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市姚村鎮通遠汽車配件廠
『壹』 那幾年,林縣有了四職高
那幾年,林縣有了四職高
原綠色
1992年,正是林州市(當時還是林縣)姚村鎮鄉鎮企業如火如荼的年代,史家河和定角兩個村的汽車配件企業你追我趕地往前飛速發展,李家崗等其他村的汽車配件廠也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一片一片的廠房在這一方土地上像變魔術似的瘋長起來,村民們一個個從田地里走出來走進工廠去。
似乎史家河當時的帶頭人王發水思想更解放一些,膽子更大一些,思路更開闊一些,給老百姓帶來的新鮮事兒更多一些……其中就有一件事關教育的事,可能是為了企業發展培養人才吧,要辦自己的「技校」,就和教育局(當時還稱作教委)一拍即合,聯合組建以機械製造專業為主的林縣第四職業高中。
說干就干,校舍還沒有畫好藍圖,就在史家河汽車配件廠辦公樓的西側面加了一個樓梯,把五樓簡單改造了幾個教室就開始招生了。林縣四中多才多藝的教導主任趙長治做校長,姚村鎮一個很好的學區校長、史家河本村的郭銀成做總務主任,四中踏踏實實的教導員劉山根做助手。老師沒有,從林縣四中和全縣學校抽調,也有新畢業的大學生,總共十幾個教職工。當年招了兩個班,學校就誕生了。
學校是雙重領導,教育局是主管單位,和企業也算一個大的單位,學校老師在教育局發的工資之外還有企業發的一些津貼,理發洗澡都發票,感覺還不錯,活脫脫走的是國企技校的路數。村裡分管教育的老書記王茂林有一次給老師開會,一板一眼地說,掏了蒜錢就不買蒜皮,老師一定要好好乾,教育質量要好。
師生吃飯和工人一個食堂,學生上課在樓上,上體育打籃球在樓下的土操場,學生集體搞活動就在六樓的會議廳,住在史家河企業車隊二樓,一樓是車庫,和教室比,有點偏僻和荒涼。學校搞元旦晚會,是學校一件大事,學生們很積極,熱情很高,就在食堂的大餐廳演出,工人也一塊兒看,觀眾滿滿登登的。我那時候擔任主持,自我感覺普通話很「普通」,洋洋得意,常向東老師調侃我,邁著趙本山式大步就上台了。
那時候企業紅紅火火,蓬勃發展的勢頭,工人河南河北四面八方地涌來。企業的氣魄也很大,天天喊著「船大抗風浪」,先是「蛇吞象」兼並了姚村鄉最早的鄉辦集體企業,然後有了村級企業電視台,汽車配件之外辦起了制葯廠,聘請了兩個時髦的女大學生做老總的秘書,再後來開始造摩托車,造飛機……各級領導紛至沓來,時任國家副主席的胡錦濤來史家河視察過,時任總書記的江澤民蒞臨企業參觀,還坐在史家河生產的摩托車上感受了一下呢!
