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汽車 » 暫停新能源汽車資質審查

暫停新能源汽車資質審查

發布時間: 2022-08-31 18:52:27

A. 為什麼說新能源汽車「叫停」很有必要

長江日報記者消息,近日,工信部公布了《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管理規定》,並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規定》建立了「叫停」制度。明確了生產企業發現新能源汽車產品存在安全等嚴重問題的,應當立即停止相關產品的生產、銷售,採取措施進行整改。

我國一些行業喜歡盲目跟風,國家用補貼鼓勵和發展新能源汽車發展沒有錯,但錯在一些地方把國家的好政策理解錯了。新能源車「叫停製度」,使一些管理不嚴,品牌形象不佳的新能源車企很難再有生存的空間了。

B. 上海買新能源車需要徵信通過!4S店回復說未通過審核!理由是無信用記錄!可是我有好幾張信用卡!

這個問題我剛碰到過,讓銷售幫你申請個復議就可以,再等10個工作日

C. 2018年上海新能源汽車額度審核工作為啥停了下來

2018什麼時候開始審批?

D. 工信部大幅放寬新能源車企准入 可最長停產24個月仍保留資質

經濟觀察網記者童鋒亮?僅2個月後,工業和信息化部(簡稱「工信部」)再次修改了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的「准入規定」。

4月7日,工信部發布了《工業和信息化部關於修改<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管理規定>的決定(徵求意見稿)》(下稱《徵求意見稿》),面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經濟觀察網記者注意到,在此次徵求意見稿中,工信部刪除了此前要求申請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准入有關「設計開發能力」的要求;將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停止生產的時間由12個月調整為24個月;刪除了有關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申請准入的過渡期臨時條款;刪除了新建純電動車乘用車生產企業應同時滿足《新建純電動乘用車管理規定》的條款。

在汽車行業資深分析師梅松林看來,此次調整至少反映出三方面的信息。「首先,新能源車企近些年進步顯著,增強了主管部門、市場及各界人士的信心;其二、政府對正在茁壯成長中新能源車行業的大力支持;第三、政策更貼近現實,現代化新工廠的建設、已有工廠的改造、產品的研發准備都需要足夠長的時間。」

在此次的《徵求意見稿》中,一項對於新能源車企影響重大的調整為,工信部將新能源汽車企業停止生產的懲罰期限由12個月調整為24個月。按照此前的規定(工信部39號令)要求,對於停產12個月及以上的新能源汽車企業,工信部將予以特別公示,相關企業再次生產需要重新經過工信部核查。而在重新審查中,如果不能達到准入條件或破產的企業,將被撤銷資質,一旦生產資質被撤銷,企業將無法申報產品。

此次的調整讓新能源汽車的生產比傳統機動車生產有了更長期限的管理,按照政策要求目前清退燃油車的期限是12個月。而從業內來看,政策的調整一方面對新能源汽車行業中有產能但沒有產量的車企提供了更長的緩沖期,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政策對新能源車行業的培育。而這種修改也被業內認為與疫情帶來的沖擊存在一定關系。

在全國乘用車聯合會秘書長崔東樹看來,工信部之所以選擇在這個時間點放寬新能源汽車企業的准入條件,是因為無論是傳統車企還是新造車企業,都普遍面臨著壓力比較大的市場壓力。

「汽車行業持續下行、新能源車補貼大幅退坡、疫情,導致了不少新能源車企年均產量可能低於2000輛,而更關鍵原因是新能源車總體市場體量還很小,只佔乘用車總體5%左右,加上新能源車企又很多,處在長尾中的車企年均產量極低。」梅松林表示。

《新能源汽車准入規定》於三年前的2017年1月正式公布,其規定了新能源車企產品上市銷售必須符合的准入條件,該文件與發改委發布的《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管理規定》並稱新能源汽車「雙資質」管理規定。而事實上,在今年2月10日,工信部就曾對該准入規定進行了一次修改。

