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骗补文件
❶ 经销商实名举报众泰汽车“新能源骗补”
近日,众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众泰汽车”)又被四川勇多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下称“勇多汽贸”)指控骗取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
“2015年,众泰汽车给我发了44辆车,但是因为上不了牌退回了厂家。2016年12月份,公司又给我发了500多台车。”勇多汽贸总经理赵某表示,勇多汽贸将将这批车销售给成都路通路汽车租赁有限公司(下称“成都路通路”),用于汽车租赁,但在上牌时发现,其中有300多台车无法上牌。赵勇称,这批无法上牌的车辆在众泰厂家的多方“疏通”下,最后,500多台车中有420多台成功上牌。
但2018年,当成都路通路公司打算将上述车辆中的部分车型转卖二手车时,却发现车辆无法“过户”。赵某表示,车管所在核验的时候发现车架号(车辆识别号,简称“VIN”)被改过。按照我国现行的《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2012)的规定,“车辆识别代号(或整车型号和出厂编号)一经打刻不得更改,变动。
据勇多汽贸提供的材料显示,上述涉及车架号更改的两款车分别是车型号码为JNJ5020XXYEV2和JNJ5020XXYEV3的两款纯电动货车和专用车型,其电池容量分别为31.1kwh和35kwh,车辆生产企业为湖南江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永康众泰分公司(下称“江南汽车”),为众泰汽车的子公司。当年政策对这类车型的国家补贴为每千瓦时1800元,这两款车的可以享受到的补贴分别为5.598万元和6.3万元。
当成都路通路将这批车辆投入市场,并达到国家工信部新能源汽车补贴申领条件(行驶里程达到2万公里)后,众泰汽车用这批更改了车架号的车辆成功的申请了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据赵勇给记者提供的由浙江省财政厅下发的通知,2016年度,众泰汽车的子公司湖南江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永康众泰分公司所售的这批车辆,达到140余辆,仅2016年众泰汽车就从这批车辆中获得近800万国家补贴。
目前,众泰汽车母公司铁牛集团已经宣布破产,公司自身也已经全面停产,并在2020年9月提交了预重整公告,并公开招募投资人,但截至目前已经8个月过去,除了公示两家投资人以外众泰没有披露其他信息。寻找潜在投资人,推进重整进程,需要众泰汽车降低负债、优化资产。在众泰汽车旗下诸多子公司中,浙江众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下称“众泰汽销”)注册资本只有1亿元,但目前经统计的债务规模就已超过39亿元。经销商希望众泰汽销纳入重整体系,而在众泰管理人看来,众泰新能源的重整价值更高。
据众泰汽车内部消息,众泰汽销累计收到914起债权申报,涉及人民币39.56亿元,包括经销商、供应商、职工、银行以及关联公司。其中全国530多家经销商申报的债权超过10亿元。
❷ 2022年新能源补贴政策
中国网汽车4月24日讯 记者日前获悉,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发改委联合发布《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明确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2022年底。
《通知》内容包括:将延长补贴期限,平缓补贴退坡力度和节奏。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2022年底。平缓补贴退坡力度和节奏,原则上2020-2022年补贴标准分别在上一年基础上退坡10%、20%、30%(2020年补贴标准见附件)。为加快公共交通等领域汽车电动化,城市公交、道路客运、出租(含网约车)、环卫、城市物流配送、邮政快递、民航机场以及党政机关公务领域符合要求的车辆,2020年补贴标准不退坡,2021-2022年补贴标准分别在上一年基础上退坡10%、20%。原则上每年补贴规模上限约200万辆。
其次,适当优化技术指标,促进产业做优做强。在2020年,保持动力电池系统能量密度等技术指标不作调整,适度提高新能源汽车整车能耗、纯电动乘用车纯电续驶里程门槛。2021-2022年,原则上保持技术指标总体稳定。支持“车电分离”等新型商业模式发展,鼓励企业进一步提升整车安全性、可靠性,研发生产具有先进底层操作系统、电子电气系统架构和智能化网联化特征的新能源汽车产品。
第三,完善资金清算制度,提高补贴精度。从2020年起,新能源乘用车、商用车企业单次申报清算车辆数量应分别达到10000辆、1000辆;补贴政策结束后,对未达到清算车辆数量要求的企业,将安排最终清算。新能源乘用车补贴前售价须在30万元以下(含30万元),为鼓励“换电”新型商业模式发展,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换电模式”车辆不受此规定。
