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房車內飾 » 關於延禧宮的內飾

關於延禧宮的內飾

發布時間: 2021-08-02 04:25:17

⑴ 魏瓔珞住進延禧宮是第幾集

電視劇延禧攻略中魏瓔珞住進延禧宮在第43集,樓主也可以到網路搜索該劇,然後裡面有關於演員,劇情,劇集的詳細介紹的

⑵ 請問清代紫禁城中東西十二宮分別是哪十二宮

永壽宮、翊坤宮、儲秀宮、咸福宮、長春宮、啟祥宮、景仁宮、承乾宮、鍾粹宮、景陽宮、永和宮、延禧宮。

西六宮是清代後宮妃嬪的住處,包括永壽宮、翊坤宮、儲秀宮、咸福宮、長春宮和啟祥宮(太極殿)。因整齊有致的坐落於紫禁城的子午線西側,因而被統一稱作西六宮,與之相對應的還有子午線東側的東六宮。

東六宮在故宮中軸線東側的東一長街,是一組由六個相同形式的院落組成的建築。六宮分別為:景仁宮、承乾宮、鍾粹宮、景陽宮、永和宮、延禧宮。

而東、西六宮(有時又被稱做東西十二宮),又像兩腋般夾挾著中央的後三宮,因而與古代所謂的掖廷相對應。

(2)關於延禧宮的內飾擴展閱讀:

後三宮

故宮建築的後半部叫內廷,是皇帝及嬪妃生活娛樂的地方。前朝與內廷宮殿的分界線乾清門,乾清門以南為前朝,以北為內廷。乾清門左右有琉璃照壁,是清朝「御門聽政」的所在地。太和門和乾清門都是殿的形式,雖然名字上是門,在明代皇帝上朝處理政事都是在太和門,清代的時候皇帝上朝處理政事才改到乾清門。

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兩翼有東六宮和西六宮,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之處也是皇帝與後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後半部在建築風格上同於前半部。前半部建築形象是嚴肅、庄嚴、壯麗、雄偉,以象徵皇帝的至高無上。

後半部內廷則富有生活氣息,建築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園、書齋、館榭、山石等。內廷東側的寧壽宮是當年乾隆皇帝宣布退位後當太上皇養老皇宮,花費一百一十萬兩銀修建。

