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建設新能源汽車部件項目
Ⅰ 常州好的起步項目做什麼好
從突破到深化、從推進到提升、從增效到攻堅,7年狠抓重大項目不動搖。全江蘇省今年240個重大項目中,常州佔了28個,其中產業類22個,位列江蘇省第二。
3月10日,常州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重大項目強化攻堅年」動員大會,常州市委書記齊家濱說,把疫情控住、把經濟穩住僅是「雙勝利」的及格線,用實干回答省委省政府賦予常州「三個走在前列、一個積極探索」的重大命題,勇爭一流走在前列,才是應有擔當。
從明星企業看明星城市「成色」
工業強基工程項目數居全國地級市第一,國家製造業單項冠軍數量居全省第一。歷數常州版圖上的明星企業,堅守實業、對標一流是它們共同的基因。上上電纜50餘載專注一件事,把產品做精、做專、做到極致,躋身「中國第一、世界第七」。恆立液壓始終堅守主業不動搖、轉型不轉行,成為國內液壓行業標桿。「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定力,「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讓「常州製造」成為高質量、高品質的代名詞。
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常州華利達集團響應號召臨時轉產防疫物資,江蘇環亞火線馳援武漢雷神山醫院建設,「基建狂魔」背後的常州力量,彰顯常州企業「兼濟天下」的擔當。
大會的表彰名單,足以顯示常州工業明星城市的「成色」。113個中國馳名商標,列全省第二。中天鋼鐵、百興集團、金升控股等8家企業入圍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車戚研所、天合光能、上上電纜獲評中國工業大獎,築起工業智造明星城現代產業體系的「四梁八柱」。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瑞聲科技從南京大學物理所一個產學研成果起步,成長為世界最大的聲學元件製造商。
以瑞聲科技控股有限公司為龍頭,武進區正在構建「研、創、用、展、游」五位一體的「智慧感知+」產業鏈,打造具備全球頂尖技術創新能力的產業發展集聚區。預計到2025年,科技小鎮產業規模將達1000億元。
從發展攻堅點看城市著力點
項目是經濟發展主抓手,是轉型跨越的硬支撐。集中開工的項目,不僅要保持投資力度,更要展現常州速度。在常州高新區,合全新葯、啟賦安泰(科泰思)等4個2020年省重大項目已全部開復工。
聚焦產業鏈攻堅、全產業攻堅、新經濟攻堅。常州市發改委主任湯如軍說,不僅要推動更多「從0到1」的創新,更要將產業鏈建設加快升級成產業生態圈建設,構建互相匹配切合的企業群、形成良性互動的產業生態圈,從而使生態鏈、產業鏈上的物理集聚迸發出化學反應。
化危為機,追加投資26億元,坤泰車輛系統(常州)有限公司董事長戎蓓介紹說,「企業產品實現了從關鍵零部件到系統總成質的飛躍,首款主打產品七速濕式雙離合自動變速箱DCT280已量產下線。作為龍頭企業,牽頭成立了江蘇省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動力總成產業創新聯盟,與省內外48家動力總成重點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創新齊步走。」
常州更加註重用「互聯網思維」去思考問題、組織要素、集聚資源。在此次新設的表彰類別「三新經濟示範單位」中,常州天正工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江蘇萬邦德和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利用互聯網平台實現數據智造的企業嶄露頭角。
天正股份搭建「工業大數據金融服務平台」,連通全國3.4萬台設備、2.2萬家企業,為1200多家小微企業解決融資難題;星星充電已成為位居全國前列的充電樁運營商;航天雲網成為輻射長三角的區域性工業互聯網平台,已集聚40家星級上雲企業、50家生態鏈企業。
以往創新型經濟並不佔優勢的天寧區,靠著互聯網思維的超前謀劃,「三新」經濟漸成氣候。天寧區委書記宋建偉表示,天寧區將抓牢重大項目這一龍頭,抓牢「三新」經濟這一核心,抓牢科技創新這一關鍵,抓牢營商環境這一重點,為「沖刺全國綜合實力五十強」積蓄動能。
從城市精氣神看發展新面貌
主動跳出「舒適區」,努力尋找「新大陸」。常州人身上的精氣神變了——少了隨遇而安的「平常心」,多了你追我趕、有旗必奪的「拚命三郎」精神。常州市委副書記、代市長陳金虎說,全力以赴大抓項目、抓大項目,在項目建設賽場上比拼速度、比拼韌勁、比拼成效, 牢固樹立「項目建設共同體」意識,上下一心、政企同心,努力實現項目建設和經濟發展「全年紅」。
