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三普汽車配件
『壹』 誰知道東營所有的廣州本田4s店,要4s店的公司全稱,店址電話告訴我一下吧,謝謝!!
廣汽本田汽車寶匯特約銷售服務店地址:山東省東營市經濟開發區東八路與府前街交匯處
廣汽本田汽車順吉特約銷售服務店
地址:東營區西四路914號
東風本田汽車三普特約銷售服務店
地址:東營市西四路五干橋南880米路東
『貳』 汽車模具設計得全過程 解析
模具設計軟體為:CATIA, UG ;主要這2種;
上海大眾使用CATIA, 上海通用使用UG,
模具廠里台灣企業多使用CATIA, 國內模具廠大多使用UG;
CATIA建面做造型功能強大,當然UG也能用的挺好。
UG比CATIA的好處在,做實體的功能靈活,強大;
統一來講,汽車模具廠里都是這2種混合使用的。
軟體的話,還有就是CAE軟體啦,推薦學習AUTOFORM,原因為,90%以上的汽車模具廠都用AUTOFORM, 上海大眾,通用 ,上汽都用AUTOFORM; 選這個就OK啦。
至於知識嘛,那就不好說啦。 學校里學不到的,汽車模具教材里只是提及而已,沒有具體的介紹啦。想學就必須進模具廠工作幾年啦。
涉及的知識為: 沖壓工藝、曲面造型、模具結構設計、模具用材料:如鑄件為:HT300,CH-1,MoCr鑄鐵等,鋼件為:45#,Cr12MoV,SKD11,7CrSiMnMoV等;
泡沫、實型鑄造、數控加工、加工的工藝、模具現場裝配、 現場調試(向鉗工師傅學習,多問問)調試出的板件質量,要能看的懂,這個比較難啦。
還有很多很多, 學不完啦~技術沒有底!!
『叄』 矽谷動力數碼產業園 怎麼走
章介紹了沈陽渾南新區產業集群發展的現狀、優勢和存在的問題,分析了產業集群的厚集效應、共生效應、協同效應和區位效應,對下一步的產業集群發展提出了針對性的對策和措施。
關鍵詞:渾南新區;產化集群;戰略產業集群是一種世界性的經濟現象。它是指大量產業聯系密切的企業以及相關支撐機構在空間上集聚,並形成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的現象,是在競爭和合作中共同獲得競爭優勢的特定領域的產業群體。產業集群一旦形成,便會帶來很多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的作用和影響。主要包括聚集效應、共生效應、協同效應、區位效應、結構效應等。上述幾個作用的組合又可集群產生諸多的衍生效應。沈陽渾南新區在十多年的發展進程中,面對國際國內的大背景和大趨勢,注重選准自己的特色產業,構建產業集群,靠集群以勢來吸引相關產業的企業進區,充分發揮集群內企業的互補機制、聯盟互動機制、相互依賴機制,從而提升了新區產業發展的整體競爭力,促進了新區的大發展和快發展,探索出了一條通過產業集群發展模式推動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實現穩步、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一、沈陽渾南新區產業集群發展現狀
沈陽渾南新區的前身是1988年創建的沈陽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01年,沈陽市委、市政府從完善城市功能,拓展城市了發展空間,加速產業結構調整,提升沈陽區域中心城市地位和優勢著眼,做出了全面開發建設渾南新區的重大戰略決策、渾南新區以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和日趨完善的投資發展環境,吸引了包括美國通用、康柏、CE,加拿大北人電訊,比利時貝爾,日本東芝、NEC,韓國LC電子、三寶、SR集團,香港長江集團,新世界集團等600多家海外跨國公司米新區投資興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渾南新區作為實行新體制,興辦新產業,發展新經濟的先導區和實驗區,經過十餘年開發建設,已成為拉動沈陽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極,目前,建成了10平方公里的高新技術、產業區,初步形成廠以電子信息為優勢,汽車,先進製造技術、生物制葯、新材料、新能源與環保相應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群。
1.電子信息產業。新區電子信息業依託東軟、LC、三寶等骨幹企業,帶動民營中小科技企業,重點發展具有關聯性、牽動性、能形成產業鏈的項目,實施集約化、集團化經營,初顯電子信息產業集群雛形。現有電於信息企業2025戶。占研發和生產企業總數的47.4%,其中軟體企業387戶。在電子信息產業領域,年產值價格億元的重點企業現有13家,龍頭企業主要有:三寶電腦有限公司、LG電子(沈陽)有限公司、東軟集團、東大新業等,都集中在渾南產業區。其中的韓國三寶電腦有限公司和LG電子(沈陽)有限公司與其帶來的生產配套的韓國獨資或合資企業,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和親緣關系,相互之間的認同感和合作慾望強烈,因此分工協作關系明顯,具備一定的聚集效應。
2.汽車產業。渾南新區汽車及相關零部件產業開始於1995年與香港華晨控股有限公司的合作。華晨公司先後在新區投資注冊了3個整車製造企業,8個零部件企業。同時,帶動了其它/家從事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進區建設生產。目前,在新區注冊的有沈陽華晨汽車有限公司、金杯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金杯通用汽車有限公司等3個整車企業和10家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其中,包括華晨公司投資建投、為其配合的興遠東、華晨新光、華晨東興、華晨東潤、華晨安泰和興晨座椅等6家汽車零部件企業,以及給其它車型配套的沈陽五享車橋有限公司、沈陽雙福沖壓件有限公司、沈陽福達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和沈陽華麗汽車空調有限公司等4家。經過七年的發展和建設,新區基本形成了汽車整車製造與零部件配套生產相對完備,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的汽車產業發展格局。
