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型汽车 » 马太新能源汽车自融

马太新能源汽车自融

发布时间: 2021-05-25 12:10:42

❶ 倒闭的共享单车都有哪些家

2月7日,1号单车在其官方公众号发表“退款说明”。文中指出,因公司经营方向变化,即日起停运。1号单车声明里提及有关押金退换的情况,即将缴纳押金的付款凭证(交易单号或商户单号)提交至微信公共帐户,工作人员核实后可退换。所需时间为提交信息后3个工作日。截止时间至2月12日。

小蓝单车成为近期倒闭的共享单车企业中“最大牌”的一个。而这一曾被市场称作是第三大共享单车品牌企业的倒下,对整个共享单车市场来说无疑具有着强烈的象征意义。有分析指出,在ofo、摩拜两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共享单车行业的马太效应越来越显现出来,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6、小鸣单车

11月23日晚,有小鸣单车员工在社交网络上爆料称,小鸣单车已裁员99%,CEO陈宇莹已经离职,公司实际控制人邓永豪已失联。小鸣员工透露:“最近也是运气不大好,本来还陆陆续续有小的投资进来,但是酷骑、小蓝倒下,造成的挤兑非常严重,也给整个资金带来非常大的压力。”

处于二三梯队的共享单车一直以来也是抱团求生存,一家资金链出了问题,宣布倒闭,引起了其他家的用户退押金狂潮,本来就烧钱的共享单车无以为继,只好宣布倒闭。

❷ 40万亿“新基建”获批,技术革新谁主浮沉

最近,中国的“新基建”政策引发了新一轮的市场轰动。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中国在面对这一轮疫情以及新一轮潜在的全球经济危机的重要应对策略。那么这一轮“新基建”的政策,将对交通行业带来怎样的影响?“新基建”背后所支持的交通产业技术发展又将何去何从?

2008年中央政府所提出的“老基建”,项目主要在铁路、公路、桥梁等“铁公基”领域,如今已取得肉眼可见的成效,例如各市之间形成1小时生活圈、北京至上海最快高铁仅需4小时18分!

国内城市智能交通的发展离不开搭建广泛的城市交通传感网、无线通信网络(5G)、边缘计算节点和云计算中心。近几年,我国BAT和华为等头部企业都看到交通行业未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也纷纷布局。目前基于边缘侧融合感知技术的国内公司主要包括网络Apollo和华为等企业,网络Apollo目前基于边缘侧融合感知的自动驾驶道路测试场景主要以城市道路为主,而华为公司在网联自动驾驶技术方向目前主要测试场景为高速路场景。

不难看出,网络、华为将作为“新基建”建设的头部受益者,在这场浩大的“新基建”建设中在交通行业站稳脚跟。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❸ 夹缝中求生存,造车新势力的未来在哪里

在汽车新四化浪潮中涌现的造车新势力,他们中的各大品牌无论受到的关注度高低,似乎大部分人都没对其发展没抱有太大的希望。一些造车新势力没有造车资质、一些甚至仅靠几张PPT进行融资后,还没有一台正式的量产车,便被残酷的市场淘汰了。

夹缝中求生存、加上马太效应以及陷入瓶颈期的市场背景,对基础薄弱的造车新势力生存空间造成了严重的倾轧,下半年可能会有更多的造车新势力退出“战局”,而最终活下来的可能只有那么一两家!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❹ “两会”召开在即,看看车企大佬们今年都在关注些什么

过去的两年,整个汽车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而进入到2020年,受到疫情的影响,使得原本就处在低迷期的车市再遭重创,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市场的深度调整和洗牌。

正因如此,作为一个汽车圈的参与者,“汽扯扒谈”对于今年的“两会”自然有着更多期待。

一方面,根据中汽协的销量数据显示,在连续下行21个月后,今年4月国内汽车产销终于又实现环比、同比双增长。但在国内车市回暖的背后,却是“马太效应”的愈发显现,未来又呈现怎样的发展态势?

另一方面,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以及消费升级、经济、政策和能源结构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车企们又该如何迎接新的挑战?

