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150內飾圖片欣賞
⑴ 關於黃河的諺語、俗語及賞析(賞析在150字內)
黃河的諺語
1,不見棺材不落淚,不到黃河不死心
2,黃河清,聖人出
3,黃河百害,惟富一套
4,跳進黃河也洗不清
5,
黃河面惡心善,長江面善心惡
6,黃河歸來不看川,黛眉歸來不看山
7,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
8,黃河決了口,縣官活不成
9,九曲黃河十八彎
不到黃河不死心;
跳進黃河也洗不清;
黃河九曲十八彎;
自古天下黃河富寧夏;
聖人出,黃河清;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黃河歸來不看川,黛眉歸來不看山;
是非吹入凡人耳,萬丈黃河洗不清;
黃河百害,惟富一。;
⑵ 黃河的景色到底有哪些
已建成開放五龍峰、岳山寺、駱駝嶺、漢霸二王城四大景區50多個景點。在這里,既可領略浩瀚的大河風光,欣賞優美的風景名勝,又能體味黃河文化的歷史淵源,縱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就。"登北邙居高瞰遠氣象萬千廣闊無垠偉偉乎中州大地,觀黃河撫今追昔波濤澎湃奔流不息悠悠然華夏搖籃"正是黃河風景名勝區的文化魅力所在。溶鑄著中華歷史文化精華和鮮明時代特色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不僅給遊人創造了良好的游覽環境,也是對人們,特別是青少年進行社會主義、愛國主義教育的良好場所。來到黃河風景名勝區,處處是展室,處處是課堂,在這里可以得到自然美的享受和愛國情的熏陶。
炎黃二帝石塑
炎黃二帝塑像是目前國內最雄偉的雕塑之一。它依山就勢,以山為體,以82米高的整座向陽山作為像身,再在山頂塑造18米高的頭像,總高達到100米。構思新穎,獨具匠心,不同凡響。二帝坐南朝北,背依邙山,面對黃河。巨像前是一個開闊場地,周圍遍植松柏,中間建築祭壇。祭壇至塑像的軸線上建有長200米的神道,兩側各列四座鑄銅大鼎,連同山前一座共九鼎,寓意九州四方江山永固。廣場東西兩端擺放大型編鍾、銅鼓各一個。河南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王仁民是該塑像建設的直接推動者,塑像總設計師為吳樹華,由海內外華人捐款和政府投資及招商引資共計人民幣1.8億元,歷時二十年於2007年建成。
五龍峰景區
是游覽區的中心景區,由五座連綿起伏的山峰而得名。這里蒼松翠柏滿山,在碧綠的林木之間,則是各式各樣的仿古亭閣,或規整宏大,或玲瓏精緻。五龍峰的最高處,建有清式重檐的「極目閣」。登臨此處,憑欄遠眺,可領略到「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壯闊景象。在景區中心的山間平地上,還有一座高5米的黃河母親塑像——「哺育」。塑像造型是一位懷抱嬰兒的古代婦女,神態和藹慈祥,氣質高貴素雅,象徵著黃河在中華人民心目中的母親河形象。
岳山寺
位於五龍峰東部約1.5公里處,主要游覽點有紫金閣、鐵索橋、牡丹園、月季園、植物園等。紫金閣分三層,高33米,每逢節日,紫金閣頂的一口洪鍾應和著黃河的波濤發出宏亮的聲響,聲聞數里。在岳山寺的懸崖峭壁之間架有一座鐵索橋,橋長40米,極為險峻。
駱駝嶺
位於岳山寺西2公里。主要景點是建在駱駝嶺主峰上的大禹塑像,像高10米,重達150噸。塑像輪廓清晰,面部表情生動,栩栩如生,生動地再現了大禹治水時的英姿。
漢霸二王城
河南滎陽市東北20公里的廣武山上,面積6平方公里,北臨黃河,東與三皇山旅遊區和黃河游覽區相連,西接飛龍頂旅遊區,南臨黃河大觀。楚漢兩城隔鴻溝遙遙相對,相傳劉邦、項羽兩軍曾在此對壘,留下了眾多聞名遐邇的戰爭古跡。現今城內的東西早已不復存在,只餘下了一段讓人感慨萬端的故事任人憑吊。主要景點有:楚漢中分天下的鴻溝、城牆、張良城故壘、「戰馬嘶鳴」塑像、漢霸二王城紀念碑、楚軍人物塑像、太公亭、對話澗等。
⑶ 黃河JN150是什麼時候研製出來的
黃河JN150
第一代重型卡車-黃河JN150綜述黃河JN150由原濟南汽車製造總廠(現中國重汽集團)設計製造。原濟南汽車製造總廠始建於1935年,主要生產汽車零部件。該廠於1956年開始自主研發設計製造汽車,步入汽車製造企業。