3.先進製造產業。新區先進製造業以新松機器人、東芝電梯為骨幹生產企業。現有裝備製造企業488家,占企業總效的11.5%。由於這些企業分布較廣、不集中,所以產業聚集效應不明顯。但隨著以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為主開發建設的,產值將突破l00億元的先進製造技術(AMT)產業園項目的啟動,將會形成較有規模的先進製造產業群
4.新材料產業。新區現有以沈陽金昌普新材料,科金新材料,阿斯創礦業,合金股份,中遼三普為代表的新材料企業125家,占企業總數的3%,未來將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為依託,沈陽金晶普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為龍頭的國家級新材料產業園為主體,重點培育材料產業群。
5.生物制葯產業,新區現有以協和集團,津昌制葯、東宇葯業為核心的生物與醫葯企業157家,占企業總數的3.7%,盡管這些企業多數規模小,但關聯性較強,且地理位置相對集中,因此可以成為潛在的生物制葯產業鏈
二、沈陽渾南新區產業集群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渾南新區在發展過程中,初期階段與全同其它高新區類似,主要是依靠提供土地和優惠政策來吸引企業進區而形成企業的空間集聚的。從目前新區的產業集群發展狀況來看還存在產業特色和產業分工不明顯,資源配置不盡合理企業之間的產業和技術關聯度不高,產業整體競爭力不強現狀。這些問題解決不好,將會阻礙產業集群的長足發展。具體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突出問題。
1.專業化分工協作的產業網路尚未形成。新區現在一些產業發展領域?quot;只有企業沒有產業",企業更多的是單兵作戰,末形成產業的整體力量,達不到很強的國際競爭能力。新區內的多數高新技術企業與區內或相近企業的後向聯系少,尤其是跨國企業所需的零配件特別是關鍵性的配件現大多都是從國外進口,還沒有形成本土化經營。許多企業進人新區的動因是來享受國家給予高新區的優惠政策,而不是高新區本身產業聚集效應的吸引。此外,新區內企業之間在業務上的關聯並不多,中小企業在某些產業環節向大企業提供專業化供應配套的也少,沒有真正形成專業化產業網路,使得區內公司企業的供應商和市場在新區外部,與本地聯系較少。
2.產學研合作機制尚未建立。國外的高新區或科技園86%都臨近大學等科研機構。如矽谷臨近斯坦福大學、128公路地區近靠麻省理工學院等。新區雖臨近東北大學、沈陽建工學院、沈陽上業學院等大學和沈陽金屬研究所、自動化所、生態研究所等研究機構,這些機構也都有相當的研究能力,但由於缺乏良好的合作機制,這些大學或科研機構並沒有充分地成為新區創新之重要外溢來源。此外,新區內大郎分以有競爭力的項目都不是來自鄰近的大學和科研機構,並且僅有的少部分的科研成果轉化率很低。究其原因,一方面與大學和科研機構的管理體制改革的滯後大有關系,另一方面則足合作機制中的各方之間的互動模式尚未建立。
3.有效的風險投資機制尚未建立,沒有風險投資機構進人。高科技風險投資具有很高風險、高投入、高收益的特徵。能為而科技企業技術創新、經濟發展提供強大動力。我國目前正處於市場經濟體系建立初期,沒有建立起產權交易市場、沒有完善的風險投資退出機制、缺少風險投資發展相配套的比較完善的法規體系。因此,風險投資在中國的發展還不成熟,新區內的高科技企業參與風險投資則更寥寥無幾,投資者也望而卻步。
4.缺乏鼓勵冒險的企業家精神和重視合作與交流的區域文化氛圍。高新技術產業具有高風險的特徵,需要敢於冒險的創新,它的成功在相當程度上依賴於各種信息的迅速收集預處理以及資源的快速整合,而這又需要企業講求合作及進行非正式的交流。矽谷等成功的高科技園的經驗表明鼓勵冒險、善待失敗、專業忠誠以及講求合作和重視非正式交流的區域和社團文化是高新區成功的一個必要條件。然而目前,包括新區在內的國內高新區,無論是鼓勵冒險的企業家精神還是那種重視合作與非正式交流的社團文化都是相當匱乏的。
5.人才培訓、教育等市場機制尚不完善。人才是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產業集群發展需要以人力為本的企業合作和交流。因此,專業人才的引進、培訓、教育和合理利用則顯得尤為重要。但新區人力資源市場組建不久,職業培訓、教育等中介機構和服務機制尚不完善,企業之間的人才交流、人力資源共享都暫時無法實現,這成為產業集群發展的又一滯脹。
三、沈陽渾南新區產業集群發展的對策z國內外產業集群發展的成功經驗有不少相似之處,諸如:創造區域品牌;重視中小企業發展;圍繞特色產業發展區域生產協作網路;建立競爭中合作,重視非正式交流,鼓勵創新分的區域文化;健全的服務體系和風險投資體系;建立產學研密切合作機制等。把這些規律性的東西運用到經濟管理實踐中,尤其是在渾南新區經濟管理實踐中,有特別了要的意義。只有借鑒國內外產業集昨發展的成功經驗,結合新區的實際,適時規劃和實施高新技術產業集樣要發展戰略,分步驟,分階段,有重點地開展工作,才會主動富有特色的新區產業集群早日形成。在綜合各種要素的基礎上,筆者認為具體對策應圍繞以下做法開展。
