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東四八條改裝車
A. 北京那些地方是單行線
北京市區機動車主要單行線
城區 道路名稱 起點 終點 單行車種 單行方向 時間
東城區 天安門廣場西側路 西長安街 前門西大街 各種車輛 北向南 晝夜
東城區 天安門廣場東側路 前門東大街 東長安街 各種車輛 南向北 晝夜
東城區 西堂子胡同 東單北大街 王府井大街 機動車 東向西 晝夜
東城區 五道營胡同 永定門內大街 雍和宮大街 機動車 西向東 晝夜
東城區 東直門北小街 小街橋口 東直門內大街 機動車 北向南 晝夜
東城區 燈市口西街 燈市口 東黃城根南街北河沿大街 機動車 東向西 晝夜
東城區 乾麵胡同 朝陽門南小街 東四南大街 機動車 東向西 7:00-20:00
東城區 甘雨胡同 王府井大街 東四南大街 機動車 西向東 7:00-20:00
東城區 北總布胡同 大雅寶胡同 東總布胡同 機動車 北向南 晝夜
東城區 北牌坊胡同 東總布胡同 大雅寶胡同 機動車 南向北 晝夜
東城區 東總布胡同(東段) 北總布胡同 北牌坊胡同 機動車 西向東 晝夜
東城區 小街豁口北濱河路(東段) 東土城路 磚角樓南里 機動車 西向東 7:00-20:00
東城區 船板胡同 崇文門內大街 北京站西街 機動車 西向東 7:00-20:00
東城區 大甜水井胡同(西段) 南道 南河沿大街 機動車 東向西 晝夜
東城區 青年湖北路 外館斜街 安德里北街 大型車 北向南 8:00-20:00
東城區 新開路胡同 東單北大街 朝陽門南小街 機動車 西向東 7:00-20:00
東城區 西總布胡同 東單北大街 朝陽門南小街 機動車 西向東 7:00-20:00
東城區 東堂子胡同 朝陽門南小街 東單北大街 機動車 東向西 7:00-20:00
東城區 紅星胡同 東單北大街 朝陽門南小街 機動車 西向東 7:00-20:00
東城區 史家胡同 東四南大街 朝陽門南小街 機動車 西向東 7:00-20:00
東城區 內務部街 朝陽門南小街 東四南大街 機動車 東向西 7:00-20:00
東城區 演樂胡同 東四南大街 朝陽門南小街 機動車 西向東 7:00-20:00
東城區 柏樹胡同 東四南大街 王府井大街 機動車 東向西 7:00-20:00
東城區 報房胡同(東段) 東四南大街 大豆腐巷南口 機動車 東向西 7:00-20:00
東城區 東四三條 朝陽門北小街 東四北大街 機動車 東向西 7:00-20:00
東城區 東四四條 東四北大街 朝陽門北小街 機動車 西向東 7:00-20:00
東城區 東四五條 朝陽門北小街 東四北大街 機動車 東向西 7:00-20:00
東城區 東四七條 朝陽門北小街 東四北大街 機動車 東向西 7:00-20:00
東城區 東四八條 東四北大街 朝陽門北小街 機動車 西向東 7:00-20:00
東城區 東四九條 朝陽門北小街 東四北大街 機動車 東向西 7:00-20:00
東城區 東四十一條 東四北大街 東直門南小街 機動車 西向東 7:00-20:00
東城區 東四十二條 東直門南小街 東四北大街 機動車 東向西 7:00-20:00
東城區 東四十三條 東四北大街 東直門南小街 機動車 西向東 7:00-20:00
東城區 大菊胡同 東直門南小街 石雀胡同 機動車 東向西 7:00-20:00
東城區 石雀胡同 東四北大街 大菊胡同 機動車 東向西 7:00-20:00
東城區 細管胡同 東四北大街 東旺胡同 機動車 東向西 7:00-20:00
東城區 東旺胡同 交道口南大街 細管胡同 機動車 東向西 7:00-20:00
東城區 香餌胡同 交道口南大街 東四北大街 機動車 西向東 7:00-20:00
東城區 西揚威胡同 美術館後街 南剪子巷 機動車 西向東 晝夜
東城區 魏家胡同 南剪子巷 東四北大街 機動車 西向東 7:00-20:00
東城區 柴棒胡同 花園東巷 安定門內大街 機動車 西向東 晝夜
東城區 協作胡同 東四北大街 南剪子巷 機動車 東向西 晝夜
東城區 利薄營胡同 南剪子巷 美術館後街 機動車 東向西 晝夜
東城區 炒豆胡同 交道口南大街 南鑼鼓巷 機動車 西向東 晝夜
東城區 華豐胡同 北鑼鼓巷 寶鈔胡同 機動車 東向西 晝夜
東城區 豆腐池胡同 寶鈔胡同 舊鼓樓大街 機動車 東向西 晝夜
東城區 校尉胡同 帥府園胡同 東單三條 機動車 南向北 晝夜
東城區 北新倉一巷 南向北 晝夜
東城區 北新倉二巷 北向南 晝夜
東城區 國旺胡同 舊鼓樓大街 趙府街 機動車 西向東 晝夜
東城區 國興胡同 趙府街 寶鈔胡同 機動車 西向東 晝夜
東城區 凈土胡同 寶鈔胡同 北鑼鼓巷 機動車 西向東 晝夜
東城區 育群胡同 大佛寺東街 東四北大街 機動車 東向西 晝夜
東城區 錢糧胡同 東四北大街 大佛寺東街 機動車 西向東 晝夜
東城區 東皇城根北街 五四大街 地安門東大街 機動車 南向北 晝夜
東城區 北池子大街 五四大街 東華門大街 機動車公交車除外 南向北 8:00-21:00
東城區 南池子大街 東華門大街 東長安街 機動車公交車除外 南向北 8:00-21:00
