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4s店價格牌組裝
A. 4s店原廠保險杠與原車一樣嗎
有一樣和不一樣的保險杠。如果需要原裝向4s明確要原廠保險杠。無論是檢查汽車狀態還是更換零件,相信大家會想到4S店。但是我們今天講的保險杠在市場上分為兩種:原廠的和原車的。原裝保險杠是指原廠直接供應的保險杠,原裝汽車保險杠基本上是由輔助工廠甚至是一些其他小車間生產的。 一般情況下,如果要求4S店組裝原裝的保險杠,4S店通常必須使用原裝配件。但也不排除部分4S店為了盈利從分廠取貨,這些保險杠基本上都是噴過4S店後期的。當然,它們不像原來的裝配線那樣穩定。畢竟原來的油漆是集成在工廠200度以上的烤漆房,所以光澤度和耐久性都比普通的後期油漆要好。原始和輔助保險杠製造商的識別 最直接和明確的方法是查看它的標志或原始標簽。
拓展資料
1.但是,如果要從汽車油漆或保險杠的質量入手,就很難區分保險杠是原裝的還是輔助的。首先,僅憑肉眼很難分辨汽車油漆的顏色。其次,測量保險杠的質量需要相應的儀器,這超出了我們的能力,所以你可以直接查看原始標簽。首先要注意的是,一般人很難從保險杠的包裝、質量和做工上區分出保險杠的原始身份。相比於外修店,4S店更換的保險杠更有可能是原裝的,否則價格不會比普通外修店貴一倍以上。 一般情況下,如果要求4S店組裝原裝的保險杠,4S店通常必須使用原裝配件。但在利益的驅使下,4S員工也通過事故維修來獲取利潤。對於一輛10萬級轎車,原保險杠的價格可能在2000元左右,而更換分廠配件的價格可能在1000元以上,甚至更低。
2.獨立製造商生產或外包製造商的其他主要品牌,最著名的法雷奧等這些產品的唯一特性是他們授權的製造商和刻有相關廠家的標識在每個附件山的身份證原裝配件。 從外部訂購的君威大燈的外觀包裝與從4S店訂購的大燈有很大的不同。兩個大燈的外部包裝都包裹在原色紙箱中。側面只貼了一個銘牌,展示一些車燈的基本型號和信息。只有貼紙有區別。4S店設置的商品標簽清晰可見,所有的字都很整齊,我們從市場上買的前燈都不一樣。雖然其中大多數也很清楚,但條形碼相對模糊。我覺得我的手一捏,它就會褪色。
B. 曝「4S店汽車配件價格值多少」
今年1月1日起,交通運輸部等10部委審批通過的《關於促進汽車維修業轉型升級提升服務質量的指導意見》正式實施。《意見》最大的亮點是「破除維修配件渠道壟斷」,引起了消費者及汽車維修行業的高度關注。汽車維修行業的「水」究竟有多深?
曾在海口多家4S店擔任過維修技師的劉超(化名),透露了4S店汽車維修及保養的黑幕,並指出一些消費者的消費誤區。
劉超首先談及的是4S店的價格貓膩,他指出在4S店,100元的汽車配件,商家給你打7折,他們還有25%的利潤,由於以前原廠汽車配件被4S店壟斷,到消費終端時價格已翻了幾番,原廠生產的某品牌輪胎,出廠成本價也就800元/個,通過非4S店渠道,價格也就在1600元/個左右,而在4S店則可以賣到2600元/個。
劉超指出在汽車需要維修保養時,消費者往往走入一個誤區,認為只有在4S店才比較靠譜,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的,4S店在管理方面,確實有別於其他汽修廠或維修店,表面看起來操作流程比較規范;但就是這種假象,讓眾多消費者陷入了消費陷阱。劉超說,以原廠汽車配件為例,4S店的配件和其他修理廠的配件其實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明確區分。比如:某品牌的汽車生產商(指汽車製造廠),並不是汽車配件生產商,它是將其他合作商——汽配生產商生產的配件,進行組裝加工,形成整車對外銷售。劉超表示,這些汽配生產加工商,除了供應合作汽車廠配件外,還要生產通用型配件,供應汽車消費後市場,「這些流向汽車消費後市場的配件,你不能說不是原廠生產的,只不過在流通過程中,沒有打某品牌汽車商授權標識而已。」但是,從4S店售出的「原廠配件」,比市場無授權標識的「原廠配件」的價格要高出很多,甚至翻了幾番。「這主要是高額的品牌授權使用費,轉嫁給了消費者。」
劉超還指出另一個消費誤區:「車輛2年內、6萬公里質保期,或者3年內、10萬公里質保期,消費者一定在4S店保養,不然出了問題,4S店不質保。」劉超說其實並沒有這樣的規定,這是個別商家的誤導。車輛在質保期內,車主同樣可以去其他維修店保養。「車輛在質保期內,4S店主要是保發動機、底盤、懸掛等大部件,點火器等易損部件是不保的。但是,一般新車的大部件在質保期內是不會壞的。」
汽車是一部非常精密的儀器,免拆養護其實是最好的保養方式。車主平時應多注意積累一些免拆維護的知識,當正確的免拆養護方式推行的時候,只要你養護得當,汽車發動機等主要部件一輩子是無需大修的!