乾清宮在故宮內庭最前面保和殿的後面。乾清宮是內廷正殿,高20米。重檐廡殿頂。殿的正中有寶座,內有「正大光明」匾。

⑶ 有沒有史實記載,東西十二宮的主位在康熙乾隆雍正時期分別是誰

東六宮:景仁宮,承乾宮,鍾粹宮,延禧宮,永和宮,景陽宮; 西六宮:永壽宮,翊坤宮,儲秀宮,啟祥宮,長春宮,咸福宮。
景仁宮--- 景仁宮,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長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仁宮。清代沿用明朝舊稱,於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年)、光緒十六年(1890年)先後修繕。
宮為二進院,正門南向,名景仁門,門內有石影壁一座,傳為元代遺物。前院正殿即景仁宮,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式頂,檐角安放走獸5個,檐下施以單翹單昂五踩斗栱,飾龍鳳和璽彩畫。明間前後檐開門,次、梢間均為檻牆、檻窗,門窗雙交四椀菱花槅扇式。明間室內懸乾隆御題「贊德宮闈」匾。天花圖案為二龍戲珠,內檐為龍鳳和璽彩畫。室內方磚墁地,殿前有寬廣月台。東西有配殿各3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以旋子彩畫。配殿南北各有耳房。
後院正殿5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施以斗栱,飾龍鳳和璽彩畫。兩側各建耳房。殿前有東西配殿各3間,亦為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旋子彩畫。院西南角有井亭1座。此宮保持明初始建時的格局。
景仁宮明代為嬪妃居所。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康熙帝生於此宮。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和碩裕親王福全喪,康熙帝為悼念其兄,再次於此宮暫居。其後此宮一直作為後妃居所,乾隆帝生母孝聖憲皇後、咸豐帝婉貴妃、光緒帝珍妃均曾在此居住。 承乾宮--- 承乾宮,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永寧宮,崇禎五年(1632年)八月更名承乾宮。清沿明舊。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二年(1832年)略有修葺。
宮為兩進院,正門南向,名承乾門。前院正殿即承乾宮,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式頂,檐角安放走獸5個,檐下施以單翹單昂五踩斗栱,內外檐飾龍鳳和璽彩畫。明間開門,次、梢間檻牆、檻窗,雙交四椀菱花槅扇門、窗。室內方磚墁地,天花彩繪雙鳳,正間內懸乾隆皇帝御題「德成柔順」匾。殿前為寬敞的月台。東西有配殿各3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旋子彩畫,崇禎七年(1634年)安匾於東西配殿曰貞順齋、明德堂。
後院正殿5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施以斗栱,飾龍鳳和璽彩畫。兩側建有耳房。東西有配殿各3間,均為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飾以旋子彩畫。後院西南角有井亭一座。此宮保持明初始建時的格局。
此宮在明代為貴妃所居。清代為後妃所居,清順治帝皇貴妃董鄂氏,道光帝孝全成皇後、琳貴妃、佳貴人,咸豐帝雲嬪、婉貴人都曾在此居住。 鍾粹宮--- 鍾粹宮,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咸陽宮,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鍾粹宮,隆慶五年(1571年)改鍾粹宮前殿曰興龍殿,後殿曰聖哲殿,為皇太子居處,後復稱鍾粹宮。清代沿用明朝舊稱,於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後於道光十一年(1831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光緒十六年(1890年)、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多次修葺。清晚期於宮門內添加垂花門、游廊等。
宮為二進院,正門南向,名鍾粹門,前院正殿即鍾粹宮,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式頂,前出廊,檐脊安放走獸5個,檐下施以單翹單昂五跴斗拱,彩繪蘇式彩畫。明間開門,次、梢間為檻窗,冰裂紋、步步錦門窗。室內原為徹上明造,後加天花頂棚,方磚墁地,明間內懸乾隆御題「淑慎溫和」匾。殿前有東西配殿各3間,前出廊,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蘇式彩畫。
後院正殿5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蘇式彩畫,兩側有耳房。東西有配殿各3間,均為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院內西南角有井亭1座。
鍾粹宮明代為妃嬪所居,曾一度為皇太子宮。清代為後妃居所。清咸豐皇帝奕詝幼年在此居住時,道光皇貴妃,即恭親王奕欣之母亦居此宮,代為撫育奕詝。咸豐帝孝貞顯皇後自入宮即在鍾粹宮居住,直至光緒七年(1881年)去世。光緒大婚後,隆裕皇後也曾在此居住。
現在常年在此進行故宮藏玉器類文物的展示。 延禧宮--- 延禧宮為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東二長街東側。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長壽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稱延祺宮。清代又改名為延禧宮,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明清兩朝均為妃嬪所居,清道光帝之恬嬪、成貴人曾在此居住。
延禧宮原與東六宮其它五宮格局相同,為前後兩進院,前院正殿5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室內懸乾隆皇帝御筆匾曰「慎贊徽音」,東壁懸乾隆《聖制曹後重農贊》,西壁懸《曹後重農圖》。殿前有東西配殿各3間。後院正殿5間,亦有東西配殿各3間,均為黃琉璃瓦硬山頂。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延禧宮起火,燒毀正殿、後殿及東西配殿等建築共25間,僅余宮門。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提議復建,但未能實現。宣統元年(1909年)在延禧宮原址興工修建一座3層西洋式建築--水殿。水殿四周浚池,引玉泉山水環繞。主樓每層9間,底層四面當中各開一門,四周環以圍廊。樓之四角各接3層六角亭1座,底層各開兩門,分別與主樓和迴廊相通。據《清宮詞》、《清稗史》記載,水殿以銅作棟,玻璃為牆,牆之夾層中置水蓄魚,底層地板亦為玻璃製成,池中游魚一一可數,荷藻參差,青翠如畫。隆裕太後題匾額曰「靈沼軒」,俗稱「水晶宮」。事實上,該殿所有構架均為鐵鑄,殿內4根蟠龍紋柱也系鑄鐵鍛造。整座建築大都以漢白玉砌成,很少用磚,外牆雕花,內牆貼有白色和花色瓷磚。因國庫空虛,水晶宮直至宣統三年(1911年)冬尚未完工,後被迫停建。宣統二年(1910年)六月,隆裕太後還曾下令西苑電燈公所給延禧宮安裝電暖爐、電風扇並添安電燈。1917年張勛復辟時,延禧宮北部被直系部隊飛機投彈炸毀。1931年,故宮博物院將其改建為文物庫房。 永和宮--- 永和宮,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承乾宮之東、景陽宮之南。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永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今名。清沿明舊,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乾隆三十年(1765年)亦有修繕,光緒十六年(1890年)重修。明代為妃嬪所居,清代為後妃所居。清康熙帝孝恭仁皇後久居此宮。其後,道光帝靜貴妃,咸豐帝麗貴人、斑貴人、鑫常在等先後在此居住。光緒大婚後為瑾妃居所。
宮為二進院,正門南向,名永和門,前院正殿即永和宮,面闊5間,前接抱廈3間,黃琉璃瓦歇山式頂,檐角安走獸5個,檐下施以單翹單昂五跴斗栱,繪龍鳳和璽彩畫。明間開門,次、梢間皆為檻牆,上安支窗。正間室內懸乾隆御題「儀昭淑慎」匾,吊白樘箅子頂棚,方磚墁地。東西有配殿各3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旋子彩畫。東西配殿的北側皆為耳房,各3間。
後院正殿曰同順齋,面闊5間,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明間開門,雙交四椀槅扇門4扇,中間兩扇外置風門,次間、梢間檻牆,步步錦支窗,下為大玻璃方窗,兩側有耳房。東西有配殿各3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以旋子彩畫。院西南角有井亭1座。此宮保持明初始建時的格局。 景陽宮--- 景陽宮,為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鍾粹宮之東、永和宮之北。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長陽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陽宮。清沿明舊,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明代為嬪妃所居。清代改作收貯圖書之地。
宮為二進院,正門南向,名景陽門,前院正殿即景陽宮,面闊3 間,黃琉璃瓦廡殿頂,與東六宮中其它五宮的屋頂形式不同。檐角安放走獸5個,檐下施以斗栱,繪龍和璽彩畫。明間開門,次間為玻璃窗。明間室內懸乾隆御題「柔嘉肅敬」匾。天花為雙鶴圖案,內檐飾以旋子彩畫,室內方磚墁地,殿前為月台。東西有配殿各3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旋子彩畫。
後院正殿為御書房,面闊5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歇山式頂。次、梢間為檻牆、檻窗,檐下施以斗栱,飾龍和璽彩畫。清乾隆年因藏宋高宗所書《毛詩》及馬和之所繪《詩經圖》卷於此,乾隆御題額曰「學詩堂」。東西六宮年節張掛的《宮訓圖》原收藏於此。東西各有配殿3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以旋子彩畫,西南角有井亭1座。此宮保持明初始建時格局。
