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骗补退补贴
⑴ 中国纯电动汽车的市场现状
国家的补贴扶持一直以来是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重要推手,随着2019年新能源汽车补贴大幅退坡,纯电动汽车(EV)普及正在踩下急刹车,2019年销量减少4%,首次出现负增长,叠加疫情的冲击,市场消费萎靡。为提振新能源汽车市场,补贴政策推迟至2022年底。但取消也只是时间的问题,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拼的必定是技术和产品实力。在特斯拉的冲击下,内资企业迫切需要提升技术水平来提升其竞争力。
(一)纯电动汽车发展概述
纯电动汽车将是我国自主品牌弯道超车的绝好机会
以能源供给方式为依据新能源汽车主要分为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以及燃料电池汽车。在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和网联化,环保要求愈发严格的趋势下,电动化是汽车未来发展的方向。近两年随着技术进步以及禁售燃油车等相关政策的推动,纯电动更是成为各大车企研发的重点。
由于对环境影响相对传统汽车较小,其前景被广泛看好,但当前技术尚不成熟。主要原因是各种类别的蓄电池,普遍存在价格高、寿命短、外形尺寸和重量大、充电时间长等严重缺点。但是相对于传统内燃机汽车行业来讲,纯电动汽车将是我国自主品牌弯道超车的绝好机会。
——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⑵ 电动汽车补贴政策2021
电动汽车补贴政策2021具体如下:
1、2021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在2020年基础上退坡20%,补贴前售价不超过30万元的纯电动汽车享受补贴,续航里程大于等于300km且小于400km的车型补贴1.3万元,续航里程大于等于400km的车型补贴1.8万,对比2020年分别降低了3200元和4500元;
2、插电混动车型依然以NEDC工况续航大于等于50km或者WLTC工况续航大于等于43km为标准,2020年退坡20%为0.68万元,对比2020年的0.85万元,降低了1700元;
3、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补贴维持不变,125-140Wh/kg按照0.8倍补贴,140-160Wh/kg按照0.9倍补贴,160Wh/kg以上按照1倍补贴;
4、2021年将测试循环由现行的NEDC变成了WLTC,但WLTC测试标准目前还未正式对外公布;
5、与2020年补贴标准从4月23日起实施,2020年4月23日至2020年7月22日为过渡期不同,《通知》明确2021年补贴标准从2021年1月1日起实施,未设过渡期。
2021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其中释放了几个核心点,不仅仅对市场、车企未来的发展产生影响,还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第十条 财政补助采取退坡机制。试点期内2010-2012年,每家企业销售的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纯电动乘用车分别达到5万辆的规模后,中央财政将适当降低补助标准。
第十一条 中央财政根据试点城市私人购买数量和规定的标准给予补助。采用电池租赁方式的企业,补助数量按其服务的新能源汽车数量确定。
⑶ 电动车车纯属骗局,骗取国家政策补贴,坑民众
的确有问题,卖的车不上牌,出了事要免责,允许它存在,收费收税,名不正言不顺,所以说不是任何存在都是正常的
⑷ 工信部官员如何看新能源骗补
距离新能源骗补风波的爆发已经过去了近两年,如今的新能源市场似乎已经回归了平静。在最近一次接受媒体采访中,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苗圩再次提及新能源骗补问题。
他表示:“在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确实也出现了少量企业钻政策的空子进行骗补,我们在去年已经对五家汽车制造企业进行了查处并处理。同时,我们已经修改完善了补贴政策规定。”
对于新能源市场目前整体的发展情况,苗圩表示:“骗补毕竟是少部分企业非法的行为,大部分企业还是好的。”
会上,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也表示:“骗补这个事过去了,政府部门加大监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个事已经解决掉了。
正当新的补贴措施逐步推进,新能源市场逐渐走稳的时候,蟹岛的一把大火又将新能源骗补问题“抬上了桌面”。
5月1日,北京朝阳区东苇路蟹岛度假村停车场上目测有80辆左右的新能源电动大巴突然起火。由于这是自2009年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以来国内发生的最大规模的新能源火灾事故,迅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官方表示火灾发生前后,蟹岛西侧桩群没有车辆充电行为,而后北京市公安局消防局也给出初步解释称堆积的杨柳絮快速燃烧波及停车场。
不过由于新能源汽车起火、自燃事件时有发生,舆论还是将其与骗补一事联系起来,认为火灾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为了拿到新能源补贴而忽视了电池质量,导致此次火灾的发生。此事在舆论发酵后便没了下文。
而新能源终端销售市场似乎并没有受到蟹岛火灾事件的影响。进入第三季度,随着补贴退坡对新能源市场的影响减弱,新能源市场的产销增速有所提升,有逐渐走出骗补阴影的势头。
最新的销量数据显示,2017年前9月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分别为42.4万辆和39.8万辆,同比增长分别为40.2%和37.7%。
“三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又恢复到正常发展的阶段,1-9月份累计产销量比去年同期都增长了30%以上,现在我们月产销规模接近8万辆,如果不出大的意外,我们估计今年到年底有可能还会比去年大概有30%左右的产销量增长幅度。”苗圩表示。
两年时间过去,新能源骗补已经成为一个历史性词汇了吗?骗补在未来究竟是否会杜绝?