東城區 大取燈胡同(西段) 東皇城根北街 北河沿大街 機動車 東向西 晝夜
東城區 針線二巷 針線胡同 東直門北小街 機動車 東向西 晝夜
東城區 菜廠胡同(東段) 王府井大街 晨光路 機動車 東向西 晝夜
東城區 新中街四條 新中街 春秀路 機動車 西向東 7:00-20:00
東城區 西香河園路 香河園 東直門北大街 機動車(公交車除外) 東向西 晝夜
東城區 東交民巷 天安門廣場東側路 正義路 機動車 東向西 晝夜
東城區 麻線胡同 北鮮魚巷 崇文門內大街 機動車 東向西 晝夜
東城區 亮果廠胡同 美術館後街 北河沿大街 機動車 東向西 7:00-20:00
東城區 東單電話局西門前 建國門內大街 北極閣頭條 機動車 南向北 7:00-20:00
東城區 台基廠二條 台基廠大街 大華路 機動車 西向東
東城區 南頌年胡同 東直門南小街 扁擔胡同 機動車 東向西 7:00-20:00
東城區 東單二條(東段) 校尉胡同 東單北大街 機動車 東向西 晝夜
東城區 前炒麵胡同 東四南大街 拐棒胡同 機動車 東向西 7:00-20:00
東城區 鼓樓外大街 安華橋 鍾鼓北橋 貨運機動車 南向北 7:00-20:00
東城區 翠花胡同 王府井大街 東黃城根大街 機動車 西向東 7:00-20:00
東城區 十字坡街 十字坡北口 新中街 機動車 南向北 7:00-20:00
東城區 南鑼鼓巷 地安門東大街 鼓樓東大街 機動車 南向北 7:00-20:00
東城區 北羅巷胡同 鼓樓東大街 東絛胡同 機動車 南向北 7:00-20:00
東城區 寶鈔胡同 東絛胡同 鼓樓東大街 機動車 北向南 7:00-20:00
東城區 東絛胡同 北鑼鼓巷 寶鈔胡同 機動車 東向西 7:00-20:00
東城區 民旺北胡同 和平街東街 磚角樓南里 機動車 東向西 7:00-20:00
東城區 東吉祥胡同 東板橋街 簾子庫胡同北口 機動車 西向東 7:00-20:00
東城區 府學胡同 交道口南大街 東四北大街 機動車 西向東 7:00-20:00
東城區 三元賓館東側路 香河園路 東直門外斜街 機動車 南向北 7:00-20:00
東城區 東直門外斜街 北二里庄路口 東直門 機動車 西向東 7:00-20:00
B. 東四八條的意思是什麼 東四八條起源
1、東四八條的意思如下:位於東城區東部,東起朝陽門北小街,西至東四北大街,南與石橋胡同、南板橋胡同相通,北有支巷通東四九條,屬東四街道辦事處管轄。因在東四北大街東側諸胡同中排列順序為第八而得名。
2、東四八條起源:東四八條,明朝屬居賢坊,稱正覺寺胡同,因胡同中部北側建有正覺寺而得名。據《燕都叢考》記載:正覺寺為明正統十年(1445)所建,有敕建碑。胡同內還有承恩寺,為明太監馮保奉敕所建,張居正曾為寺撰寫了碑文,寺興工於萬曆二年(1574),告成於三年。
東四八條,清朝屬正白旗,民國沿稱。1949年後改稱東四八條。「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稱紅日路八條,後恢復原名。稱八條胡同,胡同內71號院,原是清代為宮中掌管簾子的王姓官吏所蓋的一座房子,解放後為教育家葉聖陶故居。院內種滿了花草,有兩棵大海棠樹,每到春天,枝頭綴滿了粉紅色的海棠花,葉聖陶的好朋友謝冰心、臧克家都曾在海棠花開的時候到這里看望葉老。葉聖陶寓此曾創作了許多作品,如《葉聖陶童話選》、《葉聖陶散文甲集》、《葉聖陶散文乙集》等。1986年被公布為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C. 東四八條交通方便嗎應該怎麼過去
城市:北京
樓盤名稱:北京東四八條
別名:東四十條社區網
公交線路:公交:684路、701路、116路、42路 地鐵:5號線、6號線、2號線、8號樓、機場線、13號線
(所載信息僅供參考,最終以售樓處信息為准。)
更多房產資訊,政策解讀,專家解讀,點擊查看
D. 東四的歷史沿革
東四街道辦事處所轄區域,元朝屬寅賓坊、穆清坊;明朝屬南居賢坊、思誠坊;清朝屬正白旗;民國屬內三區。1952年分別稱寶玉辦事處、東水車辦事處,隸屬於東四區。1958年9月,由當時的東水車辦事處、寶玉辦事處、辛寺辦事處和東頌年辦事處合並稱東四辦事處,隸屬於東城區。1960年東四辦事處改稱東四人民公社,1968年一度稱東四街道革命委員會。1990年10月正式稱東城區人民政府東四街道辦事處。辦事處因位於東四而得名。
位於東城區中部。元代稱十字街。明代於十字路口四面各建一座四柱三樓式木牌樓。又因位居皇城之東,故稱東四牌樓,此地簡稱東四。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毀於火,後照原樣重修。1954年東四牌樓拆除。東四作為地名沿用至今,泛指東四南大街、東四北大街、東四西大街、朝陽門內大街交會處及附近地區。東四南大街明代有著名的「四大恆」金店、合芳樓糕點鋪及米市、燈市、驢市等。東四北大街南端地處東四商業圈,北端地處北新橋商業圈。東四三條至八條的胡同及一些四合院保存較為完好,為北京市歷史文化保護街區。東四五條有徐世昌故居;東四六條的崇禮舊宅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東四七條有燦公府第、海蘭察府第等;東四八條內原有承恩寺、正覺寺,71號院為葉聖陶故居;東四九條內有清代謨貝子府、乾隆大學士李侍堯府等。地域內有瑞珍厚飯庄、吳裕泰茶莊、三友紡織品商場、華僑大廈、隆福廣場等。
