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華豫汽車配件有限公司萊舞鋼
Ⅰ 舞鋼鐵礦田()
舞鋼鐵礦田主要位於舞鋼市的鐵山、八台、武功等鄉,邊緣延至葉縣辛店鄉,礦田面積約200平方公里。
舞鋼鐵礦田的所有礦床均賦存於太古宇太華群中,包括兩個含礦層位、兩種礦床類型、4個成礦組。
一個含礦層位為太華群下部趙案庄組,礦床類型為超基性岩中的變質磷灰石—鈦磁鐵礦床(趙案庄式)。該類型礦床的含礦超基性岩呈盤狀順層侵入於趙案庄組片麻岩中,礦體呈多層似層狀或透鏡體狀,長200—1570米,寬200—450米,可采礦體厚達81米,礦體形態與超基性岩體形態基本一致。分為A、B兩礦組。A礦組有下曹、余庄、苗庄等小型礦床;B礦組有趙案庄、王道行兩個中型礦床和梁崗等小型礦床。礦石類型為蛇紋石磁鐵礦、磷灰石磁鐵礦、角閃石磁鐵礦、白雲石磁鐵礦。礦石品位TFe35%—44%,SFe34.5%—44%,SiO29.8%—19.5%。伴生有磷、鈦、釩、鈾、釷、鈷、硫及稀土元素等。其中,磷主要呈磷灰石,鈾、釷主要呈方釷石單礦物形式存在。經選礦試驗,礦石可選性能良好,回收率89%—94%,精礦品位60%—64%,鐵精礦中釩富集,但硫、磷等有害元素均降到0.1%以下。該類型礦床埋深較大,多在200米以下,需建豎井開采,水文地質條件也較復雜。
另一個含礦層位為太華群上部鐵山廟組,礦床類型為火山沉積變質鐵礦(鞍山式鐵礦)。該類型礦床可采礦層共達20餘層,呈似層狀,較穩定。礦體長200—2000米,寬200—900米,平均厚1.08—26.54米不等。最穩定礦層厚6.5米左右。分為C、D兩礦組。C礦組包括經山寺大型鐵礦,小韓庄、尚廟中型鐵礦和崗廟劉、姚庄、前魯等小型礦床;D礦組包括鐵山大型礦床和鐵山二鐵露天礦、石門廓等中型礦床。礦石類型為石英輝石磁鐵礦、輝石磁鐵礦、白雲石輝石磁鐵礦、鐵鋁榴石輝石磁鐵礦及假象赤鐵礦等。礦石品位TFe25%—29%,SFe20%—24%,SiO243.7%—45.7%。均為需選礦的貧礦石。選礦試驗效果較好,回收率一般大於80%,精礦品位55%—60%,可供工業利用。
舞鋼鐵礦田的開采歷史悠久,《戰國策》記載:「韓卒之劍戟皆出於冥山、棠跼、墨陽、合賻、鄧師、宛馮、龍淵、大阿。」。當時,韓國製作劍戟數量大,質量好,而冶鐵制兵器基地就在今西平縣酒店鄉和舞鋼市一帶。而棠跼、合賻、龍淵等製造兵器之地均在今舞鋼市及其外圍地區。在西平酒店鄉和舞鋼市現已發現戰國時8個冶鐵遺址,是目前國內發現戰國冶鐵遺址最密集的地方,這些冶鐵遺址所用鐵礦石經實地考證,都是舞鋼鐵礦田各礦床的礦石。漢和西晉時,舞鋼一帶曾置鐵官管理煉鐵事宜。《新唐書·地理志》載:「許州舞陽有鐵」。《太平寰宇記》關於舞鋼市冶鐵地點更有詳細記載「舞陽縣鐵冶在縣西南三十里」,與鐵山二鐵露天礦位置相符,現該礦尚有鐵山廟、鐵古坑的地名。該地鐵礦明、清時都有間斷開采,清朝後期以後至50年代中期沒人開采,近代地質調查亦未涉及該鐵礦田。
新中國成立後,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將在中原地區尋找鐵礦資源作為地質部門一個重要任務。1955年,在中南地質局四六一隊實習的東北地質學院同學在作路線地質圖時路過鐵山,作了半天踏勘,回隊匯報稱該處有含鐵石英岩線索。1956年初,地質部物探局北方大隊一○三隊在河南進行1∶10萬航空磁測,發現鐵山、經山寺、趙案庄一帶有磁異常。1956年4—5月,中南地質局桐柏山鐵礦普查隊張紹曾等根據物探航磁資料和東北地質學院實習同學提供的鐵礦線索,對鐵山廟礦點進行檢查。經過初步檢查認為,可能有希望找到鐵礦,便請中南地質局周聖生前來指導。周聖生與張紹曾一同踏勘和研究資料後一致認為有巨大經濟價值。5月份,周聖生負責編寫了鐵山廟鐵礦檢查報告。8月份,張紹曾負責編寫了鐵山廟—經山寺礦區檢查報告。這兩份報告,是舞鋼鐵礦田第一批正式的地質資料。