随着四部委在新能源骗补问题上毫不姑息地“严打”以及后续补救措施的不断推出,在苗圩看来,目前国内的新能源市场已经趋近理性。
“9月28日,我们刚刚公布了双积分管理办法,这就是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下一步,我们还要密切关注这个产业的发展,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扶持这个产业发展。”苗圩表示。
⑸ 新能源汽车企业违法骗补怎么投诉
可以向企业注册所在地新能源汽车推广牵头部门投诉举报。
《关于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
二、落实推广应用主体责任
(三)国家有关部门将加强推广应用监督检查。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建立国家新能源汽车监管平台,并通过该平台对新能源车辆(私人购买乘用车可视情况适当放宽)推广应用等情况进行日常监管。此外,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新能源汽车推广核查制度,定期不定期组织第三方机构或省级有关部门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信息核查、抽查。
三、建立惩罚机制
(一)对违规谋补和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补的企业,追回违反规定谋取、骗取的有关资金,没收违法所得,并按《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对相关企业和人员予以罚款等处罚,涉嫌犯罪的交由司法机关查处。同时,依情节严重程度,采取暂停或取消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取消补贴资金申请资格等处理处罚措施。对不配合推广信息核查,以及相关部门核查抽查认定虚假销售、产品配置和技术状态与《公告》《目录》不一致、上传数据与实际不符、车辆获得补贴后闲置等行为,将视情节严重程度,采取扣减补贴资金、取消补贴资金申请资格、暂停或取消车辆生产企业或产品《公告》等处罚措施。对在应用中存在安全隐患、发生安全事故的产品,视事故性质、严重程度等采取停止生产、责令立即改正、暂停补贴资金申请资格等处理处罚措施。
⑹ 比亚迪是否真的骗新能源汽车补贴
近日,有国内媒体曝出比亚迪南京某经销商老总在其店内自杀身亡,并牵出其生前与比亚迪在新能源车推广过程中有过新能源汽车补贴款项的纠纷,且死者生前曾实名举报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销售过程中存在骗补贴行为。
据前述南京经销商老总母亲在报道中的表述,死者生前主要协助帮助比亚迪开拓南京新能源公交市场。那么,我们就以比亚迪在南京推广K9电动大巴的模式来分析一下,比亚迪在南京市场到底存不存在骗补的可能性。
据2013-2015年度国家对国内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补贴标准为25万元/辆,6-8米纯电动客车补贴金额为30万元/辆,8-10米纯电动客车补贴金额为40万元/辆,10-12米及以上纯电动客车补贴金额为50万元/辆。
以比亚迪在南京市场推广的K9电动大巴为例,按照前述的国家针对纯电动客车的补贴标准,12米尺寸的比亚迪K9可获得50万元的国家补贴,如果南京政府能按照与中央政府1:1的比例实施区域补贴,则意味着K9共计可获得100万的推广补贴。
比亚迪K9电动大巴在南京市场的前期推广并不顺利。原因在于,此前,包括南京在内的大部分试点城市针对燃油大巴车会有9万元/年的燃油补贴,而按普通公交大巴车平均8年的运行寿命来看,一辆燃油大巴共计可获得近72万元的补贴。
区域公交公司如果将其燃油大巴全部更换成纯电动大巴,除采购大批量纯电动大巴的高昂的购车费用外(因配置不同,一辆比亚迪K9的售价约为200万元上下),除去此前的燃油补贴,实际上获得的新能源大巴补贴金额就微乎其微了。
而如果区域政府对电动大巴的补贴额度不高,则更会影响当地公交集团对于更换电动大巴的积极性。比亚迪此前也表示,这也是其在各个区域市场推广纯电动大巴的一个阻力点所在。
我们再来看看此前媒体报道的国内存在的一些新能源企业骗补的方式,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整车企业全资或参股汽车租赁公司,通过“自产自销”的方式,拿到
国家和地方对电动车的补贴;二是由一家汽车租赁运营公司主导,一边采购整车企业,一边与电池企业合作,通过“多采购整车,少采购电池”的方式,从中获取补
贴。
那么,从前述比亚迪在南京市场针对纯电动大巴的布局情况来看,按照前面算的公交集团将燃油大巴全部更换为电动大巴获得补贴的额度,即便是参股租赁公司,“自产自销”获得的补贴金额也极为有限,甚至可以说是“入不敷出”。详解:http://nev.ofweek.com/2016-03/ART-71011-8440-29074849.html
⑺ 补贴取消并非空谈,新能源产业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据悉:工信部、财政部、科技部、发改委四部委近日发布“关于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通知规定:新能源汽车补贴额度比2016年降低20%,补贴最高上限由2016年的5.5万元下调至4.4万元。地方政府各级补贴总和不得超过中央财政单车补贴的50%,而此前中央与地方财政补贴配比大部分为1:1,各大标题党媒体纷纷标题为“新能源车补贴额度今年减20% 至2020将个人补贴完全取消”等,今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板块也走势疲弱,跟随大盘纷纷回调,怎么看待这一政策的出台和对后期板块的影响?