E. 關於北京胡同的資料
胡同的來歷
是那裡的夏家胡同.北京的嗎?北京的胡同最早起源於元代,最多時有6000多條,歷史最早的是朝陽門內大街和東四之間的一片胡同,規劃相當整齊,胡同與胡同之間的距離大致相同。南北走向的一般為街,相對較寬,如從北京火車站到朝陽門內大街的南小街和北小街,因過去以走馬車為主,所以也叫馬路。東西走向的一般為胡同,相對較窄,以走人為主,胡同兩邊一般都是四合院。
從地理位置上劃分,前門以北的胡同一般較寬,規劃比較整齊,前門以南的胡同一般較窄,規劃也不整齊。因為在清代時,清政府為了安全,不允許外地來京人員住在京城內,所以外地人集中住在前門和崇文門外,也因此形成了前門商業區;在外來人員中許多是來京趕考的舉人,因此形成了琉璃廠文化街,天橋地區有許多娛樂場所,北京的劇院也都集中在南城。
北京城內老百姓集中活動的場所在什剎海一帶。
錢市胡同」是北京最窄的胡同,位於前門外珠寶市大街。過去這條胡同里都是錢庄,所以叫錢市胡同。胡同中最窄的地方只有80公分寬,兩個人相遇時只有側著身子才能過去。胡同長約三四十米。
海淀鎮上世紀末還保留的一條胡同「軍機處」,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重要政務機構,始設於清朝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共存在了170餘年,是清代最重要的機構,一般人不得進入軍機處,皇帝在軍機處議事時,其他人不得在場。
因清皇室每年有半年以上的時間在圓明園(後在頤和園居住),為了辦公的方便,許多軍機大臣在此胡同中建立住宅,胡同也因此而得名,這條胡同原來很長,向北一直延伸到圓明園,後胡同北部約四分之三被北京大學佔用。2001年因修北四環路,南邊又被截去了一段,僅存三十米左右。2002年整治北京大學周邊環境時這條胡同被徹底清除了。清末大太監李蓮英在軍機處也有一處住房。
這條胡同也是級別最高的胡同,現在聞名於世的中關村,據說也是由於中等官員居住而得名。
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當一北京日益現代化現代化的時候,人們在擔心:胡同是否會消逝?大概正因為如此,有人又揀起了一個似乎陳舊的話題:胡同是怎麼成為街巷的名字的?這個詞是怎麼造出來的?
一、「胡同」最初不是漢語
胡同一詞最初見諸元雜曲。關漢卿《單刀會》中,有「殺出一條血胡同來」之語。元雜劇《沙門島張生煮海》中,張羽問梅香:「你家住哪裡?」梅香說:「我家住磚塔兒胡同。」磚塔胡同在西四南大街,地名至今未變。元人熊夢祥所著《析津志》中說得明白:「胡通二字本方言。」何處方言呢,元大都的。明人沈榜在《宛署雜記》中進一步說:胡同本元人語。既是元人語,那就不能是漢語。元代將人劃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所謂漢人,指北方的漢人、女真人、契丹人、高麗人。這四種人並非同一民族,也不使用同一語言。那麼「元人語」也肯定不是「南人語」,至於色目人,包括的民族更多。故此「元人語」只能是蒙古語。
二、胡同與井關系密切
有的學者認為,胡同是從「忽洞格」———井轉變過來的。筆者贊同這個觀點。因為從大都的實際看,胡同與井的關系更密切一些。
先從胡同的形成看。元大都是從一片荒野上建設起來的。它的中軸線是傍水而劃的,大都的皇宮也是傍「海」而建的。那麼其它的街、坊和居住小區,在設計和規劃的時候,不能不考慮到井的位置。或者先挖井後造屋,或者預先留出井的位置再規劃院落的布局。無論哪種情況,都是「因井而成巷」。直到明清,每條胡同都有井,這是毋庸置疑的。
再從胡同的名字上看。北京胡同名字的成因,不外乎這么幾個:以寺廟命名的,以衙署、官府機構命名的,以工地工場命名的,以府第、人名命名的,以市場命名的等等。但是,為數最多的,是以井命名的,光「井兒胡同」就曾經有過十個;加上大井、小井、東西南北前後井、乾井、濕井、甜水井、苦水井……不下四五十個。這說明,胡同與井是密切相關的。
三、奇怪的名字原於音譯
北京有些胡同的名字令人奇怪,因為用漢語無法解釋。但是,如果把這些胡同的名字成蒙古語,就好解釋了。試舉幾例:屎殼郎胡同,這名字多難聽、多醜陋!當初此地的居民為什麼要起這么個名字?其實這個名字譯成蒙古語是「甜水井」!朝內有個「墨河胡同」,蒙古語的意思是「有味兒的井」,大概是被污染過吧。此外,如鼓哨胡同(或寫做箍筲胡同),苦水井;菊兒胡同或局兒胡同,雙井;碾兒胡同或輦兒胡同,細井;巴兒胡同,小井;馬良胡同或螞螂胡同,專供牲畜飲水的井……
北京還有不少「帽胡同」。「帽胡同」蒙古語是壞井、破井的意思,前面加上一姓氏,表明這個壞井是屬於某家私有的。這不是牽強附會,白帽胡同旁邊,曾有個「白回回胡同」,說明這里曾是白姓穆斯林的住宅。而「豬毛胡同」附近曾有個「朱家胡同」,說明這里確實住過朱姓人家。楊茅胡同附近就是楊梅竹斜街。
