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價房車位各地多少錢
⑴ 買房不買車位,房價每平加錢怎麼回事
這叫捆綁銷售,可以不買他的房啊。現在地產又不是那麼景氣,大家都不買他就老實了。
⑵ 買永秀花園限價房100平方米以上必需買地下車位10萬一個請問合理合法嗎
搜一下:買永秀花園限價房100平方米以上必需買地下車位10萬一個請問合理合法嗎
⑶ 購買限價房車位和儲藏室梱綁銷售嗎
你好!很可能有這種操作,我同事買房子據說就是捆綁車位,並且價格很高,原因說是政府調控限制漲價。
⑷ 關於一個戶口全國各地購買限價房的問題
您好,關於一個戶口全國各地購買限價房的問題如下:
1、購買限價房申請人須具有本市戶口且首次購房。所以如果您已用自己的戶口和身份在某個地方買了限價房,那麼到了其他地方就不能再買限價房了。
2、如果您已經購買了一套商品房,那麼限價房您就沒有資格再買了。因為限價房優先購買人群中,98年房改之後,沒有享受到福利分房的,而又沒有買房的這一部分人群優先。這樣是為了解決這一部分人,特別是2001年各單位都停止分房後的這批人,多年無房人,並還沒有買房的,且需單位出具沒有住房的證明。
3、如您在山東買了一套一般的商品房,再到上海去買房子的話,如果仍用您自己的戶口且貸款的話有點問題,反之應該不算二套房,例如不貸款或以您孩子的名份買更保險。
請您參考!祝您順心順意輕松搞定!
⑸ 天津限價房一定要綁定車位嗎現在政府有什麼政策嗎
哪裡的限價房?
⑹ 46萬天價車位為什麼這么值錢
7月10日,南昌市紅谷灘聯泰天悅樓盤首日向業主售賣地下車位,標准車位每個售價28萬元,子母車位則高達46萬元。這個價格都差不多是購房首付了,那麼問題來了,這個停車位為何這么貴?開發商此舉合法嗎?記者進行了走訪了解。
開發商高價賣車位引業主抗議
「反對開發商漫天要價,祈求政府幹涉合理定價!」
「抵制『天價』車位,開發商陽奉陰違,變相哄抬房價!」
10日,聯泰天悅售賣車位的第一天,業主們打出這樣的橫幅。
李先生2015年在聯泰天悅一期購買了一套房子。李先生說,他已經入住快半年了,由於地下車位沒有建好,平時他只能將車子停在小區外。「7月9日晚上,我們收到開發商通知,7月10日對車位開始出售車位。」李先生說,業主們被聯泰天悅的「天價」地下車位價目表潑了一盆冷水。
出讓使用權和售賣實為偷換概念
7月10日,記者從聯泰天悅出具的《車位使用協議書》上看到,開發商向小區業主協議出讓地下車位固定使用權,業主須一次性付清車位使用費。關於車位權證辦理,該協議書註明,南昌市尚未出台辦理地下及半地下車位產權證、土地證和車位使用權證的政策,不能辦理該車位產權證、土地證或車位使用權證。協議還註明,車位使用年限自協議簽訂之日起至2076年。
「這就是開發商偷換概念,一次性付清使用費等同於購買車位,只是沒有產權罷了。」小區熟悉法律條款的業主認為,該協議上有相關的違約責任劃分,從法律意義上講就等同於合同。所以該協議從本質上看就是一個年限為70年的租賃合同。
⑺ 請問有誰買限價房的知道,什麼是限價房,限價房有產權嗎居住年限多少年
1.限價房,又稱限房價、限地價的「兩限」商品房。是一種限價格限套型(面積)的商品房,主要解決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是目前限制高房價的一種臨時性舉措,並不是經濟適用房。限價商品房按照「以房價定地價」的思路,採用政府組織監管、市場化運作的模式。與一般商品房不同的是,限價房在土地掛牌出讓時就已被限定房屋價格、建設標准和銷售對象,政府對開發商的開發成本和合理利潤進行測算後,設定土地出讓的價格範圍,從源頭上對房價進行調控。
2.限價房有產權年限,住宅類產權年限一般為70年。
⑻ 為什麼「天價車位」屢屢出現
7月23日報道,位於南昌市紅角洲的聯泰天悅小區,是南昌市政府的限價房,相較於其他同檔次的小區售價較為便宜。今年7月10日,聯泰天悅開始對外出售車位,標准車位28萬元,子母車位46萬元,如此「天價」車位比周邊小區高出太多,讓很多業主望而卻步。讓業主鬧心的不止於此,這里的車位只賣不租,因此,出售車位當日,就有業主拉起條幅抗議。
此前據媒體報道,南昌聯泰天悅小區的業主也認為,因為樓盤限價,削掉一部分房價利潤,所以開發商就變相加價到車位上,以彌補限價房政策帶來的利潤損失。不管這種說法對不對,畸高的車位價格已經成為民眾的一塊心病。對此,為切實保證樓市調控的成效,防止開發商將房價現價變相轉移到車位上,政府有責任加強監管,不能完全將車位定價推給市場。
一方面,鑒於汽車已經成為民眾出行的重要工具,車位本來就是商品房的附屬物,不應該獨立切割出來,不妨考慮將車位與商品房捆綁銷售,共同接受法律法規乃至政府指導性政策的約束。另一方面,即便暫時難以做到車位與商品房一體化銷售,也應該盡快將車位管理轉向正規,不能使之繼續游離於政策法規之外,甚至成為開發商規避調控政策的一個籌碼。
車位不是小事,城市生活中,每一個點滴都可能形成一定的震盪波,都會引發這樣那樣的麻煩。對此,監管部門完全可以想得更多一點、更細一點,管理措施的精細化、無縫對接,也一定會帶給民眾更多的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