或許是鄉鎮企業的興旺發達帶給了學生無限的希望吧,開始招的幾屆學生素質還蠻高。比如,他們不僅和年輕老師打的火熱,能夠把老師的外號起的很貼切,教《金屬學》的老師,他們就尊稱「鐵老師」,教機械製造的老師,他們就尊稱「機械老師」……他們還能夠發現老師讀錯的漢字,我范讀課文時把「追根溯源」的「溯」字讀成了「朔」,他們硬是憋著不笑,也不指出來,只在課余飯後傳頌不已。我做了學校團委書記後,記得帶著兩個學生參加全縣中小學生演講比賽,我們的學生還擊敗好多普通高中學生得了一等獎。最幽默的是,教育局考核組來學校考核,發現一個現象,高一的成績不如高二,高二的成績不如高三,於是在總結時高調宣布,這充分說明了學校的教育教學卓有成效,能把學生教的越來越好。把我們老師樂壞了,我們也憋著不笑,只在會後興高采烈說「其實我們的學生是一蟹(屆)不如一蟹(屆)了」。
我是1993年暑假以後從林縣四中調去的,帶的是第二屆學生。記得他們也足夠優秀,我教他們語文,也帶他們的班主任。給他們開過兩個主題班會,一個是「面對職高,我們別無選擇。」鼓勵學生在職高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像鄉鎮企業家那樣開拓自己的精彩人生,創造一份屬於自己的獨特的人生傳奇。一個是「農村是廣闊天地,一樣大有可為。」那是我參加林州團市委組織的「傑出青年報告團」回來想出的話題,那些傑出的青年是種地或者養豬的楷模,我認為他們正好是職高學生的榜樣,就鼓勵他們也做那樣的青年。可他們記住的是我那時候喜歡穿一件色彩鮮艷的紅襯衫,意氣風發,就像一個「潮青年」。多年以後,他們才和我談起,我已經是一個穿灰布衫的「年過半百」的中老年人了。
學校教師大部分是普高老師轉行教專業課,屬於紙上談兵,邊學邊教,雖然很努力,也帶著學生到車間去現場教學和實習,專業課的效果還是可以想得出來。記得後來曾經聘請了一個國企技校的專業老師,教的就大不一樣了。學校的專業後來從單一的機械製造擴展到計算機、財會和服裝等,還聘請了一個裁縫教服裝課,那時候女生還學裁縫。
新學校是在第三年的時候建成的,學校有了自己獨立的院落,就在車隊的隔壁。宿舍還在原先的地方,只是又從學校這一面加了樓梯,改了上下樓的方向。教學樓琉璃瓦蓋頂,十分氣派,食堂也很大,一時顯得很闊綽。校園也很開闊,水泥路外有很多土地面,春天開始長草,很茂盛,學校不得不經常組織師生拔草。教語文的老教師閆自忠率先在校園種菜,靠牆的香菜長的很誘人,綠油油地招搖,我吃泡麵時薅他一把,味道出奇地香。不知道是不是受他啟發,學校後來分給老師一窪一窪地種,我跟著郭銀成主任種了一窪咖啡,收了咖啡豆卻沒辦法磨成咖啡,但留下了很新鮮的記憶。
只是運動場地沒有同步建好,在校園外預留了好大的土地,每天早操也是順著企業的道路奔跑。
第一屆畢業生大部分都到史家河企業上班了,有在企業電視台的,有搞財會的,有搞管理的……第二屆學生畢業時企業和鄭州輕工業學院簽了合作協議,有一部分學生就上了鄭州輕工業學院的自考班。第三屆學生將要畢業時,國家突然允許職高生對口升學了,就開始有學生上大學了。
那個時代,林縣的職業教育一度在全國領先,抓職業教育的林縣教委副主任郭喜成還上中央電視台的新聞上介紹經驗呢。
後來企業逐漸不再紅火,對學校就不太上心了。慢慢地,就成了教育局獨家管理學校。再後來,隨著企業與時代的浮沉而變化,最終學校搬到縣城,又被合並到職教中心了。
當我在公號發表了《印象中的林縣四中》時,四職高的一個同學留言:老師也在四職高工作過,也寫寫四職高吧!我就記下了學生的這個建議。
當我坐在辦公室回憶那一段經歷時,我忽然對當時決策者的超前意識充滿敬意。雖然目前這所學校已經淹沒在了時代的洪流中,但在鄉鎮企業發展的黃金時代,它的誕生,它的歷程,它的起伏,無不彰顯了時代弄潮兒的勇氣、智慧、命運和時事發展的規律。領先一步未必就一定成功,但超前意識總是指向未來的發展方向。
據說,四職高遷到縣城後,校園成為民辦普通中小學。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越來越重視,現在又成了一所民辦職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