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补的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
⑴ 新能源汽车骗补名单上有谁
经过大半年的调查,从这次大会上财政部官员的口中也可以得知,新能源核查工作已经完成,新能源骗补名单可能已经初步拟定。虽然工信部等部委尚未公布这份名
单中都有哪些企业,甚至曾强调“财政部和部内有关司局未接向媒体透露过核查及处理情况”,但根据核查新能源骗补以来业内各企业的异常反应,以及媒体的相关
报道,我们不妨大胆猜测下都有谁“中招”了。
在今年上半年的新能源骗补企业核查中,央视曾曝光过苏州一家名叫吉姆西的客车制造厂,该企业2015年上半年电动车产量不过25辆,但其于年底爆发性增
长,仅12月份即获得机动车合格证2905个,以3686辆的全年总产量收官。然而经过本刊记者前往苏州的实地调查发现,该企业生产车间简陋,产量极低,
并且部分汽车并没有完工,就已经安上了正式的车牌,骗补暴露无遗,因此名单中少不了这家企业。
而在这次的曝光中,和吉姆西合格证及产量特别异常的企业不在少数,涉嫌企业包括:陕汽通家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力帆乘用车有限公司、江苏陆地方舟新能源电动汽车有限公司、奇瑞万达贵州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国宏汽车有限公司、江苏奥新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芜湖宝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重庆力帆汽车有限公司、金华青年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等十余家汽车公司。
在
这些公司都有一个共性,其2015年12月单月的产量均已超过全年产量的50%,且年产量均在1000辆以上。业内分析他们本希望能赶在2013—
2015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最后时机,狠狠地地捞上一笔,然而却四部委和媒体扰乱了阵脚。被央视点过名的这十家车企嫌疑最大,最有可能直接登上骗补黑
名单。网站里有说http://nev.ofweek.com/2016-08/ART-71011-8440-30029187.html
⑵ 众泰最近新能源骗补是怎么回事
7月27日,江苏宿迁众泰经销商实名举报众泰涉嫌骗取新能源汽车补贴。众泰经销商称,由于车辆生产日期与全身玻璃相差3-5个月,车管所为此拒绝车辆过
户,导致大量车主无法上牌。经销商曾多次与众泰厂家沟通无果,只好实名举报众泰汽车。众泰汽车发表了一份官方声明否认了骗补一说。大意是之所以出现车辆玻
璃实际生产日期早于标注日期,是汽车玻璃供应商操作失误,导致生产日期标志出现混乱,众泰汽车并不存在所谓“早产车”。
⑶ 经销商实名举报众泰汽车“新能源骗补”
近日,众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众泰汽车”)又被四川勇多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下称“勇多汽贸”)指控骗取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
“2015年,众泰汽车给我发了44辆车,但是因为上不了牌退回了厂家。2016年12月份,公司又给我发了500多台车。”勇多汽贸总经理赵某表示,勇多汽贸将将这批车销售给成都路通路汽车租赁有限公司(下称“成都路通路”),用于汽车租赁,但在上牌时发现,其中有300多台车无法上牌。赵勇称,这批无法上牌的车辆在众泰厂家的多方“疏通”下,最后,500多台车中有420多台成功上牌。
但2018年,当成都路通路公司打算将上述车辆中的部分车型转卖二手车时,却发现车辆无法“过户”。赵某表示,车管所在核验的时候发现车架号(车辆识别号,简称“VIN”)被改过。按照我国现行的《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2012)的规定,“车辆识别代号(或整车型号和出厂编号)一经打刻不得更改,变动。
据勇多汽贸提供的材料显示,上述涉及车架号更改的两款车分别是车型号码为JNJ5020XXYEV2和JNJ5020XXYEV3的两款纯电动货车和专用车型,其电池容量分别为31.1kwh和35kwh,车辆生产企业为湖南江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永康众泰分公司(下称“江南汽车”),为众泰汽车的子公司。当年政策对这类车型的国家补贴为每千瓦时1800元,这两款车的可以享受到的补贴分别为5.598万元和6.3万元。
当成都路通路将这批车辆投入市场,并达到国家工信部新能源汽车补贴申领条件(行驶里程达到2万公里)后,众泰汽车用这批更改了车架号的车辆成功的申请了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据赵勇给记者提供的由浙江省财政厅下发的通知,2016年度,众泰汽车的子公司湖南江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永康众泰分公司所售的这批车辆,达到140余辆,仅2016年众泰汽车就从这批车辆中获得近800万国家补贴。