當時,在工信部發布的《工業和信息化部關於修改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管理規定的決定(徵求意見稿)》中,將此前規定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所必須的「設計開發能力」改為了「技術保障能力」。

經濟觀察網記者注意到,此次工信部進一步將修改後的「技術保障能力」予以刪除,僅表示要強化對企業生產一致性和售後服務保障能力的要求。

針對此次修改的必要性,工信部在公告中解釋稱,主要是因國內外形勢的發展發生了變化,為更好適應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需要,需要進一步放寬准入門檻,激發市場活力,加強事中事後監管,促進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為124.2萬輛和120.6萬輛,分別同比下降2.20%和3.98%,不僅首次出現了銷量下滑,也首次出現了產量下滑的情形。為應對疫情帶來的沖擊,重振汽車消費,新能源汽車是各地培育的重點。目前已經有多個城市出台政策估計新能源汽車消費,而此前3月3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為促進汽車消費,將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和免徵購置稅政策延長2年。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E. 新能源車產銷資質大起底,15家車企僅6家有車在售

暫停發放了大半年的新能源車「准生證」,最近由前途汽車打破,前途取得工信部的審批後,新車量產上市將被開綠燈。然而,緩慢的資質發放頻率,對大批對產銷資質渴望的新能源車企,包括新造車勢力來說,就如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依舊懸掛在它們的頸脖上。

「有些企業拿到了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卻根本沒有實力生產汽車,而是借著『資質』四處找投資;而很多有能力、想要生產新能源汽車的企業,卻得不到生產資質。」在日前舉行的2018智能汽車國際研討會上,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道出了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審批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也解釋了相關部委暫停發放資質的原因所在。從2017年5月22日至今,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審批大門已經關閉了整整一年時間,背後原因眾說紛紜,但都避不開對已領取生產資質的15家新能源車企項目進展不一、表現懸殊的問責。

一方面是部分獲得資質的企業,遲遲未進入市場,除了北汽新能源和江淮大眾以及知豆,其他企業絲毫沒有成為市場主流車企的跡象。

另一方面,對資質近乎「飢渴」的新造車企業,尤其是產品進度推進較快,以及融資金額排名前列的一二梯隊,卻又遲遲無法得到資質。為了搶新車上市的進度,一些新造車勢力甚至被倒逼迂迴生產——— 尋求代工或收購有資質企業。可以說,近兩年冒起的新造車勢力,如果說之前仍處於「PPT造車」階段時,沒有領到生產資質實屬合理,那麼過去一年資質發放近乎停擺後,讓逐漸走向量產、走向市場的新造車企業,無奈地成為了被「歧視」的一方。在新能源車蓬勃發展的當下,如何把資質給到對的人,依舊有待破局。

停審現有新能源產能嚴重超標

從2016年3月17日北汽新能源拿到首張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再到2017年5月22日江淮大眾獲得最後一張生產資質,短短14個月時間,發改委共發放15張新能源牌照。業內曾經普遍認為新能源生產資質發放10個最合適,隨著蘭州知豆拿下第11張牌照,渴求新能源一紙准生證的新造車勢力欣喜若狂,加快遞交申請,以期佔得先機。然而,這扇資質大門卻在江淮大眾領到第15張牌照之後,在沒有正式文件的情況下關閉了,至今仍無重啟的跡象。

為何發改委暫停發放新能源生產資質?這必須從發放新能源牌照的初衷說起。

發改委發放新能源生產資質,本是為了扶持一批有競爭力的優質企業,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快速發展,也即是「鯰魚效應」來攪動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不過,從目前拿到牌照的15家新能源企業的進展來看,產品推出普遍緩慢,競爭力弱,根本無法起到領頭羊的作用,更遑論對傳統車企造成沖擊,完全辜負了國家的期望「目前審批工作處於暫停狀態,主要原因是之前國家層面對新能源汽車的審批規則相對寬松,審批速度過快,獲批的企業實力參差不齊。」一位消息人士解釋說,發改委應該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從2017年5月開始暫停審批工作至今。