鑒於該區鐵礦遠景大,1956年底桐柏山鐵礦普查隊將隊部遷至舞陽,更名為舞陽鐵礦隊(後又更名為舞陽地質隊),專門從事該區的鐵礦普查勘探,主要對象是鐵山鐵礦。1958年2月份,楚新春等提交了《舞陽鐵礦地質報告》,提交鐵山鐵礦床工業加遠景儲量1.27億噸,經山寺鐵礦床遠景儲量0.3億噸。該報告反映的地質工作程度雖然還不高,但卻是第一份該礦田有儲量的報告,且說明鐵山為大型鐵礦床。同時,一○七航測隊和一○三航測隊與舞陽地質隊相配合,用地面磁法、電法、重力勘探等研究了礦田的磁異常。
舞陽地質隊提交《舞陽鐵礦地質報告》後,調往大別山,並改名為大別山綜合地質隊。
1959年起,河南省地質局豫○六隊進入舞陽,隊部設於今舞鋼市八台鄉王道行村,對鐵山、經山寺、石門廓鐵礦進行初勘,並對鐵山礦床礦石工藝技術條件進行了試驗。1960年起,河南省地質局選擇下曹、趙案庄一帶作地質物探方法綜合試驗,由物探隊對磁異常進行重力、磁法、電法的精測,由豫○六隊進行鑽探驗證。首先,在下曹異常見到了富礦,隨後趙案庄鑽孔也見了富礦,見礦鑽孔均由物探隊進行了測井,物探和地質相互配合取得了很好效果。同年,鐵山、經山寺兩礦區初勘結束。當時因礦石品位低,沒有繼續工作,提交了初勘報告。1961年起,豫○六隊在鑽探驗證基礎上開展了趙案庄、下曹、小韓庄、余庄、梁崗、崗廟劉、姚庄、前魯、苗庄多個礦床的普查勘探,開動鑽機近20台。至1962年,河南省地質隊伍大量壓縮,趙案庄等鐵礦因埋藏較深,一時無法利用,決定暫時停止勘探,豫○六隊則予以撤銷,與水文隊合並。鐵礦勘查資料經整理,於1963年由張源有等編寫提交了《舞陽鐵礦八台磁力異常區地質勘探報告書》。經省儲委審批,崗廟劉礦區被批准為初勘工作程度,趙案庄、下曹、小韓庄、余庄、梁崗、姚庄、前魯、苗庄等礦區為詳查工作程度。經豫○六隊工作後,舞鋼鐵礦田大致面貌已基本清楚。
舞鋼鐵礦田勘探工作間斷數年後,1966年河南省地質局又令1965年新組成的十九隊開赴舞陽,對幾個主要鐵礦床進行詳勘。十九隊到達舞陽後,首先對趙案庄礦床進行詳勘,並於同年發現了王道行礦床。1967年,趙案庄勘探基本結束。1970年,對王道行礦床詳勘也基本完成。至此,對該兩礦區鐵礦儲量有了控制,但對其較復雜的水文地質條件,較復雜礦物成分和多種伴生礦產評價不足。1970年,十九隊主要力量赴鐵山、經山寺進行詳勘。湖北地質研究所則著手對趙案庄式礦床進行物質成分、有用礦產賦存狀態、礦床成因和成礦規律的系統研究,對提高礦床地質研究程度和綜合評價該類型礦床起了重要作用。1971年十九隊更名為地質九隊,提交了鐵山礦床詳勘報告,探明儲量約2億噸。1972年,提交了經山寺礦床詳勘報告,探明儲量1.8億噸。
1972年起,地質九隊隊部從舞陽遷往許昌市,成立一分隊繼續負責鐵礦勘探。1973年初一分隊全建制劃歸冶金局,改為冶金地質勘探公司第四地質隊(冶金四隊)。冶金四隊成立後,一方面對二鐵露天礦進行補充勘探,一方面對趙案庄和王道行兩礦床設計的首采地段提高工作程度和進一步進行伴生組分的研究。1974年,提交二鐵露天礦補充勘探報告,探明儲量0.44億噸。對伴生組分的研究,在廣東省地質局大力協作下有效地解決了鈾、釷、鈦等伴生礦產的提取方法,還對磷精礦和尾礦制鈣鎂磷肥進行了探索。1976年,提交了《趙案庄、王道行綜合勘探地質報告》。該報告除再一次計算了鐵礦儲量外,對伴生礦產磷、鈾、釷、釩、鈷、輕稀土等都進行了評價和儲量計算。趙案庄鐵礦儲量0.65億噸,王道行鐵礦儲量0.31億噸。兩礦床合並伴生磷4808萬噸(為鐵尾礦石,P2O53%左右),鈦100餘萬噸,鈾93噸,釷近1400噸,釩(V2O5)1萬噸,鈷0.53萬噸,稀土元素4.7萬噸,產品可達特級鈣鎂肥標準的化肥用蛇紋岩2700萬噸。至此,舞鋼鐵礦田的鐵山、鐵山二鐵露天礦、經山寺、趙案庄、王道行等幾個主要礦床都已經過詳勘,加上詳查的礦床整個礦田,共探明可利用儲量5.83億噸。其中,工業儲量3.40億噸,為河南省最大的鐵礦田。
