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4s店汽車活動
㈠ 民間在立夏日有哪些風俗活動
民間在立夏日,以祭神享先,嘗新饋節以及稱人、烹茶等活動為主。嘗新,即品嘗時鮮,如夏收麥穗、金花菜、櫻桃、李子、青梅等。先請神明、祖先享用,然後親友、鄰里之間互相饋贈。
㈡ 立夏的節氣習俗是什麼
我國自古以來很重視立夏節氣。據記載,周朝時立夏這天,皇帝要率領文武百官到京城外的南郊迎夏,舉行祭祀炎帝、祝融的儀式,並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勵農民抓緊農耕。《禮記。月令》中說:「立夏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夏於南郊。還返,行賞、封諸侯,慶賜遂行,無不歡悅。」古時,迎夏的隊伍穿的禮服、佩的玉、坐的馬車和馬、甚至於車上的旗幟都是紅色的,這預示著熾熱的夏天就要到來了。
直到現在,遺留下來的傳統習俗依然不少。
1.掛蛋、斗蛋立夏當天中午,家家戶戶煮好囫圇蛋(雞蛋帶殼清煮,不能破損),用冷水泡上數分鍾之後,再套上早已編織好的絲網袋,掛於孩子脖子上。孩子們便三三兩兩圍在一起玩斗蛋了。蛋有兩端,尖者為頭,圓者為尾。斗蛋時蛋頭斗蛋頭,蛋尾擊蛋尾。一個一個斗過去,破者認輸,最後決出勝負。蛋頭勝者為第一,蛋稱大王;蛋尾勝者為第二,蛋稱小王或二王。
立夏日有忌坐門檻的習俗。在安徽,道光十年《太湖縣志》中記載:「立夏日,取筍莧為羹,相戒毋坐門坎,毋晝寢,謂愁夏多倦病也。」說是這天坐門檻,夏天裡會疲倦多病。
2.稱人稱人的習俗在立夏吃罷中飯後進行。人們在村口或台門里掛起一桿大木秤,秤鉤懸一個凳子,大家依次坐到凳子上面稱一下。司秤人一邊打秤花,一邊講著吉利話。稱老人要說:「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稱姑娘說:「一百零五斤,員外人家找上門。勿肯勿肯偏勿肯,狀元公子有緣分。」稱小孩則說:「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長大會出山。
七品縣官勿犯難,三公九卿也好攀。」打秤花只能里打出(即從小數打到大數),不能外打里。
至於立夏「稱人」習俗的來歷,民間傳說與孟獲和劉阿斗的故事有關。據說孟獲被諸葛亮收服,歸順蜀國以後,對諸葛亮言聽計從。諸葛亮臨終囑咐孟獲每年要來看望蜀主一次。諸葛亮囑托之日,恰好是這年立夏,孟獲立刻去拜阿斗。從此以後,每到夏日,孟獲都依諾前來拜望。過了許多年,晉武帝司馬炎滅掉蜀國,擄走阿斗。而孟獲不忘丞相重託,每年立夏帶兵去洛陽拜望阿斗,每次去則都要稱阿斗的體重,以驗證阿斗是不是被晉武帝虧待了。他揚言如果虧待阿斗,就要起兵攻晉。晉武帝為了蒙蔽孟獲,就在每年立夏這天,用糯米加豌豆煮成中飯給阿斗吃。阿斗見了又糯又香的豌豆糯米飯,飯量大增。孟獲進城稱人,每次都比上年重幾斤。阿斗雖然沒有什麼本領,但有孟獲立夏稱人之舉,晉武帝也不敢虧待他,日子也過得太平,福壽雙全。這一傳說,雖與史實有出入,但百姓希望的即是「清靜安樂,福壽雙全」的太平世界。立夏稱人能給阿斗帶來福氣,人們也祈禱上蒼給他們帶來好運。
3.立夏飯立夏當天,許多地方的人們用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飯」,後發展為倭豆肉煮糯米飯,菜有莧菜黃魚羹,稱吃「立夏飯」。