目前,众泰汽车母公司铁牛集团已经宣布破产,公司自身也已经全面停产,并在2020年9月提交了预重整公告,并公开招募投资人,但截至目前已经8个月过去,除了公示两家投资人以外众泰没有披露其他信息。寻找潜在投资人,推进重整进程,需要众泰汽车降低负债、优化资产。在众泰汽车旗下诸多子公司中,浙江众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下称“众泰汽销”)注册资本只有1亿元,但目前经统计的债务规模就已超过39亿元。经销商希望众泰汽销纳入重整体系,而在众泰管理人看来,众泰新能源的重整价值更高。
据众泰汽车内部消息,众泰汽销累计收到914起债权申报,涉及人民币39.56亿元,包括经销商、供应商、职工、银行以及关联公司。其中全国530多家经销商申报的债权超过10亿元。
⑷ 经销商实名举报众泰汽车“新能源骗补”,对此你怎么看
经销商实名举报众泰汽车“新能源骗补”,我的看法是:
1.骗新能源补贴本来就是违法行为,这种行为就是要受到严惩;
2.骗新能源补贴这是浪费国家资源的表现;
3.骗新能源补贴对其他公司造成了伤害,传递了错误的价值观。
造车已经成为了最近非常流行的事情,很多大企业都加入了造成的行列,这也让整个汽车行业有了非常大的看头,造车之所以能够受到大家的关注,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有国家政策的扶持和补贴,这对很多企业是非常好的事情,但个别企业的做法却伤害了整个行业。经销商实名举报众泰汽车“新能源骗补”,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事情,骗新能源补贴本来就是违法的事情,这是对国家资源的浪费,这也不是国家的初衷,这种行为对其他公司和行业造成了伤害,传递了错误的价值观,这样的企业必须严惩。
三、骗新能源汽车补贴对其他公司造成了伤害传递了错误的价值观
骗新能源汽车补贴会让很多消费者对这个行业产生误解,对新能源汽车行业有错误的认识,同时也伤害了其他新能源汽车企业,这传递了错误的价值观,误导了消费者,这让整个行业都受到质疑,这种骗新能源汽车补跌的公司应该受到严惩。
⑸ 新能源汽车“骗补”通报为什么只公布了5家企业
为什么国家只公布这五家企业,而其他企业没有公布出来?编者认为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抓典型,重点整治这些企业。给其他企业加以警告与震慑,表现政府的决心。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国家战略,如果一下子公布90多家企业名单,会掀起轩然大波,整个产业会元气大伤不说,外企也有可能趁虚而入,抢战国内市场。这是对产业不利的。
(三)吉姆西、五洲龙等5家企业确实是最严重的。吉姆西不用说,是最先被媒体披露出来的,它用“空手套白狼”的方法骗取国家补贴,“骗补”很严
重。苏州金龙、深圳五洲龙、河南少林在国内汽车界知名度都算不错,至少耳熟能详。至于奇瑞万达编者没怎么听说,不知道在汽车领域影响力怎么样。看奇瑞万达
官网的简介,它是一家中德合资公司,内容描述含糊不清,躲躲闪闪,有点奇怪,如果光明正大,公司名还是要写清楚的。
(四)通报五家企业,而不通报其他企业,但未必不惩罚其他企业,该罚的罚,该整治的整治。但是,罚了还是没罚,整治结果如何,我们是不知道的,除非政府公布出来处罚结果信息。鉴于此,重点还是在整治,第二点就是能够没收被骗取的钱,三是威慑作用,杜绝后患。更多新能源汽车资讯:http://nev.ofweek.com/
⑹ 比亚迪是否真的骗新能源汽车补贴
近日,有国内媒体曝出比亚迪南京某经销商老总在其店内自杀身亡,并牵出其生前与比亚迪在新能源车推广过程中有过新能源汽车补贴款项的纠纷,且死者生前曾实名举报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销售过程中存在骗补贴行为。
据前述南京经销商老总母亲在报道中的表述,死者生前主要协助帮助比亚迪开拓南京新能源公交市场。那么,我们就以比亚迪在南京推广K9电动大巴的模式来分析一下,比亚迪在南京市场到底存不存在骗补的可能性。
据2013-2015年度国家对国内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补贴标准为25万元/辆,6-8米纯电动客车补贴金额为30万元/辆,8-10米纯电动客车补贴金额为40万元/辆,10-12米及以上纯电动客车补贴金额为50万元/辆。
以比亚迪在南京市场推广的K9电动大巴为例,按照前述的国家针对纯电动客车的补贴标准,12米尺寸的比亚迪K9可获得50万元的国家补贴,如果南京政府能按照与中央政府1:1的比例实施区域补贴,则意味着K9共计可获得100万的推广补贴。
比亚迪K9电动大巴在南京市场的前期推广并不顺利。原因在于,此前,包括南京在内的大部分试点城市针对燃油大巴车会有9万元/年的燃油补贴,而按普通公交大巴车平均8年的运行寿命来看,一辆燃油大巴共计可获得近72万元的补贴。
区域公交公司如果将其燃油大巴全部更换成纯电动大巴,除采购大批量纯电动大巴的高昂的购车费用外(因配置不同,一辆比亚迪K9的售价约为200万元上下),除去此前的燃油补贴,实际上获得的新能源大巴补贴金额就微乎其微了。
而如果区域政府对电动大巴的补贴额度不高,则更会影响当地公交集团对于更换电动大巴的积极性。比亚迪此前也表示,这也是其在各个区域市场推广纯电动大巴的一个阻力点所在。
我们再来看看此前媒体报道的国内存在的一些新能源企业骗补的方式,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整车企业全资或参股汽车租赁公司,通过“自产自销”的方式,拿到
国家和地方对电动车的补贴;二是由一家汽车租赁运营公司主导,一边采购整车企业,一边与电池企业合作,通过“多采购整车,少采购电池”的方式,从中获取补
贴。
那么,从前述比亚迪在南京市场针对纯电动大巴的布局情况来看,按照前面算的公交集团将燃油大巴全部更换为电动大巴获得补贴的额度,即便是参股租赁公司,“自产自销”获得的补贴金额也极为有限,甚至可以说是“入不敷出”。详解:http://nev.ofweek.com/2016-03/ART-71011-8440-29074849.html
