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预测
㈠ 2019年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销量达106万辆,年内呈前W后U型走势
1月9日,全国乘联会公布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最新销量,显示12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为13.57万辆,同比下降15.1%,环比11月增长73.5%;其中,纯电动乘用车批发量为11.9万辆,同比下降8%,环比增长76%;插混车型当月批发销量为1.5万辆,同比下降50%,环比增长30%。
(注:数据来自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单位:万辆。)
按照工信部此前预测,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突破500万辆,目前距离目标达成仅差119万辆。
但是,2020年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将再次下滑,按照现在2019年下半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增长情况,2020年全年保有量或难以突破100万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㈡ 在全球车市遇冷的当下,连续4年蝉联全球产销第一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是潜力犹在还是隐忧已现
目前,我国新能源客车市场无论是从技术水平,还是市场规模在全球均处于领先的地位。从技术层面来看,新能源客车行业各种技术方案层出不穷,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创新最为活跃的市场,在技术上我国已处于市场的领先地位。从市场规模来看,我国已稳居全球新能源客车第一大市场。
事实上,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受到政府、政策眷顾的程度之高向来毋庸置疑。尽管,随着政策的调整,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波动被视为是正式“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信号和开端,但市场对政策的依赖程度依然不低。政策这把“双刃剑”,造就了一个集潜力和隐忧于一身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换言之,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而言,一个潜力与隐忧并存的时代已至。
㈢ 中国占比将达 45.8% 2025 年全球新能源销量预计达到 1200 万辆
近日,EVTank联合伊维经济研究院发布了《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中长期发展展望(2025)》,报告预测到2025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的销量将由2019年的221万辆增长到1200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2.6%。
伊维经济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首次超过全球销量的50%,之后由于受到中国国内补贴政策大幅度退坡的影响,2019年其占比下滑到49.3%,EVTank预计到2025年中国仍是全球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销量占比将达到45.8%。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㈣ 11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18万辆,全年销量预计为113万辆
12月8日,乘联会发布2020年11月份全国乘用车产销数据。
11月厂家批发销量226.3万辆,同比增长11.3%,环比增长了9.2%。今年1-11月累计批发销量1745.1万辆,同比下降7.8%,减少了147.5万辆。
今年自主品牌传统车低迷导致年末走势不强。
11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头部企业表现优秀,前三强企业均突破2万辆,其中上汽通用五菱36,070辆(五菱宏光MINI销量达33,094辆)、比亚迪26,015辆、特斯拉中国21,604辆,前三强共占新能源车总量46.5%。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伴随着北京增加放号两万张和上海较猛的抢购新能源势头,加之企业对新能源产销数量仍有很强的追求,预计今年最后一个月国内新能源车市将环比将持续高增长。一线城市尤其是上海未来购买新能源车的意愿有望持续走高,或将形成对二、三线城市的示范效应。
今年中国车市呈现“V型”反转态势,其中新能源车呈现前低后高走势,上半年增速-43%,下半年增速预计70%,按乘联会数据的全年销量预计为113万辆。这既有基数因素,也是新能源车新动能积蓄的过程。
2020年的新能源车新动能已经体现,高端的特斯拉和微型电动车的宏光MINIEV已成为拉动市场增长的核心主力。其核心都是加速降低成本,满足更多消费者需求,这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推动因素。
崔东树认为,2021年降成本仍是新能源车与传统车缩小差距的关键。另一方面,随着双积分政策的深入推进,2021年的新能源车在高低两端仍有巨大的增量空间,各自增长15万辆完全有可能。限购城市电动车增量发展与高端电动车的增长是有重叠的,非限购城市主流市场的电动车将逐步启动。
随着双积分政策实施严格,合资品牌新能源车将有一定的增量贡献。近期日本和美国政府改变新能源发展战略,尤其是日本国家强力支持电动车发展的态度逐步明朗,日本车企被迫加速推动电动车,合资企业在中国新能源发展的速度具有爆发增长的潜力。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㈤ 预计到2025年中国10%到20%的乘用车销售量将来自纯电动、混合动力和其它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在中国之所
A