年代久遠,有些發音被念走了樣,這也不足為怪:漢語地名念走了樣的難道就少么?不過有些蒙古語的地名難以考證了是真的。
胡同是井的音譯,這一點應該沒有什麼疑問了。但有幾點還必須強調一下,胡同和井,在元大都時代都有了「市」的意思,沙絡市也可以叫沙絡胡同,是珊瑚市的意思。在古代漢語里本來就有「市井」一詞,「因井而成市」嘛。同在元大都時代,胡同和井也有了「大街」的意思,《析津志》鍾樓:「樓有八隅四井之號,蓋東西南北街道最為寬廣」。意思很清楚,「井」等於大街。
胡同
頭發胡同是北京西城宣武門內一條僻靜的胡同,東口直達宣內大街,西口是南溝沿(今佟麟閣路),長約一華里。
就是這樣一條普通小巷,五個年前曾是許多知識分子流連忘返之地:西頭路市立第一普通圖書館,藏書甚富,莘莘學子埋首用功於此;東頭路南一條名叫抄手胡同的小巷,二三十年代稱為海市界小市,連同頭發胡同東口,以及室內大街路西馬路便道上,攤販林立,另有十數家舊書店和字畫店,文人雅士多涉足其間。此兩處筆者昔年月必數至,今天邊些店鋪早已不存,圖書館也辟為民居,把筆記之,以志鴻爪。
市立第一普通圖書館始建於一九二七年,系前京師國書館及通俗圖書館合並而成,初名京師第一普通圖書館,北伐以後,京兆地方改為北平市,乃改為市立第一普通圖書館。館地原為情代翰林院講習館舊址,藏書除一般經、史、子、集外,尚有大量公私圖書館所不屑入藏的通俗文藝作品,為研究社會民俗的寶庫。該館位於內城西南隅,環境幽謐。館內南屋為閱報室,北屋為閱書室,後邊是書庫。閱覽手續簡單,館內閱讀、館外借出均可,讀者稱便。五十年代初,藏書全部由首都圖書館接管。
關於頭發胡同小市,近人陳宗蕃在二十年代末撰寫的《燕都叢考》記載:「象房橋之南曰抄手胡同曰小市,首頗繁盛,今漸移於宣武門大街之西,又北曰頭發胡同。」這個小市一名海市界,又作海市銜,張次溪《北京琉璃廠書肆逸乘》記有「宣武門內頭發胡同內海市界,向有書店數家,中午復有打鼓者出攤」雲雲,頗為具體。頭發胡同和拉手胡同還有許多傢具店和小器作,則為文人學子所裹足。
頭發胡同小市二三十年代最盛,有書店、字畫店十餘家,到了四十年代僅存文苑齋、致雅堂、文學齋三家書店和醉經堂字畫店而已。其中文苑、致雅兩家較有名。文苑齋主人趙賴卿,河北冀縣人,彬彬儒雅,精版本目錄之學,其書多購自沒落世族之家,縹帙精美,插架整潔。店在頭發胡同東口外迤北路西,匾額為畫家新安汪慎生(溶)所書。致雅堂主人閻致中,亦冀縣人,補訥少文,其進貨來源與文苑齋迥異,每日黎明即起,徒步至宣外西曉市辛勤物色,午後則至宣武門城根小市孜孜搜求,肩荷布包,風塵僕僕,同行戲呼為「閻驢」,蓋嘉其能吃苦耐勞也。
店在拉手胡同東口外迤南路西,匾額為收藏家紹興周養庵(肇樣)所書。
史家胡同
位於東城區東南部,東起朝陽門南小街,西至東四南大街,南與東、西羅圈胡同相通,北鄰內務部街,屬朝陽門街道辦事處管轄。據傳是以當地史姓大戶而得名。
史家胡同,明朝屬黃華坊,清朝屬鑲白旗,1965年整頓地名時,將京華、官學大院並入,「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稱瑞金路十八條,後恢復原名。
該胡同建築整齊,房屋較好,多為大宅院,據老住戶講,清末中法銀行董事長劉福成、名妓賽金花(傅彩雲)都有宅第在此胡同內。胡同內51號院為章士釗先生故居。章土釗辛亥革命後曾任教育總長,1949年曾作為南京國民黨政府代表團成員參加北平和平談判,因國民黨政府拒絕簽訂國內和平協定,遂到香港。後又回到北京,參加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隨後全家也來到北京。開始住在東四八條朱啟鈐家,由於兩家人口都比較多,居住比較擁擠。1959年,周恩來總理在探望章士釗時,發現了這個問題,便親自出面解決章的住宅問題。章夫人選中了史家胡同51號院,是一個三進院。章士釗認為,一家人住太大了,便將第三進分了出去。章士釗去世後,由他的家屬居住。1984年定為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胡同內55號院,大門影壁上有磚刻和親王詩,兩邊還有對聯。
香串胡同是崇文門外一條民居小胡同,胡同里有許多大小不同規格各異的四合院,胡同一丈多寬南北走向約一里多。我家住在胡同中段路西門牌六號,是一個典型的兩進四合院。大門前有兩級石階,門旁有兩個刻有獸頭的小門墩兒,門檻不高,兩扇黑漆木門,門洞兒南側是三間東房,院子挺方正,挺大,院子比房子低。各房前都有兩級台階。西房三間,南北房各兩間。後院與前院大小一樣只是沒有東房。房子是磚木結構,瓦屋頂,木窗欞。雖也裝著玻璃但面積小所以採光很差。裡屋卧房都有磚砌的炕不過在我的記憶中好像從沒燒過炕。
F. 東四八條胡同經歷了哪些歷史變革
