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大宋汽車維修
Ⅰ 無錫在宋朝叫什麼
西漢置無錫縣,治今市。新莽改有錫縣,東漢復改無錫縣。三國吳廢,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復置。元元貞元年(1295年)升為無錫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復降為縣。清雍正二年(1724年)析置金匱縣,與無錫縣同治今無錫市。1912年金匱縣並入無錫縣。1949年由無錫縣析置無錫市。1949—1952年曾為蘇南行署駐地。
Ⅱ 大宋總喊缺馬,歐洲人為啥不這樣
仔細翻閱歷史書發現,其實古代歐洲在一段時期內也缺馬。這一事實從馬的價格是耕牛的價格的好幾倍就可以推斷出來的。但是歐洲到了中世紀以後,平均每個人擁有馬的比率還是要比我國的宋朝高一些的。特別是,在古代的歐洲,普通老百姓都習慣用馬來做耕地的牲畜,所以馬匹的數量在民間的佔有率還是比較高的。
中國古代的人口稠密,所以對糧食的消耗量來說也就要多很多,所以從經濟方面來看,養牛就會更劃算,除了耕地以外,牛肉還可以吃,而且牛在水田裡面的工作效率也要比馬好很多,所以古代中國總是覺得馬不夠用。小夥伴們,你們有什麼想法請盡快告訴我啊~~~
Ⅲ 無錫哪裡有漢服,或者宋朝的服裝出租租賃的
中山路,太湖明珠世紀大廈有一家,叫舞特娜舞台演出服飾的,你可以去看看,好像挺不錯的,都說那裡很好。太湖明珠大廈在二院邊上,就是五星電器那棟樓,要從後側上去,在2號樓的27樓。那裡漢服和宋朝的服裝還是挺多的,也很好看。在無錫這家店口碑非常好~他們家電話給你:八二七二七二一九。
Ⅳ 宋朝的問題txt全集下載
宋朝的問題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我說的是一個姓宋名朝的人。事情也不是古代的事情。據說,就發生在眼前。即便眼前的事情記不住,過去的事情常想起。我的意思是,那宋朝有一天居然去了無錫。
他終於到了——他坐在一輛揚州產的快客大吧上,已經坐了好久,不知道是發呆還是木訥,他整個人就那樣木木地端坐著。在經過了說不清是惶恐還是心虛的旅程之後……
他就這樣神奇地到了無錫;據說,無錫是個好地方。
他鬆弛的臉上表現出了我們通常見到的那種很疲憊的神情,眼睛裡竟然一點兒喜悅的意思也未流露。宋朝——其實就是我呢。當然也有另一種可能:宋朝不是我。他是他自己。我他的朋友。當時,車窗外在下雨。這就是客觀的現實,現實之一種。我後來想著。當時的宋朝,他竟然激動不起來;這又是為什麼呢?
他甚至還顯得特別的冷靜,只是轉動了一下腦袋……
他透過模糊的玻璃往外面看——好雨知時節,春雨綠油油。宋朝在心裏面胡亂地嘀咕了幾句。他總是這樣,自說自話,一兩句瑣碎的語詞,就突然之……
Ⅳ 宋朝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距今已有幾年
距今大概有948年。
活字印刷術是在十一世紀中期,中國北宋慶歷年間(1041-1048年)天才工人畢升所發明的畢升發明的活字,是先用木、後以泥為原料製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它比谷騰堡應用的活字早四百多年。活字印刷技術最關鍵的問題之一是活字製作材料的選用及其製作的工藝方法。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曾經用粘土、木材、銅、錫、鉛等原料進行過多種試驗,都獲得了成功。畢升即首先成功地製作出以膠泥為原料的活字。中國古代的活字,以製作材料不同,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是非金屬活字,如泥、木、磁所製成的活字。第二是金屬活字,如:錫活字、銅活字、鉛活字等等
早在宋代畢升時期,已有人試驗以木為原料製作活字,因木字遇水膨脹,效果不佳,而未成功,畢升才改木為泥發明用泥製作活字。然此後不久,木活字印刷研製成功並得以發展和推廣,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續》等木活字本和維吾爾文木活字的出土為此提供了實物證據。元代農學家王禎製作木活字和轉輪排字架獲得成功,並於大德年間用木活字印刷了《旌德縣志》,但是也已經失傳。明代之後,木活字印刷逐漸發展起來。
據文獻記載,畢升首先採用膠泥製成一個個的單字,再用火燒堅硬後成為活字,用這批活字試制印刷書籍獲得了成功。公元十一世紀的四十年代,中國宋朝慶歷年間(1041-1048年)畢升發明了泥活字印刷。關於這項發明,在宋代科學家沉括著《夢溪筆談》卷十八」技藝」門里作了如下記載:
」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自馮瀛王始印五經,後世典籍皆為板本。慶歷中有布衣畢升又為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一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范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范為一板,持就火煬之葯稍熔,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餘印,以備一板內有重復者。不用則以紙貼之。每韻為一貼,木格貯之。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訖再火,令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至今寶藏之。」
泥活字印刷是中國科學技術史上的一大發明。據《夢溪筆談》所載,畢升泥活字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直接在泥坯上刻字,而不必先寫在紙上反貼後再進行鐫刻;二是泥字厚度薄如錢唇,這與現存翟氏泥活字實物及有關文獻記載的木活字在外形上有較大差別;三是將活字排放在盛有松香、蜂蠟、紙灰等物的鐵范中,然後將鐵范放在平火上烘烤,使松香、蜂蠟、紙灰製成的粘合劑熔化,將泥活字粘牢在鐵板上。
對上述的特點分析可知:其一,就印刷技藝而言,在雕版或活字坯上刊刻出已經反貼上版的字,最為簡單,是一個刻工所應具備的起碼條件。若能在雕版或活字坯上直接寫出反體字,則功力已非同一般。若能直接用刀在雕版或活字坯上刻出反體陽文字來,則必須諳熟書、刻兩種技藝。畢升可以直接操刀在泥坯上刻出反體陽文字,當為一個印刷技巧十分諳熟的高手。其二,乾燥的泥坯,性脆易崩,無論刻刀多幺鋒利,一下刀則泥粉四濺,字體邊緣崩損得十分厲害,這種邊緣呈鋸齒狀的字跡經燒制後,若作為一種篆刻藝術品欣賞也許頗有特色,但若將這種邊緣殘缺、筆劃呈鋸齒狀的字印刷成書,則很難被讀者接受。實驗證明,當泥坯濕度在30%左右時,下刀不粘不澀,十分易於刻出筆畫邊緣整齊的字。所以,畢升直接刊刻的是具有一定的濕度的泥字坯。其三,無論是濕泥還是干泥,在刊刻中都不能用印床等固定,否則泥坯或者變形或者破碎,只能放在桌面或平台上進行刊刻。為了使字坯保持穩定並便於刊刻,字坯外形當以扁平狀為妥。文獻中描述畢升泥活字」薄如錢唇」,是對泥坯外形十分形象的描述。」錢唇」是指錢幣平面上內緣較厚的那一部分,寬度約在4毫米左右。如此厚度的泥坯,刻制便利、乾燥迅速、燒制時受熱也易均勻。其四,用松香、蜂蠟、紙灰的共熔物作為粘合劑,將泥活字固定在鐵范中用於印刷,似為畢升首創。這種方法與後世王禎用界行及木銷固定木活字的方法大不相同。其原因估計是,畢升泥活字呈扁平狀,無法用界行、木銷等擠壓固定,採用粘合固定是最簡便也是最實用的方法。
此後,西夏政權採用泥活字印刷佛經,並有實物流傳至今;元代時有人繼續用此方法印刷泥活字本,可惜沒有實物留傳,元時期的泥活字印刷書籍,已無從查考了;清代時,李瑤和翟金生兩人分別採用畢升方法自製泥活字印書獲得成功,而且已留傳至今
元初,科學家王禎發明了木活字,並改進行了活字印刷術。把每行字夾住,排滿後再用木屑塞緊,省去了畢升固定和取下字印之不便。為了減輕排字工人來回尋找單字的勞動,提高排字效率,王幀還匠心獨運地發明了一種「轉輪排字盤」。他把木活字按韻編號排列在兩架木製的大轉盤里,一架用來放選出的可用字,另一架放普通常用的字。排字工人只要坐著推動轉盤,「左右俱可推轉摘字」。
在中國古代活字印刷中,除泥活字、木活字外,還有錫、銅、鉛等金屬活字以及瓷活字,但大量應用的是木活字。1773年,清政府組織刻成253500餘枚棗木活字,先後印行《武英殿聚珍板叢書》138種,共2300多卷,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活字印刷活動。
活字印刷不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還有其它一些優點。如發現錯字可隨時更換,不必像雕版那樣要從頭開始,也不會產生雕版的蟲蛀、變形及保管困難的問題。只要有了一套活字,便什幺書都可印,大大節省了寫刻雕版的費用,又縮短了出書時間。這種既經濟又簡便的印刷方法,是畢升在世界印刷史上樹立的一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豐碑。
活字印刷為印刷術之一大革命。中國之雕版印刷術在發明後不久,即傳至日本,後來又在十二世紀傳入埃及。歐洲大約在十四世紀才有木版印刷的圖像,現行之木版水印畫依然採用雕版印刷之方法。活字印刷術則在大約十四世紀傳到朝鮮、日本,復由中亞傳至小亞細亞與埃及,並影響於歐洲。歐洲最早用鉛、銻、錫合金所制之活版印刷,乃1450年德人古騰堡(J.G.Gutenberg)所創,距畢升之發明已四百餘年了。 可以說,活字印刷術是中國對世界進步的一大貢獻。
有了活字印刷術,整個世界的文化、教育、溝通等等都發生變化了,就中國而言,中國突然進入了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印刷的書籍比起前代成倍的增長,圖書的普及帶動了文化的傳播,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中國歷史進入到一個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