㈥ 2021车市涨还是跌中汽协预测整体销量2630万辆、新能源180万辆 (文/彭科峰)2020年即将过去,尽管下半年汽车销量持续上涨,但全年整体销量同比下降已成定局。那么,2021年的汽车销量会如何呢?在日前中汽协举办的“2021中国汽车市场发展预测峰会”上,中汽协发布的《2021年中国汽车市场预测报告》指出,中汽协预测2021年汽车2021年汽车总销量预计达2630万辆,同比增长4%左右。 据了解,“2021中国汽车市场发展预测峰会”由中汽协主办,来自工信部、商务部、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部门的领导,行业组织、研究机构、知名高校的权威专家和最具代表性的整车企业市场部门专业研究人员齐聚预测峰会,从政策、经济及市场等不同层面深入分析行业发展现状,充分评估汽车市场的主要影响因素,预判2021年中国汽车市场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汽协副总工程师许海东代表中汽协发布了《2021年中国汽车市场预测报告》。报告指出,中汽协预测2020年汽车总销量预计将达2530万辆,同比降幅2%左右,其中乘用车销量预计2020万辆,同比降幅6%左右,商用车销量510万辆,同比增长18%左右,新能源汽车销量130万辆,同比增长8%左右。 至于2021年的情况,中汽协预测全年汽车总销量预计达2630万辆,同比增长4%左右,其中乘用车销量2170万辆,同比增长7.5%左右,商用车销量460万辆,同比降幅10%左右,新能源汽车销量180万辆,同比增长40%左右。 中汽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表示,2020年是我国汽车市场经历的不平凡的一年,我国汽车销量有望超过2500万辆,同比降幅可能收窄到2%以内,大大好于年初预期。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强大恢复能力和经济的强大韧性。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㈦ 【行业|观察】2020中国汽车市场形势预测与展望 ? 文|李晓辉 2019年中国车市再次出现负增长,同比下滑7.4%,不管是乘用车市场,还是新能源车市场,均出现下跌。 这一结果其实并不让人感到意外,2018年年末,中国车市就处于“跌跌”不休的状态。2019年年初,跌势依然。 开局便是结局,从首月车市持续下跌时,就没人指望在这一年里车市会出现高光时刻。因为全球宏观经济是下行趋势,且尚未探底,发达国家制造业也开始走下坡路,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都在枯荣线以下。 经济下行压力不减,2020年依然不容乐观。且不赘言“新冠”疫情带来的影响,下半年的美国大选,在中美关系关键问题上大概率会变本加厉,双方之间的贸易摩擦只会有增无减,这必然会给制造业带来持续低迷。 所以,“不确定性”将伴随2020年全年,就如开年“戈恩事件”带给我们的“逃亡游戏”一样,扑朔迷离,又耐人寻味,又如“新冠”黑天鹅,突然爆发,令人措手不及。 在“不确定性”中更要冷静,保持定力,面向未来尤为重要。那么,2020年中国汽车市场会有哪些变化呢? 首先,新能源汽车市场,特别是新能源高端品牌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毫无疑问,随着特斯拉中国工厂的投产,今年量产车型投放市场后就如一条“鲶鱼”,将搅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风云变幻,新能源汽车市场也将会出现一种“特斯拉现象”。 各大豪华汽车品牌,如奥迪也将在今年展开电气化攻势;雷克萨斯也将推出旗下量产电动汽车等;新能源高端品牌ARCFOX以及星际也将推出旗下首款量产车型;各大汽车品牌旗下高端车型如广汽新能源AionLX等将纷纷面市。相互之间都有一拼。可以预见的是,今年新能源汽车江湖将热闹非凡,高端品牌之间的竞争将剑拔弩张。 其次,合资企业将迎来技术输入的爆发期。 如今产品之间同质化的现象较为严重,差异化的突破,关键点还是在技术层面上。主打“技术牌”的车企,日系和韩系较为明显,比如日系的东风日产,对“日产智行”技术的引进,赋能产品,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同时也为企业发展拓宽“护城河”。广汽本田除了“三大动力”技术,在产品人性化方面,输入“魔术感应门”、脚踢式电动尾门等本田技术,增强产品实力。北京现代更是以“现代技术”为发展纲领,树立技术现代新品牌形象。 可以预见的是,加大技术输入力度将是今年合资企业的普遍现象,且呈现出爆发的态势。这不仅为产品增强竞争力,也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释放新的动能。 再次,5G加速将带给汽车行业生态重构,“互联城市”将浮现。 今年,5G等方面的电信基建投资有望加速,以5G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将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必将对汽车行业生态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车路协同、无人驾驶、物联网等技术应用将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随着丰田汽车“互联城市”构想的实现,丰田“WovenCity”的样子,也为各大汽车企业转型以及未来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样板。相信随着5G技术的商业应用,汽车企业转型为移动出行服务提供商的脚步将更加坚定。 除了丰田,国内企业华人运通也一直在“互联城市”道路上努力践行。东风日产在2019广州车展上也为我们展现了“日产智行城市”图景。经过这一次疫情,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融入到“互联城市”建设中去。 还有,企业综合竞争力将进入最关键的比拼赛点。 从宏观上看,汽车市场已进入存量时代,就市场和消费趋势而言,彻底的是买方市场,高品质、价值感、个性化的消费时代已经来临。所以,企业单靠产品或者营销一点就能躺着挣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企业之间比拼的是综合竞争力,比拼的是发展质量、运营效率。过去的2019年,日系及德系品牌,特别是日系品牌之所以能在车市下行的大势下依然能取得优异的市场表现,靠的正是企业综合实力。 2020年,车市存量竞争将更加残酷,中国汽车市场进入重大的调整期,车企必然会迎来市场震荡、盘整、重构的重大考验。所以,不是企业投放多少产品就能跑赢大盘,而是注重企业全面高质量发展、从内而外进行转型升级才是赢得新十年的关键。 