1.制定新區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化發展戰略。集群化現象引起人們關注並產生相關理論的時間還不長,各級幹部隊伍中對此了所了解並能夠自覺用以系統指導工作的人還不多,新區也存在這一問題。因此首要的一條是要制定和實施新區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化發展戰略,以此促進大家對集群理論的學習和掌握,使其成為指導新區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的、系統的戰略工具。制定集群發展戰略的目的是改變單一追求數量,追求規模,實行簡單招商,政企之間、企業之間缺少溝通聯系等作法和現象,促進產業的有機復合與區域內企事業單位間緊密的網路化聯系,激發區域產業整體創新能力、競爭能力的提高,實現區內高新技術產業的集群化發展,作為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成略,其核心是區域創新體系、創新文化的形成,戰略重點包括特色產業的培育引導,產學研體系和社會服務體系的建設,區域內產業協作網路建設和區域特色文化的建設。在戰略展開上,要結合新區開發進展,注意產業集群建設任務的階段性、系統性和不同階段的工作重點,使產業集群發展的硬環境建設與軟環境建設密切結合,協調一致;產業的規模增長與產業內在協作網路發育相協凋,做到系統把握,循序推進,不斷提高。
2.推動特色產業的發展。產業集群一般分為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和傳統產業集群。現實地看,新區產業集群的特點無疑與美國的矽谷,乃至和北京的中關村要有明顯的不同,因為新區不具路以核心技術開發及其率先產業化為主的高端科技壟斷優勢,多數產業應該是成熟技術的再開發、本地化為主。同此,雖然同樣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集群,但不能定而統之地在高新技術產業的旗號下四面出擊,隨意發展,而是必須注意產品特色、產業特色。從這一角度看,新區發展產業集群無疑要在一定程度借鑒傳統產業集群發展的經驗,注意發揮區域優勢,努力培育形成主導產業和產品,圍繞主導產業、特色產業、主導產品做文章,擴大區內社會化協作網路。為此,應注意發揮名牌企業和科研院所的帶動作用。努力抓好軟體開發集群、先進製造業集群、新材料渠時的培青壯大。要促進區內特色產業園建設,以其為載體,促進特色產業的開發。當前要做好特色產業和產業園的詳細發展規劃,制定相關系統政策.鼓勵和引導區內相關配套協作體系州服分體系的建立。
3.積極發揮政府的引導和推動作用。一是幫助和引導區內企事業單位成立各種行業協會、研究會、俱樂部,增強他們之間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溝通,擴大合作機會,激發創新靈感;二是加強政府與企業之間的非正式合作、溝通、服務關系,改變企業落戶後即不聞不問的狀態,經常性地舉行各種說明會、信息通報會、研討會、文體活動、合作洽談會等,創辦面向區內社會的綜合性網站、出版物等信息傳媒,擴大政企溝通和企業間橫向溝通和信息交流,提高企業的區域歸屬感、認同感;三是從促進創新體系和社會服務體系建設,為產業集群成長創造適宜條件的角度出發,全面做好各項規劃,使規劃中系統體現出實施產業集群發展戰略的需要。
4.促進國內產業分工協作體系的建立。首先,對新區的產業布局要努力以分工協作、本地結網,形成產業集群來安排項目,對於新進區企業的區位決策也應該明確是以產業集群為導向的。對於新區已有的產業發展要重視相關產業的網路體系的建立,要努力形成中小企業緊密配合、專業分工與協作完善的網路體系。針對現在新區內產業配套能力弱的現狀,可以以大中型高新技術企業或企業集團為龍頭,通過產業環節的分解,衍生出一批具有分工協作關系的關聯企業。尤其是要積極為進人新區的跨缺企業提供產品配套與相關服務。以增加這比企業的當地植根性,促使其能夠迅速並持續地在當地發展。這種以產業環節分解為契機的模式既可以大量地增加新區的新增企業數,更能加強企業的植根性和競爭優勢。建立一個良好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健全的服務體系是必不可少的。為此,在新區內必須大力培育和規范各種咨詢和中介服務機構。如市場調查公司,技術咨詢公司,科技成果,貿易中心,知識產權事務中心,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為區內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提供服務支撐。此外,教育培訓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也是十分重要的進一步加強創業服務中心的建設。提高創業服務中心的孵化功能,尤其要加強專業孵化器的建設。
5.進一步完善"產學研"合作機制。由於新區建設剛剛起步,產學研體系的硬體建設要引起高度重視要以大學城建設為重點,制定詳細的招商規劃和系統的優惠政策,努力吸引更多的名牌大學,名牌科研院所,名牌實驗室,新興的民營科研機構和國外研發機構落戶新區,或在新區建立分支楊構:要政企合作,共同規劃建立高等教育的社會實踐和實習基地,建立各種專業的博士後流動站。在軟環境建設,要對高素質人才落戶新區提供全方位的政策便利和物質支持,使新區成為吸引各類人才的大磁場,把人才高地建設戰略真正落到實處;要積極策劃,舉辦或承辦各類的科技交流、展示活動,使新區成為最新科技成果展示、交流、轉化的基地;要圍繞重大主題,組織產學研聯合攻關等活動,為區內企業突破重大技術難關,增強企業與國內外的教育科研機構的聯系牽線搭橋,提供服務。
6.推動創建有利於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發展的新區文化。矽谷等成功的高新技術產業園的經驗表明,一個成功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需要一種與高新技術產業的特徵相容並相促進的區域文化來支撐。今後新區要大力鼓勵以下這些文化要素的生長與植根。諸如大力宣揚敢冒風險、富於進取的企業家精神;重視信任與合作文化的建立;培養專業忠誠而非企業忠誠的觀念,促進人員流動;還要淡化等級觀念和重視非正式交流等。這種支撐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新型區域文化與傳統文化有某些矛盾的地方,因此,新地文化的構建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它需要宣傳輿論的導向和需耐心的引導以及政府的有力支持。也需要制度上的系統創新。