拿到新能源生產資質的15家車企分別是:北汽新能源、長江汽車、前途汽車、奇瑞新能源、江蘇敏安、萬向集團、江鈴新能源、重慶金康、國能新能源、雲度新能源、知豆、速達、合眾、陸地方舟及江淮大眾。按照傳統車企、新造車、汽車產業鏈三大勢力劃分的話,傳統車企勢力有5家企業,分別是北汽新能源、奇瑞新能源、江淮大眾、江鈴新能源、金康新能源;新造車勢力最多,有7家之多,包括前途、知豆、雲度新能源、河南速達、合眾新能源、陸地方舟、國能新能源;剩餘的萬向集團、長江汽車、敏安汽車則屬於汽車產業鏈勢力。

南都記者統計發現,這15個獲得新能源准生證的「天之驕子」,現有產能加起來達到91萬輛。據不完全統計,正在排隊等待資質審批的新進入企業超過了20家,產能是這15家車企的兩三倍之多。根據《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0年我國新能源車銷量將達200萬輛,而現有的新能源產能已經嚴重超標。新能源造車熱急需降溫,從狂熱回歸理性。

事實上,拿到發改委生產資質的15家車企,並非都可以生產銷售新能源汽車,他們還需通過工信部的考核,產品被列入《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即拿到工信部的「生產資質」,方能上市銷售產品。而這15家車企中,獲得工信部生產資質的只有6家,分別是雲度新能源、北汽新能源、江鈴新能源、蘭州知豆、長江汽車、前途汽車,原因是很多車企的生產基地建設緩慢,始終無量產車影蹤。

尷尬15家車企僅6家有車在售

記者調查發現,在領取牌照超過一年時間以上的今天,有量產車型上市銷售的只有北汽新能源、長江汽車、奇瑞新能源、雲度新能源、江鈴新能源、蘭州知豆等6家車企,另外還有前途汽車、江淮大眾、合眾新能源、陸地方舟4家車企計劃在今年推出首款量產車型,而其餘5家車企中,除了重慶金康此前表示首款產品將於明年推出市場之外,敏安、萬向、速達、國能都尚無十分明確的上市時間表,也常被稱為「僵屍企業」。

有產品在售的6家車企中,北汽新能源、奇瑞新能源、江鈴新能源均出自傳統車企。其中,北汽新能源早已是行業的佼佼者,其目前最受矚目的大事並非產品或銷量,而是上市。事實上,北汽新能源2009年創立之初,就被北汽集團規劃為未來獨立上市公司來運營,甚至從2014年開始籌備上市。今年4月27日,北汽新能源與成都前鋒電子股份有限公司(SST前鋒)的關聯交易方案獲批,這意味著北汽新能源這一國內新能源整車巨頭終於登陸A股。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在本屆北京車展上明確了北汽新能源的上市時間表———2018年第三季度。

公開數據顯示,去年北汽新能源全年銷量達到了10.3萬輛,位居比亞迪之後,在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中排名第二。依託傳統車企的開發平台和技術沉澱,奇瑞新能源和江鈴新能源也雙雙排進去年新能源銷量榜前十,其中奇瑞共銷售3.68萬輛新能源汽車,江鈴則售出3萬輛,分列第六名和第七名。

在去年新能源汽車銷量排行榜前十車企中,有四家車企獲得新能源生產資質,除了上述北汽新能源、奇瑞新能源以及江鈴新能源之外,另一家就是近兩年在新能源市場大放異彩的知豆。蘭州知豆旗下已有H1、D1、D2、D3等車型上市,2017年實現銷售4.25萬輛,排在奇瑞新能源和江鈴新能源前面,在去年排行榜中名列第四,僅次於比亞迪、北汽新能源和上汽乘用車。成立於2015年的知豆電動汽車有限公司,2017年估值超過12億美元,目前累計銷量逾10萬台,占據新能源乘用車逾10%的市場份額,純電動乘用車13%的市場份額,足跡遍布義大利、法國、德國等近20個國家。在今年由北京市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科技部、中關村等聯合發布的《2017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中,知豆以寧波首家「獨角獸」企業的身份亮相,未來發展前景備受看好。

