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袁隆平摸豪車
A. 袁隆平的勵志故事
我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生於1930年,八十幾歲高齡的他仍然活躍在科研場上,為我國的水稻研究事業做著貢獻。袁隆平的勵志故事充滿了奮斗和堅持的色彩,不畏艱難,知難而進是袁隆平院士做科研一貫的原則。「一顆種子改變世界」是對袁隆平所作貢獻最好的詮釋。
這個勵志故事從袁隆平年輕的時候開始講起。1953年,袁隆平從西南農學院畢業,成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大學生。那時國家實行畢業分配政策,袁隆平被分到窮鄉僻壤的安江農業學校當教師,負責教三門課。
然而就在這個落後的湖南鄉下,袁隆平度過了人生中最難忘的18年歲月——這些日子裡,他一邊教書育人,一邊做農業科研,積累了大量的經驗。
那個年代的人都深受飢餓的折磨。1960年,嚴重的大飢荒像蝗蟲般掠過中華大地,餓殍遍野,慘不忍睹。
袁隆平內心的壯志被激發起來了,他發誓,一定要研究出一種高產的水稻,讓自己的同胞吃飽!當時,科學家都認定水稻雜交沒有優勢,可是倔強的袁隆平不認輸,他相信自己的判斷沒有錯,無數次實驗、無數次失敗,都沒有使他氣餒。
天才都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有一天,袁隆平像往常一樣走在實驗田裡,突然發現一株特殊的稻穗,袁隆平在驚喜之下,繼續潛心研究。終於,在1973年,袁隆平在全國水稻科研會議上,正式宣告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2、游泳奪冠
1947年6月,湖北省舉辦全省體育運動會。袁隆平非常喜愛游泳,便向體育老師報名,要求參加預選。老師朝他打量一番後,搖搖頭說:「你個子太小,體力不夠,不行!」他心裡不服氣,心想:自己從8歲開始,在隨父母逃難的途中,就是走水路來重慶的,一天不小心,在船上被四弟隆德推下了水,險些被淹死,幸虧被一位老船工救上船來,才保住了性命。
從此自己下決心要學會游泳,今後能遇難救人。9歲逃難到了重慶,每到夏天,放學回家後自己就要去長江邊的「龍門浩」戲水。漸漸地,他掌握了熟練的游泳技術,甚至可以搏擊嘉陵江和橫渡長江了。因此,他很想在正式比賽的場合去試一試。
預賽的那天早晨,由周老師帶隊,10多個初選上的同學每人騎一輛自行車,奔向比賽的游泳場,袁隆平也偷偷地跳上最後一位同學的自行車後架上同行。
待到達預賽場地時,周老師發現了他,便笑著對他說:你既然來了,也就試試看吧!結果,出乎大家意料,他竟在漢口的預選賽中獲得100米和400米自由式兩個第一名,而其他同學都名落孫山。
接下來,袁隆平又奪得了湖北省男子自由泳第二名。回母校時,袁隆平受到熱烈歡迎,同學們在校門口把他抬起來,使勁地往上拋了多次。
(1)2018袁隆平摸豪車擴展閱讀
袁隆平,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2000年度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6年4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0年榮獲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先後成功研發出「三系法」雜交 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與此同時,袁隆平提出並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 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
2017年7月,任青島海水稻學院首席教授。2017年9月,袁隆平宣布一項剔除水稻中重金屬鎘的新成果。2018年4月14日,袁隆平在海南接受鳳凰財經采訪時發表了對轉基因的看法。
對於轉基因大豆,袁隆平指出,只要是通過安全檢測的轉基因作物,都是沒有問題的。袁隆平表示,轉基因是農業的未來發展方向。
2018年9月8日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獲評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
B. 袁隆平差點當空軍為何後來成了雜交水稻之父
之所以袁隆平院士未能成為空軍,這是因為在當時那個年代,國家培養一批大學生非常的不容易,而袁隆平院士正是大學生之一,成為空軍,只需要高中的學歷就可以了,所以他被空軍退回,最終未能成為空軍。想一下,如果袁隆平院士成為一名空軍,那麼就不會有現在的雜交水稻。
