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财报分析
❶ 一脚急刹,连续十年增长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为何戛然而止
文/十一
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汽车生产、销售分别完成2572.1万辆和2576.9万辆,较2018年分别下滑7.5%和8.2%。其中,乘用车产销?2136.0万辆和2144.4万辆,同比下滑9.2%和9.6%。虽然中国汽车产销量依旧蝉联全球第一,但是国内车市继2018年出现28年来的首次下滑之后,国内汽车产销量连续2年下滑。
值得关注的是,受到宏观经济压力、补贴大幅退坡等因素影响,2019年的新能源汽车产销完成124.2万辆和120.6万辆,同比分别下滑2.3%和4.0%。这是我国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这10余年来,年产销首次出现负增长。未来形势更加严峻。
就在2019年底,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在12月3日发布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文件中明确提到了一点——到2025年时,国内新能源车的销量要达到车市总体销量的25%,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占比达30%。
诚然,连续十年增长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出现首次下滑,对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在【汽车维基】看来并不算一桩坏事。
首先,与德国市场相比,我国的新能源汽车规模早已迈入“百万级”,由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是大势所趋,符合发展规律,也是产业共识。其次,伴随着补贴的退坡,对于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环境的优化制造更多有利的氛围。车企如果想要做到稳定市场预期,扭转2019年新能源汽车下滑的局面,便需要加快对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研发投入,快速降低成本和售价,提高新能源汽车相比燃油车的竞争力,以这样才能实现新能源汽车从政策驱动到市场驱动的转变,最终呈现出稳定且快速的发展。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❷ 从财报看,新能源企业对补贴的依赖程度过高,那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还现实吗
转眼又到年底,新能源电动车领域或许会在最近出现较大的变化。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逐步收紧。按照计划,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补贴在今明两年会于2016年的基础上减少20%,2019年~2020年,该补贴会在2016年的基础上减少40%,到2020年补贴政策将彻底退出市场。
目前,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的主要驱动力是政策而非消费。今年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降低61%,就是因为工信部自一系列骗补事件后驳回了诸多电动车品牌的补贴请求,致使不少车企1月的销量直接为0。
对于车企而言,补贴的取消会促使其延长电动车的续航能力,但由于车的载重有变化,所以需要对车型进行重新设计,这无疑会增加成本。对电动车来说,电池技术是核心,如果在开始就有较好的质量,那么更改起来就不是很困难,甚至不用更改,反之如果技术开始就比较差,那么可能改变也是无济于事。
对于目前的中国电动车市场而言,提升车企的准入门槛极为必要。以市场为导向的行业也离不开监管。补贴力度的缩减虽有些突然,但从长远来看,为了避免更多次品的出现及资源更大的浪费,补贴收紧是较为有效的政策。
❸ 除了“跌”字当头 国内汽车集团2019年财报还有这些看点
车市寒冬仍是2019年国内车市的主旋律,因而大部分汽车集团2019年的利润和销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而从目前国内多数汽车集团公布的2019年的财报来看也确实如此。不过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除了“跌”字当头之外,这些国内的汽车集团的2019年财报还有其他不少看点。
长城:海外市场表现亮眼
长城的2019年可谓面对很多的风险和挑战,内部压力也确实增加很多,但是横向比较其他企业来看,以及放在整个中国汽车市场的大环境下,长城依旧处于一个非常健康的状态。
数据显示,长城2019年实现营业总收入达962.11亿元,利润总额51.01亿元,净利润45.31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44.97亿元,同比下降13.73%。同时,长城2019年海外业绩表现强劲,营业收入达到55.22亿元,同比大涨66.61%。
销量方面,北汽股份旗下四个整车业务板块合计销售整车142.5万辆,同比下滑2.4%。其中,北京奔驰销量为56.7万辆,同比增长6.7%;北京品牌批发销售16.7万辆,同比增长6.9%;北京现代批发销售66.3万辆,同比下滑16.2%;福建奔驰销量为2.8万辆,同比下滑1.5%。
北汽股份表示,2020年,预计内外部经济增长趋势放缓,中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等为宏观经济形势带来了较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受经济下行、环保从严、供给升级、需求分化等因素影响,预计中国乘用车市场处于周期性调整阶段,仍需要2至3年恢复正增长趋势。