現在常年在此進行故宮藏琺琅器文物的展示。 西六宮是永壽宮、太極殿(啟祥宮)、翊坤宮、長春宮、儲秀宮和咸福宮。西六宮和東六宮一樣,也是皇帝的妃嬪們居住的地方。不光在這一點上相同,西六宮和東六宮的建築形式也是完全一樣的。西六宮中的長春宮以其《紅樓夢》壁畫而聞名。《紅樓夢》在清代曾被列為反書,但是到了晚清已經廣為流傳。慈禧太後就很喜歡讀《紅樓夢》,光緒皇帝的瑾妃和珍妃也很喜歡《紅樓夢》。於是就請來畫師在長春宮繪制了《紅樓夢》壁畫。《紅樓夢》壁畫繪制的手法極為高超,沒有一絲一毫的懈怠之筆。西六宮中的儲秀宮曾是慈禧太後的寢宮,清光緒十年(1884年)在這里給慈禧太後辦過50壽辰。慈禧太後在當年不顧國家連年戰爭、民不聊生,執意鋪張地大辦萬壽慶典。慈禧太後為了氣派,拆除了儲秀門,還把儲秀宮和翊坤宮連在了一起。宮內陳設華麗,龍鳳象牙船、象牙寶塔等都在陳設之列。
永壽宮--- 為內廷西六宮之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長樂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名毓德宮,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又更名為永壽宮。清朝順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都曾重修或大修,但仍基本保持明初始建時的格局。
永壽宮為兩進院,前院正殿永壽宮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外檐裝修,明間前後檐安雙交四菱花扇門,次間、梢間為檻牆,上安雙交四菱花扇窗。殿內高懸乾隆皇帝御筆匾額「令德淑儀」,東壁懸乾隆《聖制班姬辭輦贊》,西壁懸《班姬辭輦圖》。乾隆六年(1741年),乾隆皇帝下令,內廷東西十一宮的匾額「俱照永壽宮式樣製造」,自掛起之後,不許擅動或更換。
正殿有東西配殿各3間。後院正殿5間,東西有耳房,殿前東西亦有配殿各3間。院落東南有井亭1座。永壽宮為明代妃嬪、清代後妃所居之處。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皇帝曾在此召見大學士申時行等人;崇禎十一年(1638年),因國內災情異象屢屢出現,皇帝在此宮齋居。清代順治帝皇貴妃董鄂氏、恪妃,嘉慶帝如妃曾在此居住。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崩,孝聖憲皇太後居永壽宮,乾隆皇帝居乾清宮南廊苫次,並詣永壽宮問安。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和恪和碩公主下嫁、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和孝固倫公主下嫁和珅之子,均設宴於永壽宮。道光中晚期,外侮內患日盛,而朝廷內部一味諱飾,將各疆吏密奏匿於永壽宮。光緒以後,此宮前後殿均設為大庫,收貯御用物件。
翊坤宮--- 翊坤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清時為妃嬪居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始稱萬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為翊坤宮。清代曾多次修繕,原為二進院,清晚期將翊坤宮後殿改成穿堂殿曰體和殿,東西耳房各改一間為通道,使翊坤宮與儲秀宮相連,形成四進院的格局。
正殿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後出廊。檐下施斗拱,梁枋飾以蘇式彩畫。門為萬字錦底、五蝠捧壽裙板隔扇門,窗為步步錦支摘窗,飾萬字團壽紋。明間正中設地平寶座、屏風、香幾、宮扇,上懸慈禧御筆「有容德大」匾。東側用花梨木透雕喜鵲登梅落地罩,西側用花梨木透雕藤蘿松纏枝落地罩,將正間與東、西次間隔開,東西次間與梢間用隔扇相隔。殿前設「光明盛昌」屏門,台基下陳設銅鳳、銅鶴、銅爐各一對。溥儀遜帝時曾在正殿前廊下安設鞦韆,現鞦韆已拆,鞦韆架尚在。東西有配殿曰延洪殿、元和殿,均為3間黃琉璃瓦硬山頂建築。
後殿體和殿,清晚期連通儲秀宮與翊坤宮時,將其改為穿堂殿。面闊5間,前後開門,後檐出廊,黃琉璃瓦硬山頂。亦有東西配殿,前東南有井亭1座。光緒十年慈禧五十壽辰時移居儲秀宮,曾在此接受朝賀。光緒帝選妃也在此舉行。
現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儲秀宮--- 儲秀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清時為妃嬪所居。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名壽昌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曰儲秀宮。清代曾多次修葺,光緒十年(1884年)為慶祝慈禧五十壽辰,耗費白銀63萬兩進行大規模整修,現存建築為光緒十年重修後的形制。
儲秀宮原為二進院,清晚期拆除了儲秀門及圍牆,並將翊坤宮後殿改為穿堂殿,稱體和殿,連通儲秀宮與翊坤宮,形成相通的四進院落。儲秀宮前廊與東西配殿前廊及體和殿後檐廊轉角相連,構成迴廊。迴廊牆壁上鑲貼的琉璃燒制的萬壽無疆賦是眾臣為祝慈禧壽辰所撰。
儲秀宮為單檐歇山頂,面闊5間,前出廊。檐下施斗栱,梁枋飾以淡雅的蘇式彩畫。門為楠木雕萬字錦底、五蝠捧壽、萬福萬壽裙板隔扇門;窗飾萬字團壽紋步步錦支摘窗。內檐裝修精巧華麗。明間正中設地屏寶座,後置5扇紫檀嵌壽字鏡心屏風,上懸「大圓寶鏡」匾。東側有花梨木雕竹紋裙板玻璃隔扇,西側有花梨木雕玉蘭紋裙板玻璃隔扇,分別將東西次間與明間隔開。東次、梢間以花梨木透雕纏枝葡萄紋落地罩相隔;西次、梢間以一道花梨木雕萬福萬壽紋為邊框內鑲大玻璃的隔扇相隔,內設避風隔,西梢間作為暖閣,是居住的寢室。
儲秀宮的庭院寬敞幽靜,兩棵蒼勁的古柏聳立其中,殿台基下東西兩側安置一對戲珠銅龍和一對銅梅花鹿,為光緒十年慈禧五十大壽時所鑄。東西配殿為養和殿、緩福殿,均為面闊3間的硬山頂建築。
後殿為麗景軒,面闊5間,單檐硬山頂,有東西配殿曰鳳光室、猗蘭館。慈禧入宮後曾居住儲秀宮後殿,並在此生下同治皇帝。光緒十年慈禧五十大壽時又移居儲秀宮,並將後殿定名為麗景軒。
現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啟祥宮(即太極殿)--- 太極殿 太極殿,內廷西六宮之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名未央宮,因嘉靖皇帝的生父興獻王朱祐杬生於此,故於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啟祥宮,清代晚期改稱太極殿。清代曾多次修葺。
太極殿原為二進院,清後期改修長春宮時,將太極殿後殿辟為穿堂殿,後檐接出抱廈,並與長春宮及其東西配殿以轉角游廊相連,形成迴廊,東西耳房各開一間為通道,使太極殿與長春宮連接成相互貫通的四進院。
太極殿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後出廊。外檐繪蘇式彩畫,門窗飾萬字錦底團壽紋,步步錦支摘窗。室內飾石膏堆塑五福捧壽紋天花,系清末民初時所改。明間與東西次間分別以花梨木透雕萬字錦地花卉欄桿罩與球紋錦地鳳鳥落地罩相隔,正中設地屏寶座。殿前有高大的祥鳳萬壽紋琉璃屏門,與東西配殿組成一個寬敞的庭院。
後殿為體元殿,黃琉璃瓦硬山頂,面闊5間,前後明間開門。後檐接抱廈3間,為長春宮戲台。清光緒十年(1884年),為慶慈禧五十壽辰,曾在此演戲達半月之久。明萬曆年間,乾清、坤寧兩宮火災,神宗朱翊鈞曾暫居啟祥宮。遜帝溥儀出宮前,同治帝瑜太妃曾居太極殿。
現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體元殿 體元殿原為啟祥宮後殿,清咸豐九年(1859年)將此殿改為前後開門的穿堂殿,咸豐御筆匾題曰「體元殿」。殿為黃琉璃瓦硬山頂,面闊5間,明間前後開門,次間、梢間為檻牆、支窗。室內各間安花罩虛隔,惟西梢間自成一室,有門與次間相通。東西各有耳房3間,中1間辟為通道,連通長春宮。殿後接抱廈3間,黃琉璃瓦卷棚頂,面北,與長春宮相對,為清晚期宮中唱戲之小戲台,亦稱長春宮戲台。該殿現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長春宮--- 長春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長春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稱永寧宮,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復稱長春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後又多次修整。咸豐九年(1859年)拆除長春宮的宮門長春門,並將啟祥宮後殿改為穿堂殿,咸豐帝題額曰「體元殿」。長春宮、啟祥宮兩宮院由此連通。
長春宮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式頂,前出廊,明間開門,隔扇風門,竹紋裙板,次、梢間均為檻窗,步步錦支窗。明間設地屏寶座,上懸「敬修內則」匾。左右有簾帳與次間相隔,梢間靠北設落地罩炕,為寢室。殿前左右設銅龜、銅鶴各1對。東配殿曰綏壽殿,西配殿曰承禧殿,各3間,前出廊,與轉角廊相連,可通各殿。廊內壁上繪有18幅以《紅樓夢》為題材的巨幅壁畫,屬清晚期作品。長春宮南面,即體元殿的後抱廈,為長春宮院內的戲台。東北角和西北角各有屏門一道,與後殿相通。
後殿曰怡情書史,與長春宮同期建成,面闊5間,東西各有耳房3間。東配殿曰益壽齋,西配殿曰樂志軒,各3間。後院東南有井亭1座。
此宮明代為妃嬪所居,天啟年間李成妃曾居此宮。清代為後妃所居,乾隆皇帝的孝賢皇後曾居住長春宮,死後在此停放靈棺。同治年至光緒十年(1884年),慈禧太後一直在此宮居住。
咸福宮--- 咸福宮為內廷西六宮之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壽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為咸福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又加修整。
咸福宮為兩進院,正門咸福門為琉璃門,內有4扇木屏門影壁。前院正殿額曰「咸福宮」,面闊3間,黃琉璃瓦廡殿頂,形制高於西六宮中其它五宮,與東六宮相對稱位置的景陽宮形制相同。前檐明間安扇門,其餘為扇檻窗,室內井口天花。後檐僅明間安扇門,其餘為檐牆。殿內東壁懸乾隆皇帝《聖制婕妤當熊贊》,西壁懸《婕妤當熊圖》。山牆兩側有卡牆,設隨牆小門以通後院。殿前有東西配殿各3間,硬山頂,各有耳房。後院正殿名「同道堂」,面闊5間,硬山頂,東西各有耳房3間。前檐明間安扇門,設簾架,余間為支摘窗;後檐牆不開窗。室內設落地罩隔斷,頂棚為海墁天花。殿內東室匾額為「琴德簃」,曾藏古琴;西室「畫禪室」,所貯王維《雪溪圖》、米之暉《瀟湘白雲圖》等畫卷都是董其昌畫禪室舊藏,室因此而得名。同道堂亦有東西配殿,堂前東南有井亭1座。咸福宮為後妃所居,前殿為行禮升座之處,後殿為寢宮,乾隆年間改為皇帝偶爾起居之處。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皇帝崩,嘉慶帝住於咸福宮守孝,下令不設床,僅鋪白氈、燈草褥,以此宮為苫次,同年十月才移居養心殿。此後咸福宮一度恢復為妃嬪居所,道光帝琳貴人(庄順皇貴妃)、成貴妃、彤貴妃、常妃等都曾在此居住。道光三十年(1850年),咸豐皇帝住於咸福宮為道光皇帝守孝,守孝期滿後仍經常在此居住。