舞鋼鐵礦田二鐵露天礦在1958—1960年間曾民采礦石50餘萬噸。從1961年起,舞陽鋼鐵廠在二鐵露天礦進行小型開采。1970年,又在該區建特厚鋼板廠。1971年,對二鐵露天礦、趙案庄礦、王道行礦作了較大規模設計和開始基建施工。二鐵露天礦設計為年產礦石200萬噸的規模,並開始了地表剝離工程。趙案庄和王道行兩礦則設計為共年產礦石150萬噸,並進行豎井開掘。1973年,設舞陽工區辦事處,1977年改為舞鋼區。至1979年,二鐵露天礦已完成剝離量170萬立方米,趙案庄和王道行已開鑿5個豎井。其中,3個已落底,掘進進尺7777.5米,相當於完成基建工作量三分之一左右。此時,有關部門考慮到這幾個礦床或品位較低,或選礦較復雜,且埋藏較深,從事較大規模開發經濟效益並不理想,於是決定緩建。至1985年,二鐵露天礦劃歸安陽鋼鐵公司,再次恢復建設,並少量出礦,1991年年采礦石18.8萬噸。
1990年,舞鋼區改為舞鋼市。這主要是以產厚鋼板為主的舞陽鋼鐵公司生產發展很快的結果。舞鋼建在該區是由於這里有大型鐵礦,然而建起來後並沒利用該區的礦石,這里的礦山緩建了。縱觀舞鋼鐵礦田的發現、勘探與基建,工作是有成績的,以後也是可以較大規模利用的。但是,礦田勘探和礦山基建過程中,都存在著不重視技術經濟評價,不講效益,盲目投入工作量,因而造成相當大浪費的現象。這是應該記取的教訓。
Ⅱ 河南舞鋼市目前全部詳情
舞鋼市是七十年代初興起的工業旅遊城市,位於豫中腹地平頂山、漯河、南陽、駐馬店四地市之間,距省會鄭州165公里。全市總面積646平方公里,人口32萬人。 舞鋼市歷史悠久,自古為冶鐵重地。春秋時為柏子國,戰國時屬韓,稱合伯,以生產「陸斷牛馬,水截鴻雁,當敵斬堅甲鐵幕」的利劍聞名於世。舞鋼地理位置優越,氣候宜人。舞鋼地處北亞熱帶向溫暖帶過渡地帶,兼有南北氣候之長,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平均氣溫14.6°C,降雨量年平均1000毫米。地勢東南、西北高,西南、東北低,平原、崗地、丘陵山區各佔三分之一,北部平原土壤肥沃,南部山區林木蔥郁,全市森林覆蓋率30%。水資源和礦產資源豐富。舞鋼地處淮河上游,降水豐沛,境內河流密布,地表水徑流量18370萬立方米,有各類水庫25座,總庫容3.5億立方米,其中著名的國家大型石漫灘水庫庫容1.2億立方米。初步查明有各類礦產資源50餘種,其中金屬礦產有鐵、鈦、鈷、鎂、金等30餘種,鐵礦石總儲量66億噸,占河南省已探明儲量的76%,為全國十大鐵礦區之一。非金屬礦有大理石、花崗石、石英石、瑪瑙、碧玉和陶瓷原料、鑄石原料、冶金輔助原料等20餘種,尤其是紫鵑大理石,為世界罕見的建築裝飾材料,被國內外專家譽為大理石之冠。古老的舞鋼大地,在改革開放的年代裡,正經歷著從古老文明向現代化發展的乾坤巨變。工業夯實了基礎,酣鋼集團舞陽鋼鐵公司(原冶金部舞陽鋼鐵公司)在生產特寬特厚板材方面具有強大的優勢,擁有國內「軋機之王」的4.2米厚板軋機、「電爐之最」的75噸電弧煉鋼爐、90噸超高功率偏心底出鋼電爐和國內最大的板坯連鑄等核心設備。現已具備年產50萬噸鋼、50萬噸板材的生產能力。省屬企業安鋼集團舞陽礦業公司形成了年處理原礦80萬噸,鐵精礦22.3萬噸的生產能力。海明集團通過近幾年的技改擴建和科技攻關,年造紙生產能力達到5萬噸規模,污水治理已通過環保驗收實現了達標排放,成為中原造紙企業的佼佼者。銀龍集團、蘭譜集團以及舞鋼實業公司、三農公司、華榮、開元礦業公司等地方企業都在改革開放中顯示了勃勃生機。農業正由傳統型向產業化、城鄉一體化方面轉化。以溫棚蔬菜、香菇栽培為主的白色工程和優質小麥、林果、畜牧養殖、水產品六大產業基地已基本形成。歷史的滄桑巨變,為舞鋼留下了誘人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境內山色秀麗,姿態各異,林木蔥郁,芳草如茵。