南方很多地區的立夏飯是摻雜豌豆的糯米飯。桌上擺有煮雞蛋、全筍、帶殼豌豆等特色菜餚。鄉俗蛋吃雙,筍成對,豌豆多少不計。民間相傳立夏吃蛋主心。因為蛋形如心,人們認為吃了蛋就能使心氣精神得到補充。立夏以後便是炎炎夏日,為了不使身體在炎夏中虧損消耗,立夏應該進補。嵊諺有旺生,寓人雙腿也似春筍那樣健壯有力,能走遠路,寓意主腿。帶殼豌豆狀如眼睛。古人眼疾很多,人們為了去除眼疾,以吃豌豆來祈禱一年眼睛似新鮮豌豆那樣清澈,無病無災。
寧波的立夏習俗要吃「腳骨筍」,用烏筍燒煮,每根三四寸長,不剖開,吃時要揀兩根一樣粗細的筍一口吃下,說吃了能「腳骨健」
(身體康健)。再是吃軟菜,說吃後夏天不會長痱子,皮膚會像軟菜一樣細膩。
湖南長沙人立夏日吃糯米粉拌鼠麴草做成的湯丸,名「立夏羹」。
民諺雲「吃了立夏羹,麻石踩成坑」,「立夏吃個團(音為『坨』),一腳跨過河」,意喻力大無窮,身輕如燕。
上海郊縣農民立夏日用麥粉和糖製成寸許長的條狀食物,稱「麥蠶」,人們吃了,謂可免「疰夏」。
湖北省通山縣民間把立夏作為一個隆重節日,通山人立夏吃泡(草莓)、蝦、竹筍,謂之「吃泡亮眼,吃蝦大力氣,吃竹筍壯腳骨」。
閩南地區立夏吃蝦面,即購買海蝦摻人面條中煮食,海蝦熟後變紅,為吉祥之色,而蝦與夏諧音,以此表達對夏季之祝願。
閩東地區立夏以吃「光餅」(麵粉加少許食鹽烘製而成)為主。
閩東周寧、福安等地將光餅人水浸泡後製成菜餚,而蕉城、福鼎等地則將光餅剖成兩半,將炒熟了的豆芽、韭菜、肉、糟菜等夾而食之。
周寧縣純池鎮一些鄉村吃「立夏糊」,主要有兩類,一是米糊,一是地瓜粉糊。大鍋熬糊湯,湯中內容非常豐富,有肉、小筍、野菜、雞鴨下水、豆腐等,鄰里互邀喝糊湯。這與浙東農村立夏吃「七家粥」
的風俗有些類似。「七家粥」與「七家茶」也可當做是立夏嘗新的另一種形式,「七家粥」是收集了左鄰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紅糖,煮成一大鍋粥,由大家來分享。「七家茶」則是各家帶了自己新烘焙好的茶葉,混合後烹煮或泡成一大壺茶,再由大家坐在一起共飲。
這些粥或茶並不見得是多麼美味的食物,但這些儀式,卻可以說是舊時農村社會中重要的聯誼活動。
㈢ 立夏有哪些風俗,立夏有什麼活動
根據對中華民俗的了解,立夏的習俗有很多,各地風情不同,比如杭州吃野夏飯、上海吃雞蛋、無錫嘗三鮮等等,整理出以下9個比較有趣的內容,以供參考:
1、吃雞蛋
「立夏吃蛋」的習俗由來已久。俗話說:「立夏吃了蛋,熱天不疰夏。」相傳從立夏這一天起,天氣晴暖並漸漸炎熱起來,許多人特別是小孩子會有身體疲勞四肢無力的感覺,食慾減退逐漸消瘦,稱之為「疰夏」。女媧娘娘告訴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掛上煮熟的雞鴨鵝蛋,可避免疰夏。因此,立夏節吃蛋的習俗一直延續到現在。
2、厭祟避蛇
立夏日雲南民俗關注的是厭祟避蛇。清乾隆元年《雲南通志》載,四月立夏之日,「插皂莢枝、紅花於戶,以厭祟;圍灰牆腳以避蛇」。值四月而言避蛇,與十二生肖已屬蛇有關聯,地支紀月,三月為辰,四月為已。立夏厭祟,門上插皂莢樹枝和紅花,含有黑(水)、紅(火)既濟之義。按照古代五行說,黑為水,紅為火。這是希望通過兩者相互制約,達到一種平衡。同時,古人不僅日常用皂莢去污,還以皂莢入葯,認為它具有殺蟲功能。將它當做厭祟之物,也著眼於除穢驅邪。
3、秤人
