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粵大師汽車改裝
❶ 李飛龍的個人作品
新中國成立後,李飛龍於1951年加入了廣東農村粵劇團,並擔任隊長。一年後又被選入同屬廣東農村粵劇團的實驗劇隊。他與黎國榮、練玲珠、劉美卿等先後演出一批配合當時廣東農村土地改革、宣傳新婚姻法的劇目,如《九件衣》、《白毛女》、《羅漢錢》等,深受觀眾好評。其中《九件衣》參加中南區戲曲匯演獲優秀獎。
1953年,李飛龍被選入廣東粵劇團,由姜世續、路凌雲等京派名家教授基本功,同時邀請京昆劇團名家馬傳菁作小生行當的業務培訓,又得馬師曾的指導。天資聰穎,勤奮好學的李飛龍藝術基礎更加扎實,表演技巧更加精湛。1956年,粵劇大師馬師曾對《搜書院》原劇精心構思,由楊子靜、莫汝城、林仙根等名家編劇的《搜書院》終於出台。劇中人謝寶、翠蓮、張逸民分別由馬師曾、紅線女、李飛龍飾演。是年四月初該劇在廣州連演15晚,盛況空前,座無虛席,贏得滿堂喝彩。4月23日至5月下旬,廣東粵劇團赴北京演出《搜書院》,劉少奇、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在觀看後給予高度贊揚。周恩來總理在崑曲《十五貫》座談會上說:「粵劇也是受了批評以後奮斗出來的……1954年我看了粵劇,演得比較好,有很大進步。現在行家馬師曾回來了,氣象就不同了,更提高了」,並給粵劇以「南國紅豆」的美譽。5月24日,周恩來總理為廣東粵劇團題詞:批判性地接受民族文化遺產,創造性地發展地方戲曲音樂,使祖國的文化藝術放出新的光彩。6月上旬,廣東粵劇團赴上海演出《搜書院》,隨即在上海將該劇改編成電影。
從1955年到1957年這三年間,李飛龍還與「馬、紅」合演了《昭君出塞》、《苦鳳鶯憐》、《紅樓二尤》、《桂枝告狀》等劇目。憑其豐神逸朗的扮相,柔潤清亮的唱工,獨創一格的演技贏得千萬粵劇觀眾的歡迎。特別令人難忘的是1957年,波蘭政府總理訪華,劉少奇主席陪同到廣州,觀看了紅線女、李飛龍主演的《昭君出塞》。演出結束後,劉少奇與陶鑄在廣州交際處(現廣東迎賓館)接見了李飛龍與紅線女,並合影留念,每念及劉少奇笑容滿面、和藹可親地與他握手的情景,李飛龍百感交集。
❷ 湘、粵菜大師朱愷
朱愷:性別:男、年齡:35歲,身高:173cm
技能職稱:高級技師、職業經理人;工齡:18年
工作簡歷:
1991年至1993年在商業技校學習烹調知識
1993年至1996年在天龍海鮮酒樓任職炒鍋
1996年至1998年在湘達酒樓任廚師長
1998年至1999年在華天大酒店(五星級)任職領班
1999年至2004年在華天大酒店(分店)做廚師長
2004年至2006年在粵海湘天(四星級)任行政總廚
2006年至2008年在秦皇食府任行政總廚
2008年至2010年在華豪酒店管理公司出品總監
2010至今在北京天養洞綠色餐飲酒店任出品總監
1999年在湖南省勞動廳考取高級烹調師資格證書
2003年在省勞動廳考取了高級技師資格證書
2005年在北京考取行政總廚注冊資格證書。
2005年在長沙參加商業廳辣子源杯烹飪比賽榮獲金牌
2005年在北京考取了職業經理人資格證書
2005年榮獲東方美食雜志社「綠色廚藝大使」稱號
2006年參加中國名廚名店戰略促進會榮獲「中華名廚」稱號
2006年北京參加龍王杯烹飪比賽榮獲「特金牌」
2006年受聘於北京市烹飪協會理事
2006年參加東方食藝榮獲烹飪食藝藝術大師稱號