1960年4月試制出了中國第一輛重型汽車-黃河牌JN150型8噸重型汽車,結束了中國不能生產重型汽車的歷史。後來毛主席到濟南視察時,參觀了這輛樣車,朱德元帥親筆題寫「黃河」。幾十年來,共生產重型汽車數十萬輛,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國防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⑷ 黃河的起源、行程、長度、流經地區介紹、照片
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約古宗列盆地。經青藏高原的青海、四川、甘肅,黃土高原和鄂爾多斯高原的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華北平原的河南、山東,注入渤海,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75萬平方公里。黃河因其流經黃土高原,
攜帶了大量泥沙,多年平均輸沙量達16億噸,相當於堆成1米見方的土堤繞地球27圈。每年淤積在下遊河床中的泥沙有4億噸,使黃河成為高出地面十餘米的「懸河」。黃河中游地處季風氣候區,降水年變率大,且多暴雨。泥沙和暴雨洪水造成黃河下遊河床善淤,善決,善徒。從先秦到1949年的2500多年中,黃河下游決溢1590次,改道26次。
黃河沿途流經的主要河段和名勝有:
充滿活力的上遊河段--這一河段號稱黃河水力資源的「富礦區」。其中從龍羊峽至青銅峽河段,川峽相間,河床比降大,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規劃利用落差超過1200米,裝機容量超過1000萬千瓦,佔全河的近50%。平均年發電量近600億千瓦時。
溫柔纏綿的寧蒙河段--黃河在這里平靜地流淌,灌溉著兩岸的農田,造福當地的人民。因而有「天下黃河富寧夏」, 「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說法。寧夏銀川附近的土地平坦,面積廣闊,利用黃河水進行自流引灌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這里物產豐富,名貴中葯枸杞和銀川大米品質優良,有「塞北江南」之美稱。(枸杞照片)內蒙古河套平原十分乾旱,在其西部,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這里「無水是荒漠,有水成綠洲」。黃河水給這里的工農業生產創造了極好的條件。
勇往直前的中遊河段--陝晉峽谷,黃河在這里劈開萬仞山,勢如破竹,形成了黃河上最長的一段連續峽谷河段。在這一河段有以下兩個著名的地方:
壺口瀑布--黃河在這里以雷霆萬鈞之勢,奔騰過來,咆哮而去,壺口瀑布既是黃河的象徵,更是中華民族不懼艱險,勇於開拓,勇往直前精神的象徵。「風在吼,馬在嘯,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這雄壯的歌聲唱出了黃河的風采,更唱出了中華民族的戰無不勝,奮發圖強的英雄氣概。
龍門--流傳「鯉魚跳龍門」的故事就源於此。這里水流湍急,相傳鯉魚如果能跳過龍門就可成龍。這個傳說表達了人們對付出艱苦努力後到達理想境界的美好願望,也激勵著中華兒女頑強拼搏,奮斗不息。這里相傳是大禹治水所鑿開的一條峽口,因而又稱禹門口。
黃河水和黃河精神哺育了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在古老的黃河流域,演出了一幕幕壯麗輝煌的劇目,回報母親河的養育之恩。
150萬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現今山西省黃河邊的芮城縣境內出現,其後,100萬年前的蘭田猿人和30萬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黃河岸邊取魚狩獵,生活繁衍,繼續為黃河文明的誕生默默耕耘。
7萬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萬年前內蒙古烏審旗大溝灣晚期智人,奏響了古老黃河文明的序曲。