立立夏吃罷中飯還有秤人的習俗。人們在村口或台門里掛起一桿大木秤,秤鉤懸一根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講著吉利話。秤老人要說「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秤姑娘說「一百零五斤,員外人家找上門。勿肯勿肯偏勿肯,狀元公子有緣分。」秤小孩則說「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長大會出山。七品縣官勿犯難,三公九卿也好攀。」
4、食麵食
我國北方多種植小麥,立夏正是小麥上場時節,因此北方大部分地區立夏時有製作與食用麵食的習俗,意在慶祝小麥豐收。立夏的麵食主要有夏餅、面餅和春卷三種。夏餅又稱麻餅,形狀各異,有狀元騎馬、觀音送子、猴子抱桃等;面餅,有甜、咸兩種,咸面餅的用料有肉絲、韭菜等,蘸蒜泥食用,甜面餅則多加砂糖;春卷,用精製的薄面餅,包著炒熟的豆芽菜、韭菜和肉絲等餡料,封口處用麵粉拌蛋清粘住,然後放在熱油鍋里炸到微黃時撈起食用。
5、吃立夏飯
立夏這一天,按照中國人的傳統習俗,要變著花樣吃各種飯,烏米飯、豌豆糯米飯……主料都是最最平常的米飯,但因為加進了各種時令的料,變換出不同的顏色,也會引得人們食慾大開。立夏這天,南方人喜歡用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飯」,俗稱吃「立夏飯」。
6、煮鼎邊做夏
立夏季節,福州風俗流行煮鼎邊「做夏」。鼎邊糊(又稱鍋邊糊),用米漿涮鍋邊燒煮而成,配以蝦米、蝦油、蔥菜、金針、黑木耳、蜆子,或少量香菇、蟶乾等海鮮清湯,其味極為葷美可口。凡在福州生長或長期客居福州的人無不愛吃。它成為福州著名的風味小吃,成為福州地方的一種特殊標志。離鄉旅居海外的福州人,在異國他鄉,一聽「鼎邊糊「三字,就好像見到家鄉的「倩影」,成為戀祖愛鄉的風味小吃。
7、迎夏儀式
在立夏的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舉行迎夏儀式。君臣一律穿硃色禮服,配硃色玉佩,連馬匹、車旗都要朱紅色的,以表達對豐收的祈求和美好的願望。宮廷里「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貯藏的,由皇帝賜給百官。江浙一帶,人們因大好的春光明媚過去了,未免有惜春的傷感,故備酒食為歡,好像送人遠去,名為餞春。崔駰在賦里說:「迎夏之首,末春之垂。」吳藕汀《立夏》詩也說:「無可奈何春去也,且將櫻筍餞春歸。」
8、斗蛋
立夏節時,大人用絲線編成蛋套,裝入煮熟的雞蛋鴨蛋,掛在小孩子脖子上。疰夏繩即長命縷,用五色絲線系於小孩手腕等處為其消災祈福,消暑祛病,以防注夏。立夏中午,家家戶戶煮好囫圇蛋(雞蛋帶殼清煮,不能破損),用冷水浸上數分鍾之後再套上早已編織好的絲網袋,掛於孩子頸上。孩子們便三五成群,進行斗蛋游戲。蛋分兩端,尖者為頭,圓者為尾。有的還在蛋上繪畫圖案,小孩子相互比試,稱為斗蛋。斗蛋時蛋頭斗蛋頭,蛋尾擊蛋尾。一個一個斗過去,破者認輸,最後分出高低。蛋頭勝者為第一,蛋稱大王;蛋尾勝者為第二,蛋稱小王或二王。
9、嘗新活動
立夏還有嘗新等節日活動。如蘇州有「立夏見三新」之諺,三新為櫻桃、青梅、麥子,用以祭祖。在常熟,嘗新的食物更為豐盛,有「九葷十三素」之說,九葷為鯽、鹹蛋、螺鰤、熄(即放在微火上煨熟;一種烹調方法,用多種香料加工而成為熄雞)雞、腌鮮、鹵蝦、櫻桃肉;十三素包括櫻桃、梅子、麥蠶(新麥揉成細條煮熟)、筍、蠶豆、矛針、豌豆、黃瓜、萵筍、草頭、蘿卜、玫瑰、松花。在南通,則吃煮雞、鴨蛋。
以上列舉若是覺得有所幫助,請順手點擊採納!