以石漫灘國家森林公園為中心的龍泉湖、二郎山、九頭崖、天池山、九龍山風景區引人入勝,柏國城遺址、戰國和秦漢時期的冶煉遺址等留下了人類發展史上不同時期的文化遺物,已成為中外遊客觀光旅遊的勝地。舞鋼具有城市與自然結合的特殊環境,城市依山而建,臨水而立,山水林城融為一體,獨具江南特色。近幾年,舞鋼加快園林城市建設步伐,突出城區綠化美化,配套完善郵電通訊、金融保險、文化娛樂等各項服務功能,使這座美麗的城市更具吸引力。舞鋼交通便利,平舞准軌地方鐵路與國鐵焦枝線聯網,與京廣線接軌,出境直達安徽、江蘇、浙江等地。市區省過境許泌公路為軸心左右輻射,以拓寬50米的建設路、鋼城路、龍泉路為骨架,初步形成了四通八達的城鄉交通網路。
Ⅲ 河南省舞鋼市鐵礦地質特徵及深部找礦研究
李懷乾 劉中傑
(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第四地質大隊)
舞鋼市鐵礦分布在舞鋼市的中北部。自 1956 ~1981 年的 25 年間,在該區開展了規模宏大的地質找礦工作,經過勘探的主要礦區有 6 個,其分別為: 鐵山礦區; 經山寺礦區; 趙案庄礦區; 下曹余庄礦區; 崗廟劉礦區; 尚廟礦區。工程式控制制面積約 21.4 km2,提交資源儲量 6.4 億 t,約占河南省鐵礦總資源儲量的 70% 。由於受當時開采技術條件的限制,找礦深度僅限制在 500 m 左右。自 20 世紀 80年代以來,由於受找礦形勢及其他因素的影響,該區的地質找礦工作幾乎處於停頓狀態。隨著對鐵礦資源需求量的不斷加大,地表及近地表鐵礦得到了有效的勘查和強力開發,地質找礦目標不得不鎖定在找礦難度較大的深部盲礦體上。根據舞鋼市鐵礦成礦地質條件及物探磁異常,該區仍有較大的找礦潛力。
一、地質背景
圖1 研究區地質圖
研究區位於華北板塊南部邊緣,馬超營-拐河-確山斷裂的北側,魯山背孜-西平出山蓋層背斜的東端,是太華群最東部出露區 (圖 1)。在晚太古代及早元古代先後發生了規模較大基性火山及中基性火山活動,並形成兩類型鐵礦,即趙案庄型鐵礦和鐵山廟型鐵礦。在中生代碰撞造山作用過程中,發生自南而北的陸內俯沖 (陳衍景,2001)。研究區就處在馬超營斷裂以北的俯沖帶上,在次級構造作用下,產生F6斷裂,地層發生自南向北自下而上的推動作用,使含礦地層由深到淺,局部暴露地表,形成目前的構造格局和礦體分布形態。
二、地質特徵
(一)地層
研究區與礦體分布相關的地層自下而上為:新太古界趙案庄群(Ar3)、古元古界太華群(Pt1)的鐵山廟組(Pt11)、楊樹灣組(Pt21)、唐山溝組(Pt31),中元古界汝陽群雲夢山組(Pt2y)。
1.新太古界趙案庄群(Ar3)
趙案庄群出露面積很小。分為3個段。下段主要由紫紅色及綠灰色的鐵榴更長角閃片麻岩、鐵榴角閃片麻岩組成,為礦帶底板岩層,是礦區的重要標志層,鑽探厚度10~20m。中段主要為灰綠色及灰色中粒芝麻點狀更長角閃片麻岩及條帶狀更長角閃片麻岩,蛇紋石磷鐵礦、磁鐵蛇紋岩、金雲母片岩、透輝更長片麻岩等岩石組成。鑽探厚度70~110m,是礦區的重要含礦岩段,磁鐵礦體產於該岩段下部。下段主要由肉紅、灰白色條帶狀混合岩、均質混合岩、混合花崗岩組成,間夾混合岩化較輕的角閃片麻岩,自下而上混合岩化程度逐漸增高。呈不規則狀態分布於透輝更長角閃片麻岩段之上。東部該層厚20m。西部王道行礦床該段平均厚132m,最大厚度583m,表明礦層由東向西增厚。源岩為一套以拉斑玄武岩為主的基性火山岩和火山沉積岩建造,夾有超鎂鐵岩(部分為科馬提岩)和少量泥灰岩。趙案庄群的層序相當於一個綠岩的中上部。用U-Pb趙案庄型鐵礦石中的磷灰石,獲得2580Ma(胡受奚,1988)的變質年齡,說明其形成於26億前的太古代,其下被斷層所截未見底,其上部被太華群鐵山廟組所不整合覆蓋。
2.古元古界太華群(Pt1)
