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电池汽车发展趋势
① 新能源纯电动汽车趋势
趋势一: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将共同主导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
趋势二:智能化、网联化、人性化将成为产品核心竞争力,用户不再担忧续航和充电便利性。
趋势三:新零售转型是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寻找用户体验和成本效率的最佳平衡点是转型成功的关键。
趋势四:中外品牌、新旧力量、跨界巨头等多方势力竞争,市场格局将被重塑。
趋势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将向上下游大幅度延伸,出行市场、新科技将成为重要利润池。
② 新能源电池发展前景怎么样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是新能源汽车的三大关键组成部分。其中动力电池是最关键的一环,可以说就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电池的寿命、性能、成本和安全性都无一不深刻地影响着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在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上,整车厂商更倾向于制造商,难以获得高额利润。由于动力电池在产业链上的重要地位,动力电池生产商无疑将在新能源汽车时代获得丰厚的利润。这也是电池行业备受关注的根本原因。
自锂离子电池大规模商用化以来,凭借其优异的性能,不断攻城略地,现已牢牢占据二次电池的高端市场。而正、负极材料百花齐放的发展局面和优异的性能也使锂离子电池成为当前最有发展前景的绿色二次电池。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技术进步很快,电池组循环寿命已超过1000次,每千瓦时电池的成本已低于3000元。如果电动轿车安装24千瓦时电池组,一次充电续驶里程大于200公里,锂电汽车在10年内用电成本约为1万元。传统燃油车在10年内的加油费用至少8万元。而使用锂离子电池,即使10年内更换一次电池,使用成本多花7.2万元,总共8.2万元。两种车的使用成本基本相同,而且,换下来的电池组还有初始容量的70%~80%,可以作为静态储能使用。这也是目前和锂电池概念沾边的股票都被热炒的主要原因。
技术进步使锂电池制造成本大幅降低,目前已接近镍氢,大容量成为可能;国发展锂电汽车既有可与发达国家相竞争的技术优势,又有发达国家所没有的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我国小功率锂离子电池早已产业化,形成上下游结合的完整产业链,电池产品超过世界市场的 1/3,中日韩三国已成三足鼎立之势。锂离子动力电池在技术上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化条件也已基本成熟,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锂离子电池的原材料在我国来源极为广泛。我国是世界锂资源大国,特别是青海和西藏的盐湖有大量锂资源,盐湖的开发不仅为低成本锂离子电池提供原材料,也有利于西部地区的发展。永磁同步电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和效率高的特点,是锂电汽车的主要关键部件,而我国是稀土永磁材料大国,为锂电汽车提供了材料保证。
锂电池的产业链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上游锂矿资源、锂电池原材料以及电池的制造与封装。另外,生产电控系统的公司以及具有新能源汽车生产能力的整车企业都将从中受益。
以锂离子电池为动力的电动汽车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难得的一次历史机遇。被人类给予厚望的锂离子电池,或许将开辟一个“锂资源时代”。
③ 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未来汽车发展的趋势,大家知道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可以用多久吗
一般在100-200公里,但是要看工艺,目前比亚迪的做的比较好,差一点的那种也就100公里左右。
④ 锂电池和氢电池相比,哪个才是新能源汽车的未来趋势
尽管燃料电池有其自身的优势,但燃料本身的存储和运输却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尽管燃料电池本身污染较少,但如果仍然需要加油,它与现有的加油车有何不同?