在即将开幕的“两会”上,身处其中的各位车企大佬们将凭借敏锐的判断和洞察力,以及车企自身的生存状况建言献策,或许我们也能从中摸出汽车行业今后的发展动向。

关键词:汽车税费改革
在经历了前一段的特殊时期之后,“活下去”已经成为很多车企的第一大年度主题。不可否认, 随着中央多项汽车激励政策的相继出台,对刺激汽车消费者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同样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其中最关键的两点,一个是消费者购车信心和能力的疲软,再一个就是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各地政府的积极性冷热不均。

前者主要是受经济环境不稳定以及收入的减少,让消费者在选择上变得更加保守和谨慎;而后者主要在于地方政府在汽车消费领域受益微薄,一旦放开限购还要承担由此带来的交通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压力。

为此,在今年“两会”召开前夕,全国人大代表、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与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联名提交了《关于将车辆购置税由中央税改为中央地方共享税的建议》。

该议案主要提出,建议将车辆购置税由中央税改为比例为50:50的中央地方共享税,并将调整后的车辆购置税地方财政收入,以适当比例用于汽车企业新技术研发以及促进汽车消费。

在李书福看来,在诸多制约因素中,汽车行业税收制度成为地方提振汽车消费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障碍。地方在快速增加的汽车销量中没有获得收益,相反却承担着汽车保有量快速膨胀后的交通拥堵成本和道路、停车场、充电桩等基础设施投入成本。

据了解,2019年我国车辆购置税税收收入3498亿人民币。按比例测算,全年可增加地方财政收入1700多亿人民币。未来十年,汽车产销还有较大空间,预计将增加1000万辆,而到2030年产销量或将达3500万辆左右。

以此测算,即使在单车售价不变的情况下,预计2030年可实现车辆购置税收入近5000亿人民币。如果按照中央与地方50%:50%共享比例,也就意味着地方政府可增加2500亿人民币的税收。

显然,这将有力缓解各地方政府“三保”支出压力的同时,更能极大地调动地方政府为拉动汽车消费创造条件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促进汽车消费的目的,使汽车产业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税收在增加财政收入和调节经济的作用,充分发挥税收引导消费的效用,李书福还建议将汽车消费税征收环节由目前的生产环节后移至销售环节,并实现中央与地方“五五共享”。

如此一来,将更有利于企业将流动资金更多、更好地投入到技术创新、产品研发中去,从而加快推动我国汽车产业向着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中国品牌向上
说到向更高质量发展,很多人便不由得将其与近些年中国车企一再强调的“品牌向上”联系到一起。

的确,历经二十多年努力,目前主流中国汽车品牌在产品质量、技术水平、服务水平等方面,已经达到甚至超越合资品牌,具备了品牌快速提升的基础。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车企加快“走出去”,品牌力逐渐成为衡量品牌表现的核心指标。

不过坦白讲,在品牌力上它们仍需要一段时间的打磨,不少消费者对于中国品牌“廉价、低端”的负价值品牌现象还比较突出,这也是中国车企当下必须要面对和尽快攻克的难题。

令“汽扯扒谈”欣慰的是,我们看到了近年来包括吉利、长安、长城、上汽等头部中国品牌为此所付出的努力与成果。

正如王凤英在《关于加大“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汽车“走出去”支持力度的建议》议案中提出的,中国汽车“走出去”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更是国家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需要,是中国迈向世界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并建议需要国家从顶层设计层面加大支持力度。

另外,全国人大代表、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则认为,中国品牌与合资品牌的品牌力差距仍大,难以全面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在当前世界经济环境下,生存与发展面临困难,亟待快速提升中国品牌汽车品牌力。

因此,他提出《关于当前世界经济环境下,快速提升中国品牌汽车品牌力、拉动中国经济的建议》,倡导领导干部及公务人员、公众人物,优先使用、购买中国品牌汽车;大型活动或国家行为层面,更多展现中国汽车品牌形象;通过重量级媒体引导,助力中国汽车品牌向上。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
毫无疑问,作为汽车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一环,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了各位车企大佬提案中的必备课题。