平時在常州上班,周末回到上海、蘇州生活,一批「通勤族」的軌跡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關注。加快高鐵新城建設,市委市政府果斷決策。指揮部迅速掛牌,打造城市新中心、中軸新樞紐、產業新高地、智慧生態城。
常州市委常委、高新區黨工委書記周斌介紹說,常州高新區圍繞重大項目攻堅、營商環境優化、高鐵新城建設、長江大保護等重點工作成立了30餘個工作專班,共推進重點實施項目190個,總投資1382億元。長三角地區城市都把高鐵新城作為「兵家必爭之地」,就是要讓更多的企業家和精英人才不僅來創業,更要來安家。
一場場擂台賽,吹響爭先進位的號角;一面面小紅旗,激活創新求變的智慧。武進區委書記李林表示,全力搶抓疫情過後需求反彈的回補機遇、市場調整的拓展機遇、國家加大支持的政策機遇、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機遇,變壓力為動力,在園區建設、人才集聚、科創突破等領域全面打響武進金字招牌。
據悉,2020年常州將安排10億元支持重大項目建設,對智能製造裝備、新能源汽車及汽車核心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產業項目,最高按設備投入的12%予以獎勵,獎勵比例全省最高。
Ⅱ 國家發改委發文調查新能源汽車項目,恆大、寶能被點名
總結
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是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綠色發展的戰略舉措。因此,遏制盲目上馬新能源汽車整車製造項目等亂象,並推動完善道路機動車輛生產管理相關法規,建立健全僵屍企業退出機制,加強企業准入條件保持情況監督檢查,促進優勝劣汰就成為了當務之急。
風風雨雨,唯車相伴
關注車夥伴
更多的新車資訊和好玩的故事與你分享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Ⅲ 北汽新能源汽車常州有限公司怎麼樣
北汽新能源汽車常州有限公司是家不錯的企業,北汽集團力爭把常州打造成第二個北汽集團的司令部。北京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世界500強企業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發起並控股,聯合北京工業發展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國有資本經營管理中心、北京電子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共同設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平台,是目前國內純電動汽車市場佔有率最大、產業規模最大、產業鏈最完整、產品線最豐富、運營規模最大、品牌知名度最高的新能源汽車企業。
北汽新能源汽車常州有限公司在人才培養方面擁有完善的職業發展「雙」通道,員工可以通過專業技術路線、業務及管理路線雙向成長,同時公司擁有市場化的、全方位的薪酬福利體系,工作午餐、交通補貼、通訊補貼、過節費、健康體檢、勞保津貼、防暑降溫津貼、獨生子女費、通勤班車,為員工打造具有競爭力的薪酬體系,不斷提升員工幸福感的職場活動。
Ⅳ 常州比亞迪工廠什麼時候投產
常州比亞迪廠於2019年5月28日投產,本次集中開工的21個重點項目,總投資約180億元,當年計劃投資28.5億元。
21個重點項目中涵蓋了光伏能源、碳纖維復合材料兩大特色產業和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新醫葯等新興產業,以及高端服務業、民生保障等多個產業。
9個新增入庫市重點項目:比亞迪華東(常州)產業基地、大茂車燈智能工廠、迪耐斯排氣系統、青海高端量具、國電汽輪機通流改造、科泰思碳纖維復合材料、容大減震器、住友電工新能源汽車馬達機電線、澳海車用電子。
常州比亞迪汽車有限公司於2019年05月28日成立。法定代表人何志奇。
公司經營范圍包括:
汽車零部件及配件製造,新能源汽車零配件製造,汽車批發,汽車零配件批發,新能源汽車零配件研發,新能源汽車充電樁運營及技術服務,貨物或技術進出口(國家禁止或涉及行政審批的貨物和技術進出口除外)。
另外還包括:汽車租賃,九座以下小轎車、各種商務汽車、新能源汽車的銷售,住宿,物業管理,境內旅遊業務(憑許可證經營),汽車修理與維護,汽車相關技術咨詢服務等。
Ⅳ 新車企如何獲得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
第一支傳統動力的汽車生產背景的車企所成立的子公司,第二支隊伍則是瞅准新能源汽車機遇的新造車企業。