第四,调整补贴方式,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将当前对燃料电池汽车的购置补贴,调整为选择有基础、有积极性、有特色的城市或区域,重点围绕关键零部件的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开展示范,中央财政将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示范城市给予奖励。争取通过4年左右时间,建立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形成布局合理、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第五,强化资金监管,确保资金安全。地方新能源汽车推广牵头部门应会同其他相关部门强化管理,要把补贴核查结果同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对未按要求审核公示的上报资料不予受理。切实发挥信息化监管作用,对于数据弄虚作假的,经查实一律取消补贴。对监管不严、造成骗补等问题的地方和企业按规定严肃处理。
第六,完善配套政策措施,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根据资源优势、产业基础等条件合理制定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强化规划的严肃性,确保规划落实。加大新能源汽车政府采购力度,机要通信等公务用车除特殊地理环境等因素外原则上采购新能源汽车,优先采购提供新能源汽车的租赁服务。推动落实新能源汽车免限购、免限行、路权等支持政策,加大柴油货车治理力度,提高新能源汽车使用优势。
据了解,上述通知从2020年4月23日起实施,2020年4月23日至2020年7月22日为过渡期。过渡期期间,符合2019年技术指标要求但不符合2020年技术指标要求的销售上牌车辆,按照《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财建〔2019〕138号)对应标准的0.5倍补贴,符合2020年技术指标要求的销售上牌车辆按2020年标准补贴。补贴车辆限价规定过渡期后开始执行。2019年6月26日至2020年4月22日推广的燃料电池汽车按照财建〔2019〕138号规定的过渡期补贴标准执行。
❸ 工信部官员如何看新能源骗补
距离新能源骗补风波的爆发已经过去了近两年,如今的新能源市场似乎已经回归了平静。在最近一次接受媒体采访中,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苗圩再次提及新能源骗补问题。
他表示:“在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确实也出现了少量企业钻政策的空子进行骗补,我们在去年已经对五家汽车制造企业进行了查处并处理。同时,我们已经修改完善了补贴政策规定。”
对于新能源市场目前整体的发展情况,苗圩表示:“骗补毕竟是少部分企业非法的行为,大部分企业还是好的。”
会上,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也表示:“骗补这个事过去了,政府部门加大监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个事已经解决掉了。
正当新的补贴措施逐步推进,新能源市场逐渐走稳的时候,蟹岛的一把大火又将新能源骗补问题“抬上了桌面”。
5月1日,北京朝阳区东苇路蟹岛度假村停车场上目测有80辆左右的新能源电动大巴突然起火。由于这是自2009年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以来国内发生的最大规模的新能源火灾事故,迅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官方表示火灾发生前后,蟹岛西侧桩群没有车辆充电行为,而后北京市公安局消防局也给出初步解释称堆积的杨柳絮快速燃烧波及停车场。
不过由于新能源汽车起火、自燃事件时有发生,舆论还是将其与骗补一事联系起来,认为火灾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为了拿到新能源补贴而忽视了电池质量,导致此次火灾的发生。此事在舆论发酵后便没了下文。
而新能源终端销售市场似乎并没有受到蟹岛火灾事件的影响。进入第三季度,随着补贴退坡对新能源市场的影响减弱,新能源市场的产销增速有所提升,有逐渐走出骗补阴影的势头。
最新的销量数据显示,2017年前9月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分别为42.4万辆和39.8万辆,同比增长分别为40.2%和37.7%。
“三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又恢复到正常发展的阶段,1-9月份累计产销量比去年同期都增长了30%以上,现在我们月产销规模接近8万辆,如果不出大的意外,我们估计今年到年底有可能还会比去年大概有30%左右的产销量增长幅度。”苗圩表示。
两年时间过去,新能源骗补已经成为一个历史性词汇了吗?骗补在未来究竟是否会杜绝?