不得不说,新能源汽车之所以能快速在中国市场立足,离不开政策补贴的扶持。而随着补贴力度的退坡和门槛的提高,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也在逐渐“失速”。与此同时,外资股比的开放以及国际汽车巨头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力,中国品牌独大的市场格局正在被打破,这点从销量和市占率上就得到明显体现。

所以,促进中国新能源汽车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确保“先手”优势,已经成为中国品牌的当务之急。基于此,朱华荣在提案中建议,审视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优化顶层政策导向;改善新能源使用环境,激发消费新能源汽车动力;继续加大对使用新能源车的鼓励。

作为纯电动汽车的销量霸主,北汽新能源所面临的冲击和压力无疑更加巨大。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北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和谊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成本拐点尚未到来,已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建议《以产融结合新模式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行稳致远》。

在此推动下,针对动力电池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和价值进行重构优化,从而真正激活电池产业链,在解决当前电池成本过高、消费市场疲软等关键难点的同时,也为加速动力电池产业闭环发展、迎接能源革命打下坚实基础。

全国人大代表、海马集团董事长景柱则将目光聚焦在《关于大力推广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提案》。在他看来,插混汽车相对纯电动汽车和氢燃料电池汽车有着独到的优势,“能用电不用油,不用电能节油”,可灵活切换能源,动力强劲,没有里程“焦虑”。

为此,景柱建议取消对插混汽车的政策歧视,加大补贴力度,在双积分政策、路权、准购权、政府用车采购等方面,给予插混汽车与纯电动汽车相同的待遇。

如今,汽车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问题自然也与我们息息相关。而借助“两会”上各位车企大佬的提案,可以让我们对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如果这些问题都能得到妥善的处理方式,那无疑是最喜闻乐见的结果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❺ 2019盘点 | 生于资本死于资本,造车新势力2020年靠何续命

2020年在寒冬中正缓步走来。在经历了去年补贴退坡、市场负增长后,今年市场向何处去正在成为最大的猜想。即日起,第一电动网推出2019年终盘点和2020年初展望系列,意在通过一系列关键词的梳理,对2019年和2020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进行系统性回眸和前瞻。

造车是一场资金密集型的战争。

从融资方式来看,造车新势力获得资金的渠道有政府引资、融资以及IPO。在过去几年,前两种融资渠道曾经占据主流,但是目前看来,这两条路已经不太好走了。相比之下,IPO或许会成为主流选择。

蔚来2018年在美国纽交所IPO时获得了10亿美元的资金,让人眼红。但是上市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为公司带来诸多利益,也会带来一些不可避免的弊端。上市公司要对公众负责,需要定期向公众披露公司的主营业务、财务状况等信息。另外,与私人公司相比,上市公司更吸引媒体们的关注,而媒体们的过渡关注有时候会给上市公司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比如蔚来2019年Q2财报发布后,因巨额亏损而被媒体们大肆报道,一时间股价大跌,在退市边缘不断徘徊。

然而,基于现状考虑,即使上市之后会面临诸多风险,造车新势力却不得不考虑通过上市解决资金问题。毕竟对造车新势力来说,“活下去”是当务之急,当前最重要的是在这场行业大洗牌的战争中活到最后。

2019年以来,理想与小鹏频频传出要到美国IPO的消息。前不久,有知情人士称,理想汽车正秘密准备上市事宜,已经于2019年12月提出IPO申请,最早或将于2020年上半年实现上市。据了解,若实现成功上市,将为理想汽车带来5亿美金左右的融资。

另外,奇点、小鹏、博郡、云度新能源等纷纷表示有意向登陆科创板。科创板就像新能源市场的催化剂,能够帮助部分造车新势力发展成为行业的独角兽。当然,没有实力的企业就算能够得到登陆科创板的机会,最终也会被惨烈的竞争打败。

全联车商投资管理公司总裁曹鹤曾预测,造车新势力中最终挂牌的不会超过三家,成功地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将降低被淘汰的可能。

