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取代活塞
㈠ 電動汽車的商業運營最早出現在
最早出現在美國。拓展材料:電動汽車歷史悠久,它的發展史甚至比燃油汽車的歷史還要長。世界上第一輛機動車就是1834年誕生的第一輛電動汽車,它比1886年問世的世界上第一輛內燃機汽車,要早半個世紀。
1834年,美國發明家T. Davenport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輛真正意義上的電動汽車,這輛電動汽車採用不可充電的簡單玻璃封裝蓄電池驅動,只能行駛一小段距離。1839年,蘇格蘭的羅伯特·安德森給四輪馬車裝上了電池和電動機,將其成功改造為世界上第一輛靠電力驅動的車輛。
1881年,法國工程師G.Trouve裝配了以鉛酸電池為動力的電動汽車,成為世界上第一輛以可充電電池為動力的電動汽車。
1886年,F. J. Sprague設計生產出有軌電車,法國人M. A. Darracq提出了再生制動技術,作為那個時期電動汽車最重要的發明,這一技術較大幅度地提高了電動汽車的能量效率。1899年5月,比利時人C. Jenatzy駕駛的子彈頭式的電池電動賽車「Jamais Contente(永不滿足號)」創下了110km/h的紀錄,成為歷史上第一輛時速超過100km/h的汽車。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新興城市裡,馬車和自行車等交通工具已逐步為電動汽車、內燃機車及蒸汽機車所取代。電動汽車變得流行起來,並進入了一個商業化的發展階段。美國、英國和法國先後涌現出一批著名的電動汽車製造公司,如最早的電動汽車製造廠Morris和Salom電動客車和貨車公司,以及Pope製造公司、Riker電動汽車公司、BGS公司等,甚至英國倫敦的電動計程車公司也生產了15輛電動汽車。到1912年,美國約有34000輛注冊的電池電動汽車,幾乎涵蓋了各種車型。這一時期也成為早期電動汽車發展的全盛時期。
1886年,也就是在N. A. Otto發明往復活塞式四沖程內燃機引擎之後的第20年,德國人C. F. Benz製造出了第一輛單缸發動機汽車。在電動汽車發展的初期階段,由於當時各國的城市間道路發展尚不具規模,對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要求相對不高。但隨著各國道路建設的不斷發展,同時,由於內燃機及相關燃油汽車的發明和技術的進步,電動汽車的不足就逐漸顯現出來。電動汽車由於每次行駛都要長時間充電,並且運行距離受車上電力儲備的影響,因而逐漸被燃油汽車取代。1911年,美國人Kettering發明的燃油汽車電起動器使燃油汽車更具吸引力,這也使得電動汽車的發展遭受了一個巨大的挑戰。而H. Ford公司大規模生產工藝的進步,使每輛福特T型車的價格從1909年的850美元銳減到1925年的260美元,更加速了電動汽車的消失。因此,從20世紀30~60年代,電動汽車步入了冬眠期。
至於混合動力電動汽車,其歷史也與其他類型的汽車一樣悠久,只是當時混合動力電動汽車設計的目的並不是要降低燃油消耗,而是要提高當時並不完善的內燃機汽車的性能,或者增加內燃機汽車的續航里程。第一輛油電混合動力電動汽車在1897年由美國費城電池公司首席工程師J. B. Entz製造,但可惜的是,在進行試驗測試時,由於電火花引燃了油箱而導致整輛汽車的報廢。在1899年的Paris Salon展覽會上首次出現了兩款混合動力電動汽車:比利時Pieper製造公司的並聯混合動力電動汽車以及法國Vendvelli和Priestly電動汽車公司製造的串聯混合動力電動汽車。
同年,德國人波爾舍發明了輪轂電動機,以替代當時在汽車上普遍使用的鏈條傳動。隨後開發了Lohner-Porsche電動車,該車採用鉛酸蓄電池作為動力源,由前輪內的輪轂電動機直接驅動。波爾舍在Lohner-Porsche的後輪上也裝載兩個輪轂電動機,由此誕生了世界上第一輛四輪驅動的電動車。波爾舍1902年在這輛電動車上又加裝了一台內燃機來發電驅動輪轂電機,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台混合動力汽車。
㈡ 為什麼渦旋式壓縮機被廣泛應用於新能源電動汽車中
.型商用汽車多用氣壓制動系統,活塞式將逐漸被渦旋式取代。 按照制動能量的傳輸方式來分類,制動系統可分為機械式、液壓式、氣壓式、電磁式等, 同時採用兩種以上傳能方式的制動系統稱為組合式制動系統。液壓制動目前被廣泛運用於各型號的乘用車上;氣壓制動需要消耗發動機的動力、結構復雜,制動不如液壓式柔和,但是操縱輕便、制動力大、無泄漏污染,一般在中型以上的貨車或客車等商用車上採用。
一種渦旋壓縮機,其特徵在於,包括本體,所述本體設有流入口(100)、壓縮腔(200)、 排出口和閃發腔(300);所述流入口(100)、所述排出口和所述閃發腔(300)均與所述壓縮腔 (200)連通;其中,所述壓縮腔(200)被構造成用於壓縮經由所述流入口(1〇〇)進入的第一流 體;所述閃發腔(300)用於閃發形成第二流體並將其輸送至所述壓縮腔(2〇〇)內被壓縮。
㈢ 內燃機&電動機:新能源汽車為什麼選擇第二種發動機
名詞解釋:engine_發動機,概念指能夠將某種形態的能量轉化為機械能的機器,是「產生動力機器」的統稱概念。
Engine_發動機類型豐富多樣,比如燃油動力汽車裝備的往復活塞式內燃機,船舶艦艇使用的外燃式蒸汽機,以及航空航天領域的噴氣式發動機,還有今天知名度極高的電動機等等。不同類型的交通工具適合不同類型的發動機,不過汽車在淘汰笨重的外燃機之後還有兩種機器可選,下一步淘汰的將會是內燃機。
內燃機因為什麼普及?
