能源汽車等多個領域實現快速發展。
隨著政策的逐步傾斜,新能源汽車和智能汽車產業受到資本追捧,眾多互聯網行業巨頭紛紛跨界,甚至格力董小姐也要跨界造車,這也給了許家印強大的信心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