⑺ 史料|又一家车企宣布破产 力帆汽车的前世今生经历了什么
在汽车行业长达百年的发展史中,有太多红极一时的厂商最终走向了破产。而就在一个月前,中国又一家拥有悠久历史的车企破产了,熟悉摩托车的朋友一定很了解它——力帆汽车。
自从进入了新世纪,我国的经济飞速提升,国民的代步工具已经从摩托车转为了汽车。如果说力帆拥有着和本田相似的出身,那它欠缺的就是本田的眼光和决策力。如果我们未来再也不会看到力帆的产品,那就让我们记住那句经典的广告吧:
“摩托力帆鲨,都市千里马”。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⑻ 新能源行业再现大骗局 南京金龙被爆曾骗补6400万元
自新能源汽车兴起以来,新能源车企骗补的现象是数不胜数。
有编造虚假材料的,有上传虚假机动车驾驶证的,甚至还有靠成立出行公司“左兜掏右兜进”的,骗补的手段可谓是花样百出。
近日,有媒体报道,知情人士举报南京金龙客车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京金龙”)在2016年向广东中山小榄公共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山小榄”)交付的一批车辆中,涉嫌利用电池“套牌”、伪造整车公告并开票,骗取中央及地方新能源汽车补贴资金6400万元。
其中,另外一个有趣的点是:2016年5月份,南京金龙正式更换LOGO,并被开沃汽车收购重组。而此时,正是财政部等相关部委联合核准调查车企骗补期间。
写在最后
虽说我国目前已经是全球新能源汽车第一大国,但不得不说,我们的汽车工业水平尚且落后,国家出台一系列利好政策,实质上是为推动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
但如今看来,这个好的初衷却成为一些居心不良的车企谋利的筹码,令人作呕。
而从另一角度来说,这种恶劣的骗补行为,也同样会给行业带来较大的负面效应,打消那些真正想要造车企业的积极性。
由此看来,当下国家调整补贴政策,转换补贴思路,提高技术准入的门槛,很有必要性。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⑼ 金龙汽车上市公司如何骗取补贴资金其“骗补”动机是什么
骗保方法官方没有给出具体说明。
2016年,财政部网站公布了新能源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专项检查的部分情况,曝光了五个典型案例。
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涉及金额最大。其已申报(2015年度)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新能源车中,有1683辆车截至去年底仍未完工,但却提前办理了机动车行驶证,由此多申报中央财政补助资金51921万元。
2015年年报显示,金龙汽车当年所获新能源车补贴约达58亿元,上市公司同期净利润为5.35亿元。本次被曝光的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由金龙汽车持有60%股权,年报显示,该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04.84亿元,同比增长20.53%,净利润4.81亿元,同比增长85.47%。
(9)骗补的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扩展阅读
根据上市公司金龙汽车2015年年报披露的数据显示,其纯电动汽车共获得新能源汽车补贴金额42.34亿元,同比上涨55.92%,插电式电动车获得补贴资金15.7亿元,同比增长36.63%。作为金龙汽车的“孙公司”,苏州金龙是金龙汽车旗下最主要的新能源业务板块,也是这近60亿政府补贴的主要贡献者。
而这一年,金龙汽车的净利润为5.23亿,同比大增110.30%。新能源业务的快速增长同样是这一业绩的主要推动力量。
⑽ 新能源客车骗补起底:有人瞒天过海,有人跳楼自尽
在相关部分实地调查走访中,发现吉姆西的生产车间极为简陋,制造水平也非常低下,而且整个厂区能看到的产品不过百余台,根本不像是月产销能达到近三千台的规模企业。吉姆西的秘密在于,压根就没有生产和销售新能源产品,从三电车身到车辆识别代码,甚至是销售端的买家均是假的。其中也不乏,实际交付七八台车,但却通过编造采购、车辆生产销售等原始凭证和记录,上传虚假合格证,违规办理机动车行驶证等手段,虚构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业务,按照四五十辆的标准领取财政补贴。
最终,吉姆西涉嫌骗补2.6亿元,被取消生产资质,已经破产。
财政补贴是一把“双刃剑”,部分车企的“骗补”行为也只是新能源汽车发展所必然会经历的“阵痛”。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形下,国家对补贴政策也在不断优化,其中一方面是基于鼓励新能源车企提升核心技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最大程度的规避恶意“骗补”。随着近年来,补贴逐步退坡,甚至趋于取消,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发展将真正走出政策温室,经历市场经济的优胜略汰才能真正立于不败。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