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花60萬元買房車載父母三亞過年大河網
① 凡事父母給兒子買房沒有發票都算贈予還是這樣的嗎
沒有這個說法。父母給孩子買房子,房產證要寫上孩子的名字才行。有發票沒有發票都不能說明是贈與。
② 過年回家是否該給父母錢這些人給出了答案是怎麼回事
背道而馳的兩代人
總有辦法彼此走近
幸福,是人與人之間深刻的聯結,和深深的羈絆。
這裡面能看到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多麼的巨大。
有些人越長大越理解父母,這種理解,不需要等到春節才給父母錢,不需要靠聽《常回家看看》才能想起,而是一想到回家,外面再大的風浪彷彿都是浮雲。
也有些人通過給父母錢,想要逐漸擺脫家庭的影響,追隨內心,尋找獨立自我。
以下是六位小夥伴口述的故事,大家共同提到的問題是,給父母錢只是一種形式,重要的是兩代人之間的溝通。正如其中一位網友引用龍應台的話:
「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借口。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彷彿可以不必了。」
春節正好是兩代人溝通的「天然時空」,不妨好好利用吧。
@王嚴/36歲/男
過年會給爸媽錢,2000-5000之間,之前還給他們換過熱水器、空調、整體廚房。爸媽會再找個理由,比如給我兒子壓歲錢,又把錢還回來了。其實錢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過年就是要有這么一個一來一往的氛圍。
上學-工作-成家,離家的地理位置越來越遠,但正是在無數個諸如此類的「一來一往」中,我越來越理解父母,也越來越像父母。
還沒離開家之前我覺得,我肯定不會像我父母那樣,比如母親無微不至管得太多,父親有點高高在上讓我不太敢和他說話。當我有了孩子後,我發現我不經意間對孩子的表現也是如此。這讓我覺得一個人受原生家庭的影響,沒法改變,只能改善。兩代人的問題永遠不可能解決,只能是大家變得越來越包容。
但這並不是什麼不好的事。年紀漸長,有了閱歷之後,我認識到之前的行為是多麼的幼稚。以前想要逃脫父母的束縛,現在知道了聰明的人懂得讓別人限制你的部分自由。這種「限制」,其實是一種關心,也很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