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維修之後出現交通事故案例
㈠ 汽車交給修理廠,修好後維修工開車出車禍,責任怎麼定
一、事故與車主無關;
二、修理工試車是職務行為,原則上,由修理廠承擔全部責任。除非修理廠能證明修理工是故意的或有重大過失。
三、整個事故的責任,按事故責任認定書為准。修理工一方需要承擔的責任,按上述原則處理。
第一類:車輛的維修費用高於車輛價值的百分之八十或者更高時,保險公司就會按照車輛報廢保險理賠。
第二類:車輛滿足強制報廢標准《機動車強制報廢標准規定》第四條已注冊機動車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強制報廢:第二款:經修理和調整仍不符合機動車安全技術國家標准對在用車有關要求的;第三款:經修理和調整或者採用控制技術後,向大氣排放污染物或者雜訊仍不符合國家標准對在用車有關要求的;
㈡ 我的車子在4s店修理修好了,又被4s店裡的工作人員開出來發生了碰撞。4s店應該怎麼賠
摘要 在確定全責以後,需要保險公司進行定損,然後按照損失額賠償,一般賠償是在交強險范圍的,全部由保險公司賠付。商險的賠付,依合同約定。
㈢ 汽車修理後出現交通事故 修理廠需要負責任嗎
如果不是因為配件原因造成的,修理廠不承擔責任,要是車沒交到客戶手中發生的一切事故均由修理廠承擔,希望可以幫到你,
㈣ 把轎車送到4s店維修後發生交通事故,我有責任嗎
車主無責任,你只是交給4S店維修,並沒授權給他們開出去,同時,4S店還應當賠你的車。
㈤ 汽車送維修廠維修,被維修廠人員私自開出去並出車禍致人死,車主有責任嗎
汽車維修的時候,需要到維修廠修理,有時候,維修廠的工作人員會開出去試車,要是他們出車禍致人死亡,車主是有可能有責任的,這個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一、若是車輛經過車主允許,出了事故,車主是要承擔一定責任的
車主到維修廠修車,是正常的。不尋常的是,員工把車開出去,撞人了,遇到問題,解決問題就好。沒有必要因為維修廠員工的過錯,跟自己過不去。因為柏拉圖說過,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大家覺得呢?
㈥ 汽車在修理廠更換剎車片後,當天在路上發生交通事故,修理廠有責任嗎
這要看事故與換剎車片有沒有關系
如果沒有關系
就沒有責任
如果有關系
就有責任
㈦ 車輛修理不當導致車禍發生,修車人該負什麼責任
車輛修理不當導致車禍發生,我認為羞恥人該附件家的責任,因為是修車人修車不擋直接造成的車輛損失和亡人事故所以說修車也要有間接的責任事故。
㈧ 汽車維修後出現事故怎麼處理
一、報保險公司?還是報警或拍照?
1、如果是小事故(小剮小蹭):可以走交通事故快速處理。
為了不影響交通的正常運行,車主可以自行拍照取證,但要注意一定要拍全景、被撞物和車輛的碰撞關系,然後給保險公司打電話,之後填寫《交通事故快速處理協議書》,走事故快速處理理賠程序。
2、大事故(車輛不能行駛,有人傷,物損):
這時一定要走正規程序,先報案,再找保險公司。當發生比較大的交通事故時,車主首先要做的是及時報案。除了向交通管理部門報案外,還要及時向保險公司報案。
二、車輛停放時被其他車輛撞壞,找不到肇事方,如何賠付?
很多人都會覺得找不到肇事方就只能之人倒霉了!其實根據車險條款約定:被保險機動車的損失應當由第三方負責賠償,無法找到第三方的,實行30%的絕對免賠率。
也就是說,如果車主投保了車損險,會按照損失的70%賠付。但如果車主購買了附加險——「機動車損失保險無法找到第三方特約險」,則可以在附加險項下賠付免賠的30%車輛損失。
三、汽車玻璃被打碎,車上的東西丟了,該怎麼辦?