東四八條胡同 東四八條胡同是東四北大街東側第八條胡同,清代屬正白旗,東四八條的71號院為葉聖陶故居所在地。 東四八條胡同的歷史沿革 東四八條胡同的建立也可追述到元代,明代叫正覺寺胡同,因胡同中部北側建有座正覺寺。正覺寺為明正統十年(1445)所建,有敕建碑。胡同內還有承恩寺,為明太監馮保奉敕所建,張居正曾為寺撰寫了碑文,寺興工於萬曆二年(1574),告成於三年。清朝屬正白旗,現在是八條胡同。 東四八條的葉聖陶故居 東四八條的71號院,據說是清代為宮中掌管簾子的王姓官吏所蓋的一座房子,解放後為教育家葉聖陶晚年的住所,現在是北京重點保護文物的四合院。可能小學課本里都會有這樣的簡介:「葉聖陶,原名葉紹鈞,字秉臣。江蘇蘇州市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中國第一位童話作家。」這座院落也沒有特別的看護和收費,有點兒搞不清楚到底是可以參觀的還是不可以參觀的。 東四八條曾經有過拆遷風波,不知道現在是否真的被徹底保護起來了,個人希望北京能盡可能把老胡同翻修、保護起來。讓生活在裡面的人能過上比較舒適的生活,而北京的老胡同也能完整保留下來。
G. 北京哪的烤翅最好吃
1、五哥雞翅 五哥雞翅在東四九條的小胡同里,不是很好找。用鼻子去找比用眼睛要有效的多,聞著燒烤味找去准沒錯。 先警告一下,如果你期望去的是家象樣的飯館就不要去了,因為五哥家根本就沒門臉,就是自家的院子,與我小時候住平房時的院子差不多,就是小了點。這不正是現在流行的私房菜型式嗎?區別就是五哥做的是廉價的雞翅,而其他私房菜賣的是高價的鮑魚、魚翅。 一進門就是五哥的大烤爐,現在生意好了一般都是2個爐子一起烤,熱浪撲面。滿是煙味。吃完了絕對一身煙味,老遠就能聞到是去燒烤了。 先介紹一下人物,爐子前板寸中年男人就是五哥了,年輕小MM是五哥的閨女,中年婦女是五嫂,有個帶眼鏡的好像是五哥家什麼親戚,總之都是一家人。五哥是典型的北京人,屬於胡同串子那種,他按自己的方式生活著,有著老北京的韌盡。所以一定不要用對待大飯店服務員那套來對待他們,您就當是去哥們家吃飯,客客氣氣的總是沒錯的。進門稱呼一句五哥准會得到愉快的回復:來了?就象熟人一樣。 五哥家地方不大,基本全被開發成坐人的地方了,接待能力估計在20-30人之間。現在人多,需要提前至少2天預定,而且要定吃飯時間,到時候就轟人,因為外面還有不少等著的呢。最有意思的是在他家開的小賣部里吃,狹小的空間只能坐下兩個人,整個一二人世界。 五哥家的規矩不少,比如啤酒要自己去院里冰櫃去拿,雞翅數量要一次點夠,不允許外賣等等,誰讓人家是主人咱是客人呢! 好了,該說吃的了。 五哥家的冷盤數量不多,就拍黃瓜、海帶絲、豆腐絲、毛豆、煮花生、拌沙拉、松花蛋這幾樣。下酒足夠了。 他家沙拉很有特點,是自己用雞蛋黃做的醬,吃著很親切,因為這是我常用的做法!哈! 雞翅價格是2.5元/串,一串2個。分為單面辣、雙面辣和不辣的三種。做法是先腌制再上爐烤,撒上辣椒面和孜然粒。一般TX單面辣的足夠刺激了,雙面辣的是對自己吃辣極限的挑戰。我的記錄是開過10串雙面辣,結果是當時過癮第二天辣PP!哈!五哥家很講究用料,辣椒和孜然很乾凈,味道也正宗。辣椒據說是湖南的,辣的夠味。主食一般是烤饅頭,但不一定能吃上。因為爐子全占著烤雞翅呢!為了這么多的同好 您就忍忍吧! 如果你面子夠大還可以吃到烤腰子。以前是牛腰子,個大,味道好,現在據說貨源難找都改羊的了。這個是限量供應,一般是晚上10點以後,一桌最多2-3串,不夠也沒了,能吃上就不錯了! 因為是五哥親自烤制,所以火候控制的特好(人家整天干這個,業精於勤呀)。而且他家雞翅腌的非常如味,吃在嘴裡外脆里嫩,初嘗是辣椒和孜然的燒烤味,細品可以嘗出些許甜味。雞肉的口感被發揮得淋漓盡致。如果想吃最高水平建議10點以後去,那時候人少,烤的自然細些。 開車去五哥雞翅的朋友停車是個問題,要麼停九條里,要麼挺八條。都是小胡同,位少車多,建議新手就不用嘗試了,停外面遛達進去好了。 評價: 雞翅味道一流、環境不好、冷盤少,價格便宜。主要以吃雞翅為主,沒有太多主食 -------------------------------------------------- 2、二哥雞翅 二哥和五哥挨著,就差一條胡同。但千萬別誤會,兩人沒有任何關系,名字不過是巧合而以。 二哥出名是因為上了報紙。這名可不是他願意出的,而是因為擾民,被取締被迫出的。 出名之後二哥的燒烤攤是開不成了,因此盤下個店面在東四八條里做起了規矩生意。地方不難找,就在八條的西口進去50米左右的地方路北。因為是剛裝修的,所以很乾凈。外面是個燒烤爐,看著有點象典型的新疆餐館。 餐館的地方不大,大概能放下4-5張桌子,接待能力差不多也就是20人左右。二哥和二嫂看起來比五哥他們兩口子和善一些,他們家女兒還小,二嫂說他們做這個就是為了給女兒日後的教育存點錢,可憐天下父母心呀。 因為是門臉經營,二哥店裡新增了些炒菜。我去的時候正好是他們給廚子考試,做了一大桌子菜,二嫂熱情的招呼我們品嘗,我也就不客氣地一樣吃了點。總的來說中規中矩,算是沒啥太多特色的川菜風格。個人以為在現在細分市場的年代,搞這些川菜實在是不智之舉,不如好好的把串烤好,烤出特色來。 二哥家出名的是烤雞翅和腰子。雞翅是3元/串,2個雞翅。腰子分為5塊和6塊的,大小有區別。雞翅也是腌制過後烤制出來的,但用料不如五哥家有特點,味道嘗起來比較淡,不如五哥家的刺激。而且因為沒有蜂蜜的緣故表皮也沒有五哥家的脆,色澤也很一般。我去的那天他們放多了檸檬,致使雞翅吃起來有點酸,據說已經改進了配方,不再放檸檬了。 腰子確實很大,但價格也不便宜,味道也是一般。 因為是伙計烤的,所以火候控制不是很到位,我們的兩個腰子第一個就老了。雞翅的火也有點大,有點糊了。 因為是試營業還沒有菜單,也不知道有什麼冷盤。