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电动汽车充电装置研究现状
❶ 求一篇新能源汽车的现状及发展研究的外文!
亲,你这种问题可以去谷歌输入英文标题搜索!然后自己整理组织!
一般人不会花很长时间去帮你写这份报告,况且还是外文!这不是给多少财富值的问题,而是这种类似论文的东西要花太长时间!
❷ 求智能快速充电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目前, 市场上的充电器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针对手机专用锂离子电池所设计的专用充电器。 这种充电器与锂离子电池一起工作, 具有充满电后自动停止充电, 温度检测的功能, 但是这种充电器一般比较昂贵且通用性不强。 另一种是针对普通的镍镉、 镍氢电池所设计的通用充电器。 这种充电器的缺点是用户必须按照说明书的要求控制充电的时间, 否则可能对电池欠充或者过充。 不但使用不便而且对充电电池本身有极大的损害,还会缩短电池的使用寿命。
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及需求:
目前, 在充电器市场上最有发展前途的是向电动车充电的充电器, 这是电动车具有其它车型无与伦比的优点所决定的。 电动车自身噪声小, 环境污染小的优点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和市场潜力, 尤其是在当今国际社会广泛提倡环保型节能技术的大背景下, 这种优势越来越明显。 目前, 电动车已经在市面上出售, 但这类车都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或者说是很好的解决, 它的蓄电池容量太小, 不能提供持续的动力而充电时间又太长,充电效率不高, 经常是要么过充要么欠充, 严重影响蓄电池的寿命。 广大的用户反应问题集中在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太短, 与此同时, 这类电池的充电技术不是很成熟, 在充电器设计方面大有可为之处。 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 微型电子产品的应用特别, 在 MP3, 数码相机, 智能手机, 笔记本电脑的普及下为电池的大量使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近年来, 随着技术的日趋成熟, 可充电电池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取代了不可充电电池的市场。 可充电电池不但可以满足对耗电量大的设备提供持续的电力供应而且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现代可充电电池有镍镉(Ni-Cd) 电池, 镍氢(Ni-Mn) 电池, 要强调说明的是由于重金属镉的污染问题和记忆效应等缺点, 镍镉电池已不再生产、 使用, 虽然市面上仍有销售。 因此,本文设计的充电器是针对镍氢电池。 充电电池的普及对充电器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 市售充电器存在着充电时间长, 充电电流小, 没有保护能力等诸多设计缺陷。 这些设计缺陷对充电电池有极大的危害, 会缩短电池的使用寿命。 设计充电器的原则是以适用满足需求为前提, 尽量采用常用的电子元器件, 避免使用昂贵的集成电路芯片, 即便于制作同时又降低成本。 智能充电器的发展现状是充电器普遍采用智能型芯片外加辅助电路构成, 成本比较高, 最终导致售价居高不下, 这就是设计粗糙的市售充电器仍占据广大市场的缘故。 智能充电器能够根据电池充电状态的三个阶段自动切换工作方式, 这样不仅可以保护电池, 延长电池循环寿命, 而且可以提高充电效率, 缩短充电时间。
❸ 国外对世界能源情况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世界能源供需现状与发展趋势
现阶段世界能源消费呈现以下热点:1)受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影响,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2)世界能源消费呈现不同的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因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经济向低能耗、高产出的产业结构发展,能源消费增长速率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3)世界能源消费结构趋向优质化,但地区差异仍然很大;4)世界能源资源仍比较丰富,但能源贸易及运输压力增大。未来,伴随着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和能源资源分布集中度的日益增大,对能源资源的争夺将日趋激烈,争夺的方式也更加复杂;同时,化石能源对环境的污染和全球气候的影响将日趋严重。面对以上挑战,世界能源供应和消费将向多元化、清洁化、高效化、全球化和市场化趋势发展。鉴于国情,我国应特别注意依靠科技进步和政策引导,提高能源效率,寻求能源的清洁化利用,积极倡导能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能源安全体系。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但由于世界能源资源产地与能源消费中心相距较远,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人口的剧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能源需求量持续增大,由此导致对能源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环境污染加重和环保压力加大。近几年我国出现的“油荒”、“煤荒”和“电荒”以及前一阶段国际市场超过50美元/桶的高油价加重了人们对能源危机的担心,促使我们更加关注世界能源的供需现状和趋势,也更加关注中国的能源供应安全问题。