不過,新能源汽車固然是大勢,想要進入這個競爭隊伍卻也不是簡單的事情。今年8月12日,國家工信部於公布了《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管理規定(修訂徵求意見稿)》,大幅提高了新能源汽車的准入門檻,共包含17項准入條件,從技術、資金到研發等多方面進行了嚴格限制。其中有8項「否決條件」,申請的企業只要超過兩項的「否決條款」未達標,就會被認定為不符合「准入條件」。而這8項「否決條款」主要關注新能源汽車的開發和製造技術,這些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更需要多年的技術積累,這些嚴格的規定無形中就讓那些沒有集團背景的中小型企業和新成立的新造車公司處於劣勢。
目前,獲得正式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的企業有北汽新能源、五龍長江EV、長城華冠前途汽車,現在奇瑞新能源的生產項目已獲發改委通過,相信在不久之後發改委也會發布相關公告。
這四家企業中,北汽新能源、奇瑞新能源分別是北汽集團和奇瑞汽車旗下子公司,也就是第一支隊伍——有傳統動力汽車生產北京的車企的子公司,長江EV其實也是屬於第一支隊伍,只不過其母公司五龍電動車集團是以生產新能源商用車為主,而非乘用車。只有長城華冠前途汽車,是一家此前沒有任何整車生產背景的新造車企業,這也正是為何前途汽車獲得「准生證」引發業界強烈關注的原因。
業界曾盛傳發改委只發放10個准入名額,不過這一說法後來也遭到發改委工作人員的辟謠。盡管如此,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新能源汽車生產門檻會越來越高,國家會合理控制進入門檻生產的企業數量。
因此,還有哪些企業能獲得為數不多的新能源汽車「准生證」,成了業界熱議的話題。
在第一支隊伍中排隊的企業不在少數。因為目前國內外大多數傳統動力汽車主機廠都進入了新能源領域,不過各廠商對新能源汽車的重視程度並不相同,有的是把新能源汽車開辟成一個部門,希望能把新能源業務逐漸發展成與傳統燃油汽車同等重要的部門,有的則是選擇把新能源汽車業務單拎出來,成立集團之外的新的公司獨立運營,北汽新能源、奇瑞新能源均是如此。而目前很多在售的新能源汽車其實都沒有獨立的新能源生產資質,都是通過借用母公司生產資質或合資股東生產資質等形式生產銷售,如上汽、一汽、廣汽、吉利、江淮等都依靠母公司。
目前呼聲最高的是長安新能源和吉利新能源。長安集團於2008年便成立了獨立的重慶長安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長安也已宣布未來十年將投資180億元,大力發展新能源車領域,目標到2020年長安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達到40萬輛。
相比長安新能源,吉利新能源還只是吉利汽車的一個項目,不過吉利也給予了一定程度的重視。去年11月18日,吉利汽車發布其新能源戰略「藍色吉利行動」,並斥資300億元在浙江義烏規劃興建了新能源基地。今年4月,吉利又投資80億元在杭州大江東落戶了新能源整車項目,10月,吉利汽車旗下新能源商用車品牌「遠程汽車」也正式發布,加上知豆、康迪的業務,吉利在新能源領域的布局其實也不小。按照吉利汽車此前的規劃,要在2020年實現新能源產品銷售佔比達到90%以上。
其他尚未單獨開辟公司的上汽新能源、廣汽新能源、江淮新能源則還有更長的路要走,目前來看暫且還是保持借用母公司生產資源和資質的狀態。
說完了看起來最有實力的第一陣營,下面再來看看第二支隊伍:新造車企業。
說起新造車企業,就更多了,主要也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互聯網造車公司,一類是汽車供應商造車。前一類以樂視、車和家、開雲汽車、雲度汽車等為典型,後一類則以萬向汽車、億緯鋰能、成飛集成為典型。
樂視自然不必說,一場bigbang發布會之後大家對賈躍亭的造車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最重要的是,工廠有了!8月10日,樂視超級汽車工廠在莫干山落戶,一期項目投資60億元,年產能為20萬輛整車;二期擴產產能20萬輛整車,項目投資60億元。同時,樂視還與浙江省政府合作,在莫干山建立了涵蓋智能互聯網電動汽車製造、生態展示、觀光體驗的樂視超級汽車生態體驗園區。
車和家是李想的第三次創業,他一直堅定著要自己建廠、自己生產的決心。和樂視在莫干山工廠落戶同一天,8月10日,車和家位於常州武進的智能汽車製造基地在正式奠基並開工建設,工廠的設計產能將達到30萬輛,整體投資50億元人民幣,一期預計在2017年年底前竣工投產,率先投產SEV,先形成20萬輛的年生產能力。等到天時地利人和,車和家便會向發改委申請資質。