車主對自己車的維修保養要有知情權,選擇權和自主權!自主消費,自主選擇,自主保養,自行監督,「我的車我做主」!汽車後市場,「車主為王」取代「4S店為王」已是大勢所趨!
那麼如何自主保養呢?選擇什麼樣的保養產品和方式?什麼樣全心全意為車主服務的模式? 車主可選擇非第三方的直供渠道或直供平台所提供的國際品牌產品,在供應商嚴格監管的服務體系進行養護,既保證品質又可減少中間環節,降低養護費用。
C. 有誰知道汽車4S店標識標牌定做價格多少錢
標識標牌的材質跟製做工藝不一樣,價格也不一樣,具體按實際樣式才能定價格,吳江大德字牌廠,專業標識標牌加工基地。
D. 開一家汽車4S店要多少錢
具體資金構成有幾個部分:土地費用、建店費用、購車款、初期運營費用。據我所知,在2006年左右在二線城市(比如成都、重慶)投資一家合資品牌的4S店,費用大概在2000萬元左右。到2011年,一家合資品牌的建店費用在4000萬元左右。這裡面的升值的部分主要是因為土地費用上漲的過快。
當然,由於這兩年市場成長過快,建店頻率很高,就造成了每一家新店都會進行攀比,比如在內部設施、店面面積上屢創新高。在2008年的時候,成都投資一家豪車品牌旗艦級規模的4S店費用會超過6000萬,最高甚至傳言接近1億。我個人相信這個差距依然是體現在土地購置費用上。不過在內部裝飾上的費用也不低,很多店也修建了媲美五星級酒店的休息區、餐廳等等。還有售後區域採用兩三層樓的方式,需要費用昂貴的載貨電梯等。
同時,因為汽車經銷商必須是付款提車,因此新建店的提車成本也很高,一般首批提車在50-100輛左右,那麼相當於1000萬,只是這一部分可以採用貸款的形式。
運營費用上具體不清楚,但是一個4S從籌建到開業,大概需要1年時間,這就意味著這一年沒有收入而且還必須給管理層、員工發工資,這些費用也不少。
E. 在4s店去看車的時候,需要知道什麼內幕
最先自然是明確你需要買哪一款車,品牌,特性,應用性哪些的僅有自身才可以把握穩妥。自然「大家」的挑選或許非常好,可是一定要挑選合適自身的。
3. 市場銷售汽車廠家(品牌方)已公示召回的汽車。有一些市場銷售公司根據各種各樣緣故,對其庫存量的有關汽車未相互配合生產廠家招回,只是再次市場銷售,嚴重威脅購車消費者安全性。
4. 強賣,強制交易,或是運用文件格式合同文本等方式強制性消費者接納別的不科學買賣標准。如,強制性代辦公司上車牌、代辦公司商業保險、代辦公司按揭貸款,強賣汽車裝飾設計等別的產品,是近些年投訴率較多的汽車消費糾紛案件。同意、公平公正、誠實守信、實價,是銷售市場買賣基本准則。是不是接納汽車4S店或其合作方出示的代辦公司商業保險等服務項目,消費者自身來定。
5. 瞞報關鍵客觀事實,向消費者扣除金融服務費、PDI檢驗費、加快提車錢等不科學花費,或是對汽車特性、主要參數、品質等層面作讓人誤會或是虛假廣告。實際上,PDI檢測費用,是汽車市場銷售公司理應擔負的運營成本,不可規定購車消費者再行付款。汽車4S店是代理商商業保險、金融機構等金融企業向購車者市場銷售商業保險、購車貸款等業務流程,其代辦公司酬勞應由金融企業並非購車消費者付款。
6. 售後維修服務中二次收費,或是應用假冒偽劣產品零配件。如,2015年3月,浙江省工商局公布依法查處損害消費者利益十大經典案例中,就會有汽車4S店應用組裝汽車機油為消費者做汽車設備維護的案子。