自下而上劃分為鐵山廟組、楊樹灣組和唐山溝組。
(1)鐵山廟組(Pt11)。出露於鐵古坑、鐵山廟、經山寺等地,以其底部的淺粒岩與下伏趙案庄群分開。岩性可分為3段,下段為含礫長石石英岩、底礫岩或火山角礫岩,厚度大於500m。中段自下而上分為4個岩性層,總厚度大於1000m。一層為花崗質條帶狀混合岩:以條帶狀混合岩為主,夾均質混合岩或混合花崗岩,下部為鐵鋁榴片麻岩,內產厚層含少量Ni、Cr等磁鐵蛇紋岩礦層位。厚度大於500m。二層為含鐵鋁榴更長片麻岩:頂為白雲石大理岩,下以更長角閃片麻岩為主,夾綠泥雲母片岩和混合岩化岩石,全層以含星散狀鐵鋁榴石為特徵。厚度10~90m。三層為條帶狀石英輝石磁鐵礦:自下至上分D1—D4四個可采層位,屬厚度較大的多層狀礦體。礦石以條帶狀石英輝石磁鐵礦和塊狀輝石磁鐵礦為主,古侵蝕面附近為假象赤鐵礦,中夾大理岩、輝石岩、含鐵石英岩及更長角閃片麻岩。厚度11~268m。四層為大理岩夾更長片麻岩:以蛇紋白雲石大理岩或粗粒大理岩為主,夾更長及角閃片麻岩、輝石岩或金雲片岩。厚度2~47m。上段為混合岩段,條帶狀構造明顯,厚約500m。總之,鐵山廟組為中—高級角閃岩相,混合岩化強烈,自下而上源岩組合為基性-中基性火山岩、為沉積岩-硅鐵建造,可與綠岩帶建造相對比;用鉀氬法獲得變質年齡為19.5億年,鐵山廟組應形成於2600~2350Ma(胡受奚,1988),為第二期綠岩帶建造,總厚約為2000m。
(2)楊樹灣組(Pt21)。主要出露在葉縣辛店楊樹灣,與下伏鐵山廟組呈斷層或整合接觸(可能屬平行不整合)。主要為含石墨的片麻岩、次透輝石岩,並以石墨的出現與下伏地層分開,本組地層變質程度達角閃岩相,混合岩化一般不明顯;源岩為正常的海相碎屑岩-硅質泥質-碳酸岩沉積建造;同位素年齡小於2350Ma(胡受奚,1988),與上覆唐山溝組呈整合接觸,總厚260m。
(3)唐山溝組(Pt31)。出露在葉縣辛店。主要為長英質淺粒岩與斜長角閃片麻岩互層,局部為鐵鋁榴石-矽線石片麻岩及長石石英岩,局部見韻律構造。特徵礦物為矽線石,變質程度達中-高級角閃岩相,局部混合岩化。源岩為淺海碎屑-粘土沉積岩,夾少量中酸性火山凝灰岩,與下伏楊樹灣組的區別在於它含矽線石而不含石墨,為中元古界熊耳群火山岩不整合覆蓋。總厚大於780m。
3.中元古界雲夢山組(Pt2y)
不完整厚度300m以上。由於岩漿侵入活動和構造錯動,使地表露頭的層序極為零亂和不完整,斷續分布在西部的老金山、尚廟寨和東部的小梁山等地。常見岩性以厚層石英岩為主,間夾肝紅色、綠色頁岩。但視為通常的重要標志層的底部「底礫岩」和安山玢岩,僅在山孟崗北坡和尚廟寨山脊零星看到,其下伏的不整合面未見到。地面出露界限推斷與礦床變質岩系多呈斷層接觸關系。
(二)構造
由於研究區第四系覆蓋嚴重,地質構造難以視別。從推斷和控制的斷層來看,北部構造較為簡單,南部較為復雜,主要構造線與區域構造基本一致,呈北西西向,其中F6斷層控制了北部的趙案庄地層及礦體的分布。地層產狀整體南西傾。依據工程式控制制結果,不同地段,地質構造有很大的差異。
趙案庄礦區地層為一組大致東西向的背、向斜連續復式構造,有3個背斜和2個向斜構造組成,其分別為:王道行背斜構造;曾庄向斜構造;趙案庄背斜構造;虎狼窪向斜構造;老柴庄背斜。褶曲構造表現出明顯的不對性,兩側兩個背斜北陡南緩,中間的背向斜北緩南陡,傾角15°~40°。趙案庄礦區斷裂構造較為復雜,除F6斷層外,還存在規模不等的5條斷裂。
下曹礦區褶皺不發育,僅出現地層的局部波狀彎曲,呈單斜層分布。斷裂構造不太發育,除F6斷層外尚未發現大的斷裂構造,出現小規模的斷層有3條。
鐵山廟和崗廟劉礦區處在同一成礦帶上,構造復雜程度一般,地層表現為單斜構造,走向113°~133°,南傾,傾角25°~50°。鐵山廟礦區有6條小規模斷層,崗廟劉礦區有2條小規模斷層,其控制了礦體的分布。
(三)岩漿岩
研究區內與礦體有關的岩體除丁家崗正長岩岩體以岩株產出外,其他岩體均以岩脈產出。