⑷ 歷史上的延禧宮到底是誰住的真的是令妃住的嗎

自《甄嬛傳》熱播之後,清宮劇著實的火上了幾年,先《延禧攻略》後有《如懿傳》都掀起了一波清宮劇的收視狂潮,這幾部劇除了帶火了劇中主角之外,延禧宮也隨之大火。那麼在我國的歷史上延禧宮究竟是誰住的?真的是令妃的住處嗎?其實在清朝延禧宮中一般居住的是一些不太受寵的嬪妃,而令妃也確實曾經居住過延禧宮,也是延禧宮中走出去的唯一受寵的嬪妃了。

三、令妃居住延禧宮

延禧宮中最著名的宮主應當屬令妃了,雖然令妃是宮女出身,但是卻造就了當時後宮的神話,榮寵一生。在令妃還是貴人的時候,曾經就被賜暫居延禧宮,既然提到了暫居,很快令妃就母憑子貴升了位份而遷居他宮。

但是也有說,歷史上是沒有令妃這個人物的,所以也就不存在令妃是否居住過延禧宮一說,無論延禧宮曾經居住過哪一位嬪妃,也無論是否有令妃居住過,都已經成為過往的歷史,為延禧宮增添了一抹歷史所獨有的色彩與神秘。

⑸ 誰能告訴我清朝東西六宮十二宮殿包含哪些具體的樓、苑、齋、軒、閣、居的

東六宮:景仁宮,承乾宮,鍾粹宮,延禧宮,永和宮,景陽宮;