7. 汽車交貨消費者時就存有產品質量問題乃至安全風險,仍以「三包」為由不予擔負車輛置換退換義務。車子交貨消費者時就屬不合格產品的,供應商本應依照《消費者消費者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給予整車退貨解決。「三包」義務,主要是對於交貨時歸屬於合格產品,但交貨後、「三包」滿期前發生特殊品質特性難題的商品。
下邊,談一談碰到購車糾紛案件時的消費者維權途徑吧。
當今的品牌汽車流行營銷模式下,許多汽車4S店是單獨於汽車廠家(品牌方)的公司,汽車廠家(品牌方)的直銷店並不普遍,汽車廠家(品牌方)主要是根據合同書來管束非直銷店。消費者向汽車4S店購車,是與汽車4S店並非汽車廠家(品牌方)產生汽車買賣協議關聯,在汽車4S店購車受「坑」應追責汽車4S店義務。自然,汽車廠家(品牌方)也理應根據合同書等方式,提升對汽車4S店管束幅度,催促汽車4S店合規管理並立即妥善處理購車消費糾紛案件。
汽車消費糾紛案件中,要求市場監督管理、銀保監局等監督機構干預調研,要求汽車廠家(品牌方)干預調解,通常能獲得不錯實際效果。監督機構的干預調研,能更便捷高效率地查明客觀事實、固定不動直接證據,並能合理清除消費者正遭到的違反規定損害。針對消費者遭到的合法權利損失賠償,監督機構一般是依規機構協商,但能不能達到調解最後在於消費者與有關經營人自身。因為汽車廠家(品牌方)能根據其合同書方式和一手貨源、品牌等知名度,管束汽車4S店的運營個人行為,因此,邀約汽車廠家(品牌方)干預糾紛案件調解十分關鍵。
小結:
實際上,聰慧客觀的汽車廠家(品牌方)都是會恪守誠實守信之本,銘記重視消費者才不容易喪失消費者,會更愛護自身的信譽,對其受權代理商以及他代理商的個人行為會出現更強的管束工作能力和管束意向,會更重視合理合法合規管理經營並重視維護購車戶利益,會以自身的真心實意與行動告知消費者「品牌方為消費者的勢力小夥伴」。
F. 為什麼汽車4S店的車價和網上的廠家指導價不一樣,相差那麼多,到4S店買車,有什麼技巧可以討價還加,比較
車輛的定價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產地,運輸成本,銷售區域,銷售渠道等等。所以,4s店的定價肯定是和出廠價格有所差異的。
我們來具體聊聊干預車輛定價的因素:
1、相同的一款車型,在不同的省份,銷售價格也會有很大差異。在同省內,不同4S店的價格差異不大。
最後總結一下,車友在購車時,有需要多跑幾家4S店,多往一線城市看看,異地差價還是挺大的。
G. 買新車4S店幫忙上個牌就要收兩千,這個價格是不是太高了
上牌費收你2000元,這費用肯定是太高了。因為車管所收取的上牌費用也就130元,加上郵遞費20元,也就150元;所以收你2000元,剩下的肯定都是4S店的了,就算是4S店代理上牌收取服務費,也用不了這么多錢的。基本上目前大多數汽車4S店收取的上牌手續費都在800~1000元以上,一些豪華汽車品牌甚至要收取2000~3000元,應該說這也是4S店比較大的可以創收的收費項目了。
由此可見,汽車4S店收取2000元上牌費用,真的是太高了。如果時間可以的話,我建議自己親自去辦理上牌,這也是一種很不錯的經歷了。
H. 奧迪壟斷了什麼