本人自1998年進入華天大酒店任職領班和廚師長到2004年,在「湘菜之都」,湖南長沙其屈指可數的五星級華天大酒店以獨特的管理和嚴格的要求創造了餐飲酒店的龍頭。在華天工作六年以來,一方面接受星級酒店嚴格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對湘菜的精心製作、菜系文化、獨具創新,其多方面的知識甚深,多年的烹飪工作中潛心研究烹調技術,多次受到酒店領導頒發的優秀菜品創新獎、優秀工作者稱號和客只的一致好評。在2005年曾二次參加湖南電視台舉辦的特技表演。「蒙眼切瓜絲」。敬業務實、精心創作,大膽創新是本人一貫的工作作風。
❸ 康輝粵菜大師死了嗎
都是流言蜚語
❹ 黃振華的人物簡介
黃振華,男,漢族,1945年1月生,廣東從化縣人,現居廣州,廚師世家,中共黨員,國寶級烹飪大師,廣東粵菜泰斗,國家高級烹飪技師,國家職業技能鑒定高級考評員,商務部授予中華名廚(榮譽獎)稱號,中國烹飪大師,中國粵菜大師,中國餐飲文化大師,中國十佳烹飪大師,中華金廚獎,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廣東十大名廚,廣東人大代表,廣東省市勞動模範,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廣東烹飪協會副會長,深圳名廚協會顧問,嘉豪食品形象大使,世界華人健康飲食協會主席團榮譽主席,原廣州酒家企業集團董事副總經理兼行政總廚,廣州酒家天河有限公司總經理,2007年1月退休,2011年11月被選入《國家名廚》大典。現任廣州酒家高級顧問、廣州市技師協會餐飲分會會長。
精通粵菜的烹調,把傳統與現代烹調技術完美地結合,改革創新的粵菜菜式數百種,代表菜品有三色龍蝦、一掌定山河、三色大龍蝦、一品天香等,開發了圓桌中國菜、滿漢筵席、滿漢精選、五朝宴等名宴。
❺ 黃俊英的社會活動
著名粵語相聲演員黃俊英將在廣州友誼劇院舉行「笑壇傾情五十載」———黃俊英表演藝術欣賞會。屆時黃俊英的師傅著名粵劇大師羅品超以及著名相聲演員馬季將會親臨現場並同台獻藝,而黃俊英也會施展自己的拿手佳作。
據了解,黃俊英自幼喜愛廣東戲曲,曾拜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羅品超為師,對廣東戲曲有深厚的功底。在不斷的藝術實踐中,黃俊英還把相聲語言、表現手法引入到小品中,成為別具特色的粵語相聲小品。 師傅妻子出場爆內幕
廣州曲藝團的張團長透露,這台晚會的內容非常豐富,在晚會的開始部分,黃俊英會以一段《錦帆開》的打擊樂開場,展示從未展示過的樂器才華。而黃俊英的師傅,著名粵劇大師羅品超為了徒弟這次的演出,特意從美國返回廣州出席,並上台演唱半段粵劇《春香傳———愛歌》。這個選段的上半部分由羅品超和粵劇演員李敏華演繹,下半部分就由黃俊英和著名粵劇演員郭鳳女演繹。另外,黃俊英會與老拍檔楊達共同演繹經典作品———相聲《借電話》。
在「文革」期間,黃俊英曾跟著名相聲大師馬季學習過一段時間,這次馬季也會到現場與他共同表演一個相聲《學外語》,在這個相聲中黃俊英是用國語來演繹。在晚會的最後,黃俊英還會演唱一段小曲《讓歡笑充滿人間》。
張團長還透露,在這次晚會上,還會現場采訪黃俊英的師傅羅品超以及黃俊英的妻子崔凌霄,羅品超將會向觀眾透露黃俊英小時候學藝的趣事,而崔凌霄就會介紹在生活方面黃俊英鮮為人知的另一面。
要讓粵語相聲發揚光大
對於這次舉行從藝50周年的演出,黃俊英說:「這個想法是我的徒弟還有一些朋友提出來的。說句真心話,我個人不是很想搞這些東西,你們想想,我這么大年紀了,還有什麼榮譽沒得過,我可以說別無所求。惟一放心不下的就是我們廣東的相聲藝術。我希望能通過我這次的演出,憑借我一點的影響力,進一步把粵語相聲向更深層次推廣。」
❻ 那個粵菜大師可以說下潮州賣的干炸蒜蓉是怎麼製作的!這種蒜蓉很香!誰知道告訴小弟!謝謝了!
- =' 卟是吧..很容易的..
只需要買個新鮮的蒜頭,然後剁碎,要躲的一小粒一小粒的,注意別躲成泥咯!
