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配件項目三大風險
『壹』 從事汽車零配件銷售需要承擔哪些風險
風險主要有幾個方面,僅作參考吧:
1,庫存的積壓
零配件這個行業,品種比較多,所以需要種類全,如果種類不全,那麼就沒辦法和別人競爭,所以就面臨的就是庫存積壓問題.如果庫存過多,在一段時間內沒有賣出去,在面臨配件價格下調時就容易虧損,相對上調就盈利了.有很多因素影響,配件的價格也是有浮動的,但相對來說還是比較穩定的,一般浮動不大.
2.整車銷售的行情
如果這個汽車品牌銷售不好,整體的售後服務行情肯定也不好,配件銷售就會有影響.
3.退換貨
如果配件銷售的好,那麼賣出去的貨,一般客戶會要求有個保用的期限.
所以要求換貨的能換則換之,不能換也換的話,就是損失了,一個,兩個價格低的無所謂,換的多了,就虧大了.換與不換的也容易發生吵架什麼的.
當然無論什麼行業的銷售都有風險,祝你好運
『貳』 現在做汽車配件生意怎麼樣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13年,中國汽車產銷量雙雙突破2100萬輛,全年累計生產汽車2211.68萬輛,同比增長14.76%;銷售汽車2198.41萬輛,同比增長13.87%。2013年,我國汽車市場延續2012年發展態勢,保持平穩增長。汽車產銷穩中有增,大企業集團產銷規模整體提升,汽車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來自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的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車輛保持快速增長,至2013年底,全國機動車數量突破2.5億輛,其中,汽車達1.37億輛,扣除報廢量,增加1651萬輛,增長了13.7%,佔全部機動車比率達到54.9%。全國有31個城市的汽車數量超過100萬輛,其中北京、天津、成都、深圳、上海、廣州、蘇州、杭州等8個城市汽車數量超過200萬輛,北京市汽車超過500萬輛。
我國巨大的整車消費市場和汽車保有量的大幅提升正吸引越來越多的國際汽車零部件巨頭進入中國。目前,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已經形成了環渤海地區、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湖北地區、中西部地區五大板塊,整個行業呈現快速增長趨勢,部分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實力大幅提升,出現了一些在細分市場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
2013年年底,羅蘭貝格管理咨詢公司出版了《全球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研究報告2013》。《報告》顯示,全球汽車零部件供應業盈利性穩定在高位。數據顯示,2012年與2013年的息稅前利潤利潤率都為6.5%。供應商獲利最大的領域為底盤、傳動系統與輪胎,而內飾部件領域利潤卻會進一步萎縮。技術含量高,高附加值帶來的高利潤,突出地表現在底盤、傳動系統及輪胎行業。這意味著汽車後市場規模巨大,利潤不斷攀升,很多產品如輪胎在後市場上的利潤遠高於整車市場。在利潤的驅使下,國際零部件企業如博世、電裝、大陸等也紛紛加快進駐中國售後市場的步伐。
根據2013年末74家在滬、深股市上市的零部件企業三季度報來看,74家汽車零部件企業總營業收入約為2522.38億元,超7成的企業營業收入相比去年同期穩定增長。由此可見,目前中國供應商的利潤較高,但是未來面臨的挑戰也很多。
二、發展趨勢
1、整零之間的戰略關系進一步優化
全球汽車行業的整零關系分為三類,一是以歐美為代表的平行發展模式。零部件企業獨立整車企業之外,零部件企業自由競爭;二是以日韓為代表的塔式模式,整車與零部件企業之間是利益共同體,會有很強的資本合作關系;三是中國最早的一汽、東風公司的計劃經濟時期的模式,即零部件附屬於整車企業,目前在中國現在仍有部分企業是這種模式。然而整零關系並不是一層不變的。現在歐美企業也是特別強調整車和零部件共同合作的關系;在日韓整車企業中,也有全球化采購零部件的傾向。現在,整車廠對零部件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未來整車廠所要求的零部件企業,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單純零部件供應商,而是能夠給整車廠提供系統解決方案的供應商,特別對供應商系統的集成能力、創新能力有非常高的要求,這就需要零部件企業在先進技術開發的早期,就與整車廠進行非常緊密的合作,在經營發展上,互相支撐。從長遠戰略上,他們之間是共創未來的關系,為整零企業創造了和諧發展環境和廣闊空間。
2、新能源汽車發展將促進汽車零部件產業轉型升級
中國財政部等部委於2014年2月8號聯合發文明確,將現行補貼推廣政策執行到2015年12月31日,並對2014年和2015年的補助標准作出調整。中央財政繼續實施補貼政策,以保持政策連續性,加大支持力度,以此推廣新能源汽車應用,促進節能減排。同時,財政部近日還公布了第二批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城市名單,支持沈陽、長春等12個城市或區域開展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工作。按照單個城市或區域累計推廣量不低於5000輛測算,預計未來兩年新增推廣規模約6-8萬輛。加上第一批示範城市累計推廣量25萬輛,未來2年內新能源汽車累計推廣規模將超過30萬輛。即便考慮政策執行力度等因素,預計未來2-3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復合增速仍有望超過100%。這一政策將積極促進汽車零部件產業轉型升級發展,促進零部件產業向節能型和環保型、高技術型和高質量型發展,同時積極推進品牌戰略建設和走國際化發展之路。