“跌”字之外仍有亮点
从上述财报可以发现,在2019年,多数车企都出现了销量以及营收的下滑,像一汽集团在这两方面实现逆势上扬的是少之又少。其实这也不难理解,2019年的车市环境仍处于下行,同时还出现了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退坡和国五国六标准切换等状况。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国车市环境下行的情况下,部分车企海外市场业绩表现可圈可点。像长城汽车、吉利汽车等车企在海外市场都有着不错的表现。此外,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19年,整车出口达101.20万辆,出口金额160.45亿美元,同比增长3.28%。
除此之外,从上述财报也可以发现,合资品牌仍是一些大车企集团销量和营收的主要来源。有分析人士指出,合资品牌的市场表现能带来高额销量的同时,也对集团整体业务产生关键影响,而随着中国车市环境的转型升级,这也倒逼车企集团对于合资品牌、自主品牌开始重新审视。
可以看出,在销量下滑已成为主轴的2019年,各大汽车集团仍有不少亮点,让人深感欣喜。而目前虽然还未完全摆脱疫情,但伴随着车市的回暖,以及刺激消费政策的有序推出,2020年各大汽车集团能否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依然令人值得期待。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❹ 比亚迪2018上半年财报出炉了,求大神分析下
2018年上半年的比亚迪财报是8月29日正式发布的,从这份财报中可以看出,今年上半年,比亚迪营业额为521.63亿元,同比增长19%,归属上市公司净利润约为4.79亿元。虽然利润数据并不是特别抢眼,但应该看到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超猛,在这份财报中,新能源汽车营收达181.73亿元,占比亚迪总营收的比例为34.84%,因而从总体上来说,比亚迪的未来前景还是非常广阔的。
❺ 怎么从比亚迪财务报表中看出新能源汽车的数据
将汽车业作为主业之一的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是近10年来国内最有争议的汽车企业之一。
根据前瞻研究院数据显示,该公司汽车业务去年的营业收入为246.45亿元,同比增长3.11%;成本为203.50亿元。毛利率由2011
年的22.15%下降至17.90%。2012年,比亚迪整车销售收入为23,517,813,000元,较2011
年增长2.12%。其中,其汽车业务最重要的单元——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2012年的营业收入为211.33亿元,净利润同比2011年减少54.47%,为1.499亿元。对此,该公司给出的增长原因是:“受汽车市场需求增速放缓影响,销量同比有所下降”。统计显示,该公司去年共售出整车约42万辆。截至2012年12月31日,比亚迪的流动资产主要包括货币资金36.84亿元、应收账款62.60亿元、存货73.45亿元、长期股权投资9.49亿元。
同期,比亚迪的流动负债主要包括短期借款84.18亿元、长期借款33.73亿元,占公司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12.25%和4.91%。
该公司的一年内到期长期借款额为28.7亿元,较2012年初增加15.4亿元。
比亚迪二次腾飞第一年要稳健一点,冷静一点,我们的增长速度比行业要高,今年1~6月份行业增长在12%,我们在20%多,我想下半年我们依然保持这个速度增长,调整过以后我们也希望在一个非常稳健的战略下面来逐步稳打稳,。比亚迪将在新能源领域“开花结果”。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❻ 奥迪发布2019年财报 中国蝉联最大市场,5年后新能源占比达4成
(文/彭科峰)日前,奥迪汽车正式对外发布2019年财报数据。官方统计显示,2020年,奥迪品牌全球共卖出184.5573万辆新车,同比增长约1.8%。在中国这个最大的市场,2019年奥迪销量达69.0083万辆,同比增长4.1%。
奥迪方面还表示,按照计划,到2025年,奥迪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将从现在的3.5%增长到约40%;2024年前,在电动化方面,奥迪将会预先投入约120亿欧元。
据称,在产品方面,2020年,奥迪计划推出20款车型,全面推进电动化进程。其中包括奥迪核心品牌的5款纯电动车型,插电式混合动力新增车型12款。到2025年,奥迪计划推出约30款电动化车型。不过,由于疫情的影响,这些既定车型能否按时发布,目前还是一个问号。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❼ 比亚迪年报七大信息:新能源市占率第一,汽车毛利率近22%
如今当全球汽车企业产、销盘踞低位,收入、盈利不断承压,比亚迪在保证营收的同时,似乎正展现出不同的经营思路。
4月21日,比亚迪发布2019年年业绩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77.39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6.14亿元,公司2019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47.41亿,同比增长17.71%,较去年同期增长的22.18亿现金流,成为上市车企中为数不多现金流正增长的之一。
比亚迪在2019年年报中表示,集团将继续加大供应链体系开放,推进子公司的独立运营和市场化。通过比亚迪近来的经营活动与财报数据可以发现,分拆业务已经成为比亚迪新的经营策略之一,简单来说,比亚迪准备对外销售更多的汽车零部件。
在汽车预言家看来,从某种方面而言,比亚迪2019年度对于营收背后的调整、集团内部经营策略的变化以及人才制度的倾向等方面,是更需要着重关注的地方。
1
新能源汽车市占率保持第一