距今10000-7000年的細石器文化遺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3700-2700年的青銅器文化遺址和出現於公元前770年的鐵器文化遺址等幾乎遍布黃河流域。從中石器時代起,黃河流域就成了我國遠古文化的發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創造發明了人工取火技術、原始畜牧業和原始農業,他們拉開了黃河文明發展的序幕。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這些帝王統領著中華民族把古代黃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矚目的輝煌頂峰。火葯、指南針、造紙、印刷術,唐詩、宋詞、元曲是黃河文明中閃閃發光的瑰寶,發明創造和科學成就不僅推動了中國的發展,而且傳播到世界各地,促進了全人類的進步。
每年中華民族都要在陝西橋山的黃帝陵祭祖,每年無數的人們都要去山西洪洞大槐樹下尋根。黃河文明以其巨大的凝聚力和創造力,帶領中華民族象長流不息的滔滔黃河,奔向美好的未來。
⑸ 如果新款F-150要國產 這樣的內飾你會喜歡么
近日,有海外媒體曝光新一代福特全尺寸F-150的內飾。從諜照中可明顯看到,新一代F-150依舊保留現款車型的對稱式布局,中控屏面積進一步加大,同時也增加了全液晶儀表盤,還保留空調和娛樂系統的按鍵。另外,方向盤也採用全新的三幅式設計。
外觀方面參考之前的諜照來看,F-150中網經過重新的設計,邊框以及內部融入大量的鍍鉻元素裝飾,看上去更加精緻。大燈也是經過全新設計,一體式的大燈融合了「7」字的造型,辨識度明顯提升。細節部分,新車前保險杠處也有所變化,設計更加飽滿,這也使得新車看起來更有肌肉感。預計車身尺寸與現款車型相近。
近期,關於福特F-150要國產的消息傳得漫天遍野,似乎江鈴福特確實有意要生產福特的皮卡車型,同時從國家政策層面上,皮卡車型也加快放開。相信江鈴福特很可能要生產一款皮卡,不過是否是F-150如此龐大的車型,還是一個未知之數。我們覺得國產F-150的機率並不大,反倒是尺寸小一級的Ranger更合適。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⑹ 黃河的過去150字左右。
黃河全長5464公里,其長度在我國各大江河中僅此於長江.黃河從源頭東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等九個省區,在山東省墾利縣注入渤海. 由地面徑流分水線所包圍的集水區域叫流域.黃河流域位於北緯32°至42°,東經96°至119°之間,西起巴顏喀拉山,東臨渤海,北界陰山,南至秦嶺,東西長約1900公里,南北約1100公里,流域面積為75.2萬平方公里,大約相當於三個英國的國土面積.若包括鄂爾多斯內流區面積,則為79.4萬平方公里.黃河的河段長和流域面積,因泥沙淤積,河口延伸而處於不斷變化之中. 黃河流域的地勢從西到東呈三級階梯下降. 最高一級階梯是流域西部的青海高原,位於著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東北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第二級階梯大致以太行山為東界,海拔1000~2000米.包括河套平原、鄂爾多斯高原、黃土高原和盆地等較大的地貌單元. 第三級階梯自太行山系以東直至濱海,由黃河下游沖積平原和魯中丘陵組成.海拔高程一般在100米以下. 從河源到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顯的河口鎮,是黃河的上游,這一段河長3472公里;從河口鎮到河南鄭州的桃花谷是黃河的中游,全長1206公里;桃花峪以下是黃河的下游,全長約786公里. 黃河上、中、下游都有洪水災害,但下游是一條地上懸河,洪水災害最為嚴重,是舉世聞名的.因此,下游防洪是治理黃河的首要任務. 黃河中游流經黃土高原,黃土高原地區由於嚴重的水土流失,生態環境脆弱,是該地區生產落後和人民生活貧困的根源,也是黃河下游洪水泛濫成災、難以治理的症結.因此,在中游地區要大力開展水土保持工作,把寶貴的水和肥沃的土攔蓄在當地,發展生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減少入黃泥沙. 