電動汽車與燃油動力汽車的普及在同一階段,均在20世紀初(一戰之前)。第一批普及的汽車實際為電驅動,發動機類型以「輪轂電機」為主;原因為電動機的運行非常非常的安靜,而內燃機僅僅比外燃機好一些而已,但比電動機還是差的多。但為什麼內燃機取代電動機率先普及了呢?原因在於能源補充的便利性。
知識點:初期的電動汽車因動力電池的能量密度限制了續航能力,知名度最高的是愛迪生的「鎳鐵電池」。裝備這種電池的汽車續航里程只有幾十公里,這一標准對於當時的和平年代的C端用戶而言是夠用的,因為笨重的蒸汽機車續航里程也很短。理論上只要留給發明家們的時間足夠充裕,續航里程怕是在20世紀中葉就能達到當下的水平,但是時間不等人啊。
在電動汽車普及的初期階段,石油開采技術突飛猛進,為了讓這種能源成為主流而開啟了不正常競爭。其次一戰與二戰成為20世紀全球最大的傷痛,但同時也加強了「戰地通勤」效率要求的提升;電動汽車的充電便利性與續航能力在戰時還不能滿足需求,燃油動力汽車雖然NVH水平差但加油便利,於是自然而然的因剛需而普及。在數十年的使用經歷中又形成了汽車的普及形態認知,所以在戰後仍舊被接受並延續了,然而這是個錯誤。
內燃機&電動機
關鍵差異:轉化率
內燃機是通過燃燒燃油產生熱能,利用燃燒過程中分子無規則的劇烈運動產生推動力(熱能),驅動活塞連桿曲軸運轉輸出動力。這種「熱機」存在非常大的能量損耗,因為能量的傳導是無序的,同時復雜的機械結構在運行中也會消耗能量;熱能被低溫物體冷卻吸收也會消耗一部分,結果導致燃燒產生的總熱能中,只有平均35%左右能夠轉化為有效功,這一比例叫做「熱效率」。
電動機是通過電流輸入到電磁線圈形成電磁場,與永磁體的磁極互斥驅動轉子運轉。其簡單的原理與簡單的結構有非常高的能量轉化率,即使是水平一般的電動機也能達到90%左右,高效電動機可以高達95%~97%。消耗等量的能量,電動機可以輸出的功率會高很多,或者說浪費的能源會少很多;同時電動機的轉子與電磁線圈並不接觸,懸浮的狀態自然不會產生和內燃機一樣的振動與噪音,所以體驗也會好很多。
重點:電動機的性能可以「碾壓」內燃機。原因為電流的傳輸速度僅次於光速,只要在起步時讓動力電池以最大倍率放電,在電動機運轉的第一轉就能爆發最大扭矩;而內燃機即使是高壓縮比的柴油機,其峰值扭矩也要在1500rpm左右才能爆發。「低轉爆發力」沒有比電動機更強的機器了,所以高鐵動車、船舶潛艇都在使用電機驅動,柴油機組只是用以發電而已。這就是電動機的魅力,那麼在動力電池儲能技術成熟之後,還有必要研發內燃機嗎?