无论如何,对于亟需资金续命的造车新势力,要想熬过这个凛冽的“寒冬”,上市无疑是一个机会,虽然并不是所有造车新势力有这个资格。

至于资本寒冬何时才能结束,目前还不好判断,王荣进认为这将取决于本轮宏观经济L型走势持续时间的长短。

所谓宏观经济的L型是指2016年有关权威人士认为,中国经济运行将是L型的走势,并且最糟糕的时刻已经过了,目前中国经济处于L型的底端,趋于稳定,经济下行的压力逐渐在减少。

“随着中国产业升级逐步推进,科创板成功试点、资本市场一系列的改革到位,投资机构对市场的信心恢复,资本寒冬的结束时间点也许会比宏观经济L型的拐点要提早。”王荣进表示。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❻ 国家更重视上海还是深圳

上海和深圳最大的区别在于发展周期不同。深圳是发展期,上海是成熟期。

比户口,上海要比深圳难。入户难度取决于个体资源产出与其消耗的福利。上海各项福利(教育、医疗)全国前列,深圳相比弱势。成熟期个体产出小于消耗,发展期尤其高速发展期个体消耗小于产出。简单点说,越是对你有利的ZF越不想给你,户口尤其明显。

一大误区:上海是金融中心。中国有且只有一个金融中心,首都北京。这是国情决定,不接受任何反驳。打个比方,上海是橱窗(最大最漂亮那个),北京是收银台。橱窗可以有很多,收银台只有一个。上海不是,深圳也不会是。

上海从过去一百年到现在都是全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没有任何城市能挑战上海的工业地位(苏州差点成功,现在越差越远)。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上海是绝对地位。工业是上海安身立命之本,而非金融。

深圳胜在民营工业,和上海工业定位互补发展,但一定要警惕产业空心化。15年深圳地价高企制造业纷纷外迁,还好得到遏制。千万不能走香港的老路,死路一条。

深圳的短板在于地少。15年土地开发强度就到50%(国际警戒线30%),全国绝无仅有。另外像广州一样合并周边县市是不可能的,广东是广州的广东,不是深圳的广东。不明白的请网络什么是特区,什么是计划单列市。直辖市?没希望的。

还有深圳去年固投增长20%多,这个体量下增速非常高,比贵州还高;上海十年前固投增速就降到10%以下。每年都是7-8%徘徊。这也是发展型和成熟型的区别。

深圳,机会多,方差大;上海,机会少,均值高。但以绝大多数人的出身和奋斗能量,两个城市都一样。

以后的政策红利,深圳上海半斤八两,都过了政策重心的时代。未来不向外输血就是最大红利,其余不要想太多。另外绝大多数普通人没必要过多考虑宏观政策红利,不是个人发展重点。

科技产业,深圳上海都不差。但上海面子上吃亏。手机电脑计算机显然比钢铁航母制造机更能和普通人打交道,所以大众感觉上海没什么创新。创新如果只限于互联网,眼光还要再打开点。

最后喜欢一个城市讨厌一个城市都不一定要什么理由的。深圳户口,那就去上海读研。各自长期生活过,想留哪就留哪。都是公认的一线城市,作为个人没那么多机会体验差别。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体验到历史的行程,绝大多数情况下,个人的奋斗最重要。

热点内容
新别克商务车油箱抽不出油 发布:2025-05-25 12:55:45 浏览:751
千万房车图片 发布:2025-05-25 12:43:19 浏览:747
南京到蚌埠火车价格是多少钱一斤 发布:2025-05-25 12:34:24 浏览:755
日立ZX25新车价格 发布:2025-05-25 12:34:20 浏览:491
直播打赏跑车价格 发布:2025-05-25 12:13:49 浏览:241
带麻将桌的房车出租电话 发布:2025-05-25 11:56:40 浏览:57
东营二手两厢汽车价格 发布:2025-05-25 11:09:13 浏览:189
房车淋浴用水 发布:2025-05-25 11:07:02 浏览:732
房车门三点锁 发布:2025-05-25 10:57:47 浏览:628
江铃宝典皮卡轮胎换225 发布:2025-05-25 10:35:00 浏览: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