丁家崗正長岩岩體分布在經山寺礦區,該岩體構成礦床西部和西南部的自然邊界。岩體相變較大。在礦床附近常見岩石有;輝石正長岩、黑雲正長岩、輝閃正長岩等。
岩脈密集分布,多數以岩牆產出,規模不等。岩體對礦體無貧化或富集的交代混染作用。它主要表現在對礦體的破壞作用。岩脈水平切穿礦體,嚴重處將礦體切割為平行條塊狀,但未發現導致岩牆兩側礦體的相對錯動位移現象。
經山寺礦區有50餘條岩脈。脈寬數米至數十米,膨大、窄縮以致中斷、尖滅現象都較常見,脈壁較平整無蝕變混雜。一般延長400~800m,最長達2000m,延伸較大,未得到完全控制。以正長斑岩、輝石正長斑岩、石英正長斑岩、石英鈉長斑岩脈為主。
趙案庄礦區有5條岩脈。脈寬5~100m不等,延長500~1600m。岩性為細粒閃長岩。
下曹礦區岩漿岩不發育,據鑽探資料,僅見長英質細脈,閃長岩細脈,脈寬0.25~0.8m,對礦體無破壞作用。
鐵山礦區內已發現岩牆20條,岩牆寬2~60m不等,延長150~300m,有兩條分別達1050m及1600m,控制傾斜延伸120~800m。岩性為細粒閃長岩。
崗廟劉礦區內岩漿岩不甚發育,附近出現的岩漿岩分為兩類,即為閃長玢岩和正長斑岩。脈寬數米至數十米,一般延長400~800m,最長達2000m。
三、礦體地質特徵
研究區分為兩種礦石類型,其礦體地質特徵有一定的差異。
(一)趙案庄型鐵礦礦體地質特徵
含礦層總厚度大,夾石層較多較厚,礦體呈多層狀。總厚11~268m以上,礦區平均80~108m。單工程可采礦體單層數2~12層,平均6層。全礦床可采礦體垂直分布單層數達20層之多。單層礦體厚1.06~31.68m,平均5.91~6.58m。累計可采厚度4.54~33.22m,平均25.42m。平均含礦率25.67%。礦體長900~2000m,寬200~800m。礦組總體形態為似層狀至巨大透鏡狀。礦體產狀與地層一致。不同礦段氧化深度有所不同,一般深30~40m,最深達51.26m。礦物成分,金屬礦物主要有磁鐵礦、赤鐵礦;微量有黃鐵礦、褐鐵礦、赤鐵礦、鉻鐵礦、黃銅礦、自然銅、自然鉛、自然鋅。非金屬礦物:主要有鈣鐵輝石、紫蘇輝石、石英、方解石、白雲石、透輝石;次要有藍閃石、纖閃石、普通角閃石、蛇紋石石棉、透閃石、葉蛇紋石、綠泥石、綠簾石、石榴子石、滑石、黑雲母、金雲母、更長石、微斜長石;微量有橄欖石、磷灰石、榍石、螢石。礦床平均品位TFe25.81%~29.15%,樣段極端最高品位達TFe50.05%。礦石結構主要為中、細粒半自形與自形變晶結構。礦石主要為條帶狀構造和塊狀構造兩種。礦石的自然類型:①按構造和脈石礦物分為:條帶狀礦石。主要有條帶狀石英磁鐵礦、條帶狀石英輝石磁鐵礦、條痕狀二輝磁鐵礦;次要的有條痕狀石英二輝磁鐵礦、條帶狀方解石輝石磁鐵礦。塊狀礦石。主要有輝石磁鐵礦、二輝磁鐵礦;次要的有蝕變二輝磁鐵礦、石榴石輝石磁鐵礦。②按生成條件為:沉積變質鐵礦。
(二)鐵山廟型鐵礦礦體地質特徵
含礦層厚度11~268m,平均80m,工業可采礦體大體集中分布於4個層位。礦體的總體特點,屬於厚度較大,層數較多、礦化連續程度較高。礦體厚度3.15~66.70m。單層連續厚度最大達30.9m,單層平均厚6.58m。礦體產狀與地層產狀一致。氧化帶至半氧化帶界限的垂直距離,一般80~120m。礦物成分,金屬礦物主要有磁鐵礦、赤鐵礦,微量有褐鐵礦、黃鐵礦、黃銅礦。非金屬礦物主要有石英、單斜輝石,次要有玉髓、角閃石、方解石、白雲石、透閃石、斜方輝石,微量有綠泥石、黑雲母、滑石、絹雲母、方柱石、重晶石、磷灰石。礦石結構為半自形細至中粒變晶結構。礦石構造為塊狀構造,條帶狀構造。礦石品位TFe29.15%。礦石的自然類型:①按脈石礦物分為:輝石磁鐵礦、石英輝石磁鐵礦和石英赤鐵礦;②按組構分為:條帶狀礦石和塊狀礦石;③按生成條件分為:沉積變質鐵礦。
四、地球物理特徵
(一)異常分類
據研究區的磁法測量結果,可引起磁性的岩礦石分為如下3類。