袁隆平院士在雜交水稻這條道路上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成就有:首先他就是研究出了雜交水稻,為世界解決了這飢餓一大難題,然後研發能夠利用海水種植的水稻,和在沙漠中種植的水稻。袁隆平院士的夢想有,禾下乘涼夢、讓世界所有人擺脫飢餓的困擾。這么一個偉大的人,這是多麼有趣幽默的老頭,這位是以為多麼寵妻子的丈夫。
C. 贊美袁隆平院士事跡的作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范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以下是我整理的贊美袁隆平院士事跡的作文範文(通用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贊美袁隆平院士事跡的作文1
就在昨天,5月22日,一個值得全國人民去緬懷的日子,因為,在那一天,一顆巨星隕落——袁隆平老先生逝世了。
得知此消息後,全國人民自發組織隊伍悼念,湖南人民更是站在風雨中,對袁隆平老先生的遺照,多次鞠躬。當時現場的人數達幾百人,每個人眼裡無不含著著熱淚。人人都悲痛至極,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位國之脊樑,就在這一天,轟然倒下。他,讓中國人民端上飯碗,端牢飯碗,解決了億萬人的口糧問題。這位奮斗一生的老先生,值得中國人永遠懷念。
在得知袁隆平老先生去世後,網友競相發言,而許多人卻不敢相信。一位網友評論道:「中午剛和朋友出去喝酒,得知這一消息後,還以為是看錯了。朋友在後面拍著我的肩膀,流著淚說:接受現實吧,是真的消息。那一刻,我崩潰了。」沒錯,許多人都不肯接受這個現實,一次一次走向中央打電話,反復確認,而得知此消息後,大多數都淚流滿面。沒有袁隆平老先生,可能餓殍滿地的場景還會出現。節約每一粒糧食,使每一粒糧食都盡其所能,幫助人民,就是對袁隆平老先生最好的思念。
袁隆平老先生曾說過:「會各國培育優秀人才,尤其是對於發展中國家,這是我一生的願望……我的雜交水稻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然而,袁隆平老先生真的做到了。袁隆平團隊為8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育了14000多名雜交水稻技術人才,讓他們遍布全世界,為雜交水稻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目前,雜交水稻正不斷地向高產進行一場沒有盡頭的沖刺,現在,全球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試種雜交水稻十多個國家實現了雜交水稻的大面積種植,每年種植面積達到了700萬公頃,普遍比當地水稻增產20%以上。而這一切的一切,都得益於袁隆平老先生的不懈努力。
而袁隆平老先生在去世前的遺言中說道:「喪失從簡,不要讓殯儀館安排任何群眾悼念。」一位曾經的國之棟梁,本可以接受很多人的弔唁,而今,根據疫情形勢,毅然拒絕了殯儀館接待群眾悼念的意見。
遙寄哀思,緬懷前行。袁隆平院士,我們的國之棟梁,願您在天堂安好,與您的母親團圓!
贊美袁隆平院士事跡的作文2
2021年5月22日13點07分,他永遠地離開了我們。微風撫過,整片整片的稻苗都彎下了腰,他們在鞠躬,為他們的父親鞠躬。稻香十里飄,長空萬里香,世間一切的稻苗都隨風飄起,恭送這位偉人的離開。他不是戰士,卻拯救無數生命;他不是詩人,卻書寫動人篇章,他便是培育雜交水稻第一人「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我對於袁隆平爺爺的印象,只限於圖片和視頻之中。但是那幾張照片我卻印象深刻。田野間,他無聲地拿著一個本子在記錄什麼,她身著樸素的衣服,一幅近似於老農民的面孔,飽經風霜,他彎著腰,耕作著,種下的是種子,長出的卻是未來的希望。
當我聽見袁隆平爺爺去世這個消息時,幾分驚訝,幾分遲頓,幾分傷感。萬分難受,卻哭不出來,像一塊石頭堵在心中,悶得有些喘不過氣,腦子一片空白,想去拒絕接受這個事實,怔了一會,才反應過來,於是心中水簾陣陣垂下,甚是傷感。
突然想起之前網上的一些流言蜚語,當初一些網友就因為袁隆平爺爺摸了一下豪車,便在網上發表侮辱性言論。現在我就想問你們,你們還有良心嗎?他是一個拯救了無數人的英雄啊!他將自己畢生的心血都放在了研究雜交水稻的事業上。袁隆平爺爺說:「我畢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的人遠離飢餓」。他一輩子都努力在這條路上奔跑著,因為路的盡頭種著他的夢想,他一步步地將這個看似不可能的夢想變成了可能實現的理想,他心中有家,有國,有全世界。
《奶奶的星星》中說:人死了,便會化成天上一顆星星,給活著的人照個亮。想必2021年5月22日夜,銀河間又會多一顆明亮閃耀的星星,看著中國這一片片他一手創造的稻田,落下淚水,化成雨水,去滋潤萬物,去滋潤他親手埋下的希望。
謝謝了,袁隆平爺爺!
再見了,袁隆平爺爺!
願您一路走好!