随着四部委在新能源骗补问题上毫不姑息地“严打”以及后续补救措施的不断推出,在苗圩看来,目前国内的新能源市场已经趋近理性。
“9月28日,我们刚刚公布了双积分管理办法,这就是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下一步,我们还要密切关注这个产业的发展,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扶持这个产业发展。”苗圩表示。
❹ 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是什么
2018年2月13日,财政部在其官网上正式发布由四部委联合起草的《关于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
1、补贴方案削低补高、进一步鼓励技术进步。2018年新版补贴方案里,将“提高技术门槛要求”作为开宗明义的首条纲领,明确提出要鼓励高能量密度、低能耗车型应用,将补贴资金显著倾斜于更高技术水平的车型,而且维持对燃料电池的补贴额度不变
2、分阶段过渡,为车企预留准备和切换时间/空间。本次补贴方案相比此前历次补贴政策不同的是,其首次出现了“分阶段执行”的管理思路。简而言之,就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执行不同的补贴政策。出现该方式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政策为2018年2月份才出台,此前的政策空白期中产销的新能源汽车采用新办法实在说不过去(先后关系);二是距离2016年12月30日财政部等四部委制定的旧补贴政策过去仅一年出头,频繁调整给车企带来的压力确实很大;三是新车型的技术指标调整、开发并非一朝一夕可完成,仅标定试验就得花费至少数月时间。
3、去繁就简,简政放权降低车企行政审批压力和成本。由于补贴政策、公告目录、推荐目录、免征购置税目录等政策文件具有紧密的关系,因此车企在产销过程中必须应对大量的申报、审核、调整工作。某车企专门负责目录申报工作的负责人就曾在私下说过,一年下来光这个活就得专门调集人手加班加点干,而且经常是突击战(早上目录早领补贴)。新补贴政策显然是充分考虑到了这一实际情况,因此重点出台了以下三点细则:一是“2017年目录内符合调整后补贴技术条件的车型,可直接列入新的目录。”,也即是可以不用重复经历完整的申报流程;二是“地方政府不得要求对新能源汽车进行重复检验”,也即是车企可以明确免除地方政府再次检测的额外要求和无意义行为;三是“列入《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应一视同仁执行免限行、免限购、发放新能源汽车专用号牌等支持措施”,也即是大公告赐予“全国通行”的权利,无需每一个产品型号均到每一个省份进行单独的申请检查。
4、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严防新式骗补等乱象滋生。对车企的简政放权并不意味着全面放松,事实上,新政策高度凸显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新思路。比如,要求“加快建立三级联网的新能源汽车监管平台”、“建立整车和电池一致性抽检制度”、“设置举报电话或网上举报平台”、“建立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统计、审查、处罚机制”。上述举措着力于维护新能源汽车稳定的产销秩序、严防骗补、提升产品安全。特别是整车和电池一致性抽检制度,更是十分及时和重要,具体点讲,少数车企可能会在“高能量密度优惠”和“成本压力”下再次铤而走险,采取“优劣参半”的方式生产产品、摊销成本、骗取补贴,新思路的提前出台,将极为有力的震慑和扼杀这些不法企图。
(1)、坚持精细化分档。2017年正式版本中将纯电动乘用车简要分成了3个档次,由于政策是在2016年制定,这一处理方式可以理解。但在2018年仍然延续就不太符合市场现状了,因此2018正式版本与此前流出的草案版本“高度相似”的实行了5个档次划分,坚持了精细化的分档思路。这个情况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产品丰富程度在大幅提升,二是请大家以后千万不要对网上流出的草案版本置若罔闻,虽然草案会与正式版本有所出入,但空穴不来风,早了解早做准备不是坏事。
(2)、未过度削低补高。2018年正式版本中,直接取消了低于150公里续航里程的纯电动乘用车国补资格,并将此前150-200km段3.6万元的补贴额度下调为1.5万元,削幅2.1万元;将200-250km段削减为2.4万元,削幅1.2万元;将250-300km段削减为3.4万元,削幅1万元,但不低于300km续航的车型补贴额度不降反升。这种削低补高思路与此前草案版本的思路再次一致,但不同的是,正式版本相对于草案版本并没有非常严厉的削低150-200km段车型,而是有所保留,削幅降低了0.5万元。这表明,经过各方势力博弈,A00级车型短期内的尾大不掉让管理方意识到,过于激进的削低将容易产生断崖式发展现象,从稳定角度出发,减弱了对A00级车型的打压力度,给予了A00一口喘气的生机。