總結:內燃機的普及是歷史的巧合(或必然),而技術領域的必然則是電動機替代內燃機。現階段的動力電池成本已經可控了,某些優秀的磷酸鐵鋰電池只需要幾百元1kwh(度),能量密度可以達到非常NCM三元鋰的高標准;從2020年開始,續航里程足夠理想且價格足夠低的電動汽車將會陸續問世,燃油動力汽車的加速退場是勢不可擋的,當然原因主要是石油儲備的捉襟見肘,內燃機必然將成為過去式。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㈣ 活塞式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的相同部分有哪些
新能源汽車和活塞式汽車最大的區別在於,活塞式汽車動力來源於汽油或柴油作為燃料,而新能源汽車採用電動,混合動力(電動加燃料),氫發動等作為動力源。其餘部分基本相同
㈤ 電動汽車還需要 活塞環嗎
需要。
活塞環廣泛地用在各種動力機械上,如蒸汽機、柴油機、汽油機、壓縮機、液壓機等,廣泛用於汽車,火車,輪船,遊艇等。一般活塞環安裝在活塞的環槽里,它和活塞、缸套、缸蓋等元件組成腔室做功。
意義
活塞環是燃油發動機內部的核心部件,它和汽缸,活塞,汽缸壁等一起完成燃油氣體的密封。常用汽車發動機有柴油和汽油發動機兩種,由於其燃油性能不同,其使用的活塞環也不盡相同,早期的活塞環靠鑄造形成,但隨著技術的進步,鋼制的高功率活塞環誕生,且隨著對發動機功能,環境要求的不斷提高,各種先進的表面處理應用其中,如溶射,電鍍,鍍鉻,氣體氮化,物理沉積,表面塗層,鋅錳系磷化處理等,使活塞環的功能大大提高。
功能
活塞環作用包括密封、調節機油(控油)、導熱(傳熱)、導向(支承)四個作用。 密封:指密封燃氣,不讓燃燒室的氣體漏到曲軸箱,把氣體的泄漏量控制在最低限度,提高熱效率。漏氣不僅會使發動機的動力下降,而且會使機油變質,這是氣環的主要任務; 調節機油(控油):把氣缸壁上多餘的潤滑油刮下,同時又使缸壁上布有薄薄的油膜,保證氣缸和活塞及環的正常潤滑,這是油環的主要任務。在現代高速發動機上,特別重視活塞環控制油膜的作用;導熱:通過活塞環將活塞的熱量傳導給缸套,即起冷卻作用。據可靠資料認為,活塞頂所受的的熱量中有70~80%是通過活塞環傳給缸壁而散掉的;支承:活塞環將活塞保持在氣缸中,防止活塞與氣缸壁直接接觸,保證活塞平順運動,降低摩擦阻力,而且防止活塞敲缸。一般汽油發動機的活塞採用兩道氣環,一道油環,而柴油發動機通常採用兩道油環,一道氣環。
㈥ 電動汽車與傳統燃油車相比,在駕駛體驗上有什麼不同
在電動汽車的大行其道的當下,很多人都在買車的時候選擇燃油車還是電動車而糾結。今天就帶大家比較一下電動汽車與燃油車在駕駛體驗上有哪些區別?
3.動能回收效果明顯
如果一輛燃油車想剎車怎麼辦?唯一的選擇就是踩下剎車踏板,但對於電動車來說卻不是這樣的,只要不是在緊急制動的前提下,你松開油門就能夠實現剎車,剎車的車輛在這個時候不是車輛的制動系統工作,而是汽車的動能回收在發揮工作,車輪在較低的速度同時,將反向動能轉化為電能,用於電動汽車充電,一舉兩得。既增加了車輛的行駛里程,又實現了減速。
㈦ 電動汽車沒有檔位,下長坡時除了剎車還可以靠什麼控制車速
汽車下坡時,可以用發動機制動。其實發動機的運行阻力是用來控制汽車下坡時的速度,降低剎車片的剎車力度,防止過熱(通風盤式剎車普及後,很少出現過熱的情況,除非你學會踩油門沖下斜坡);電動車肯定沒有活塞式內燃機,所以發動機制動是不存在的,但是電動車有電機,也可以用來制動!下長坡時,除了制動,發動機制動也可用於控制車速。
下坡前要測試一下制動性能是否良好。如有故障,應在排除故障後下坡,在下坡路段應小心使用制動。所謂電機制動,其實就是動能回收。與發動機制動相比,兩者意義不同。電機制動在於動能的回收,發動機制動在於動能的消耗。但是,兩種方法的結果完全一樣。無論是回收動能還是消耗動能,結果都是保持車輛前進的動能消失。因此,汽車可以使用發動機制動,電動汽車也可以使用電機制動。實際的動能回收只能比發動機制動更好的控制車速,而不能更差。最大減速度可以施加0.3G,相當於大部分車制動踏板半行程時的效果,所以在下坡減速時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㈧ 電動汽車和新能源汽車是一個意思嗎
新能源汽車是指採用非常規的車用燃料作為動力來源(或使用常規的車用燃料、採用新型車載動力裝置),綜合車輛的動力控制和驅動方面的先進技術,形成的技術原理先進、具有新技術、新結構的汽車。
二、我國政策里的新能源汽車:
以純電驅動為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主要戰略取向,重點發展純電動汽車、插電式(含增程式)混合動力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