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越障改裝車
㈠ 坦克,裝甲車,推土機,挖掘機,鏟車誰的越障能力強
單就越障能力而言,當然是挖掘機最強,挖掘機可以藉助挖掘臂做出另外幾種車輛不可能做出的越障動作,比如爬山,過垂直障等等
㈡ 二戰時最好的坦克炮,要75以下的,如57,37口徑的,還有輪式裝甲車,要二戰的
我這里盡量站在客觀公正的角度,依據坦克的一些重要的性能指標和參數(①坦克炮的破甲能力,含開火距離,也就是坦克的戰鬥力;②防護性,坦克的裝甲厚度以及其他如噴煙、附加裝甲、防護盾等防護手段;③機動性,發動機馬力,速度,越障、航程;④實際運用效果,含產量和戰果;四項綜合起來就決定坦克的優劣。)推出一個二戰十大主戰坦克(二戰時期的重型和中型坦克應該可以歸類為主戰坦克)的排名,僅供軍事愛好者參考:
TOP1:車型PzKpfwV虎 E型(又稱為6號,大名鼎鼎的「虎式」坦克) 國別 德國。
德國人製作的坦克造型非常的美觀,工藝十分精良,製作工藝上蘇聯坦克粗製爛造難以超越的德國坦克。虎式坦克是二戰德國坦克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的乘員為5人,重量57噸,屬於重型坦克(一般40噸以上的稱為重型坦克)。發動機功率700馬力,最大速度45公里/小時。8個前檔4個倒檔,虎式的72.5厘米的寬履帶,使它能跨越垂直的障礙0.79米,2.29米的戰壕。其最厚的裝甲部位達到了110MM,後期的虎式坦克炮塔表面還有防磁性炸葯的特殊塗層。裝備一門88mm KwK 36L/56火炮和兩挺7。92MMM口徑的G34機槍,坦克炮在2000米距離能射穿110MM厚的裝甲。使用FuG5型號的通訊設備。虎式坦克是德國對抗蘇聯紅軍最具威懾力的利器。德國人常常以獨立的虎式坦克營來對抗蘇聯的坦克旅,甚至坦克軍。蘇聯的T-34和KV-1完全不是它的對手,虎式坦克是蘇聯甚至盟軍的噩夢。其缺陷是航程較短,體積龐大,較容易被擊中,炮塔轉速較慢,但它能在敵射程以外開火,虎式E型坦克共產1354輛,當之無愧地應該列二戰坦克的榜首位置。
TOP2:車型IS-2(1944)或IS-2M(又稱為斯大林2號) 國別 蘇聯。
蘇聯為了對抗虎式坦克而專門研製的重型坦克。它體現了蘇聯坦克設計的風格,簡單實用,其重量46。25噸。1944年4月開始生產,共產3475輛。IS-2的乘員為4人,使用10RK型號的通訊設備,發動機功率520馬力,最大速度37公里/小時,能跨越垂直的障礙1.0米。裝甲最厚處達到120MM。裝備一門大口徑的122MMGun D-25T火炮,備彈28發炮彈,2挺 7.62MM DT MG 機槍和1挺12.7MM DShK MG 高射機槍。在1000米距離射穿160MM裝甲。IS-2是蘇聯紅軍攻堅的利器,它的後續型號為IS-3(1945年)更加囂張。斯大林2號是德國坦克手最畏懼的坦克之一。在蘇聯紅軍進入中國東北時,IS-2是日本關東軍根本無法抵擋的坦克。缺陷:IS-2的駕駛員沒有自己的出入艙門,坦克一旦被擊中,駕駛員逃離的機會要小得多。
TOP3:車型T-34-85(1944) 國別 蘇聯。
蘇聯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靠的就是「T-34」。那麼是哪種型號的「T-34」呢?就是列第三位的1944年3月起開始生產的T-34-85(1944)。其重量達到32噸,這是一種中型坦克,共生產17680輛。T-34-85是蘇聯為了對抗德國的黑豹坦克而專門研製的。但是其性能已經超越了黑豹。達到了T-34系列的完美境界。戰後很長一段時間T-34-85仍然被許多國家大量地采購。它裝備9RM型號的通訊設備。一門85MM gun ZiS-S-53火炮和兩挺 7.62MM DTM MG 機槍,備彈56發。5個前進檔1個倒退檔,跨越0.8米垂直的障礙只要4'1",2.5米的溝壑。V-2-34M型號的發動機,功率520馬力,最大速度為55千米/小時。其裝甲最厚處90MM,設計故意設計出傾斜度,被擊中時能產生滑彈效應。車體和炮塔側面裝有扶手,可搭乘步兵。T-34-85(1944)在柏林戰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TOP4:車型PzKpfwV G型黑豹(又稱為5號或美洲豹) 國別 德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設計製造的最優良的中型坦克(重45。5噸,實際上可以稱為重型坦克),共生產3126輛。G型的乘員為5人,裝備一門75MM KwK 42L/70火炮和兩挺7.92MM口徑MG34機槍,備彈79發。Maybach HL230P30型號的發動機,功率為700馬力,7個前進檔1個倒退檔,最大速度55千米/小時。能跨越0.9米的垂直的障礙,2.45米的戰壕。最厚的裝甲部位達到110MM。黑豹在對美英盟國作戰時,顯示了無以倫比的優勢,盟國的坦克相形見拙。這種坦克的機動靈活,火力威力中等偏上水平,很適宜被用來作為機動防禦裝甲力量。許多德國裝甲兵高級軍官都選用黑豹指揮坦克作為自己的指揮車。德國最好的坦克殲擊車「獵豹」就是根據黑豹車型改進而來的。部分的德國官兵對於黑豹的評價甚至高於虎式。在蘇德戰場德蘇力量對比懸殊,面對數量眾多的蘇聯坦克,德國的黑豹被納粹作為一種第一線的主打坦克,而被廣泛地採用。
作者:雷米吉斯萊克2006-5-9 16:11 回復此發言
TOP5:M26(又稱為「潘興坦克」或「T26E3」) 國別 美國。
這是一種在二戰中最後登場的重型坦克共生產了1436輛,在美國的坦克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二戰中,美英的坦克根本無法與德蘇的性能優越的坦克抗衡,盟國更多的是依靠空中轟炸能彌補坦克性能的不足。因此美國就設計製作了潘興重型坦克。它重達到了41。5噸,乘員5人,配備著一門90MM Gun M3的火炮,備彈70發。兩挺30 caliber MG M1919A4機槍和1挺50 caliber MG HB M2高射機關炮。其坦克炮在914米的距離上能夠射穿122毫米厚度的裝甲。M26的Ford GAF型號發動機最大功率500馬力,最大速度48千米/小時。潘興坦克後來還參加了朝鮮戰爭,與中國人民志願軍作戰。
TOP6:車型PzKpfwV B型(又稱為「虎王」)國別 德國。
可能會有朋友對虎王坦克的排名偏後表示異議,但我是從綜合各項性能來比較的,「虎王」共生產489輛,雖然威猛但過於笨重,為了追求防護性而丟掉了坦克的機動性與快速反應能力。8個前進檔4個後退檔,發動機最大功率700馬力,最大速度為38千米/小時。虎王機械故障率偏高,而且耗油太多。虎王重達70噸,乘員為5人。裝備一門88MM KwK 43L/71火炮和2挺MG34機槍,其火力並沒有超越虎1式坦克,彈葯基數80-86發。裝甲最厚處達到180MM,頂部的裝甲也達到了40MM。因為速度慢,動作笨拙,虎王有時被作為虎式坦克單位的指揮坦克。其變型車最著名的為「獵虎」反坦克殲擊車。最後的虎王曾絕望地戰斗在匈牙利。
TOP7:車型T-34-76(1942) 國別 蘇聯。