㈣ 學生關於立夏節氣可以開展哪些活動
立夏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夏季的第一個節氣,表示孟夏時節的正式開始。正如這日漸升高的溫度一般,立夏民俗活動正火熱上演……
稱人
「立夏稱人輕重數,秤懸樑上笑喧閨。」古時候,每當立夏時節,人們會在村口掛起一桿大木秤,秤鉤懸一根凳子,等吃完中飯,老老小小輪流坐到凳子上秤份量,司秤的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講吉利話。寶貝們也來稱一稱吧!坐在小筐里,大稱提起來,哇,沉甸甸的呢!樂得寶寶們笑開了花!
繪蛋
立夏歡樂多,繪蛋樂悠悠。瞧,小朋友們一個個都化身成了小小服裝設計師,拿起畫筆,像模像樣地給蛋寶寶們穿「新衣」嘍!那認真的神情,堪比巴黎時裝秀的大腕兒呢!畫好了,曬一曬,誰的蛋最好看;比一比,誰的蛋最漂亮!哇,繪蛋真是太有意思啦!
斗蛋
「立夏胸掛蛋,孩子不疰夏。」立夏到,真熱鬧,一人一蛋呵呵笑,小小蛋兒網兜罩,我們帶它去歡鬧。看,寶貝們正斗蛋為戲呢!你碰我,我碰你,斗蛋也有小竅門,拿出尖頭來應戰,比比誰的蛋兒最厲害!一、二、三,咔嚓!贏的寶貝自然開心,落敗的寶貝也有美味的蛋可以享用,真可謂皆大歡喜啊!好玩的碰蛋游戲,你們心動了嗎?快來加入我們吧!
蛋套秀
五彩絲繩編織立夏情,消災降福保健康。一大波今夏最新款私人定製蛋袋襲來啦!怎麼樣?這些色彩繽紛、花式多樣的蛋袋是不是讓你怦然心動、躍躍欲試呢?我們的寶貝們,人人脖子上都掛個「立夏必備」的寶貝,都笑得合不攏嘴啦!