(3)、技术指标进一步加严。能量密度方面,120Wh/kg成为电池包的入门标准,相比此前90Wh/kg就能获得1倍的标准补贴,新标准将该指标直接提升了30Wh/kg,提升幅度高达25%,并且首次划出了160Wh/kg的档次,为超高能量密度车型的出现预留空间(2017年推荐目录和2018年首批推荐目录中,能量密度最高分别达到152.9Wh/kg、158.07 Wh/kg)。与此同时,百公里能耗要求也进一步加严。2017正式版本中限值较低,以1000kg、1600kg、2000kg三种整备质量为例,其百公里能耗上限分别为14.5kWh、21.7kWh、23.7kWh,且无系数考核。2018草案中则出现了系数考核迹象,该迹象在正式版本中得以印证,想要拿到基本系数(1),各类车型就必须满足优于5%以上的不同质量段的能耗限值要求。而且,限值也明显收紧,1000kg、1600kg、2000kg三种整备质量的能耗上限分别为13.05 kWh、19.53 kWh、21.3 kWh,加严程度约为10%
❺ 新能源汽车国补资料有哪些
新能源汽车国补资料如下所示:
2021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在2020年基础上退坡20%。与2020年补贴标准从4月23日起实施,2020年4月23日至2020年7月22日为过渡期不同,通知明确2021年补贴标准从2021年1月1日起实施,且未设过渡期。
通知明确了不同类型、不同领域车辆产品的补贴标准,为补贴政策精准执行提供依据。为推动公共交通等领域车辆电动化,城市公交、道路客运、出租(含网约车)、环卫、城市物流配送、邮政快递、民航机场以及党政机关公务领域符合要求的车辆,补贴标准在2020年基础上退坡10%。
注意事项:
车辆的种类虽然多,构造却大同小异。这应该说是标准化的功劳,也是大型生产流水线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需求的变化,铁路车辆的外形开始有了改变,尤其是客车车厢不再是清一色的老面孔。但是它们的基本构造并没有重大的改变,只是具体的零部件有了更科学先进的结构设计。
一般来说,车辆的基本构造由车体、车底架、走行部、车钩缓冲装置和制动装置五大部分组成。
车体
车体是车辆上供装载货物或乘客的部分,又是安装与连接车辆其他组成部分的基础。早期车辆的车体多以木结构为主,辅以钢板、弓形杆等来加强。近代的车体以钢结构或轻金属结构为主。
❻ 新能源汽车“骗补”通报为什么只公布了5家企业
为什么国家只公布这五家企业,而其他企业没有公布出来?编者认为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抓典型,重点整治这些企业。给其他企业加以警告与震慑,表现政府的决心。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国家战略,如果一下子公布90多家企业名单,会掀起轩然大波,整个产业会元气大伤不说,外企也有可能趁虚而入,抢战国内市场。这是对产业不利的。
(三)吉姆西、五洲龙等5家企业确实是最严重的。吉姆西不用说,是最先被媒体披露出来的,它用“空手套白狼”的方法骗取国家补贴,“骗补”很严
重。苏州金龙、深圳五洲龙、河南少林在国内汽车界知名度都算不错,至少耳熟能详。至于奇瑞万达编者没怎么听说,不知道在汽车领域影响力怎么样。看奇瑞万达
官网的简介,它是一家中德合资公司,内容描述含糊不清,躲躲闪闪,有点奇怪,如果光明正大,公司名还是要写清楚的。
(四)通报五家企业,而不通报其他企业,但未必不惩罚其他企业,该罚的罚,该整治的整治。但是,罚了还是没罚,整治结果如何,我们是不知道的,除非政府公布出来处罚结果信息。鉴于此,重点还是在整治,第二点就是能够没收被骗取的钱,三是威慑作用,杜绝后患。更多新能源汽车资讯:http://nev.ofweek.com/
❼ 新能源汽车国家怎么补贴
为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4月23日起实施。《通知》明确,原则上2020-2022年补贴标准分别在上一年基础上退坡10%、20%、30%。新能源乘用车补贴前售价在30万元以上(含30万元)的车型不再享受政策优惠,“换电模式”车辆则不受此规定影响。详见↓
一、延长补贴期限,平缓补贴退坡力度和节奏
综合技术进步、规模效应等因素,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2022年底。平缓补贴退坡力度和节奏,原则上2020-2022年补贴标准分别在上一年基础上退坡10%、20%、30%。为加快公共交通等领域汽车电动化,城市公交、道路客运、出租(含网约车)、环卫、城市物流配送、邮政快递、民航机场以及党政机关公务领域符合要求的车辆,2020年补贴标准不退坡,2021-2022年补贴标准分别在上一年基础上退坡10%、20%。原则上每年补贴规模上限约200万辆。
二、适当优化技术指标,促进产业做优做强
2020年,保持动力电池系统能量密度等技术指标不作调整,适度提高新能源汽车整车能耗、纯电动乘用车纯电续驶里程门槛。2021-2022年,原则上保持技术指标总体稳定。支持“车电分离”等新型商业模式发展,鼓励企业进一步提升整车安全性、可靠性,研发生产具有先进底层操作系统、电子电气系统架构和智能化网联化特征的新能源汽车产品。