T-34-76在二戰初期,對抑制德國的閃電戰的速勝發揮了重大作用。T-34-76的1943年版當然要先進一些,但是按照在戰場上體現的價值,1942年版更具有份量。T-34-76(1942) 共生產了14041輛。它重30噸(屬於中型坦克),炮塔正面裝甲厚度為60-100MM。乘員為4人。裝備一門76.2MM Gun F-34火炮和兩挺7.62MM DT機槍,彈葯基數100發。V-2-34型號的發動機最大功率500馬力,最大速度53米/小時。總評價:火力、防護和機動性綜合價性比為優良,被稱為「現代坦克的真正先驅」。缺點:沒有足夠的通訊設備,坦克間聯絡靠旗語,這種情況到1943年才改善。
[color=#E6E8FA][/color]
TOP8:車型PzKpfwIV H型(又稱為4號) 國別 德國。
德國PzKpfwIV被譽為「德意志軍馬」,在蘇德戰爭的初期,德國所有的坦克甚至無法對抗T-34-76和KV-1,德國不得不對自己最先進的坦克PzKpfwIV進行改良,從PzKpfwIVF2型開始改裝長身管的75mm KwK 40L/48火炮,PzKpfwIV H型的乘員為5人,其重24噸,裝備著75mm KwK 40L/48火炮,備彈87發,2挺MG34機槍。Maybach HL120TRM發動機,功率300馬力,最大速度40千米/小時。6個前進檔1個倒檔,能跨越0。6米垂直的障礙,2。2米的戰壕,拐彎處半徑5.92米。配備FuG5通訊設備。車體和炮塔為扎鋼焊接,前部厚90MM,後部厚20MM,兩側90MM,頂部15MM(最大),4號坦克是戰爭中後期德國裝甲師的主要裝備,而H型是4號中較為成熟的作品。其缺陷是其火力略顯不足。
TOP9:車型M4A3(76) W HVSS (謝爾曼坦克)國別 美國。
美國製造的中型謝爾曼坦克型號很多,其中最好的就是M4A3(76) W HVSS或M4A3E8,共產了4542輛,乘員為5人,重33。6噸,裝備著一門76MM Gun M1A1, M1A1C, or M1A2等型號的火炮(當然謝爾曼坦克中的M4A3的火炮口徑是105MM),彈葯基數71發,兩挺30 caliber MG M1919A4機槍,Ford GAA型號的發動機最大功率350馬力,最大速度40米/小時。炮塔正面的裝甲厚度為89MM。使用者對謝爾曼坦克的評價是:堅固、耐用、技術成熟、故障率偏低,缺點:火力不足,難以抗衡德蘇的重型坦克。以M4的底盤製造的「英國版本」謝爾曼坦克被英國命名為「螢火蟲」式坦克。
TOP10:車型KV-1(1941年) 國別 蘇聯。
1941年至1942年生產的,大約有1753輛。其戰斗重量達43—48噸,是一種重型坦克。乘員為5人。配備著76.2mm Gun ZiS-5火炮和3挺7.62mm DT機槍,彈葯基數114發。V-2K型號發動機最大功率600馬力,最大速度34米/小時。其改良型號比較著名的被稱為KV-1C和KV-2。炮塔正面裝甲120MM。我的總體感覺:KV-1防護性能不錯。在戰爭初期阻涉了德國坦克的快速推進,為IS-2的研製准備了條件。KV-1其缺點:速度太慢,生存率不高,為反坦克炮或坦克鎖定目標、反坦克手靠近提供了大量時間,雖然在KV-1的後面有一挺機槍,對於從側面靠近的反坦克爆破組沒有什麼辦法。
「TOP1:車型PzKpfwV虎 E型(又稱為6號,大名鼎鼎的「虎式」坦克) 國別 德國。
TOP6:車型PzKpfwV B型(又稱為「虎王」)國別 德國。」
根據描述,6B的綽號是「虎王」沒錯,可是綽號是「虎」的應該是6A吧?另外6號的改進型有達到E型么?
「TOP4:車型PzKpfwV G型黑豹(又稱為5號或美洲豹)國別 德國。」
5號被稱為「豹」沒錯,但綽號是「美洲豹」的似乎是SdKfz234重型裝甲偵察車吧?
「TOP8:車型PzKpfwIV H型(又稱為4號) 國別 德國。
……而H型是4號中較為成熟的作品。其缺陷是其火力略顯不足。 」
據我所知,4號最成熟,也是產量最多的應該是G型。而4G正是為了彌補以前各種型號火力的不足而推出的改進型,其特點就是火力強勁而裝甲不足(相對而言)。可能由於發動機性能的局限,高攻擊低防禦是當時德軍坦克的「傳統特點」。
4.「TOP9:車型M4A3(76) W HVSS (謝爾曼坦克)國別 美國。
……當然謝爾曼坦克中的M4A3的火炮口徑是105MM)
……缺點:火力不足,難以抗衡德蘇的重型坦克。」
M4「謝爾曼」是美軍裝甲師的標准裝備。其產量眾多,改進型也是五花八門。從標准型的A1暴露出裝甲脆弱的問題後研發的裝甲增強型A3(口徑都是75mm),到為了對抗德軍坦克增強硬殺傷換裝3寸炮的A3-76,增強軟殺傷換裝105mm榴彈炮的A3-105,以及加裝火焰噴射器的A1R3……不勝枚舉。
拿中型坦克對抗重型坦克永遠都會火力不足,A3-76的火力與4G相比可以說不相上下,而兩者的裝甲防護能力卻不在同一水平。
A3-105的主要作用則不在於穿甲彈的對決,而在於發射重磅榴彈,利用其擊中目標爆炸時產生的沖擊波將在工事、器材中的敵士兵震暈,從而使其喪失作戰能力。
由於時間倉促、本人才疏學淺,所提問題如有偏誤敬請各位指正。同時感謝樓主在百忙之中抽空作出評選,以慰讀者。
㈢ 最具改裝潛力的是哪款車
美軍的斯特瑞克 斯特瑞克"裝甲車有10多種改型,所有車輛均具備防原子和生化武器襲擊的三防能力。由於各種改型車的底盤是通用的,新車的維護成本比重型裝甲車輛大大減輕了。 基本型(裝甲運兵車 ICV) 自行榴彈炮 移動火炮系統(MGS) 反坦克制導導彈車(ATGM) 偵察車 指揮車 迫擊炮車 工程車(EV) 火力支援車 原子與生化武器偵察車 醫療救護車 修理車 性能指標: 引擎:350馬力 懸浮系統:8輪液壓氣動 長度:698厘米 寬度:271厘米 高度:264厘米 全部載重量:步兵輸送車可載重16.44噸,機動火炮系統車可載重18.73噸 最大行駛速度:每小時99公里 最大行程:499公里 最大穿越壕溝的寬度:1.98米 加速度:80公里<8.0秒 最大爬坡坡度:60% 車體最大傾斜度:30% 最大越障高度:58厘米 適用空運機型:C-130,C-5,C-17 乘員:步兵輸送車可載駕駛員、指揮官外加9名步兵機動火炮系統車可載駕駛員、指揮官和炮手3人 導航系統:洛克威勒?柯林斯AN/PSN-11PLGR高精度輕型GPS接收器
㈣ 虎式坦克與虎王坦克的區別
虎式和虎王的區別是,它們是兩種從外形、性能上完全不同的重型坦克。TIGER-1重56噸,為箱形車體構造,車體裝甲角度多為垂直;而虎王重68噸,是菱形車體,除了車體兩側下裝甲為垂直放置外,其他部位的裝甲都帶一定傾角。而且,兩者在車首正面主裝甲的厚度上也不同,虎-1是100毫米垂直勻質鋼裝甲,虎王是帶60度傾角的150毫米鋼裝甲。虎-1的炮塔為近圓形外形,而虎王則接近梯形。
火力方面,兩者雖然都是裝備88毫米強力反坦克炮,但卻不是同一型號(具體是什麼型號我也不記得了),不過虎王的88炮比虎-1的威力更強(蘇軍使用繳獲的虎王88炮對虎王進行射擊試驗,竟然在300米距離上將虎王的炮塔前後貫穿,要知道虎王的炮塔正面裝甲厚度達180毫米,而後面裝甲厚度也有80毫米,可想而知盟軍坦克裝甲車輛在88炮面前簡直無法抵擋它的致命一擊)