萬向集團創始人魯冠球同樣也有一個造車夢,手握中國最大的汽車零部件企業,萬向集團在2013年收購了美國鋰電池生產企業A123,2014年收購了破產的菲斯科汽車,並改名為卡瑪,正式進軍造車領域。不過萬向的造車之路卻格外坎坷,高調收購菲斯科之後,卻遲遲不見具體的整合動作。直到今年10月,才宣布Karma國產項目將在杭州投資25億元人民幣,建設年產能為5萬輛的增程式純電動新能源車。
其他開雲汽車、雲度汽車、億緯鋰能、成飛集成則不在此一一展開。
值得一提的是,另一個著名的互聯網造車公司蔚來汽車則不在排隊隊伍中,因為它已經選擇了代工模式。今年4月,蔚來汽車宣布與江淮汽車達成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電動汽車領域進行全面戰略合作,整體合作規模將達到 100 億元。據悉,雙方合作的首款產品為蔚來汽車首款批量生產的電動乘用車,預計將於 2017 年底上市。
Ⅵ 比亞迪常州基地何時開始建設
常州比亞迪廠於2019年5月28日成立。
常州比亞迪廠於2019年5月28日投產,本次集中開工的21個重點項目,總投資約180億元,當年計劃投資28.5億元。21個重點項目中涵蓋了光伏能源、碳纖維復合材料兩大特色產業和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新醫葯等新興產業,以及高端服務業、民生保障等多個產業。
Ⅶ 江蘇省:提升汽車工廠產能利用率 未能達標者建立退出機制
易車訊 日前,我們從相關渠道了解到,江蘇省發改委發布《關於切實加強汽車產業投資項目監督管理和風險防控的通知》指出,近年來,部分地方對汽車產業投資項目「重招引、輕監管」,在履行項目監督管理責任上存在不到位現象。
隨著汽車產業競爭加劇和產品結構重構加速,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近年來出現了個別新能源汽車項目違規建設生產、少數地方政府違規為汽車產業投資項目提供優惠條件、部分基層政府部門履行項目監管職責不力、一些整車企業產能利用水平低下或閑置產能規模較大等突出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並採取有效對策。
具體措施層面,江蘇省發改委將進一步強化對全省汽車產業投資項目的指導監督,嚴控新增整車產能,適時建立建設進度緩慢項目或產能利用率低企業的退出機制,對重大汽車零部件項目加強指導,防止和糾正地方違規備案。具體如下:
各設區市發展改革委:
汽車產業投資項目規模體量較大、資金技術密集、帶動關聯性強,是各地招商引資工作的重點、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和各級審計監督的焦點。近年來,隨著汽車產業競爭加劇和產品結構重構加速,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出現了個別新能源汽車項目違規建設生產、少數地方政府違規為汽車產業投資項目提供優惠條件、部分基層政府部門履行項目監管職責不力、一些整車企業產能利用水平低下或閑置產能規模較大等突出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並採取有效對策。為貫徹落實國家和省有關審計整改要求,更好發揮政府引導和預警作用,持續深化汽車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現就加強汽車產業投資項目監督管理和風險防控工作通知如下。
一、高度關注產能利用水平下降風險
根據各設區市上報數據匯總,截至 2020 年底,我省汽車產能布局在除連雲港、宿遷外的 11個設區市,建成產能 397.15 萬輛,在建產能 66 萬輛。2020 年,我省汽車產量 131.18 萬輛,同比下降 13.53%;汽車產能利用率 33.03%,同比下降 6.48 個百分點,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約20 個百分點。其中,乘用車產能利用率 30.89%,同比下降 9.75 個百分點;商用車產能利用率50.34%,同比提高 18.01 個百分點。新能源汽車產量 10.08 萬輛,同比增長 15.86%,新能源汽車產量佔全省汽車產量的 7.68%,同比提高1.98 個百分點。從產品看,乘用車產能利用率下降幅度較大,商用車產能利用率提升較快。從企業看,33 家已建成整車產能的企業中,僅有 5 家企業產能利用率高於全國行業平均水平,其中僅 3 家企業產能利用率屬國際通行產能利用健康標准中的合理水平,佔比不到 10%。從集中度看,已建成產能在 20 萬輛/年以下(不含)的企業數量27 家,數量佔全省的 79.4%,合計產能佔全省的 43.0%,產能利用率僅 13.6%。從地區看,9個設區市產能利用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但南京、揚州市產能利用率高於55%,其他設區市應認真對比,學習借鑒。