但想來應該會比五哥家豐富吧。八條是從西向東禁行,要去的朋友可以把車放在八條西口的對面,否則開進去也是沒地方放,還要冒被貼條的風險,不劃算。 評價: 味道一般,價格中,環境如一般小餐館一樣,有炒菜,選擇比較多。 -------------------------------------------------------- 3、五道口烤翅 五道口烤翅的大名叫星月吧燒烤。在五道口小吃城的裡面。那一條街全是吃東西的,各種風味都有。因為靠近大運村所以學生上學的時候幾乎家家爆滿,全是各學校的學子。可惜附近都是理工科學校,難見美女出現。 這條接的特點就是便宜,全是小飯館,價格也都很低。符合學生消費的特點。地點是從口福居進去,一直朝北,快到四環的地方路西就是五道口小吃城了,有很大的牌子,不是很難找。 本以為小吃城裡有各色小吃,但誰知道進去一看基本上全被星月吧給收了,為數不多的倖存者幾乎都在從事著跟星月吧競爭的行業—燒烤。真是不知死活。 星月吧火,火得有點大了。3-4個店面,估計接待能力至少上百人。如果院子里也坐上的話還能再多點。 他家的燒烤都是在一個地方做好統一配送到各個門臉的,因為門臉多,所以在門臉與燒烤間都配備了對講設備,牛吧! 星月吧基本也是以燒烤為主,包括肉串、雞翅、腰子等等,冷盤什麼的都是下酒用的,沒有熱菜供應,這點跟五哥很象。去星月吧的幾乎都是熟客,要不誰知道在這小吃城裡還有這樣一家店呢。這里最出名的就是雞翅了,桌桌必點。 雞翅的價格是這三家裡面最貴的,2.5元/串而且只有1個。其他的價格還算公道。冷盤方面基本上比較全的,但也就是10來種,沒啥太多特色。 他家烤翅感覺跟五哥比較象,也是腌制後撒料烤出來的。但是可能是因為腌制和火候控制的原因,烤出來的雞翅不像五哥家串串金黃而是有點發黑。因為在腌料里加了蒜,所以烤翅帶有濃重的蒜香,喜歡蒜香雞翅的朋友一定好這口。 不知道是我比較倒霉還是都是如此,我吃到的烤翅個頭都很小,雖然入味,但火候都偏大,肉烤的有點老,失去了水份。但看滿屋子樂此不疲的學子們都對此熟視無睹,我也就忍了。 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的服務。按理說這么大店服務應該屬於基本保證。但這家的生意實在太火了,幾十個服務員根本忙不過來,上菜速度狂慢、有求不應幾乎沒啥服務可言。 而且因為是大店,服務員看不起幾串的小生意。您要是只吃幾串走人最好別去,落人白眼不算,而且絕對不受重視。 這地方停車不難,隨便找個路邊就可以放了。反正放的人不少,也沒見有貼條的。 評價: 雞翅有蒜香比較有特點,但火候掌握不好,價格較貴。 -------------------------------------------------------- 4、北大西門燒烤 那地方挺好找,就在北大的西門對面(北大進車的門),旁邊是個小廟。店面很小,好像招牌寫的是別的,但旁邊有個小招牌寫著西門雞翅,簡簡單單的四個字。 因為是夏天外面也擺滿了桌子,都是那種塑料的桌椅,座著不是很舒服。屋子裡啥樣沒仔細看,但想來應該還不錯,至少空調比較沖。這里的選擇很多,除了燒烤外還有至少10來種冷盤和炒菜甚至火鍋,比較的雜。要了冷盤、啤酒和雞翅,小夥子推薦羊排,要了一個,沒想到成了驚喜。 雞翅是3元/2個,價格算是中等。看來北大的學生要比北航的幸福,一串雞翅就可以省下2元。雞翅也是先腌後烤,在烤的時候因為刷了蜂蜜而且火候控制的很好,所以顏色金黃,十分誘人。但第一口下去感覺就變了。太咸了,簡直成了鹹菜。急忙囑咐他們後面的不要烤那麼咸,小夥子應了,但第二波的感覺依舊。我想可能是因為他們在腌制的時候放了鹽,所以想淡都不可能了。沒想到外表如此誘人的雞翅竟然是這樣口味,遺憾。 給我們驚喜的羊排也是烤的,很嫩,有點羊羔肉的意思。吃起來幾乎沒有一點糟蹋,很快就全部消滅。這個可以嚴重推薦一下。 他們這里還有比較特殊的就是烤蔬菜,茄子、油麥菜啥都能烤,5毛一串,味道嘛就那麼回事,吃個新鮮吧。 我覺得老闆應該換個思維方式,乾脆改名叫西門烤羊排好了。他家做羊排生意肯定能一炮走紅,在如此激烈競爭的環境下一定要用市場細分的策略方能取勝。總的來說這里的雞翅整體還不錯,無論火候和腌制都算到位,只要是別趕上他們剛打死了賣鹽的就成。 開車的朋友前往車可以直接方在他們門口,但位置不多,也就是3-4輛,不過來這的多是學生真開車的不多,所以還算湊合。 評價: 雞翅的腌制和烤都算到位,就是口味比較重,品種很多,尤其羊排值得推薦。西邊的同學可以嘗試一下這里的羊排。 -------------------------------------------------------- 5、清華西門彭氏燒烤 這是一朋友隆重推薦的,慕名前往。 地方很好找,就在清華西門的南邊路東。老遠就看一片燈火通明,烏煙瘴氣,聞就聞到燒烤味了。這地看來是附近的一據點,人特多,屋裡屋外全座的慢慢的。許多中關村半夜下班(現在許多電腦商城不都營業到9點了嘛)的銷售人員都來這里吃夜宵,看著一群群帶著胸牌的人推杯換盞,想起了自己年輕的時候。 這里的特色就是雞翅和肉串。冷盤數量有限。 趁烤雞翅的當跟老闆聊了幾句,老闆是個40歲左右的中年女人,好像是四川一帶的,十分精明,老闆說他們原來就是在北大西門的,合同到期搬了過來,現在北大西門的是頂他們名的雲雲。 