雖然虎王在火力及裝甲厚度上比虎-1更勝一籌,但是脆弱的動力系統及行走系統卻是虎王的致命弱點:重達68噸的虎王使用的卻是跟45噸豹式一模一樣的動力裝置,這導致了為了驅動虎王那沉重的軀體,其動力系統不得不超負荷運行,因此故障頻繁;過重也使得行走系統不堪重負,懸掛折斷及履帶斷裂成了家常便飯。因此,戰斗中損失的虎王大部分都是因為機械故障而被成員拋棄的。另外,因為戰爭後期錳等金屬缺乏,因此虎王的裝甲韌性與虎-1的相比差了很多,導致有更厚重裝甲的虎王其總體防禦力不比虎-1好,有人認為對於同樣的攻擊,虎-1能抵擋的虎王卻不能。(裝載重裝甲使得整車超重而損失了機動性,而防禦卻沒有實質的提高,虎王在這里得不嘗失)
另外,兩者的生產台數也不同,虎-1從1943年到1945年共生產了1400多輛,而虎王從1944年到1945年共生產了500輛多輛。
虎-1最初出現的是在1942年秋季的列寧格勒戰場,共4輛虎-1極初期型參加了一次對列寧格勒外圍的進攻行動,但是惡劣的地形環境致使其中3輛被蘇軍擊毀。讓虎-1真正大顯身手的是1943年初的北非突尼西亞戰役,交戰中德國非洲軍的坦克部隊重創了美國第1裝甲師,1輛虎-1在3000米的距離上擊毀了一輛行進中的謝爾曼,雖然德國坦克兵的訓練有素是主要因素,但也體現了虎-1搭載的88炮的強大威力。虎-1最輝煌的戰績是1944年6月17日由米歇爾·魏特曼在法國小鎮波卡基村創造的單台戰車擊毀英軍27輛坦克及數十輛半履帶卡車還有數十門反坦克炮的記錄。
虎王最初出現也是在蘇聯戰場,也是初戰失利(具體什麼戰斗不記得了),之後雖然虎王也取得不少的戰績,但卻始終沒有虎-1那麼有名氣。
虎式重型坦克(PanzerkampfwagenVIAusf.ETigerI)即「虎I」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製造的重型坦克。虎I坦克自1942年進入德國陸軍服役至1945年德國戰敗投降為止。主要性能
重量:55噸(早期);57噸(後期)炮塔重11噸 虎式側視圖
乘員:5人(車長,炮長,司機,裝填手,無線電操作手)發動機:MaybachHL210P45-12600hp(早期)MaybachHL230P45-12700hp(後期)功率700馬力推重比13HP/ton時速:38公里(公路)/15~21公里(越野)最大時速:45公里行程:110-160km(公路)80km(越野)每百公里耗油量:公路450L越野650L油箱容量540L越壕寬2.3m越障高0.79m爬坡度35°全長:8.45m炮管指向前方8.451m炮管指向後方8.379m不帶炮管車體長6.280m高:2.86m火炮中軸線高度2.195m地面至底盤高0.470m帶車長指揮塔時炮塔高度1.200m寬:3.4-3.7m用戰斗履帶車體寬度3.560m到外側輪盤車體寬度2.822m戰斗履帶寬度0.725m(附:使用運輸履帶車體寬度3.230米)武器:88mmKwK36L/56加農炮(電動擊發)2X7.92MG34(早)3X7.92MG34(後)6XNbK3990mm高爆榴彈發射器(S雷)火炮俯仰角:俯仰角+18°~-9°火炮旋轉方向:旋轉方向360°彈葯:88mm——87發7.92mm——4500-5700發裝甲:(57噸型)炮盾135-150毫米0度鎳鉻錳高壓鑄鋼(非重疊部分)炮塔正面102毫米9度PP7182鎳鉻錳鉬軋制鋼(被炮盾完全遮擋)炮塔側面82毫米0度E22鎳鉻錳軋制鋼炮塔背面82毫米0度E22鎳鉻錳軋制鋼炮塔頂部40毫米90度E22鎳鉻錳軋制鋼車體首上102毫米9度PP7182鎳鉻錳鉬軋制鋼車體首中63毫米80度E22鎳鉻錳軋制鋼車體首下102毫米-25度PP7182鎳鉻錳鉬軋制鋼(有時外掛附加履帶)車體側上82毫米0度E22鎳鉻錳軋制鋼車體側下63毫米0度鋼種E22鎳鉻錳軋制鋼(被負重輪遮擋)車體後部82毫米-15度E22鎳鉻錳軋制鋼車體前頂部40毫米90度E22鎳鉻錳軋制鋼車體後頂部25毫米90度E32鉻錳軋制鋼車體底部25毫米90度E32鉻錳軋制鋼主炮的穿透力:(呈30度角射中)50%概率擊穿高質量靶板彈葯100m500m1000m1500m2000mPzgr39穿甲彈120mm110mm100mm91mm84mmPzgr40穿甲彈171mm156mm138mm123mm110mm無線電設備:超短波Fu.2接受器超短波Fu.5發射器及接受器瞄準鏡:T.Z.F.9b瞄準鏡
在1943年1月的時候,德國就計劃製造一種新的重型坦克以取代「虎」式重型坦克。德國陸軍兵器局責成波爾舍,亨舍爾和MAN公司著手研製。隨後這3家公司提出了4種方案,並製成了樣車,分別是波爾舍公司的VK4502(P),亨舍爾公司的VK4502(H)以及改進的VK4503(H),MAN公司的VK4502(MAN),最後德國陸軍兵器局選中了亨舍爾公司的VK4503(H)方案,於1943年12月開始批量生產,定名為「虎王」(或者「虎」2)重型坦克「虎王」坦克從1943年12月到1945年3月一共生產了489輛。
性能參數
乘員人數-5重量-69.8噸體積長:10.29m(車身長:7.3m),:3.75m,高:3.09m,離地高度:0.49m裝甲:車身:首上裝甲:150mm/50°首下裝甲:100mm/50°,球型機槍座是100mm球型,側裝甲和後裝甲80mm/21°,底部和頂部裝甲28mm。炮塔(亨舍爾):前裝甲180mm/9°,側裝甲和後裝甲80mm,頂部裝甲42mm。炮塔(保時捷):前裝甲100mm/弧形側裝甲和後裝甲80mm/21°,頂部裝甲42mm(*)部分虎王坦克有塗上水泥防磁裝甲,水泥防磁裝甲(Zimmerit)對防禦穿甲彈(APCBC/APCR)、高爆穿甲彈(HEAT)沒有多大作用,對防禦力的影響基本可忽略。武器-虎I式:56倍口徑KwK36L/56型88mm坦克炮虎II式:1x88mm主炮--型號:8.8cmKwK43L/71(72-84rounds),2xMG34kal.7.92mm機關槍(5850發)少數安裝黑豹坦克的75mm主炮。最大時速:41公里/小時(理論時速)越野時速:18公里/小時(理論時速)巡視半徑:170km,越野半徑:120km引擎:梅巴赫HL230P30型V-12水冷汽油發動機燃料消耗-750加侖/100公里跨越障礙物能力-30度的斜坡,0.85米的垂直障礙物,1.9米深的水域,2.5m寬的壕溝對地壓力-1.02公斤/平方厘米炮塔:後期型為液壓驅動,19~77秒旋轉一周,保留手動旋轉式操作。
虎1
lz要再不明白,嚇,,,,,,
1937年春季開始研發
於1937年春季開始研發,開發過程幾經周折。到1941年亨舍爾和其它三家競爭對手(保時捷,MAN,和戴姆勒·賓士)分別提交上一款35噸左右,配備75mm火炮的坦克設計方案。 保時捷公司設計的虎式p型坦克然而德軍在總結法國行動中遭遇到夏爾系列和聖莎蒙坦克的威脅後,發現地面防空部隊的88毫米防空炮在一次違規操作中將來襲的20多輛英法聯軍坦克殺的大敗而歸,遂在1938年國會中強烈要求將88毫米炮裝到新型坦克上。伴隨著蘇聯T-34型坦克的誕生宣告了這些設計的必要與緊迫。據亨舍爾一位設計師埃爾溫·阿德勒講:「軍事專家深為震驚,他們發現當時德軍裝甲部隊竟無一款坦克能與T-34匹敵。」於是,定製標准立刻提高,包括車重增加到45噸,並配備一款88mm火炮。新坦克的原型車必須在1942年4月20日,阿道夫·希特勒的生日上亮相。由於研發時間有限,原先較輕的底盤設計被保留。增加的重量使得一些部件需承受更大的壓力,因而該車可靠程度、穩定性相對降低了。不像豹式坦克,虎式坦克絲毫沒有借鑒T-34坦克的設計經驗:斜坡式裝甲在防穿透方面的優勢。但採用厚重、製造質量優良的直面裝甲,實戰中表現亦是毫不遜色。
