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催化剂生产工艺
Ⅰ 新能源汽车知识
1、新能源汽车的定义: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主要或全部使用新型能源的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其中:
★纯电动汽车,是指由电动机驱动,且驱动电能来源于车载可充电蓄电池或其他能量储存装置的汽车;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是指具有一定的纯电动行驶里程,且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可从非车载装置中获取电能量的混合动力汽车;
★燃料电池汽车,是指以燃料电池为动力源的汽车。
2、充电方法:
(1)家用充电桩:消费者在购买电动汽车后,可以在自家的车库、车位等地方安装汽车匹配的充电桩。充电桩安装完毕后,电动汽车就可以直接通过充电线连接充电桩进行充电。
(2)公共充电站、充电桩:公共充电站、充电桩类似现有的加油站,只要附近有相应的公共充电设施,就可以花费一定的费用为电动汽车充电续航。
(3)4S店充电站:每个品牌的电动汽车4S店都有自家的充电设施,消费者可以将电动汽车开往4S店充电续航。
3、保养方法:电动汽车与传统汽车最大的区别就是动力的来源,电动汽车的动力来源于电池组及电机驱动系统,电动汽车的保养与传统的汽车保养的区别也在于电池组及电机驱动系统的保养,其他的保养项目基本一致。若是注意电动汽车的保养,不仅能延长电池组的寿命,同时能延续电动汽车的良好性能。电动汽车的保养主要有以下保养技巧:
(1)严禁存放时亏电:蓄电池在存放时严禁处于亏电状态。亏电状态是指电池使用后没有及时充电。在亏电状态下存放电池,很容易出现硫酸盐化,硫酸铅结晶物附着在极板上,会堵塞电离子通道,造成充电不足,电池容量下降。亏电状态闲置时间越长,电池损坏越重。因此,电池闲置不用时,应每月补充电一次,这样能较好地保持电池健康状态。
(2)定期检查:在使用过程中,如果电动车的续行里程在短时间内突然大幅度下降十几公里,则很有可能是电池组中最少有一块电池出现问题。此时,应及时到销售中心或代理商维修部进行检查、修复或配组。这样能相对延长电池组的寿命,最大程度地节省您的开支。
(3)避免大电流放电:电动车在起步、载人、上坡时,尽量避免猛踩加速,形成瞬间大电流放电。大电流放电容易导致产生硫酸铅结晶,从而损害电池极板的物理性能。
(4)正确掌握充电时间:在使用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准确把握充电时间,参考平时使用频率及行驶里程情况,把握充电频次。充电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形成过度充电,使电池组发热。过度充电、过度放电和充电不足都会缩短电池组寿命。
(5)避免充电时插头发热:电源插头或充电器输出插头松动、接触面氧化等现象都会导致插头发热,发热时间过长会导致插头短路或接触不良,损害充电器和电瓶,给您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所以发现上述情况时,应及时清除氧化物或更换接插件。
(6)电动汽车的清洗:电动车的清洗应按照正常洗车方法,清洗过程中应注意避免水流入车体充电插座,避免车身线路短路
Ⅱ 催化裂化的催化剂是什么
石油炼制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催化剂的发展,催化技术在炼化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催化裂化(FCC)是石油炼制的核心工艺之一,是炼厂中最重要的重油轻质化和获取经济效益的手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FCC催化剂制备已经完成产业化蜕变,年产销规模超过30万吨,为全球第二大的FCC催化剂生产大国,顺利实现了跟跑到并跑的转变,目前正在向领跑世界迈进。
FCC催化剂市场供应过剩
FCC催化剂需求取决于原油加工能力和催化装置加工能力。全球原油加工能力的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于2018年达到阶段峰值。2019年,全球共有炼厂763座,平均规模为644万吨/年,总炼油能力约为49.07亿吨/年,较最高峰减少0.6%,下滑的原因是转型升级和淘汰落后产能。其中催化裂化能力约9.2亿吨/年。初步估算,目前FCC催化剂需求约92万吨/年,据有关咨询机构预测,至2021年底,全球炼油产能将会新增480万桶/天,平均每年增长1.6%左右,2022年以后,随着新能源汽车及节能减排政策推行,预计未来维持在1.3%左右增速。预计到2025年全球石油加工能力将达到53.5亿吨左右,其中催化裂化能力将达到10亿吨/年。按照现有平均剂耗水平测算,则全球年需求FCC催化剂约在100万吨左右。
Ⅲ 新能源汽车发动机工作原理
新能源汽车的工作原理:
电力驱动控制系统是电动车的神经中枢,它将电动机,电池和其他辅助系统互为连接并且加以控制。电力驱动控制系统按工作原理可划分为车载电源模块、电力驱动主模块和辅助模块三大部分。
利用氢气和空气中的氧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在燃料电池中经电化学反应产生的电能作为主要动力源驱动的汽车。
电池是通过电化学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化学反应所需的还原剂一般采用氢气,氧化剂则采用氧气,因此最早开发的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多是直接采用氢燃料,氢气的储存可采用液化氢、压缩氢气或金属氢化物储氢等形式。
(3)新能源汽车催化剂生产工艺扩展阅读:
优点:
1、采用混合动力后可按平均需用的功率来确定内燃机的最大功率,发动机相对较小,此时处于油耗低、污染少的最优工况下工作。由于内燃机可持续工作,电池又可以不断得到充电,故其行程和普通汽车一样。
2、因为有了电池, 可以十分方便地回收下坡时的动能。
3、在繁华市区,可关停内燃机,由电池单独驱动,实现“零”排放。
4、有了内燃机可以十分方便地解决耗能大的空调、取暖、除霜等纯电动汽车遇到的难题。
5、可以利用现有的加油站加油,不必再投资。
6、可让电池保持在良好的工作状态,不发生过充、过放,延长其使用寿命。
Ⅳ 新能源汽车的分类
新能源汽车的分类
1、电动汽车
电动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2、气体燃料汽车
气体燃料汽车是指利用可燃气体作为能源驱动的汽车。
3、生物燃料汽车
燃用生物燃料或燃用掺有生物燃料的汽车称为生物燃料汽车,与传统汽车相比,生物燃料汽车结构上无重大改动,但排放总体上较低,如乙醇燃料汽车和生物柴油汽车等。
4、氢燃料汽车
氢燃料汽车是指以氢为主要能量驱动的汽车。一般汽车使用汽油或柴油作为内燃机的燃料,而氢燃料汽车则使用气体氢作为内燃机的燃料。
(4)新能源汽车催化剂生产工艺扩展阅读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副司长宋秋玲在2018年9月初举行的2018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表示,“我们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仍然处于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首先,近期频发的自燃事故无疑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泼了一瓢冷水。
“新能源汽车作为新兴领域,存在理论和技术上的不过关。”业内人士说,据不完全统计,上半年电动汽车至少发生过10起已被媒体报道的燃烧事故。
与此同时,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已达487家,其中具备资质的寥寥无几。而业内人士认为,当前的中国电动汽车创业公司中只有10%能够在未来五年内存活下来。
Ⅳ 新能源汽车包含哪些方面
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氢动力汽车、燃气汽车、甲醇汽车、飞轮储能汽车、超级电容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产品种类介绍1、混合动力汽车混合动力是指那些采用传统燃料的,同时配以电动机/发动机来改善低速动力输出和燃油消耗的车型。按照燃料种类的不同,主要又可以分为汽油混合动力和柴油混合动力两种。国内市场上,混合动力车辆的主流都是汽油混合动力,而国际市场上柴油混合动力车型发展也很快。2、纯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顾名思义就是主要采用电力驱动的汽车,大部分车辆直接采用电机驱动,有一部分车辆把电动机装在发动机舱内,也有一部分直接以车轮作为四台电动机的转子,其难点在于电力储存技术。3、燃料电池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是指以氢气、甲醇等为燃料,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电流,依靠电机驱动的汽车。其电池的能量是通过氢气和氧气的化学作用,而不是经过燃烧,直接变成电能的。燃料电池的化学反应过程不会产生有害产物,因此燃料电池车辆是无污染汽车,燃料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比内燃机要高2~3倍,因此从能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燃料电池汽车是一种理想的车辆。4、氢动力汽车氢动力汽车是一种真正实现零排放的交通工具,排放出的是纯净水,其具有无污染,零排放,储量丰富等优势,因此,氢动力汽车是传统汽车最理想的替代方案。与传统动力汽车相比,氢动力汽车成本至少高出20%。中国长安汽车在2007年完成了中国第一台高效零排放氢内燃机点火,并在2008年北京车展上展出了自主研发的中国首款氢动力概念跑车“氢程”。5、燃气汽车燃气成分单一、纯度较高、能与空气均匀混合并燃烧完全,CO 和微粒的排放量较低,发动机在低温时的启动和运转性能较好。其缺点是其运输性能比液体燃料差、发动机的容积效率低、着火延迟较长及动力性有所降低。这类汽车多采用双燃料系统,即一个压缩天然气或液化石油气系统和一个汽油或柴油燃烧系统,能容易地从一个系统过渡到另一个系统,此种汽车主要用于城市公交汽车。6、甲醇汽车用甲醇代替石油燃料的汽车。7、空气动力汽车利用空气作为能量载体,使用空气压缩机将空气压缩到30MP以上,然后储存在储气罐中。需要开动汽车时将压缩空气释放出来驱动启动马达行驶。优点是无排放、维护少,缺