说到底,2020年完全不补贴只是一个新闻标题,背后并非这么简单粗暴的逻辑,立足当下,一季度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相关个股都不宜过高期望,而应该择机播种布局,等待未来的收获,股价涨跌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强扭的瓜不甜,顺应趋势定对策。
更多补贴政策的信息:
节能补贴取消,市场反应会促使新政策?
2021年将完全取消电动汽车补贴
⑻ 经销商实名举报众泰汽车“新能源骗补”,对此你怎么看
经销商实名举报众泰汽车“新能源骗补”,我的看法是:
1.骗新能源补贴本来就是违法行为,这种行为就是要受到严惩;
2.骗新能源补贴这是浪费国家资源的表现;
3.骗新能源补贴对其他公司造成了伤害,传递了错误的价值观。
造车已经成为了最近非常流行的事情,很多大企业都加入了造成的行列,这也让整个汽车行业有了非常大的看头,造车之所以能够受到大家的关注,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有国家政策的扶持和补贴,这对很多企业是非常好的事情,但个别企业的做法却伤害了整个行业。经销商实名举报众泰汽车“新能源骗补”,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事情,骗新能源补贴本来就是违法的事情,这是对国家资源的浪费,这也不是国家的初衷,这种行为对其他公司和行业造成了伤害,传递了错误的价值观,这样的企业必须严惩。
三、骗新能源汽车补贴对其他公司造成了伤害传递了错误的价值观
骗新能源汽车补贴会让很多消费者对这个行业产生误解,对新能源汽车行业有错误的认识,同时也伤害了其他新能源汽车企业,这传递了错误的价值观,误导了消费者,这让整个行业都受到质疑,这种骗新能源汽车补跌的公司应该受到严惩。
⑼ 爆料 电动车怎么骗补贴
之前网络电视都有曝光出来啊!就是在2015年的时候,国家和地方针对新能源车的补贴300多亿元,但由于我国的新能源补贴政策粗放,缺乏完善的监管措施,使得部分新能源汽车厂家利用国家补贴政策漏洞,大肆“骗补”,俨然形成了一条隐秘的产业链。 目前,一些车企骗取新能源补贴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整车企业全资或参股汽车租赁公司,通过“自产自销”的方式,拿到国家和地方对电动车的补贴;二是由一家汽车租赁运营公司主导,一边采购整车企业,一边与电池企业合作,通过“多采购整车,少采购电池”的方式,从中获取补贴。 而在这些暗箱操作的环节中,车辆的电池成为“骗补”的关键载体。在电动车上,电池序列号与车架号不存在一对一的关联性,因此一组电池可以放在多个车上使用,以获得多次补贴。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电池需要多次拆卸,相对于插电充电模式的电动车,换电车型更便于操作,因此更多用来‘骗补’的车辆都是换电式车型,而此类车辆大多为运营车辆,比如通勤车、物流车等。
⑽ 金龙汽车上市公司如何骗取补贴资金其“骗补”动机是什么
骗保方法官方没有给出具体说明。
2016年,财政部网站公布了新能源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专项检查的部分情况,曝光了五个典型案例。
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涉及金额最大。其已申报(2015年度)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新能源车中,有1683辆车截至去年底仍未完工,但却提前办理了机动车行驶证,由此多申报中央财政补助资金51921万元。
2015年年报显示,金龙汽车当年所获新能源车补贴约达58亿元,上市公司同期净利润为5.35亿元。本次被曝光的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由金龙汽车持有60%股权,年报显示,该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04.84亿元,同比增长20.53%,净利润4.81亿元,同比增长85.47%。
(10)电动汽车骗补退补贴扩展阅读
根据上市公司金龙汽车2015年年报披露的数据显示,其纯电动汽车共获得新能源汽车补贴金额42.34亿元,同比上涨55.92%,插电式电动车获得补贴资金15.7亿元,同比增长36.63%。作为金龙汽车的“孙公司”,苏州金龙是金龙汽车旗下最主要的新能源业务板块,也是这近60亿政府补贴的主要贡献者。
而这一年,金龙汽车的净利润为5.23亿,同比大增110.30%。新能源业务的快速增长同样是这一业绩的主要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