1941年5月26日希特勒要求保時捷(簡稱POR.)和亨舍爾(簡稱HEN.)提供重型坦克的設計方案。那時克虜伯(Krupp)負責為他們的方案設計炮塔。HEN.的設計方案基於早期VK3001(H)和VK3601(H)的設計,而POR.的是基於早期VK3001(P)的設計。這些早期設計方案都沒有投入生產,但它們為設計人員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經驗。最初,Krupp為保時捷公司的VK4501(P)設計了炮塔,該設計在經過修改後被亨舍爾公司的的VK4501(H)採用。1941年中期,亨舍爾公司決定製造VK4501(H1)和VK4501(H2)兩種原型坦克。H1型裝備88mmKwK36L/56炮,安裝Krupp為VK4501(P)設計的炮塔。H2型裝備75mmKwK42L/70炮,安裝一種新設計的炮塔——當時還僅有木製模型。1941年末,亨舍爾公司決定集中力量研製H1型。
1942年4月17日兩家公司都生產出了它們的樣車。4月19日,HEN.和POE.的樣車都運抵拉斯登堡(希特勒的指揮總部--狼穴所在地)附近的一個車站,然後行駛11公里達到拉斯登堡。盡管途中不斷出現事故,保時捷和亨舍爾按時提交了樣車,在面見希特勒之前於拉斯滕堡作了比較測試。最終採取了折衷方案,亨舍爾的基本架構被採用,而換裝保時捷的炮塔。1942年4月20日,希特勒生日,在東普魯士的狼穴,這兩輛樣車都出現在了他的面前。1942年7月,在BERKA的坦克學校,兩輛坦克都開始了進一步的測試。在測試期間,保時捷的樣車由於經常拋錨而被淘汰,而亨舍爾的樣車卻非常成功。同月,亨舍爾的VK4501(H)定型,命名為"PanzerkampfwagenⅥAusf.E",別稱"TigerI」並且開始批量生產。
虎式坦克正式定名為PanzerkampfwagenⅥAusf.E(六型坦克,E改型)批量生產開始於1942年8月。但是軍方也同時訂購了90輛保時捷設計的車體加裝固定戰斗室改裝為坦克殲擊車使用,即人們常說的「費迪南坦克殲擊車」,庫爾斯克會戰後,殘存的費迪南坦克殲擊車進行了細節改裝並加裝了前機槍,於1944年2月27日被正式更名為「象式坦克殲擊車」。其中654重驅逐坦克大隊還得到了一輛改裝過的象式坦克殲擊車,此車把固定戰斗室改為了虎式坦克的活動炮塔,等於又重新拼出了一輛保時捷虎,估計這也是唯一的一輛實戰用的保時捷虎。不過根據後來《被遺忘的士兵》這個采訪傳記中,德法混血士兵——服役於大德意志師的薩爾士兵曾回憶到自己所在部隊曾經接受過20多輛保時捷虎式的支援:它們在空場上熱車的發動機響聲讓你感覺就好像你身處在一個巨大賽車場一樣。
虎式坦克在生產線上虎式坦克被匆忙投入實戰,其實最初的產品漏洞百出。因此,所有大小改動,都直接在生產環節上完成。最為顯著的改動是後期型號降低了炮塔,並為乘員提供更為安全、較易於逃生的駕駛艙。為降低成本,防水能力和空氣凈化/調節系統被取消了。
虎I在1942年8月開始生產,而在1944年8月生產了1,355輛後停止。開始生產時平均每月25輛,而1944年4月已增長至每月104輛。增長的頂峰在1944年7月1日的671輛。(由於英軍轟炸機晝夜不停地對德軍的兵工廠進行轟炸,導致虎式坦克的產量下降了一半多)一般而言,它用了兩次生產期(前期型及後期型)生產虎I(PzKpfwⅥ)和同期的德國坦克一樣。當IS-2坦克出現在戰場上市,虎式已經沒有優勢,而且虎Ⅱ(TigerⅡAusfB)開始在1944年1月生產,虎I遂逐步淘汰。
盟國空軍對德軍兵工廠的猛烈轟炸「虎I」只有兩種正式的型號——E型和H型,但在生產過程中,改進始終在進行。早期生產的型號炮塔上的射擊窗在中期生產的型號中改為了逃生艙口(也可用來上載彈葯);早期型炮手的兩個視窗的窗蓋的裝甲在中期生產時得到了加強,在後期又改為了一個;早期的兩個前燈在後期只剩了一個。後期生產的「虎I」的發動機也更換了。「虎I」裝備了兩種履帶:窄履帶,用於運輸;寬履帶,用於戰場。為了方便「虎」式坦克的運輸,加快裝卸速度,還生產了它專用的列車。從1942年7月到1944年8月末僅生產了1,355輛「虎I」坦克。
在諾曼底登陸戰中,虎式重型坦克的傳說達到了巔峰,米歇爾魏特曼上尉駕駛虎式坦克把英軍25輛坦克吃掉,這里包括克倫威爾坦克還有裝備了先進的17磅炮和領先一個時代的APCR炮彈的螢火蟲坦克給幹掉了,同時還摧毀了28輛半履帶車輛和卡車。同時,卡里烏斯也在東線(馬里諾沃小村)一場戰斗中幹掉了20多輛包括先進的IS2重型坦克在內的蘇軍坦克,但是,當時這些蘇聯坦克正在小鎮空場上熱車,蘇軍車組完全沒有想到剛擊退的德國北地師(Northernland)。居然碰巧遇到了一個虎式小隊的支援,而且這支小隊里居然有3個是德國虎式王牌前五名中的。由於戰術優秀,兩台偵查進村的虎式坦克不到兩分鍾摧毀8輛還在熱車的斯大林2型坦克。這里可以從側面了解虎式坦克炮彈再裝填的速度。
雖然虎式為納粹德國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它最終還是被「虎Ⅱ」所取代。虎式坦克是二戰中令人畏懼的德軍坦克的象徵。1944年4月,「虎I」的月產量達到最高水平,生產了104輛。「虎I」被裝備到一些獨立的重型坦克部隊,它一直服役到戰爭結束。1942年8月29日,「虎I」第一次出現在列寧格勒的502重型坦克營一連。1942年12月,在北非突尼西亞附近,501重型坦克營的「虎I」式坦克參戰。1945年4、5月,參加了柏林的防禦戰。雖然戰爭結束了,但是虎式坦克依然令人望而生畏——如果你在牆上畫它,會把二戰的盟軍新兵給嚇跑,足以見他在人們心中的「高大地位」。
機動性最好的重型坦克
虎式虎式坦克的設計概念不同於德國早年大部份坦克,在此之前的設計強調機動性、防護和火力三方面的平衡。雖然德國早期的坦克火力以及防護性能往往不及其它對手,然而戰術上的優勢抵銷這些不利條件。虎I坦克的設計呈現出不同的設計理念,著重火力和裝甲的而適度犧牲機動性。但事實上,虎I的機動性只是沒有提高,而和之前的Ⅲ號、Ⅳ號相同(虎式採用了更大為先進的發動機和傳動系統),也就是仍然擁有德國中型坦克的機動性,雖然比不上M4和T-34等中型坦克(包括戰爭後期的重型潘興坦克,因為在朝鮮戰爭時被重新分為中型坦克),但虎式是歷史上機動性最好的重型坦克。
重量足足是Ⅳ號坦克的兩倍多
虎式重型坦克的研製工作早在1937年就已經開始,但是當時因為沒有該方面需要而沒有制定具體的生產計劃。真正刺激虎式出現的是德國在西歐和北非的戰爭,88mm炮在反坦克運用中顯示了巨大的威力,於是德國人便試圖為其配置一個戰車載體。盡管大體上的設計和外型類似Ⅳ號坦克(中型坦克),但虎I坦克的重量足足是Ⅳ號坦克的兩倍多,重量的增加來自於更厚的裝甲,大口徑火炮,以及必然產生的龐大燃料和彈葯儲存空間、較大的引擎、更堅固的傳動及懸吊系統。
厚度能夠在正常交戰距離抵擋絕大部分炮彈