目前,比亚迪财报将产品和服务划分业务单元,共分为三个报告分部。根据财报中“报告分部的财务信息”一项,“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收入包括对外交易收入与分部间交易收入(对内交易收入)。2019年财报中,上述对外、对内板块的销售额分别为105.06亿元和120.13亿元,较2018年分别增加17.39%、减少27.68%。
通过变动比例来看,该板块对外业务正在增长,这也印证了比亚迪希望从内销转外供的经营目标。此外,同动力电池业务相比,比亚迪半导体业务的规模较小。公开信息显示,比亚迪半导体业务主要覆盖功率半导体、智能控制IC、智能传感器及光电半导体的研发、生产及销售等业务。4月15日,比亚迪发布公告称通过下属子公司间的股权转让、业务划转完成对全资子公司比亚迪微电子(已更名为比亚迪半导体有限公司)的内部重组,比亚迪微电子受让宁波比亚迪半导体有限公司100%股权和广东比亚迪节能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并收购惠州比亚迪实业有限公司智能光电、LED光源和LED应用相关业务。比亚迪半导体拟以增资扩股等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照此说法,比亚迪半导体将形成多元化股东结构,寻求独立上市。
金融机构花旗曾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若比亚迪半导体业务独立上市,或将大力提高现在上市公司的现金状况,并为电池业务的IPO奠定基础。相关数据显示,全球乘用车电气化的市场空间约600亿,若比亚迪半导体能做到15%全球市占率,对应100亿营收,其拆分上市的市值约300亿元。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❽ 比亚迪2019年度财报:净利润创五年新低,痛失全球新能源车销冠
“有点受伤。”
3月31日晚间,比亚迪发布2019年度业绩快报,该公司当期实现营业收入1277.39亿元,同比下降1.7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12亿元,同比下降42.03%。
无论是营业收入还是净利润,均比上一年有所下滑。对于净利润下滑的原因,比亚迪方面表示,主要是行业、政策变化及本期研发费用上升影响所致。
净利下降42.03%
一直引以为傲的新能源汽车,没能成为救命稻草。
扉旅汽车查阅数据显示,2019年,比亚迪实现汽车销量46.14万辆,同比下滑11.39%。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为22.95万辆,同比下滑7.39%。全年销量低于预期,完成2019年65万辆销量目标的70.98%。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上半年,比亚迪的净利润增速还高达203.6%,但自第三季度以来,各方面数据出现了较大幅度下降,引致全年营收出现亏损。
“这可以倒逼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做出改变”。王传福对刀片电池很自信。
不过,市场上的质疑声却不断。有动力电池专家指出,刀片电池不是从材料上的突破,只是从电池结构设计上创新,可能会提高电池包之后的效率,比如提高电池包体积能量密集和质量能量密度,但对单体能量密度提高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理想汽车CEO李想也曾在微博中表示,由于磷酸铁锂电池在低温环境下表现不佳,因此刀片电池最适合的还是中低端的纯电动车及南方的运营车辆。
事实上,比亚迪的这把“刀”已经飞了很久,能否一战成名,市场才是最终的“检验者”。
根据公司披露,即将上市的新车比亚迪“汉”,将是首款搭载磷酸铁锂“刀片电池”的车型,而该车综合工况下的续航里程将达到605公里。
“想和别人竞争,还要走别人走过的路,那就是自寻死路。所以,必须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王传福说道。
电动车市场上的好戏,或刚刚拉开帷幕。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❾ 比亚迪2019业绩快报|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致净利润下跌超40%
3月31日,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002594.SZ,下称“比亚迪”)发布了公司2019年的业绩快报,数据显示,公司营业总收入为1277.39亿元,比上年略低1.78%,但归于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只有16.12亿元,同比出现42.03%的下滑。
对于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大幅下滑的原因,财报指出主要是由于行业政策变化,及本期研发费用上升所致。
根据介绍,比亚迪的主营业务主要包括汽车、手机部件及组装和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业务。
需要指出的是,比亚迪与丰田汽车公司已就成立纯电动车研发公司签订合资协议,对于该合资合作,比亚迪的解读为“通过与丰田的合作,将综合提升产品研发能力及品质控制能力,进一步巩固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助力打开了集团零部件的海外供应,实现集团的长足发展”。
对于手机及零部件业务,就两句话,第一句,除金属部件业务收入及盈利出现下滑外,比亚迪在移动终端的其他市场均实现不同程度增长;第二句是:汽车智能系统作为新型智能产品业务,实现业务快速扩张。
对于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业务,比亚迪二次充电电池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和镍电池产品,广泛应用于各种便携式电子设备。年内集团旗下传统电池业务实现稳定增长,市场份额持续提升。此外,光伏市场于年内有较为明显的回暖,给集团光伏业务带来一定增长。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