當您再次俯視大地,請您放心!「禾下乘涼夢」「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在未來我們會替您實現!
贊美袁隆平院士事跡的作文3
禾下乘涼夢,一生永為「稻粱謀」。袁老,您一路走好。——題記
狂風呼嘯,雨點稀稀疏疏的滴落在地上,如同為大地鋪上了一層銀色的地毯。為湛藍的.天際織了一張灰色的大網。遮天蔽日的烏雲遮住了光彩奪目的太陽,灰暗的天際,無邊的烏雲,空曠的大地,一切都灰灰的,暗暗的,靜靜的!
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袁隆平爺爺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一切看上去那麼遙遠,卻又那麼近,一代偉人就這么與世長辭了。
16時許,靈車駛出醫院,路邊聚集了聞訊而前來送行的市民,司機停車鳴笛,人們把鮮花捧在胸前,悲哀的神情溢於言表,悲慟高呼:「袁爺爺,一路走好!」
袁爺爺病重時,仍念念不忘他的稻子長得好不好,稻子,他心心念念畢生追求的夢,一個只為讓所有人遠離飢餓的夢。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的慌。為了讓中國人都能吃飽一頓飯,袁爺爺奉獻出了自己的一生。他的一生是輝煌的`,是可敬的,是朴實無華的。
袁爺爺的一生與雜交水稻從未分離,那粒粒飽滿,金黃金黃的稻穗彷彿是他的孩子。一輩子為了他們任勞任怨,卻無怨無悔,因為他們是讓世界吃飽飯的功臣,平凡的瑰寶。袁隆平爺爺曾說過,科學探索無止境,在這條漫長而又艱辛的路上,他一直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夢想尚未實現,不會停歇的老人卻先走了。袁爺爺,夢想尚未實現,您怎能以這樣的方式先行一步呢?袁爺爺,您常說自己有著七十多歲的年齡,五十多歲的身體,三十多歲的心態,更有二十多歲的肌肉彈性。這么樂觀的您,怎能不辭而別?
邁入耄耋之年,本應「頤養天年」的年齡,您卻一直奮斗在科研第一線,可是您似乎感到力不從心了,因而每年都給自己定下目標,時間雖緊,但歲月無情人有情。您的雄心壯志就是老驥伏櫪得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您犧牲了自己,滿足了世界,任歲月變遷,任世事無常,天上的星星中始終有您,歷史的長河中,您的身影不會消失。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現在我是多麼不相信這句話,多麼希望您與與世長辭的消息是個謠言。如風般來的快,去的也快,晶瑩的淚花從眼角滑落,眼中又重現出袁老您熟悉的身影,袁老,一路走好!
贊美袁隆平院士事跡的作文4
2021年5月22日那天,長沙傳來了噩耗,「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爺爺於13時07分逝世,享年91歲。
聽到這消息後我感到特別的不真實、難以置信,直到今天,我都不能相信,也不願去相信——袁隆平爺爺竟然在彈指之間就離我們而去了……這種滋味,這種感覺,就像是一個在課本里經常可以看見的人物,永遠地留在了那課本之中,而「袁老」輝煌的一生也就此定格在了歷史之中。
雖說,作為一個零零後的我從來都沒有親身經歷過那些飢荒戰亂,未受過以前的苦,但一股叫不出名字的心酸心潮向我襲來。因為,我想啊,有了他,我完全不用去擔心溫飽,甚至可以去養尊處優。但現在,讓我回憶一下袁隆平爺爺頂著烈日身穿一件簡單的襯衫,打著赤腳,在稻田裡辛勤勞作的身影,而我們這些「當代棟梁」們又有什麼資格不去努力,不去奮斗?有什麼資格浪費來之不易的糧食?有什麼資格讓每天都荒廢慵懶地度過?
但,我才發現,當我們的時代偉人相繼離去,當前方不斷為我們漸漸離開的時候,整個新時代的接力棒就早已經落在我們的手裡了,可……我們似乎還沒有做好准備,還沒有做好准備去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趁著如今,我們都是一腔熱血,前路浩浩盪盪,最後可以像袁隆平爺爺那樣,把所有的光與熱愛奉獻給這片遼闊無限的土地!總會有人,要挑起前輩們的擔子,那……會是你?還是我?
與其現在在這兒喊口號,不如立刻去努力吧!或許,這才是袁老願意在天堂看見的吧。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一株穗,一餐飯,一個人,一世功,袁隆平,是中國英雄,是世界英雄!祝您一生辛苦,一路走好!