虎I坦克的車體前方裝甲有100毫米厚,炮塔正前方炮盾100~120,相較之下同時期的IV號坦克車身前方只有50毫米厚的裝甲而炮塔正前方的裝甲也只有40毫米厚,而虎I坦克的兩側和背面也有82毫米厚的裝甲。這樣的厚度能夠在正常交戰距離抵擋絕大部分炮彈,尤其是來自正面的反坦克炮彈,虎式能夠抵擋遠距離落下的大口徑炮彈。虎I坦克大部分的裝甲是垂直與其它結構相連接的,並採用了咬合連接形式,使其獲得了良好的結構性能。同時咬合的裝甲塊之間都採用了焊接(而不是鉚接),焊縫質量很高,但焊接的車身和炮塔也大大增加了虎式的重量。
可以涉水四米深
虎I坦克對多數橋梁而言過重,因此它被設計可以涉水四米深。 後視圖——行駛時會冒煙這要求特殊的機制來透氣和冷卻。潛水需有30分鍾准備。炮塔和槍必須被固定於前方位置並且密封。而且在坦克後部需高高升起一隻大型呼吸管。只有初期495輛虎I坦克裝有潛水系統,所有的後期型虎I坦克都只能涉水兩米。
虎I坦克的引擎系統
兩個可對流隔艙置於兩側,每個隔艙都有油箱、散熱鰭片、散熱風扇。引擎最初是設計使用一具21公升12汽缸邁巴赫HL210P45汽油引擎650匹馬力(實際測為641匹,478千瓦),雖然是一具好引擎,它提供的動力不敷使用,這很快被升級了到HL230P4523公升700匹馬力(實際測為690匹,515千瓦)。引擎為直列式汽缸,汽缸間角度約為60°,慣性啟動器安置在右側,也可穿過坦克後部的洞口透過鏈條驅動,引擎可透過車頂的艙口吊起。
汽油引擎在後部下方並連結前方的齒輪箱,11噸炮塔使用由引擎供給動力的液壓驅動系統推動,即使如此,自轉一圈仍需要45秒。懸吊系統使用了十六組扭力桿,為節省空間,負重輪擺臂一側向前而另一側向後,每隻負重輪擺臂裝有三個負重輪,提供更好的乘駕。負重輪直徑為800毫米並且相互交錯,要拆除內側損失橡皮胎(這經常發生)的負重輪,得一並卸下數個外側負重輪。這復雜系統有一定的缺點,負重輪間的間隙因下雪或泥土因為結冰而無法動彈。蘇聯於凌晨的攻擊時偶然發現此時虎式是可能處於無法移動狀態。之後,新的全鋼制負重輪設計出來,橡皮胎制於內部,最終全面取代舊式負重輪。虎式坦克的履帶725毫米寬(是史無前例的)。鐵軌運輸有限尺寸大小時,於外側負重輪必須被卸下,並且需更換較狹窄的520毫米履帶,即使優良的坦克乘員也須20分鍾更換。
內部布局具有明顯的德國坦克特徵
前方是開放乘員組隔間,駕駛和無線電操作員分別坐於前方齒輪箱兩側。在他們後面地盤區繞著炮塔底部圍 虎式攏成連續的平實表面,這可以幫助裝彈手檢查放在履帶上方隔間內的彈葯。二個人坐在炮塔內,射手在炮的左邊,車長的後面,裝彈手坐在一個折迭的位子在上,從炮塔底板到車頂僅有157公分高。總而言之,虎式的內部布局是——司機隔間、炮手/無線電操作員隔間、作戰隔間(炮塔)和引擎隔間。司機隔間以及炮手/無線電操作員隔間實際上是一個隔間,只不過是被變速器和最終驅動單元給隔開來了。司機通過轉向輪來控制坦克轉向,它控制著液壓轉向系統。為了防止故障,安裝了兩個手動轉向桿。轉向桿控制著轉向剎,同時也充當「手剎」的作用。
虎式坦克採用88毫米口徑電動擊發炮
KwK36L/56(L/56指炮管長度為口徑的56倍),由克虜伯公司研發並生產,炮塔有一個圓型的底部。主炮的支撐及發射機制則發展自德國著名的88高射炮,其Flak18L/56衍生型被用作虎I坦克的主炮,虎Ⅱ坦克88毫米Kwk43L/71型主炮,也是出自該系列高射炮。是二戰時殺傷效率最高的幾款坦克炮之一。並配置了極為精確的卡爾蔡司TFZ9b瞄準器,精準度驚人,該炮可裝載三種型號彈葯:PzGr.39彈道穿甲爆破彈、PzGr.40亞口徑鎢芯穿甲彈和HI.Gr.39型高爆彈(HEAT)。虎I的主炮發的炮彈可以依一非常直的軌跡而飛行,在一次試射時,坦克在1200碼的距離外開火,而連續5發落在一個16英吋×18英吋的目標上。而虎I坦克亦曾在大於1里(約1600米)的距離外打中敵軍的坦克,不過這作用並不太大,因為在二戰中的戰爭距離是遠比一哩近的。在戰爭前期,虎能有效在戰斗距離擊穿盟軍坦克的正面裝甲,但到了二戰後期蘇軍的IS-2,美軍的M26「潘興」和謝爾曼巨無霸坦克先後投入戰場,虎式對付盟軍的部分坦克已力不從心,1000米外距離無法有效打擊他們。下圖為虎式坦克主炮的穿深。
其它新特點
虎式坦克採用液壓控制可變速齒輪箱和半自動傳動系統。坦克的重量增大意味著需要新的操控系統,衍生型的英國Merritt布朗單齒輪系統被設計者使用,用於替代輕型車輛的離合器和煞車設計。虎式坦克的操控系統是雙斜齒輪類型,有兩個不同且固定的軸藉由不同斜齒輪相互扭動,它配有有八段速度齒輪箱,有十六種斜齒輪運作。在必要情況下,最小半徑旋轉要透過單邊煞車來進行旋轉。虎式的操控系統在它的時代來說是易於使用的。但是,虎式坦克的移動性能仍有待改進。當虎式坦克拖曳一輛拋錨的虎式坦克時,引擎經常過熱,這有時會導致引擎故障或起火,因為這些原因虎式坦克被禁止用來拖另一輛拋錨的虎式坦克。如果履帶發生故障,經常需要兩輛虎式坦克拉拖動一輛。故障的履帶對坦克自身也是很大的問題,由於履帶是高度綳緊的,不能單靠移除履帶插銷來拆除履帶,有時甚至是用炸葯包來炸開幾段。單輛德國Sdkfz9Famo半履帶拖車無法拖曳虎式坦克,需增加到三輛Sdkfz9Famo半履帶拖車才能拖曳一輛虎式坦克。
虎式安裝了兩種履帶,520毫米窄履帶(行軍時用)和720毫米寬履帶(戰斗 虎式時用)。為了鐵路運輸,每根輪軸上外負重輪都被拿下來,並且安裝運輸履帶。這樣虎式坦克就可以裝上軌道車並且能夠卸下來。這項工作主要是在能通鐵路的區域進行,但不常在野外運輸的過程中進行。而且德國人製造了鐵路平板車,以使運輸和卸載虎式更加快捷。一個經驗豐富的坦克乘員能夠在半個小時內更換履帶。餘下的時間要完成取下並裝上外板輪和側擋泥板,折疊並展開外板部件和後擋泥板等工作,虎式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著名的重型坦克,盟軍坦克的一名強大的對手,主要優點是這種重型坦克火炮威力大,防禦能力強。所以,「虎」式重型坦克在二戰中,像一群鋼鐵巨獸,炮管里噴著火焰,耀武揚威地前進
它的主要缺點是油耗過大補給困難,在後勤運輸線遭到前蘇聯紅軍的毀滅性打擊以及嚴酷的作戰環境面前, 虎式車長許多「虎」式重型坦克變成一堆廢鐵。同時,坦克的重量緊密壓在懸吊系統上,導致後期維修困難,再耐用的懸吊系統也不堪如此使用。此外,它的生產成本非常高虎式坦克的設計在時間、原材料和建造費用(德國馬克)都非常昂貴,虎I坦克的成本相當於當時Ⅳ號坦克的兩倍和Ⅲ號突擊炮的四倍,相當於T-34坦克的三倍和IS-2(斯大林-2)坦克的兩倍。需要注意的是德國的軍工生產受過晚的總動員(43年2月開始)必須建造大量潛艇和本土防空力量,並不能像蘇聯一樣把所有力量投入到陸軍和前線空軍的生產中去(蘇聯T-34坦克最大的生產地下塔吉爾的183坦克廠戰前是生產火車頭的,而戰時蘇聯幾乎全部的鐵路器材都來自援助)。因此單純把坦克產量對比蘇聯過低歸因於設計是不對的。
編輯本段作戰評價樹立了不可戰勝的神話
在戰爭中「虎I」擊毀了大量的敵軍坦克和其它裝備,在對手心中樹立了不可戰勝的神話、留下了威力巨大的深刻印象。「虎I」裝備的88mm炮威力巨大,這使它成為所有盟軍坦克危險的對手,它那厚重的裝甲使它幾乎堅不可摧,88mmL56最大有效射程應該是2000米左右,在1200-1600米左右,此時88mmL56的彈道非常平直殺傷概率較高。