「奧迪」作為中國官員用車已經陪伴中國的改革開放走過了20多個年頭。今天「奧迪」依舊是中國中高端轎車的代名詞。一個僅在德國排名第四(?)的品牌卻在中國創造了帶有濃重「中國特色」的傳奇故事,其中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讓人深思。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中國的汽車工業已經走過了50多年。據傳說過去(上世紀80年代前)在中國的大街上曾經跑過名字為「紅旗」、「上海」等品牌的真正國產轎車(設計、製造全部由中國人自己完成)。雖然據說那些車輛的技術水平不高(到處漏油。除了喇叭不響到處都響),雖然作為官車曾經是權力地位的象徵(15級以上幹部才可以乘坐),但那畢竟是中國人自己的品牌。而50多年後的今天,汽車已不再作為歷史符號和政治符號走進了中國尋常百姓家,但奔跑在大街上的名目繁多的汽車(中高端)中又有幾個是中國自己的品牌?罕見可憐 …
改革開放之初引進的車種也少的可憐,除上海的「桑塔納」就是一汽的「奧迪」了。而按照當時紅頭文件規定的官員們出行的乘坐標准,「奧迪」作為當時中國國內組裝生產的最高技術水平的車輛正好有可選的幾個排量可以被不同級別的官員們套用進去,因此「奧迪」在引進初期被定為較高級別的官員使用,而「桑塔納」成為了普通官員的坐駕。依照當時的國民生活水平,盡管只有這幾種合資車型可選,但買的起的也只有官家。因此看來,「奧迪」和「桑塔納」…車型的引進有其品牌的偶然性和改革開放的必然性。
同時,「奧迪」之所以被引進並成為較高級別官員們的官車,其中規中矩相對穩重的外表符合中國官員們內心火熱但表面穩重的形象。「奧迪」相對其他國外品牌比較雖不是極品豪華,但經過國內組裝後除價格已與「寶馬」「賓士」相差無幾(由國家埋單)外且使用功能已經是過的去。因此「奧迪」在歷史上「先入為主」的具備了政府資源的壟斷性(今天依舊是大小官員們的首選車型),「奧迪」這在國際上2線的品牌經過中國工廠的組裝也在巨大的中國公務用車市場面前卻賣到了國際上一線品牌的價格,這樣的事情只可能在中國發生。其歷史上的「誤打誤撞」卻成就了「奧迪」在中國的傳奇故事。
「開寶馬坐賓士」已經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種普遍說法,因此說到「奧迪」就不能不說說譽滿全球的「寶馬」、「賓士」。「寶馬」、「賓士」與「奧迪」比較無論是知名度還是技術水平、歷史淵源、國際銷售價格…都根本就不在同一水平線上, 「寶馬」、「賓士」在歐洲等國家確實是名門旺族成功人士甚至是政府官員的用車,但在中國除禮賓車隊用來接待外國政要使用這樣品牌的車子外,這2個國際品牌已經被中國的富人們的所作所為賦予了某種特殊的含義。在中國,一些人因為金錢的極度膨脹,「寶馬」、「賓士」在國內被砸事件、撞人逃跑事件經常被曝光於報端,這2個國際品牌因為富人的為富不仁而成為了有錢人甚至是暴發戶的象徵,是暴發戶、為富不仁的官商、大公子富太太…的用車。加上其完全脫離市場經濟規律的價格也使許多周邊國家地區用「割頂」走私或翻新的舊車來以次充好,通過內外勾結進入國內正規銷售渠道,更使「寶馬」、「賓士」在中國的品牌力雪上加霜。
上述國際知名品牌在中國已經是被有錢人任意踐踏糟蹋「玩殘了」的殘花敗柳。面對「寶馬」、「賓士」,中國人有著復雜的心理:既愛又恨。既愛你的安全穩定權威的技術,又愛你氣派奢華舒適的享受,但恨的也是這2方面。在時下這些都會讓一本正經的官員們敬而遠之,起碼在表面上會如此。
2005年「寶馬」、「賓士」依舊穩定的坐在國際頂級公務、商務用車的頂峰,「奧迪」也依舊在除中國市場外扮演著打打下手跑跑龍套的角色。當中國真正與國際接軌,還有誰還有什麼可以維持2線品牌繼續在中國賣1流品牌的高價?