合理的產能利用率是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2016-2020 年,我省汽車整車產能利用率分別為 78%、56.7%、52.4%、39.76%、33.03%,呈現出逐年下降且與全國行業平均水平差距逐年加大態勢,目前已嚴重偏離產能利用合理區間。作為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之一的動力電池,目前我省建成產能約150 GWh,已超過 2020 年全國裝機量需求,但仍有一批在建、擬建動力電池項目,產能階段性過剩風險將進一步凸顯。隨著在建汽車整車產能的建成和市場競爭的加劇,未來「產能增加、產量下降」「兩頭擠壓」,全省汽車產能利用水平存在繼續下降風險。
二、切實認真落實項目監督管理責任
近年來,部分地方對汽車產業投資項目「重招引、輕監管」,在履行項目監督管理責任上存在不到位現象。少數整車項目建設進度嚴重滯後,重慶長安南京分公司年產 24 萬輛純電動乘用車項目備案時間已超過兩年,目前仍未開工建設;南京拜騰工廠建成後停產,鹽城國新新能源汽車項目推進受阻;一些整車企業項目建成後,產能利用率持續多年偏低,北汽新能源常州、北汽(常州)、皋開汽車、九龍汽車、北汽藍谷麥格納、華梓車業等 6 家獨立法人企業連續兩年汽車產能利用率低於 10%,東風汽車常州分公司、青年汽車江蘇分公司、大乘汽車金壇分公司等 3 家非獨立法人企業連續兩年汽車產能利用率低於 2%;2016 年以來新建的蘇州前途、淮安敏安、南通楓盛等獨立純電動汽車企業,建成後產能利用率均低於 5%。目前,我省部分地區產能利用水平已嚴重偏離合理區間,淮安、鎮江、南通、泰州(2020 年 8 月建成整車產能)4 個設區市汽車產能利用率低於10%,常州、蘇州市產能利用率低於 20%且閑置產能超過 20 萬輛。按照《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國家發展改革委 2018 年第 22 號令)要求,請上述設區市發展改革委圍繞提升產能利用水平,加快研究制定整改方案和具體措施。
我委將進一步強化對全省汽車產業投資項目的指導監督,嚴控新增整車產能,適時建立建設進度緩慢項目或產能利用率低企業的退出機制,對重大汽車零部件項目加強指導,防止和糾正地方違規備案。各地要提高汽車產業投資項目准入條件,在我省新建汽車整車項目投資主體原則上應為全國相應領域頭部整車企業或國外知名汽車整車企業,同時需在我省設立整車研發中心、建立專業研發團隊、形成較強正向研發能力,生產的整車主要技術指標達到行業領先水平。各地要遵循市場公平競爭原則,堅持汽車產業投資項目企業自主決策、使用自有資金,嚴禁違規為汽車投資項目提供稅收、資金、土地等優惠條件,嚴防財政資金損失風險。各地要建立健全監督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加強汽車產業投資項目事中事後監管,堅決杜絕和糾正未批先建、邊批邊建、批小建大、批零部件建整車等違規行為,督促企業嚴格按照核准(備案)文件建設,並有效履行投資承諾和相關責任,確保項目如期建成達產。
三、注重加強市場風險研判防控
我省汽車產業規模總量全國領先、體系完備,產業集聚和開放發展程度高,是汽車產業投資項目,特別是市場潛在空間大、創新研發起點高的新能源汽車項目的重要投資目的地。各地要主動應對汽車產業發展新形勢新特點,堅持系統思維和底線思維,以提高汽車產能利用水平為重點,完善和落實管控措施,有效防範和化解風險。
各地要注重系統謀劃,圍繞以高質量供給適應引領創造新需求,通過分類施策,引導資源向優質企業集聚,淘汰落後產能,特別是要注重防止盲目布點和低水平重復建設,深入推進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兼並重組,推動本地區汽車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要強化監測預警,嚴格落實我委《關於建立全省汽車整車企業產能利用監測預警和通報約談制度的通知》(蘇發改工業發〔2022〕1140號)要求,加強產能利用監測預警,及時掌握本地區汽車整車產能變化和整車及相關主要汽車產品產量情況,定期分析產能利用水平並及時進行預警,引導社會資本理性投資、防範產能過剩風險。要突出防範重點,加大產能過剩企業監管力度,建立特別關注企業名單,重點關注產能利用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20個百分點以上且閑置乘用車產能 10 萬輛以上或商用車產能 2 萬輛以上的企業,引導其從供給端和消費端共同發力,提高產能利用水平,或積極參與兼並重組。要加強協同聯動,各級發展改革部門建立健全與工信、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應急管理、金融等部門的協同監管和聯合執法機制,嚴防違規建設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