企業競爭逐步從過去注重單個企業發展戰略。向企業聯盟以及企收集公戰略演化,企業又群通過協同效應所顯現的競爭優勢,不僅日益備受關注,而且集群戰略已成為企業,區域發展的重要模式,沈陽渾南新區在新世紀頭一二十年裡,只要堅持走產業集群化發展,把握住這一尋求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就會搶得先機,贏得主動,為沈陽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做出貢獻。
『肆』 浙江三普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三普集團是一家多元化的高新企業,總部位於西施故里浙江諸暨。三普集團主營換熱器、製冷配件、建築材料等產品。三普集團已擁有20餘項國家專利,多隻產品被列入「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項目」。2006年6月公司被科學技術部認定為「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2007年,「三普」榮獲「浙江省知名商號」稱號,「三普」牌注冊商標獲評「中國馳名商標」」紹興市專利示範企業」
法定代表人:金惠娜
成立時間:1999-12-06
注冊資本:5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30681000026311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浙江省諸暨市阮市鎮金嶺村
『伍』 鞍山市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的2009年政府工作回顧
2009年是我市戰勝金融危機嚴重影響,實現經濟社會大發展、快發展的一年。在市委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監督支持下,市政府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按照「圍繞一個核心、加速兩個融入、推進三大任務」的總體要求,只爭朝夕,努力工作,較好地完成了市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
預計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15億元,比上年增長18.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23億元,按可比口徑增長33.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50億元,增長5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35億元,增長17.5%;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7.38億美元,增長27%;引進內資530億元,增長3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60億元,增長24.9%;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8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530元,分別增長10%和17%。
過去一年,我們主要做了七個方面工作:
(一)積極應對金融危機影響,全力以赴擴內需保增長
面對金融危機給鋼鐵和礦產品市場帶來的嚴重沖擊,我們變壓力為動力,化危為機,積極採取措施保增長。
爭取資金保增長。利用國家積極的財政政策,努力爭取國債資金,291個項目到位資金6.2億元。利用國家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積極推進銀企對接,幫助企業協調銀行貸款300億元,全市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為967億元,增長35.5%。利用國家鼓勵發展民間金融政策,大力發展縣域金融業,發展村鎮銀行6家、小額貸款公司35家。
抓住機遇保增長。抓住國家加大對基礎設施、社會事業設施、改善民生的投入和鼓勵房地產發展的機遇,大力支持企業發展鐵路用軌、建築鋼材、工程機械等產品,大力發展保障性住房和工業地產、商業地產、住宅地產,大力建設教育、文化、醫療等社會設施。
政策扶持保增長。為支持企業發展,及時果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安排2億元,給予鞍鋼等鋼鐵企業及鎂製品企業貸款貼息和資金支持;安排3000萬元,鼓勵企業擴大外貿出口;發揮擔保公司作用,為全市中小企業解決發展資金18億元;安排1億元,支持企業調整產品結構、科技創新和節能降耗;安排3億元,支持設施農業發展;安排1000萬元,支持服務業發展。
加大投資保增長。全年完成工業投資550億元,增長35.5%。完成服務業投資257億元,增長2.1倍,其中房地產投資181億元,增長1.7倍。完成農業投資51億元,增長3.4倍。完成基礎設施投資116億元,增長2倍。完成社會設施投資76億元,增長9.8倍。
招商引資保增長。全面吸引央企、境外、南方民營和本地資本投資鞍山。全市開工建設項目1251個,總投資1511億元。在全面引進產業資本的同時,大力引進金融資本,浦發、廣發、民生、華夏、招商、光大6家股份制銀行,中意、陽光人壽2家保險公司及大通證券先後進駐。鞍山已經成為產業資本高速增長、金融資本快速集聚的城市。
過去一年,是鞍山戰勝金融危機逆勢而上、脫穎而出的一年。全市上下充分展示了在困難重重中迎難而上、銳意進取的昂揚鬥志,表現出不達目標誓不罷休的工作銳氣。實踐證明,沒有什麼困難能夠阻擋我們振興鞍山的前進步伐!