1.礦異常
磁異常的第一大特點是強度較大,雖然研究區礦體埋深、產狀等各有差異,但垂直場強極大值ΔZmax均可達700至數千γ。只有鐵山廟、崗廟劉由於氧化程度較深,磁性較弱,異常強度較低,但仍有異常反映。第二大特點是形態較規則,研究區礦體大部分被第四系覆蓋,就是出露礦體,上部均被氧化,磁性較弱,異常主要反映的是具有一定規模的深部礦體,因此,異常較規則,特別是趙案庄型的礦異常尤為如此。第三大特點是異常多呈近等軸狀不連續的孤立異常,且不同方向各異,這說明礦體受後期復雜的構造錯動影響較大。第四大特點是異常中心正負值的范圍都較大,反映礦體產狀平緩,水平寬度較大。
2.閃長岩異常
閃長岩異常主要分布在研究區南部,宅庄—柴溝—尹集—酒店—李好庄一帶,異常形態規則,近等軸狀,與礦異常類似,強度中等,一般為300~1000γ。總的來看,閃長岩體的強度一般比礦異常稍低,且主要產於中元古代地層中,這是與礦異常的主要區別。
3.安山岩異常
研究區安山岩岩體分布廣泛,且普遍含有少量的磁鐵礦,有的局部富集。安山岩引起的異常主要特徵。從異常形態來看,主要分兩類,一類分布於巫花崗—溝頭趙一線的條帶狀異常,異常零亂,強度自西向東逐步減弱,這主要反映裂隙噴出及自西向東覆蓋逐步加厚的特徵;另一類是前藕池—曹集—小王莊以東。以致研究區東部廣大地區的低緩異常,其特點是形態規則,近等軸狀,范圍大,強度低,均為50~100γ。說明這個地區的安山岩層位穩定,厚度大,埋藏深。
王樓和崗廟劉這兩個礦異常,從異常特徵看,很像安山岩異常。這可能是鐵礦較貧或氧化較深的緣故。因此朱蘭—鐵山廟以東的低值異常也可能為王樓或崗廟劉型的礦異常。
(二)異常分析
通過對以往磁法測量成果的整理,研究區內共圈出96個磁異常,其中有26個可能為礦致異常,其中5個異常經過了鑽孔驗證,並提交了勘探報告。現對5個重要異常進行重點分述。
1.趙案庄異常
該異常中心位於八台鄉趙案庄。近東西走向,長2000餘米,寬300~800m。強度一般在300~1000γ,ΔZmax可過1500γ,北側伴生負值。形態規則,呈蝌蚪狀。該異常為研究區最好的礦異常,平均品位TFe39%~43%,並伴生多種有用元素。在未控制區,礦體向西可能有延伸,深度推斷在600m以下,有一定的新的找礦空間。
2.王道行異常
該異常位於八台鄉東1.5km處,長1200m,寬500m,強度一般在300~400γ,ΔZmax=500γ,北側伴生負值。該異常是重要的礦異常,礦體薄層、多層及透鏡狀,最厚200餘米,一般3~5m,平均品位TFe37%,在未控制區,推測南側深部有存在礦體的可能。
3.余庄南異常
該異常位於下曹南800m。400γ等值線圈定異常,異常呈三角形,有兩個600γ的封閉圈,ΔZmax=776γ,東南與梁崗異常相接。為貧礦,平均品位TFe26%。在未控制區,推斷礦體南側深部有礦體存在的可能。
4.梁崗異常
該異常位於梁崗村東約400m。400γ等值線圈定異常,異常呈等軸狀,長約500m,強度一般在600~1000γ,ΔZmax=1270γ。200γ等值線將該異常與下曹、余庄南連為一體,說明3個異常的背景場是一致的,可能深部礦體相連,為貧礦,平均品位TFe22%~25%。在未控制區,推測南西部有礦體存在的可能。
5.金山東坡—周灘異常
該異常位於冷崗西金山東坡—周灘一帶,異常走向近南北,長2300m,寬250~700m,一般強度為700~1000γ,ΔZmax=2000γ。以1000γ的等值線分成南北兩個峰值,形態規則,中間寬緩,無負值,似乎延深較大,為順層磁化的厚板狀體異常。該異常未進行工程驗證,推斷該異常為礦致異常。
6.其他異常
除上述異常外,還有21個異常為礦致異常的可能性較大,以往工作中未對其進行驗證,其主要原因是礦體埋藏較深,異常強度普遍較低,形態復雜,可能影響因素較多。未來工作,該類異常是主攻目標之一。
五、礦體的形成及成礦模式和找礦方向