再有,部分限购城市将放松牌照管理。 自去年9月,贵阳取消限购后,其它部分汽车限购省市也已经开始“松绑”限购。 毫无疑问,放宽或取消限购于当下市场低迷是大大的利好,意味着销量增加。销量增加,整个汽车产业也就活起来了。所以,今年,将会有更多城市采取相应措施,逐步达到“松绑”限购的目的,刺激车市消费。 以上,是中国车市将要或正在发生的变化,每一家企业都要在这些变化中思考自己的定位和应对措施。 在充满不确定的时代,谁都不能确定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但时代向前的方向是明确的,未来是可期的。诚如登山,尽管山路曲折盘旋,但毕竟朝着顶峰延伸。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取胜者,谓之神”。当企业有足够强的竞争力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信念坚定,勇往直前,如此,还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吗?中国车市还不会好吗?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㈧ 2020预计增加22.5万个燃油车指标 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所下降 易车讯 日前,我们从相关渠道获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等联合发布了《新能源汽车蓝皮书: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20)》,蓝皮书指出,新能源汽车发展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并不乐观,为提振汽车消费市场,有效对冲疫情影响,2020年预计将增加约22.5万个燃油车指标。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20.6万辆,占全球总销量的53%,产销规模连续五年居全球首位,广东省则居国内首位,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超20%。 从蓝皮书中可以看到,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首次出现产销同比下滑,全年产销同比分别下降2.3%和4.0%,自去年下半年市场出现加速下滑态势,综合原因分析,其下滑是由于受宏观经济下行、竞争优势不足、政策退坡幅度加大、燃油车促消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而今年更是特殊的一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恶化,1至5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9.5万辆和28.9万辆,同比分别下降39.7%和38.7%,相对的是为提振汽车消费市场,今年以来,广州、深圳、天津等地纷纷增加燃油车增量指标数量,据初步统计,2020年预计将增加约22.5万个燃油车指标。 ㈨ 工信部: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将达130万辆,远超预测 (文/张钰翊)12月11日,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汽车发展处二级调研员白华在2021中国汽车市场发展预测峰会上表示,预计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将达到130万辆,远远高出年初预测水平。 尽管今年上半年由于疫情冲击,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出现一定幅度的下滑,但由于下半年疫情得以控制,加之国家和地方都出台了不少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的利好政策,下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回暖明显。 就最近的11月而言,据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11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18万辆,同比增长128.6%,环比10月增长24.8%。也就是说,今年11月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出现了一个爆发式的增长。 随着双积分政策的深入推进和严格实施,在即将到来的2021年里,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需求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合资品牌入局新能源汽车市场,车友头条预计,明年的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还将出现超出预期的增长。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㈩ 专家预计2035年中国新能源车保有量超1.6亿辆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志新29日在海口参加国是论坛之“能源中国”第三期时表示,预计2035年中国新能源车保有量将超过1.6亿辆,其中纯电动车比例逾九成。 在分阶段目标上,吴志新说,根据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行业共识,未来15年汽车电动化将加速发展,市场占有量会快速提升。预计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超过2500万辆,销量占比大致在15%到25%之间;2030年保有量会超过8000万台,销量占比在30%到40%;2035年保有量会超过1.6亿辆,销量占比50%到60%,纯电动车占比在90%以上。 在安全方面,他表示,当前电动汽车每万辆车自燃数是0.9到1.2辆,传统汽车是每万辆车2到4辆。但未来对电动汽车安全性能还要提出更严格要求,希望到2030年达到每万辆车0.1辆的安全水平。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热点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