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病乎無乎內飾乎外
㈠ 誰有《論語》中的《論君子》的原文和翻譯
《論君子》的原文: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子謂子夏曰: 「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
白話譯文:
冉求說:並非不喜歡老師的大道,因為能力不足,所以才做不到。孔子說:能力不足的人,必將中途而廢棄。你說你力不足,是你自己停止了對大道的追求,而並非真的是因為能力不足。
孔子對子夏說:你要做君子之儒,不要做小人之儒。
子游為武城邑宰。孔子問子游:你可得到賢人相助?子游回答說:有個叫澹臺滅明的人,平時走在田野時,必依正道而行,絕不走便捷的小路;不是公事,從不到我的住處來。
(1)君子病乎無乎內飾乎外擴展閱讀:
《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
《論語》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論語》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論語》的主要特點是語言簡練,用意深遠,有一種雍容和順、紆徐含蓄的風格。還有就是在簡單的對話和行動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時語言淺近易懂,接近口語。
㈡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作何解釋
意思:君子安於現在所處的地位去做應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
1、出自《中庸·第十四章》。
2、原文: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3、譯文:
君子安於現在所處的地位去做應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
處於富貴的地位,就做富貴人應做的事;處於貧賤的狀況,就做貧賤人應做的事;處於邊遠地區,就做在邊遠地區應做的事;處於患難之中,就做在患難之中應做的事。君子無論處於什麼情況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處於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處於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別人,這樣就不會有什麼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
所以,君子安居現狀來等待天命,小人卻鋌而走險妄圖獲得非分的東西。
孔子說:「君子立身處世就像射箭一樣,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術不行。」
(2)君子病乎無乎內飾乎外擴展閱讀:
1、《中庸》是一篇論述儒家人性修養的散文,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子思所作,是儒家學說經典論著。經北宋程顥、程頤極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終和《大學》、《論語》、《孟子》並稱為「四書」。
2、宋、元以後,《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㈢ 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出自哪裡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出自《中庸》
意思: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而不超越自己的本分,不越俎代庖.
請採納,謝謝
㈣ 弗乎弗乎君子病沒世而名不稱也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於後世哉
孔子說:「不成啊,不成啊!君子最提憂的就是死後沒有留下好的名聲。我的主張不能實行,我用什麼貢獻給社會留下好名呢?」
㈤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怎麼理解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的意思是君子感到痛心的是到死而名聲不被大家所稱頌。
㈥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什麼意思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的意思為君子只怕自己沒有才能,不怕別人不知道自己。
出處
春秋時期孔子的《論語·衛靈公》
原文節選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翻譯
孔子說:「君子以義作為根本,用禮加以推行,用謙遜的語言來表達,用忠誠的態度來完成,這就是君子了。」孔子說:「君子只怕自己沒有才能,不怕別人不知道自己。」
(6)君子病乎無乎內飾乎外擴展閱讀:
原文賞析
從政治思想方面來看,本篇第五章中孔子贊頌「無為而治」特別值得注意。「無為而治」原來是老子的政治主張,它包含了無欲、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的理念,與孔子思想有很大差別。孔子的無為而治可以說是他關於君主身正不令而行思想的另外一種表達。
但是無論是老子,還是孔子,他們的「無為而治」的觀念都要求君主在具體事務上不要干預臣下,讓他們各司其職,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 反對統治者獨斷專行,防止君主好大喜功給國家造成災難,從而都表現出反專制的傾向。
作品簡介
《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
㈦ 君子素其位而行 不願乎其外
君子在他當下的地位去做事,不羨慕他職位以外的.
平素富貴,做富貴該做的事;平素貧賤,做貧賤該做的事;平素夷狄,做夷狄該做的事;平素患難,做患難該做的事.君子無論在什麼情況下沒有不安然自得的呀.
讀:
做事能夠安於其位,努力將事情做好,肯定是會在某一方面做出成績,肯定會踏踏實實,這樣做事當然有君子之風了.而能夠不存僥幸之心,不存非分之想,則將用力地推進整個社會有序地發展.
富貴的做善事;貧賤的做義事;夷狄的做禮的事;患難的做忠的事.
這樣就會體現出君子的精神要義.
所以啊,無論處在什麼情況下,無論是個人患難當頭還是家有尊榮富貴,中庸之道守而毋失,隨時隨處可行之.
因為「道」存心中,並且時時處處實行之,作為君子當然是沒有不安然自得的啊.