一、世界能源消费现状及特点
1. 受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影响,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
随着世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大,世界能源消费量持续增长。1990年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为26.5万亿美元(按1995年不变价格计算),2000年达到34.3万亿美元,年均增长2.7%。根据《2004年BP能源统计》,1973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仅为57.3亿吨油当量,2003年已达到97.4亿吨油当量。过去30年来,世界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1.8%左右。
2. 世界能源消费呈现不同的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增长速率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
过去30年来,北美、中南美洲、欧洲、中东、非洲及亚太等六大地区的能源消费总量均有所增加,但是经济、科技与社会比较发达的北美洲和欧洲两大地区的增长速度非常缓慢,其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比例也逐年下降,北美由1973年的35.1%下降到2003年的28.0%,欧洲地区则由1973年的42.8%下降到2003年的29.9%。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能源消费占世界的比例由1973年的68.0%下降到2003年的55.4%。其主要原因,一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已进入到后工业化阶段,经济向低能耗、高产出的产业结构发展,高能耗的制造业逐步转向发展中国家;二是发达国家高度重视节能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3. 世界能源消费结构趋向优质化,但地区差异仍然很大
自19世纪70年代的产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的消费量急剧增长。初期主要是以煤炭为主,进入20世纪以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与消费持续上升,石油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超过煤炭,跃居一次能源的主导地位。虽然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但世界石油消费量却没有丝毫减少的趋势。此后,石油、煤炭所占比例缓慢下降,天然气的比例上升。同时,核能、风能、水力、地热等其他形式的新能源逐渐被开发和利用,形成了目前以化石燃料为主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并存的能源结构格局。到2003年底,化石能源仍是世界的主要能源,在世界一次能源供应中约占87.7%,其中,石油占37.3%、煤炭占26.5%、天然气占23.9%。非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虽然增长很快,但仍保持较低的比例,约为12.3%。
由于中东地区油气资源最为丰富、开采成本极低,故中东能源消费的97%左右为石油和天然气,该比例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居世界之首。在亚太地区,中国、印度等国家煤炭资源丰富,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其中中国能源结构中煤炭所占比例高达68%左右,故在亚太地区的能源结构中,石油和天然气的比例偏低(约为47%),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除亚太地区以外,其他地区石油、天然气所占比例均高于60%。
4. 世界能源资源仍比较丰富,但能源贸易及运输压力增大
根据《2004年BP世界能源统计》,截止到2003年底,全世界剩余石油探明可采储量为1565.8亿吨,其中,中东地区占63.3%,北美洲占5.5%,中,南美洲占8.9%,欧洲占9.2%,非洲占8.9%,亚太地区占4.2%。2003年世界石油产量为36.97亿吨,比上年度增加3.8%。通过对比各地区石油产量与消费量可以发现,中东地区需要向外输出约8.8亿吨,非洲和中南美洲的石油产量也大于消费量,而亚太、北美和欧洲的产消缺口分别为6.7亿、4.2亿和1.2亿吨。
煤炭资源的分布也存在巨大的不均衡性。截止到2003年底,世界煤炭剩余可采储量为9844.5亿吨,储采比高达192(年),欧洲、北美和亚太三个地区是世界煤炭主要分布地区,三个地区合计占世界总量的92%左右。同期,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为175.78万亿立方米,储采比达到67。中东和欧洲是世界天然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两个地区占世界总量的75.5%,而其他地区的份额仅分别为5%~7%。随着世界一些地区能源资源的相对枯竭,世界各地区及国家之间的能源贸易量将进一步增大,能源运输需求也相应增大,能源储运设施及能源供应安全等问题将日益受到重视。