西六宮:永壽宮,翊坤宮,儲秀宮,啟祥宮,長春宮,咸福宮。

景仁宮---

景仁宮,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長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仁宮。清代沿用明朝舊稱,於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年)、光緒十六年(1890年)先後修繕。
宮為二進院,正門南向,名景仁門,門內有石影壁一座,傳為元代遺物。前院正殿即景仁宮,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式頂,檐角安放走獸5個,檐下施以單翹單昂五踩斗栱,飾龍鳳和璽彩畫。明間前後檐開門,次、梢間均為檻牆、檻窗,門窗雙交四椀菱花槅扇式。明間室內懸乾隆御題「贊德宮闈」匾。天花圖案為二龍戲珠,內檐為龍鳳和璽彩畫。室內方磚墁地,殿前有寬廣月台。東西有配殿各3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以旋子彩畫。配殿南北各有耳房。
後院正殿5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施以斗栱,飾龍鳳和璽彩畫。兩側各建耳房。殿前有東西配殿各3間,亦為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旋子彩畫。院西南角有井亭1座。此宮保持明初始建時的格局。
景仁宮明代為嬪妃居所。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康熙帝生於此宮。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和碩裕親王福全喪,康熙帝為悼念其兄,再次於此宮暫居。其後此宮一直作為後妃居所,乾隆帝生母孝聖憲皇後、咸豐帝婉貴妃、光緒帝珍妃均曾在此居住。

承乾宮---

承乾宮,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永寧宮,崇禎五年(1632年)八月更名承乾宮。清沿明舊。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二年(1832年)略有修葺。
宮為兩進院,正門南向,名承乾門。前院正殿即承乾宮,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式頂,檐角安放走獸5個,檐下施以單翹單昂五踩斗栱,內外檐飾龍鳳和璽彩畫。明間開門,次、梢間檻牆、檻窗,雙交四椀菱花槅扇門、窗。室內方磚墁地,天花彩繪雙鳳,正間內懸乾隆皇帝御題「德成柔順」匾。殿前為寬敞的月台。東西有配殿各3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旋子彩畫,崇禎七年(1634年)安匾於東西配殿曰貞順齋、明德堂。
後院正殿5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施以斗栱,飾龍鳳和璽彩畫。兩側建有耳房。東西有配殿各3間,均為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飾以旋子彩畫。後院西南角有井亭一座。此宮保持明初始建時的格局。
此宮在明代為貴妃所居。清代為後妃所居,清順治帝皇貴妃董鄂氏,道光帝孝全成皇後、琳貴妃、佳貴人,咸豐帝雲嬪、婉貴人都曾在此居住。

鍾粹宮---

鍾粹宮,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咸陽宮,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鍾粹宮,隆慶五年(1571年)改鍾粹宮前殿曰興龍殿,後殿曰聖哲殿,為皇太子居處,後復稱鍾粹宮。清代沿用明朝舊稱,於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後於道光十一年(1831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光緒十六年(1890年)、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多次修葺。清晚期於宮門內添加垂花門、游廊等。
宮為二進院,正門南向,名鍾粹門,前院正殿即鍾粹宮,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式頂,前出廊,檐脊安放走獸5個,檐下施以單翹單昂五跴斗拱,彩繪蘇式彩畫。明間開門,次、梢間為檻窗,冰裂紋、步步錦門窗。室內原為徹上明造,後加天花頂棚,方磚墁地,明間內懸乾隆御題「淑慎溫和」匾。殿前有東西配殿各3間,前出廊,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蘇式彩畫。
後院正殿5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蘇式彩畫,兩側有耳房。東西有配殿各3間,均為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院內西南角有井亭1座。
鍾粹宮明代為妃嬪所居,曾一度為皇太子宮。清代為後妃居所。清咸豐皇帝奕詝幼年在此居住時,道光皇貴妃,即恭親王奕欣之母亦居此宮,代為撫育奕詝。咸豐帝孝貞顯皇後自入宮即在鍾粹宮居住,直至光緒七年(1881年)去世。光緒大婚後,隆裕皇後也曾在此居住。
現在常年在此進行故宮藏玉器類文物的展示。

延禧宮---

延禧宮為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東二長街東側。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長壽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稱延祺宮。清代又改名為延禧宮,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明清兩朝均為妃嬪所居,清道光帝之恬嬪、成貴人曾在此居住。
延禧宮原與東六宮其它五宮格局相同,為前後兩進院,前院正殿5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室內懸乾隆皇帝御筆匾曰「慎贊徽音」,東壁懸乾隆《聖制曹後重農贊》,西壁懸《曹後重農圖》。殿前有東西配殿各3間。後院正殿5間,亦有東西配殿各3間,均為黃琉璃瓦硬山頂。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延禧宮起火,燒毀正殿、後殿及東西配殿等建築共25間,僅余宮門。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提議復建,但未能實現。宣統元年(1909年)在延禧宮原址興工修建一座3層西洋式建築--水殿。水殿四周浚池,引玉泉山水環繞。主樓每層9間,底層四面當中各開一門,四周環以圍廊。樓之四角各接3層六角亭1座,底層各開兩門,分別與主樓和迴廊相通。據《清宮詞》、《清稗史》記載,水殿以銅作棟,玻璃為牆,牆之夾層中置水蓄魚,底層地板亦為玻璃製成,池中游魚一一可數,荷藻參差,青翠如畫。隆裕太後題匾額曰「靈沼軒」,俗稱「水晶宮」。

事實上,該殿所有構架均為鐵鑄,殿內4根蟠龍紋柱也系鑄鐵鍛造。整座建築大都以漢白玉砌成,很少用磚,外牆雕花,內牆貼有白色和花色瓷磚。因國庫空虛,水晶宮直至宣統三年(1911年)冬尚未完工,後被迫停建。宣統二年(1910年)六月,隆裕太後還曾下令西苑電燈公所給延禧宮安裝電暖爐、電風扇並添安電燈。