Ⅵ 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的催化剂
“我们在制定发展新能源政策的时候,是否要避免这种一窝蜂的或者是过渡补贴的政策?”在2014年6月19日举行的“绿色能源与我们的生活”论坛上,一位专家提出了这样的意见。
在他看来,近些年我国新能源产业之所以发展这么快,是因为有国家的政策支持。“像尚德这样的企业,如果没有当地政府的支持,他不可能发展这么快。但实际上这个企业是撑死的,不是饿死的,过量的扶持反而导致企业畸形成长。”
谈及新能源和光伏业,一度创造奇迹并成为领头羊的尚德和赛维总是绕不过去的话题。当他们旋风般地崛起,又如流星般陨落之际,人们不得不认真思考奇迹为何如此来去匆匆,而一直对他们呵护有加的地方政府在此过程中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在各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之下,我国在短时间内建成了全世界最高的光伏产能,但主要原料多晶硅依靠进口,产品90%依赖出口,且上游生产设备也需进口,据称进口一条生产线就要一两亿元。难怪有人说光伏产业补贴被广为诟病并不冤枉:“我们所谓的光伏产业主要是光伏电池的制造和光伏组件的生产,我们补贴鼓励的不是科学研发,而是传统的制造业。”而这般形成的强大其实很脆弱,稍有点风吹草动,就可能造成灭顶之灾——原本风光无限的中国光伏业,一遇到美国欧盟的双反调查立刻急转直下。
包括光伏在内的新能源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采取一些扶持政策是在产业萌芽期开发市场的必要手段,因为其成本高昂价格太贵,普通民众用不起。比如,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标杆上网电价分为1.15元/度和1元/度两个标准,相比普通电价依然高出一倍左右。
美国趋势学家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提到,支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五大支柱之一就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使其成为世界能源供应的主力能源。现实中,各国也纷纷在新能源领域出台政策、投入资金、创新技术,力争抢占第三次工业革命先机。以我国为例,2006年1月,国家发改委颁布了《新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明确了新能源发电上网电价构成,列出国家补贴幅度。在地方,针对新能源产业的各种税费和财政补贴政策也纷纷出台。有专家指出,与国外主要通过税收环节扶持新能源产业的政策相比,中国政府的扶持力度更大,包括廉价的土地成本、环境成本以及财政补贴。
其实,无论新兴产业,还是传统产业,都必须符合基本的产业发展规律。从最开始成本比较高,生产能力比较小,伴随着技术进步,产业培育,成本逐渐降低,然后进入大规模生产。如果在初始阶段政府适当采取扶持政策的话,可以有助于其成长,而一旦扶持过度,反而不利其健康发展甚至形成一种依赖。就好像一个小孩学走路,家长可以稍稍扶一把,但不能两手紧紧搂着,因为最终还是要放开手让他学会自己一个人走。
补贴本身并没有问题,但往哪里补、怎么补值得商榷,尤其应该仔细考量补贴怎样用在扩大市场规模上,怎样用在提升研发力量上。只有这样,才能使被补贴的产业羽翼渐丰,逐步脱离政策的庇护。
6月17日,中国首个低碳日,国家层面对于低碳发展的重视可见一斑。作为低碳发展的重点领域,如何继续下好新能源这盘棋,则在光伏业遭遇重挫之后备受关注。新能源产业发展初期比较艰难,呼唤扶持政策也情有可原,但政府的补贴只能当做“催化剂”来用,要想真正开拓出一片新天地,还是必须依赖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变革。
当下,新能源的光彩有些暗淡,但市场总是不乏新的热点题材,他们总会不断地被打造出来推到前台。机器人和3D打印技术眼下就炙手可热,热切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地方政府们想必也会争先恐后地扶持这些产业发展。人们需要记住的一点是,工业社会以来,任何一个新技术的兴起和推广,都绝非财政补贴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