二、世界能源供应和消费趋势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最新预测结果,随着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未来世界能源需求量将继续增加。预计,2010年世界能源需求量将达到105.99亿吨油当量,2020年达到128.89亿吨油当量,2025年达到136.50亿吨油当量,年均增长率为1.2%。欧洲和北美洲两个发达地区能源消费占世界总量的比例将继续呈下降的趋势,而亚洲、中东、中南美洲等地区将保持增长态势。伴随着世界能源储量分布集中度的日益增大,对能源资源的争夺将日趋激烈,争夺的方式也更加复杂,由能源争夺而引发冲突或战争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随着世界能源消费量的增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灰尘颗粒物等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大,化石能源对环境的污染和全球气候的影响将日趋严重。据EIA统计,1990年世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约为215.6亿吨,2001年达到239.0亿吨,预计2010年将为277.2亿吨,2025年达到371.2亿吨,年均增长1.85%。
面对以上挑战,未来世界能源供应和消费将向多元化、清洁化、高效化、全球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
1. 多元化
世界能源结构先后经历了以薪柴为主、以煤为主和以石油为主的时代,现在正在向以天然气为主转变,同时,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也正得到更广泛的利用。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能源供应成本和可供应能源的结构变化决定了全球能源多样化发展的格局。天然气消费量将稳步增加,在某些地区,燃气电站有取代燃煤电站的趋势。未来,在发展常规能源的同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受到重视。在欧盟2010年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中,风电要达到4000万千瓦,水电要达到1.05亿千瓦。2003年初英国政府公布的《能源白皮书》确定了新能源战略,到2010年,英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英国发电总量的比例要从目前的3%提高到10%,到2020年达到20%。
2. 清洁化
随着世界能源新技术的进步及环保标准的日益严格,未来世界能源将进一步向清洁化的方向发展,不仅能源的生产过程要实现清洁化,而且能源工业要不断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清洁能源,清洁能源在能源总消费中的比例也将逐步增大。在世界消费能源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例将由目前的26.47%下降到2025年的21.72%,而天然气将由目前的23.94%上升到2025年的28.40%,石油的比例将维持在37.60%~37.90%的水平。同时,过去被认为是“脏”能源的煤炭和传统能源薪柴、秸杆、粪便的利用将向清洁化方面发展,洁净煤技术(如煤液化技术、煤气化技术、煤脱硫脱尘技术)、沼气技术、生物柴油技术等等将取得突破并得到广泛应用。一些国家,如法国、奥地利、比利时、荷兰等国家已经关闭其国内的所有煤矿而发展核电,它们认为核电就是高效、清洁的能源,能够解决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
3. 高效化
世界能源加工和消费的效率差别较大,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潜力巨大。随着世界能源新技术的进步,未来世界能源利用效率将日趋提高,能源强度将逐步降低。例如,以1997年美元不变价计,1990年世界的能源强度为0.3541吨油当量/千美元,2001年已降低到0.3121吨油当量/千美元,预计2010年为0.2759吨油当量/千美元,2025年为0.2375吨油当量/千美元。
但是,世界各地区能源强度差异较大,例如,2001年世界发达国家的能源强度仅为0.2109吨油当量/千美元,2001~2025年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强度预计是发达国家的2.3~3.2倍,可见世界的节能潜力巨大。
4. 全球化
由于世界能源资源分布及需求分布的不均衡性,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已经越来越难以依靠本国的资源来满足其国内的需求,越来越需要依靠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资源供应,世界贸易量将越来越大,贸易额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以石油贸易为例,世界石油贸易量由1985年的12.2亿吨增加到2000年的21.2亿吨和2002年的21.8亿吨,年均增长率约为3.46%,超过同期世界石油消费1.82%的年均增长率。在可预见的未来,世界石油净进口量将逐渐增加,年均增长率达到2.96%。预计2010年将达到2930万桶/日,2020年将达到4080万桶/日,2025年达到4850万桶/。世界能源供应与消费的全球化进程将加快,世界主要能源生产国和能源消费国将积极加入到能源供需市场的全球化进程中。
5. 市场化