1917年張勛復辟時,延禧宮北部被直系部隊飛機投彈炸毀。

1931年,故宮博物院將其改建為文物庫房。

永和宮---

永和宮,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承乾宮之東、景陽宮之南。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永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今名。清沿明舊,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乾隆三十年(1765年)亦有修繕,光緒十六年(1890年)重修。明代為妃嬪所居,清代為後妃所居。清康熙帝孝恭仁皇後久居此宮。其後,道光帝靜貴妃,咸豐帝麗貴人、斑貴人、鑫常在等先後在此居住。光緒大婚後為瑾妃居所。
宮為二進院,正門南向,名永和門,前院正殿即永和宮,面闊5間,前接抱廈3間,黃琉璃瓦歇山式頂,檐角安走獸5個,檐下施以單翹單昂五跴斗栱,繪龍鳳和璽彩畫。明間開門,次、梢間皆為檻牆,上安支窗。正間室內懸乾隆御題「儀昭淑慎」匾,吊白樘箅子頂棚,方磚墁地。東西有配殿各3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旋子彩畫。東西配殿的北側皆為耳房,各3間。
後院正殿曰同順齋,面闊5間,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明間開門,雙交四椀槅扇門4扇,中間兩扇外置風門,次間、梢間檻牆,步步錦支窗,下為大玻璃方窗,兩側有耳房。東西有配殿各3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以旋子彩畫。院西南角有井亭1座。此宮保持明初始建時的格局。

景陽宮---

景陽宮,為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鍾粹宮之東、永和宮之北。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長陽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陽宮。清沿明舊,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明代為嬪妃所居。清代改作收貯圖書之地。
宮為二進院,正門南向,名景陽門,前院正殿即景陽宮,面闊3 間,黃琉璃瓦廡殿頂,與東六宮中其它五宮的屋頂形式不同。檐角安放走獸5個,檐下施以斗栱,繪龍和璽彩畫。明間開門,次間為玻璃窗。明間室內懸乾隆御題「柔嘉肅敬」匾。天花為雙鶴圖案,內檐飾以旋子彩畫,室內方磚墁地,殿前為月台。東西有配殿各3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旋子彩畫。
後院正殿為御書房,面闊5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歇山式頂。次、梢間為檻牆、檻窗,檐下施以斗栱,飾龍和璽彩畫。清乾隆年因藏宋高宗所書《毛詩》及馬和之所繪《詩經圖》卷於此,乾隆御題額曰「學詩堂」。東西六宮年節張掛的《宮訓圖》原收藏於此。東西各有配殿3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以旋子彩畫,西南角有井亭1座。此宮保持明初始建時格局。
現在常年在此進行故宮藏琺琅器文物的展示。

西六宮是永壽宮、太極殿(啟祥宮)、翊坤宮、長春宮、儲秀宮和咸福宮。西六宮和東六宮一樣,也是皇帝的妃嬪們居住的地方。不光在這一點上相同,西六宮和東六宮的建築形式也是完全一樣的。

西六宮中的長春宮以其《紅樓夢》壁畫而聞名。《紅樓夢》在清代曾被列為反書,但是到了晚清已經廣為流傳。慈禧太後就很喜歡讀《紅樓夢》,光緒皇帝的瑾妃和珍妃也很喜歡《紅樓夢》。於是就請來畫師在長春宮繪制了《紅樓夢》壁畫。《紅樓夢》壁畫繪制的手法極為高超,沒有一絲一毫的懈怠之筆。

西六宮中的儲秀宮曾是慈禧太後的寢宮,清光緒十年(1884年)在這里給慈禧太後辦過50壽辰。慈禧太後在當年不顧國家連年戰爭、民不聊生,執意鋪張地大辦萬壽慶典。慈禧太後為了氣派,拆除了儲秀門,還把儲秀宮和翊坤宮連在了一起。宮內陳設華麗,龍鳳象牙船、象牙寶塔等都在陳設之列。

永壽宮---

為內廷西六宮之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長樂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名毓德宮,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又更名為永壽宮。清朝順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都曾重修或大修,但仍基本保持明初始建時的格局。
永壽宮為兩進院,前院正殿永壽宮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外檐裝修,明間前後檐安雙交四菱花扇門,次間、梢間為檻牆,上安雙交四菱花扇窗。殿內高懸乾隆皇帝御筆匾額「令德淑儀」,東壁懸乾隆《聖制班姬辭輦贊》,西壁懸《班姬辭輦圖》。乾隆六年(1741年),乾隆皇帝下令,內廷東西十一宮的匾額「俱照永壽宮式樣製造」,自掛起之後,不許擅動或更換。
正殿有東西配殿各3間。後院正殿5間,東西有耳房,殿前東西亦有配殿各3間。院落東南有井亭1座。

永壽宮為明代妃嬪、清代後妃所居之處。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皇帝曾在此召見大學士申時行等人;崇禎十一年(1638年),因國內災情異象屢屢出現,皇帝在此宮齋居。清代順治帝皇貴妃董鄂氏、恪妃,嘉慶帝如妃曾在此居住。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崩,孝聖憲皇太後居永壽宮,乾隆皇帝居乾清宮南廊苫次,並詣永壽宮問安。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和恪和碩公主下嫁、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和孝固倫公主下嫁和珅之子,均設宴於永壽宮。道光中晚期,外侮內患日盛,而朝廷內部一味諱飾,將各疆吏密奏匿於永壽宮。光緒以後,此宮前後殿均設為大庫,收貯御用物件。

翊坤宮---

翊坤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清時為妃嬪居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始稱萬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為翊坤宮。清代曾多次修繕,原為二進院,清晚期將翊坤宮後殿改成穿堂殿曰體和殿,東西耳房各改一間為通道,使翊坤宮與儲秀宮相連,形成四進院的格局。
正殿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後出廊。檐下施斗拱,梁枋飾以蘇式彩畫。門為萬字錦底、五蝠捧壽裙板隔扇門,窗為步步錦支摘窗,飾萬字團壽紋。明間正中設地平寶座、屏風、香幾、宮扇,上懸慈禧御筆「有容德大」匾。東側用花梨木透雕喜鵲登梅落地罩,西側用花梨木透雕藤蘿松纏枝落地罩,將正間與東、西次間隔開,東西次間與梢間用隔扇相隔。殿前設「光明盛昌」屏門,台基下陳設銅鳳、銅鶴、銅爐各一對。溥儀遜帝時曾在正殿前廊下安設鞦韆,現鞦韆已拆,鞦韆架尚在。東西有配殿曰延洪殿、元和殿,均為3間黃琉璃瓦硬山頂建築。
後殿體和殿,清晚期連通儲秀宮與翊坤宮時,將其改為穿堂殿。面闊5間,前後開門,後檐出廊,黃琉璃瓦硬山頂。亦有東西配殿,前東南有井亭1座。光緒十年慈禧五十壽辰時移居儲秀宮,曾在此接受朝賀。光緒帝選妃也在此舉行。
現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儲秀宮---