3、零部件高端製造業升級
隨著國內汽車市場的逐步成熟,購車者對產品品質的要求也隨之提高,主機廠對零部件供應商技術實力與生產管理能力的要求更為嚴格,汽車「三包」等政策的實施使產品出現質量問題後主機廠與零部件供應商承擔更大的風險。那些研發能力更強、管理水平更高的零部件公司將在競爭中脫穎而出。雖然國內汽車零部件行業整體競爭實力較國際巨頭仍有差距,但在一些細分子行業中,國內零部件公司已經取得突破,更為廣闊的全球零部件供應市場已經打開。
隨著對汽車安全、舒適及環保要求的提高,汽車智能化已成為汽車行業發展的大趨勢,如何通過電子技術提高汽車使用的安全性和舒適性也成為整個行業的熱點。根據拓墣產業研究所預估,在4G/LTE與雲端技術成熟下,今年全球汽車電子產業爆發,產值年增7%,達2050億美元,至2020年前都將維持平均8.5%的增長力度。目前汽車電子的核心技術大多掌握在國際零部件巨頭手中,汽車電子以成為中國汽車產業技術實力最為薄弱的一環,由於開發難度大,產品質量穩定性要求高,國內大部分市場被外資占據,自主品牌僅在車載導航,影音播放等低端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三、面臨的挑戰
1、我國品牌汽車零部件品質需要進一步提升
經過多年發展,中國品牌零部件質量有了很大提高,但中國品牌零部件質量水平與外資企業產品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特別是產品的一致性、可靠性有待進一步提升。由於部分中國品牌零部件企業仍停留在粗放式的傳統管理生產方式階段,缺乏對工藝系統研究和持續改進,過程式控制制能力不足,質量不穩定,產品一致性差,很難形成高質量的產品。汽車零部件企業要想發展,除了拼產品技術創新,更要在產品質量上多下功夫。
行業發展,標准先行,汽車零部件行業標准近年來不斷完善,讓人們看到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的希望。2013年出台的多項利好政策也在有力推動汽車零部件再製造發展。2013年8月26日,五部委發布《再製造產品「以舊換再」試點實施方案》宣布開展「以舊換再」試點工作,將再製造發動機、變速器等產品列為重點項目。9月16日,汽車零部件再製造「北京-西藏行」啟程,通過實際道路測試,檢驗零部件再製造產品質量。11月21日,工信部印發《內燃機再製造推進計劃》。與此同時,2013年汽車零部件行業多項標准發布或指定。3月1日,《乘用車輪胎氣壓監測系統的性能要求和試驗方法》國家標准公開徵求意見。此外,安全氣囊國家標准已基本制定完成,車內空氣質量強制標准將於2015年實施。
2、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需進一步提升核心技術
產品技術實力是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核心要素。國外零部件企業的實力來自於巨額的研發投入和持續不斷的技術創新,國內企業在這方面一直有所欠缺。目前,國內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普遍採用「來圖加工」的模式,即汽車廠商將產品數據和圖樣提供給供應商,後者按照圖樣進行生產製造。多數企業沒有完全產品掌握核心技術,產品市場大多為中、低端,高端很少;在汽車電子電控技術方面,尤其涉及動力系統、油耗、排放、安全等電控零部件方面技術落後,部分領域空白。面對未來汽車能源多元化發展的趨勢,以及節能、環保、安全要求的日益嚴格,要求零部件企業不僅擁有基本的開發能力,還應擁有超前技術開發能力。為此,零部件企業的技術開發能力將受到更大考驗。
但隨著汽車零部件市場競爭的加劇,國內零部件企業逐漸加大對新產品和新技術的研發投入。根據中國汽車報整理的汽車零部件上市公司營業收入排行前30名企業的2012年報中有關研發投入的數據顯示,大部分企業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平均為2.70%,投入金額平均為2.44億元。其中,濰柴動力的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達到4.14%,總金額19.96億元。雲內動力2012年研發投入比去年同期增長22.15%,還加大了對「D25TCI電控共軌項目」、「歐5柴油機開發」等研發項目的投入。研發投入增加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近幾年,汽車零部件行業涌現出很多新技術、新產品,如缸內直噴技術、電控高壓共軌技術、雙離合變速器技術等,近幾年渦輪增壓技術也得到不斷提升。
中國汽車工業正處在重要的發展時期,建設汽車強國將上升成為國家發展戰略。綠色、環保、高效、安全是汽車工業發展的趨勢,為實現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提升汽車產業整體發展水平,我國提出了要大力發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我國汽車零部件行業必須協同整個汽車工業轉型發展,今後一段時間將緊緊圍繞零部件發展戰略、轉型升級、政策研究、技術創新、標准法規、整零合作、共性平台建設、產業國際化、產業集群發展和行業務實服務等方面努力。
『叄』 主營汽車銷售企業兼並汽車零部件產業存在哪些風險
讓我來告訴你:
汽車零部件作為汽車工業的基礎,是支撐汽車工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必要因素。特別是當前汽車行業正在轟轟烈烈、如火如荼開展的自主開發與創新,更需要一個強大的零部件體系作支撐。整車自主品與技術創新需要零部件作基礎,零部件的自主創新又對整車產業的發展產生強大推動力,他們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沒有整車的自主品,強大零部件體系的研發創新能力難以迸發,沒有強大零部件體系的支撐,自主品的做大作強將難以為繼。2005年1-12月,中國全部汽車零部件及配件製造企業實現累計工業總產值383,800,952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867%;實現累計產品銷售收入375,265,815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021%;實現累計利潤總額為21,462,002千元,比上年同期降低909%。2006年1-12月,中國全部汽車零部件及配件製造企業實現累計工業總產值539,704,996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435%;實現累計產品銷售收入527,234,933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471%;實現累計利潤總額為32,605,652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679%;截止到2006年12月底,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數量為6,142家。2007年1-11月,中國全部汽車零部件及配件製造企業實現累計工業總產值683,525,503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3734%;實現累計產品銷售收入663,529,269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3745%;實現累計利潤總額48,487,363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6861%;截至2007年11月底,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數量為7,171家。從2010年1-10月份的行業運行情況看,汽車零部件行業利潤總額仍在增長,但增速放緩;進出口額也雙雙增長,但進口產品以變速箱及發動機零件等高利潤、高附加值、高科技的產品為主,出口產品以輪胎、電子儀器儀表等進入壁壘低、利潤薄的勞動密集型和資源消耗型為主。下游整車行業在一定時期產能過剩,雖然2010年在國家的各項刺激政策下出現了非常規的高速增長,但2011年產銷增速放緩、產能過剩壓力加大,受其影響,零部件行業下半年可能會承受較大利潤的壓力。行業面臨的主要問題上下游兩頭受擠,行業面臨雙重壓力零部件行業是兩頭受擠的行業,對上下游缺乏議價能力。上游原材料主要是鋼材、橡膠、塑料、織物等,其價格最終由鋼鐵、石油、天然橡膠等大宗商品價格決定,汽車零部件企業只能通過對上游商品價格走勢的判斷規避風險。同時,下游整車製造商多為大企業大,在與零部件廠商的利益博弈中處於強勢地位,談判能力強,能將成本壓力轉嫁給汽車零部件行業,因此,零部件實際上處於兩頭受擠的「三明治」夾心地位。2011年,中國汽車零部件銷售產值已突破2萬億元人民幣,未來幾年仍將保持20%以上的增幅。預計到2015年中國汽配行業規模產值可達到25萬億元人民幣。2002年以來,中國汽車產銷量保持了近10年的高速增長,汽車工業已發展成為中國經濟的支柱產業。2009年,中國汽車產銷雙雙突破1300萬輛,躍居全球第一,到2011年,中國汽車產銷突破1900萬輛,連續3年位居全球第一。隨著汽車零部件行業競爭的不斷加劇,大型汽車零部件企業間並購整合與資本運作日趨頻繁,國內優秀的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愈來愈重視對行業市場的研究,特別是對企業發展環境和客戶需求趨勢變化的深入研究。正因為如此,一大批國內優秀的汽車零部件品迅速崛起,逐漸成為汽車零部件行業中的翹楚,詳見《中國汽車零部件製造行業深度市場調研與投資前景預測分析報告》!國產零部件主要用於自主品汽車,市場佔有率低商務部的數據顯示,外資控制了汽車零部件的絕大部分市場份額,國產零部件銷售收入僅佔全行業的20%-25%,擁有外資背景的汽車零部件廠商占整個行業的75%以上,在這些外資供應商中,獨資企業佔55%,中外合資企業佔45%,本土零部件主要應用於自主品汽車,市場佔有率低。在汽車電子和發動機零部件等高科技含量領域,外資市場份額高達90%,其中,汽車的電噴系統、發動機管理系統、ABS和安全氣囊、自動變速器等核心零部件的產量中,外資企業所佔比例分別是100%、100%和91%、69%。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脫離整車企業並形成專業化零部件,正成為一種全球化趨勢。國際著名的汽車及零部件企業,幾乎都在中國建立了合資或獨資企業,引進技術合資企業已超過1000家。國內一批科技含量高、效益好、規模大的汽車及零部件企業逐步成長起來。隨著國際上汽車行業開始實行零部件「全球化采購」策略及國際跨國汽車企業推行本土化策略,國內市場將出現巨大的零部件配件缺口。到2010年,中國汽車零部件國內產值將達到7000億元左右。在一定時期,雖然全球經濟整體下滑,但根據近四到五年的實際采購實踐,中國采購的成果並不像大量預測的那樣樂觀,幾乎80%以上的沒有達到他們采購量和采購降成本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