由于市场化是实现国际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和利用的最佳手段,故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世界各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世界能源利用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世界各国政府直接干涉能源利用的行为将越来越少,而政府为能源市场服务的作用则相应增大,特别是在完善各国、各地区的能源法律法规并提供良好的能源市场环境方面,政府将更好地发挥作用。当前,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利比亚等能源资源丰富的国家,正在不断完善其国家能源投资政策和行政管理措施,这些国家能源生产的市场化程度和规范化程度将得到提高,有利于境外投资者进行投资。
三、启示与建议
1. 依靠科技进步和政策引导,提高能源效率,走高效、清洁化的能源利用道路
中国有自己的国情,中国能源资源储量结构的特点及中国经济结构的特色,决定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将不大可能改变,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差异将继续存在,这就要求中国的能源政策,包括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勘探生产、能源利用、环境污染控制和利用海外能源等方面的政策应有别于其他国家。鉴于我国人口多、能源资源特别是优质能源资源有限,以及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等情况,应特别注意依靠科技进步和政策引导,提高能源效率,寻求能源的清洁化利用,积极倡导能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能源安全体系
为保障能源安全,我国一方面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完善能源法律法规,建立能源市场信息统计体系,建立我国能源安全的预警机制、能源储备机制和能源危机应急机制,积极倡导能源供应在来源、品种、贸易、运输等方式的多元化,提高市场化程度;另一方面应加强与主要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的对话,扩大能源供应网络,实现能源生产、运输、采购、贸易及利用的全球化。
❹ 目前国内外电瓶车充电保护器的研究
目前的充电器
不是有保护器了吗?
比如你在充电,
下雨打雷,
也不会影响到充电效果,
这不算是保护吗?
❺ 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状况
首先看一下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情况,2016年新能源乘用车有70多万辆,增长速率是40%,要比我国传统的增长速率高20倍,这是一个大的趋势。市场占有率很低,不足1%,所以说在全球大的形势下,它的发展的趋势和发展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同时可以看到目前来讲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区域追求集中在中国和美国,在美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也很好。
❻ 国外研究现状
1.2.1.1 国外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研究起步较早
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等建立了国家地质调查局,负责实物地质资料的管理和服务研究工作。英国自1835年成立世界上最早的地质调查局以来,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研究一直伴随其地质工作的开展而存在和发展。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在实物地质资料服务对象、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标准上开展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也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模式,都值得我们借鉴(姜文利,2013)。
1.2.1.2 发达国家地质工作的任务向地质信息转移
21世纪以来,各发达国家的地质工作向地质信息转移,以满足本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美国地质调查局制定的《美国地质调查局战略计划(2000-2005)》和《美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工程五年规划(2006-2010)》提出确保美国得到可靠的地质资料数据。英国地质调查局发布的《英国地质调查局战略科学计划(2005-2010)》提出要提供综合客观、公正和最新的信息,以满足国内外用户的需要。
1.2.1.3 国外许多专家提出了先进的服务理念
如F.Herrera等(2001)认为,地质资料整合服务有四个基本问题:标准、资料一致性、描述多样化的地质资料的代表模型以及查询与交互服务。Marcus Apel(2006)分析了从三维地质模型到三维地球科学信息系统的转变,认为有三个基本因素很重要:资料模型、查询功能和资料管理。Steve Peedell等(2005)认为,一个空间地质资料基本结构包括政策、公共机构准备工作、技术、资料和人才五个要件。
1.2.1.4 发达国家学者研究开发丰富的地质信息服务产品
许多发达国家研究开发了多种实物地质资料的服务产品。巴西地质调查局提供产品的基本定位有三点:公益性、需求第一、集成服务,提供在线服务。英国地质调查局有大量的产品和数据可供免费下载。发达国家地质调查局网站信息资料丰富,能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