儲秀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清時為妃嬪所居。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名壽昌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曰儲秀宮。清代曾多次修葺,光緒十年(1884年)為慶祝慈禧五十壽辰,耗費白銀63萬兩進行大規模整修,現存建築為光緒十年重修後的形制。
儲秀宮原為二進院,清晚期拆除了儲秀門及圍牆,並將翊坤宮後殿改為穿堂殿,稱體和殿,連通儲秀宮與翊坤宮,形成相通的四進院落。儲秀宮前廊與東西配殿前廊及體和殿後檐廊轉角相連,構成迴廊。迴廊牆壁上鑲貼的琉璃燒制的萬壽無疆賦是眾臣為祝慈禧壽辰所撰。
儲秀宮為單檐歇山頂,面闊5間,前出廊。檐下施斗栱,梁枋飾以淡雅的蘇式彩畫。門為楠木雕萬字錦底、五蝠捧壽、萬福萬壽裙板隔扇門;窗飾萬字團壽紋步步錦支摘窗。內檐裝修精巧華麗。明間正中設地屏寶座,後置5扇紫檀嵌壽字鏡心屏風,上懸「大圓寶鏡」匾。東側有花梨木雕竹紋裙板玻璃隔扇,西側有花梨木雕玉蘭紋裙板玻璃隔扇,分別將東西次間與明間隔開。東次、梢間以花梨木透雕纏枝葡萄紋落地罩相隔;西次、梢間以一道花梨木雕萬福萬壽紋為邊框內鑲大玻璃的隔扇相隔,內設避風隔,西梢間作為暖閣,是居住的寢室。
儲秀宮的庭院寬敞幽靜,兩棵蒼勁的古柏聳立其中,殿台基下東西兩側安置一對戲珠銅龍和一對銅梅花鹿,為光緒十年慈禧五十大壽時所鑄。東西配殿為養和殿、緩福殿,均為面闊3間的硬山頂建築。
後殿為麗景軒,面闊5間,單檐硬山頂,有東西配殿曰鳳光室、猗蘭館。慈禧入宮後曾居住儲秀宮後殿,並在此生下同治皇帝。光緒十年慈禧五十大壽時又移居儲秀宮,並將後殿定名為麗景軒。
現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啟祥宮(即太極殿)---

太極殿

太極殿,內廷西六宮之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名未央宮,因嘉靖皇帝的生父興獻王朱祐杬生於此,故於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啟祥宮,清代晚期改稱太極殿。清代曾多次修葺。
太極殿原為二進院,清後期改修長春宮時,將太極殿後殿辟為穿堂殿,後檐接出抱廈,並與長春宮及其東西配殿以轉角游廊相連,形成迴廊,東西耳房各開一間為通道,使太極殿與長春宮連接成相互貫通的四進院。
太極殿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後出廊。外檐繪蘇式彩畫,門窗飾萬字錦底團壽紋,步步錦支摘窗。室內飾石膏堆塑五福捧壽紋天花,系清末民初時所改。明間與東西次間分別以花梨木透雕萬字錦地花卉欄桿罩與球紋錦地鳳鳥落地罩相隔,正中設地屏寶座。殿前有高大的祥鳳萬壽紋琉璃屏門,與東西配殿組成一個寬敞的庭院。
後殿為體元殿,黃琉璃瓦硬山頂,面闊5間,前後明間開門。後檐接抱廈3間,為長春宮戲台。清光緒十年(1884年),為慶慈禧五十壽辰,曾在此演戲達半月之久。明萬曆年間,乾清、坤寧兩宮火災,神宗朱翊鈞曾暫居啟祥宮。遜帝溥儀出宮前,同治帝瑜太妃曾居太極殿。
現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體元殿

體元殿原為啟祥宮後殿,清咸豐九年(1859年)將此殿改為前後開門的穿堂殿,咸豐御筆匾題曰「體元殿」。殿為黃琉璃瓦硬山頂,面闊5間,明間前後開門,次間、梢間為檻牆、支窗。室內各間安花罩虛隔,惟西梢間自成一室,有門與次間相通。東西各有耳房3間,中1間辟為通道,連通長春宮。殿後接抱廈3間,黃琉璃瓦卷棚頂,面北,與長春宮相對,為清晚期宮中唱戲之小戲台,亦稱長春宮戲台。該殿現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長春宮---

長春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長春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稱永寧宮,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復稱長春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後又多次修整。咸豐九年(1859年)拆除長春宮的宮門長春門,並將啟祥宮後殿改為穿堂殿,咸豐帝題額曰「體元殿」。長春宮、啟祥宮兩宮院由此連通。
長春宮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式頂,前出廊,明間開門,隔扇風門,竹紋裙板,次、梢間均為檻窗,步步錦支窗。明間設地屏寶座,上懸「敬修內則」匾。左右有簾帳與次間相隔,梢間靠北設落地罩炕,為寢室。殿前左右設銅龜、銅鶴各1對。東配殿曰綏壽殿,西配殿曰承禧殿,各3間,前出廊,與轉角廊相連,可通各殿。廊內壁上繪有18幅以《紅樓夢》為題材的巨幅壁畫,屬清晚期作品。長春宮南面,即體元殿的後抱廈,為長春宮院內的戲台。東北角和西北角各有屏門一道,與後殿相通。
後殿曰怡情書史,與長春宮同期建成,面闊5間,東西各有耳房3間。東配殿曰益壽齋,西配殿曰樂志軒,各3間。後院東南有井亭1座。
此宮明代為妃嬪所居,天啟年間李成妃曾居此宮。清代為後妃所居,乾隆皇帝的孝賢皇後曾居住長春宮,死後在此停放靈棺。同治年至光緒十年(1884年),慈禧太後一直在此宮居住。