欣喜的是「寶馬」、「賓士」這2個國際頂級品牌也落戶到了中國。華辰「寶馬」、北京「賓士」的出現和他們接近市場規律的真實價格,將打破「奧迪」「先入為主」的壟斷,讓「奧迪」恢復其技術、價格…等方面的本來面目,那是市場的必然。
當然,如果「寶馬」、「賓士」…等品牌在中國以往已經形成的即成事實形象不佳的印象不摘帽子,那無論是「華辰寶馬」 還是「賓士北京」都不會放量增長,更不會與他們的國際上響當當的地位相符,也不會成為真正的中國特色下的一道美麗和諧的風景。
現代汽車工業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具體體現,但我們的高級官員和一汽的老總卻依舊陶醉在為別人貼牌賺取小錢而樂此不疲的初級階段,同時在為眼前蠅頭小利而鼓吹並放棄未來中國自己的汽車品牌而置中華民族的大利益而不顧?!貼牌組裝、貼牌與自主並存、自主主導是一個國家汽車工業有目共睹的必由之路,但我們的官員和一些企業老總們為什麼都看不到?為什麼?
I. 為什麼各地的4S店汽車的報價不一致
首先,各地方的經濟發展狀況不一樣,購車人的價格承受力也就不同,銷售商制定的價格肯定就不一樣;其次,某一品牌汽車的生產組裝基本都集中在一個地方進行,那麼新車到店的運輸距離就會有不同,由此產生的運輸成本也會不同;再有,4S店的經營狀況不同,包括房租水電員工工資等成本,都關繫到汽車的價格,另外有些生意好的店也許會有比較大的優惠幅度或者讓利,以增加自己的知名度,這些因素都會影響4S店對於汽車的報價,我能想到的就這么多了~
J. 很多4S店汽車只有指導價,實際價格要去店裡談,為什麼
朋友經常來找小編,說:「用XX錢買了一輛XX車,你能幫我看看我花了沒有白花嗎?」問。所以我們來科普一下買車的時候有什麼「貓膩」。
一、地圖價格和著陸價格之間的關系
眾所周知,製造商只是製造汽車,但具體車輛的銷售是委託給各經銷商的。通俗地說,4S店相當於微商的「代理」。很多微商不做化妝品,但她只賣。汽車經銷商或4S店相當於微商的代理。
如果你認識微商,你會發現,如果這個代理賣得好,規模比較大,你拿東西的時候有更多的議價權,你就能以更低的價格得到同樣質量的東西。
汽車經銷商也是如此。經銷商規模越大,就能以更低的價格從製造商那裡得到東西。
所以,很明顯,每個經銷商收到東西的價格是不同的。在這種情況下,你怎麼能要求人們在4S店給你明碼標價呢?對吧?
另外,4S店賣車,製造商返還利潤,賣得越多,返利就越多。當然,不同的品牌有不同的回扣政策。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假設一家4S店這個月的任務是賣20輛車。如果完成的話,製造商每輛車要返還1000元。如果不能完成,那一分錢利潤都沒有。這時發生了一種情況。到本月末為止,這家4S店正好賣了19輛車,為了完成任務,這家4S店能給你更大的讓步空間嗎,即使我的車價便宜2000元,我完成任務也能得到20 ×
在那種情況下,你還能要求人們明碼標價嗎?
當然,我只是舉了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實際情況比這個復雜得多。
第三,為什麼銷售想盡辦法讓你去商店?
「來店裡可以聊天,」汽車銷售收入說。價格我可以申請。」「這個周末正好有試駕,現場訂車有折扣,價格合理。」經常會出現這樣的話。(威廉莎士比亞,模板,車,車,車,車。這其實是一種銷售策略,不是貓膩。可能打電話銷售了羅里吧嗦半天,所以你最終對別人說:「我再看看。」
對別人也是枉費心機,別人也得吃飯啊~
同時,去商店也是篩選顧客的方法。既然來店裡看車,基本上是買車的意圖,只打電話的人很有可能是為了詢價。
所以去店裡喝茶也可以說是對銷售工作的尊重。最終人們靠這個吃飯,在電話里說了半天,但最終你不顧別人,對銷售來說也是一種損失,對吧?(seed bishers,Northern Exposure)。
第四,4S店看不到的貓的油膩是什麼?
簡單地說,如果你去4S店實際買車,你最後花的錢中有些是不必要的,包括貸款服務費、商標服務費、保險服務費等。
但是從現在來看,在整個市長/市場中,這種費用仍然存在。我也什麼話也說不出來。畢竟,我也做不到。因為我買車的時候,這些費用還是要花的,可能會被認為是一種行業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