㈧ 君子病沒世而名不稱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於後世哉什麼意思
在《史記·孔子世家第十七》記載道:「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沒世而名不稱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於後世哉?』乃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據魯,親周,故殷,運之三代。約其文辭而指博。……貶損之義,後有王者而開之,《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孔子曰:『後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晚年的孔子感慨地說:『不成啊,不成啊!君子擔心隱沒與時代而名不符實。我的主張不能實行於當世,我用什麼讓後世了解我的思想主張的是非正誤呢?』於是就根據魯國的史書作了《春秋》,上起魯隱公元年(前722),下止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共包括魯國十二個國君。以魯國為中心記述,尊奉周王室為正統,以殷商舊事為借鑒,記述夏、商、周三代的法統,文辭簡約而旨意廣博。……《春秋》大義褒貶人物時事,後來的君主們推廣開來,使《春秋》大義精神通行天下,天下那些亂臣奸賊就都害怕起來了。…… 孔子說:「後人了解我將因為《春秋》,後人怪罪我也將因為《春秋》。」
㈨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之人不己知也」是什麼意思
意思:君子只怕自己沒有才能,不怕別人不知道自己。
出處:出自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的《論語·衛靈公》
原文: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譯文:孔子說:「君子只怕自己沒有才能,不怕別人不知道自己。」
原文節選
1、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譯文:孔子說:「志士仁人,沒有貪生怕死而損害仁的,只有犧牲自己的性命來成全仁的。」
2、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譯文:子貢問怎樣實行仁德。孔子說:「做工的人想把活兒做好,必須首先使他的工具鋒利。住在這個國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賢者,與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3、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譯文:子貢問孔子問道:「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4、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就敗壞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
5、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譯文:孔子說:「大家都厭惡他,我必須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歡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9)君子病乎無乎內飾乎外擴展閱讀:
《論語》簡介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
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
《論語》在古代有3個版本:《古論》、《魯論》和《齊論》。現在通行的《論語》是由《魯論》和《古論》整理形成的版本。
孔子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於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尼山鎮境內),東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
孔子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了《六經》。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了儒家經典《論語》。《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其行事。
《論語》的影響
《論語》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被尊為「五經之輨轄,六藝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資料。南宋時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使之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元代延祐年間,科舉開始以「四書」開科取士。此後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務運動,廢除科舉之前,《論語》一直是學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論語》進入經書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禮有《周禮》《儀禮》《禮記》,春秋有《左傳》《公羊》《穀梁》,加上《論語》《爾雅》《孝經》,這樣是十三經。」
北宋政治家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此書在中國古代社會所發揮的作用與影響之大。