咸福宮---

咸福宮為內廷西六宮之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壽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為咸福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又加修整。
咸福宮為兩進院,正門咸福門為琉璃門,內有4扇木屏門影壁。前院正殿額曰「咸福宮」,面闊3間,黃琉璃瓦廡殿頂,形制高於西六宮中其它五宮,與東六宮相對稱位置的景陽宮形制相同。前檐明間安扇門,其餘為扇檻窗,室內井口天花。後檐僅明間安扇門,其餘為檐牆。殿內東壁懸乾隆皇帝《聖制婕妤當熊贊》,西壁懸《婕妤當熊圖》。山牆兩側有卡牆,設隨牆小門以通後院。殿前有東西配殿各3間,硬山頂,各有耳房。

後院正殿名「同道堂」,面闊5間,硬山頂,東西各有耳房3間。前檐明間安扇門,設簾架,余間為支摘窗;後檐牆不開窗。室內設落地罩隔斷,頂棚為海墁天花。殿內東室匾額為「琴德簃」,曾藏古琴;西室「畫禪室」,所貯王維《雪溪圖》、米之暉《瀟湘白雲圖》等畫卷都是董其昌畫禪室舊藏,室因此而得名。同道堂亦有東西配殿,堂前東南有井亭1座。

咸福宮為後妃所居,前殿為行禮升座之處,後殿為寢宮,乾隆年間改為皇帝偶爾起居之處。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皇帝崩,嘉慶帝住於咸福宮守孝,下令不設床,僅鋪白氈、燈草褥,以此宮為苫次,同年十月才移居養心殿。此後咸福宮一度恢復為妃嬪居所,道光帝琳貴人(庄順皇貴妃)、成貴妃、彤貴妃、常妃等都曾在此居住。道光三十年(1850年),咸豐皇帝住於咸福宮為道光皇帝守孝,守孝期滿後仍經常在此居住。

⑹ 康熙時延禧宮住的是康熙的寵妃嗎這個寵妃是誰是惠妃嗎

延禧宮是紫禁城東六宮之一,位於東六宮的東南下角,即第一排的東側。延禧宮初名長壽宮,初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稱延祺宮,清代改名延禧宮,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講到這里,劇中所見的延禧宮就是康熙年重修後的景象。
延禧宮前後兩進院,前院正殿五間,覆黃色琉璃瓦歇山頂,殿前有東西配殿各三間。後院正殿五間,亦有東西配殿各三間,均為黃色琉璃瓦硬山頂。不過延禧宮歷來不被重視,關於曾經居住的主人,史料並沒有太多的記載。大部分都不是重要的妃嬪,偶有妃子入住,多數則是品級較低的貴人、常在、答應等。
歷史上的延禧宮,也可能是東西六宮中命運最差的,屢遭火災,被徹底燒毀的。也就是說,康熙年重修的延禧宮,僅存了150多年,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起火,正殿、後殿及東西配殿等建築悉數被毀,僅剩宮門。延禧宮的遭遇據說是其風水問題,因地處八卦艮位,故屢遭雷火。
所以延禧宮居住寵妃的可能性很小。

⑺ 請問清朝宮殿,乾清、坤寧諸宮兩側的十二宮名稱。據說這十二宮代表了了十二辰,具體是如何對應的

這個問題是你想復雜了。十二宮的布置確實是為了合十二地支之數,但要把每一宮對應每一個地支就顯得牽強了。與之對應的還有象徵十天乾的乾東五所和乾西五所,同樣要一一對應也比較牽強。所要表達的意思就是陰陽之和,而十二宮為後妃所居住,乾西五所為皇子居住,所以也象徵母子之和,母福子貴。每一宮的名字樓上各位都說得很清楚了,我就不做復制粘貼族了。

⑻ 如何解綁延禧宮秘傳裡面的身份證綁定

要不然他的一個綁定的這個的話,直接進行一個注銷就可以解綁了。

⑼ 北京故宮中的延禧宮為何多次被焚毀有哪些歷史依據

最近由於延禧攻略的熱播,北京故宮中的延禧宮也被人們所嚮往,但事實上延禧宮本來是不被遊客所喜愛的,因為這個樓比較破,就與其他的地方不太相同,本來出來旅遊的遊客就是為了去看那些漂亮的,有著歷史氣息的建築的,因此一般看到爛尾樓都會轉身離去,但事實上這座爛尾樓就是延禧宮的真正原身。


延禧宮因為多次經歷火災,所以曾去找道士看過這里的風水,那個人說這里的風水不好,容易起火災,因此擱置了很久,直到後來瑾妃,也就是光緒帝的一位妃子,她向皇太後提議,將這座宮殿建成仿英國的一座水晶宮,在裡面養魚,這樣去建不但與他原本的風水相抵還能夠建成一座非常壯麗洋氣的海底世界,但到了最後,因為財力匱乏的原因,這座水晶宮就停止建造了。
以上是我的看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熱點內容
飛度皮卡丘改裝 發布:2025-07-19 05:06:17 瀏覽:383
皮卡丘硬了圖片大全 發布:2025-07-19 04:55:24 瀏覽:291
依維柯歐勝c房車報價 發布:2025-07-19 04:06:21 瀏覽:716
潤力灑水車價格 發布:2025-07-19 03:27:02 瀏覽:489
國產10萬元微型房車 發布:2025-07-19 03:20:20 瀏覽:44
馬自達8商務車原廠配件 發布:2025-07-19 02:19:50 瀏覽:659
吉利帝豪柴油越野車 發布:2025-07-19 00:51:59 瀏覽:871
福田蒙派克e9座商務車 發布:2025-07-19 00:34:47 瀏覽:167
英菲尼迪qx50聖托里尼內飾價格 發布:2025-07-19 00:15:44 瀏覽:131
九龍艾菲內飾和埃爾法通用嗎 發布:2025-07-19 00:02:56 瀏覽: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