(二)以大開放大開發促進大發展,全面構建鞍山發展新格局
「兩個融入」格局已經形成。以打造遼寧沿海經濟帶和沈陽經濟區互動發展區為目標,以鞍海經濟帶建設為重點,全面推進兩個融入。公路全面融入,騰達通海產業大道和沈西工業走廊通海產業大道鞍山段加快建設,海岫高速公路全線開工,鞍山至台安高速公路完成規劃設計。鐵路全面融入,哈大快客、沈陽經鞍山至北京快客、岫庄鐵路全面建設,沈遼鞍營城際軌道交通鞍海段完成預可研論證和設計。航運全面融入,完成鞍山機場改造,力爭春節前開通直飛北京航線。
城市和縣域空間格局已經形成。以規劃為先導,拓展發展空間,優化城鄉布局。城市空間格局全面拉開。完成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和土地利用規劃調整,以基礎設施建設為先行,積極擴大城市空間,城市開發面積由154平方公里向624平方公里全面拓展。形成了以東部東環路、南部鞍南大道、西部騰達大道、北部靈山路為環線,以盛達大道、四達大道、建國路、匯園路等為南北干線,以鞍南大道、南環路、千山路、萬水河北路等為東西干線,工業區、商業區、居住區合理布局的城市骨架。工業空間全面拓展,沿騰達大道,全面建設了達道灣、靈山、高新區(西區)、寧遠、湯崗子農高區等五大工業園區。服務業空間全面拓展,打造了四達現代服務業集中區等五大服務業集中區和千山路、建國路等精品商業帶。縣域空間格局全面形成。海城以海西新區建設為重點,沿海城河把老城區和西柳鎮連為一體,形成大海城空間格局;台安、岫岩加速縣城改造,形成了行政區、生活區和產業區。海城開發區、騰鰲開發區、台安九股河工業區、岫岩雅河工業區等縣域工業園區不斷發展。鞍羊線、鞍營線、張庄線、騰南線設施農業示範帶加速發展,海城耿庄、台安新開、岫岩前營農高區全面建設。
產業發展格局已經形成。發揮比較優勢,培育和發展支柱產業。全市重點發展精特鋼和鋼鐵深加工、裝備製造及工業自動化、鎂製品等礦產品深加工、化工新材料、光電等五大主導產業集群。海城工業重點發展以鎂合金、鎂化工、鎂建材、鎂鑄造為代表的鎂製品深加工產業集群,積極培育化工塑料產業集群,農業重點發展大蒜、生薑、辣根、圓蔥等「四辣」農產品種植及深加工;台安工業重點發展木業產業集群,積極培育農葯產業集群,農業重點發展鴨鵝等家禽養殖及深加工;岫岩工業重點發展特石深加工產業集群,積極培育以中草葯深加工為代表的保健品產業集群,農業重點發展食用菌及深加工。
鞍山發展新格局的形成,促進了全市經濟有序和可持續發展。工業向園區集中,服務業向集中區和城區集中,設施農業向示範帶集中,正在實現集中式布局、集群化發展和集約化生產。
(三)積極推進結構調整,大力轉變發展方式
工業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全面發展五大支柱產業。精特鋼和鋼鐵深加工產業集群做大做強,重點發展了鞍鋼30萬噸取向硅鋼、東北特鋼5萬噸不銹鋼極薄帶和2萬噸不銹鋼焊管、鞍鋼重機45萬噸精品鑄鋼、遼寧新富與北京太行礦業合資80萬噸不銹鋼和永安10萬噸馬口鐵等精特鋼項目,推進了峰馳公司50萬噸冷軋超薄板等板材深加工、鞍鋼60萬噸精品線材和後英80萬噸高檔線材等線材深加工、香港恆江50萬噸無縫鋼管等管材深加工、寶得150萬噸H型鋼等鋼結構項目,鋼材深加工率由35%提高到42%。裝備製造及工業自動化產業集群發展壯大,重點推進了鞍鋼重機大型鑄鍛基地、中鐵物資與紫竹集團合資生產鐵路組件等裝備製造項目,榮信股份自動化成套系統、宏源公司與西門子合作5000套智能網路中低壓控制櫃等工業自動化項目,裝備製造佔全市工業比重由12%提高到17%。化工新材料產業集群異軍突起,重點發展了鞍鋼60萬噸煤焦油、中橡化工16萬噸碳黑、中鋼集團16萬噸針狀焦和核石墨、中化國際4000噸有機顏料等煤焦油精深加工項目,鞍鋼15萬噸苯加氫等苯系深加工項目,國銳化工尼龍66鹽、廣東雅佳5萬噸樹脂塗料等石化深加工項目,正在形成銷售收入超千億元的產業集群。礦產品深加工產業集群迅猛發展,重點發展了晉德礦業1萬噸金屬鎂板材等鎂合金、海城精華礦業2萬噸氫氧化鎂無機阻燃劑等鎂化工、後英集團100萬立方米玻鎂板等鎂建材、中國鎂業30萬套汽車配件等鎂鑄造項目,礦產品深加工率由47%提高到55%。光電產業集群快速發展,重點招商推進了兵裝天威集團100兆瓦多晶硅和150兆瓦雙節薄膜電池等新能源、九夷三普鎳氫電池等新動力、香港偉志LED等新光源、鞍山雙橋公司地源熱泵等新熱源項目。全年開工建設工業項目1000多個,新增規模以上企業432家,總數達到2400家。鞍山工業正在由鋼鐵一柱擎天向五大支柱產業並舉發展轉變。
現代農業實現快速發展。大力發展設施種植業、設施養殖業、設施漁業和設施林業,新發展設施農業20萬畝,新增標准化溫室大棚4.9萬棟、標准化養殖小區440個,全市設施農業面積發展到93萬畝,占農業比重達到25%。全面推行農業保險,增強了農業抵抗自然災害能力。一縣一品特色農業主導產業集群加速發展,海城「四辣」農產品種植面積達到3萬畝,台安鴨鵝等家禽養殖規模達到6000萬只,岫岩食用菌培植規模達到8000萬盤。農產品深加工產業迅猛發展,以農產品深加工園區和龍頭企業為重點,新上農產品深加工項目126個,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400家。全年農業實現增加值86億元,增長11%。鞍山正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現代服務業實現大發展。服務業集中區全面建設,四達現代服務業集中區已有東北MALL、紅星美凱龍、凱興物流、鞍山圖書城等一批大市場開工建設;中國鞍山鋼鐵大市場已有中船重工200萬噸船用板和鞍鋼300萬噸板材深加工配送中心、北方鋼鐵交易中心等項目開工建設;鞍遼路五金機電大市場的工程機械配件城基本建成,機電五金交易大廈開工建設;解放北路汽車貿易產業帶汽車4S店發展到40家,瑞盛國際汽配城即將竣工;海城西柳中國商貿城建成並即將開業,商貿物流園投入使用。精品商業帶加速發展,重點打造千山路、建國路、勝利路等精品商業帶,家樂福、大商新瑪特、華潤萬家、凱興冷鮮品市場等已經建成,樂都匯廣場、興隆大家庭、新興商貿城、大潤發鐵東店、新百盛廣場等一大批精品商業項目開工建設。