然後放在熱油里炸就行了,炸到金黃色的時候就立即關火撈起蒜蓉,如果炸黑的話就別吃了,會苦,而且炸糊了的吃多還會流鼻血的、(如果炸蒜蓉想長期儲存的話要在裝蒜蓉的瓶子里放些炸的油,這樣味道才會持久)
本人就是潮州的,但並卟是什麼大師,炸蒜蓉是我們生活調味的必備品,可以說沒有一個潮州人卟會做的、希望你能成功蛤、
❼ 粵劇大師馬師曾的詩歌
馬師曾(1900年4月2日-1964年4月22日)字伯魯號景參,廣東順德縣龍譚人,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馬師曾在1944年與紅線女結婚,其子馬鼎盛是鳳凰衛視著名的軍事與時事評論員。
少年時代
祖父馬肇梅於廣州經營茶莊,馬師曾幼年與父親馬公權、母親王文煜一同在廣州居住。1907年家庭經商失敗,他隨祖父、父母親舉家前往武昌,投靠任兩湖書院經學館館長的曾叔祖馬貞榆,因而有機會攻讀四書五經及習練書法,由此打下了一定的國學基礎。
1911年武漢爆發辛亥革命,他隨家人逃離武漢輾轉回到廣州,馬師曾就讀小學和中學期間,對戲劇開始發生興趣,參加了學校組織的「文明戲」的演出活動,有時還偷偷跑去觀看著名演員新華、朱次伯等人演出的粵劇。中學未畢業奉父母之命到香港一間銅鐵店當學徒,因不堪忍受店東和其他伙計的欺凌,跑回廣州進入陳壙南的太平春教戲館學戲,與老藝人師傅佳建立師徒關系,自起藝名關始昌,從此開始了粵劇學徒的生活。
青年時代
1917年馬師曾在廣州太平春教戲館學戲,不久便受聘於新加坡慶維新粵劇團,後轉投普長春粵劇團,並拜著名小武靚元亨為師,期間在南洋一帶學藝和演出,其間,他不滿班主失信,不讓他當丑生而當馬旦,憤而離班。後轉投當地堯天彩戲班任第三小生,改藝名為風華子,演戲期間巧遇機緣得與著名演員新華同台演出《蘇武牧羊》,其表現甚為新華贊賞。不久又到慶難新戲班演出《杜十娘怒沈百寶箱》等劇目,終因當地藝人排擠而失業,流浪戲班之間及賣膏葯、做礦工、當掌櫃謀生。
1919年馬師曾被平天彩班聘為第三小生,發奮勤學苦練,又得男花旦小湘鳳(靚少鳳)的支持幫助,小湘鳳邀他合演自己編寫的時裝新戲《癲、嘲、廢、戇》,演出引起轟動,馬師曾嶄露頭角,被擢升為第二小生。後來小湘鳳與他另組新班,他在演出《白蛇傳》時扮許仙,唱做功夫別致,大受歡迎,戲班中人都說:「風華子第二小生一炮便打響了!」恰在此時,他遇見從國內前去演出的著名演員靚元亨,兩人同台演出《海盜名流》等劇,馬拜靚元亨為師,隨靚元亨參加普長春劇團演出,自此開始起用本名馬師曾。其問雖然出現編排新劇和表演傳統的一些挫折,馬師曾卻能從中吸取教訓,更加虛心和勤奮鑽研粵劇的編劇和表演藝術。
1923年馬師曾回港發展,於人壽年班任正印丑生,代替剛離開該班的正印丑生薛覺先,在千里駒、白駒榮等前輩的扶掖下,發揮其演戲詼諧、機變、通俗的特長,以及從師傅靚元亨處學到的小武行當演唱藝術,成功演出《玉樓春怨》、《一個女學生》以及他在南洋編演的幾個新戲,無論夜場、日場都大受觀眾歡迎。馬師曾反覆鑽研了傳統粵劇《江湖十八本》,並在丑角上多番研究,於《苦鳳鶯憐》中演風塵俠丐「余俠魂」,創出有獨特風格的「馬腔」(俗稱「乞兒腔」),大受歡迎,在廣州西關、南關四間戲劇輪流公演,歷時接近半年,創下當時的賣座紀錄。
1925年夏,他離開人壽年班與陳非儂等人另組大羅天劇團,在劇團特設編劇部,聘請陳天縱、馮顯洲、黃金台、麥嘯霞等人為專業編劇,他自己也親自撰寫劇本或與人合作編劇。大羅天劇團編演了一批古今中外題材的新劇,如《佳偶兵戎》、《賊王子》、《呆佬拜壽》、《紅玫瑰》等,在劇本內容和表演藝術兩方面都大膽革新創造。劇團的演員陣容強大,馬師曾分別以生、丑、旦、凈的行當扮演這些新劇中的人物角色,因而劇團演出非常旺台,在粵劇舞台可與人壽班並駕齊驅,馬師曾的聲名也日益顯赫。
中年時代