但是虎I坦克也存在一缺陷,其中防護上最大的缺點是它位於車體後部的發動機頂蓋裝甲(而非謠傳的「後部裝甲」),僅由25mm的鏤空鋼板構成。因此在1944年初生產的虎式坦克,頂蓋裝甲增厚到了40mm。機動性方面,虎I坦克的重量限制了其橋梁、道路的通過性,在基礎建設較差的軟土泥濘地質地區,如蘇聯,這個缺點尤為明顯。火力上的缺點在於它以液壓操作的炮塔機件轉動的較為緩慢(轉360度需要45秒),大多數時候德國車手需採用車體和炮塔同時轉動的方式來加快不同方向上目標的切換。炮塔也可以人工轉動,除了在對角度的微調外,極少在戰場上做如此的動作。
虎式坦克能夠在500米內擊穿斯大林2早期型坦克的正面裝甲,或在1000米擊穿後期型斯大林2坦克的炮塔正面,或是擊穿丘吉爾坦克的正面(包括丘吉爾Ⅳ)。能夠在更遠的距離正面摧毀絕大多數對手,如T-34坦克、M4謝爾曼坦克。
盡管人們認為虎王(虎2)是虎1的繼承和替代,但是實際上虎王和虎1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重型坦克。虎王的設計初衷是考慮裝上大威力、可*性高的坦克炮,在虎1的88毫米L56倍口徑坦克炮的基礎上,德國人發展出了更大威力的88毫米L71倍口徑的坦克炮。虎王坦克的設計最終由德國的兩家公司:位於德國卡塞爾(德國東部城市)的亨舍爾公司和位於德國斯圖加特(德國西南部城市,巴登-符騰堡州首府)的波爾舍(保時捷)公司來競爭。2家公司都各自拿出了兩種設計方案。
㈤ 中國JN2300A/B(8×8)軍車整體結構是怎樣的
中國JN2300A/B(8×8)軍車,是中國重汽應用國內外先進技術研製的、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重型越野汽車。
該軍車可應用於運載人員、武器裝備及物資,應用於沙漠、沼澤地的野外保障及救援,也可作為通訊指揮車底盤、自行火炮等特殊裝備的專用底盤。
該車越野載重15噸,最高車速每小時85千米,最大爬坡度為60%,垂直越障高度為0.5米,越壕寬度為2.1米,涉水深度為1.1米。
該軍車駕駛室為斯太爾加長駕駛室,帶卧鋪;可選斯太爾加長加寬駕駛室,也可選用標准駕駛室。副駕駛員座椅可向前翻轉,便於後排人員上下車,司機座椅可前後移動及調整背椅角度。
該軍車採用中國重汽專用發動機:水冷增壓中冷柴油機,功率范圍是191至309千瓦。採用VG1200分動器,ZQC2000分動器。
根據車型可選用「采埃夫」變速箱或「富勒」變速箱。可選裝ABS系統、集中潤滑系統、絞盤等裝置。
中國重汽軍車均採用斯太爾加強型驅動橋,帶輪間、軸間差速鎖以及進口方向機總成。
所有軍車均配備有完備的照明裝置、報警裝置、消防裝置及明顯的功能標志;車內配備了高效的空調系統和暖風系統,加之良好的車身密封性和降噪音處理措施,可達到良好的乘坐效果。
多軸轉向車輛採用機械反饋式雙迴路液壓同步轉向系統,並帶有應急轉向裝置,大大提高了系統的安全性。
所有軍車都有很強的環境適應性,可在-40o~+40o的環境中全天候作業,通過高度海拔5000米。
該軍車長10.17米,寬2.50米,高3.15米;車架有效利用長度7.02米;最大總質量30000千克,底盤質量12380千克;軸距1.95米,3.50米,1.40米;輪距2.07米;
最高車速大於或等於85千米/時,最大爬坡度大於或等於60度,最小轉彎直徑小於或等於27毫米,最小離地間隙370毫米,最大越障高度600毫米,最大越壕寬度1700毫米,最大涉水深度大於或等於1200毫米。
㈥ 越野車或汽車的最大越壕寬度定義和最大垂直越障高度定義是什麼,
最大越壕是指車輛在正常行駛下可以越過的深度不限的壕溝寬度,一般最大值比車輪直徑小。
最大垂直越障高是指車輛在正常行駛下可以越過的垂直高度的台階,一般最大值比車輪半徑小。
㈦ 中國JN5560A/B軍車整體結構是怎樣的
中國JN5560A/B軍車是中國重汽研製、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超重型越野汽車,主要用於我軍特種武器的運載。也可應用於運載人員、物資,應用於沙漠、沼澤地的野外保障及救援,也可作為通訊指揮車底盤、自行火炮等特殊裝備的專用底盤。
該車越野載重33噸,最高車速每小時86.9千米,最大爬坡度為40%,一、二、五軸同步轉向,垂直越障高度為0.5米,越壕寬度為2.5米,涉水深度為1.1。
該車採用先進的油氣彈簧懸架系統、V型推力桿、寬斷面大直徑低壓輪胎和中央充放氣系統,使整車具有良好的平順性、穩定性和通過性,在越野、沙漠、沼澤等無路地帶,更能顯示其優越性能。
軍車還配備了液力緩行器,使制動系統更加安全、可靠。駕駛室有兩門兩座駕駛室和四門四座兩種。
中國重汽軍車均採用斯太爾加強型驅動橋,帶輪間、軸間差速鎖以及進口方向機總成。
所有軍車均配備有完備的照明裝置、報警裝置、消防裝置及明顯的功能標志;車內配備了高效的空調系統和暖風系統,加之良好的車身密封性和降噪音處理措施,可達到良好的乘坐效果。
多軸轉向車輛採用機械反饋式雙迴路液壓同步轉向系統,並帶有應急轉向裝置,大大提高了系統的安全性。
所有軍車都有很強的環境適應性,可在-40o~+40o度的環境中全天候作業,通過高度海拔5000米。
該軍車長14.110米,寬3.080米,高3.050米;最大總質量55500千克,底盤質量21380千克;最高車速8585千米/時,最大爬坡度40度;最小轉彎直徑小於或等於30毫米;最小離地間隙408毫米;最大越障高度500毫米;最大越壕寬度2500毫米;最大涉水深度1100毫米。
㈧ 4×4系列軍車的整體結構是怎樣的
4×4系列軍車是在引進斯太爾軍車的基礎上,應用國內外先進技術,不斷提升的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重型越野汽車。該系列車型越野載重5~9噸,公路運輸7~15噸,最大爬坡度為60%,垂直越障高度為0.5米,越壕寬度為0.7米,涉水深度為1.2米。
該車採用中國重汽專用發動機:水冷增壓中冷柴油機,功率范圍是260至420馬力。採用VG1200分動器,ZQC2000分動器。根據車型可選用「采埃夫」變速箱或「富勒」變速箱。可選裝ABS系統、集中潤滑系統、絞盤等裝置。
4×4系列軍車駕駛室為斯太爾加長駕駛室,帶卧鋪;可選斯太爾加長加寬駕駛室,也可選用標准駕駛室。副駕駛員座椅可向前翻轉,便於後排人員上下車,司機座椅可前後移動及調整背椅角度。
中國重汽軍車均採用斯太爾加強型驅動橋,帶輪間、軸間差速鎖以及進口方向機總成。
所有軍車均配備有完備的照明裝置、報警裝置、消防裝置及明顯的功能標志;車內配備了高效的空調系統和暖風系統,加之良好的車身密封性和降噪音處理措施,可達到良好的乘坐效果。
所有軍車都有很強的環境適應性,可在零下40度至零上40度的環境中全天候作業,通過高度海拔5000米。
該系列參考車型ZZ2152M4221J長7.531米,寬2.500米,高3.200米;車架有效利用長度4.500米;最大總質量15300千克,底盤質量7800千克;最高車速74千米/時;最大爬坡度42%;最小轉彎直徑18.2毫米,最小離地間隙298毫米,最大越障高度600毫米,最大越壕寬度750毫米,最大涉水深度1200毫米。