服務業態全面提升,全市有2360戶個體工商戶轉型升級為法人單位,大力推進法人進商場,實現由檔口式經營向統一經營轉變。全年新上服務業項目227個,新增規模以上商業企業180家,總數達到980家;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800億元,增長24%;實現旅遊總收入140億元,增長25%。服務業成為推動全市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力量,成為城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節能減排取得新成效,全年實施重點節能技術改造項目134個;依法關停「五小」企業150家;通過發展集中供熱,逐步取締城區20噸以下燃煤鍋爐;對全市電廠、鍋爐和燒結機實施脫硫改造工程;判甲爐等7個污水處理廠開工建設,全市污水處理能力達到46萬噸。科技創新取得新進展,成功收購10家國外科技型企業,引進14個海外研發團隊;發展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實驗室71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到53家。鞍山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
鞍鋼圍繞「全面騰飛」目標,積極開展與國外大企業合資合作,加速推進跨區域重組,大力發展精特鋼和非鋼產業,國際化經營、多角化發展邁出重大步伐;積極應對金融危機帶來的嚴重影響,全力以赴保生產、保出口、保城市供氣,為全市保增長、調結構、轉方式、重民生作出了重大貢獻。
通過結構調整,地方經濟高速增長,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40%;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提高到42%,稅收比重提高到47.6%;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6%,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減少5%。
(四)加大支持力度,促進縣域經濟大發展快發展
2009年是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一年。全年縣域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36.2億元,增長29.4%;一般預算收入完成39億元,增長48.9%,在全省名列前茅。繼續加大了對縣域經濟支持力度,全年投入縣域發展資金13.5億元,連續四年增長50%。其中,支持三縣(市)各2億元,用於縣域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支持三縣(市)各1億元,用於發展設施農業。縣域工業實現大發展,圍繞園區、集群、企業和項目,大力推進企業創新改造和招商引資上項目。投資工業項目477個,總投資240億元,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50家,總數達到1650家。縣域服務業實現大發展,新建西柳中國商貿城、南台世界皮革皮具城、台安東北木材物流中心、岫岩萬客來物流配送中心等服務業項目52個,總投資28.2億元,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97.5億元,增長24.4%。縣域房地產業實現大發展,引進了四川希望集團、廣州碧桂園、北京望城集團、浙江祥生集團、山東紅領集團等一批國內外知名企業,新上項目64個,總投資146.3億元,開發面積達到448.2萬平方米,增長2.2倍。房地產業成為縣域經濟新的增長點。
(五)深入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全面加強城鄉建設
2009年是鞍山城鄉建設投資力度最大、建設項目最多的一年。道路橋涵建設,完成投資31.5億元,新建和改造城市道路156條。其中,新建了萬水河南路、萬水河北路、南環路、靈山路、園林路南延、中華路南延、盛達大道等23條城市主次幹道,改造了千山中路、勝利路、中華路、人民路等22條城市主次幹道,改造街巷路111條;莘英路東線隧道建成通車,站前廣場、虹橋、陳家台橋等改造工程全面實施。公用設施建設,投資14億元,新建擴建了6個220千伏變電所、9個66千伏變電所;投資7.8億元,新建了解放路、二檯子等8座大型集中供熱設施,鋪設和改造供暖管網237公里;投資12億元,續建了引湯入鞍二期供水工程和大夥房水源供水工程,鋪設和改造自來水管線48.3公里、排水管線113.2公里;投資1.3億元,鋪設和改造燃氣管線41.8公里。城鄉環境建設,實施了萬水河、楊柳河、運糧河整治工程,開工建設了勝利湖、楊柳湖、東山湖、運糧湖;新建了勞動公園、解放公園等,新增城市綠地200萬平方米;對站前地區及勝利路、千山中路等全面實施亮化工程,新設和改造節能路燈3791基;大力實施了城鄉綠化工程,全年植樹2150萬株,造林14.4萬畝;繼續實施了千村綠化工程。小區建設,改造居民小區136個,安裝小區圍欄3.23萬米,新建街心公園30個,新增社區廣場130個。
(六)加速發展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事業,幸福全市人民
全年為城鄉群眾辦的八個方面43件實事全部完成,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就業工作不斷加強。全年實現實名制就業10.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下降到3.06%。建立大學畢業生職業技能培訓中心、退役士兵職業技術學校、農民工培訓基地和軍嫂培訓基地,重點解決了大學畢業生、退役士兵等就業問題。全年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0.8%。退役士兵技能培訓和推薦就業均實現100%,受到中央軍委充分肯定。鞍山被確定為首批國家級創建創業型城市。