雲度新能源則在去年迅速推出首款量產電動車π1,今年3月再神速推出π3,並在剛剛結束的北京車展全球首發A+級純電SUVπ7,據稱這款車將於明年上市銷售,將具備L3級別自動駕駛能力。

涉足乘、商兩個汽車領域的長江汽車,也高調參加剛剛結束的北京車展,帶來9款產品,包括3款乘用車和6款全新純電動物流車。據了解,長江汽車依託母公司香港五龍電動車集團在電池材料、電池生產、乘用車/商用車/客車生產、汽車設計全產業鏈的優勢,目前在北京、上海設有研發中心,在天津、遼寧建立了汽車動力電池生產基地,在重慶建立了電池材料生產基地,在中國、昆明、貴州建立了整車生產基地,甚至在美國有海外生產基地,整車年產能達10萬輛,在15家獲資質車企中與江淮大眾並列第一。

統籌策劃:南都記者 鍾鍵挺 張澤彤

采寫/製表:南都記者 何羽 鍾鍵挺  實習生:貢芊芊

編輯:張澤彤

F. 北汽新能源、眾泰等被點名,三電系統成新能源乘用車重災區

世人皆知,世間萬物總是在摸索著找到規則。新能源市場亦然,近期,有關部門連續發力,旨在對行業進行整頓。

先是11月底下發的《關於開展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及項目情況調查的通知》,開展針對2015年以來核准或備案的新建純電動汽車(包括乘用車、商用車),以及2019-2020年現有汽車企業新能源汽車投資項目生產運營及在建新能源汽車項目備案情況。與此同時,工信部也刊出一則《對新能源汽車生產一致性違規企業作出處理》,公告中稱: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約談了前期監督檢查中存在違規問題的25家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下發責令整改通知書,要求有關企業切實履行主體責任,認真分析問題原因,嚴格按照《公告》管理要求,限期整改存在問題。

是的,除了特斯拉,「現象級」這三個字伴隨著國產新能源頭部勢力,今年是老大,明年是否無人問津?誰也不知道,大家都處在岌岌可危的局面。

貴言堂:

總而言之,新能源行業擺脫「資本圈」,走向真正的「造車」才是正道。所以阿貴君認為,《關於開展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及項目情況調查的通知》和《對新能源汽車生產一致性違規企業作出處理》,則是國家對市場新一輪嚴厲把控,一方面打擊「圈造車圈地」,另一方面通過規范能源管理,去整頓整個新能源行業生產鏈。這一輪操作後,淘汰的不只是PPT造車群體,還有供應商群體、跨界造車投機者,也許又會帶來一波哀鴻遍野,可對市場和消費者來說,都是一件好事。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G. 放寬准入,降低門檻!工信部擬修改新能源車企准入管理規定

2月10日,工信部在其官方網站發布《關於修改的決定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決定對包括《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准入審查要求》、《企業集團下屬企業的准入審查要求》、《新能源汽車產品專項檢驗項目及依據標准》、《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准入申請書》、《新能源汽車產品主要技術參數表》、《新能源汽車年度報告》等10項內容進行修改。

紅點新能源:此處修改針對將「設計開發能力」修改為「技術保障能力」之後,做出的相應內容調整。

四、(一)將GB/T18387-2008《電動車輛的電磁場發射強度的限值和測量方法,寬頻,9kHz~30MHz》修改為,GB/T18387-2017《電動車輛的電磁場發射強度的限值和測量方法》;將GB/T4094.2-2005《電動汽車操縱件、指示器及信號裝置的標志》修改為,GB/T4094.2-2017《電動汽車操縱件、指示器及信號裝置的標志》;將GB/T19836-2005《電動汽車用儀表》修改為,GB/T19836-2019《電動汽車儀表》;將GB/T18386-2005《電動汽車能量消耗率和續駛里程試驗方法》修改為,GB/T18386-2017《電動汽車能量消耗率和續駛里程試驗方法》。