㈤ 立夏節的習俗有哪些
立夏節的習俗:
立夏節時,大人用絲線編成蛋套,裝入煮熟的雞蛋鴨蛋,掛在小孩子脖子上。有的還在蛋上繪畫圖案,小孩子相互比試,稱為斗蛋。疰夏繩即長命縷,用五色絲線系於小孩手腕等處為其消災祈福,消暑祛病,以防注夏。
秤人活動主要流行於南方,類似於春節期間「人日」的活動。秤人據說起源於三國時代。傳說蜀漢先主劉備死後,諸葛亮把他阿斗交趙子龍送往江東,並拜託其後媽、吳國孫夫人撫養。那天正是立夏,孫夫人當著趙子龍面給阿斗秤了體重,來年立夏再秤一次看增加體重多少,再修書向諸葛亮匯報,由此形成傳入民間的風俗。另種說法是,魏國司馬昭發兵消滅蜀漢,又恐原屬漢地的臣民不服,所以善待被俘虜的後主阿斗,封他為安樂公。阿斗受封那天,正是立夏,司馬昭當著一批跟到洛陽的蜀漢降臣之面給阿斗秤了體重,以後每年立夏再秤一次,布告天下,表示他沒有虧待安樂公,使他年年增加體重。後民間仿效,由此形成風俗。
立夏秤人有兩種,有的懸秤於大樹,多是給老人小孩秤量。有的懸秤於屋樑,是女子互相秤量,品肥論瘦,嘻哈打趣,儼然一種閨中游戲。蔡雲《吳覦》詩雲:「風開綉閣揚羅衣,認是鞦韆戲卻非。為掛量才上官秤,評量燕瘦與環肥。」
立夏日為漢族民間傳統節日,稱「立夏節」,流行於全國各地,農歷四月間(陽歷5月6日)進行。立夏與立春立秋立冬一樣,是標志四季開始的日子。立夏之時太陽到達黃經45度,這便是夏天開始的時刻。與立春時的東郊迎春一樣,立夏時也有迎夏儀式。古時天子率百官迎夏於南郊,並祭祀炎帝和祝融。立夏也是一個重要的節氣,民間以立夏日的陰睛測一年的豐歉,認為立夏時下場雨最好,民諺雲,「立夏不下,旱到麥罷」、「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
㈥ 立夏節氣動物活動有什麼變化什麼小動物出來了
驚蟄時節動物基本上都出來了!
㈦ 今天立夏,都有什麼習俗
立夏日為漢族民間傳統節日,稱「立夏節」,流行於全國各地,農歷四月間(陽歷5月6日)進行。立夏與立春立秋立冬一樣,是標志四季開始的日子。
立夏節時,大人用絲線編成蛋套,裝入煮熟的雞蛋鴨蛋,掛在小孩子脖子上。有的還在蛋上繪畫圖案,小孩子相互比試,稱為斗蛋。疰夏繩即長命縷,用五色絲線系於小孩手腕等處為其消災祈福,消暑祛病,以防注夏。
秤人活動主要流行於南方,類似於春節期間「人日」的活動。秤人據說起源於三國時代。司馬昭發兵消滅蜀漢,又恐原屬漢地的臣民不服,所以善待被俘虜的後主阿斗,封他為安樂公。阿斗受封那天,正是立夏,司馬昭當著一批跟到洛陽的蜀漢降臣之面給阿斗秤了體重,以後每年立夏再秤一次,布告天下,表示他沒有虧待安樂公,使他年年增加體重。後民間仿效,由此形成風俗。
立夏之時太陽到達黃經45度,這便是夏天開始的時刻。與立春時的東郊迎春一樣,立夏時也有迎夏儀式。古時天子率百官迎夏於南郊,並祭祀炎帝和祝融。
㈧ 立夏節的習俗有哪三個
立夏過後,便是炎熱的夏天,人們在立夏吃一些食物,往往寄託著祈福保平安的願望。如浙江嵊州人認為,在立夏日吃蛋拄(意為「支撐」)心,吃筍拄腿,吃豌豆拄眼;湖南長沙人立夏日吃糯米粉拌鼠麴草做成的湯丸,名「立夏羹」,民諺雲「吃了立夏羹,麻石踩成坑」,「立夏吃個團(音為「坨」),一腳跨過河」,意喻力大無比,身輕如燕;
上海郊縣農民立夏日用麥粉和糖製成寸許長的條狀食物,稱「麥蠶」,人們吃了,謂可免「疰夏」;湖北省通山縣民間把立夏作為一個重要節日,通山人立夏吃泡(草莓)、蝦、竹筍,謂之「吃泡亮眼、吃蝦大力氣、吃竹筍壯腳骨」;閩南地區立夏吃蝦面,即購買海蝦摻入面條中煮食,海蝦熟後變紅,為吉祥之色,而蝦與夏諧音,以此為對夏季之祝願。
