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新能源汽车销售数据
A. 六月新能源车型销量盘点!特斯拉扛起销量大旗,比亚迪第二
又?叒到了一月一度的新能源车销量点评时间,话不多说我们直接进入主题,看看这个月谁是王者。
但居安思危永远是真理,自主品牌的轿车们也该考虑下怎么让C端消费者更喜欢自己了,不会吧,不会吧,不会真的有人看见Model3骑在头上还不着急吧?
■邦点评
下半年,又有一大批重磅车型要加入到销量竞争中来,既有比亚迪汉系列、小鹏P7、特斯拉ModelY、蔚来EC6等高端产品;也有长安CS55、几何C、AionV这样的自主家用车;宏光MINIEV这样的性价比皇帝也蓄势待发,号称月销要达到20000辆;新势力们也加快了新产品的步伐。那么未来的排行榜会如何变化,请关注电动邦后续的内容吧!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B. 中汽协:6月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1.6%,创历年同期新高
7月10日,中汽协举办线上月度信息发布会,发布2020年6月汽车行业产销情况。数据显示,2020年6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达到232.5万辆和230.0万辆,环比分别增长6.3%和4.8%,同比分别增长22.5%和11.6%。值得一提的是,本月汽车产销量均刷新了历年6月份产销量的历史新高。
中汽协表示,2020年6月,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复苏态势持续向好,制造业供需两端持续回暖,消费市场继续改善,重大基建项目加快开工。伴随各地促进汽车消费政策的持续带动,市场表现总体好于预期。汽车产销延续了回暖势头,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
在新能源汽车主要品种中,与上月相比,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均呈增长,纯电动汽车增速更为明显;与上年同期相比,纯电动汽车产销依然呈较快下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量呈较快增长,销量小幅下降。
中汽协表示,从行业发展态势看,国际疫情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海外市场需求还未恢复,出口依赖型企业仍没有摆脱困境,这将影响一部分消费需求;同时,在各地促进消费政策陆续到期以后,市场需求可能也会因透支而有所下降,因此行业企业还应重点关注国内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好生产、销售节奏。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C. 6月新能源车销量占比26%,沃尔沃成大赢家,瑞典市场有何特别
据外媒报道,在疫情减缓之后,瑞典的新能源车销量已经出现恢复了增长,6月销量同比上涨86%,总销量达到了6391辆,占到了当月新车总销量的26%,表现非常突出。
而有一点比较特别的是,在瑞典的新能源车销量中,插电混动车型超过了纯电动汽车,这跟很多市场都有所不同,估计是因为沃尔沃目前还没有纯电动车型。
自从发布沃尔沃在去年发布了XC40纯电之后,至今都没有实现量产,导致了沃尔沃一直都在依靠插电混动车型降低油耗。好在XC40纯电和Polestar量产后都会率先在瑞典交付,增加沃尔沃品牌在当地的市场占有率,再向欧洲其他市场进发。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D. 2020年6月国内新能源汽车数据解析:或在7月“转正”
中国市场6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量数据前两天出来了,不过提供参考的两个数据还不太一致——新能源口径的数据为7.8万台,另一个数据口径为8.3万台,但无论是哪个数据,看环比的话在补贴退坡缓冲期整个数据并不是特别理想。当然也有好消息和坏消息——
1)好消息是:看上去7月份新能源汽车要首次同比转正了,其实这个趋势要爬上去并不容易;
2)坏消息是:按照当前的形势来看,2020年国内新能源市场最好的局面是维持同比不变,目前半年下来一共产了31.4万台,要把数字拉回到103万台,下半年需要产70万台,也就是每个月得10W+才行,而按照当下的经济形势,预估全年能在85-90万台已经是不错的结果了。
图6?2020年上半年电池安装量
小结:
我一遍一遍看当前的新能源汽车状态,总觉得这个局面是绝大部分企业都处在一个相对苦逼的状态,目前二级市场的状态和企业的经营情况好像有着很大的反差。可能是企业在市场上拿了钱来稳住经营,稳住当下的局面吧,我们更应该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个背离。
图|网络及相关截图
作者简介:朱玉龙,资深电动汽车三电系统和汽车电子工程师,著有《汽车电子硬件设计》。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E. 6月汽车销量维持两位数增长 中国品牌市占率跌至33.5%
7月10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6月及上半年产销数据。数据显示,6月中国汽车产销继续呈现正增长趋势,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32.5万辆和230.0万辆,环比分别增长6.3%和4.8%;1-6月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011.2万辆和1025.7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6.8%和16.9%。
在此基础上,6月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1.6%,继续保持5月份两位数的增长态势。在中汽协方面看来,4—6月份销量的增长是建立在1—3月份汽车消费受抑制的前提下。在下半年中,随着市场经济的恢复,中国汽车产销或继续维持稳定小幅增长态势。
