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下調豪車降價
『壹』 豪車的關稅還會再降嗎
豪車的關稅應該是不會再降的,暫時沒有收到要降的信息。
『貳』 聽說明年進口車要降價了,因為關稅要降了,請問關稅什麼時候實行降'
去上網查看wto
『叄』 進口稅下調平行進口車價格下調了嗎
經國務院批准,自2018年7月1日起,將汽車整車稅率分別為25%的135個稅號和稅率為20%的4個稅號稅率下調至15%,降稅幅度分別為40%、25%;將汽車零部件稅率分別為8%、10%、15%、20%、25%的共79個稅號的稅率降至6%,平均降稅幅度46%。
降低關稅既是國家促進國際貿易量的一種方式也是降低納稅人稅負的重要方法,對於購買進口汽車零部件的企業最直接的表現為價格降了。國內的合資汽車製造商在進口關稅降低時,使用進口零部件會出現降價的狀況,但大部分汽車零部件關稅僅僅降了2%,對於產品價格來說,影響不是太大。有一點降價空間,相對於進口汽車有10%左右的降價空間,國產合資車降價幅度會很小。平行進口屬於純進口汽車有10%左右的降價空間。
『肆』 中國降低進口汽車關稅降了多少
首先要看看目前中國進口汽車的實際關稅。根據海關總署資料顯示,目前我國一輛進口車要繳納三種稅,第一是關稅25%,第二是增值稅17%,第三是消費稅1%-40%,以主流排量在2.0到3.0左右的進口車為例,其消費稅率大致平均在10%左右。也就是說,一輛進口車,除了裸車價格和運費倉儲費,還要加50%左右的稅,當然關稅是大頭,大概佔了一半。所以,我們看到的實際情況是,一輛進口車基本是海外售價的一倍左右,排量越大差價越大。
那麼,關稅會降多少呢?美國被譽為「車輪上的國家」,其現在的汽車進口關稅是2.5%,這是因為美國汽車工業太強悍了,自從1908年第一輛福特T型轎車問世,美國的汽車製造業至今已有超過100年的歷史。美國不僅是汽車保有量最大的國家,其汽車產能也是異常龐大,每年產值達到4000億美元左右,這個數值是德、法、英、意這些傳統汽車生產強國的總和。因此,美國根本不需要多高的進口關稅,自己擁有強大的產業競爭力。反觀歐盟,其進口車關稅就比美國高很多,達到10%。即便是歐洲這些傳統的汽車生產強國關稅都要定到10%,中國能降多少?樂觀估計,最終可能降到15%,而且不一定一步到位。
其次,我們需要有清醒地認識,中國如果降低汽車進口關稅,受益的未必是美國。為什麼呢?中國2017年進口汽車121.6萬輛,排名前十的只有林肯一家是美國車企,還只能排到第七,前三是寶馬、賓士和雷克薩斯。因此,即便中國降低汽車進口關稅,受益的未必是美國。只是這種關稅水平的下降,會有一個普惠制度,歐洲豪車的進口會大幅增加,比如BBA(寶馬賓士奧迪),這對中國汽車工業的沖擊會比較大。
不過,即使關稅降低,進口車的價格也未必會大降,為什麼呢?前面說了,進口車的價格構成不僅僅只有關稅,還有增值稅和消費稅。所以,大家可以算一下,如果按一個50萬左右完稅以後的進口車計算,關稅降到15%,也不過只是少幾萬元而已,其它的稅費依舊在。只是需要注意的是,2017年中國進口車增長了16.8%,而國內汽車銷售只增長了2.1%,也就是說在人們消費水平日漸提高的情況下,更注重汽車的消費品質,進口車雖然貴一點,但品質更好,所以賣得更好。從這個角度看,適度降低汽車關稅刺激國內車企也是應該的,那種靠不斷更換外觀拉皮可以一賣十年的車企,本身也是不思進取的。國內合資車會加速更新換代,同步推出新品,以平抑進口車的沖擊,但新上市的產品未必就會很便宜。
所以,從整體看,進口車關稅的降低對整個國內汽車消費市場的影響遠不如大家想得那麼誇張,這種沖擊更多在觀念上,落實到最終的消費市場,可能價格的降低並不如預期的明顯。汽車工業是一個國家工業水平的象徵,涉及到方方面面,我們需要適當地降低關稅引進活水,但最終目的是讓中國的汽車工業發展得更快更好,而不是單純讓便宜車進來沖擊市場。(來源金融投資報)
『伍』 進口車關稅已下調,買豪車可以便宜多少
你好,這種情況肯定會便宜的,但是具體的價格也是不是特別明確的,可以到4s店看一下
『陸』 稅率調整後,豪車、合資車爭相降價,為什麼自主品牌還是無聲息
前一段時間,豪華車紛紛開啟了瘋狂官方降價模式,賓士最高降6.4萬,寶馬也最多優惠了6萬元,與此同時林肯、奧迪、路虎也紛紛降價。而如今這把降價的浪潮來到了合資車領域,一汽-大眾、上汽大眾先後開啟了官降,緊跟著斯柯達也開始降價,預計後續還將有更多的合資品牌加入降價潮流之中。可奇怪的是,豪華車、合資車爭相降價,為何自主品牌至今了無生息?
而自主品牌之所以無錢可掏,其實跟前不久的汽車下鄉政策有關。按理來說,無論是汽車下鄉還是製造稅率下調,都是國家給車企減負的好事,理論上並不會造成沖突。但是這事壞就壞在,汽車下鄉至今還只有綱領性文件並未具體執行,而各大自主品牌車企為了盡早打破市場僵局,迫不及待自掏腰包紛紛開啟汽車下鄉。國家補貼還沒有影,自主車企大出血就已經開始補貼消費者。雖然短時間內造成了銷量的不斷走高,但是當製造稅率降低再次來襲的時候,車企已經無力再出血,只能眼睜睜看著豪華品牌、合資品牌降價狂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