黃河流域的水力資源豐富,重要集中在上、中遊河段,尤以上游的野狐峽至青銅峽河段最為富集(理論蘊藏占幹流河段的39%),而且含沙量小,開發條件優越.因此,黃河上游的水電資源開發是其治理開發的重點.目前黃河幹流上已建成的7座大中型水電站中有5座在上游. 黃河在它的中、上游流經世界上最大的黃土高原.黃土高原土層深厚,土質疏鬆,地形破碎,暴雨頻繁,水土流失極為嚴重,是黃河泥沙的注意來源地.尤其是黃河河口鎮至潼關這一河段,黃河在穿越這一段黃土高原的過程中,眾多支流匯入,把黃河「染成」了黃色.據測定,這一河段進入黃河的泥沙佔全河沙量的90%. 黃河河道最寬的河段為河南省孟津縣白鶴鎮至山東省東明縣高村河段,兩岸堤距寬5公里~20公里.最寬處為河南長坦縣大車集,兩岸相距20公里. 黃河下游沖積平原,是我國的第二大平原華北平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豫東、豫北、魯西、魯北、冀南、冀北、皖北、蘇北等地區,面積達25萬平方公里.沖積扇的頂部,位於沁河口一帶,海拔100米左右.平原地勢大體以黃河大堤為分水嶺,地面坡降平緩,微向海洋傾斜.大堤以北為黃河平原,屬海河流域;大堤以南為黃淮平原,屬淮河流域. 黃河流域的三大自然災害是旱災、水災和水土流失. 黃河流域不僅旱災嚴重,而且最為矚目的還是下游的洪水災害.公元前602年至公元1938年的2540年中,黃河決口泛濫的年份就有543年.有時一年之中多次決溢,所以共計決溢次數1590多次.黃河決溢,造成的災害范圍和災情都是十分嚴重的. 水土流失是黃河流域又一大嚴重的自然災害.流域黃土高原地區(包括鄂爾多斯高原)水土流失面積43.4萬平方公里,平均每年每平方公里流失土壤3700噸.嚴重的水土流失使當地脆弱的生態環境持續惡化,阻礙當地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而且大量泥沙進入黃河,淤高下遊河床,也是黃河下游水患嚴重而又難於治理的症結所在. 黃河水力資源十分豐富.據1979年普查,全流域理論蘊藏量共4051萬千瓦,相應的年發電量為3552億千瓦小時,約佔全國理論蘊藏量的6%,僅次於長江. 黃河流域的誰資源總量包括川徑流量和地下誰資源量兩部分.河川徑流量多年平均為560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總補給量(包括閉流區)為300億立方米~400億立方米,扣除與河川徑流重復後的可開采量為80億立方米~155億立方米. 黃河水資源有三大特點: 1.水少沙多;2.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即徑流地區分布不均,徑流年內年際變化大;3.水沙異源,黃河水沙來源地區不同. 黃河的上、中、下游都有洪水,除黃河上游蘭州以上和黃河下游大汶河流域的洪水來源外,黃河中游的三個地區是黃河洪水的主要來源區,它們是河口鎮至龍門區間、龍門至三門峽區間、三門峽至花園口區間. 黃河流域加上下游防洪保護區面積91.5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近1/10;人口1.72億,佔全國總人口的15.1%. 人類為生存或經濟開發所從事的各種活動,由於無視或忽視環境保護所產生的新增水土流失,進一步引發和加劇了侵蝕,並產生了「邊治理、邊破壞」,「一方治理、多方破壞」,甚至「破壞大於治理」的嚴重後果.這種認為新增水土流失的來源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由於近50年來黃土高原人口劇增從1949年到1985年全區人口凈增4500萬人,因糧食及「三料」匱乏所產生的「濫墾、濫伐、濫牧、濫樵」現象;二是由於大規模興辦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以及大型廠礦和眾多的民辦礦點所造成的巨量棄土棄渣. 正在修訂的「黃河治理開發規劃」擬定在黃河幹流龍羊峽至桃花峪河段布置36座梯級樞紐工程,總庫容1007立方米,發電裝機容量2493萬千瓦,年平均發電量862億千瓦時.在幹流工程中,高壩大庫與徑流電站或壅水樞紐相間布置,形成以龍羊峽、劉家峽、大柳樹、磧口、古賢、三門峽和小浪底等七大控制性骨幹工程為主體的比較完整的綜合利用工程體系.