(一)礦體的形成及成礦模式
趙案庄群地層源岩為一套以拉斑玄武岩為主的基性火山岩和火山沉積岩建造,夾有超鎂鐵岩(部分為科馬提岩)和少量泥灰岩。鐵山廟組源岩組合為基性-中基性火山岩、為沉積岩-硅鐵建造,可與綠岩帶建造相對比。上述兩組(群)地層所形成的兩類型鐵礦均為「火山沉積變質礦床」,是沒有爭議的地質工作者的共同認識。但其形成不會那麼簡單。地殼中基性岩Fe的平均含量為8.65%,中性岩(閃長岩)Fe的平均含量為5.85%(武漢地質學院地球化學教研室,1979)。研究區礦體的Fe的平均含量多數大於25%,火山的噴發與沉積不可能形成礦體。本研究區礦體的形成與火山噴發有關,現對其形成進行分析。
圖2 成礦模式示意圖
火山噴出物質在地表一定范圍內幾乎不受地形的影響均勻撒落在地表,或以熔岩的型式在火山機構附近沉積下來。鬆散的火山物質在水動力作用下進行搬運,同時進行分選。較輕的礦物搬運到較遠的地方,較重的礦物搬運到較近的地方。從礦體及其圍岩成分分析,所形成的環境應是淺海環境。火山噴出物質應首先在陸地上就位,後在水動力作用下,從高處向低處運移(若火山物質落入海洋,且在波浪影響范圍之外沉積就不可能進行有效的分選),後進入河道,繼續向遠方運移,在河道內是分選的重要階段,重礦物(主要是磁鐵礦)已達到一定的富集程度,在河道內不斷地向前推進,最終進入海洋,運移和分選轉為潮汐作用,在海洋波浪影響之外基本穩定就位。沉積物質的穩定就位與地殼緩慢下降有關。完成一次火山噴發—搬運分選—沉積旋迴,如此過程一次次地進行,地殼的一次次下降,便形成多層礦體。從河道搬運到海洋中沉積,沉積層應呈扇形分布,這就建立起礦體的成礦模式(圖2)。從礦體的整體分布來看,原始礦體應是一個面狀統一體。
菲律賓一火山1992年噴發,在100km2內,火山物厚度1~2m,目前地表火山物質不到厚度不到0.5m,在河道內已進行了有效的分選,磁鐵礦含量達到15%~20%。由此可見一次的火山噴發—搬運分選—沉積旋迴在100年內即可完成。
(二)找礦方向
礦體在海洋中就位後,又經歷了下沉、壓實、固結、成岩、變質過程,這是不容置疑的事實,不再多述。在中生代碰撞造山作用過程中,在構造作用下,地層沿F6斷層發生自南向北、自下而上的推動作用,使含礦地層由深到淺,局部暴露地表,與此同時,派生出一系列的次級斷裂,並伴隨小規模的岩漿活動,使地層及礦體的完整性遭到破壞,局部礦體可能保留在F6斷層的底盤,造成礦體缺失,形成目前的構造格局和礦體分布形態。
在已進行勘查工作的6個礦區內,礦體邊界多數是以斷層或岩體為邊界,礦體的另一部分並不知道分布在什麼地方,由於當時勘查深度的限制,礦體的深部延伸部分也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找礦方向首先選定在已知礦體邊部被斷層或岩體分割的另一部分和已知礦體深部延伸部分。
研究區內共圈出96個磁異常,其中5個異常經過了鑽孔驗證,證實為礦致異常,並提交了資源儲量,但深部沒有得到控制,找礦方向與上述的找礦方向基本一致,找礦工作應做到地質與物探的緊密結合。通過研究和篩選,還有21個磁異常可能為礦致異常,找礦方向第二個目標選定在該21個磁異常上。
總之,研究區有較大的鐵礦找礦潛力,應作為深部找礦的重要區帶。
參考文獻
陳衍景.2001.大陸動力學與成礦作用.北京:地震出版社.
胡受奚,林潛龍等.1988.華北與華南古板塊拼合帶地質和成礦.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武漢地質學院地球化學教研室.1979.地球化學.北京:地質出版社.
Ⅳ 五菱皮卡車架帳篷
老兄這是要問啥????????愛皮卡車網(是河南華豫汽車用品製造有限公司主辦的網站,是最專業的皮卡行業門戶站點)小編純手打回答 望採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