主要應用領域。中國重汽軍車可應用於運載人員、武器裝備及物資,應用於沙漠、沼澤地的野外保障及救援,也可作為通訊指揮車底盤、自行火炮等特殊裝備的專用底盤。
㈨ 中國軍隊現役車型有哪些
10×10系列軍車,是中國重汽研製的、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超重型越野汽車,主要用於我軍特種武器的運載。
該車越野載重33噸,最高車速每小時86.9公里,最大爬坡度為40%,一、二、五軸同步轉向,垂直越障高度為0.5米,越壕寬度為2.5米,涉水深度為1.1。
該車採用先進的油氣彈簧懸架系統、V型推力桿、寬斷面大直徑低壓輪胎和中央充放氣系統,使整車具有良好的平順性、穩定性和通過性,在越野、沙漠、沼澤等無路地帶,更能顯示其優越性能。
10×10軍車還配備了液力緩行器,使制動系統更加安全、可靠。
10×10軍車駕駛室有兩門兩座駕駛室和四門四座兩種。
8X8軍車
8×8系列軍車,是中國重汽應用國內外先進技術研製的、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重型越野汽車。
該車越野載重15噸,最高車速每小時85公里,最大爬坡度為60%,垂直越障高度為0.5米,越壕寬度為2.1米,涉水深度為1.1米。
8×8系列軍車駕駛室為斯太爾加長駕駛室,帶卧鋪;可選斯太爾加長加寬駕駛室,也可選用標准駕駛室。副駕駛員座椅可向前翻轉,便於後排人員上下車,司機座椅可前後移動及調整背椅角度。
6X6軍車
6X6系列軍車是在引進斯太爾軍車的基礎上,應用國內外先進技術,不斷提升的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重型越野汽車。該系列車型越野載重5-9噸,公路運輸7-15噸,最大爬坡度為60%,垂直越障高度為0.5米,越壕寬度為0.7米,涉水深度為1.2米。
該車採用中國重汽專用發動機:水冷增壓中冷柴油機,功率范圍是260至420馬力。採用VG1200分動器,ZQC2000分動器。根據車型可選用「采埃夫」變速箱或「富勒」 變速箱。可選裝ABS系統、集中潤滑系統、絞盤等裝置。
6×6系列軍車駕駛室為斯太爾加長駕駛室,帶卧鋪;可選斯太爾加長加寬駕駛室,也可選用標准駕駛室。
副駕駛員座椅可向前翻轉,便於後排人員上下車,司機座椅可前後移動及調整背椅角度。
6X4軍車
6X4系列軍車採用中國重汽專用發動機:水冷增壓中冷柴油機,功率范圍是260至420馬力。採用VG1200分動器,ZQC2000分動器。根據車型可選用「采埃夫」變速箱或「富勒」 變速箱。可選裝ABS系統、集中潤滑系統、絞盤等裝置。
4X4軍車
4X4系列軍車是在引進斯太爾軍車的基礎上,應用國內外先進技術,不斷提升的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重型越野汽車。該系列車型越野載重5-9噸,公路運輸7-15噸,最大爬坡度為60%,垂直越障高度為0.5米,越壕寬度為0.7米,涉水深度為1.2米。
該車採用中國重汽專用發動機:水冷增壓中冷柴油機,功率范圍是260至420馬力。採用VG1200分動器,ZQC2000分動器。根據車型可選用「采埃夫」變速箱或「富勒」 變速箱。可選裝ABS系統、集中潤滑系統、絞盤等裝置。
4×4系列軍車駕駛室為斯太爾加長駕駛室,帶卧鋪;可選斯太爾加長加寬駕駛室,也可選用標准駕駛室。副駕駛員座椅可向前翻轉,便於後排人員上下車,司機座椅可前後移動及調整背椅角度。
4X2軍車
4X2系列軍車採用中國重汽專用發動機:水冷增壓中冷柴油機,功率范圍是260至420馬力。採用VG1200分動器,ZQC2000分動器。根據車型可選用「采埃夫」變速箱或「富勒」 變速箱。可選裝ABS系統、集中潤滑系統、絞盤等裝置。
HOWO軍用汽車
為滿足我軍裝備現代化的需求,中國重汽自主開發了達到當代國際先進水平,國內最先進、最高檔的新一代軍車,HOWO系列軍車。HOWO軍車駕駛室為四點懸浮,並配有國內獨創的駕駛室橫向穩定裝置和防前撞、防前鑽的強力保護架,被業內專家評價為當今國內安全級別最高的駕駛室。發動機選用日野四沖程直列六缸水冷共軌電噴增壓柴油機,完全符合歐洲Ⅲ排放標准。
變速器採用富勒帶助力功能的全同步器變速器,軟索換檔操縱結構,操縱靈活擋位清晰。
HOWO軍車採用CAN匯流排智能電器控制器,經過按照超過國標的全方位、多節點、超負荷連續不間斷的試驗驗證,取得了理想的效果,達到當代國際先進水平,成為目前國內卡車最高水準的高智能主控系統。
中國東風
東風系列第一款產品型號為EQ240,首次服役是在1975年。最初,EQ240使用EQ6100(6105)汽油發動機。上世紀80年代,經歷了多次的升級和更新後,使用EQ6100-1B汽油發動機,型號為EQ2081E。到上世紀90年代,由於採用了新的機動車輛標示系統,於是改稱為EQ2081。當前,在EQ2081的基礎上產生了東風EQ2082、東風EQ2100和東風EQ2061等主要車型。
東風EQ2082E6D採用康明斯6BT5.9 5.88升柴油發動機。
東風EQ2100 6×6 3.5噸系列卡車(過去被稱為EQ245)與其前身EQ2081系列非常相似,體積稍大。其最新型號EQ2100E6D採用康明斯6BT5.9 5.88升增壓柴油發動機。早期的EQ2100E採用EQ6105-1汽油發動機。
東風EQ2061E 4×4 源自EQ2081,是一種人貨兩用卡車,載重量為1.5噸。
東風EQ2102 6×6 3.5噸卡車是一種第二代高機動性車輛,於上世紀90年代開始服役,用於替代1980年前進行服役的車輛。不同於以上提及的型號,EQ2102是一種COE設計結構。
另外,東風公司還生產EQ1093F6D 4×4 5噸卡車,該型車輛也被大量使用,其外形酷似東風其他民用4×2卡車。
㈩ 北方賓士和德國賓士有什麼區別
包頭北方賓士重型汽車有限責任公司是由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中國北方工業公司、內蒙古第一機械製造(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重慶鐵馬集團公司、包頭市工業國有資產有限公司、山東小峰實業有限公司共同出資組建的國有股份制汽車企業,是 80 年代後期,國家為改變汽車工業「缺重」局面,打造國內重車品牌,實施「高起點、高標准、高品質」戰略決策,全套引進德國賓士許可證重車生產技術建設的重點項目。 發展歷程Normal 0 誕生始末1978年初,中央批准了從國外引進重型汽車技術改造中國汽車工業的計劃。4月,以一機部汽車局為骨幹、各汽車企業為輔的中國汽車工業考考察團在一機部副部長楊鏗的帶領下,前往汽車工業的鼻祖——聯邦德國進行考察。在為期一個月的時間里,考察組先後考察了聯邦德國汽車工業的四大典範:賓士、MAN、大眾和道依茨,並深入到這四家公司的所屬一廠、技術研發中心、試車場等設施進行了細致的考察。這也為日後組建中國重型汽車集團公司打下了基礎。1978年6月中旬,一機部汽車局根據這次考察的成果,並會同國內有關部門向中央提交了數份工作報告,其中在《關於聯邦德國賓士重型汽車和建設重型汽車廠的報告》中,一機部提出引進賓士公司生產的NG-80系列,載重9噸、11.5噸、14噸、16噸、21噸5個級別的17個基本車型。