㈩ 急求文言文翻譯(高一)
《顧愷之點睛》
顧愷之字長康,是晉陵無錫人。顧愷之特別擅長繪畫,畫得特別神妙,謝安非常器重他,認為是自古以來還沒有人像他這樣。顧愷之每當畫成人像後,有時幾年也不點眼睛。人們問他其中的原因,他回答說:「四肢的美醜,本來就不缺少妙處,傳神寫照,正在眼睛裡。」顧愷之經常推重嵇康的四言詩,於是給他畫了肖像,常常說:「手揮五弦容易,目送歸鴻困難。」他每次畫出人物肖像,總是妙絕一時,曾經繪出裴楷肖像,在臉頰上加上三根毛,觀看的人覺得神情特別美。他又給謝餛畫像,畫在石洞里,說道:「這位老兄應該安置在丘壑中。」他打算給殷仲堪畫像,殷仲堪眼睛有毛病,極力推辭。顧愷之說道:「你正因為眼睛是這樣,如果是明白地點畫瞳子,用飛白往上拂描,使它就像輕雲遮蔽月亮,豈不是很好嗎!」殷仲堪這才聽從了他。顧愷之曾經把一櫃子畫在櫃子前封好題字後,寄放在桓玄那裡,都是他非常珍愛的。桓玄竟然打開櫃子後面,竊取了畫,再像原來一樣緘閉好了歸還顧愷之,騙他說沒有打開過櫃子。顧愷之看到封題還跟原來一樣,但是遺失了畫,說妙畫通靈,變化離去,就好像凡人登仙,沒有一點奇怪的神色。
孟子 兩章
魚我所欲也
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麼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大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麼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大義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只為求利益而不擇手段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麼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辦法,什麼手段不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麼一切可以躲避災禍的壞事,哪一樁不可以干呢?通過某種辦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過某種辦法就可躲避禍患但有人不去干這種事情,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那就是「不義」)。不僅僅賢人有這種思想,人人都有這種思想,只不過賢人能夠使它不致喪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得到它便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亡。然而,如果你呼喝著給他吃,過路的飢餓的人也不會接受;如果你用腳踢著給別人吃,乞丐也不願意接受。
萬鍾的俸祿如果不辨別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它,這萬鍾的俸祿對我有什麼益處呢? 是為了宮室的華美,妻妾的侍奉,為了我所認識的窮困貧舌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嗎?原先為了義寧願身死而不受「呼爾」「蹴爾」的一簞食,一豆羹施捨,今天卻為了宮室的華美而接受了;原先為了義寧願身死而不受「呼爾」「蹴爾」的一簞食,一豆羹施捨,今天卻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原先為了義寧願身死而不受「呼爾」「蹴爾」的一簞食,一豆羹施捨,今天卻為了所認識的窮困貧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這種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幹了嗎?(如果這樣做了,)這就叫做喪失本來的思想,喪失了「義」。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從田地中被任用,傅說從築牆的泥水匠中被選拔,膠鬲從魚鹽販中被舉薦,管夷吾從獄官手裡被釋放並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的海濱被任用,百里奚從買賣奴隸場所被選拔用為大夫。
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責任給這樣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飢餓,以致肌膚消瘦,使他身受貧困之苦,在他做事時,使他所做的事顛倒錯亂,用這些辦法來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格堅忍起來,增加他過去所沒有的才能。
一個人常常是犯了錯誤,以後才能(注意)改正;內心困惑,思慮堵塞,才能奮起,有所作為;憔悴枯槁,表現在臉上,吟詠嘆息之氣發於聲音,(看到他的臉,聽到他的聲音)然後人們才了解他。
(一個國家)國內如果沒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輔佐君主的賢士,國外如果沒有敵對的國家和外國侵犯的危險,常常滅亡。
這樣人們才會明白憂患使人生存,安逸享樂使人死亡。
莊子 秋水
秋天的洪水隨著季節漲起來了,千百條江河注入黃河,水流巨大,兩岸的水邊、洲島之間,不能辨別牛馬。於是乎黃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這里了。順著流水往東走,到了渤海,臉朝東望去,看不到水邊。於是乎河伯才收起(改變)了欣喜的臉色,抬頭看著渤海神若嘆息道:「有句俗話說,『聽到了許多道理,就以為沒有人比得上自己』,即是說的我呀。並且我曾經聽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見聞、輕視伯夷的義行,開始我還不相信;如今我看見您的大海難以窮盡,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來,那就危險了,我會永遠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譏笑。」