社會保障不斷完善。推進城鎮職工社會保險應保盡保,全年新增養老、醫療、工傷、生育保險人數13.4萬人,征繳社會保險基金43.7億元。醫療保險基本實現全覆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合率達到99.5%,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37萬人;10萬名困難企業退休職工由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全部轉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社會救助制度不斷完善,建立了城鄉低保邊緣戶救助制度,嚴格規范低保管理,城市低保人口由上年10.5萬人下降到8.1萬人。保障標准進一步提高,全市離退休人員人均月增加養老金110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籌資標准每人每年由50元提高到100元;城市低保標准平均提高20%,農村低保標准平均提高35%;重點優撫對象撫恤金標准提高15%,在鄉老復員軍人生活補助標准提高30%。
群眾住房條件繼續改善。堅持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同步發展。全年建成保障性住房230萬平方米,3.4萬戶動遷居民喜遷新居。建設了軍人之家和勞模大廈。解決了1698戶農村困難家庭的住房問題。全年新開工商品房面積966萬平方米,增長63.2%; 竣工面積766萬平方米,增長2.2倍。城市人均住房面積由22.4平方米提高到24.2平方米。
教育事業加速發展。新建了20所農村九年一貫制寄宿學校,在全省率先完成每個鄉鎮擁有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目標。改造65所農村中小學校危房和20所城區薄弱中小學校。新建海城高中,7所免費高中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佔地120萬平方米的鞍山職教城一期工程建成並投入使用,首批入校學生1.35萬人。遼寧科技大學、鞍山師范學院辦學不斷取得新成果。開工建設14所公立幼兒園。
醫療衛生事業不斷發展。新建鞍山精神病醫院、傳染病醫院、結核病醫院、職業病醫院、骨科醫院及13個高標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改造47所鄉鎮衛生院,進一步解決了群眾看病難問題。防控甲型H1N1流感工作取得階段性效果。推進醫葯衛生體制改革,成為全國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城市。
文化體育事業進一步發展。鞍山博物館、鞍山文化藝術大廈投入使用,科技圖書館、國際會展中心、電影大廈等文化設施加速建設;新建了12個高標准社區圖書閱覽室和15個農村鄉鎮綜合文化站,在全國率先做到每個行政村都有「農家書屋」。新體育場、體育館、游泳館、速滑館、乒羽館、全民健身館等「一場五館」開工建設,新建了140個農村精品示範健身廣場。在第十一屆全運會上,鞍山籍運動員取得優異成績,獲得7.5枚金牌、9枚銀牌、8枚銅牌。
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以解決實際問題為重點,切實加強了信訪工作。努力解決棄管房問題,400萬平方米棄管房由政府全面接管,採取推進房改、交納住房維修金等辦法,有效解決了產權證無法辦理、房屋無人管理等諸多問題。努力解決供暖問題,歷年發現的供暖問題得到解決,困擾多年的鐵西八家子等地區1.9萬戶供暖分戶改造全面完成,全年新發展供暖面積1000萬平方米。努力解決小區亮化問題,由政府出資,為每個社區安裝了太陽能路燈,既解決了小區亮化,也減輕了居民物業費負擔。努力解決群眾出行問題,新增100輛城市公交車,在上年70歲以上老人免費乘車基礎上,實行了60歲以上老人半價乘車。開工建設了鞍山客運北站和2個鄉鎮客運站,全市村通油路率100%。努力解決交通秩序問題,在主幹道安裝隔離護欄2.1萬米,人行道安裝護欄4.6萬米;實施了道路交通安全專項整治行動,嚴厲查處交通違法違規行為,交通秩序有所改善。努力解決農民增收問題,加大政府投入,調動農民積極性,通過發展設施農業,農民人均增收800元。努力解決困難家庭子女就學問題,繼續資助困難家庭高中生和大學生,為職教城學生提供生活補助。
人口與計劃生育、廣播電視、婦女兒童、民族、宗教、外事、僑務、對台、殘聯、接待、史志、檔案、氣象、地震、人防、民兵預備役等工作都有新成績。
(七)推進依法行政,不斷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加強。堅持依法決策和依法行政,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定期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和向政協通報工作。認真落實人大議案,全面加強了對西鞍山的保護,全部關閉采礦選礦企業,全面治理周邊環境,加強了植被恢復。對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提出的意見和建議,逐條研究,認真落實,有力地促進了政府工作和全市經濟社會發展。
社會管理職能不斷加強。在加強城市建設中強化社會管理,通過新建農貿市場、公共廁所等功能設施,解決馬路市場和城市環境衛生問題;在加強制度建設中強化社會管理,制定和完善了《城市供熱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政府規章,解決社會管理規范、公平、有序問題;在加強安全生產和消防安全中強化社會管理,持續開展安全生產和消防安全專項治理,全年排查消除各類隱患1.6萬個,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為零;在平安鋼都建設中強化社會管理,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了各類犯罪活動,圓滿完成國慶安保任務,社會保持基本穩定。