电池车最关键的部分是其能源平台的机动性。电网分布在各个角落,成本低廉。因此,电动汽车可以随时增加能量。只能通过电网补充电源。但是,燃料电池与以往的汽油车和煤油车的区别不是很大。除了改善环境保护外,促进整体经济发展的效果并不明显。
对于私人使用,现阶段仍建议使用锂电池,并且在以后的较长时间内也建议使用锂电池。因为加氢站很难像加油站那样受欢迎。
以锂电池为主导的模式不会轻易改变,甚至内燃机仍比锂电池驱动的新能源汽车保持许多优势。世界不是那么容易改变。当特斯拉电动超级汽车兴起时,各种传统汽车公司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电池技术,但它们仍陷于内燃机中。因为内燃机时代还没有结束。以锂电池为主的同一市场在未来将不会轻易改变。
⑤ 分析新能源汽车电池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
你好。新能源的发展方向。往智能化发展。电池开发目前没有最好的方式,可能会被其他新能源代替
⑥ 汽车新能源是未来十年的发展趋势吗
现今社会都讲究环保节能,新能源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⑦ 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新能源汽车肯定是将来的趋势,在我国更是这样。原因有两点:一是传统能源紧张,我国又是个多煤少油的国家,所以新能源汽车是现在研究的必须;二是我国传统汽车技术落后德国、日本等汽车大国太多,水平几乎不可能追上,所以通过新能源汽车实现汽车行业的弯道超车是现在中国汽车领域的最佳途径。
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中国有着较大优势,现在中国的电池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产量上都是世界领先的,同时由于政策驱动与支持,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市场化进程是很快的,效率也很高。因此通过新能源汽车实现弯道超越是完全有可能的。
但是新能源汽车技术还不成熟,电池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没有相应的基建,电池的性能和管理还不成熟(续航能力和安全性是现在电动车的弱点),所以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多数仅限于短距离代步(多数在城市内使用),仍无法撼动传统燃油车的地位。(如果不是为了牌照,可能电动车销量不会很高,哈哈。)同时,新能源汽车的性能衰减很快,现在常用的锂电池污染很严重,之后的电池回收和处理是一个大难题,电池的梯次利用也没有一个完整的规范。
至于未来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在多数人认为锂电池只是个过渡,燃料电池是将来的终极目标。本人对燃料电池不了解,感性的认识是将传统汽车发动机换成燃料电池,像加汽油一样加清洁能源,这样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问题就解决啦。
至于行业的发展,新能源汽车必须搞,而且一定要搞出来!技术方面有搞头,有前景有情怀也有利益。虽然这几年要解决基本技术问题,可能效果不会很好,但是将来一定会有一个突破的方法的。现在待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是电池性能问题,就是提高电池性能;二是电池的测试与管理,即保证电池安全可靠的运行,在梯次利用时,对电池状态进行评估。市场方面,今明两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会重新大洗牌,就像前些年的手机市场和单车市场一样,洗牌后挺下来的前景无限,失败的就只能退出。如果要加入新能源汽车研发的话,建议选择航空母舰般的大厂,至于什么样的车企是航空母舰?在中国,肯定是国企啦,其实比亚迪和吉利也可以的,还是要看政策哦。
⑧ 以后新能源汽车是发展趋势吗
新能源汽车是个发展趋势,因为现在讲究节能,环保;但还是代替不了燃油车,毕竟续航能力上还是没有燃油车长,如果充电桩,续航能力也能持续跟上,那这个趋势就很明显了。
⑨ 新能源行业最近有什么发展趋势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五大发展趋势分析
“预计到2030年,中国市场纯电动汽车产销量将超过1500万台,占新能源总销量的90%,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占比将仅为10%。即在未来十年发展中,纯电动汽车将占据市场主导地位。”6月11日,德勤战略与运营副总监牟嘉文指出,中外品牌、新旧力量、跨界巨头等多方势力间的全面竞争,将重塑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
在牟嘉文看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存在五大趋势:
1、发展趋势一:得益于政府政策倾斜,以及日趋完善的充电基础设施,电池技术的提升,比混动车型有更低用车成本优势的纯电动汽车,未来将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据主导优势。受产业投资政策调整的影响,针对混动汽车的投资将会逐渐减少,再加上市场终端政策支持力度正在下降甚至取消,混动车型的发展空间将不断被挤压。
纯电汽车未来将占主导地位 全面竞争将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达到了127万辆和125.6万辆,分别同比增长59.9%和61.7%。截止至2019年4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为10.2万辆和9.7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5.0%和18.1%。累计方面,2019年1-4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累计达到了36.8万辆和36.0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8.5%和59.8%。
在纯电动汽车产销方面,2018年全年中国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8.6万辆和98.4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47.9%和50.8%。截止至2019年4月中国纯电动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8.2万辆和7.1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8.2%和9.6%。
累计方面,2018年1-4月中国纯电动汽车累计产销量分别完成28.6万辆和27.8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66.1%和65.2%。目前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纯电动车型的产销增长是新能源汽车的主要驱动力。4月,国内纯电动汽车的销量占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的销量超七成。