也許吧,一個人會死兩次。第一次,是他的呼吸停止了;第二次,就是他的精神已被世人們所淡忘了。而袁老,卻是中國乃至全世界難以忘卻的!這世上,可能只有一個袁隆平爺爺,又可能,所有人都是袁隆平爺爺。
贊美袁隆平院士事跡的作文5
他們到底跋涉過了多少旅程,肩上到底背負了多少使命?
他把鞋子深深地陷入稻田裡,讓清晰的腳印指向遙遠的未來,邁向我們美好的新時代!
自古以來,人民都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潮流,「民以食為天」、「食以稻為天」,因此,最令我敬佩的科學家莫過於「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我的腦海里,袁隆平的形象總是定格為一位身穿白色襯衫,站在一望無際的稻田裡辛苦勞作的老者。常年的躬身在田間地頭,他皮膚黝黑,與其說是一位科學家,倒不如說他更像是一個普通農民。
「禾下乘涼夢」,「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這是兩個多麼宏大的設想,雜交水稻大面積畝產900公斤又是個什麼樣的概念?這是世界上迄今尚無人登臨的一個高峰,也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帶領著中國專家迎戰世界糧食問題的一個新跨越。袁隆平曾直言,這條道路雖然是艱難的,但前途是光明的,苦就苦一點,出了產量更高的新品種,全中國、全世界人民都能解決溫飽問題,他心裡高興,吃點苦沒關系。
袁隆平在講話時會有中英交雜的習慣,就像是吃多了雜交水稻,講中文後會自動翻譯,人們稱這是「袁氏幽默」,他還會講俄語,愛好體育,愛好音樂,考過空軍,像這樣一個多才多藝的「寶藏男孩」怎能不讓人敬佩!
2019年,陽光熾熱,土地溫暖。90歲高齡的袁隆平依舊在埋頭苦幹,他希望自己再奮斗十年,讓全世界一半的稻田種上我們的雜交水稻。
這是每一位有良知的科學家身上所具備的品質,許許多多的科學家一生致力於科學研究,或許他們沒有千億的身家,卻甘願把技術無償的貢獻給全人類,造福全人類。他們夜以繼日的工作,誰有功夫閑看雲隱;他們精確地估量著生命的意義,誰有私心去計較生命的長短;他們在模糊的泥土上撿拾細小的沙粒,是這些美妙的晶瑩綻放開來,給了我們方向,使得世界更精彩。
我每天都在幻想自己何時才能發芽,茁壯成長,成為綠蔭,去感恩那些為我們無言付出的科學家。因為,我堅信自己可以不斷地向未來邁進,致敬新的時代!
贊美袁隆平院士事跡的作文6
「穿梭在田間壟畝,凝視著子孫千秋,60年汗水灌出一片金色的沃土,91歲高齡締造出一派綠色的希望,在精明的世界甘願做一個「頑愚」的痴者,把一生奉獻給人類的溫飽;在貪閑的世間甘願做一個永恆的「行者」,用一生追逐科技前沿,袁隆平就是這樣的一位耕耘者,在科谷飄香中,讓自己成為一個傳奇。」這是國家給袁老的頌詞,也是袁老的生平事跡,可誰又想到這樣一位「國寶」級的傳奇之士,在5月22日13點07分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袁隆平老爺爺的一生,是勤勞的一生,是奮斗的一生,他的一生只為他的水稻夢,如今,夏日的豐收之際,他卻突然離開了人世。在他出生的那個年代,民不聊生大飢荒的陰霾籠罩在中華大地上餓殍遍地的凄慘景象深深刺痛了袁隆平老爺爺的心。當時的袁隆平老爺爺還是一位教師,他萌生了一個念頭,培養人工雜交水稻。他暗下決心,要讓每個中國人都能吃飽飯。當時美國和日本的雜交水稻都失敗了,很多科學家都不相信雜交水稻能夠成功,袁隆平老爺爺頂著輿論的壓力,在歷經13年後,終於成功選日出雜交水稻新品種。直到2004年,全國20%的水稻都採用了袁隆平老爺爺的雜交水稻技術,他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中國,改變了世界。
2017年,袁隆平老爺爺領導的青島海水稻研究中心取得了重大的技術突破,海水稻測產成功;2018年袁隆平老爺爺領導的團隊在熱帶沙漠實驗種植水稻成功;2019年,袁隆平老爺爺超級稻「超優1000」,在重慶大足區市政成功,平均每畝產達903.9公斤。袁隆平老爺爺一次又一次突破極限,盡管她早已名滿天下,但他仍為「禾下乘涼夢」而努力著。
緬懷袁隆平老爺爺,願袁老在天之靈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