這份報告中總的設想是,以購買重型汽車生產所需關鍵設備、製造技術、測試手段等作為主要途徑建設重型汽車廠。經初步估算,這個項目全部投資大約需要10億美元的外匯,另需25億元人民幣的國內投資。黨和國家領導人對這份報告給予了充分重視。 聯邦德國賓士NG-80系列卡車,是賓士汽車公司於上世紀60年代後期開發的重型汽車,是歷經十年時間,花費了數十億馬克的研製費用,在70年代末 期才投放市場的最新車型。該系列卡車具有十分先進的技術水準,以其整車底盤車架為例,其不等寬、變截面、邊梁式魚肚型結構車架,是賓士獨有的車架技術,採用有限元優化結構設計手段,在減輕重量、縮小體積的同時,大大提高了車架的抗彎強度、扭轉彈性和承受非對稱循環交變沖擊載荷的能力,使賓士卡車在惡劣環境 下的工作和生存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尤其是在戰時條件下的後勤運輸保障方面更加顯得得心應手。但是其對加工工藝要求極高,相對於當時國內重型汽車所採用的槽型、Z型車架而言,它需要專用的沖壓設備,而且這些設備需要全部從國外進口,花費較大。這對於當時並不富裕的中國來說,有些勉為其難,也為日後這一項目的擱淺埋下了伏筆。 此後,中方和賓士公司的談判陷入了僵局,賓士公司對技術轉讓提出了苛刻的條件,要求中方先購買相當大數量的產品,才考慮對中方進行技術轉讓。這對於剛剛走過了「文革」十年的中國來說,幾乎是不可能同意的。這時,重慶256工廠拿起了我國建國初期工業發展最擅長的模式——反向測繪仿製,這就是後來 的鐵馬汽車(原型為上世紀70年代後期進口的賓士2026A)。這一期間,奧地利斯太爾公司後來者居上,以積極的態度與中方開展相關技術轉讓合作,1983年12月17日,中奧雙方簽訂了《重型汽車製造技術轉讓合同》,而這最終成就了斯太爾在中國的鼎鼎大名和極高的市場佔有率。斯太爾項目的成功給了德國人強烈的挫折感,畢竟賓士NG-80系列重型卡車在世界上的地位要比斯太爾產品高出許多。到上世紀70年代末期,斯太 爾91系列重型汽車在奧地利的年產量只有5000輛左右,而賓士NG-80系列車年產量卻高達50000輛以上。盡管第一次關於引進技術的接觸以失敗告 終,但是中德雙方並沒有因此中斷聯絡。不過這次和德國方面接觸的是中國兵器工業公司。 因為在20世紀70年代生產的重型汽車難以滿足地方企業和軍隊的運輸需要,我國先後數次進口了各國的重型汽車。其中德國賓士是表現最出色的。眾 所周知,我國南北地域差異較大,東西海拔高低十分明顯,並且這個時候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十分落後,因此對使用的車輛是一個十分嚴峻的考驗。而德國賓士重型汽車卻以優異的性能贏得了贊譽,在軍內外有著良好的口碑。我國研製的WZ551輪式裝甲輸送車就是以有著賓士血統的鐵馬汽車為技術背景。在鐵馬汽車研製初期,遇到了一些難以逾越的技術障礙。以賓士驅動橋為例,該橋為整體非斷開式帶輪邊減速器的雙級減速車橋,最大一級減速和車輪驅動力矩是通過輪邊行星齒輪減 速器來實現的,因此大大降低了傳動系零部件所承受的交變載荷的沖擊程度,有效地延長了使用壽命,減小了主減速器殼體尺寸;增大了離地間隙,提高了車輛通過性能,並可充分滿足車輛的越障高度、越溝寬度等性能要求。但其使用材料較為苛刻,製造工藝十分復雜,最初仿製的驅動橋難以達到設計要求。盡管後來在一定程 度上得到克服,但是與德國原產車相比,技術指標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這對後來研製WZ551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畢竟仿製的汽車產品在工藝流程上存在著缺 陷,車輛性能難以達標也在情理之中。 這時德國方面也不願意放棄中國市場,在認清形勢後德國人放下架子,同意向中方轉讓技術。我們也應該看到,對於當初合作的擱淺,我們也有著相當大的責任,一起步就把年生產能力定在5萬輛的目標上,這一計劃確實有些冒進了。經過反思的雙方又重新以務實的態度開始了新一輪合作。新的技術引進談判比先前 要順利的多,一方面我國的重型汽車技術引進計劃已經是「把一觀二」;另一方面,斯太爾項目的成功也給賓士引進帶來了若干便利,諸如斯太爾和賓士重型卡車的變速器和轉向系統都是採用的聯邦德國ZF公司產品;另外,隨著斯太爾項目的引進,我國當時建成了中國重汽濰坊柴油機公司(斯太爾技術)、中國兵工華北柴油 機公司(道依茨技術)、重慶康明斯柴油機公司(美國康明斯技術)等三個重型汽車用發動機企業,無需再引進賓士OM系列柴油機,因此賓士重型汽車引進項目的 投資大幅度降低。1988年9月27日,隨著各方面條件的成熟,中德雙方國家領導人出席了中方與德國戴姆勒一賓士公司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的賓士重型汽車引進項目簽字儀式。這也標志著後來的北方賓士汽車有限公司的誕生。目前其生產的軍用汽車已裝備我軍各兵種。並且在賓士重型汽車技術基礎上,我國研製的WZ551系列輪式裝甲車也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家族,並且出口到許多國家,贏得了普遍的贊譽。 [編輯本段]公司現況 公司累計投資 20 億元人民幣,建成了具有國內一流的汽車總裝、車橋加工、分動箱加工,大型駕駛室覆蓋件和車架成型沖壓、艾森曼噴漆、車輛檢測等大型生產線。 2003 年北方賓士實現了在兵器系統內部對重型車的整合以及和山東煙台民營企業合資組成大型客車生產企業,實現了包頭、重慶、煙台全國范圍內的產業布局,形成了北方賓士、重慶鐵馬兩個品牌的重型汽車、煙台北方賓士大客車以及客車底盤、車橋、駕駛室等大部件更加完整的全新的產業鏈。目前,北方賓士生產的重車品種已發展到 A 、 B 、 C 三大系列 40 種基本車型 400 多個品種的載重車、自卸車、半掛牽引車、改裝車、專用車和全驅動車,它以其卓越的性能、強勁的動力、大噸位的裝載、豪華的外觀、舒適的駕駛廣泛應用於、郵政、鐵路、公路、港口、石油、化工、水電、林業、消防、銀行、部隊等行業和部門,並遠銷伊拉克、衣索比亞、奈及利亞、土庫曼、哈薩克等國家和地區。 「北方賓士」作為國內高檔重車的知名品牌,依託賓士技術平台和兵工行業雄厚的製造、設計能力,通過自我研發、匹配國內優質協作件,產品由高檔化向具有優異性價比的中高檔、中檔車型的系列化轉變,載重量從 8 噸至 25 噸、牽引重量從 30 噸至 60 噸,可以滿足 重車購買者不同 需求,公司推出的經濟型重車也已溶入主流市場,並深受客戶青睞和歡迎。 在重車市場競爭異常激烈的形勢下,公司新一屆領導層審時度勢,科學布局,確定了公司的三步走規劃,對經營方式進一步轉變,營銷模式也由單一的直銷變為直銷和經營商代理銷售相結合的市場型模式,不斷完善營銷網路建設,並對產品結構進行調整,提高市場運作能力,北方賓士開始向著經營規模化、組織結構集團化、管理信息化方向快速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