福建閩東地區立夏以吃「光餅」(麵粉加少許食鹽烘製而成)為主。閩東周寧、福安等地將光餅入水浸泡後製成菜餚,而蕉城、福鼎等地則將光餅剖成兩半,將炒熟了的豆芽、韭菜、肉、糟菜等夾而食之。周寧縣純池鎮一些鄉村吃「立夏糊」,主要有兩類,一是米糊,一是地瓜粉糊。
大鍋熬糊湯,湯中內容極其豐富,有肉、小筍、野菜、雞鴨下水、豆腐,等等,鄰里互邀喝糊湯。這與浙東農村立夏吃「七家粥」風俗有點相似。「七家粥」與「七家茶」也算是立夏嘗新的另一種形式,七家粥是匯集了左鄰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紅糖,煮成一大鍋粥,由大家來分食。
七家茶則是各家帶了白己新烘焙好的茶葉,混合後烹煮或泡成一大壺茶,再由大家歡聚一堂共飲。這些粥或茶並不見得是多麼可口的食物,但這些儀式,卻可以說是過去農村社會中重要的聯誼活動。
上海立夏日風俗習慣中,由於此時蛋類食品正是旺季,所以立夏日總要吃蛋,孩子們的脖子上總要掛上一個用紅色網套套著的蛋。上海也有「節交立夏記分明,吃罷攤菜試寶稱。」的習俗(見上圖),立夏之日要吃芋頭和金花菜合成的煎餅,中午時無論男女老幼都要稱一下體重。
立夏日還有忌坐門檻之說。在安徽,道光十年《太湖縣志》中記載:「立夏日,取筍莧為羹,相戒毋坐門坎,毋晝寢,謂愁夏多倦病也。」說是這天坐門檻,夏天裡會疲倦多病。30年代《寧國縣志》中記載:「立夏。
以秤秤人體輕重,免除疾病,所謂不怯夏也。俗傳立夏坐門坎,則一年精神不振。」立夏這一天,古也稱春盡日,一般騷人墨客,惜春心事難免多情,春愁付諸詩詞,邀朋聚飲,留下很多傳世佳作。
四川、岩坦山區家家要吃筍、槐豆。說吃了竹筍腳骨硬,好爬山。還吃青梅,燒青茶,以防「蛀夏」。也有吃豆腐的習俗,說吃了豆腐不怕雨淋,不怕赤蜂蜇。在我國很多地方,立夏有吃槐豆、吃李子的習俗。槐豆,別名蠶豆、羅漢豆。立夏時節,槐豆普遍成熟
㈨ 立夏習俗有哪些 立夏風俗活動
立夏傳統風俗習慣
古代帝王常在立夏這天舉行祭祀活動祈求豐收;民間則以瘦肉、豌豆、竹筍等食材製成「立夏羹」,以驅除濕氣,求得身體健康。可見,我國古來就很重視立夏節氣,傳承至今,又有哪些民俗保留下來呢?
1、迎夏儀式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直立長大了。古代,人們非常重視立夏的禮俗。舊時,在立夏的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舉行迎夏儀式。君臣一律穿硃色禮服,配硃色玉佩,連馬匹、車旗都要朱紅色的,以表達對豐收的企求和美好的願望。宮廷里還要 「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貯藏的,由皇帝賜給百官。
2、疰夏繩
舊時,用五色絲線於立夏日系於孩童的手腕等處,寓意消災祈福不得疰夏病,絲線被稱為「疰夏繩」亦稱「長命縷」。
3、吃立夏蛋
俗話說「立夏吃了蛋,熱天不疰夏」,相傳從立夏這天起,天氣晴暖並漸漸炎熱,許多人特別是小孩會有身體疲勞四肢無力的感覺,食慾減退逐漸消瘦,稱之為「疰夏」。女媧娘娘告訴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的胸前掛上煮熟的雞鴨鵝蛋,可避免疰夏。孩子們還會三五成群,進行斗蛋游戲。
4、忌坐門檻
立夏日還有忌坐門檻之說。
5、立夏「秤人」
立夏還有秤人的習俗。人們在戶外懸秤於大樹下,為小孩和老人稱量體重,以檢驗一年來身體的變化。秤鉤懸一把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講著吉利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