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方面,2018年中国全年中国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8.3万辆和27.1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22%和118%。截止至2019年4月我国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0万辆和2.6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3.6%和50.9%;
2019年1-4月中国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1万辆和8.2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36.3%和43.7%。
2018-2019年4月中国纯电动汽车产销量统计及增长情况
2018-2019年4月中国纯电动汽车产销量统计及增长情况2018-2019年4月中国纯电动汽车产销量统计及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备注:2018年7月产量同比为45.4%)
牟嘉文指出,除了纯电汽车未来将占主导地位,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潜力也不容忽视。但从中国以电力为核心主体的能源战略、加氢站的建设受成本和技术水平制约、氢燃料电池系统生产成本高昂等因素考虑,中大型客车、公交车、物流车及重型货车等商用车将成为氢燃料电池最先普及的领域,短期内燃料电池难以推广到乘用车领域。
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中国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37辆和230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54.8%和289.8%。
2、发展趋势二:根据德勤新能源汽车消费者调研数据,60%高端车主和89%中低端车主认为续航里程超过400km的纯电动汽车可以满足他们日常的使用需求。而2019年第2批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录显示,乘用车续航里程普遍达到400km,这意味着,在技术快速提升下,续航里程将不再是用户购买新能源车的阻碍因素,而智能化、网联化、人性化的功能设计将成为新能源汽车产品差异化竞争的关键。这也是第二大趋势。
3、发展趋势三:牟嘉文预测的第三大趋势是,中外品牌、新旧力量、跨界巨头等多方势力间的全面竞争,将重塑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从目前新能源车的市场占有率来看,本土传统汽车品牌远超外资品牌,处于领先地位,但随着外资、合资以及本土造车新势力的发展加速,2020年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进入全面竞争时代。
造车新势力面临存亡节点
“处于领先优势的本土传统汽车厂商将快速扩展全链条能力,以期继续保持领先地位。而那些起步晚、规划迟、转型慢的本土传统汽车厂商只能聚焦价值链的生产制造端,成为‘代工厂’。对于传统的外资合资品牌来讲,必须加速市场进入、加快产品发布,如果不能稳固占领终端市场,将遭遇出局危机。”牟嘉文表示。
4、发展趋势四:牟嘉文认为,新能源汽车将汽车产业价值链向上、下游进行了大幅延伸,产业利润结构正在随之改变,上游动力电池和智能科技、下游终端市场用户服务已成为重要利润池。由此,他预测第四个趋势,未来新能源汽车厂商将发展为三种类型:布局全链条的新能源汽车厂商,聚焦终端市场流通、销售与服务的新能源汽车厂商,专注整车研发采购与生产制造的新能源汽车厂商。
在新能源汽车逆势增长的同时,新能源汽车厂商目前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从行业环境来看,补贴退坡、产能过剩,以及新势力造车企业的涌入正在加剧竞争。从自身盈利性来看,一方面成本不断攀升,其中包括智能科技的巨额研发投入,新零售转型与服务创新需要海量投资;另一方面盈利模式尚待重构,新的利润来源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比如,如何创新服务和数据应用。
5、发展趋势五:第五大趋势是关于盈利模式。在盈利模式重构的过程中,牟嘉文指出,时下新势力造车企业的新零售转型(包括试水直销模式)是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直销模式是造车新势力为行业带来的最大变革与冲击,他们通过自建自营的零售新业态以及覆盖用户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为用户带来耳目一新的品牌体验,解决了传统经销商模式下价格不透明、服务体验欠佳等诸多弊端。
与此同时,寻找用户体验和成本效率的最佳平衡点是车企新零售转型成功的关键,比如说,直销模式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该模式给汽车厂商带来了巨额资金需求、运营复杂性等多重问题,用户体验与成本效率难以平衡。
牟嘉文预计,对于尚没有完成大批量交车的造车新势力来说,未来两年是生死存亡的关键节点,绝大多数企业会被淘汰出局。一是因为以直销为主的新零售模式带来的巨额资金压力;二是供应链管控能力较弱,导致量产阶段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加大;三是某些新进入者还停留在PPT造车空谈上,并不掌握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四是连目前最领先的新造车企业都尚未实现盈利,如果无法尽快证明盈利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性,大量新进入者将陷入融资困境,因资金链断裂而被淘汰出局。
⑩ 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如何
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6.6万辆和136.7万辆,产销较2019年有所回升。分车型来看,纯电动汽车占据主要比重,2020年销量达111.5万辆,其次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2020年销量达25.1万辆,燃料电池汽车销量仅为0.1万辆。
从竞争格局来看,上汽通用五菱、特斯拉、比亚迪位居纯电动市场销量排名前三;比亚迪、理想、华晨宝马位居插电混动市场销量排名前三。
行业稳步发展,产销小幅回升
以2009年“十城千辆”为起点,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示范推广期(2009-2013),此时以公共领域示范为主,各项政策工具逐渐丰富,技术和市场尚在培育,车型销量增速缓慢;
2)爆发增长期(2013-2015),国家重视度提升,财政补贴力度加大,鼓励私人购买,电动车销量快速增长;
3)精准扶持期(2016-2018),在政策的精准扶持下,行业呈现更为健康良好的发展态势,新能源车产量稳步增长;
4)补贴退坡(2019至今)政策补贴退坡、新冠疫情、宏观经济下行等负面因素逐渐消化,而续航低、充电难等问题逐渐改善,新能源汽车市场接受度提升,供给侧特斯拉、大众、造车新势力、广汽、上汽通用五菱等优质车型受到发力,多方共振,新能源汽车销量在2020下半年迅速攀升,有望成为新一轮成长周期起点。
—— 更多数据及分析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