⑺ 描寫黃河的文字150字
站在黃河邊,望著滔滔巨浪,自己彷彿立刻變為一朵浪花,魂魄融入黃河的肌體之中。此時,細細品味黃河,它那如巨龍般的軀體拱成的「幾」字形的脊樑,彷彿正向人們昭示著黃河的博大與精深。那千百年來涌流不息的巨浪滋養了無數的黎民百姓,也滋養了中華民族震驚世界的東方文化。那滔滔的河水,茫茫的霧靄,粗獷的號子,既是歷史的寫照,又是心靈的回應。站在黃河的中流砥柱上,浩浩河風吹過,我彷彿被黃河托起,於是,任何困苦、任何煩惱都被拋向山谷。逝者如斯夫!昔日的一切已經作古,只有滾滾的黃河依然激浪千重,洶涌奔騰。時空更迭,流年奔逝,黃河在歲月的嬗變中匆匆奔流,它跨越了多少溝溝坎坎,終於走進了一個星火四射的夢境。發電站星羅棋布,兩岸綠樹成蔭房成行,到處五穀豐登,歡歌笑語。惟一不變的,是黃河那一瀉千里、勢不可擋的氣勢,是黃河那堅貞不屈、矢志不渝的信念,這就是中華民族亘古絕世、生生不息的鐵脊樑——國之魂!第一次知道黃河是在「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的庄嚴歌聲里,從那以後,心中便升起一股難以名狀的激情。從此,便有一條黃龍在心中奔騰不息。帶著尋根的意識,我後來逐漸認識了黃河。它從巴顏喀拉山北麓皚皚雪山中發源,流經黃土高原,繞過99道彎,最終歸入蔚藍寧靜的渤海灣。它蘊藏母親河幾千年來不息的信念,用深沉凝重的黃色乳汁哺育了一個堅忍不屈的民族,孕育了世界引以為自豪的華夏文明。幾度夕陽紅,幾經雷雨電,古老的黃河啊,記錄了中華民族血淚斑斑的歷史,目睹了中華兒女怒吼奔騰、不屈不撓的錚錚鐵骨。今天,它繼續見證著新中國和改革開放的新生活,記錄著這片古老土地的巨大變化和曲折坎坷。站在它的岸邊,心潮激盪,一個信念在心頭升起:我們一定要讓黃河看到我們民族的偉大復興,讓黃河趨利避害,以更加嶄新的容顏,在神州大地上奔騰、放歌。
⑻ 新車 | 曝2021款福特F-150最新內飾,或換裝全液晶儀表
動力方面,預計會繼續搭載現款3.5L雙渦輪增壓發動機,最大功率380馬力,最大扭矩672牛·米,搭配10速手自一體變速箱。傳聞已久的混合動力車型F-150PHEV具體參數尚不得知,我們也將持續關注。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⑼ 寫一段描繪黃河影像的文字(150字左右),寫一段你心中的黃河贊歌(80字左右)
黃河,中國的第二大河。發源於青海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約古宗列盆地,蜿蜒東流,穿越黃土高原及黃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幹流全長5464公里(1萬多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總面積79.5萬平方公里(含內流區面積4.2萬平方公里)。
據地質演變歷史的考證,黃河是一條相對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萬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內還只有一些互不連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獨立的內陸水系。此後,隨著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蝕、奪襲,歷經105萬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間逐漸連通,構成黃河水系的雛形。到距今10萬至1萬年間的晚更新世,黃河才逐步演變成為從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貫通的大河。
由於黃河的洪水挾帶大量泥沙,進入下游平原地區後迅速沉積,主流在漫流區游盪,人們開始築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斷淤積抬高,成為高出兩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條件下就決溢泛濫,改走新道。黃河下遊河道遷徙變化的劇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根據有文字記載,黃河曾經多次改道。河道變遷的范圍,西起鄭州附近,北抵天津,南達江淮,縱橫25萬平方公里。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間,黃河的遷徙大都在現行河道以北地區,侵襲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間,黃河改道擺動都在現行河道以南地區,侵襲淮河水系,流入黃海。1855年黃河在河南蘭考東壩頭決口後,才改走現行河道,奪山東大清河入渤海。由於黃河下遊河道不斷變遷改道,以及海侵、海退的變動影響,黃河下游地區的河道長度及流域面積也在不斷變化,這是黃河不同於其他河流的突出特點之一。遠古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於原始人類生存。黃土高原和黃河沖積平原,土質疏鬆,易於墾殖,適於原始農牧業的發展。黃土的特性,利於先民們挖洞聚居。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為我國古代文明的發育提供了較好的條件。早在110萬年前,「藍田人」就在黃河流域生活。還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在流域內生息繁衍。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遺址遍布大河上下。這些古文化遺跡不僅數量多、類型全,而且是由遠至近延續發展的,系統地展現了中國遠古文明的發展過程。
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內已開始出現農事活動。大約在4000多年前,流域內形成了一些血緣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黃帝兩大部族最強大。後來,黃帝取得盟主地位,並融合其他部族,形成「華夏族」。後人把黃帝奉為中華民族的祖先,在黃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鄭市有黃帝宮,在陝西省黃陵縣有黃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都把黃河流域認作中華民族的搖籃,稱黃河為「母親河」,為「四瀆之宗」,視黃土地為自己的 「根」。