遇到這種情況很多人首先會想到盜搶險,但是,盜搶險保的是整車被盜的情況,車內東西丟失並不屬於保險范疇內。
車損險和玻璃破損險是有區別的。
1、如果汽車玻璃破碎,是伴隨著車輛其它部位遭受損失而發生的,此時的玻璃破碎屬於車損險的責任范圍。
2、如果只是玻璃破碎,就不屬於車損險范圍了,而是屬於玻璃單獨破碎險的責任范圍。如果你沒有購買玻璃險,保險公司是不會賠的,只能自掏腰包了。
㈨ 修車時駕駛員操作失誤導致修理工死亡保險公司怎麼賠償
您好!以下三種交通事故案例,保險公司可要求拒賠:
案例一:
借車給無駕駛執照的人
瞿先生打來電話時正值「十一」黃金周,他在電話那頭向記者講述了這樣一件事情。
10月1日,瞿先生的同學呂先生打來電話向其借車准備自駕車出遊。考慮到「十一」期間自己沒有出遊計劃,且與呂先生交情不淺,瞿先生便毫不猶豫地將自己去年購買的寶來出手相借。
沒想到,僅僅隔了兩天,就傳來呂先生發生撞車事故,幸好呂先生本人並無大礙,但瞿先生的愛車還是受到了不小的「創傷」。原來,呂先生為了躲避橫穿馬路的行人,而撞到了一旁的欄桿上。瞿先生打聽了一下,如要恢復愛車原貌,需花費修理費8000元。
瞿先生隨即便向投保車險的保險公司報了案。保險公司在核賠過程中發現,瞿先生的同學呂先生並沒有駕駛證,這種情況下發生的事故的性質屬於無證駕駛,在保險公司車險條款中的責任免除范圍內,保險公司因此作出了拒賠的決定。
瞿先生在電話中表示,由於交警部門調查後認定,此次事故行人負主要責任,因此,瞿先生不想張口問呂先生索要修車費,而保險公司又堅持拒賠。因此,這筆8000元的修車費看來要自己掏了。
需要提醒有車一族的是,不要輕易將自己的車借給沒有駕駛證的人,不然,由此引發的一系列費用都需要自己「消化」掉。因為,從保險公司的角度來講,除了駕駛員沒有駕駛證發生事故不賠付之外,還有很多情況下發生的事故都不進行賠付。
比如,如果車輛沒有按時年檢發生事故,保險公司不賠償;如果車輛沒有合格的車牌號也不賠償;由於人員超載引起的意外事故,保險公司也不埋單。一句話,不合格的駕駛員或者駕駛的車輛不合格,保險公司都有權利拒絕賠償。因此,投保人在投保之後,更要注意按照條款規定去做,千萬不要抱有僥幸心理。
案例二:
不知情下的無照駕駛事故
與第一個案例有所不同的是,這個無照駕駛所引發的事故,被保險人完全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發生的。
今年9月,上海某一塑料加工廠兩名員工駕車外出辦公。其中,一名員工為該廠駕駛員,另外一名則是業務員。因業務員想過把車癮,便要求駕駛員暫時讓位,讓其開一會兒車。誰知,在業務員開車後不久,便導致與其他車輛發生追尾事件,造成該廠價值30多萬元的廠車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
進一步說,肇事者無證駕駛違反了《道路交通管理條例》的規定,應根據《民法通則》中「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應承擔民事責任」的規定來賠償。《機動車輛保險條款》第19條和《保險法》第44條均規定,由於第三者的行為造成被保險人的財產損失的,被保險人既可向第三者要求賠償,也可向保險公司要求賠償。如要求保險公司賠償的,保險公司賠償後,應簽發「權益轉讓書」,把向第三者的求償權轉讓給保險公司,由保險公司代為被保險人行使追償權,但被保險人應給予必要的協助。
也就是說,該塑料廠可以選擇,是向保險公司要求賠償還是直接向肇事者要求賠償。如要求保險公司賠償,保險公司可支付理賠金後,再向該肇事者追償。
舉個最近的例子,7月1日起開始實施的《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中規定,無照駕駛或醉駕,一旦肇事,保險公司在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墊付搶救費用,並有權向肇事者追償。
案例三:
合同未生效前的無照駕駛事故
相比上述兩個案例,發生在蘇先生身上的事情似乎更加復雜些。雖然同樣因為無照駕駛保險公司提出拒賠,但由於牽涉到合同生效與否的問題,蘇先生至今被弄得一頭霧水。
蘇先生的女兒小蘇於今年8月購買了某保險公司的一款壽險,保額為50萬元。在支付了首期保費後,小蘇指定其男友為身故受益人。數天後,保險公司發出問題信函通知小蘇,要求其重新指定身故受益人,其男友作為受益人不妥。當天,小蘇重新指定其父親蘇先生為法定受益人。
今年9月6日,保險公司業務員將改後的通知單交至營業部,8日交至支公司負責人,9日交至分公司。分公司同時接到報案,稱小蘇已於9月8日上午駕駛向朋友所借的車輛時發生車禍死亡。
保險公司經過調查發現,小蘇是無照駕駛,保險公司遂拒付賠款。但蘇先生要求全額賠付保險金。
在記者的采訪中,多數保險專家的觀點支持保險公司一方,他們認為,被保險人違反保證條款的,保險人有權解除保險合同。保證是被保險人保證在保險期間對某一事項的作為或者不作為,或保證某一事項的真實性,被保險人一旦作出保證就必須遵守。而在本案中,被保險人小蘇違反了保險條款中免責條款的無照駕駛的規定,其沒有取得合法駕駛照駕駛車輛,造成死亡後,保險公司可以拒賠。
但因本案涉及合同成立與生效時期的問題,因此,一些專家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們的觀點是,保險公司向投保人小蘇出具的是暫收收據,故其繳納保費的行為屬預期繳費行為,按《投保書》要求,合同未成立。另外,保險公司的暫收收據應視為保險公司以格式合同的形式向投保人發出要約,且該附註申明中並沒有免責條款。投保人小蘇繳納首期保費的行為則應視為其接受了保險公司的要約約束,被保人小蘇的死亡正好符合該申明中保險公司自定的賠償條件。故即使在保險合同不成立的條件下,保險公司也應遵守其暫收收據附註申明的要約內容,按照被保人小蘇所申請的意外事故保險金予以賠償。
事實上,支持投保人一方的觀點的關鍵是,保險合同是否成立與生效。就案例本身來分析,保險合同既沒有成立也沒有生效,保險合同處於要約和反要約的過程中。案例中,因投保人小蘇指定的身故受益人不符合要求,保險公司向其提出反要約,即重新指定受益人,投保人在重新指定受益人還沒有將反要約的意見交給保險人的時候,被保險人發生了車禍死亡,所以,保險合同沒有成立,因此,更談不上生效。
除了上面舉例說明的三種情況,涉嫌毒駕、醉駕、交通肇事逃逸的,保險公司也會拒絕理賠。即使上面說的情況都不是,保險公司也只按照保險合同里約定的最高賠償金額理賠。超過最高賠償金額的部分,由肇事司機自己承擔;肇事司機沒有能力承擔的,車主承擔連帶責任。謝謝閱讀!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