渤海神若說:「對井裡的蛙不可與它談論關於海的事情,是由於它的眼界受著狹小居處的局限;對夏天生死的蟲子不可與它談論關於冰雪的事情,是由於它的眼界受著時令的制約;對見識淺陋的人不可與他談論關於大道理的問題,是由於他的眼界受著所受教育的束縛。如今你從河岸流出來,向大海觀看,才知道你的淺陋,這就可以與你談論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沒有比海更大的了。萬千條江河歸向大海,不知什麼時候停止,可它不滿盈;尾閭排泄它,不知什麼時候停止,可它不虛空;春天、秋天它沒有變化,洪水、大旱它不知道。這表明它的容量超過長江、黃河的容量,不可計數。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誇耀,因為自以為列身於天地之間,從那裡汲取陰陽之氣,我在天地裡面,猶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樣,正存有自己所見很少的想法,又怎麼會自我誇耀呢?計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間,不象小洞在巨大的水澤里嗎?計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象梯米在大倉里嗎?稱事物的數量叫做『萬』,人類只是占其中的一類;人類遍布天下,穀物所生長的地方,車船所通達的地方都有人,令人只是占其中的一千;這表明人與萬物相比,不象毫毛的末梢在馬體上嗎?五帝所連續統治的,三王所爭奪的,仁人所擔憂的,以天下為己任的賢人所勞碌的,全不過如此而已。伯夷以辭讓君王位置而博得名聲,孔子以談論天下而顯示淵博,他們這樣自我誇耀,不正象你剛才自我誇耀河水之多一樣嗎?」
一代畫師戴文進
明代畫家以戴進為第一名,戴進,字文進,杭州人。明宣宗喜歡繪畫,他繪制的畫充分發揮了上天賜予他的才能。當時,他身邊的待詔有謝廷循、倪端、石銳、李在,都有名氣。戴進入京城,畫家們妒忌他。一天,在仁智殿呈畫給皇上,戴進呈上的是《秋江獨釣圖》,畫中人穿著紅袍在水邊垂釣。繪畫唯有紅顏色不易著,戴進獨自得到古法的妙處。明宣宗觀賞它。謝廷循在旁邊跪下對皇帝說:「戴進的畫非常美,但是赤紅色是朝廷高級官員的服色,怎麼讓釣魚人穿紅袍呢?」宣宗點頭贊同,於是就用手一揮不再看戴進其餘的畫。所以戴進住在京師,十分窮苦。
戴進原先是首飾匠,他鍛制的人物花鳥,模擬得形神畢肖十分精奇,其價值超過一般鍛工製品的一倍。戴進自己很得意,以為人們一定十分看重而流傳下去。一天,在集市的熔金人那裡,看到的首飾,就是戴進打制的,頓時感到悲傷失意。回來他對人說:「我為製作這些東西耗盡了心血,哪裡僅僅為了換飯吃呢?心想借首飾使我的名字不朽啊。如今他們銷毀我製造的首飾一點不愛惜,這種手藝不值得再做下去了。今後我將干什麼工作才行呢?」人們對他說:「你那巧妙的技術放在金銀首飾上,首飾只供世人把玩及小孩婦女裝飾而已。他們只沉溺於首飾的輝煌光亮,哪裡了解製作人的辛苦?你若能把手藝移以素絹上作畫,這樣一定能流傳下去的。」戴進高興極了。就學畫畫,當時名聲很高。
然而戴進命運不好,雖然得到等詔官位,但前途坎坷不平,沒有得到皇帝的恩遇。他的畫在疏淡的幾筆中能細致的描摩事物,用筆清淡幽深。他畫人物尤其美,他的真跡也很少看見了。我欽佩戴進,一個首飾匠,卻立下不朽志向,最終出了名。
張隕清廉愛民
張塤字牖如,江蘇長洲人。……康熙十七年,被授予登封知縣,一個人騎馬上任。……到縣三天,發誓不收一分錢的賄賂,不冤枉一個好人。衙門前立一塊巨石,上面刻著四個字:「永除私派。」設收集意見的櫃子,百姓自己封好信件投進去,從來沒有剩餘的信件。他招集流亡的人,督促他們耕種田地。他考察那裡土地的狀況適宜栽種什麼作物,然後督促百姓種植木棉及各種果樹。又大修學堂,修復了嵩陽書院——嵩陽書院是宋代四大書院之一。張塤聘請耿介做老師,用程朱理學教導學生。從縣城到邊遠地區,建立學校二十一所。他考察學生,按時巡視,校正學生的句讀,用揖讓進退的禮節來教導他們。空閑時間,他騎著毛驢到各地訪貧問苦。有小的爭執,就在田間解決。縣西邊呂店這個地方,一向好打官司。張塤審查里長張文約賢能,推薦他做鄉約,使他教化引導百姓,不淳厚的民風完全改變了。里長申爾瑞欠稅將受杖刑,路上拾到別人用來交稅的稅金,就歸還給人家,寧願受責備,也不拿人家的錢財獲利。張塤認為他品德高尚,登門表揚他。農民高鵬舉死了,他妻子孟氏年輕,公公想強行把她嫁出去。孟氏在丈夫墓前哭泣,將要自縊。張塤恰巧改變服裝出行,問他哭的原因,了解情況後,送給她錢和米,讓她回家,免除了她的徭役。每年都要慰問她,使她保全節操。縣衙門里過去有很多差役,當時官司一天天減少了,姦邪欺詐的事沒有容身之地,小官吏大多回家了。那些輪換執掌儀仗的,沒有事情的時候,回家就拿起農具做農活,因為在官府里沒有辦法掙到錢。……張塤在任五年,百姓知道走正道,生活積蓄一天天多起來,就在門額上寫下「官清民樂」四個大字。耿介曾感嘆道:「近年來嵩、洛一帶彷彿變成另一個世界了!」康熙二十二年,張塤因為才能卓越而被推薦提拔做南寧通判。離開的那一天,百姓攔路哭,在各處給他建祠堂,為他塑像祭祀他。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現在接近十二月末,景色、氣候溫和舒暢,舊居藍田山很值得一游。我知道你正在
溫習經書(准備應試),不敢輕易打擾你,就獨自去山中遊玩,在感配寺休息,同山僧一起吃過齋飯後才離去。 等到渡過灞(bà)水,(這時)清朗的月亮已經映照著城郭。在夜間登上華子岡,只見輞(wǎng)川水在月光的照耀下微波盪漾。冬天遠處的山火在樹林間忽明忽暗。還可以聽到從深深的小巷裡傳出像豹子叫似的犬吠聲。晚上村中用杵臼搗谷(的聲音),與廟宇傳來的稀疏的鍾聲相互交錯。我獨坐在那裡,跟來的僮僕已入睡,常常回憶起往日,同你在一起的日子,(我們)攜手賦詩,在小徑間漫步,在清流旁佇立。 等到來年春季,草樹蔓延生長,可以看到山色一片新綠,小白條魚浮出水面,白鷗展翅飛翔,水露潤濕了河岸,麥田裡早晨野雞鳴叫,這美麗的景色不久就會有了,您能和我一起遊玩嗎?如不是你這樣天性敏慧、性情高遠的人,我哪能用這不打緊的閑事相邀呢?然而,這里可是有著濃厚的情趣啊!不要忽略。托運送黃檗的人順便帶信給你,不能一一盡言。山中人王維說。
登封泰山記
??是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