三、完善资金清算制度,提高补贴精度
从2020年起,新能源乘用车、商用车企业单次申报清算车辆数量应分别达到10000辆、1000辆;补贴政策结束后,对未达到清算车辆数量要求的企业,将安排最终清算。新能源乘用车补贴前售价须在30万元以下(含30万元),为鼓励“换电”新型商业模式发展,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换电模式”车辆不受此规定。
四、调整补贴方式,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
将当前对燃料电池汽车的购置补贴,调整为选择有基础、有积极性、有特色的城市或区域,重点围绕关键零部件的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开展示范,中央财政将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示范城市给予奖励(有关通知另行发布)。争取通过4年左右时间,建立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形成布局合理、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五、强化资金监管,确保资金安全
地方新能源汽车推广牵头部门应会同其他相关部门强化管理,要把补贴核查结果同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对未按要求审核公示的上报资料不予受理。切实发挥信息化监管作用,对于数据弄虚作假的,经查实一律取消补贴。对监管不严、造成骗补等问题的地方和企业按规定严肃处理。
六、完善配套政策措施,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根据资源优势、产业基础等条件合理制定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强化规划的严肃性,确保规划落实。加大新能源汽车政府采购力度,机要通信等公务用车除特殊地理环境等因素外原则上采购新能源汽车,优先采购提供新能源汽车的租赁服务。推动落实新能源汽车免限购、免限行、路权等支持政策,加大柴油货车治理力度,提高新能源汽车使用优势。
❽ 优胜劣汰即将加速,2020年新能源补贴将取消!
不可否认的是,国家对于新能源的大力扶持为国内的新能源车造就了很具优势的环境。因此,在这几年我们见证了国内新能源车的发展,颇有弯道超车的姿态。但与此同时,不少车企也在钻政策的空子,骗补、虚标等狡诈的手段屡见不鲜,因此,国家新能源局痛下狠手,整治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乱象。
但为了保证销量,不少大型车企都出台了自家的“补贴”政策,以保证终端价格不受政策影响,让消费者买的更为安心一些。
但到了2020年,这并非长久之计,补贴的取消不仅意味着售价的上涨,还以为车企研发资金的减少,因此,谁能在此之前降低制造成本,提升产品质量,保证终端售价不会过大波动,谁就可能挺过2020年。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新能源市场的竞争也会更加惨烈,浑水摸鱼的车企将会面临极大的风险。当然,对于消费者来说,加速优胜劣汰是一件好事,能有效降低我们踩雷的概率。
声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
“关注我的车家号有机会赢精美小礼品”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❾ 新能源汽车骗补问题如何处理
工信部部长谈新能源汽车骗补,将采取两方面措施,完善政策加强监管,研究新能源汽车积分制度。
❿ 经销商实名举报众泰汽车“新能源骗补”,对此你怎么看
经销商实名举报众泰汽车“新能源骗补”,我的看法是:
1.骗新能源补贴本来就是违法行为,这种行为就是要受到严惩;
2.骗新能源补贴这是浪费国家资源的表现;
3.骗新能源补贴对其他公司造成了伤害,传递了错误的价值观。
造车已经成为了最近非常流行的事情,很多大企业都加入了造成的行列,这也让整个汽车行业有了非常大的看头,造车之所以能够受到大家的关注,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有国家政策的扶持和补贴,这对很多企业是非常好的事情,但个别企业的做法却伤害了整个行业。经销商实名举报众泰汽车“新能源骗补”,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事情,骗新能源补贴本来就是违法的事情,这是对国家资源的浪费,这也不是国家的初衷,这种行为对其他公司和行业造成了伤害,传递了错误的价值观,这样的企业必须严惩。
三、骗新能源汽车补贴对其他公司造成了伤害传递了错误的价值观
骗新能源汽车补贴会让很多消费者对这个行业产生误解,对新能源汽车行业有错误的认识,同时也伤害了其他新能源汽车企业,这传递了错误的价值观,误导了消费者,这让整个行业都受到质疑,这种骗新能源汽车补跌的公司应该受到严惩。