這里的雞翅也是3元/2個,和北大西門的完全一樣。 雞翅來了,果然和北大西門的很是相似,也是先腌後烤,而且是後刷蜂蜜,所以顏色很是好看。而且烤制的火候掌握的很好,外焦里嫩,很是可口。不過改進也是明顯的。他家是刷鹽水,也不是放鹽去腌。這么做的好處在於鹹淡可調,十分人性。無怪乎有這么多人大老遠的慕名前往呢。 他家的肉串和肉筋味道也很不錯,肉很新鮮,而且火候控制不錯。唯一缺點就是太瘦。其實我一直固執的認為肉串最好吃的就是中間的那個肥肉。哈哈,要不我咋三高呢! 這里停車算是方便,旁邊就有點空地,親眼看到一個改裝了的212直接沖了上來。沒那麼火的可以直接停馬路邊,沒啥人管。 評價: 雞翅總體感覺不錯,口感和色澤都很好,西邊的朋友可以優先考慮來這里過過雞翅 癮。 -------------------------------------------------------- 吃過以上烤翅,個人以為五哥雞翅從口味上可以排在第一位,其他家雖然各自有些優點,但就口味上來說尚無出其右者。 以上評論只代表本人口味喜好。(zhuan)
H. 史家胡同的來歷
史家胡同
位於東城區東南部,東起朝陽門南小街,西至東四南大街,南與東、西羅圈胡同相通,北鄰內務部街,屬朝陽門街道辦事處管轄。據傳是以當地史姓大戶而得名。
史家胡同,明朝屬黃華坊,清朝屬鑲白旗,1965年整頓地名時,將京華、官學大院並入,「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稱瑞金路十八條,後恢復原名。
該胡同建築整齊,房屋較好,多為大宅院,據老住戶講,清末中法銀行董事長劉福成、名妓賽金花(傅彩雲)都有宅第在此胡同內。胡同內51號院為章士釗先生故居。章土釗辛亥革命後曾任教育總長,1949年曾作為南京國民黨政府代表團成員參加北平和平談判,因國民黨政府拒絕簽訂國內和平協定,遂到香港。後又回到北京,參加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隨後全家也來到北京。開始住在東四八條朱啟鈐家,由於兩家人口都比較多,居住比較擁擠。1959年,周恩來總理在探望章士釗時,發現了這個問題,便親自出面解決章的住宅問題。章夫人選中了史家胡同51號院,是一個三進院。章士釗認為,一家人住太大了,便將第三進分了出去。章士釗去世後,由他的家屬居住。1984年定為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胡同內55號院,大門影壁上有磚刻和親王詩,兩邊還有對聯。
I. 東成四大街能成為明代最繁華的商業地區是因為哪些條件
東四大街遠在元代就是十分繁華的商業街,當時稱十字街。明永樂年間,在東四大街路口修建了東、西、南、北四座牌樓,即"東四牌樓",東四地名因此而命名。"東四牌樓"均為四柱三樓式,東側牌樓上書"履仁",西側牌樓上書"行義",南北的牌樓上書"大市街"。這四座牌樓雖在1954被拆除,但東四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以東四命名的街道除南、北、西大街外,還有東四頭條至十四條胡同。其中三條至八條胡同形成於元代,街巷嚴格遵循大街24步、小巷12步的規格。街區內排列整齊的胡同,布局規整的四合院,顯現了完整的"魚骨"式的胡同模式。
東四一帶在元代是全城三大商業中心之一,直到明清時代仍然十分繁華。這里與朝陽門、東直門、崇文門相鄰近,是糧食、木材和外地商品進京的必經之路。在朝陽門附近還有許多貨棧、倉庫,更加推動了金融和商業的發展。
昔時,這里有許多資金雄厚的錢庄和名聲大震的店鋪,如:富冠京師的"四大恆"錢庄,恆信公、華盛東綢布店,永安堂葯店和以"大八件"著名的合芳樓,制黃白蜂糕的美蓉齋和瑞芳齋餑餑鋪等。
元代滅之後,明代於永樂年間改建北京城,後又將南北大運河終點碼頭積水潭廢棄,改在東便門外的大通橋為終點碼頭。這是東四地區繼鼓樓、鍾樓之後,成為北京最繁華商業街的首要條件。
元代時,朝廷在通州建有13座糧倉,當做儲糧之用。
據《日下舊聞考》記載,明代將管理漕糧的總督倉場公署設在裱褙胡同。通州和北京都設糧倉。北京城的糧倉大多建在朝陽門內左右和東直門等處。
到了清乾隆年間,原通州的官倉只留兩座外,其餘多移至北京。北京有糧倉十三座,朝陽門內南側有祿米倉,北有新太倉、舊太倉、南新倉、富新倉、海運倉等。
此外,雖然定東便門外的大通橋附近為漕運卸糧之地,但是由於糧多船多,大通橋一處不夠使用。因此,必須有一部分漕糧在通州卸。而後改用大車、騾馬馱運至北京進朝陽門入倉。
不管是在東便門外大通橋卸下的糧食,還是在通州卸下的糧食,都要改裝車、馬,運進朝陽門。眾多的馬夫,搬運糧食的夫役和管理糧倉的人員,就都聚在東四牌樓,喝水、吃飯、休息。
東四地區成為繁華商業區的第二個條件是,明代,東四牌樓以南有官妓院,有演奏樂器的娛樂之所。現在的內務部街,在明代時,叫"勾欄胡同"。現在的演樂胡同,是明代樂隊演習奏樂的地方,現在的本司胡同,是明代管理官妓院、管轄戲曲、音樂活動的"教坊司"所在地。