(二)刪除GB/T27930-2015《電動汽車非車載傳導式充電機與電池管理系統之間的通信協議》,新增GB/T34657.2-2017《電動汽車傳導充電互操作性測試規范第2部分:車輛》

(三)新增5項標准,分別為:GB/T33978-2017《道路車輛用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模塊》、GB/T34585-2017《純電動貨車技術條件》、GB/T37154-2018《燃料電池電動汽車整車氫氣排放測試方法》、GB/T37153-2018《電動汽車低速提示音》、GB/T34598-2017《插電式混合動力電動商用車技術條件》。

根據有關標准制修訂情況,對附件5《新能源汽車產品主要技術參數表》內容進行修改。

紅點新能源:針對附件3《新能源汽車產品專項檢驗項目及依據標准》的調整,主要是跟隨國家標準的更新,而做出的相應變動調整,執行了最新的國家標准。

五、刪除《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准入申請書》中,與新能源汽車產品有關的專業技術人員總數、開發過程,以及產品開發主要設施設備;以及《新能源汽車年度報告》中,新產品研發情況、研發能力和條件建設情況等內容。

紅點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准入申請書》所進行的變動也主要集中在了調整之後,設計開發變為技術保障之後的對應調整,進一步簡化准入機制,降低准入門檻。

紅點觀察

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高層論壇(2020)上,工信部苗圩部長就曾經重點談到了「加快改革創新,採取更加開放包容的監管手段,進一步放寬事前准入,強化事中事後監管,給企業和市場更多選擇空間。如今《徵求意見稿》的推出,無疑是這一意志的具體落地。對於行業而言,這將給予市場更多的權利,吸引更多有實力的資本,同時也有利於新能源汽車實現市場化競爭,更有利於行業的健康發展。

隨著疫情的蔓延,新能源汽車行業祈求的政策利好,可能並不見得一定會來。反觀《徵求意見稿》的核心思想,也無疑在說:自勝者強!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H. 工信部對25家新能源汽車一致性違規處理涉及北汽、吉利、比亞迪等

哈嘍大家好,這里是迷糊侃車大家一起來聊車。這期咱們繼續關注新能源汽車相關資訊。

為規范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提升生產一致性水平,保障產品質量安全,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約談了前期監督檢查中存在違規問題的25家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下發責令整改通知書,要求有關企業切實履行主體責任,認真分析問題原因,嚴格按照《公告》管理要求,限期整改存在問題。同時,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公告》管理規定,根據違規情節輕重,對違規企業依法予以撤銷或暫停違規產品《公告》、暫停新能源汽車新產品申報等行政處理,並將違規信息納入企業信用記錄,列入後續重點監管對象。

下一步,工業和信息化部將進一步加強對道路機動車輛產品的事中事後監管,與相關部門密切協作,創新監管方式,豐富監管手段,加強信息共享和聯合懲戒,切實保障車輛產品生產一致性和質量安全。工信部官網11月19日發布了新能源汽車近期的監督檢查結果,並且點名了25家車企,其中包括北汽,比亞迪,廣汽本田,吉利、東風等一些大名鼎鼎的車企都存在生產一致性的問題。

據了解,此次工信部監督檢查工作是在今年10月開展的,採用隨機現場檢查和抽樣送指定檢測機構檢驗的方式。

工信部表示,接下來將進一步加強對道路機動車輛產品的事中事後監管,與相關部門密切協作,創新監管方式,豐富監管手段,加強信息共享和聯合懲戒,切實保障車輛產品生產一致性和質量安全。