從公元前21世紀夏朝開始,迄今4000多年的歷史時期中,歷代王朝在黃河流域建都的時間延綿3000多年。中國歷史上的「七大古都」 ,在黃河流域和近鄰地區的有安陽、西安、洛陽、開封四座。殷都(當時屬黃河流域)遺存的大量甲骨文 ,開創了中國文字記載的先河。西安(含咸陽),自西周、秦、漢至隋、唐,先後有13個朝代建都,歷史長達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東周遷都洛陽以後,東漢、魏、隋、唐、後梁、後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陽建都,歷時也有900多年,被譽為「九朝古都」。位於黃河南岸的開封,古稱汴梁,春秋時代魏惠王遷都大梁,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後歷時約200多年。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 ,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在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地區是全國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發展最早的地區。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內已出現青銅器,到商代青銅冶煉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同時開始出現鐵器冶煉,標志著生產力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在洛陽出土的經過系列處理的鐵錛、鐵斧,表明中國開發鑄鐵柔化技術的時間要比歐洲各國早2000多年。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活字印刷、指南針、火葯,都產生在黃河流域。從詩經到唐詩、宋詞等大量文學經典 ,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 ,也都產生在這里。北宋以後,全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向南方轉移 ,但是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進程中,黃河流域及黃河下游平原地區仍處於重要地位。黃河流域悠久的歷史,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貴的遺產,留下了無數名勝古跡,是我們民族的驕傲
⑽ 關於黃河的資料和圖片
黃河,中國的第二大河。發源於青海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約古宗列盆地,蜿蜒東流,穿越黃土高原及黃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幹流全長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總面積79.5萬平方公里(含內流區面積4.2萬平方公里)。
據 地質演變歷史的考證,黃河是一條相對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萬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內還只有一些互不連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獨立的內陸水系。此後,隨著 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蝕、奪襲,歷經105萬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間逐漸連通,構成黃河水系的雛形。到距今10萬至1萬年間的晚更新世,黃河才逐步演變 成為從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貫通的大河。
由於黃河的洪水挾帶大量泥沙,進入下游平原地區後迅速沉積,主流在漫流區游盪,人 們開始築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斷淤積抬高,成為高出兩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條件下就決溢泛濫,改走新道。黃河下遊河道遷徙變化的劇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獨一 無二的。根據有文字記載,黃河曾經多次改道。河道變遷的范圍,西起鄭州附近,北抵天津,南達江淮,縱橫25萬平方公里。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 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間,黃河的遷徙大都在現行河道以北地區,侵襲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間,黃河 改道擺動都在現行河道以南地區,侵襲淮河水系,流入黃海。1855年黃河在河南蘭考東壩頭決口後,才改走現行河道,奪山東大清河入渤海。由於黃河下遊河道 不斷變遷改道,以及海侵、海退的變動影響,黃河下游地區的河道長度及流域面積也在不斷變化,這是黃河不同於其他河流的突出特點之一。遠古時期,黃河中下游 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於原始人類生存。黃土高原和黃河沖積平原,土質疏鬆,易於墾殖,適於原始農牧業的發展。黃土的特性,利於先民們挖洞聚居。特 殊的自然地理環境,為我國古代文明的發育提供了較好的條件。早在110萬年前,「藍田人」就在黃河流域生活。還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 在流域內生息繁衍。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遺址遍布大河上下。這些古文化遺跡不僅數量多、類型全,而且是由遠至近延續發 展的,系統地展現了中國遠古文明的發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