政府制度建設不斷加強。完善政府決策制度,在重大資金使用、重大項目建設和重要工作安排上嚴格執行民主集中制,對涉及民生的重大決策實行了風險預測評估和聽證制度。全面規范政府經濟活動,政府采購、政府投資建設項目全部公開招標,土地出讓、房產交易和產權交易全部公開掛牌,並接受全覆蓋、全過程、全方位監督。全面推行政府采購項目代購制,政府投資項目代建制,較好解決了采購超標准、建設超規模、投資超預算問題。全年政府采購項目、政府投資建設項目資金節約率分別為18%和11%,鞍山做法在全省介紹經驗。大力推進政務公開,保證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政府機構改革順利完成。
政府勤政廉政和作風建設不斷加強。各級政府勤奮敬業,扎實有效做好各項工作。全面加強廉政建設,嚴格執行機關幹部廉潔自律相關規定,嚴厲查處了幹部隊伍中的違法違紀行為。全面加強軟環境建設,進一步完善行政收費定值管理,規范行政審批行為,開展「服務企業百日行動」和「文明執法年」活動,鞍山成為全國投資環境百佳城市。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鞍山經受住金融危機的巨大沖擊,取得了來之不易的發展成果,這是在市委正確領導下,市人大、市政協監督支持下,堅定不移推進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的結果,是堅定不移落實國家和省擴內需保增長政策措施的結果,是鞍鋼等所有企業積極拼搏、戰勝困難的結果,是全市上下萬眾一心、共同奮斗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心系鞍山發展的各位代表和委員,向奮戰在全市各條戰線的廣大幹部群眾,向為鞍山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鞍鋼等中省直單位和各企業,向關心和支持鞍山發展的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駐鞍部隊、武警官兵和老領導、老同志,向所有關心和參與鞍山發展的海內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調整產業結構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任務仍然十分艱巨,亟待發展與鋼鐵相媲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鞍山仍然是能源資源消耗大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任重道遠;社會不穩定因素仍然存在,一些民生問題還需要進一步解決;政府自身建設亟待加強,服務意識需要進一步提高。對於這些問題我們將在今後工作中,以更科學的辦法、更有效的工作認真加以解決。

『陸』 常州市三普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常州市三普科技有限公司是2004-02-10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常州市新北區順園路3號。
常州市三普科技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20411757342096Q,企業法人吳德海,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常州市三普科技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計算機軟體開發;模具、汽車零配件、機械零部件、橡塑製品的製造,加工;沖壓件及金屬壓鑄加工。(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常州市三普科技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柒』 矽谷動力數碼產業園里有沒有做手機觸摸屏的廠
推動創建有利於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發展的新區文化。矽谷等成功的高新技術產業園的經驗表明,一個成功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需要一種與高新技術產業的特徵相容並相促進的區域文化來支撐。今後新區要大力鼓勵以下這些文化要素的生長與植根。諸如大力宣揚敢冒風險、富於進取的企業家精神;重視信任與合作文化的建立;培養專業忠誠而非企業忠誠的觀念,促進人員流動;還要淡化等級觀念和重視非正式交流等。這種支撐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新型區域文化與傳統文化有某些矛盾的地方,因此,新地文化的構建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它需要宣傳輿論的導向和需耐心的引導以及政府的有力支持。也需要制度上的系統創新。
企業競爭逐步從過去注重單個企業發展戰略。向企業聯盟以及企收集公戰略演化,企業又群通過協同效應所顯現的競爭優勢,不僅日益備受關注,而且集群戰略已成為企業,區域發展的重要模式,沈陽渾南新區在新世紀頭一二十年裡,只要堅持走產業集群化發展,把握住這一尋求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就會搶得先機,贏得主動,為沈陽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做出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