在此迷糊侃車只想說對於廣大車企來說,既然消費者需要,國家也在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那麼各大車企就要努力地為大家生產好的新能源汽車,在創新自己產品的同時,一定要嚴把質量關。畢竟新能源汽車出現事故已經是屢見不鮮了,而這些被點名的車企並不是說它們的質量不夠好,就如同是衣服一樣,一些細節處理並沒有做好。當然,相信他們也會在有關部門的督促之下進行整改,相信這些車企在整改之後也會越做越好。

最後還是老生常談,繼續加油吧,這里是迷糊侃車,歡迎大家關注留言,下期再見!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I. 大幅放寬准入標准 新能源車市將「絕處逢生」

圖片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

3月3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也提出,將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和免徵購置稅政策延長2年,對於消費者和新能源市場來說也是一大重要利好。

可見,在政策支撐下,今年新能源汽車需求有望不斷改善。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隨著特斯拉國產化落地,外資品牌蜂擁入華,國內造車新勢力陸續進入交付階段,新政策的推動,也將導致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再度洗牌,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馬太效應將愈發明顯。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J. 工信部約談25家新能源汽車企業,要求對生產一致性問題整改

12月8日消息,工信部消息,為規范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提升生產一致性水平,保障產品質量安全,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約談了前期監督檢查中存在違規問題的25家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下發責令整改通知書,要求有關企業切實履行主體責任,認真分析問題原因,嚴格按照《公告》管理要求,限期整改存在問題。同時,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公告》管理規定,根據違規情節輕重,對違規企業依法予以撤銷或暫停違規產品《公告》、暫停新能源汽車新產品申報等行政處理,並將違規信息納入企業信用記錄,列入後續重點監管對象。

下一步,工業和信息化部將進一步加強對道路機動車輛產品的事中事後監管,與相關部門密切協作,創新監管方式,豐富監管手段,加強信息共享和聯合懲戒,切實保障車輛產品生產一致性和質量安全。

工信部發布新能源汽車監督檢查結果,25家企業的27個車型存在生產一致性問題

為規范新能源汽車生產行為,加強事中事後監管,根據《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管理辦法》等有關規定,工業和信息化部建立道路機動車輛產品生產一致性監督檢查結果通報制度。11月,在組織對乘用車、客車、專用車等3個類別的新能源汽車產品監督檢查中,共有25家企業的27個車型存在生產一致性問題。具體情況如下:

一、存在生產一致性問題的車型

(一)新能源乘用車,共涉及9家企業的9個車型產品,涉及動力電池容量和保護功能、行李箱容積、輪胎規格、標志標識等項目不符合國家標准或管理規定。

(二)新能源客車,共涉及10家企業的12個車型產品,涉及低速行駛提示音、車輛喇叭、三角警告牌、標志標識等項目不符合國家標准或管理規定。

(三)新能源專用車,共涉及6家企業的6個車型產品,涉及動力電池容量、報警信號、低速行駛提示音、標志標識等項目不符合國家標准或管理規定。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熱點內容
雅馬哈125天劍k越野版摩托車 發布:2025-05-13 20:38:08 瀏覽:176
豪爵電動車el80報價 發布:2025-05-13 20:33:41 瀏覽:911
房車自駕旅遊記 發布:2025-05-13 20:31:41 瀏覽:643
圖圖雅諾房車晉城 發布:2025-05-13 20:31:37 瀏覽:392
皮卡使用的政策 發布:2025-05-13 20:30:52 瀏覽:492
皮卡堂貴族號公開大全7k7k 發布:2025-05-13 20:30:50 瀏覽:500
跑車皮卡報價 發布:2025-05-13 20:28:46 瀏覽:759
七月去希臘旅遊合適嗎 發布:2025-05-13 20:24:46 瀏覽:318
歐洲即將上市商務車 發布:2025-05-13 19:51:14 瀏覽:739
途樂皮卡福特皮卡 發布:2025-05-13 19:49:44 瀏覽: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