1931年春,馬師曾的藝術生涯出現一個重大的轉折,這便是應聘到美國舊金山演出一年(因戲院院主欺詐被迫逗留兩年)。行前他精心編印了《千里壯游集》帶往美國,向美國觀眾宣揚優美的粵劇藝術,書中也透露了他逐步形成的「新劇」觀。他一方面強調戲劇藝術對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具有重要意義,認為「人亦孰不愛國,凡愛國者必思自葆其國有之道德文化」,因而提出借戲劇「以宣傳我國特有之道德文化」;另一方面他也強調戲劇應該跟隨時代發展而變革創新,認為「近年以來,中外的交通,多麼利便,生活的變遷,多麼劇烈,我們的伶人,依然死守著什麼場口步武的成法,什麼靶子演唱的老例,純粹用圖案做脊椎,決不能站起來自稱藝術,在此電影戲和舞台戲競爭激烈當中,哪有不一敗塗地的道理呢!」因此他提出要變革粵劇,「一方固須效他方之長,一方仍須保存粵劇之精華,從而發揚之,斯始有效也。」
1933年馬師曾從美國回到香港與女伶譚蘭卿組成第一個男女合班的粵劇團「太平歌劇社」(後改名「太平劇團」),當時報紙標榜馬師曾是「新派粵劇泰斗導演兼主演藝術巨子」,顧名思義可知他是要大展拳腳對粵劇進行多方面的改革。在時粵劇極盛,他與當時由薛覺先領導的覺先聲劇團在藝術表演上分庭抗禮,形成「薛馬爭雄」的時期,好戲連場,各有戲迷。
1944年馬師曾與紅線女結婚。其子馬鼎盛(1949)是著名的軍事與時事評論員。
晚年時代
1955年12月14日,馬師曾、紅線女回到廣州定居並參加廣東的粵劇工作,受到黨政部門、粵劇同行和熱愛他們的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
1956年馬師曾被任命為廣東粵劇團團長,與紅線女合演回廣州後的第一個新編劇目《昭君出塞》,不久兩人又合演根據同名瓊劇傳統戲改編的《搜書院》,並到北京匯報演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劉少奇、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先後同首都觀眾一起觀看了演出。
文化部、中國戲劇家協會於1956年5月17日召開的崑曲《十五貫》座談會上,周恩來總理在講話中表揚馬師曾對粵劇工作的貢獻說:「現在,行家馬師曾回來了,氣象就更不同了,更提高了。」並且給予粵劇「南國紅豆」的美稱。這一年,馬師曾被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政協委員會常委、廣東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文聯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劇協廣州分會副主席,還光榮當選廣東省文化先進工作者。
1958年11月廣東粵劇院成立,馬師曾被任命為院長,演出根據田漢同名話劇改編的粵劇《關漢卿》,於年底到武漢為中共八屆六中全會作專場演出。
1959年應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首相金日成的邀請,以馬師曾為團長的中國粵劇團帶了《關漢卿》等戲赴朝訪問演出。同年10月,馬師曾率領劇團參加首都為慶祝建國十周年獻禮劇目的演出活動,演出了《關漢卿》和《搜書院》。
1960年上半年,馬師曾赴京擔任由梅蘭芳當主任的中國戲曲藝術研究班教師,教學期間與紅線女等在北京中山公園演出了《關漢卿》。
1961年,以馬師曾、紅線女擔任藝術總指導的中國粵劇團,赴越南民主共和國訪問演出了《關漢卿》、《劉胡蘭》等劇。
1962年夏,他為周恩來總理和賀龍、陳毅、聶榮臻副總理等演出《屈原》一劇的「天問」一場,這是他在舞台上的最後一次演出。
1963年馬師曾被確診罹患氣管癌,入中山醫學院附屬醫院治療。
1964年轉往北京同仁醫院治療,4月21日終因不治逝世。
作品:
馬師曾一生參加演出的劇目共計429個,它們是:《苦鳳鶯憐》、《佳偶兵戎》、《賊王子》、《昭君怨》、《洪承疇》、《搜書院》、《關漢卿》、《屈原》、《桂枝告狀》、《審死宮》、《西施》、《丐緣》、《乖孫》、《秦檜》、《班超》、《夏姬》、《鬼妻》、《貂蟬》、《欲魔》、《盪寇》、《魔宮》、《蠻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