虽然中国汽车市场在逐步恢复,但在6月份中,中国品牌市场份额出现200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仅为33.5%。对此,中汽协表示,这并不会是一个长久现象,在中国汽车品牌的努力下和市场经济向上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品牌市场份额下半年或出现好转。
1
保持两位数增长,6月汽车销量达到230万辆
6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32.5万辆和230.0万辆,环比分别增长6.3%和4.8%,同比分别增长22.5%和11.6%。值得一提的是,本月汽车产销量均刷新了6月份产销量的历史新高。
今年6月份,汽车企业出口6.2万辆,环比增长27.2%,同比下降35.0%。从细分车型看,乘用车本月出口4.4万辆,环比增长24.8%,同比下降35.9%;商用车出口1.8万辆,环比增长33.6%,同比下降32.7%。
1-6月,汽车企业出口38.6万辆,同比下降20.9%。分车型看,乘用车出口28.9万辆,同比下降12.0%;商用车出口9.7万辆,同比下降39.2%。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F. 6月新能源汽车销量榜公布!市场正朝着两个极端发展
进入7月份,意味着各大车企将迎来年中大考,上半年的汽车销量数据相继出炉。根据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6月厂家批发销量170万辆,同比增长0.9%,环比增长3.7%,这已经是连续两个月的同比正增长了。可见随着此前因疫情被压抑的消费刚需逐渐释放,乘用车市场销量的V型反弹也是如期而至,未来车市总体趋势向好。
不过,在新能源乘用车领域就显得没那么乐观了,6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8.56万辆,虽然环比增长20.1%,但较去年同期却呈大幅下降趋势,同比下降34.9%。上半年新能源汽车总销量为32.86万辆,同比下滑近4成。
从上半年各大新能源车企的销量表现可以看到,未来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正趋于两个极端,一是由特斯拉霸榜、合资新能源发力、新势力的持续增长所反映的高端化需求增长。另一方面则是共享经济的不断深化,以及新能源汽车向广大城镇以及农村市场扩展,A00级电动车市场备受关注。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G. 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名(2020年6月):特斯拉没有悬念
本文节选自《新能源汽车周报》电子版,该报告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会员服务部与汽车纵横杂志社联合编辑,如需查看完整报告,欢迎垂询!
近日,EVSales网站公布了全球新能源乘用车的销量数据。2020年6月,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22.99万辆,环比上涨59.0%,同比下降13.1%,但下滑幅度有所收窄。2020年1-6月,全球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为94.71万辆。
分企业来看,2020年6月,得益于在中国本地生产车型的继续放量,特斯拉一骑绝尘,以4.98万辆的成绩夺得全球销量第一桂冠,远超其他企业。1-6月,特斯拉全球累计销量为17.91万辆,相当于第二名大众的近三倍,而其他企业更是差距明显。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H. 6月新能源汽车销量是多少
6月新能源汽车销量是15w。
1、极氪001
作为吉利旗下的全新新能源品牌,极氪的到来相当引人注目,其产品聚焦高端。首款车型极氪001其实就是此前领克ZERO概念车的量产版。
I. 中汽协:2019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下降4%,十年来首次负增长
在过去的十年间,新能源汽车借着政策的东风一路高歌猛进,而这一态势随着2019年政府补贴的大幅退坡,一脚重刹让国内新能源市场的增长戛然而止。
1月13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简称“中汽协”)公布的2019年全年销量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汽车销量2576.9万辆,同比下降8.2%,我国汽车产销量连续第二年出现下滑。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120.6万辆,同比下滑4%,这是自2009年大力推行新能源汽车产业以来出现的首次年度下降。
补贴退坡影响巨大
受补贴大幅退坡等因素影响,2019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完成124.2万辆和120.6万辆,同比分别下降2.3%和4.0%。其中,纯电动汽车生产完成102万辆,同比增长3.4%;销售完成97.2万辆,同比下降1.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2.0万辆和23.2万辆,同比分别下降22.5%和14.5%。
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在发布会上也表示,2019年新能源汽车受补贴退坡影响,下半年呈现大幅下降态势。希望国家下一步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下一步可从税收、使用环节便利性等方面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做政策支持。
从去年的市场表现来看,政策补贴仍旧是影响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主要因素,尚未完全转化到市场驱动。工信部的表态,表示了重振新能源市场的决心,但国家也需要在今年补贴完全退出后,推出接续补贴后的政策措施,继续推动新能源汽车快速向前发展,并完成从政策市到市场市的转变。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