此外,燈市口的繁華興盛,對東四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在明代,正月觀燈是當時極盛的一種風俗。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時,每年正月就"放燈十日"以與百姓同樂。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就在東四牌樓迄南設燈市。
從正月初八日起,至十八日在此放燈。並賜百官假五日以觀燈。當年,從二郎廟往西,其街很寬闊、整齊。街中列市,珠玉古玩、兒童玩具、日用雜品之貨攤,應有盡有。
而且還有文娛玩耍之地,據《帝京景物略》記載:"童子捶鼓,傍夕向曉,曰太平鼓",有童子"跳白索"以為戲。
等到太陽西落,即滿街張燈,從二郎廟往西觀之,如同星月之街,五光十色,煞是好看。
各色紗燈上都畫著山水風景、各種花卉和歷史故事等圖畫。
更好看的還有冰燈"細剪百彩,澆水成之",千姿百態。
在燈市期間,觀者如雲,遊客若狂,老幼男女,從四面八方擁至燈市。其中有很多官宦、富豪、文人墨客也來此觀燈。但是,燈市缺少賣茶水、飯食的店鋪和貨攤,觀燈者就到東四飲宴休息,東四的商業自然大受裨益。
此外,東四東側的三官廟廟會對東四的繁榮也起到了重大作用。
三官廟始建於明成化年間,供奉天、地、水府三元的神,故稱三官廟。
這座廟規模大,香火旺。每逢開廟之時,香客擁擠不堪,東至朝陽門,西至東四都是人群。
據傳說,明成化以後的皇帝都到三官廟上過香,三官廟廟會的興盛,間接促進了東四地區的經濟繁榮。鑒於以上原因,東四地區成為明代北京最繁華的商業地區。
J. 東四的歷史名人
曾居住於東四六條55號。沙千里幼時家境貧寒,小學還未畢業就去一家棉布批發字型大小當學徒。利用業余時間刻苦學習,考入上海法政大學。後轉到上海法科大學,於1929年在該校法律系畢業,很快便成為一個頗有聲譽的律師。1936年11月,由於積極宣傳抗日主張,救國會領導人沈鈞儒、章乃器、鄒韜奮、李公朴、史良、王造時、沙千里等7人被國民黨政府秘密逮捕,史稱「七君子」。抗日戰爭中,沙千里積極從事救亡運動,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為了便於工作,政治身份一直到42年後的1980年才予以公開。新中國成立後,沙千里任過許多重要職務,1982年因病逝世。沙千里故居是一所有三進院子的建築。民國時期,這所宅院曾經是一位稅務局長的住所,因此在大門外添加了一道推拉鐵柵門以加強安全保障。院子的外觀沒有什麼大的變化,甚至門口依然保留著一道鐵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不久,著名作家、教育家葉聖陶就住進東四八條71號院。該院共三進院落,院內遍植花草,環境宜人。1987年,87歲的冰心前來探望93高齡的葉聖陶。在海棠花下,冰心靠近他的耳朵,叮囑要多保重身體,有人及時用照相機拍下了這難得的動人場面。第二年,葉聖陶逝世。 明代初期,由於連年戰亂,北京城人口驟減,當時「商賈未集,市景尚疏」,城外交通困難,城內到處都是大片的空地。 為此,遷都北京後,為鼓勵工商業的發展,明朝廷先後在全城重要地段的大明門、東安門、西安門、北安門這皇城四門外,內城鍾鼓樓、東四牌樓、西四牌樓,以及朝陽門、安定門、西直門、阜成門、宣武門附近,興修了幾千間民房、店房,召民居住、召商居貨,謂之「廊房」,以促進北京城的發展和工商業的繁榮。
東四地處內城中心區域,商業就又發達起來。明代積水潭停止漕運後,南方水運來的貨物多至京東張家灣和通州的運河碼頭棄船裝車,由水路運輸轉為陸路運輸抵達北京,從朝陽門入城運到內城各處,東四位於要沖之地,許多從京東來的客商都要在朝陽門至東四的大路兩旁用餐、購物或進行商品交易,由此帶動了這里的商業繁榮。明代東四南邊一年一度舉辦的燈市,也促進了這里的繁華。
開市之日, 全國各省的商賈匯集於此,經銷各地出產的商品,種類齊全,以至「夷蠻敝貊之珍異,三代八朝之骨董,五等四民之服用物」,應有盡有。
當年,在東四南街西,還有皇帝和宦官合夥開辦的寶和、和遠、順寧、福德、福吉、寶延六家皇店,專門經營各地客商販來的雜貨。這些都促進了東四的商業繁榮。 舊北京有東富西貴的說法,即在京的世商富豪多居住在東城,因此許多資金雄厚的店鋪和有名的錢庄,多集中在東四附近,如著名的四大恆錢庄 ,東恆肇當鋪,永安堂,雙順便裝葯店、宏仁堂葯店,合昌紙店,德祥益綢緞庄,聚壽堂、瑞珍厚、魯園春、白魁老號飯庄,景泰茶園等,均在東四附近。1949年以後,東四商業區的變化很大。1951年利用隆福寺殿堂 開辦東四人民市場;1969年拆除全廟建成大棚式商場;1977年又建四層商業樓;1988年最終建成隆福大廈。在東四南、北、西三條大街和隆福寺街也開辦了許多家國營商店。
80年代後,又形成了隆福寺風味小吃一條街,南大街以大型商場為主體,北大街則以時裝、家電、飲食等為經營特色,西大街以個體店鋪為多。 21世紀到來之前,北京市政府將東四十條及向西延伸的彎曲路,改擴建成寬闊、筆直的明清一條街,取名平安大街,使之成為貫穿京城東西的第二條輔軸線。平安大街的建成,給東四地區帶來了更大的商機。東四政府致力於舊城改造和經濟建設,力圖還原東四昔日的繁榮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